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巧调整,愉快面对新生命

08-28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夫妻关系巧调整,愉快面对新生命”,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孩子之前,你和老公之间没有那个小宝贝出现,其实要简单很多。但孩子出生后,家庭内部在悄悄发生变化。

你从妻子变成妈妈,而你的爱人,则同样多了一个称呼:孩子爸。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家庭结构在改变。夫妻关系之外,多出了亲子关系,并且后者常常会呈现出压倒一切的趋势。

著名社会学家勒马斯特调查,有83%的夫妻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经历了艰难的婚姻危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婚姻满意度会下降40%~67%。这一论据似乎与孩子能给家庭带来欢乐的常理相悖,这也不是在规劝和吓唬年轻夫妻都不要生孩子,而是向正在或将要遭受如此困境的年轻人提醒: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难免会有冲突和问题,而如何正视二者的关系、如何解决冲突,或者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则是维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需要思考的。

要避免出现问题,除了爸爸们的自我成长,同时妻子的作用很重要。“孩子爸”是有一套使用说明的。若用法得当,“孩子爸”往往会超常运转;若使用不当,则轻则出现动怒、逃避倾向,重则直接停止运转。

譬如下面这幅四格漫画:

上面这两幅,妈妈跟爸爸说,孩子的事你也不管一管,然后爸爸的直接反应就是:有你就行了。当孩子遇到点事情,父亲想要参与的时候,妈妈的第一句话是:你做不好,还是我来做吧。妈妈无意识地拒绝了爸爸的参与。

下面两幅画,爸爸抱着孩子玩的时候,妈妈在有意表达一个观点和一种暗示:看,爸爸多爱你,带着你一起玩。同时,妈妈也会主动邀请爸爸来参与一些活动,譬如说:亲爱的,我去收拾房间,你来给宝宝洗澡好吗?

这两幅图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爸爸的参与是需要妈妈的鼓励和支持的。

一个最灵的方法:给孩子爸足够的面子,以及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这种鼓励和支持,其实是育儿中的常用办法。但是用这个办法来巩固婚姻,调起爸爸们参与育儿的积极性,同样好用。

也许方法看起来是有点低幼,但是,要知道,你的丈夫这个种类,似乎对称赞的反应比其他任何一个群体都积极。

譬如,妈妈们在育儿过程中,可以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这样说:“我觉得爸爸这样做更好,比妈妈想得办法还好呢”,或者说:“哎呀,妈妈其实有点笨,爸爸肯定会有答案的。”这是一种巧妙的偷懒。在孩子面前,妈妈要给爸爸足够的面子,甚至要去帮着爸爸来完成很多对他来说其实也挺挑战的事情,因为一个小生命对他来说,他也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你多夸一夸,就会发现爸爸们带孩子玩儿的时候更带劲。

而且,这个方法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用。不用怀疑它的有效性。更不要担心:会不会我过于“惯着”他,反倒委屈了自己呢?这种担心也是不必要的。相反,你会发现,夫妻关系会更融洽,家庭会更和谐。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简言之,和“孩子爸”一起努力照顾孩子,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那么,除了鼓励,有了孩子后,如何更好地让“丈夫”正常甚至超常运转起来呢?我列出了一些其他方法,供妈妈们参考:

让准爸爸参与到孕期及生产中来

怀孕到生产,这个时候其实就该让准爸爸们卷入了。因为此时的准爸爸们内心惊喜又忐忑,基本上状态很容易进入。

此时,妈妈们需要和爸爸们一起来了解孕期的必备知识:妊娠呕吐、水肿、饮食注意事项、胎儿的发展阶段、产检等等。这样的问题,爸爸和妈妈就应该同时去面对。这样,当孩子到来时,爸爸们不会太无感:这个事情好像和我没太大关系。

另,妈妈开始生产的时候,建议爸爸全程陪伴。我听过很多妈妈跟我说:我生孩子的时候,我爱人都不在我跟前,要么就是因为什么事情在外地,要么就是不得以的一个出差,不能在跟前……

我问:你的感受呢?她们的回答无一例外,内心里都是怨恨。所以,要和丈夫约定好,在自己生孩子的时候,请丈夫最好能尽力陪伴。因为女人生产的过程,对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丈夫的陪伴会给妻子勇气和支持。

如果你的丈夫总有很多“理由”不能陪在你身边,那么把下面这些文字给他看:

从怀孕、生产到哺乳,爸爸应该多陪伴妈妈。此时,爸爸的重要功能在于:让你的爱人心情更好一些。因为她心情更好了,她的乳汁的质量更高,孩子的身体更强壮。

而如果怀孕的时候,妈妈的情绪是比较抑郁的,或者他吃东西是比较不在乎的,什么东西都吃,那么这个孩子生出来的身体状况就不是特别好,先天受制于父母基因的遗传作用会比较大。

