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如何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作品应是当前我园绘本阅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借助优秀绘本的力量改变提问的方法。
宁波市北仑区中心幼儿园:刘飞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图画书对儿童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正是这样的背景“绘本阅读”悄悄的进入了我们视线。绘本阅读可以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以前,我们让幼儿阅读时,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然后请幼儿讲述图意;或幼儿看图,教师边讲述图意,边让幼儿听着。其实,这不是幼儿在阅读,而是老师在讲故事。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我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具有启发作用,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因此,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因此,阅读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其实,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主导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正确对待和运用提问这一手段,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功效。
(二)所提问题层次偏低
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
吉尔福特认为:“当你碰到不做进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要组织别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可见,问题是个体所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直接加以处理的某种刺激情景,问题的构成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做好心理上的努力,二是要运用新的知识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如果我们用吉尔福特的准则去衡量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三)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而其他的幼儿就会觉得教师关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在对其他教学活动中回答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幼儿,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问其原因,说是“不想说”,或曰“不敢说”,更有甚者说:“老师问题请××说”,由于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二、提问在幼儿园绘本阅读中的意义
如何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作品应是当前我园绘本阅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借助优秀绘本的力量改变提问的方法。
(一)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绘本阅读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局于故事原文,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递进式提问让幼儿喜欢说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要重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而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问题幼儿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脱口而出,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不但激发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要推陈出新,形式多样,不要只求准答案式的提问。
三、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的设计
提问要讲究层次性。如针对图画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出现故事发展的高潮时,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现象为主、图画内容之间是平行性的,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提问来拓展话题。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
(二)提问的组织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当幼儿回答得较为发散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幼儿举手一个一个地来表达。分析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
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教师提问后,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则应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幼儿往下学习的愿望。
尽管我们知道,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是课程,语言主要不是通过集中教学活动而获得的,但集中的语言教学活动还是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无法摒弃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尽管我们关注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但总会发现一些“悄然静坐”的孩子被“忽略”;虽然他们不是大多数,但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孩子参与?需教师精心的营造、深情的唤醒与热情的激励。
一、为什么会有孩子悄然静坐
在园内一段时间的听课研讨活动中,我开始注意到了兼课班级自始至终静坐的那几个孩子,幼儿6号、13号、17号:文静、内向、沉默,始终一言未发;20号:神情漠然、懒散,索然无味地呆坐;3号、7号:胆小、怯懦、怕羞,不敢主动举手;这六个孩子没有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也没有给老师增添任何麻烦,但是可以断定: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自身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除了个别孩子天生“低调”,不爱表现;多数幼儿退缩行为是因为个性以及心理层面的原因造成的。父母的过分溺爱、迁就和照顾,给孩子过多的生活限制,使孩子性格内向、意志脆弱。他们一见到生人就手足无措,显得胆小、被动,更不敢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我。一旦犯了错误或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这些孩子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得怯懦而犹豫、自信心不强。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倾向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将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胆小怯懦缺乏自信的孩子是需要关注、干预的。只有及早发现,及早纠正,才有利于幼儿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在语言教学中,让那些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孩子回到语言教学的“活动”中来,不仅能让每个孩子的语言都得到发展,而且涉及到儿童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
二、精心营造宽松的集体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或是一个不良心理品质的纠正,在集体活动中完成的效果会大大优于喋喋不休的个别说教。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任务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往往会大大增强其自信心,当再度面临问题时,就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了。因此,要解决幼儿“敢于说话”的问题,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班级集体,使幼儿在这个集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舒心、欢愉、无拘束。
一般来说,老师们总感觉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是矛盾的。提到个别教育问题,往往会丢掉集体教学,浪费课堂教学宝贵的时间去与几个“不敢说话”、“不善交流”的孩子“纠缠”。其实,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在沉闷、压抑气氛中是不可能出现孩子们的积极与活跃的,特别是性格内向,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孩子。相反,在非常活跃的群体中,在一种非常宽松的气氛下组织的学习活动,即使是那些处于封闭状态的孩子,也会释放出热情来,也会产生某种交流的愿望,甚至出现“奇迹”。
