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

09-01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每阶段教学效果变化记录下来,而教育笔记有益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有关于优秀的教育笔记你知道哪些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平时便用方言交流,幼儿直接模仿,影响了幼儿的普通话学习。部分家长表示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自身条件还不够。正如明明一例,幼儿期给幼儿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幼儿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语言。家长用方言与幼儿交流,幼儿便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方言)回应。

(二)方言是一种情结。方言时时系着情深故土。家长希望孩子“不忘本”“不忘根”,从而让孩子也感受一下“本乡本土”的语言。我园虽身处城区,但多数幼儿家长都是来自农村,幼儿之间的交往受父母的影响,都不得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笔者对东营市境内的六所幼儿园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胜利油田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有53名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东营市区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有39名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县区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的仅有11名。与之对应的调查结果显示,油田的幼儿普通话水平高于东营市区的幼儿,东营市区的幼儿又大大高于县区的幼儿。由此可见,家长讲普通话的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普通话水平。笔者深入调查的一班级中,全班20名幼儿平舌音、翘舌音混淆的有8人,舌根音、舌尖音混淆的有4人,长此以往,必然阻碍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普通话教学中要克服方言的不利影响就要从根本上了解方言。

方言,又称地方话,一般定义为“方言是它存在的区域内各个不同区域的实际存在形式。”比如说山东方言就是汉语在山东的存在形式。

例如:在笔者对东营市区幼儿园所做的调查中有趣的发现,不但普通话与方言有区别,方言与方言之间也有区别。如:东营广饶一段方言:“下雪了,天bei (白)了,地bei (白)了,liao chu ni(到处)都bei(白)了,而利津方言就不知liao chu ni 是什么意思。可见,在同地区的幼儿用方言也不利于交流。

三、普通话学习中克服方言的影响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家长和教师共建一个自由、宽松的纯普通话语境

新《纲要》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环境。普通话的学习也应如此,成人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幼儿敞开胸怀勇敢地说。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孩子要怎么说普通话


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一、努力为幼儿创设标准、规范、自由宽松的普通话语言环境,让孩子“敢说”

《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只有在环境中才能习得,包括在自然、交往、讨论、生活等环境。如:让孩子们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必须在一个生活环境下进行,这样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运用,并且还要让他们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复运用。

1、幼儿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老师是孩子语言发展引导者,模仿对象,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们说话。刚开始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话,那么教师通过语言与动作、表情结合,边说边做,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语言。如:我们一起玩玩具,玩完后收拾好,把玩具送回去。

2、利用来园、离园,活动间隙等时间与幼儿说话,问问孩子:“刚才你玩的什么玩具,喜欢吗?”“晚饭吃的什么,你最喜欢吃什么菜?”等,在谈话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听说普通话的能力。

3、睡前故事,蒙台梭利认为:“动听的故事、优秀的图书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直观性。儿童在文学知识和精彩图片的耳濡目染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从而增强儿童表达思想、表现世界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故事是孩子探知未知世界的窗口,是我们训练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每天午睡前10分钟播放一些优美的、经典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及中国优秀的民间故事等,或有针对性的讲故事,孩子们在良好的语言刺激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4、游戏。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言语得到了充分的练习,表达能力在与同伴等交往中、在与环境等相互作用下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并从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电话超市、小舞台、故事王国等丰富多彩的语言超市,让孩子们津津乐道,因为这里是他们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快乐天地。

5、通过手指游戏学说普通话,手指游戏的儿歌短小朗朗上口,借助动作理解儿歌内容,幼儿会很容易学会,在学习中丰富语言,发展语言。

二、丰富词汇,让幼儿有话可说“想说”

词汇是语言的能源,要掌握词汇,还要重在理解,理解了才会运用。

1、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获得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部分教学内容如:故事、儿歌、讲述等都是叙事性的具有不同的背景、人物及情节,教学中我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创设情境,使活动内容富有童趣,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在情境中展开简单的对话练习。

2、把握机会,循循善诱。“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教材”,户外活动是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语言的大好时机,成人一定要好好抓住并加以利用。如:结合课程我们带孩子参观水果店,告诉孩子们回去后讲给爸爸妈妈,参观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告诉孩子一些新鲜事情。如:一串特别大的葡萄,一粒一粒紧紧的包裹在一起,品尝到的柚子酸酸甜甜,多种水果,多种颜色,路上的看到的景物等,教师帮助孩子清理思路,示范讲解,这样孩子回家后就有内容可将,同时请家长配合倾听记录孩子的讲述,帮助孩子说完整话,分享孩子的快乐。