另外,爸爸的鼓励会让妈妈更好地坚持母乳喂养,坚持身体锻炼和塑形。如果丈夫发现妻子生完孩子后变得情绪低落、沮丧、体型大变而且无心收拾自己,那么要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妈妈坐月子,要让爸爸忙起来

我身边的常见情况是,孩子从出生到这个前6个月,甚至到前一年,爸爸们的育儿参与度都非常低。他们直到孩子开始喊“爸爸”,才会有明确的意识:这个小家伙其实是我的孩子。

而在此之前,都是妈妈或者老人一起在围着孩子团团转。所以,这个时候,妈妈们其实就应该调动起爸爸的积极性来。

首先要通过眼神鼓励、言语表扬等方式明确告诉孩子爸爸:你能参与进来的确很棒。千万不要去挑剔爸爸们的“笨手笨脚”。要知道,你不给机会让爸爸们锻炼,那么他们永远也学不会如何以正确的姿势去抱一个婴儿。

从小细节开始鼓励爸爸们参与到育儿中来吧。譬如孩子开始哼哼着左右找吃的,就可以由爸爸把宝宝抱到妈妈身边;如果是混合喂养,那么给宝宝喂奶的任务还可以由爸爸部分承担;爸爸下班回家后,给宝宝换个尿布、喂个水什么的,也都可以胜任。

慢慢的,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们会发现,孩子的哭声每次表达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表达的是“我饿了”,有的时候表达的是“我尿了”,还有的时候表达的是“我冷了”,也有的时候表达的是“我病了”……通过用心参与,爸爸会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父亲,知道孩子哭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容易听懂“婴语”。这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就在跟孩子建立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爸爸也能体会到妈妈的辛苦,有利于促进夫妻关系。

另外,我们的老人经常会说一句话:月子里头要养好,不然会落病。我们现在不判断这句话科学或不科学,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一些道理。生孩子前后,身体的调理和休养特别重要。从这个角度看,妈妈们更应该有意学着点偷懒。妈妈们多动动嘴,爸爸们就会更多地动动手脚忙活起来。

爸爸参与的过程中,妈妈要多配合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不少妻子慢慢变得强悍起来。不可否认,这是孩子们赋予妈妈的力量。但是这个过程中,很多妈妈就会混淆了自己的角色:妈妈和妻子。

有一类妈妈,不仅在孩子身上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母性特征,在丈夫身上也不例外,她们会希望孩子健康,足够聪明可爱;同样也会希望老公优秀、甚至卓越。

这种角色混淆的结果就会是:她们变成了一个操心的大家长——把老公当儿子对待,倾向于对老公施加“教导”,批评起来不留面子。实质上,这就是把对孩子的教育,提前在老公身上加以演练。最后,自己累,老公也累。

其实,老公还是那个老公,像你们恋爱结婚之初那样,他不知道袜子该洗了、杂志要放好、指甲该剪了。变的是妈妈们自己。

如果妈妈们一直盯住孩子爸的缺点,就等于是无形中把爸爸们排除在育儿之外。当爸爸想要参与育儿中时,你说:你做的不好,不对,还是我自己来吧。那么,换个位置想一下,哪一个爸爸还会有参与育儿的热情呢?

此前的爸爸系列文章已经讲了很多了,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多重要。所以,妈妈们一定要记得两个字:配合。

譬如孩子2岁前后,爸爸该给孩子立规矩了,爸爸跟孩子说了,我们今天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或者我们今天选择是干这个,还是干那个。那妈妈就一定要坚定爸爸立的这个规则。如果有异议,可以私下里俩人再讨论。不能因为妈妈宠爱孩子,或者你的个人理由,去剥夺爸和孩子一起互动、做某个事情的意愿。

总之,整个的育儿参与的过程中,妈妈都要时不时拽拽爸爸:“亲爱的,你来看看我们家的孩子已经可以怎么怎么样了”。妈妈要时不时地告诉爸爸:“你的宝宝很了不起,他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了,那是因为有你的积极参与。”

育儿遇分歧,要避免争吵、私下沟通

当爸爸和妈妈遇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分歧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可以等孩子睡了,或者夫妻二人外出的时候,再沟通和交流。如果都不能说服对方,可以找一找有没有相关的专家,可以去咨询一下,去问一问,我们这样,到底哪个方法是好的。

若实在是没忍住,夫妻双方在孩子面前有了争吵,要和孩子爸爸一起,分别跟孩子去说清楚:爸爸妈妈争吵不是因为你,只是有些意见不统一,但是爸爸妈妈仍然是爱你的。一天比一天爱你。yjs21.COM

即使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你认为不会对孩子有影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从4个月起就已经进入情绪敏感期。他们能够感受到身边亲近的人的情绪变化。而且,孩子很容易认为:别人的问题,根源在自己。这会给孩子带去极大的困扰。所以,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如果发生了争吵,一定记得跟孩子说清楚。

