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气宝宝迅速平静

08-23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让生气宝宝迅速平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对一些孩子来说,咬咬大拇指,抚摸一阵毛毯,或者坐在妈妈的膝上听一个故事就能平静下来,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尖叫一阵,如果尖叫能够阻止他们把东西砸坏,尖叫也行,因为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学会镇静下来的办法。

孩子生气的时候的表现是大同小异的,他们对自己的脾气失去控制,也不能象平常一样地正常思考,“但是,帮助孩子平静的方法则要因人而异”。

明尼苏达大学的雪莉·盖勒说道:“对一些孩子来说,咬咬大拇指,抚摸一阵毛毯,或者坐在妈妈的膝上听一个故事就能平静下来,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尖叫一阵,如果尖叫能够阻止他们把东西砸坏,尖叫也行,因为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学会镇静下来的办法。”

但是,即使你以为你找到了孩子平静下来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在下个星期还是可能失效,当孩子在超级失常突然大发脾气的时候,你还是可能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在这儿就一些有经验的母亲与儿童教育专家来谈谈她们的秘诀。

1、抱紧孩子

许多父母都知道把孩子包在襁褓里能使大哭的婴儿平静下来,“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大一些的孩子”,已有两个孩子的克莉斯汀·班尼特说道“比如,当孩子摔了一跤,擦破了皮的时候,他的安全感被粉碎了,因此她可能大哭大叫,你可以把她抱起来,轻轻地摇她直到她的肩膀松驰下来,这样,她的安全感会慢慢回来。”

2、让他用小拳头发泄

如果孩子发怒要砸东西,给他一个枕头让他打个够,幼儿园教师琳·菲利普建议:“或者给他一个塑料锤子,让他砸到他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愤怒为止。”

3、父母保持平静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父母不能发脾气。”辛格门博士说,“培丽亚是我们七岁的女儿,她常常会情感用事,有时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就告诉她我需要离开房间静一会,我发现她已经到了能够宽慰自己的年龄,所以我告诉她感到悲伤或愤怒是正常的,然后我让她的愤怒自个儿慢慢地消失。”

小孩子常常需要向父母“借贷”平静的心态,孩子要平静下来之前必需把父母的平静内化,如果父母自己行为失控,孩子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4、倾听孩子诉说

即使是一个小孩也应该有倾诉她感情的权利,我们三岁的女儿麦迪生,每次听到她十五岁的姐姐要她离开她的房间时,都很生气。南卡罗本纳州的海蒂·斯坦波尔·皮雅说,麦迪生会大声地叫道:“她叫我滚出去!”然后就大哭起来。我会认真地听她倾诉,因为她的感情的确受到了伤害。等她说完了,我就让她帮我准备晚饭或者做一些大女孩在家干的事,这样她就感到她受到了特别的对待。

5、使用纺织品与玩具

纺织品对有些孩子有特别的宽慰作用,特别是那些性格喜欢抱毯子或抱小猫小狗的孩子,试试看对孩子说:“你可以和这头毛茸茸的熊坐在一块,它会使你好受一些。”你可能会发现柔软的物品与抚摸它的感觉使孩子渐渐静了下来。

6、逗孩子发笑

“如果孩子着急的在地上跳脚,我们也跳脚。”班尼特说:“有时,孩子发怒发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我就参加她与她一块大哭,”我会说,“哭的好听,再响一些,我听不见。”用不了多久,我们两个就在一块大笑了,“但是,虽然幽默有时能拆除愤怒的雷声,你还是需要小心从事。在纽约工作的心理治疗专家大卫·舒马克勒说:“在有些情况下地把事情弄的更糟,孩子可能会感到你在取笑他,不把他当一回事,如果你发现这种迹象,赶紧改变策略,或者抱抱他,或者同情地听他倾诉。”

7、转移注意力

学步的幼童很想探索许多区域,如果被阻止的话很容易发怒,因此,不要火上浇油告诉他不能爬上餐桌,相反,转移他的视线,给他一些新的探索的东西,可能的话,走到门外去。“每次我把我19个月大的克莉斯蒂娜带到后园她都很高兴,她听着园中的鸟叫声就会完全忘记几分钟前使她大发脾气的事了。”佐治亚州的克鳃格女士说。

8、深吸一口气

告诉孩子深深吸口气可能使孩子更为愤怒,但是如果你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然后自己做几次深呼吸,他很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你的呼吸方式,不久,他就会冷静下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哭哭啼啼地闹个不停了。

不管你使用上述的哪些方法,还是使用你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必须知道你可能不是每次都能很快地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有时孩子需要发怒,”菲利普解释道:“有时他们发泄那么厉害,你只能让他哭,只是当心着不让他们伤害到自己,直到集聚起来的紧张被释放了,你才可能抱抱他们,轻声地安慰他们使他们好受起来。”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宝宝生气了怎么办?


