1.倾听他们怎么说,而且须用心地倾听。
2.花时间学会真正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就像我们当父母的一样,孩子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4.常和他们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5.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
6.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
7.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8.礼貌对待他们的朋友。
9.可以跟他们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他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并非只有他们孩子。
10.热心参加他们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表演会、手工作品展览会、家长会等。
11.有些事完全可征求他们的意见或看法。
12.对他们拥有的物品同样应予以尊重。
13.不妨经常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
14.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做的事,并参与其中。
15.对幼儿园布置给孩子的工作同样热心。
16.耐心地观察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
17.尽量多地和他们一起进餐,或一起做饭。
18.有时可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19.让他们知道,你随时随地乐于做他们的帮手和后盾。
20.作解释时务必耐心。
21.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的意外事件。
22.为了能随时照顾孩子,你也须照顾好自家。
23.向他们说,你很高兴是他们的家长。
24.见到孩子时不忘露出微笑。
25.每天都可以跟他们说你真诚地爱着他们。
导读: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来的——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非语言交流中,孩子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谈话的方式和语调与其他人不同步,对方会认为他说话的样子很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对方离得太近、太远或者不恰当地拍打对方的身体,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体态和姿势——体态是孩子们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太随便或太懒散的姿势,通常代表不尊重和不感兴趣,尽管孩子并不会真的这样想。
目光接触——双方谈话过程中,注视对方面部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声音——无论是语言(语调、声音高低和强弱)还是非语言(叹息、呻吟、噪音等)的情感交流,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使像清嗓子之类的小习惯,也可能会招来其他人的反感。
物质因素——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穿着对他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的技能呢?下面是几个有效的小游戏:
猜测情感(4-6岁)
把某一句话说5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遍语气都不同,表达5种感情。例如用“你可以去了”表达欢喜、疑问、气愤、憎恨、恐惧5种情感,孩子猜对1种得10分,然后让孩子说一句话,努力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成功即得1分。
情感字谜(6岁以上)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员参加,先准备好20张卡片,每张写上一种情感,例如:快乐、伤心、害怕。担心、恐惧、疯狂等。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任取一张卡片,然后在3分钟内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说话,其他人猜测,猜中者保留卡片,并由他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结束后,卡片最多者就是赢家。
“哨音”游戏(7-12岁)
从电视上录下一个适合于孩子年龄观看的电视剧,然后,把声音关掉,只让孩子看画面,要求他们描述剧中人物的情感。当孩子说对演员的某个表情、体态或姿势所体现的情感,就记1分。然后,加上声音重新播放这一镜头,来检查孩子的答案。
爱心提示
让孩子学习“阅读”非语言情感,让他们理解情感交流的每个细致之处;
情感交流需要对正常的语言交流方式(如体态、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等)都非常了解,孩子了解了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问题,就会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占据优势;
情感交流也包括人们说话的方式,有些孩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理解语气、讲话速度等所表达出的感情。
导读: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难道还不应该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吗?还不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说说话、做游戏、散步、逛公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吗?!
雨后的天空格外明朗,我惬意地呼吸着清新而又湿润的空气。蓦地,一个男孩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在对面楼上向我挥手。“爷—爷—好!”我也举手向他致意。不一会,男孩的身影消失在窗口。
我重新坐下来敲打键盘。“笃、笃”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他——对面楼上的小男孩。“嗬,小家伙,摸上门来了!”我近距离地打量起他来:他大约十岁左右,虎头虎脑中透露出一股灵气。“你叫什么名字?”我问。“我叫草草,爸妈来城里打工,也让我进了城。爸爸正在为我联系学校。”“到我家来,你爸妈知道吗?”“他们一大早就外出做工了,我一人在家里没事做……爷爷,你不欢迎我吗?”“欢迎,欢迎草草来做客。”表情纯纯的小家伙着实让人喜欢。“草草,你最喜欢谁?”草草仰着头,想了一会儿,说:“爷爷,我最喜欢与我说话的人!”哟!回答是那样地出人意料,不是爸爸妈妈,不是爷爷奶奶,也不是老师……只要和他说话,他就喜欢。多么明确又多么简单的理由!多么透彻又多么天真的表达!
此时,我记起了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故事:一个星期天,小男孩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你今天能陪我去玩玩吗?”可是,爸爸却说他很忙,要挣钱。孩子问:“爸爸,你一天挣多少钱?”爸爸说:“二十美元。”爸爸说完就转身走了,留下了孤独的小男孩。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小男孩的父亲又要出门。这时,小男孩一手拿着储蓄罐,一手拦住了爸爸:“爸爸,今天我买下你的星期天!”“哗”的一声,他倒出了罐中的硬币,一个一个地数着,整整二十个!“爸爸,这是我从零花钱中省下来,我用它买你的星期天,行吗?”爸爸流泪了,一把揽过儿子,紧紧地搂着他说:“从今后,爸爸的每个星期天都属于你!”当初读到这篇文章时,还以为它仅仅是一个让人感动、让人回味的故事,可今天,草草真真实实地对我说了!
