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点男孩的心理

08-31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关于西点男孩的心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导读:皮鞭和人民币,会无情地扭曲学生的性格——“不听话就打,听话就给钱”的教育方式,培养的是真正的男子汉还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问题男孩,则有了明显的答案。

“西点男孩学校”属于寄宿式学校,平时,学生白天在原来的学校正常上课,放学后回到“西点”。除了上课外,还进行跆拳道、篮球、足球等训练。“西点男孩学校”引发争议最大的是学校平时主要是采用鞭打、吃辣椒、吃黄连的方法作为惩罚,同时以发放现金的办法作为奖励,并且采用分级管理的办法。

对于“西点男孩学校”的教育方式我想做下面几点分析:

首先是对“鞭打、吃辣椒、吃黄连”等惩罚教育的分析。当儿童犯错误后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是对的,但要注意惩罚的方式和方法。惩罚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让儿童做不喜欢的事情,如西点的各类体罚方式;另一种是剥夺儿童喜欢的事情,如减少儿童的游戏时间,一段时间内停止对儿童进行奖励等。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共同点是都能起到一些表面的效果,即能在短时间内减少甚至消除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打架、危险行为等。

但是这两种教育方式带给儿童的深层次的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体罚等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惩罚过多会使儿童在困难面前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征,总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对的,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西点的这种体罚方式是一种经典行为疗法,对人行为的改变有一定的疗效,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甚至消除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却只停留在行为抑制的层面上,与认知脱节,一旦外部环境消失回到原来的家庭中,则容易失去效果,甚至带来矫枉过正的危险。而当儿童犯错误的时候剥夺儿童做喜欢的事情的权利,则能够让儿童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也不会给儿童的心理留下阴影。这个在教育心理学上已经非常明确的道理,到了现实生活中却是如此的混沌不清。

其次是容易形成模仿的心态,形成“以暴制暴”的不良观念。通过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实际例子,西点男孩会很快学习到只要别人不听话那就能打得他听话。当众体罚、鞭打孩子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铭记一生的屈辱,同时模仿和报复的心理会让孩子很快学会“以暴制暴”,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更没有好处。

再次,赤裸裸的金钱奖励会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洗刷的铜臭。“西点”的奖励方式会让他们觉得按照规则去做就能得到奖励,听老师话就能得到奖励,而奖励的方式就是现金。虽然我们提倡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理解社会,同时现代社会对金钱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任何好的行为都以金钱作为奖励的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掉进“一切向钱看”的无底洞当中。

皮鞭和人民币,会无情地扭曲学生的性格——“不听话就打,听话就给钱”的教育方式,培养的是真正的男子汉还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问题男孩,则有了明显的答案。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关于宝宝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锻炼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当你带着宝宝到饭店参加同事聚会,因为有人还没到,所以大家只好聊天等待,而宝宝已经饿了,他要吃已经上桌的饭菜,你不允许,要求宝宝再等一会儿。这时,你的宝宝可能是什么反应?

①他生气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问妈妈:“我饿了,为什么不让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

④他开始翻妈妈的手提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好玩的东西。

⑤他盯着桌上的饭菜,禁不住吸吮手指。

⑥“妈妈说如果今天听话,明天就带我去游乐场。”他想了想,就自己出去玩了。

⑦他问妈妈要钱,自己到外面买了一个冰淇淋吃起来。

或许,宝宝还有其他表现,但是归结起来,都属于不同类型的心理调节策略。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大大小小很多挑战,其中一个经常性的挑战,就是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不同的人经常采取不同的调节策略,而不同的调节策略不但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还会影响宝宝行为习惯以及性格、人格特点的形成。

根据心理调节策略的性质,可以将之分为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积极策略可以帮助宝宝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适应当前的新环境,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际关系。而消极策略则助长宝宝的不良反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育。因此,家长要关注宝宝的心理调节策略,引导宝宝向积极方向努力,减少和避免消极心理状况不断升级。

宝宝常见6大心理调节策略

1.发泄这是宝宝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会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之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宝宝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宝宝会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如“这些饭菜不好吃”,这是类似“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酸葡萄效应)的调节策略。