今天霍斯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霍斯气得想打人!他用力地踩了一朵花。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咝”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你过得好不好啊?”霍斯又吼了一声,还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霍斯一动也不动,他气得快爆炸了。妈妈在锅里装满水,放到炉子上,再往锅里放上盐。然后,妈妈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着锅尖叫。然后对霍斯说:“该你啦!”于是霍斯也对着锅尖叫起来。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还对着锅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做鬼脸,吐舌头。霍斯拿起汤瓢敲着锅。然后,他笑了。妈妈也笑了。霍斯问:“我们到底在煮什么汤啊?”妈妈回答:“生气汤。”妈妈和霍斯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美国儿童故事《生气汤》

这则故事提示父母们要关注宝宝愤怒情绪及其化解对策

西方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初生宝宝第一次主动呼吸,他就已经具备了感觉愤怒的能力。到了4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明确地表达他的愤怒了。当他慢慢学会用更多的动作、表情与语言来表达情绪的同时,发脾气成为了宝宝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而此时对父母来说,如何帮助宝宝学会掌控自己的愤怒就显得格外十分重要。如果宝宝难以顺利地发泄愤怒或者在生活中泛滥愤怒情绪,都会构成良好性格发展的隐患。

0-6个月

在此阶段,宝宝的喜怒哀乐受到自身生理感觉与外界刺激的左右,因此,父母要求宝宝控制自我情绪,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而此时妈妈爸爸对他的关注与安慰是帮助宝宝控制负面情绪的唯一途径。

小贴士

·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宝宝脱离愤怒等负面情绪。例如:当他在噪音环境中表示不悦时,妈妈带着宝宝尽快脱离噪音环境是最好的安抚方法。

·如果宝宝因为饥饿哭泣,妈妈应及时哺喂他。如果妈妈直到他哭到喉咙沙哑的时候才去哺奶,会使得宝宝因为过度沮丧而产生生理性的抵触,表现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应。这些后果会令他难以从负面情绪中平息,长时间、高频率地用哭泣等方式来表示愤怒。

6-12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学会了多种了不起的运动技能,比如:爬、走等,并能通过丰富的声音、表情甚至简单的话语与妈妈爸爸进行交流。此时,宝宝的愤怒情绪也开始细化为不安、生气与恐惧。自主逃避与关注妈妈爸爸的态度成了他愤怒情绪自我调节的主要方式。

小贴士

·妈妈爸爸是宝宝所信赖的人,因此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宝宝的情绪。例如:妈妈爸爸一起愉快地陪伴着宝宝去玩他从来没有玩过的滑梯,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内心的不安情绪。

·妈妈爸爸要仔细分辨宝宝的呢喃之声与哭泣等,适时发现宝宝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口语与动作的安抚来帮助宝宝形成与妈妈爸爸交流情绪的习惯,这是鼓励宝宝学会说出情绪的第一步。例如:宝宝看到闪电有哭泣或者尖叫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妈妈知道宝宝害怕,宝宝害怕的时候就抱住妈妈或者叫妈妈过来吧。”

12-24个月

在这个阶段里,宝宝逐步有了自我意识。他对别人的情绪与自我情绪的认知产生了初步理解。因此,他常常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来调节自我情绪。例如:宝宝因为晚餐前妈妈不给他吃饼干而哭闹,他会一边观察妈妈的反应,一边从硬地板上爬起来,坐到软地毯上哭闹,继续观察妈妈的反应。可以说,妈妈的反应是决定他哭泣时间与程度的主要因素。

小贴士

·当宝宝夸大情绪时,妈妈爸爸冷静、理性的态度实际上能帮助宝宝学会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妈妈爸爸可以通过和宝宝一起看儿童图画书或游戏等形式,帮助宝宝学习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例如:通过在儿童故事中为人物添加“快乐的脸”与“生气的脸”来了解为什么宝宝会不开心;为什么妈妈爸爸会生气;为什么妈妈爸爸和宝宝会一起开心。

24-36个月

2岁以后,宝宝能从关注自己的情绪拓展到关心他人的情绪。他人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都能起到控制宝宝愤怒情绪的作用。例如宝宝也开始在看见家人不愉快的时候,试图去安慰别人,又如看见妈妈不开心,就乖乖地去一边自己玩玩具,不再为妈妈添乱。

小贴士

·妈妈爸爸更加需要以相对平等的方式来理解宝宝的忧伤与愤怒。例如:宝宝和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生气了,妈妈爸爸虽然不需要即时干涉,但可以通过和宝宝谈话,请他说出感受以及快乐的游戏等来帮助宝宝缓解不悦。