当然,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做好约定。下一次不要再让同样的事情发生。你们都那么爱自己的孩子,相信一定能做到。

最后,再总结一下:

第一,妈妈一定要时时刻刻拽着爸爸,来做这些事情,把爸爸主动地拽到生活中去,让他参与。每天都给爸爸和孩子留他们独处的时间,哪怕妈妈特别想跟宝宝一起玩点什么游戏,但是还是要给爸爸留点时间,然后有你们三口人一起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定要以鼓励和支持为主。爸爸有的时候挑毛病,没有关系,他挑完毛病以后,你可以说一句,来,你给我们做一个吧,儿子肯定也想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一开始,爸爸可能被“逼”之下也会做一些事情,不过,逼着逼着他也就习惯了。

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发生任何冲突,都不要着急。在育儿的时候,发生冲突很正常。只要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专家,或者都信赖的一种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关键


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关键

改善亲子关系四句话:

1、最让孩子有安全感的话:“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爱你!”

2、最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的话:“你是独一无二的,走你的·,做你自己!”

3、最让孩子感到父母尊重的话:“也许你是对的。”

4、最让孩子增长信心的话:“我相信你行。”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更利于孩子成长,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又对孩子影响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五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南宁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和徐亮都认为,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徐亮认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种: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这种模式常常发生在以下这些情况下:第一,母亲从小带女儿,如果在2岁半~3岁时父亲没有介入,常常会出现女儿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远;第二,由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母亲要给女孩做好榜样,父亲要给男孩做好榜样,所以女孩长大了,应该与母亲更近一些,男孩长大了,应该与父亲更近一些,因此导致同性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近;第三,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女儿的心中,父亲的形象离他很遥远,那么当她长大后就会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或不敢接触异性。对于男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种: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第五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但专家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要教育孩子,先看看自己!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

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四、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

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五、爸妈爱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

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六、爸妈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夫妻两人该如何相处太重要了。

真正的夫妻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谁迁就谁!

“不要征服对方”这是夫妻最重要的问题。征服,是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谈论谁是对的,追究谁是错的,讨论谁伤害了谁,谁过分了,这些,都是大忌。

好夫妻,永远都在相互装傻,装瞎子,就是护短的。能够护短的,才是真爱!

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理的地方是法庭。

夫妻与亲子关系哪个重要?


你的最爱是丈夫还是孩子?

亲子重要还是夫妻重要?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 二人成为一体。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1.糟糕的婆媳关系;

2.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是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关系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温馨提醒:

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

模式1.烦丈夫,爱儿子

模式2."没"丈夫,爱儿子

模式3.太愚孝,轻妻子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是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宝宝胆小与夫妻吵架有着直接的关系


孩子其实就是一张大白纸,而我们家长就是一支画笔,孩子的性格、习惯都由我们自己去描绘。生活中,大人很多行为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而今天要说的就是原因之一——吵架。下面是一位妈妈分享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学习一下:

爸爸妈妈吵架,孩子吓的不敢动那天,我和老公因为琐事大吵了一架,因为都比较冲动,所以把乐乐忽略在一旁,结果这小家伙看到我们俩还以为是世界末日了,一个人蜷缩在墙角,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们。

吵架半途,我用余光看到了乐乐,看到他害怕的表情才想起来他一直在旁边看着,瞬间我后悔不已,连吵架的兴致都没有了,赶紧走到他身边把他抱起了起来。

被我抱起后,乐乐依旧紧张地看着我和老公,可能在他心里这个家就要散了,爸爸妈妈也不要他了。于是我就觉得赶快安抚他:“刚刚爸爸和妈妈有些冲动了,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这个和小乐乐没有关系奥。”

我一个人安慰可不行,于是我就把乐乐抱到老公身边,说:“你看爸爸也没有生气呢,来爸爸笑一个呢!”爸爸看到乐乐不安的样子,也立即露出了笑容。而乐乐看到警报解除,于是对着爸爸伸开小手,奶声奶气的念叨:“爸爸,抱抱!”

当着孩子面吵架真的是大错特错夫妻毕竟是两个人,总会有意见分歧的情况,吵架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吵架的地点一定要挑选好,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进行,因为吵架对孩子非常不利。

1婴儿期即便是小婴儿,也有听觉反应。如果在这个时期,他们听到爸爸妈妈激烈的吵闹声,那么他们就会感到痛苦,并且全身变得僵硬,封闭起来自我保护。如果婴儿经常封闭自我,那么就会影响到他的听力发育,未来还可能出现感统失调的情况。

2幼儿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没办法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不好,为此就有了心理负担,并且引起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哮喘、免疫力低下等等。