在我国的《纲要》中,关于语言领域提出的总目标是“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幼儿园语言教学一般包括听、说、读、写等几方面。而学前期幼儿则是以“听”、“说”为主。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对语言表达中意义层面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言表达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看图讲述是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向幼儿展示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这个画面材料,用独白的语言来表达。讲述的基本要求是意思连贯、条理清楚、具体丰富、鲜明生动。
看图讲述活动多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即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拔,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途径,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则激不起幼儿探询的愿望,压制了幼儿质疑的冲动。因而,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初始的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尽快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使幼儿“想说”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技术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呈现图片后,可采用直接的信息式提问,简洁明了,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画面进行粗略的观察,获取画面提供的显性信息,为讲述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如讲述活动《捉迷藏》,讲的是小白兔、小猫、小鸭、小鸟、青蛙等小动物在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讲述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到小动物的藏身之处,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关键是“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等方位词的运用。这一材料的选取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而画面容易被幼儿理解。图片出示后,我利用小白兔这一突出的主体形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白兔闭着眼睛干什么呢?”“还有别的小动物吗?”“它们在哪里呢?”使幼儿在观察图片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抓住主题线索,展开积极的思维。因为孩子们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讲述时,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对口语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活动过程中,提问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层层深入,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找出图片的因果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使幼儿“会说”
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层层深入,大胆表述,并要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重视思维清晰度,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图片展现的是一个废物利用的故事:一只破皮鞋,在小松鼠眼里一文不值,但是在勤劳、聪明、能干的小鼹鼠手里却成了一辆漂亮的皮鞋车,它送小兔子上学,为小松鼠送松果……教师要抓住“破皮鞋变成皮鞋车”这条线索,提出适合幼儿能力水平的问题,并对幼儿的回答要以积极的态度应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形成积极的互动。
在第一幅画面中,一只又脏又破的皮鞋在没有太多背景衬托的草地上特别显眼,活动就从观察这只皮鞋开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看到这只皮鞋,你在想什么呢?”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引发幼儿的疑问。幼儿的发应比较活跃,一个说,“看到这只皮鞋,我在想,这是谁的皮鞋,这么大?”另一个说“这只皮鞋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呢?”还有的说“这里只有一只,孤零零的,还有一只哪里去了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其中有几个孩子的讲述有些偏离了活动主题。《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当幼儿的讲述脱离了图片线索时,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这时,我先是对幼儿的回答予以积极的反馈和肯定,接着出示一辆崭新的皮鞋车,提问“请小朋友仔细看,这么漂亮的车是谁的呢?”“是用什么做的?”“它是谁做的?”这样就很快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图片中来,然后逐一出示图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小松鼠最早看见这只皮鞋,它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小鼹鼠呢,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小松鼠、小鼹鼠经过破皮鞋时的不同表情和动作,利用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因果关系,体会两只小动物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学习用较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述,特别是对“小鼹鼠是怎么把这只破皮鞋做成了漂亮的皮鞋车?”这个问题,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正确运用“提、冲、修、刷、推、按”等动词进行讲述,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行动即将结束,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引导幼儿读懂图片内涵,体验角色形象在“这一个”情境之中的感受,促使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鼓励幼儿“还想说”
“看图讲述”作为语言文学教育材料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其丰富的内涵,有一部分内容是比较单纯地训练幼儿的口语能力,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之外,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引起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读懂图片的画外之音,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看图讲述《救小鸟》,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小朋友机智救小鸟的故事,图意清晰,主题明确,既表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又表扬了小朋友聪明机智的行为,具有双重的教育作用。这个活动的语言呈现连锁式,提的问题需层层紧扣。在第一幅图中,通过问题“图中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帮助幼儿了解了故事的人物和地点,然后继续提问“小鸟和冬冬是好朋友吗?你怎么知道的?”特别提醒幼儿关注“小鸟”和“小朋友”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关系,“你喜欢小鸟吗?”用这个问题引发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当后来出现一个打鸟的陌生人时,小朋友很自然地萌生了“救小鸟”的想法。“冬冬是怎么救小鸟的?”“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来救小鸟?”利用角色置换法,使幼儿进入这样一个语言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讲出自己所能想得到的办法来帮助小鸟,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生成新的问题,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幼儿了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这种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看图续编”的讲述活动中,如续编故事《小老鼠旅游》,讲的是一只小老鼠,看见小朋友在河里开小船,也找来半个西瓜皮,当作小船,坐进去到河面上玩,半途中,感觉肚子饿了,就啃西瓜皮,对小鱼的劝告充耳不闻。