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会“长大”

08-30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会“长大””,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错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让玩具归位,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孙云晓:孩子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错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让玩具归位,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长。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跟伙伴们相处,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俯身为孩子扫清障碍处理问题,生怕他们行差踏错,多走弯路。

殊不知,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长。他们越想填满孩子的未来,孩子就越无法达到他们要求的完美。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教育孩子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发现的机会

张先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带着5岁的儿子在海滩上玩。他们旁边是一位德国妈妈,在躺椅上看书,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张先生非常着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亲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样呢?”她说,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张先生愕然,如果这是在中国,大部分家长会阻止孩子。

家长告诉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发现难以下咽,结论是一致的,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孩子获取的是父母判断之后提供的间接经验;后者,孩子却是亲身体验之后的直接经验。

“差别就在体会上。”孙云晓说,回忆一下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时候,成人眼里举手之劳的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们反而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

在孙云晓看来,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许多道理,而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3岁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观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变成黑色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成人看上去很明显,但孩子却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了事物的变化。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别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么,他是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的。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帮助他们,或者要求他们一出手就是正确的。可也正是这样,父母剥夺了孩子发现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m.yJs21.COM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长大。”孙云晓说,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是充满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学会放手,孩子们一定会长大的


璐璐小朋友是我班闻名的“小马虎”,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做事情,总是毛毛糙糙、急急忙忙地。如:吃饭时会将饭粒撒在地上、桌上、身上;玩玩具时,手拿玩具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再看看自己手里的玩具,稍微玩几下就扔一边;操作活动的时候,也是这样。感觉他总是不能安静下来,就像一只小猴子,不能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尽管他父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但收效仍然甚微。通过多次与他妈妈的交谈,我了解到:他自小因父母忙于工作,多数时间由外婆带,再加上小家伙从小就体弱多病,老人对外孙宠爱有加,逐渐使孩子养成了这样的性格。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采取了很多方法对他进行教育,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直到有一天,因为他家里的一些事情

,才让他有所改变。每个双周,我们学校都会给孩子准备一本绘本,让孩子们带回家看。一个星期后,再将这本绘本带回到幼儿园。可是这次因为妈妈很忙,没有帮他准备好的,所以等到其他孩子都带来后,他还是没有带来。眼看着就要到将书传给下一个班级的时间到了,他还是没有将书带来。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就将书带来,他说是妈妈没有帮他。这时候我就将他家里的一些事情将给了他听。因为从小带他的外婆住院了,妈妈为了照顾外婆,从这学期开始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专心在家陪伴。但老人家的病情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时常需要到医院去治疗。这几天外婆又住院了,妈妈非常着急。她又要去医院陪伴外婆,又要照顾他非常辛苦。我将这些情况讲给璐璐听以后,他的眼睛湿润了,两滴眼泪从他的眼睛里面掉了出来。回家后,他也学习着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睡觉时也不再需要妈妈的陪伴,还会自己铺床,并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会自己做的,你去照顾外婆吧。看着孩子逐渐懂事,妈妈的眼睛也湿润了。

是啊,现在在家长的口中往往都有着这样的一句口头禅:我们家孩子怎么长不大?其实这些都是家长给惯得。如果你们学会放手,孩子们一定会长大的!

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两三岁的小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他们总是不肯听,因此常常令众多的父母烦恼。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

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经家长多种方式的启发,孩子对指令仍没有什么反应,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有的孩子常常是还未听完家长的要求就急着做,因此出现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任何问题,也听得懂家长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毫无兴趣,是故意不愿做。

学会放手


学会放手

前几天在书上给我的学生们找故事时,看到了一个活动的设计让我有所思。活动是在班级里开展一个叫:“玩具分享日”的活动。

我一下就联想到我的学生们,从小班到现在,大班下学期了。我们都是一直要求孩子不要带玩具来幼儿园,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其实,我一直都很纠结,不让幼儿来玩具来幼儿园,是觉得幼儿的自控能力差。但从来没有想过去好好培养幼儿好的自控能力。所以我决定和我的学生们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我首先向孩子们说出了我不让他们带玩具来的原因,也说出了我的纠结。向他们承认我做法的错误。和孩子们一讨论,孩子们都是说不想带玩具来幼儿园,大多数的原因是怕同伴把自己的玩具弄坏了,我听到他们的谈话一下又觉得揪心,孩子们缺乏“分享”精神。于是我决定在我班也开展“玩具分享日”活动。这样可以让幼儿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也能好好培养一下幼儿的自控能力。我和孩子们一起定了一些“玩具分享日”的规则。带玩具来后在园时间什么时候能玩?什么时候不能玩?如果有孩子去抢别人的我玩具又怎么办?.......