3儿童期看到父母吵架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产生羞辱感,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做恶梦,甚至在别人面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说离婚,那么他们就会一直生活在担忧和恐惧之中,这样的孩子基本没心思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吵架可以,请躲着点孩子美国科学家做个很奇怪的研究,他们发现夫妻发生矛盾时,适当吵架有益身心健康,死亡率也会比压抑愤怒的夫妻低5倍。只不过吵架可以,但是要做好善后工作,别让孩子受到伤害。

1要避开孩子不管什么原因的吵架,都要避开孩子,所以在讨论事情前,最好让老人带着孩子出去转转。注意千万不要冷战,因为孩子可以轻松感受到家庭气氛不对,他们可能以为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导致爸爸妈妈不和,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变得孤僻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2在孩子面前和好如果确实在孩子面前发生了争吵,那么一定要在孩子的面前和好,让他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吵架只是占时的,他们也会和好。注意吵架之后要安慰一下孩子受伤的情绪,比如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有针对性的宽慰。

3请承认错误吵架之后,一定要勇敢的承认错误,比如错误的一方要向另一方道歉,或者夫妻俩向孩子道歉,表示不该吵架等等。因为如果不及时道歉,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吵架是正确的事情,并且有样学样。

4把握程度双发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吵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也能降低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有安全感是家中最基本的责任,所以不要因为一些小事互相争吵,以免在孩子稚嫩的心里留下很难愈合的创伤。

图解夫妻和亲子关系中的十大杀手


爱情里没有谁都谁错,婚姻里更没有。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论是非之地!

亲子关系中,父母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你不想要一个叛逆或者没主见的孩子,就不要跟孩子争谁是谁非!

“我还不是为你好”,这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最大的杀手。也许对方想要的根本不是你所认为的,而你却自以为是地坚持“付出”,回报你的将是对方的逃避和压力,甚至憎恨!

夫妻之间不是上下级,亲子之间更不是,先谈感情,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下问题,就没有那么多的”你应该“了。

世间没有为你量身订做的孩子和婚姻,不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接纳和磨合。

婚姻里有太多没心理断奶的夫妻,更有太多自己还是孩子的父母。

无论是夫妻,还是父母与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长!

不要拿爱人跟别人家的老公或老婆比较,那是诛心的节奏。

也不要让你的孩子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指责对方前,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到那个层次。

“你是不是有了别的女人””你爱妈妈还是爱奶奶?“这样的发问只会让对方很烦,甚至把他推给别人。

偶尔的善意谎言无伤大雅,但若是演变成欺骗,那你会变得很累,因为要不停地遮掩或者圆谎。

期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这是亲密关系里永恒不变的法则。

老公,妻子,孩子,他们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与你相关的社会角色。

试问若他真的变成你所想象的样子,那还是曾经你喜欢的他吗?

同样,就算孩子是你生的,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你无权改变!更不要把他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根本是令人痛苦不已的!

控制感强的人,都源于安全感太弱!

你越想攥的很紧,结果会让对方逃的越远!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唠叨的人都是因为口欲期没有过渡好。

因此,这是个毛病!千万不要把自己搞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孙悟空的痛苦你都懂,唐僧唠叨时,他都想把师傅给杀了。

任何人都不会因你的唠叨而改变,任何事都不会因你的唠叨而如意!

幼儿园即将开学,新生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调整?


幼儿园马上要开学了,“神兽”归笼,很多家长在开心的同时也担忧孩子如果不适应该怎么办。幼儿园即将开学,新生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调整?对于小班新生来说,开学想要快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就应该早做调整和准备,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

3岁的孩子初步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上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真正地去锻炼这个能力。因此在家里家长们不妨在孩子面前多“示弱”,比如东西拿不到,需求宝贝帮忙拿;垃圾不知道扔湿垃圾还是干垃圾,请宝贝帮忙扔一下;玩具找不到家了,请宝贝帮忙送“回家”。记住:你越弱,你的孩子就越强。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

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裤子上厕所、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当孩子有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后,他对自己也会充满信心。

2,提供与小朋友交际的机会

从2岁开始孩子就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了,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交际需求,上幼儿园可以有更多的同伴,共同学习、玩耍、吃饭甚至睡午觉。因此,家长们可以带幼儿在小区里或者室外,如果是室内请一定戴好口罩,找人员不密集的地方,相约或者随机让孩子们自己建立一个交际范围或朋友圈,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小摩擦和小纠纷,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

3,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

孩子的语言发展日趋成熟。我们常常会发现同龄的宝宝中,语言发展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三周岁的宝宝,应该能够较完整地说一句话了。结合3-6岁幼儿发展指南目标以及幼儿园中的语言活动,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多多把话说完整,不要说一半。当你已经理解他意思了,不要打断他,或者忽略,要引导幼儿把话说完整。这样上幼儿园之后,孩子才能较清楚地和老师说自己要做什么,或者遇到磕磕碰碰的时候也能大概说清是在哪碰的。