4.主动解决指宝宝积极主动地针对问题和困难采取相应的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②所表示的要求妈妈给出解释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指宝宝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以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宝宝还会有主动找别人话说、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指宝宝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宝宝“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地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6大心理调节策略的不同影响

在上述6大心理调节策略中,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和6属于积极策略。年龄大小相仿的宝宝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时会采取差别很大的调节策略,这不但导致调节后果的差异,而且反映了宝宝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方式的优劣,一旦形成思维习惯,将会影响宝宝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

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虽然如此,有些年轻父母还是对此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宝宝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是很不愉快的,他的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出现的问题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但是,宝宝又不是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来调节心理,而是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通过两厢俱败扯平心理矛盾。显而易见,与其他几种心理调节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的、不足取的,妈妈应该引导宝宝学习积极的调节策略,否则宝宝在心理调节能力上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被动应付”

这类宝宝的行为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是,宝宝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属于不喜欢一直努力的消极策略,将影响宝宝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虽然如此,有些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宝宝,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所以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宝宝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自我慰藉”

这是宝宝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平衡的自我安慰行为,幼小儿童在遇到矛盾和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就使用这个策略,以暂时收到自我保护的效果。但是,如果宝宝对此依赖过多,就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宝宝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引导宝宝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主动解决”

这是宝宝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办法的积极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经研究发现,儿童从1岁就会出现这种策略与能力,并随着运动、语言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宝宝的经验有限,所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强,所以,他的主动解决策略有时不正确、有时不成功,这都需要家长的启发和帮助。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家长忽略了宝宝的这种主动性,把其不正确和不成功的策略归为反叛、多动、固执和捣乱,因此采取否定、压制或者包办代替的管教方式,这无疑将阻碍宝宝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

这是宝宝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宝宝的“主动解决”策略出现不利情形时,他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求得心理平衡。与倾向于逆来顺受的“被动应付”不同,也与倾向于逃避和歪曲现实的“自我慰藉”不同,宝宝选择“替代活动”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而选择的行为也是相对能吸引自己、并从中得到快乐的。因此,“替代活动”是培养宝宝心理调节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时宝宝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启发、提示、支持和帮助。

“重新思考”

这是宝宝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它与酸葡萄效应的“自我慰藉”不同,它并不回避和歪曲现实事物,而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中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最终做出心甘情愿的理性选择。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善用此策引导宝宝,培养宝宝遇到矛盾就换个角度思考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宝宝就主动掌握并善于使用这种积极的调节策略。

关于杰出人物的童年心理特征


导读:海外学者通过对历史上各方面的俊杰的研究,总结出了杰出人物的童年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他们兴趣广泛,并能在几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他们喜欢寻求一些复杂的课题,而且善于集中精力。

每个孩子都与他人不同,都有杰出的潜质,妈妈们要仔细观察,说不定现代的爱因斯坦与居里夫人就是你的孩子呢。

海外学者通过对历史上各方面的俊杰的研究,总结出了杰出人物的童年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的90%以上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智力,他们求知欲强,爱提出各方面的问题,爱出风头,喜欢标新立异。

他们中的75%的人早熟,即在智力方面已超过智龄,他们的共同点是讲求道德,有批判观念,直爽诚实,严肃认真,善于说理,更善于阅读、写作和满足同学们的需要。

他们中几乎90%的人具有顽强的性格,具有向往伟大成就的顽强毅力和志向。

起码有75%的人是勤恳的劳动者,有扎实果断、善于独处的特点。他们热爱劳动,富于表达,开诚布公、擅长区别相似的事物,身体健康,朝气蓬勃,对亲人和同龄人体贴入微。

他们兴趣广泛,并能在几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他们喜欢寻求一些复杂的课题,而且善于集中精力。

年轻的母亲,不妨看看自己的宝宝,如果他们也有这些特征,那么,我该向您祝贺了,您的宝宝可能成长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男孩教育


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男孩教育》,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有人说,幼儿园女教师居多,男孩子会因此丧失阳刚之气的。我不赞同这样的观念,这是毫无道理的。说得好像幼儿园都是男老师,男孩子才会成为男子汉一样。这种观点是性别决定论,也就是说,孩子的性格取决于教师的性别。这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不是每个男人都是男子汉,也不是每个女子都是软妹子。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不是教师的性别,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什么是男子汉?在我看来,一个男子汉,首先要具备责任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主动的承担责任。其实,要有绅士的品质,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尊重女性。最后,还应该有毅力,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勇敢的付出。