3、幼儿生活中随机丰富词汇,利用幼儿的三餐两点丰富有关食品的词汇,见到什么说什么,因此孩子能学到很多词汇,开始是名词,逐渐是量词、形容词等,词汇的丰富为孩子运用普通话表达意愿打下基础。

三、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提升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会说”

要使幼儿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人自然地交往,就必须让幼儿积累一定的词汇和一定的听、说技能,因此帮助幼儿积累日常生活经验,使幼儿知道说什么、如何说显得很重要。

1、耐心倾听。教师的倾听影响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有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网页,它的首页写着这么一句话:“儿童的情感更需要沟通,儿童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倾听孩子的心语。”这句话给我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其所说的“倾听孩子的心语”。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让孩子倾听老师的言语指令,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孩子的表达。其实,老师倾听孩子表达,倾听其所言,倾听其所想,对加强老师与幼儿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以及促进孩子的口语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耐心倾听需要我们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全方位、深入的了解孩子,这种了解应贯穿于我们教育过程的始终,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听懂孩子的“百种语言”,你就会发现:原来孩子的语言是如此真诚有趣,如此真实朴素。

2、教会孩子在唱歌中学习说话。唱歌是一门音乐艺术,是旋律美的一种表现,也是带有情感性质的活动,很适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教唱歌曲不仅能让孩子从中陶冶情操,欣赏艺术,还能让他们学习语言。不少儿童歌曲内容健康,曲调轻松活泼,歌词优美易懂是很好的学习资料。如:打电话、数星星等。我国的幼儿民歌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音域不宽,适合孩子学唱。如:王老先生有块地、泥娃娃等。而《小兔乖乖》、《叮叮当》则韵味十足,生动有趣,不仅能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语言美、音域美的熏陶,更能提高学说普通话的积极性。

3、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为幼儿词汇的扩张提供了一个语言与图景相结合的教育条件。教师根据幼儿情况寻找热点话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让孩子在看中玩看中学,看看讲讲,既扩大了眼界又练习了说话。

4、对于敢用普通话表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发现错误立即纠正。如发现不正确的发音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不强化错误,不重复错误,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学习语言,以强带弱。鼓励幼儿大胆说话,树立信心。

四、家园共同配合,树立家教新理念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他的言语直接受家长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家长对幼儿普通话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不仅在幼儿园加强实施对幼儿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幼儿家长中广泛进行宣传,并争取多种方法,引导家长注重对幼儿普通话的培养,争取家园共同配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每周进行一次亲子语言游戏活动,围绕课题计划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让家长共同参与,既了解我们的具体过程,又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配合,帮助幼儿在家复习巩固;同时鼓励家长每天与幼儿交谈15至20分钟,既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又能促进幼儿口语表达的提高和加强亲子沟通;在此基础上还举办各类有关口语表达方面的讲座、语言游戏观摩活动、家园联欢、经验交流等活动,使家长重视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促使家长能步调一致地与园共同配合进行培养。

总之,教幼儿说话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使孩子个个敢说、爱说、会说。

小班教育随笔:你会说普通话吗?


开学已经有接近三个月的时间了,我们小班的孩子慢慢的会有秩序的排队喝水了,会自己放板凳了,会自己涂颜色了,会每天早晨来的时候问:老师好。。看着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让我感到很欣慰,记得刚开学一周后周一的早晨尹建懿小朋友和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学校,第一句话就是问:老师好.可是强调不对用土话说的,我听到后立马就到他的跟前蹲下说:你跟老师再说一遍:老师好(用普通话)可是他还是用土话说的,连续让他跟学了两三次还是用土话说的,这让我有点犯难了,他爷爷在一旁笑了说“孩子不会说就算了。”我说“这样可不行,您没有看见我们门口都贴着标语---请讲普通话吗?放心我一定会让孩子学会的。”