4,陪孩子多做运动和手工

在三岁后,幼儿的大脑智力发育到飞速的状态,所以需要吸收更多的知识内容,来完善他的知识系统。幼儿园从五大领域和贯穿于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游戏,都能满足幼儿学习、运动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家长们注意,疫情在家最容易缺乏运动。因此要和孩子一起动起来,动脑做思维、动手做手工、动脚做运动等。

5,调整作息时间

对于小班新生来说,在开学前,调整作息时间很重要。让幼儿先适应起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这对缓解分离焦虑也很有帮助。幼儿合理的作息时间基本是:7:00起床;9:00可以吃小点心;11:00吃午餐,半小时内吃好,然后散步,也可以玩会儿玩具;12:00睡午觉;14:30起床,起床后可以点水果和小点心;17:00-18:00吃晚餐;21:00上床睡觉。白天的游戏玩耍可以由孩子自己选择,但是吃饭、睡觉的时间得固定,让幼儿先适应起来。

提前做好准备,等开学的时候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老师们。老师们一般会提前一到两周开始清扫整理并布置教室环境。疫情期间,各种防疫指示牌,消毒工作更是不会落下。

以下还有几点,是供家长们注意的防疫引导措施。

父母要教育孩子配合老师,按要求测量体温

报健康要求:每天准时上报幼儿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在沪,不瞒报不谎报,为自己也为大家负责。

测量体温的要求:早上,当家长送孩子进幼儿园时,每个人都要按要求排队进行体温测量。家长带孩子在排队时,两人之间要保持一米的距离,并站在等候线外等候,一个一个测量体温。孩子和成人第一次测量体温在大门口用机器测量。进园后,由保健老师用额温枪进行第二次测量体温。人体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超过37.3℃即属于发热。如果体温出现问题,家长则不能带孩子入园。

要勤洗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我们的手每天都摸过很多东西,手上的细菌是非常多的。而且孩子很喜欢把手放进嘴里、鼻子里,这是非常不卫生的。因此,父母在家里就要教育孩子,要讲卫生,勤洗手。要引导孩子洗手要按七步洗手法进行,幼儿园里也会贴好详细的步骤图给孩子参考。

孩子之间要保持一米的距离

以前孩子上幼儿园时都是坐在一起的,两个孩子之间靠得很近。但是,现在孩子之间要保持一米的距离。很多父母都有疑问,孩子之间离得这么远,他们怎么在一起玩呢?因为疫情的原因,现在规定每个人都必须保持一米的距离。孩子保持一米的距离也是可以玩耍的,只是在身体距离上会感觉有点远。孩子会有点不适应。但是,当孩子形成习惯以后就好了。一切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另外,孩子们在上厕所排队、洗手和午睡时都必须要保持一米的距离,注意看好地上贴好的一米线。因此,父母在家里也要教育孩子,不要和别的孩子拉手、拥抱等。老师也会注意不和孩子近距离的接触。

从六方面对新生儿进行感官刺激


一、视觉刺激,六周以下。1.由于婴儿常将头转向一边,可在小床的左边或右边挂一些会动的小东西,让婴儿躺在床上可以看得见。2.对婴儿唱歌或说话时,将脸靠近婴儿约距15~20公分。这个年纪的婴儿对人的脸孔较对其他事物更为注意。3.偶尔将婴儿换个方向睡(有时睡床头,有时睡床尾),让他体会不同方向的光线刺激。4.挂些小玩具在床旁,或在床柱上方拉一条绳子挂玩具,婴儿会被这些光亮、形状不规则的小东西所吸引。

二、视觉刺激,六周或稍大。1.偶尔用图案的床单。2.拿大的、光亮的东西,或手电筒,慢慢的扫过孩子的视线。3.将婴儿放在不同的高度,如地板上、沙发上,使他从不同的高度看东西。4.给婴儿看自己的小脚小手,一起摇动它们。5.将婴儿放在家中房间的每个不同的地方,让他由不同的角度看家庭摆设。6.当婴儿不想注意周围环境的时候,放个玩具在他手中。7.当婴儿躺在小床上时,拿一面镜子放在离他眼睛18~20公分的地方,让他观看自己的动作和镜中影子的关连性。8.准备一块塑料片或盘子,横放在小床上宝宝可以看到的地方,摆些彩色的秉西在上面,如:小纸片、彩带或玩具,并常常更换和移动这些东西。9.将色彩明亮的丝带绑起来,挂在婴儿的小床上,让他可以看到但碰不到。10.在婴儿房间的墙上或床顶上挂些图片、照片或彩色壁纸,并且经常更换,给婴儿色彩刺激。

三、触觉刺激,六周以下。1.慈爱而轻柔地照顾及抚摸婴儿。新生儿对突然而粗鲁的动作及不当的照料很敏感。2.将婴儿包裹在毯子中,可以使他感到安全。同样的,温暖的奶瓶、小床和衣服也可以增加他的安全感。3.妈妈将婴儿抱紧在胸口,可以使某些婴儿较少哭泣。4.轻拍一些润肤乳液在婴儿身上,但先要确定乳液不可太冰凉。5.喂奶时抱着他。

