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三、给家长的“8条建议"·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食得其反。·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伏尔泰:“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高尔基曾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而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有把教育孩子当做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呢?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8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伏尔泰:“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结语
爱是理解接受和成全,爱孩子就别让他为难;爱不是束缚,爱孩子就让孩子自然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生灵,教育孩子成长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用心雕琢的艺术品。
而我们每个家长则是一位匠师,怎么把孩子雕琢成一个优秀的艺术品,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成长,我们才能把它雕琢好。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的真爱。
要知道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护他的眼睛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笔者介绍几个便于你灵活运用的小招数。
第一招: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宝宝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在他表达不清时,你可以与他进行充分的目光接触,但不要打断他。
宝宝与你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倾听的方式。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仅使宝宝感到他有一种压迫感,所以你要尽量弯下腰或蹲下与宝宝说话,与他的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亲密接触,也是对孩子尊重的具体表现。倾听宝宝的心里话
禁忌用语:
“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分析:
这一类的语言会使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诉你他内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禁忌用语:
“你这个坏孩子!”
“我没想到你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这样宝宝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会觉得很难受。有的宝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宝宝拥有的玩具与物品
珍惜宝宝的东西,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宝宝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宝宝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这些物品无疑都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产权”已属于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物品取放的规则,但不能随意摆布和挪动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来时,也要经小主人的允许,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自己将玩具给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宝宝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小树叶等,这也会使孩子很难过。父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宝宝发展独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
有时候,不适当的帮助也是一种犯,会伤害他的自尊。小宝宝也需要刺激和挑战,你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要指导和协助他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碗筷的摆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出现了争执和冲突,你要给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禁忌用语:
“这件事你干不了。”
分析: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这类用语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小、自卑。让宝宝独立自主也要从小事开始做起。
小贴士
1.不要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宝宝,这会使宝宝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一种对孩子尊重方式。这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2.防止对宝宝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经常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话,这绝不是尊重而是纵容。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没问题啦!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纳,如此而已。可是,哪个父母不觉得对面的柱子长得比咱们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们家女儿聪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头,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婶婶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儿,拿了什么什么竞赛第一名。哪个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这么脏还抓东西吃,一点卫生观念都没有。你看你,一点小事就哭,哪像个男孩子。
从小,在这种“轰炸”之下,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这个「不够好」和「不配得」的情结,就是造成我们大半辈子无法真正快乐的主因。因为我下意识觉得不够好,所以容不得别人说我。因为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须强出头,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现,来安慰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会去争取,或是不自觉地破坏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乐。
有一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们一起用早餐(平时是练瑜伽啦,不是赖床--你看,怕你们觉得我不够好,所以要解释,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儿开始吃了很久,我十二岁的儿子还是在楼上他的房间里东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识层次较低,负面情绪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顺眼。催了他好几次,总算姗姗来迟,我很不高兴地开始数落他。“你看看,你动作这么慢!早上起来在楼上摸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回台湾去当兵,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孩子听了我的数落,感受到我对他的不满,开始很不高兴的反驳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还要打领带,很复杂耶!」我还是很不高兴地抱怨,一直唠唠叨叨不休。这时,我有了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在试图让猫学狗叫,而且还振振有辞的为自己辩护。
其实,我儿子就是一个动作不利索的人,这是事实。不过,显然并没有误事,至少每天早上我虽然没有陪他们吃早餐,但是他们都准时赶上校车上学了。问题在那里?在那个看不惯别人动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亲。利用自己是母亲的身份掩护,尽量投射自己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借由“管教孩子”为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为“对他好”,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听到我儿子大声叱责他的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惹得我又不高兴,感觉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觉到:这是谁教他的?谁以身作则地教他对人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的出门?因此一念之转后,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惭悔的母亲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孩子总有做不对的时候,教总得教吧?当然。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觉不被爱。但是,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和品质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吗?
我以前很重视孩子的睡眠。规定他们九点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他们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找一堆麻烦,所以,每次看他们很晚还不睡的时候,我就会抓狂。有一次,我儿子晚上十点半跑到我房里来,说他睡不着。要是以前,我就会很生气的叱责他,要他赶快回房睡觉。但是,学了拜伦凯蒂一念之转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问:为什么生气?
答:因为睡不够就会生病。
问:真的吗?
答:嗯,不一定啦。
问: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妈妈?
答:是一个忧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这么晚跑来我房里时,就会抓狂的母亲。
问: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又会如何?
