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怪兽家长”有多远?莫让教育快餐化

08-30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你离“怪兽家长”有多远?莫让教育快餐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别成为“怪兽家长”

前有“虎妈”,后有“狼爸”,又见“鹰爸”“羊爸”……在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以各种极端话题占据媒体版面的当下,不少家长很容易被这类新闻的奇特性抓住眼球,又被夸大的效果吸引、打动,视他们为榜样,照搬和模仿各种理念和办法。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经历,家教不是试验,而应该重视教育的延续性和针对性。

“虎妈”“狼爸”“鹰爸”渐次登场

在“虎妈狼爸”引爆家庭教育之争后,“鹰爸”又横空出世。不久前,网上一段“4岁孩子在-13℃暴雪中裸跑”的视频,又一次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这位被媒体称为“鹰爸”的父亲叫何烈胜,由于儿子多多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严重天生不足,并伴有左脑室出血、脑蛋白密度低下、血管瘤等多项并发症。为了让羸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何烈胜为多多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包括智能、体能、情商、胆商等各个方面,体能方面的功课尤为“严苛”。比如每天3公里快走慢跑,爬绳荡桥,练习滑轮车、踏板车,这中间还穿插着各种特长训练,如武术、冬泳、跆拳道等。“经过强化训练,多多身体指标达到同龄孩子水平,智商超过200。”“鹰爸”得意地说。据他所说,为了这次雪地裸跑,事先做了三个月的准备,再加上从小的体能积累,完全有一个循序的过程,不是贸然为之。

然而,对于“鹰爸”的“鹰式教育”,多多的爷爷直言不讳:“我有反感。”春节期间,老人看到这段视频,当时就掉泪了。“孩子这么小,为何要折磨孩子?”对于多多的未来,“鹰式教育”的最终成效,老人看着远处奔跑的孙子,既心疼又欢喜,“毕竟他才这么点大,现在能看出什么呢?现在说他是‘超能儿童’这种满口话,太早啦!”

温柔“羊爸”练就剑桥女儿

相比成功教子的“虎妈”“狼爸”“鹰爸”,以平等温和对待孩子而得名的“羊爸”也时有出现。

不久前,广州女孩王立衡被全球最顶尖的名校剑桥大学录取。2009年,这个女孩为逃避学数理化而远赴英国继续她的高中学业。她说,除了适合自己的英国高考制度,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也是她在学业上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从小到大,爸妈从来不监督我做作业,从没有打骂过我。偶尔也会跟我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来刺激我,除此之外,不会再给我施加任何压力。学习方面的决定,都由我自己做主,他们无条件地支持。”

对于“虎妈”、“狼爸”的做法,王立衡的父亲王晓华持鲜明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不人道的教育方式终会害了孩子,他对王立衡采取的是“羊爸”式的教育。他举了个例子,阐释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

“立衡喜欢摄影,刚转学去英国的时候她发现学校开了摄影课,就想选。我不赞同,但孩子执意要选这门课,我没有再反对,尊重了她的意见。”一年后,女儿决定不再续选摄影课,因为这门课实在太耗精力了,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业。“事后,立衡向我承认,她当初的选课决定是错误的,但她认为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应该由自己亲自作出,久而久之,她的决策能力会越来越好。我认为,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强制性的命令来树立的,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允许她犯错。孩子一意孤行碰壁后自然会觉得家长作为长者,生活经验更丰富,慢慢地,她就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家长。”

“怪兽家长”应该认真反思

“虎妈”、“狼爸”、“鹰爸”,做父母的变狼变虎变鹰变怪兽,走进华人家长圈。屈颖妍这位香港妈妈当初为了孩子的教育,辞掉了当地一杂志社副总编的职务,当上了全职妈妈。每天下午4点,她曾和全香港的母亲一起变身为“怪兽家长”。“怪兽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精通琴棋书画、七八种外语,拥有十八般武艺,获得了一屋子证书……Yjs21.Com

对此深有体会的屈颖妍花了一年的时间写出《怪兽家长》,数月内在香港再版9次,受邀到香港几十所学校做讲座,在香港掀起一股“怪兽家长”反思潮。很多家长拿着这本书,照镜子般对照自己的行为,自问“我今天是怪兽吗?”