这时教师提问“小鱼为什么要劝小老鼠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引导幼儿根据图片提示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结局,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训练了幼儿的口语能力,也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纲要》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要想使孩子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讲述是幼儿最主要的训练形式。讲述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看图讲述、排图讲述等主要以图片为依托的讲述活动外,还有情境讲述以及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安排的一些谈话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的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其实老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起到一个连接作用,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老师,也时常为一些提问设计而苦思冥想。到底应该给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幼儿参与到自己的话题中来则成为幼儿园老师在语言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处理教学语言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之间的关系
首先,老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有效的、完整的语言环境,要让孩子喜欢上课,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看,老师是他们心中的榜样,也是模仿的对象。所以,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老师一定要保证自己语言规范和标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由于涉及的范围广,表面上,老师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实际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孩子的世界。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占其主导心理,对形象的文字、语言学习比较感兴趣。如讲述活动《捉迷藏》,讲的是小白兔、小猫、小鸭、小鸟、青蛙等小动物在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通过讲述,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找到小动物的藏身之处,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关键是“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等方位词的运用。这一材料的选取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而画面容易被幼儿理解。图片出示后,利用小白兔这一突出的主体形象,可以提出问题:“小白兔闭着眼睛干什么呢?”,“还有别的小动物吗?”,使幼儿在观察图片时,能较好的把握内容目标,展开积极的思维,此时,幼儿也能积极参与,对口语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新《纲要》注重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学习,以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为主,重视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可是幼儿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毕竟有限,自我表达能力弱,此时,孩子会在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作为老师,就应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加以支持和帮助。幼儿是极具好奇心的一种群体,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这种特点更加凸显,幼儿有很强的求知欲,可因为自身的原因很难准确的表达出来。此时,老师就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从外到内,全面的分析,再引导他们把心中真正的疑问提出来。要做到以上这些,需要幼儿园老师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还应认真、仔细的观察幼儿,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养成提问的习惯,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二、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一些幼儿园老师只重视幼儿的知识积累,忽视了情感和人格方面的教育;传统的的封闭式教学,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发挥;教学内容普通,无法调动幼儿的兴趣,缺乏问题指引,对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不太看重,整个语言教学环境只是在对书本的重复。
上述问题无疑对幼儿语言教学有着不利影响,同时也容易让教学流于形式,如果再不注重问题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就很难引导幼儿思维、开启幼儿想象的闸门。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模式不够系统,缺少科学性和创新性,为此,我们应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进步。
三、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反思
1.以新颖有趣的语言教学材料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幼儿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对材料的兴趣,也就是需要老师合理选择教材,有趣的教材内容才能激起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首先,老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选择幼儿熟悉的,但不能呆板、枯燥,要让幼儿学会选择和思考,并讲出教材中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而幼儿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自己去创造,才能让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想象力,在满足自我求知欲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能力。讲述活动是提高幼儿语言水平能力的主要手段,能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见解和表达能力。在讲述和谈话教学实践中,幼儿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2.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教学中,老师应坚持用普通话与学生进行交流,即使在小班教学,也应坚持使用普通话。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利用个别优势,积极鼓励班上一些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以少带多、以强带弱,通过让幼儿参加喜欢的课堂活动来学习语言。就算在课外,老师也要坚持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晨间活动、饭前饭后、户外活动、甚至幼儿离园的时候都可以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从幼儿刚入园到毕业,老师都应保证幼儿生活在一个充满规范语言的环境中,并不断得到语言交流的熏陶,使幼儿真正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3.注重提问细节,有机结合集体回答与个体回答
集体回答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减少幼儿的畏难情绪。但目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过分追求集体回答,导致幼儿不能够更好的积极思考。因此,集体回答应与教学提问内容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个别提问前应熟记孩子的姓名。小孩子尤其希望被老师注意,所以每次教师提出的问题都积极举手回答,如果老师记不住孩子的名字,会让他们感觉很失落。可见,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能忽视的,可能会造成处在发展阶段的幼儿心理极大的伤害,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有所注意。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幼儿进行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首先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教材,在课堂提问中要合理的设计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学习语言,以及在日常活动中,都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语言教学中的整合》,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根据新纲要精神,5-6岁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主要应侧重对幼儿倾听,表达,文学欣赏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其他活动的进行使幼儿的各方面的综合技能同步提高要作好这一切我认为应作好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宽松的语言活动环境和氛围