针对尹建懿的这种情况我每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经常和他交流,并要求孩子们在回答的时候必须用普通话,一有机会就让他跟着我一字一句的说,让小朋友们也随时教他学说普通话。刚开始,他瞪着眼睛看着,并不配合你,你说一句,他叽里呱啦的用自己的话回敬你好几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于是我就想了个办法,也是一个激将法,我对全班的小朋友说:“如果尹建懿能和你们说普通话,那老师就奖励他笑脸,你们也要和他一起玩,如果他不和我们说普通话,那这笑脸也没了,我们也不找他玩了,你们说可以吗?”小朋友们一致表示同意。但事情的发展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虽然他也很想要得到笑脸,但尹建懿小朋友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所以只要一张嘴就是一口的土话,小朋友们可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的约定的,到最后还是没人和他一起玩,预期的效果自然就没有出现,可能有点太急了让孩子一下子改变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发现他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模仿了,音调上可能还不太到位,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慢慢的慢慢的他终于学会了,现在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会说普通话了,孩子们你们真棒!!!

《对幼儿小声说话》《培养幼儿的普通话习惯》


对幼儿小声说话记得初秋的时候,幼儿园里的波斯菊一朵朵次第盛开,有黄的、红的、粉的,如一条锦缎,又如灿烂的星星。孩子们被这美景吸引着,一个个幼儿像一只只小蜜蜂一样,围在花丛边不肯离去。我特地嘱咐孩子们不到采摘花朵。可是十几分钟后,就有一个小朋友摘了四五朵花。我生气地大声批评她。看到她难过的样子,我又十分后悔。是啊,对孩子应该小声点说话,体现出教育者最大的爱心和耐心。

培养幼儿的普通话习惯

在农村幼儿园,平时家长都不用普通话,孩子耳濡目染,进入幼儿园也不讲普通话。怎么办呢?我想了这几个办法,试用了十几年,效果还不错。孩子们都能用普通话讲话。一是教师带头讲普通话,我认真学习,考取了普通话证书,坚持让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二是对幼儿提出直接要求,并且及时鼓励,表扬讲普通话的幼儿。这样,每一届幼儿,经过三年的学习,都能熟练使用普通话。

农村幼儿园的小班普通话教学


-->

农村幼儿园的小班普通话教学

众所周知小班幼儿已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随着上幼儿园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身边同伴的增多,幼儿说话和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强。如果在这个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幼儿的语言能力将会迅速地发展。而掌握普通话这种语言工具无疑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那如何让幼儿乐意说普通话并且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在多年的小班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效果不错。

一、教师示范,潜移默化。

让幼儿说普通话,教师应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所以教师在园一定要坚持说普通话,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来自生活中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用直白、简短的语言反复地讲述,并抓住不同时机加以重复强调来迎合幼儿记忆的特点。朗朗上口的语句才能使幼儿愿意听、懂得快、记得牢。

特别要抓住机会多于幼儿单独或小组交流。如:教师可利用早晨来园时的晨检和接待时间,主动与幼儿攀谈;午睡起床后利用帮幼儿整理衣服、梳头的时间和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语言交流。我还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边叠被子边问旁边的小朋友:"老师现在在干嘛?"当幼儿用直译法说出"咬皮"时我眼泪都笑出来了。随后我叫他们说了几遍"叠被子",没想到几天后,全班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说了,真不可小看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如何才能长久保持呢?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首选之策。如"娃娃家"等角色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是极具吸引力的。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其中适时引导幼儿对语音、语意的表达,幼儿学起来既轻松又有趣。再有动画片一直深受幼儿青睐,片中标准的普通话,有趣的情境,简洁易懂的语句,惟妙惟肖的语调能使幼儿幼儿受到较好的语言熏陶。因此在挑选少儿频道的节目与其它动画片时,我一直注意在幼儿观看前提出观看要求,而在观看后组织幼儿开展讨论。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可将节目中的语句活学活用。

三、方言引路,理解句意。

普通话对于幼儿并不陌生,幼儿一般也能大致了解句意。一入园幼儿对教师说的普通话无过多回应是因为陌生的环境以及不适应直接用普通话交流的方式。因此,教师在第一时间赢得幼儿的信任让幼儿产生与之交流的愿望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排除对语意不理解的情况。这时教师在对幼儿说话时应注意用幼儿熟悉的方言着重强调重点词后再用普通话循环复述。例如:我对幼儿说:"请小朋友们去小便。"幼儿一开始大多不明就里。于是我就用动作指示厕所方向暗示幼儿,并请幼儿猜猜老师说了什么。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得到个别幼儿回答的正确答案后,我立刻表扬了他,并请他当小老师教小朋友学说这句话,结果幼儿每次一上厕所就会说:"小便去,我去小便喽!"四、植根方言,促进融合。