四、触觉刺激,六周或稍大。1.在温暖的房间中,让婴儿裸身躺在平滑的、柔软的、有绒毛或皮毛等东西上,让他有不同的感觉。2.让婴儿感觉小猫舒服时发出咕噜的振动、说话时喉头的振动、收音机或电视机的共鸣。3.用棉球或粉扑给婴儿扑些爽身粉。4.准备一些绒毛绒布或塑料做成的玩具动物、娃娃,给婴儿搂抱着玩。

五、听觉刺激,六周以下。1.对婴儿唱歌或讲话。2.当婴儿烦躁的时候,让他听节拍器或时钟规律的滴答声,常可以使他安静。3.用高低不同的音调对婴儿说话,语调高低比字句内容重要。4.不论是帮婴儿洗澡、穿衣、喂食和摇他时,可一边跟他唱歌或说话。

六、听觉刺激,六周或稍大。1.在宝宝的鞋带上系一个小铃铛。2.在婴儿的一边耳朵旁搓揉纸张,然后再换另一边耳朵。3.让婴儿听摇铃声、注视摇铃,并引导婴儿去摇动它,使它发出声音。4.给他附有铃铛的积木玩具。5.放一个轻的、会嘎啦嘎啦响的手摇玩具在他手中。6.从房间的不同地方向孩子说话或摇铃铛,看他会不会听到并用眼睛追寻声音的来源。

“以大带小”巧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为了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我们结合大班主题系列活动“我是哥哥姐姐”,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以大带小”活动。

一、以大带小,准备什么?

1.明确“以大带小”目标,积累“以大带小”经验。我们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向大班幼儿传达“以大带小”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大班幼儿积累“以大带小”的经验,学习安抚新生的技能。比如,在学习诗歌《我是大班小朋友》时提问:“诗歌里的大班小朋友帮助弟弟妹妹做了什么?你们也是大班小朋友,你们可以为弟弟妹妹做些什么呢?”并通过朗朗上口的诗句“我帮弟弟扣纽扣,弟弟对我说谢谢;我给妹妹讲故事,妹妹乐得哈哈笑……”来激发大班幼儿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然后引导大班幼儿讨论“以大带小”的具体要求和方法,为大班幼儿积累一些“以大带小”的经验。

2.布置“以大带小”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让大班幼儿学做计划书,并按照计划书的内容做好准备工作。我们往往这样布置“以大带小”任务:“小班的许多弟弟妹妹在哭,你们每人都要去小班认领一个弟弟或妹妹,想一想可以为弟弟或妹妹做些什么?把要为弟弟或妹妹做的事情和需要的材料画在记录表中,并准备好需要的材料。”由于任务指向明确,因此大班幼儿能在制定计划书中进一步明确“以大带小”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做好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工作。

二、“以大带小”,怎么带?

1.认领弟弟或妹妹,缓解新生的焦虑情绪。大班幼儿来到小班,每人找一名小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同时拉着所找小朋友的手请其说出自己的名字。比如,“我叫某某某,能告诉姐姐你叫什么名字吗?”在互相认识后,大班幼儿每人认领一名小班小朋友作为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每天晨间接待时,大班幼儿都到小班安抚自己所认领的弟弟或妹妹,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小班弟弟或妹妹的关爱、安抚。小班幼儿往往能对大班的哥哥姐姐产生亲近感和依恋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己的焦虑情绪。

2.表演节目,增强幼儿园对新生的吸引力。大班幼儿为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歌曲串烧、舞蹈、走模特步等表演,并邀请小班的弟弟妹妹参与其中。精彩的节目表演吸引了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他们不再哭闹,开始跟着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表演,从而逐渐增强了幼儿园对新生的吸引力。

3.一起游戏,消除幼儿之间的陌生感。通过混龄游戏,我们让大班幼儿带着小班的弟弟妹妹玩。比如,把幼儿分成大班组和小班组玩“躲猫猫”游戏,先让小班幼儿自由找地方躲藏,大班幼儿寻找,然后双方互换。这类游戏有助于消除幼儿之间的陌生感,能使新生尽快熟悉同伴,缓解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4.迟睡早起,安抚新生午睡。我们让大班幼儿迟睡早起,先带着自己认领的弟弟或妹妹如厕,然后帮他们脱衣、脱鞋,安抚弟弟或妹妹上床午睡后再回自已的班级午睡。起床时,大班幼儿提前十分钟穿好衣服和整理好被褥,再去小班手把手地教弟弟妹妹穿衣、穿鞋以及叠被子等。这既能安抚新生午睡,又能培养新生的自理能力。