“和我说话”,面对孩子这种单纯的内心渴望,我改变了下午的写作计划,与草草一同“玩”起来。草草的话总像是说不完。从他没完没了的讲话中,我了解了他眼里的世界,受到了他纯真无邪的感染,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
夜幕降临了,鳞次栉比的窗户里,电灯相继亮起来。我伫立在窗前,眺望万家灯火,思绪连绵……
在现代社会里,有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由此而引起的“自闭症”、“高楼孤独症”已使不少父母的心灵在滴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越来越少,都市孩子的孤独倾向还将继续加重。专家们就此作过分析,认为孩子孤独感的产生有着深远的背景:第一,中国出现了8000多万独生子女,父母多为双职工,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即使难得有空在家中,也往往忙自己的事,两代人的情感距离在“无声”中被拉大;第二,平房的减少,高楼的增多,人们的交往明显减少。孩子很难享受在门前屋后奔跑、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快乐;第三,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鼓励孩子之间串门交往,孩子们只能在空旷的房子里玩着各种“益智玩具”,自己对自己说着话儿;第四,农村孩子随着做工的父母进了城,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第五,应试教育使得家长、老师剥夺了孩子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有人统计过,孩子每天在校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四十多分钟,还包括上厕所的时间。回到家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看书、复习。节假日,孩子在家长的安排下,不得不再走进各种各样的文化、美术、书法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补习班”,参加并不感兴趣的“兴趣活动”。在如此种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能不感到孤独?能不希望与人“说话”?因此,相当一部分孩子变得冷漠、怕见人、动辄发脾气、总不开心,患上了心理疾病。《光明日报》曾刊载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每天放学后都要数着路边的电线杆回家,从学校到家一共只有89根电线杆,如果某一天他只数到了88根,他就要回到学校重新数起。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心碎但又发人深省的事情吗?孤独啊,它已成了孩子们健康的隐性杀手!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难道还不应该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吗?还不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说说话、做游戏、散步、逛公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吗?!
父母多和宝宝交流 使宝宝语言能力更强
婴幼儿的教育因人而异,这个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交流,同时会对孩子做出的一系列简单而平常的动作惊讶不已,也常常会和孩子做些小游戏;但有些父母则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而我就属于前者,同时我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1.婴幼儿的摩罗反应
我是一位有着12个孩子的妈妈,我承认相对于孩子的其他年龄段,我更偏爱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就我而言,婴幼儿时期总那么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先前还没出生,后面就开始靠自己来呼吸了并且有了摩罗反应——当你在拍手时,婴幼儿就会弓着背并手足舞蹈。这是一种简单的神经反射,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每次看着儿科医生为我的宝宝做着基本的神经系统测试,我都相当的震撼。
2.难以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在时代杂志上,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的一个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和他的爸爸的面部表情非常相似。该文还附上了相关图片,当爸爸张开嘴巴做发声状时,宝宝也学着爸爸张开了嘴巴。这些图片都给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也发现我的宝宝有一半的时候和我作出相同的动作。我创建了一个游戏,就是想从宝宝那里获得反馈:当我借着膝盖支撑躺在床上时,我会用我的腿抵着宝宝。这样,宝宝的脸就和我的眼睛在一条线上。当我的嘴巴发出元音时,宝宝就会清晰的看到我的面部表情。为了吐字清楚,我故意夸大了我的嘴巴和嘴唇动作:“Aaaaaah,Eeeeeeh,Ooooooh…OOOO等等。”
在我读出这些元音时,我表现的很兴奋。不过我也发现当我在发元音时,我的宝宝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脸上,也很难模仿我的唇形变化,但是宝宝常常在我发完最后一个音节后对着我笑,即使他还那么小。
当然,宝宝的注意力也是很有限的。无论我和宝宝玩什么游戏,我都会观察到他们的注意力减弱的情况。宝宝通常也会打断眼神对焦的时刻并转移注意力。我也会做同样的动作以便给他几分钟的时间来缓缓神,之后我们再从头开始演练。
3.交流使宝宝语言能力更强
为了娱乐宝宝,我花了大量时间和宝宝在一起,同宝宝交流,但是其他父母认为我是在浪费时间。我相信我和我的宝宝交流的越多,日后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就越简单。事实上,我的宝宝们也是在很早就会说话了,同时我也确信这应该也是由于我给了他们语言方面的重视力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