答:我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心平气和。
问:所以,你看得出来,你的抓狂生气,和孩子的行为没有关系。让你生气的是你的思想,它夺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亲的爱心。
当我看到这个,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很麻烦--这是真的吗?),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着十点半跑来我房里的儿子。他是那么的英俊,长得非常像我,嘴巴嘟嘟的,因为睡不着而感到沮丧。我开心的拥他入怀,让他睡在我旁边,安慰他。过一会儿,我柔声地问他:妈妈陪你回房睡好吗?他点点头,我就高高兴兴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间。
所以,我说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会有个快乐的童年。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翻译的《新世界》第四章的一小段,谈到了父母的心理模式,真的很妙!这本由《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写的书,将于五月份在中国上市。在此让大家先睹为快精彩片段。
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多成人都会开始扮演角色。他们使用一些孩子气的字句和语调,以高姿态和孩子说话,并不对孩子平等视之。你暂时比孩子知道的多或是你比较高大的事实,并不意味孩子就与你不平等。大多数的成人,一生当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为父母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胜任父母这个角色,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与这个功能认同,也就是,不让它成为你所扮演的一个角色?父母功能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
然而,当身为父母变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功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的强调,夸大,而且控制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此宠坏了他们;防止他们受到危害的动机,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对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都早已过时之后,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
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能再扮演父母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害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的行为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贬抑,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自我的空虚匮乏,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冲动之后的那些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大部分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认可就是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勿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是你所做的事,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的可笑。在这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盾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和我咨商的父母会突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你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自动会结束。觉知就是最好的转化媒介。
一个人无论情商再高,智商再高,如果没有面对逆境从容接受并淡定处理的智慧,那他尚不能称为拥有成功的人生。这种智慧,我们称之为“逆商”。
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社会上各种刺激神经的智商、情商培养计划的冲击下,开始把孩子包围和保护起来,提升孩子的智商让他学习更优秀,训练孩子的社交让他情商更高更早适应社会。但对孩子的处理问题能力,逆境生存能力,却甚少涉及。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社会,有很多学习成绩优秀,性情乖巧可人,社交能力强,看着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面对一些重大挫折时,却会变得手足无措,或者采取极端的处理手法。
父母和祖辈的过度保护,只重视情商、智商培养而不重视逆商培养,中国孩子如今面临非常严重的抗压能力弱的问题。当美国孩子离开父母在森林里玩野外生存游戏的时候,中国孩子大多在温暖的家中,过着爷爷端菜,奶奶喂饭,妈妈穿衣,爸爸指导功课的温室生活。成年后被父母送出国门,发现美国人在工作之余玩冲浪、攀岩、潜水、滑雪、极地生存,而中国孩子却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敢离开办公室和家门半步,一旦工作或生活上稍有不顺,即便没有崩溃,第一时间也不是想着如何解决,而是想着赶紧请父母上门帮忙。
身边太多这样的故事让我对孩子的逆商培养产生警醒,于是我开始注重孩子的逆商培养。
让孩子有一对有逆商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行事的方式将会对孩子影响终生。我和先生都爱好户外活动,于是在儿子宽宽9个月大时,我们便在美国德州的森林里,先生背着所有野外生存设备,我背着儿子,跟着专业的野外生存部队在森林里行走两小时,然后扎营生火,体验野外生存。宽宽稍大一些后,我们也常常带宽宽到户外去,徒步行走、爬山、攀岩等。幼小的宽宽爬上稍高的地方,他对跳下来有担忧也有渴望的时候,我们在评估安全后常常会鼓励他去尝试跳下来,如果是他尚不能安全跳下的地方,我们会牵着他的手让他跳下来以鼓励他。而对于狭道行走、攀爬、走云梯之类的项目,只要宽宽有渴望参与的眼神,无论难度多大,我们都必定会鼓励他尝试,并告诉他失败了不要紧,失败了重新再来。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让孩子觉得去玩这些项目是充满乐趣的。美国很多公园都有斜坡草坪,只要置身其中我们便开始与孩子一同玩从斜坡上躺着往下滚的游戏,身上会不会脏或者痒,都是不需要考虑的小问题。正是因为有我们这样的父母,宽宽胆子很大,4岁不到便只花一个月学会了潜水、游泳,攀岩、走云梯、滑道等项目对于5岁不到的他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如今2岁的妹妹跃跃也受了哥哥的影响,抓虫子、滚草坡,完全一副无所畏惧的姿态。