据屈颖妍的描述,香港的家长“像怪兽一样逼迫孩子学习”,奥数、语法、英语、音乐、美术、跆拳道……为了孩子进名校、升学,很多家长至少提前三年做准备。“一个小学生平均要参加6种课外培训。奥数、英语、游泳、钢琴、画画,还要学第二外语,比如日语、西班牙语。香港报纸曾报道过,一个8岁的小孩同时上了15个培训班。香港的小学生下午三四点放学后不会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上培训班。晚上七八点才回家,回到家还要做功课、练琴……到了周末就更严重,会有一整天的课外兴趣班在等着他们。”

屈颖妍写了一篇文章《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在她看来,教育长跑,何必赢在起跑线上。有家长称,《怪兽家长》像一剂凉茶,让家长在快要把孩子“处决”的边缘,悬崖勒马。

“人到成年后会有很多忧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如果童年都不快乐,以后即使一生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会得到幸福。”屈颖妍说,她想通过写书、开讲座,告诉大家:“很多人都在走的路,可能并不适合你的孩子。”

切勿使家庭教育快餐化

“虎妈”成新闻热点的时候,家长们效仿逼着孩子去学钢琴、舞蹈;当“狼爸”占据媒体版面的时候,家长们从床头柜里翻出棍棒,开始信奉“不打不成器”的观念;现在,看到“鹰爸”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又觉得也有道理,于是扒光孩子的衣服,让他站在门口让冷风吹一吹……

在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的当下,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家庭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但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适合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家庭、另一个孩子,不要轻易把某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变为一种模式。因为教育需要长期性、延续性,更重要的是有科学性、针对性。

专家们建议,家长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家教方法。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合的办法,那么还是遵从最通行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多多交流,切忌宠溺,严格有度……其次,找到正确方法之后,还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受到其他家教方法的影响,切勿因为自己的意志薄弱和思维混乱,让孩子无所适从,成不了“虎”“鹰”反受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道理教育也能形像化、生动化、智慧化


道理教育也能形像化、生动化、智慧化尽管月结忙得要像要飞起来,可是同事凑到一起还是叽歪不止。东家小孩还不会走路妈妈到处求医,西家小孩那么大了还不会自已嘘尿尿妈妈气得屁股打得啪啪响,南家孩子玩具满天飞郁闷得妈妈不再买玩具回家、甚至连旧玩具都收起来,北家孩子一点都没有礼貌、独点意识很强......

都是些熟悉的字眼与场景,已经过去的、正在经历的、即将发生的......

在xx的教育方面,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迟钝的妈妈。从xx的出生开始,大到医院安排,小到奶瓶准备,一一全是朋友的帮助、提醒与安排。后来,随着xx的成长,我仍摆脱不了一种茫然感,生病了、生长发育了,每一个都是惊奇,每一种都是惊讶,每一次都要询问。随着时间的推移,xx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我能一手安排主导的东西越来越少......

或许是看到了我的茫然与无助,姐寄来了xx的第一套绘本。很详细与全面的一套绘本,包含了上厕所、吃饭、收拾玩具等一系列。

每次晚饭后或睡觉前,我们都与xx窝在一起,先念叨书本该怎么拿怎么翻,再接着讲小熊与他朋友们的故事。

再后来,姐告诉我可以用动画辅助教育的方式来告诉xx一些基本常识或生活习惯,于是,我又给xx找一系列的相关动画教育片,好好说话不生气、一次只吃一个...

刚开始时并没效果,xx爸开始怀疑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太早。直到忽然有一天,与xx一起洗枣吃,xx主动拿了一个准备送给奶奶,边拿边问,“妈妈,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呀?”这时我才知,原来xx是记得那些我们反复提醒的事情的,只是毕竟太小,善忘是他们的天性。从那开始,当一些生活小习惯xx没做好时,我们都持不责备,只是反复提醒与鼓励,小熊是怎么做的,巧虎是怎么说的,xx也可以做得很好。日积月累,xx的进步明显,尽管有时候仍旧没有收拾好玩具就想出去玩、仍旧没洗手就跑到饭桌边来,只是这些,在我们的稍微提醒后,他就会记起来,“喔,还没有洗手呢!”

有次,xx爸故意不提醒他,待他坐上饭桌了,xx爸说,叫妈妈吃饭呀!xx很开心的说,“好呀,只是我们还没洗手呢!走呀,去洗手!”

生活总是晃悠着的,而细节的点滴需要我们用心去打点,有时会想,人生充满智慧,或许宝的教育也不例外!换个方式,或许,前方就是惊喜!

你教育孩子是有脑无心吗?