学习需要有良好的语境,可促使幼儿听、说、想的欲望,这种良好、宽松的语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场地(景)墙面、头饰、电教设备等,通过这些物质环境和教玩具的制作给幼儿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模拟的实境中,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乐于说,敢于做,发自内心的去表述,为心理环境的创设提供前提基础,结合在活动应给予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引导、鼓励幼儿建立一种自信,使之连贯、大胆地对主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惜赞赏语句,及时抓住表述的亮点进行肯定的评价,尽量不用否定评价,(除与科学性原则性相反的)同时还可以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表述,如语言游戏“说相反”、故事续编“猫医生过河”、儿歌创编“动物世界真奇妙”,表演咕咚故事,看图讲述“小雨伞”“让座”拼图讲述“聪明的公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语言活动,如“今天的新事儿”“论天气”“报食谱、说菜名”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语言。为使所学的内容得以及时巩固,应将活动时使用的相关教具、情景图等放置在固定的区角中,使之随时随地的去学习、体验和交流,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技能,巩固了幼儿的记忆,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2.采取多种方法整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
按新纲要的主旨,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和,因此在活动时教师应抓住各种契机,挖掘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和教材内容应有一种整体的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幼儿语言综合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以语言表述为主,引导和支持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进行不同侧面的观察和感知,从不同层面的探索活动中应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分享,将整个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单一的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地获取与提高。如在故事教学中可采用听故事,看图说感受,以图或文字作记录,学表演,作游戏的活动并与内容有选择的、有机的整合于一体,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引导了不同水平幼儿的表现欲望,同时还提高了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如“点子公司”的活动 --------由此题材多样化的教材通过多元化的整合,结合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上的差异,将集体教学改为分组结伴,区角活动、个别交流等方式在不自觉的交流和想象的过程中使每个孩子的语言潜能都在不断的发展提高。
3.运用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
利用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活动中 尽量把一些事物付诸于直观的形象之中,可利用幻灯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技术,扩大和充实具体的感性经验,将一些童话,科普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声像结合,如“小水滴旅行记”、“小蝌蚪找妈妈”等,让幼儿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的播放过程身临其景,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使幼儿的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4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语言习惯主要指听、说、读、写四大方面中的前三项,而倾听则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它关系到人际交往和对语言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幼儿文学作品则是引起幼儿倾听的良好素材,如在故事欣赏活动“妈妈和她的勿忘我”的活动中,通过配乐故事的欣赏使幼儿从感人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之中,逐步体味一位普通妈妈对孩子的那一分真爱,使幼儿在听的过程中通过妈妈给“荆棘取暖”给“大河献上自己的眼眼睛”等感人的情节引导幼儿说出“这位妈妈是一位可怜的妈妈,是一位最疼孩子的妈妈 、是一位了孩子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妈妈 ----”这样不仅使幼儿听辩出了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激发了想说的动机。而说则是语言的关键,如何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的从最简单、断断续续的说到流利、完整、连贯的说,应从对父母、同伴的说到集体面前大胆的表述入手,将源自于生活的、比较熟悉的、和幼儿感心趣的内容, 作为活动的主题素材,给幼儿提供大胆说的情景。使幼儿 情不自禁的对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陪养了幼儿听说习惯的同时,不应忽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陪养。应从幼儿视图入手;而后导入情景讲述、看图说话;最后介入有序的翻阅图书,学会观察和思考进行评价性的拓展评述。这样就出现了不同 等级的思维会有不同的思维表述。结合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听、说、读的技能综合于一体的引导,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导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的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造性的充分发展,突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使儿童成长为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会负责、会关心、肯进取、敢冒险的身心健康的人。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应利用这一特殊工具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比较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进行原文复述,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儿童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
3、教学形式上却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的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例如: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应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鉴于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设置提问的。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上课和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的渠道。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
幼儿自发的个别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采取小组活动,幼儿三三两两活动、幼儿一对一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讨论、协商、延续共同关注的话题,自由的交流、学习语言的运用。
再有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多利用众多视听手段,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听、看、讲、做、想充分地积累语言经验,以提高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让幼儿创编广告词:根据某一电视话题进行谈话讨论。
总之,我们在语言教学的活动中应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形式,促使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 李桂梅
导读: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评价幼儿教师语言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懈的努力,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力求使自己成为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