教育,是性格影响性格的过程。女性,一向被贴上温柔的标签。如果你不够温柔,独立性又很强,你便是所谓的女汉子。一个女的尚且能把自己培养成汉子的境界,那么她教育下的男孩也应该够爷们。更何况,教育是一种观念。一个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她的教育理念。一个教师,如果认为眼泪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认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至关重要,那么她的孩子们绝对不会成为哭娃娃,也不会成为大人臂弯里永远长不大的baby。

男教师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确实是稀缺,我们的幼儿教育队伍中需要且欢迎男性的加入,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男孩的教育只有男性教师才能完成。

男孩应具备交往能力


导读:职场上应对自如的管理人士、商场上妙口生花的谈判高手、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深得人心的政治家……不可否认,这一切的成功都需要这个男人有很强的与人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男孩成功的必备能力

父母常常在脑中勾画自己的男孩长大后成功的形象:职场上应对自如的管理人士、商场上妙口生花的谈判高手、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深得人心的政治家……不可否认,这一切的成功都需要这个男人有很强的与人交往能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男孩的表现却让人担心: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女性化倾向严重……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不愿见陌生人、不敢与陌生人说话、无法与别人相处等现象。这样的孩子如何与那些成功形象挂上钩呢?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这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

交往能力强,对孩子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男孩来说,他们都巴不得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从朋友那里获得认可、鼓励、信任和支持。然而家长的一些教育却让他们的交往意识在一点点地减弱。如家长这样告诉爱交朋友的男孩:

“不要和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块玩呀!”

“不要和女同学来往过于密切呀!”

“不要和那些坏孩子走得太近呀!”

……

家长的这些教育或者让男孩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者让他们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或者让他们变得人缘不好……

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时期的男孩,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这时,在不偏离正常人生轨道的前提下,父母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使男孩过早地世俗、功利;或者引起他们的不满,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交往能力,甚至会使他们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给父母的建议

成就孩子一生的能力、习惯,基本上都是在孩子小时候培养起来的,男孩的交往能力更是如此。小时候知道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男孩,长大后往往懂得如何与陌生人成为朋友;小时候懂得与人交往技巧的男孩,长大后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小时候人缘好的男孩,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多生活、事业上的好帮手……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小男孩的交往能力呢?

方法一:教你的男孩学会“推销”自己

成功地“推销”自己是成功与他人交往的前提,所以家长要有教孩子“推销”自我的意识。

耿舟是个快乐的小男孩,他走到哪里都会认识很多好朋友。这不,今天,幼儿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自由活动时,耿舟便拿着自己的《恐龙》图书来到这个小朋友的身边,用愉悦的表情对这个小朋友说:“我叫耿舟,我讲故事讲得可好了,我来给你讲‘恐龙故事’吧。”不一会儿,耿舟便与这个新来的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有“推销”自我的意识。要知道,敢于推销自我的孩子一定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别人的需要,这样的孩子是自信的、阳光的。

很多事实都证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没有办法让自己不喜欢那些自信、阳光的人。所以,父母让孩子学会推销自己,便等于赋予了孩子自信、乐观、阳光的性格,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乐意与他交朋友。

方法二:教你的男孩说“让我们做朋友吧”

如果你的男孩学会了说“让我们做朋友吧”,他们往往已经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其实,让孩子学会说“让我们做朋友吧”,是一种姿态,一种他们乐于交朋友、以交友为乐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往往有很多的表达方式。

7岁的小男孩听说姨妈全家刚刚从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回来,在去姨妈家做客时,他与姨妈全家人都聊得不亦乐乎。他问姨妈:“内蒙古的烤羊腿好吃吗?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他让小表哥给他讲内蒙古的月夜、大草原上的骏马;他缠着姨夫给他讲蒙古包、内蒙古的天气。结果全家人都因为这个小家伙而尽情地分享着愉快。