一切搞定,第2天就是“玩具分享日”的日子。那天不是我是上早班,其实一上午我都在担心,不知道孩子们带玩具来园怎么样了?很是忐忑。中午上班时,一进班就问情况,另一个带班老师说不错,小朋友都玩的很好!我心里的大石头iujiu落地了。这一天下来我看得出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其实我从中也体会到了,其实,我们面对孩子要适当的放手,他们会有很多的惊喜给你!

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作为妈妈,我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新手。面对你不断出现的问题,经常是见招拆招,有时竟歇斯底里,甚至“扬言”不要你了,直到前天早上,你的强烈抗议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妈妈,根本不会爱自己的儿子,孩子是会经常犯错误的,也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为母亲我需要的是不断的引导你,而不是嫌弃你,强制你接受我们大人的观点,妈妈那天已经向你道歉,不知你可原谅妈妈的无知?

今天中午爸爸的做法让妈妈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在妈妈眼里你永远是那么小,总不放心让你独自离开我的视线范围,每次放学回来你都想在楼下玩一会儿,可当我和爸爸没空时,就不让你玩了,而你总在尝试说服我们:“妈妈,那我自己在下面玩一会儿好了,等一会儿你叫我好了。”而每次我都马上拒绝了你,你已经7岁了,我都不曾让你一个人在楼下玩过,而妈妈的理由是:小区车子那么多,很不安全!因为有一次,你差点儿被一辆倒车的出租车压住,那天晚上妈妈一个晚上没睡好,妈妈真的吓坏了啊,妈妈无法承受你受到任何伤害。所以即便你每次抗议:妈妈你看丹丹(隔壁小女孩)比我小一岁,她老是一个人在下面玩,我也想下去啊!而结果是:抗议无效!

今天中午爸爸说:“朱易,爸爸给你一个任务。”你说:“什么?”爸爸说:“做一件你肯定喜欢做的事。去小区门口的小店买一袋细盐,是细的哦……”爸爸仔细交代了一番你就拿了钱出发了,可我说实在很不放心,心想还不如自己去呢,可还是忍住了,爸爸说:“你不放心就在窗口看着啊。”于是妈妈就马上打开窗子,看见你从楼梯上下来,跑得很快,妈妈就忍不住喊:“朱易!你慢一点啊!”可你根本没听见妈妈在叫你,一直跑到路口才看见你慢下脚步,妈妈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只见你左看右看,见没有车,你就走了过去,呵呵,妈妈那一刻真感到高兴。过了一会儿,妈妈就见你拿了一袋盐回来了,走到路口,你还是先左看右看,然后再通过的,过了路口你又转过头看着弄堂那里,妈妈觉得有点奇怪,哦,原来是爸爸学校的陈老师在叫你,她问你:“朱易,你在做什么啊?”你说:“我去小店买盐了。”陈老师直夸你:“真乖,都会买盐了啊!”呵呵,你的第一次单独行动圆满成功!妈妈给了你一个吻作为奖励。

有一首歌名叫《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妈妈觉得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学会放手让你去锻炼,在历练中长大,有一天你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而妈妈要做的就是学会放手,那才是真正的爱你。

孩子独立从父母放手开始


近期,是不少新生陆续开学报道的日子。对于刚上小学的许多学生家长来说都会对此高度重视,全家总动员,护送孩子上学,甚至手机、相机一起出动,记录孩子成长的“第一次”。对此,校方的观点是,新生入学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放松心态,“该放手就放手”。

新生入学家长不放心

8月24日,在西安高新区某小学门前,都是护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何女士告诉记者,早上7时多,她就和老公、公婆一起出 门,送儿子上学。“今天是孩子正式以小学生的身份进入学校,一家人都很想去见证这个历史时刻,于是一个娃娃后面跟了四个大人。”像何女士这样全家出动的新 生家庭不在少数,记者看到,家长们也都没闲着,有拿相机的、摄像机的,校门口乱成一团。由于不能送进校内,爷爷奶奶们只能在校门口帮孙子孙女整理衣服,然 后把一直背在肩膀上的书包给孙子孙女背上。张女士担心地说:“不知道孩子今天上课究竟怎么样,能不能适应,总有些不放心。”

培养独立性家长要放手“进入小学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对其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小雁塔小学赵校长表示,培养独立性其实可 以从一些细节处着手,“比如不要替孩子背书包,要让孩子自己来。今年的新生这方面做得好很多,但一些老人还会不自觉地帮孩子代劳。”