5.既喂又教,带动新生主动吃饭。在喂和教弟弟或妹妹吃饭时,大班幼儿煞费心思,有的边喂边说:“如果你好好吃饭,吃完饭后姐姐跟你玩你喜欢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有的说:“吃了这些饭菜,你就能拥有奥特曼的神力了,哥哥带你去打怪兽。”……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引诱”下,小班幼儿往往会乖乖地听话,主动吃饭。

总之,“以大带小”活动,不仅给大班幼儿创造了学做哥哥姐姐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关心、照顾他人的意识,而且还缓解了新生的入园焦虑情绪,培养了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夫妻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对夫妻来说,这是一段重要契约的结束,可能还伴随着爱恨情仇的转变。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着对“家”的理解将要重新定义。

但首先,它对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后,才是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大事。这个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颠倒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在这样一场分离事件中,两个伤痛、委屈、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伤害自己、对方以及他们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万事皆有因果,离婚只是时间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往前回溯,是夫妻两人如何处理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往后延伸,是他们如何评价这段婚姻与对方。这一前一后加起来的言行累积,对孩子的影响,才远远大过离婚这一个“点”。

01

成为父母之前,他和她都是情感动物

人说到底是情感动物,而不是理性动物。理性生活,是一小部分哲学家的理想,却从未被广泛地实践过。

在所有的神灵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是希腊诸神,因为他们没有空灵的“神性”,也没有高尚的道德(这些都多难做到啊);他们放肆自己的七情六欲,只图活个痛快,哪怕放纵之后是长久的痛苦。所以希腊神话里,充斥着迷恋、诱惑、劈腿、嫉妒、欺骗、控制、杀戮……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无论什么时代,都会在人们最热捧的故事中被一遍遍重复着,证明着它们对人的致命吸引力。

在结成夫妻的两个人之间,常常有无法向外人言传的深情或怨恨、亲密或疏离、忠贞与背叛……也因此能激发出其他人际关系都无法想象的炽烈情绪。当这段关系走到尽头,这些极端的情绪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平复,就会演变成为口不择言的诅咒、不甘心的复仇或者绵绵不绝的自怨与自怜。

02

扔给孩子世界的原子弹

不要以为,一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从此被催熟为大人,不,你去仔细凝视很多父母,会看见他们内心藏着一个委屈的小孩,当他们以为受到攻击和伤害时,就会像三岁小孩一样失控,耍赖、破罐子破摔、乱发脾气……什么都来。

一个网友说:“在父母离婚整个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静的就是我。他们分居时,每次单独见到我,就会用恶毒的语言诽谤、诋毁对方,对着我哭穷、诉说委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父母至今针锋相对,提起对方这么个人就情绪失控,什么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能倒出来,什么负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对方身上。”尽管这位网友以冷静的语气回忆着,我们却不能忽视,在离婚家庭里,对孩子最具原子弹级别的伤害,就是这样恶毒的诋毁和失控的委屈——他们无情地离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摧毁了一个孩子最可靠的依赖,残酷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本该最爱你的人,不爱你;不仅不爱你,他/她还是个穷凶极恶的坏蛋。

这对男女在相互厮杀时,全然忘记了孩子的需求,甚至会把孩子当作复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争夺到自己的阵营,灌输仇恨,巩固自己的士气。

如果你去问这对杀红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们会生气地回答:“我是为了孩子好,我说的都是事实!”你很难想象,这些人在公司里、在朋友面前却常是温文尔雅、心平气和的。

或许,这段婚姻,这段感情,真的伤透了他/她的心,让他/她变成了一只呜咽着、可怜的、虚张声势的野兽。一个长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尽管他/她本身未察觉,怨恨却已经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毁掉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一对相互诋毁、相互扔炸弹的父母,必然把孩子的情感大后方炸成一片废墟。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离婚,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负面影响,反而会树立一个妥善处理复杂情感的好典范。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远远少于相互结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会觉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开端的模样,而是看它结束的样子。

因此,离婚或危机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如果你感觉内心有强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将这种情爱中的怨恨转移给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后仍然伤痛难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情绪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个悲伤的小孩的故事。

03

给孩子最大的保护,是诚实、智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离婚事宜一旦启动,两个大人就要处理一系列的实际事务:分割财产,协商抚养权、抚养费,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变动,孩子可能需要转学,以及未来的再婚、家庭重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只有一个核心要把握,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绪时,每一个在分手边缘的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要全盘否认这段感情吗?还能回忆起曾经的心动和美好吗?我还能客观地评价他/她吗?当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点?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爱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吗?他/她或许也没那么糟糕,只是我们尽力了也无法在一起?这些年来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吗?我的婚姻就要结束了,我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吗?我是怀着恨意分手还是自由的心态?我还有信心去创造未来的情感和生活吗?”