锻炼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越是独立的孩子会越自信、越快乐,这样的孩子是不会轻易被困难击败的。宽宽从会自己穿衣服开始,我便基本上没再帮他穿过衣服。有时冬天他洗完澡,缩在浴巾内喊太冷不肯出来,也不愿意自己穿衣服,我便会温和地把浴巾拿掉。他光着身子冷得发抖,赶紧冲到他自己的衣柜去取衣服穿上。如今未满5岁的宽宽,自己睡一个房间,早上起来自己换衣服,自己刷牙洗脸,偶尔还来点兴致自己做早餐煎鸡蛋饼,这让我们为他感到非常骄傲!而除了照顾自己,宽宽还得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拖地、洗马桶、倒垃圾等。他还常常在我做饭时帮我切菜和炒菜,喜欢在院子里种菜和浇水。
逆商培养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鼓励但不帮忙!教育最失手之处乃是父母插手太多。当看见孩子身陷困境,父母或祖辈内心便焦灼,赶紧上前保护或者帮忙,这样孩子便失去了面对困难自己处理的能力。
想起一部叫《127小时》的电影,男主角在峡谷探险时遇到意外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右手腕无法脱身,在没有任何救援希望的时候他最终选择了用小刀割断右手腕,成功自救脱险。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逆境生存能力!试想如果换着我们自己,我们会否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会成为一个面对困境从容淡定的人,这样即便他日他离开我们,也必定能有如意的生活和意想不到的成功。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没问题啦!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纳,如此而已。可是,哪个父母不觉得对面的柱子长得比咱们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们家女儿聪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头,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婶婶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儿,拿了什么什么竞赛第一名。哪个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这么脏还抓东西吃,一点卫生观念都没有。你看你,一点小事就哭,哪像个男孩子。
从小,在这种「轰炸」之下,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这个「不够好」和「不配得」的情结,就是造成我们大半辈子无法真正快乐的主因。因为我下意识觉得不够好,所以容不得别人说我。因为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须强出头,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现,来安慰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会去争取,或是不自觉地破坏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乐。
有一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们一起用早餐(平时是练瑜伽啦,不是赖床--你看,怕你们觉得我不够好,所以要解释,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儿开始吃了很久,我十二岁的儿子还是在楼上他的房间里东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识层次较低,负面情绪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顺眼。催了他好几次,总算姗姗来迟,我很不高兴地开始数落他。「你看看,你动作这么慢!早上起来在楼上摸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回台湾去当兵,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孩子听了我的数落,感受到我对他的不满,开始很不高兴的反驳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还要打领带,很复杂耶!」我还是很不高兴地抱怨,一直唠唠叨叨不休。这时,我有了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在试图让猫学狗叫,而且还振振有辞的为自己辩护。
其实,我儿子就是一个动作不利索的人,这是事实。不过,显然并没有误事,至少每天早上我虽然没有陪他们吃早餐,但是他们都准时赶上校车上学了。问题在哪里?在那个看不惯别人动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亲。利用自己是母亲的身份掩护,尽量投射自己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借由「管教孩子」为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为「对他好」,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听到我儿子大声叱责他的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惹得我又不高兴,感觉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觉到:这是谁教他的?谁以身作则地教他对人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的出门?因此一念之转后,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惭悔的母亲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孩子总有做不对的时候,教总得教吧?当然。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觉不被爱。但是,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和品质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吗?
我以前很重视孩子的睡眠。规定他们九点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他们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找一堆麻烦,所以,每次看他们很晚还不睡的时候,我就会抓狂。有一次,我儿子晚上十点半跑到我房里来,说他睡不着。要是以前,我就会很生气的叱责他,要他赶快回房睡觉。但是,学了拜伦凯蒂一念之转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问:为什么生气?
答:因为睡不够就会生病。
问:真的吗?
答:嗯,不一定啦。
问: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妈妈?
答:是一个忧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这么晚跑来我房里时,就会抓狂的母亲。
问: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又会如何?