在学说普通话之前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往往已有了一套完整的方言体系。而方言表达与普通话表达的语音常常风马牛不相及。幼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方言直接代入普通话,导致了许多将"花生米"说成"生狗肉"之类的笑话。尤其在我们所处的吴方言区与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地域差别。在突破这一点时,我经常在空余时间进行"猜猜说的是什么"的活动。即用幼儿耳熟能详的事物引导幼儿用普通话发出它的读音。如教师用普通话说出物体名称请幼儿猜猜老师说什么,或教师用方言说出物品名称请幼儿用普通话说出来。记得有一次我准备了一个放着各种各样物品的盒子,然后请幼儿用普通话说出物品名称。当一名幼儿摸出一条手帕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成了"手聂子"??时我忍住笑纠正了他们,幼儿们纷纷拿出手帕边说边抖动手帕。此时,我的心也变成这篇手帕"潮"中的一朵"浪花"了。而开展游戏时教师肯定的眼神、手势、语句都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能有效调动幼儿学说普通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教师积极地引导能将幼儿的学习融入生活。

五、家园合作,营造语境。

家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是幼儿最依赖、最信任的人,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如果能做到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利用家庭生活中独有的优势为幼儿搭建语言平台,不仅能巩固幼儿所学还能开拓幼儿视野。家长可以鼓励幼儿多与大孩子用普通话交谈,利用带孩子出外探亲、访友、旅游等机会鼓励幼儿学以致用。

也许家长会为自己普通话不标准而烦恼,其实这是可以弥补的。家长完全可以利用电视等媒体工具。陪幼儿观看节目既增进了家人感情又练习了普通话,平时也可幼儿当"小老师"教爷爷奶奶说普通话,让幼儿以说普通话为荣,乐于将所学和家人分享,岂不是一举两得?

总之,普通话教学在幼儿园教育的语言载体,他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做幼儿生活的有心人,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谁说农村的孩子就不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

浅谈换元法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妙用


-->

整理了关于幼儿社会培养论文论文《浅谈换元法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妙用》,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换元法原本是数学领域解题时常有的方法,后被借鉴到语言教学中仿编诗歌来用,即把诗歌中的某一个元素替换成另一个同类的或相近的元素,从而达到让幼儿进一步巩固练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整体韵律,学会仿编诗歌,达到知识迁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多年的语言教学尝试,发现换元法不止适用于诗歌教学,它还可以渗透在幼儿其它时间段的语言学习环节中。《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更多更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主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实践我们将“换元法”渗透到了以下几种语言活动环境进行:

一、诗歌童谣中的换元法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诗歌童谣是幼儿学习语言时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它格式整齐,韵律感强,押韵上口,幼儿仿编起来也比较容易。如:在诗歌《祖国、祖国,幸福的摇篮》中,“辽阔的大地是花朵的摇篮,无边的天空是星星的摇篮,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摇篮……”,我们利用诗歌中的一些有关联的事物为单元进行换元,提高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以往知识的迁移运用。启发幼儿思考:诗歌中是“辽阔的大地”,想想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用“辽阔的”来形容呢?“这些地方是谁的摇篮呢?”幼儿在讨论中,渐渐仿编出了新的诗歌“辽阔的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无边的沙漠是骆驼的摇篮……”幼儿用换元仿编诗歌的时候,不但要在脑子里寻找哪些事物间有联系,而且同时还要兼顾到语言押韵,这样思维筛选的过程又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一种锻炼。当幼儿用换元法自己仿编出新的童谣和小伙伴们一起朗诵时,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成功的体验让幼儿心理上得到满足,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二、在故事中的换元法能够帮助幼儿仿编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陈鹤琴先生说过,“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的确,幼儿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仿编故事对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换元法就可以帮助幼儿拓宽思路以换元的形式仿编出许多新故事。

1、故事中典型句式的换元每个故事中都包含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典型的句式,如故事《逃家小兔》中,如果兔宝宝变成小鱼,兔妈妈就变成捕鱼的人;如果兔宝宝变成小花藏到花园里,兔妈妈就变成园丁陪在小兔身边来照顾它。老师就可以针对故事中“如果……就……”这个句式,引发幼儿思考,“如果你是那只小兔子,你会变成什么藏起来呢?”或是转换角色“如果你是兔妈妈,你的宝宝变成帆船,你就会变成什么陪在它身边?”这样句式中的换元,既启发幼儿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又让幼儿一遍遍的复习巩固了句式练习。为以后同种情景下的句式运用做好了语言储备。