有一个很难理解也很难操作的知识点“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而这个知识点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关过不去,很多家庭问题就解决不了。现实情况是“有脑无心”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多,偏偏“孩子是读心的而不是读嘴的”。这就造成了深刻的亲子鸿沟和矛盾,一方面家长用各种道理(用脑)教育着孩子,一方面孩子用各种方法反抗着家长的无心(要心)。

到底什么是用心和用脑呢?一句话:“用心”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对方内心的感受;“用脑”关注的是“事”,关注的是事件或问题的解决。当你不能真正地关注“人”本身的时候,那你就很难取得对方的信任,当对方不信任你的时候,你一切关于解决问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爱与幸福理论有一个关于爱的公式:“爱=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帮助”,当父母拥有了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和帮助的能力的时候,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这其中“信任”、“心赏”和“悦纳”都是用“心”的;而“支持”和“帮助”是用“脑”的。“信任、心赏和悦纳”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知道的都是“知识和逻辑”,是在“用脑”,只有做到的才是“智慧”,是在“用心”。当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信任、心赏和悦纳的时候,你就是爱孩子了,孩子感受到了这份爱(孩子是用自己的心感受父母的心的,而不是听父母嘴上说的!)就会接受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发自内心的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话,孩子认为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都是“要求和包办”。

父母提高自己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能力就是“调心”,父母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用脑”,所以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当然,调心是一个缓慢优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们按照爱与幸福理论所教授的方法一点一点去做到,一点一点去坚持做到,急功近利和半途而废一定不会“调心”成功。

1、实质:孩子是读心的,不是读嘴的;(嘴上功夫再好,孩子也不会买账)

2、误区:想学方法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想学方法的家长,都是心急的家长,心态没有改变,孩子也不会买账。)

3、原则:家长来学习,是来调心的,不是来调嘴的;(嘴上功夫的改变,心态不改变,孩子不会买账,更加会觉得家长虚伪,这不就是标准的说一套做一套吗?)

4、状态: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调心调到什么程度?自己的内心缓慢而优雅,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有为无欲”,表现形式是“身快心慢”。)

生活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心在前、脑在中、身在后”,调心最慢因为是修行,用脑次之因为是学习,越是没脑子的人身体就越发达,总是在行动,盲目行动还不如不行动。尽管我说的很详细,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这可能就是人与人的区别吧。

过度教育三大表现你有吗?


终于有了自己的宝宝,爸爸妈妈们都很开心,想用最科学的方法教育宝宝,但是不知不觉,家长们就会走进一些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3.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你对孩子的支持有多深,决定他可以走多远


你对孩子的支持有多深,决定他可以走多远

一日和儿子同学的妈妈聊天,了解到这个男孩有两个爱好:观鸟和钓鱼。

他们带孩子走遍了北京周边可以观鸟的地方,了解到北京有好几百种鸟,每种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习性;

他们带孩子参加了观鸟协会组织的公益活动,由北师大生物系教授手把手教孩子如何做环志;

他们带孩子去江苏盐城附近的泥滩,观看每年从俄罗斯飞到这里做短暂停留的一种被列为极危(不是濒危)动物的鸟;

他们把国内所有关于观鸟的书都买回来给孩子读,现在孩子已经不满足于此,开始阅读英文原版的观鸟书籍了。

在钓鱼这项爱好上,父母也给孩子购买了专业书籍,购置了相关装备(虽然价格不菲),帮他下载了相关的APP,加入了钓鱼协会,与专业人士联系交流,送他参加钓鱼夏令营,等等,目前这个9岁的男孩在钓鱼这个项目上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

这位妈妈对孩子爱好的支持让我心生佩服。我相信,天下凡是爱孩子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但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支持孩子?如何支持孩子?什么样的支持对孩子是最好的?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

行动上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地做出回应;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差异,并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父母在这些方面的支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为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建立奠定基础。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需要通过不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并在孩子喜欢的事情上持续地提供支持。

身边有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之前还能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给孩子报相应的兴趣班,为孩子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而上小学之后,父母的关注点就都聚焦在学习上,孩子的分数牵动着家长的每一根神经,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就都得让位于学习了。

学习好,一切都好;学习不好,其他免谈。即使上面这位支持孩子爱好的妈妈,其实也心存一点焦虑,她对孩子爱好的支持有一个重要前提:不能影响学习。

前几天,我跟北京朝阳区某重点校的一位妈妈聊天,她说儿子刚上五年级,语文、英语、数学,一门100分,两门99分,在班里排名已经是十五名之外,就是说三门课都满分的学生就有十几个,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而她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她感到自己累孩子也累。

注意:是盯着,不是陪着,因为她发现,只有她在身边,孩子才会认真写;她偶尔有事不能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就会敷衍了事。

关注孩子的学习固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陪伴和支持是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

就像上面这位妈妈陪孩子的做法,导致孩子写作业对妈妈产生了依赖,并没有真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果陪伴的重心只是监督孩子学习,如果陪伴让我们身心俱疲,让孩子不堪重负,那陪伴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相信,真正的陪伴是能够给我们和孩子双方都带来喜悦的。比如,陪孩子运动或者游戏,尽情享受亲子互动的乐趣;陪孩子参加重要的活动或者仪式,为孩子的某项成就而庆祝,让孩子看见我们为他感到骄傲的模样;陪孩子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情节,一起从阅读中感受人类智慧的传承;陪孩子四处走走,一起发现自然的交替或者城市的脉络,共同为这个世界的辽阔和美丽而欢呼……