答:我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心平气和。
问:所以,你看得出来,你的抓狂生气,和孩子的行为没有关系。让你生气的是你的思想,它夺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亲的爱心。
当我看到这个,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很麻烦--这是真的吗?),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着十点半跑来我房里的儿子。他是那么的英俊,长得非常像我,嘴巴嘟嘟的,因为睡不着而感到沮丧。我开心的拥他入怀,让他睡在我旁边,安慰他。过一会儿,我柔声地问他:妈妈陪你回房睡好吗?他点点头,我就高高兴兴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间。
所以,我说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会有个快乐的童年。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翻译的《新世界》第四章的一小段,谈到了父母的心理模式,真的很妙!这本由《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写的书,将于五月份在中国上市。在此让大家先睹为快精彩片段。
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多成人都会开始扮演角色。他们使用一些孩子气的字句和语调,以高姿态和孩子说话,并不对孩子平等视之。你暂时比孩子知道的多或是你比较高大的事实,并不意味孩子就与你不平等。大多数的成人,一生当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为父母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胜任父母这个角色,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与这个功能认同,也就是,不让它成为你所扮演的一个角色?父母功能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
然而,当身为父母变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功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的强调,夸大,而且控制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此宠坏了他们;防止他们受到危害的动机,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对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都早已过时之后,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
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能再扮演父母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害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的行为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贬抑,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自我的空虚匮乏,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冲动之后的那些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大部分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认可就是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勿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是你所做的事,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的可笑。在这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盾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和我咨商的父母会突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你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自动会结束。觉知就是最好的转化媒介。
孩子们有哪些需要呢?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爱的需要
到底什么是爱呢?爱是容忍、慈祥、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动怒、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最需要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与遗忘。对孩子来说,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这种爱的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
二、被聆听、被了解的需要
孩子在小时侯,通过父母的爱抚、拥抱、摇动等亲昵举动,很容易体会到被爱。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有了自己的朋友与世界,有了自己的喜好与语言。这时候嘘寒问暖,也能使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需要聆听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听、被了解,因为他们受到许多压力,但却无处表达、申述;另一方面,由于内分泌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相当不稳定,若父母能了解他们,一定对他们很有帮助。
三、独立自主的需要
一个人的一生有两个性格独立发展期,一个是在两岁时,一个是在十二三岁时。这两个时期的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则会影响到一生。当然这两个时期对父母、对子女都是最困难的时期,孩子要开始走出父母的安全保证,向外独立去探索,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父母开始体会到孩子渐渐远离自己,也会感到不适应。这个时候父母要有更大的耐心与雅量,要允许他们尝试走出家庭与依赖的小世界,并能随时给予他们关怀、支持与鼓励。这个独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个阶段没有受到鼓励与支持,他的自我感就会发生混淆、困难甚至薄弱的现象。当他长大之后,就会有做决定的困难,很难信赖自己与别人,常常要依别人的意见看法来行事,自己很怕有独立不同的看法。显然,如果真是这样,其内心的冲突会影响到他与外界的来往。
四、成就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自信心、自尊心才会由此建立起来。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励与引导,自己独立地完成某些事情。这个成就的需求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上,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成就、自信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呢?其实也不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因为怕他们会失败而代替他们给予太多的指导,“放心”是很重要的方法。
五、游乐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游乐,听音乐、玩游戏、骑马、聊天等,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知识轻松自在而已。现在的许多孩子弹琴、下棋、游泳等都成了功利性的目的,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孩子们的心情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再成功的人,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活起来就像一盘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没有意义,心理也会出如自私、没有同情心、古板等倾向,甚至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
身为父母,如果过分严厉或是追求完美,往往会忽略与阻碍孩子这方面的需要,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孩子的这几个需要的界线不是分割得非常清楚,她们贯穿在孩子日常生活之中,是孩子成长的几种重要“维生素”,缺一不可。
父母们要在“自我了解”、“自我同理”的情况下,时常进行自我反省,重新检讨自己的教养方式,也时常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提供给他们这些需要吗?我们了解、聆听他们吗?我们让他们有独立自主的机会吗?我们有没有注意到给他们游戏、玩耍的时间等等。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妈妈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一位专家与成百上千位母亲及成千上万个孩子作过交谈并参阅了有关育儿方面的研究资料,从中提取了什么是孩子们最需要东西,一共有六种教育,是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希望能给妈妈们一些参考。
1.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做妈妈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2.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妈妈通常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这位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3.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时间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4.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5.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
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他们的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6.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每逢过年过节,家长们都要忙不迭地送孩子这样那样的礼物,其中以压岁钱、压岁书、玩具零食为典型代表。但调查显示,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礼物并不是这些,虎年到了,新年伊始,您是否准备好给孩子以下这十种“爱与关怀”了呢?
1.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专家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2.临睡前的一个吻
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
专家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3.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而及时的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
专家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4.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专家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5.让我们一起笑起来
“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专家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6.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
专家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7.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
专家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8.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专家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
9.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专家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10.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专家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家园共育《孩子成长最需要的7个教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