2、故事中主角和配角的换元大班上期的教材中有一个故事《老奶奶的新房子》,故事中的主角是老奶奶,配角是邻居成员,我们就启发幼儿将此故事利用换元法仿编成森林里小动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老师还出示许多动物图片供幼儿参考,结果孩子们就编出了《老山羊的新房子》、《老兔子的新房子》等等情节相同的新故事来。在分享环节中,孩子们一边为自己的创新而兴奋一边为“老奶奶”变成了“老山羊”而可笑不已。

3、故事中关键情节的换元故事《小马过河》中“过河”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我们让孩子想小马在运粮的过程中还会遇上什么困难呢?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爬山”、“过山洞”、“跨小桥”等体育游戏中经常遇到的障碍,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了小马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尝试爬过高山的,故事的名字就叫《小马运粮》、《小马钻山洞》等,因为故事情节的变化会引起相关事物的一些变化,比如小马在运粮过程中要爬山,遇到老牛会怎么说?遇到松鼠会怎么说?这将在仿编过程中语言组织的难度更大,而且幼儿的思维需要更灵活,老师一定给予幼儿适宜的引导和协助,共同完成故事的仿编,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另外我们还可将故事的结尾部分看成是一个单元整体,启发幼儿想象,以换元法的形式使故事结尾的情节发生变化,用另一种说法,也类似于续编故事结尾。故事除了现在的结尾,还有可能发生其它新的故事结尾吗?比如在故事《不讲卫生的噜噜猪》,幼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噜噜猪不讲卫生的后果,可能是有病上医院打针了;可能是在小动物朋友的帮助下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也有可能是噜噜猪脏到别人都认不出来了,没有人愿意和它做朋友了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仿编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纷纷表示要将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结尾和小伙伴们分享,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日常游戏中的换元法能够使游戏常玩常新。

游戏中的换元法也将带给幼儿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手指游戏“顶锅盖”,“顶锅盖,顶锅盖,辣椒辣了不能怪”我们可以利用“换元法”把它改成语言游戏,老师启发幼儿回忆自己吃过的饭菜,哪些比较喜欢?哪些饭菜不合胃口?然后把这些新想出来饭菜和口味都编到双人游戏中玩,规则是不能和小伙伴说重复。你看孩子编出的五花八门的游戏词“菠菜咸了不能怪”、“牛肉硬了不能怪”、“鸡蛋臭了不能怪”,这些幽默诙谐的游戏童谣更增加了幼儿间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对语言学习的灵活运用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就是在这种轻松、自然的的氛围中,反复感知、使用的过程中而自然习得。巧用换元法,一方面使幼儿提高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进一步的理解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其用法,将词组和句式在创编的过程中得以巩固、加深印象,继而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另一方面,诗歌、故事和游戏中的创编增强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灵活性、变通性,是孩子们的语言学习活而不僵、灵而不乱。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正所谓是“老方法新途径”!

浅谈多谋体课件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

浅谈多谋体课件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各种载体,它具有感觉、表示、显示、存储、传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将计算机、VCD、投影仪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要求,灵活运用相关媒体进行教学。它通过多种传媒手段,可以产生出生动活泼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晰标准的发音和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既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又能烘托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景气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电教媒体能够展开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声音和画面并存,使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换的画面,生动直观地将信息再现于幼儿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作运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培养兴趣要靠多媒体电教手段去创造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去接受知识信息。例如:在故事《狐狸吃葡萄》的电脑动画中,通过荧屏呈现给幼儿整个故事的背景,丰收的葡萄园里一片喜人的景象,一根根的葡萄藤上挂满了似珍珠一样晶莹的葡萄,小朋友个个睁大眼睛,有的还咽了一下口水,活灵活现的小鸟、蜜蜂、小耗子以及狡猾的狐狸依次出场,幼儿被这生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吸引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引起了学习兴趣。