·与宝宝约定几种表达或发泄不开心的特殊形式。例如:如果宝宝或者妈妈爸爸不开心,可以去捶打沙发垫子;到阳台上对着绿色的植物把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或者告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等。

·豁达的妈妈爸爸是宝宝学会控制愤怒情绪的最好榜样。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常常用玩笑来化解争吵与冲突,宝宝会认识到不开心原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让宝宝爱上洗头


导读:在洗头时让宝宝的身体尽量靠近你的胸部,较密切地与他的上身接触,宝宝的头部也不要过分倒悬,稍微倾斜一点。

一岁以内的小宝宝,不用或少用洗发水。把婴儿的头抱在你一只手上,背部靠在你的前臂上,把婴儿腿藏在你的肘部。另一只手做成环状,轻轻将澡盆的水淋在婴儿头上,把他的头弄湿,如果是用洗发水,将你扶着他的那只手往前伸,倒一些洗发水在手掌上。

然后,用你的另一只手扶住婴儿的头,用洗发水搓他的头发。如果浴盆水中已加有皂液,只要用此水洗头发即可。

用专用的“宝宝洗头杯”冲洗头上洗发水,可有效防止洗发泡沫流入耳朵和眼睛。因为此杯的杯口是根据宝宝的额头弧度设计,材料可以紧贴宝宝头皮,防止洗发泡沫流入宝宝的眼睛和耳朵。冲水时舀半杯水,将宝宝头向后微仰,胶皮贴紧额头向后冲洗,水就不会流进眼睛耳朵。

无论给多大的宝宝洗头都要注意感情安慰。在洗头时让宝宝的身体尽量靠近你的胸部,较密切地与他的上身接触,宝宝的头部也不要过分倒悬,稍微倾斜一点,洗头同时,妈妈不断说:“宝宝乖,现在妈妈给你洗头,妈妈在身边……”等类似的话,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几次之后适应了,孩子也就不再哭闹了。另外,针对孩子害怕水进入眼睛的情况,可以在洗澡时让孩子自由玩水,这样,孩子就比较能够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暂停法平静孩子的坏情绪


导读:年幼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种不能自己的状态,似乎失去了任何可以使他镇定下来的能力。“暂停法”往往能有效地制止住孩子突发的恶劣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同时又不觉得受到压抑和强迫,但使用“暂停法”需要一定的培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3岁的查理又在“发作”了,他拉住妈妈拼命地嘶喊:“我就要穿那件短袖,你给我换上。”妈妈已经做了足够的解释,并且已拎好了包儿,准备带查理去朋友家玩。“查理,如果你再这样纠缠下去,我们就去不了芬妮家了。”“我不在乎,我要穿那件短袖。”查理用已经哭得嘶哑的嗓子喊道。妈妈将已经打开的房门关上,冷静地说:“查理,现在暂停。”说着领查理走回他的房问,将他放在卧床旁边的小椅子上。查理并没有反抗,虽然仍在哭,但乖乖地坐在那里,“5分钟。”查理点点头。妈妈走出房门。过了5分钟,查理停止了哭泣,在房中喊道:“妈咪,我可以起来了吗?”“可以了,你还想去芬妮家吗?”“想去。”查理出现在妈妈面前,将头靠在妈妈腿上,“妈咪我们走吧。”

年幼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种不能自己的状态,似乎失去了任何可以使他镇定下来的能力。他被很没有理由的要求占据着,不能解脱,伴随来的是无休止的哭闹和不顾一切的反抗。这种情形家长们都经历过。你向孩子大喊:“停止,不能这样。”孩子似乎没有听见,仍是一味地哭闹,使你担心孩子是否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接下去便可能是拍打几下,希望能由此停住孩子的无端哭闹,但往往这样的处理方法只能是火上加油,使孩子更加暴躁,而做父母的也愈加不能自抑,大发其火,一时会哭声和斥责声搅在一起,夹杂着拍打的声音,搞得大人小孩十分疲惫。

暂停法是许多儿童教育学家推崇的教子技巧之一。它的出发点并非是要惩罚孩子,而是用非暴力的手法来停止孩子的“疯狂”行为。做家长的不希望用暴力行为例如打骂或其他体罚为孩子设立榜样,使他们从小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在孩子处于十分暴躁、缺乏理智的时刻,用说理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而使用“暂停法”往往能有效地制止住孩子突发的恶劣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同时又不觉得受到压抑和强迫,但使用“暂停法”需要一定的培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怎样让宝宝变勇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幼师资料《让生气宝宝迅速平静》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