请别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与他人交朋友、表现友好的一种方式,也是与人更好相处的一个技巧。因此,家长可以教你爱交朋友的男孩掌握这一技巧。比如,父母可以告诉你的男孩,想得到更多人的好感,与他们谈话时,就要少说自己、多问问对方的情况,找一些对方感兴趣又有很多话要说的话题来谈,请对方分享一下他的兴趣、他最难忘的经历、他最大的成功等。

方法三:让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教育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在集体活动中,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乃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同学就会对自己热情起来。

父母还应鼓励男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中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而合适的对手,往往也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

方法四:鼓励男孩带同学回家

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和朋友。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男孩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男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某市一小学搞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叫“一日营”,就是让七八个孩子到其中一个孩子家里去生活一天。

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不仅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们也非常乐意。

孩子们对去别人家住感到非常兴奋,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会跟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娱乐、买菜、做饭。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孩子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不错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问题。孩子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或朋友与孩子年龄相仿时,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宝宝的心理之路


导读: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善于了解宝宝内心的渴望,懂得用巧妙的方法逐步带着他走进这个世界,一味的宠爱,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恐吓都不是好办法。

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宽恕别人的过失,这会为你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心态与正面的情绪,也同样会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阿尼强帕心灵治疗师

小宝宝从一出生,就开始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怕他饿了,怕他冷了,怕他害怕黑暗,怕他孤单。然而,大家都对小宝宝的身体过于紧张,却常常在忙乱中,忽略他的心理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就是好奇心,而婴儿时期的宝宝正处于最好奇的阶段,他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那么,什么时候的宝宝能够关注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什么时候的宝宝,开始喜欢出门玩。他什么时候开始反抗父母?什么时候对世界有了更多的好奇心?这些心理发展,都将伴随着的宝宝的身体发育,逐渐出现。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善于了解宝宝内心的渴望,懂得用巧妙的方法逐步带着他走进这个世界,一味的宠爱,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恐吓都不是好办法。

0岁到6个月

这时的宝宝都是躺在摇篮、床和妈妈的怀抱里。所以,他观察到的东西多是挂在空中的挂件,往往又拉又扯,手脚并用地想把变成小玩具。所以,父母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

提示:挂件距离宝宝的眼睛距离以20—30厘米为宜,定期摆放一些有趣、色彩鲜艳的挂件,几天换一次地方,免得宝宝变成“斗鸡眼”。

6个月~8个月

宝宝开始会坐了,这时他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更容易看到自己手的动作。他的关注点是自己和物体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手的动作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宝宝在不停地“啃”东西,“啃”手。没关系,这是他正在学习如何探索这个世界。

提示:注意卫生,玩具要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阳光下暴晒。

8个月~1岁

现在,宝宝能爬了,他开始从自己床奔向家里的各个角落,他最喜欢小空间,常常会一个人在角落里咿呀比划。这时,他开始不啃了,更多开始运用“敲和蹬”的方式。父母这时候可以让他们自在的探索,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提示:保持角落的干净,不要有玻璃等危险品;保证所有的插座上有盖子。

1岁~1岁半

1岁之后的宝宝更调皮了。因为现在他可以走了,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他们开始想出门玩,而且迫切的需要出去玩。往往大的、会移动的物体(比如汽车、玩具车、气球等)会吸引他们。这时,我们会发现,宝宝很喜欢扔东西,把家里扔的乱七八糟。“扔”并不是因为他调皮,而是用扔这个方式来探索世界。他很喜欢看物体在“飞行”,用不同的力气、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东西,可以看到不同的“飞行轨迹”。

2岁左右

2岁左右,是小宝宝第一个反抗期。他们开始从观察世界、观察事物转向对人的关心,表现为对父母生气表情的研究。他们发现,自己故意反抗,父母会出现表情转变,生气或者是大声斥骂,通过这些观察,宝宝开始学习对他人表情的判断,同时他还利用这个方式在调整自己的行为极限。

同时,此时的宝宝非常容易受到恐惧情绪的影响,有时突如其来的雷声、恐吓会影响他们。

提示:这时,父母要了解宝宝的需求,宽容对待。一方面当他们害怕的时候要及时安慰;另一方面不要过分溺爱或过分责骂,不要让宝宝“百无禁忌”,也不要让宝宝更加恐惧。

幼师资料《关于西点男孩的心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梦想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