幼儿园相对于其它形式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幼儿阶段独有的特点决定的。幼儿基本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他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在幼儿园主要是教师的口耳相传。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言传和身教。言传就是通过语言指示、建议等进行指导、教育、传授知识;身教则是通过示范、演示等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指导。由于幼儿所具有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幼儿园教师是以语言指导为主的,当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不理解、有畏难情绪时,或者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时,教师都采用示范或演示的方法,即便如此,示范和演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教师伴随着语言进行的。因而,相对来说,语言指导在幼儿园活动中发生的频率最高,起的作用更大,在教师的指导行为中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师通过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影响其效果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既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就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如,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基作用的语言行为方式。
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幼儿传授知识、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因而可以肯定,教师语言技能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及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换言之,教师的语言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及发挥的效果。此外,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教师对所面对的语言对象的看法,同时也能表达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教师说话时的口气、说话时态度以及声调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和情感发展等起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技能的确至关重要。
具体地说,教师的语言技能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因为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的可接受性也不同。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必须选定在幼儿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提高和语言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这当中就蕴含了教师在语言上要\"因人用语\",对不同的幼儿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所谓不同,主要指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不同,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随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语言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在语速上应当适当地慢一些,显得更有耐心;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焦燥的情绪得以缓和等等。总之,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幼儿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幼儿主要模仿家长;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因而,只有听清楚教师每一个词汇的发音,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幼儿的语言也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追求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以词害意。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口若悬河和侃侃而谈都不应是教师所追求的。另外,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在谴词造句上应当力求达到炉火纯青。准确、鲜明是教师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因素,离开了准确,表意就会发生扭曲;离开了鲜明,再准确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效果。学龄前儿童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幼儿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因此,幼儿教师使用词汇的水平直接地影响幼儿对词汇和积累和使用。
第四,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如果教师象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策略
幼儿教师在具备了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策略。策略即计策谋略,它是指为实现某一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就应当理解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上所采取的手段。语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具体地说,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有如下语言策略:
其一是积极的指示和建议。这与我们通常所要求的教育应以正面引导是相一致的。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应该多使用平等性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如果当幼儿真的已经,或者即将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这时教师的建议可以使幼儿改变做法。有关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的调查认为,由于教师对幼儿消极的命令、指示、批评较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甚各协。毫无疑问,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
其二是愉快的表达。这一策略要求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地向幼儿明示。多数教师表达积极的、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时,较容易做到这一点;但在表达消极的、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的情感时,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愉快的表达往往会令人心情舒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对幼儿来说更是这样,教师愉快地、和蔼可亲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指示,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接纳并乐于服从,那种高声叫喊,或对幼儿\"急眼\"的做法,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对抗,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效果。
其三是适时的鼓励。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语言技能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联的,正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看,每个幼儿园的班容量都较大,一个班有3、40个孩子是普遍现象,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也就更加要求幼儿教师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的细致、周到,语言的指导才更加准确、到位。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基于教师的语言修养,也基于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对教师提出如下几个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因而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古人说:\"言为心声\",没有心灵的丰满,就没有语言的丰满;没有心灵的高尚,就不会有高尚的语言。教师只有有高尚的师德,其语言才可能健康、文明、丰富、美好。其次,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它包括语音的训练,即练好普通话;包括仪态的训练,即举止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从容镇定;包括必要的朗读训练、胆量训练和讲话训练等等。