雁塔路小学董老师也建议,新生家长心态适当放松,多让孩子自己干。要教会孩子每天按课程表自

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生活自理家长不可越俎代庖

孩子原来都是依靠我们的,现在让他自己做能做好吗?孩子笨手笨脚做家务耽误时间,影响了学习怎么办?这往往是大部分家长的担忧。西安心理学会会 长尚华对此表示,一个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较缺乏训练的孩子,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解决。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孩子过起集体生活来会很容易适 应,不仅有利于成长,也为父母减少了烦恼。

西安高新区逸翠园学校孙爱娟老师建议,家长根据孩子成长的特点,对孩子逐步提出做事的具体要求,总的原则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3岁的孩子可 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如吃饭、洗手、刷牙,自己需要的东西自己去取;4岁孩子可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以及自己照料生活,不要嫌孩子东西慢,家长常常 “越俎代庖”,这样会妨碍孩子能力的提高;五六岁的孩子要求穿脱衣服迅速、整齐,洗脸洗手要洗得很干净等,还要逐步教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拖地、 浇花等。在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孩子肯定会用自己的方法,撒娇、耍赖、做出家长所期望的承诺等,以此来打动家长的心,这时候家长要狠狠心,要学会对孩子说 “不”,否则孩子是难以进步的。

从小自由自在的孩子长大后才会讲规矩


对父母而言,做榜样、做表率、给建议、正面肯定,比生硬地立规矩要好得多。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立很多没有意义、无聊的规矩,还误以为是好东西,生硬地让孩子服从,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如何立规矩关于规矩,读者最常问的几个问题是:对孩子比较宽松,长大以后他会不会无法无天?少一些规矩、多一些自由对男孩来说,会不会使他越来越没有规矩,从而养成一些坏习惯?快两岁的孩子是否需要立规矩?如何界定规矩和宽松之间的尺度?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小时候如果给他自由,他长大就会无法无天。持这种观点是对人性不信任,认为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如果不加以管束和惩罚就会变得很差。其实人性非常善良,尤其是孩子,天性非常纯美,这是每一个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有些孩子成年之后有破坏力,不是因为他小时候被惯得太多,而是他受到的暴力太多,或者说管束太多所致。所以不要害怕把孩子惯坏,只要不是惯他做坏事,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允许孩子干一些他愿意干的事情。比如我女儿小的时候,我什么都允许她干,她把面条倒在头上,我都不责骂她。当时,她把面条扣在头上,还很高兴,指着头上的面条说是头发。像这样的情况,一般家长会觉得很烦,为给她收拾干净而烦。可我觉得,不就是收拾一下吗,这种小事有什么值得训孩子的?生活中很多小事都用不着管束,没有危险,不伤害他人,就够了,用不着去管他。关于自由和规矩,其实是大家感到最迷惑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迷惑,是不理解教育中的自由是什么。很多人认为自由是放任自由,什么也不管,干坏事也不管,但这是对自由的误解。真正的自由是解开孩子绳索,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安全、道德的底线上,允许孩子做一些事情,甚至使一些小坏都没问题。不要担心孩子变坏,恰恰是那些从小获得真正自由的孩子,生活得自由自在的孩子,长大了才会讲规矩、有规则。因为他们在自由中获得自信,也获得自由的力量。那些从小被管束过多的孩子也会很讲规矩,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在规矩中框住了。这样的孩子很老实、没有创造力,甚至萎靡消沉。如果要付出这样的代价,讲规则有什么用?一定要相信人的向心力,就像向日葵向着太阳一样,一个孩子在自由中成长,自然会成长得自由、美好,不要担心。我一向主张无为而治,相信得到充分爱的孩子会做出正确选择,不需要父母太多干涉,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两岁是孩子从极其柔弱开始成长为一个幼儿的阶段。两岁的孩子开始萌发一种意识,开始以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做判断,开始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这样会被很多家长认为是不听话了,这其实反映了家长自身的脆弱。恰恰是那些做事极其严谨、雷厉风行,或者极其能干的家长,孩子在他们眼里特别容易变得不听话,因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意志过多地强加到孩子身上,总觉得“我希望你这么做,你没有这么做”,“你怎么变成这样子”,就将孩子定义为不听话。实际上,这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接纳儿童,没有宽容弱小。我们应该真正把孩子当做孩子去爱,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确很难界定规矩和宽松的尺度,就像无法轻易界定好与坏一样,只能放在具体案例、事件当中去分析。总的原则是,不出危险,也不妨碍他人,就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对父母而言,做榜样、做表率、给建议、正面肯定,比生硬地立规矩要好得多。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立很多没有意义、无聊的规矩,还误以为是好东西,生硬地让孩子服从,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这是公德,但在不重要的场合,孩子喧哗几声,大声叫唤几声,真不是问题。由于成年人太注重所谓的安静,不允许孩子说话,实际上是用成年人的规则扰乱了童年的自由自在。

喜欢《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会“长大”》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