情感上的支持给予孩子自信和温暖

除了在行动上给予孩子支持外,情感上的支持对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情感支持包括:对孩子情绪情感的理解和接纳,对孩子努力上进的鼓励和赞美,对孩子错误行为的宽容和引导,对孩子抱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态度……

有些家长虽然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上、精神交流上却比较匮乏,尤其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家长感到孩子和自己渐行渐远,为此苦恼无措。

其实,对孩子的情感支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虽然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但父母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某个要求,可以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孩子,同时要表达对孩子愿望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但也是爱他和尊重他的。

当孩子努力做某件事的时候,虽然他不一定能做得很好或者多成功,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把我们的欣赏和赞美传递给孩子。

比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搭建了一个乐高积木塔,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去做就否定孩子,而是应该鼓励孩子的创意和努力,让孩子感受到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一些家长习惯对孩子大声呵斥或者讲一堆大道理,殊不知,孩子犯错后自己就会产生愧疚感。如果我们抱以宽容的态度,同时耐心地引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也更愿意反省自己,改善行为。

反之,如果父母横加斥责,孩子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父母的愤怒情绪上,不仅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因害怕而以后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对孩子的爱和支持没有阶层之分

电视剧《小别离》的播出,有很多文章在讨论社会阶层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只能绝望地放弃高等教育的权利,而“教育改变命运”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似乎已经成为过时的口号。

的确,每个家庭的经济实力、社会关系等都不同,这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但是,并不是只有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并不是平凡而普通的父母,就没有可能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

首位哈佛毕业演讲华人、博士毕业生何江的故事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诠释。

这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是高中没有毕业的父亲,却坚持每天睡前给何江和弟弟讲故事;不识字的母亲,总是要求何江和弟弟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她听。何江说,母亲总是鼓励他们,他从母亲那里,总能找到最大的自信。

其实,孩子所需要的支持,并不一定是父母拼尽全力地送他出国,也不一定是砸锅卖铁地买一处学区房,而是父母把对孩子满满的爱和深深的情,用对孩子最有益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因为有了这份爱意和深情而不惧风雨,勇敢前行。

所以,只要我们的期望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是孩子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是真正对孩子的发展有益的,我们的要求和期待就会成为孩子不断前行的强劲推力;而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支持,则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永恒动力。

家长,这些教育通病你犯过吗?


我们的国人都喜欢攀比,喜欢给孩子说,你看你们班谁谁怎么怎么样,你怎么就这么不长进,总把大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似乎要让孩子完成自己当年为完成的事情一样,殊不知这样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负担,做为家长,你犯过以下十个教育通病吗?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择

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

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四、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

当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

五、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六、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

父母将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七、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八、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

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九、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十、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疾人。

50岁还能和孩子分享喜哀才是“潮”家长

我们生在开放的80年代,长在兴起的90年代,我们的父母恰恰生在封闭的50年代,长在颠簸的60年代。

说实话,孩子都喜欢“潮”家长。这个“潮”,不是说打扮要花枝招展,而是指关注的话题不落窠臼。我结交了不少学艺术的孩子,在长辈眼里,这批弄 潮儿应该是最出位的吧。但其中就有个女孩十分骄傲地说,找老公就要找她爹那型款的,既有品位,又讲人文关怀。其实,小姑娘小时候,她爹倒是父母里唱白脸的 角儿,打骂也来,但打动孩子的是父母的人格魅力和开放的沟通。她爸从小就带着女儿到处旅游、摄影,自己喜欢看书、收古董、养鸟、淘画儿……这些言行都潜移 默化地影响女儿。老爹到了50岁,一路都和女儿互相分享喜哀,永远作为女儿坚实后盾,叫人羡慕。

我想跟爹妈们分享个观点,是中国音乐人张帆回忆起十年前,中国露天音乐节刚刚萌芽那会儿,年轻的音乐狂热分子和年长的政府安保人员打交道时的情 形。大人们从开始严辞拒绝,到后来放手一搏,最终发现小年轻挺有思想。张帆总结了一句话:给年轻人一点尊严,他们就会加倍尊重你。

我见过一个很开明的60后妈妈。她的女儿当年在省内一所重高读书,但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数理化课程,女儿自主决定到美国去读高中,之后又自己挑 选了一所美国艺术大学。其实,女儿在做这些决定时,这个潮妈妈也无不胆战心惊,但有时坚持一下,不主动出手阻拦,没准您就能看到孩子自己捣鼓出了一番天 地。

喜欢《你离“怪兽家长”有多远?莫让教育快餐化》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