二是要求教师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回答老师的\"人有几只眼睛?\"的问题时说:\"有三只眼睛。\"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人的眼睛有四只。\"幼儿马上点头跟着说:\"是四只。\"这样的语言只能造成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喻意或语言的深层含义,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表现得越明显。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场合、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三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语言策略是教育观念的反映。如前所述,语言策略和语言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语言策略更多地与教育观念相联系。作为幼儿教师,即使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没有完全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语言策略。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因而,如果要形成良好的语言策略,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对幼儿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观念的认识、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的认识、对尊重幼儿的认识等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才会掌握准确的教育策略。
总而言之,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评价幼儿教师语言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懈的努力,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力求使自己成为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
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直觉性、形象性和情境性,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活动、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便于优化语言教学,也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幼儿,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1.借助教具,创设直觉情境。
幼儿的情感和语言观念,以真觉的情感与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为主要形式。幻灯、录音、实物等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恰当地加以应用,可以缩短教材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使幼儿置身其境,为其“知、情、意”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最近发展区”。语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信息,往往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不能直接发现的信息,往往来自于一个故事,一个童话之中。在《小鲤鱼跳龙门》这样的童话中,可借助各种“鱼”的实物、标本及图画,巩固幼儿有关“鱼”和“鲤鱼”的概念,再启发幼儿动脑筋思考,讲述自己和鱼的故事,从而深化幼儿对小鲤鱼以及人和鱼生活环境的物体、事件的信息,增加新的概念。
2.布疑设问,创设问题情境。
幼儿文学作品中,性格化的人物是假设的基础,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沿着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的。例如《雪房子》里小松鼠帮助了许多小动物,他们很高兴;《山谷娃娃》中老公公用智慧说服了老婆婆去看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幼儿讨论:“如果小松鼠拒绝让小动物躲雪,那么会怎么样呢)”或是,“假设老公公和老婆婆都抢着去看戏,那么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提出类似问题,引导幼儿编故事结尾、续编故事,去作进一步的假设,对幼儿通过思考发展他们的假设能力是一种挑战。在日常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老师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实际,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可以顺利引导幼儿进入角色,诱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激活幼儿的思维兴趣,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幼儿对一些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3.指导想象,创设心理情境。
语言课教学要注意触发、调动幼儿的情感,将幼儿理智的思考引入情感体验之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动真情。不少幼儿文学作品本身就往往给幼儿提供了解释和建议解决问题方法。例如故事《小熊哭了》中,玩具小熊被明明小朋友带回了家,离开了幼儿园,它伤心地哭了。类似的问题,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生。教学时,如果简单地问幼儿:明明小朋友看见玩具小熊是怎样做的,做得对不对)这样直接让幼儿回答,由于幼儿感受不深,效果不会太好。教师可设计几幅小熊被明明带到教室门口、学校门口、路上、明明家等不同地点哭喊的图片,指导幼儿边观察边开展情境式想象,让幼儿设身处地体会玩具小熊的心理变化和哭喊情况,再启发幼儿抒发自己的感受,就不再肤浅了,而是将幼儿带入了所精心设计、反映和描述的情境,使幼儿经历了一场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幼儿对这类问题的理解,最终可以使幼儿认识到把带回家的东西再带回幼儿园放回原处,并向老师和小朋友认个错,玩具小熊就会又高兴起来,小朋友们又和你一起玩了。这是一种解释问题的方法,既让幼儿得到语言训练的机会,又让幼儿学到自己未能观察到的、未能认识到的东西,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
4.寓教于乐,创设表演情境。
活动与情境的各种因素对道德情感具有诱发、熏陶作用,幼儿生活的空间是其成长的基本环境,让幼儿在其自身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是培养和激发幼儿语言情感的有效途径。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教育的过程中,不宜枯燥地照本宣科,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恰当地把相声、小品、故事、演唱、游戏等表演形式引进课堂,让幼儿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幼儿亲自做一做,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作品的情节与主题,从而作出正确的语言表达和行为选择。例如:讲故事《小马和小驴》时,老师可运用情境表演、动作演示等手段,引导幼儿戴帽子,幼儿给老师扣钮扣,帮助幼儿理解“互相”的概念;接着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理解小马和小驴遇到了什么困难,它们是如何帮助的;最后指导幼儿模仿小马、小驴“用树下的跷跷板,相互帮助吃到果子”的动作: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表述他们互相帮助的过程。借助表演,寓教于乐,使活动生活泼,富有成效。
5.引导实践,创设现实情境。
实践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幼儿参与实践活动能有效帮助幼儿将认识转化为实践,帮幼儿加深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节假日,可要求家长带幼儿参观地方上的名胜古迹、城市建设、企业,让幼儿通过眼看、口问、耳听,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来园时,以“演讲会”的形式,引导幼儿讲述调查情况,深化幼儿的认识。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使幼儿“言之有物”,还可以使幼儿从活动中、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中受到教育、启发。
6.爱生乐教,创设人际情境。
有了良好的人际情境,幼儿才会以愉快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参加学习。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老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情境,充分发挥自己情感的有情作用,重视情感因素的投入,尊重和相信幼儿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以情激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开启幼儿内部的情感因素,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喜欢《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语言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