如果你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感受到的不是尖锐的怨恨,而是有几分体谅、豁达与乐观,还留存一份缓和宁静的心绪,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内心宽阔的父母,孩子也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份真诚、勇气与创造性。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选择拼命(甚至是通过作假的方式)营造一个和睦无缺的环境,才是对孩子负责。生活是复杂的,男女感情也是复杂的,这并没有一种标准单一的模式,对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这是每个生命天生的力量,因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尽管显示了生活的某种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实生活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平和、豁达、自信的,孩子就会体现出极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当我说要写一篇关于离婚的文章,需要一些亲身案例时,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对父母离婚的开明心态。

一位网友说:“初中时父母离婚,之后跟着妈妈生活,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感觉父母只是选择自己要过的人生。看到他们的经历,我就觉得,一定要跟爱的人在一起,即便不爱了也希望好来好去。”

我问:“父母在分手这件事上是否处理得比较得当?没有太失态过?”

她回答:“对,没见过他们吵架,之后也没听过他们相互抱怨,所以觉得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离婚,当时她年纪更小,因为我是‘过来人’,就去问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现得更豁达,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决定。”

另一位网友说:“父母在我幼儿园时期离婚,之后跟随父亲生活成长,节假日或寒暑假会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因为所居城市并不大,所以即便不是节假日,周末有时也会和母亲一起出来逛街吃饭等。我个人目前工作两年,单身状态,谈过恋爱,对恋爱和婚姻都无排斥或者阴影。对我来说,父母离婚并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我很想说父母离婚其实挺好的,因为本不合适的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只会更不幸福。”

这位网友更是耐心地列举了身边几个单亲小伙伴的故事,认真地说:“我觉得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一次失误,跌倒了再站起来。我这些同学的父母大多都有着稳定的工作、正常的社会关系,私人生活也无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这些朋友的父母几乎从来不去指责离异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对待我们,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长,并没有因为离异或单亲就有了特殊变化。”

原来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并支持父母的离婚决定。当然,从他们的叙述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一定在之前就拥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并不担心离婚会改变父母对他们的意义。

还有一位网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写离婚,奥巴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哦。”我去查了奥巴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就敢和一个黑人(也就是奥巴马的父亲)结婚、怀孕、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祖父母,从未对“抛妻弃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极力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 ”、“你的爸爸能够应付任何情况,让每个人都喜欢上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04

育儿的本质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1980年的奥斯卡影片《克莱默夫妇》,里面涉及了女性对“妻子、母亲、自我”身份的迷惘和挣扎,女性解放思潮与“离婚潮”给传统家庭模式带来的冲击,父母分居对子女养育的挑战,社会性别分工的局限之处……

不过说到底,这是一对普通男女的故事。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有不满、有埋怨、有伤痛,因为两人矛盾不可调和,最后也离婚,但是,他们都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内心的困境,也没有以孩子为借口放弃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我、亲情、生活的理解也愈加丰富而成熟。

当我们说育儿时,我感觉我们常常忽视“生命教育”,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潜力无限的生命。许多父母整天看育儿经,却逃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滞、呆板和狭隘。生命的成长不是学习加减乘除和微积分,而是要去学习“活着”这件事。生活不是一个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澜壮阔的。

一个生命活着,有许多重要的内容等着他去发掘:如何获得生存的资本,如何辨别美好的事物,如何应对常见的挫折,如何处理细腻的感情,如何调理变动的情绪,如何发现活着的乐趣,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就像鱼每时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时每刻的言行,在告诉孩子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处理离婚这件事时,有的父母展现了可贵的气度、智慧和真诚,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启蒙。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父母,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孩子可能会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会伤心和难过,但只要身为父母的你总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会更理解热爱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义。

05

不离婚的伤害

有许多家庭认为,为孩子好的底线就是“不能离婚”,他们认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对孩子的保护。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关系长期冷漠、紧张、尖锐、充满敌意,双方也缺乏改善的动力,那么,“不离婚”就只是将孩子囚禁在一个冰冷、恐惧、荒谬、摇摇欲坠的环境里。

离婚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伤害,与不离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对孩子的伤害,是同等级别的。这种确切的伤害,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被证实着,看一下大家发给我的真实案例:

A说:我爸妈离婚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五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全不会在乎我的感受,还不如离婚。后来,幸好他们离婚了,不要觉得我无情。

B说:虽然是长大了才离婚,但是贯穿童年的争吵让我习惯去逃避,不听,不想,不看,可是到头来还对我说我们对你好,熬到你长大才离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经被伤透。

C说:说实话,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大约小学时候就已经挺貌合神离的了。互相折磨,一个不顾家,另一个怨懑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来关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侣就尝试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闭自己,早就从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说:从小我爸就对我妈很冷淡,我妈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很痛苦,好像很对不起她,长大后,我劝我妈离婚,她还是离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因此,不必轻易挥舞道德大棒敲向离婚的夫妻。离婚的,未必就不爱自己和孩子;从不离婚的,也不一定就爱自己和孩子。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啊。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夫妻关系巧调整,愉快面对新生命》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新生开学调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