二、使作品生动形象、加深幼儿的理解,记忆。

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为之,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关系,幼儿很难理解,通过多媒体的灵活操作,利用硬件把几种事物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都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使幼儿对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达到理解,学习的目的。例如:在《狐狸吃葡萄》中,为了让幼儿重点了解狐狸如何绝食的这一情节,了解狐狸心理活动特点,我采用点切画面和定格的方法,将故事发展情节凸现重点,加深了幼儿对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了解,在表现狐狸贪得无厌,绝食成功的心理表现时,我们采用延长相同内容放慢速度和作定格处理,使幼儿对作品中的含义有了清晰而概括的认识,达到了理解、学习的目的。

三、拓展想象空间,丰富幼儿词汇。

多媒体随意的放大、缩小、定格、画面的移动,都为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丰富想象力,拓展了思维空间。在《狐狸吃葡萄》中,当狐狸想办法吃葡萄时,我们采用了定格,此时让幼儿展开联想,狐狸会用什么办法吃到葡萄,幼儿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想出了许多的方法,接着在狐狸作梦时,我们又让幼儿看着梦幻般的情景想象狐狸在梦中梦见了什么?幼儿似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有的说狐狸梦见烧鸡、蛋糕,有的说它梦见了神奇的人参果……在散文《小树叶》中,当讲到小树渐渐长成大树时,我们将演示放慢速度,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受到画面的启发,有的蹲在地上模仿小树,摆动双臂渐渐长高;有的还扭动身体,踮起脚尖使劲长。留有想象空间的动画,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情绪活跃,思维积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借助以景激情的优势,激发幼儿的情感。

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作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发幼儿的美好情感,例如,在教学散文《秋天》时,前一部分描述了秋天的美丽景象,此时,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片的枫树林,枫叶似火,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果园红一片,绿一片,随着音乐,飘摇而落的树叶似蝶飞舞,此时,一朵朵菊花争相绽放,幼儿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多美呀,当幼儿被引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时,美好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总之,在语言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作用非常好。多媒体是辅助幼儿园教学的一种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它与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整合起来运用,才能更好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幼儿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浅谈小图标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

论文摘要:运用小图标进行诗歌教学的教育价值:(1)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2)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的句式、结构。(3)有助于幼儿有效地表达作品。(4)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5)有助于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6)有助于幼儿创编诗歌。(7)有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小图标的运用策略:1、教学活动中的运用。(1)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运用。(2)、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的运用。2、在语言角中小图标教学的指导策略。(1)投放小图标,继续探索操作。(2)提供各种材料,自制图标。

关键词:小图标诗歌教学

正文:诗歌由于主题单纯,语言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而被幼儿所喜爱,目前在幼儿园的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儿歌的结构和句式是很重要的。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使用大幅图片作为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的载体。制作大幅图片往往花费教师很多精力,而且单幅的大画面也不一定能很好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儿歌的结构和句式,幼儿通常要跟念很多遍,才能学会自己朗诵诗歌。在仿编、创编诗歌时幼儿仍然会感到有困难。运用活动的多媒体课件固然好,但是一般的教师没有制作课件的专业水平,而且也很难买到称心合意的课件,所以也不可能经常运用。我就在探索如何能更好的进行幼儿诗歌教学指导,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索过程中我发现:小图标是一种辅助诗歌教学、发展幼儿语言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对于大图片来说,小图标是一种凝练、抽象的记号,而相对于汉字,小图标又具有形象、会意的特质,它是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学习诗歌的载体。《纲要》提出:“教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以往单纯的模仿习得的结果。”当代幼儿与以往同年龄段的幼儿相比已经有新的发展特点,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发起主动学习,运用小图标进行诗歌教学是可行的,它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学习诗歌。

一、小图标教学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幼儿学习语言是一个储存、以及运用信息的过程。将图标按诗歌内容排列起来,幼儿虽然不认识文字,却从图标呈现的形式中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有助于他们记忆诗歌内容。

(2)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的句式、结构。

诗歌的内部结构、句式的排列规律等属于隐性因素,形象的小图标可以使这些无形、抽象的因素变得具体、生动,让幼儿容易理解。

(3)有助于幼儿有效地表达作品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是诗歌学习的目标之一。

小图标可以帮助幼儿有效表达。在诗歌教学中光靠教师告诉幼儿朗读的要领,幼儿往往记不清楚,难以掌握。但如果在诗句中加入图标符号,幼儿便能自然地在朗诵时区分升降调和快慢。这样一来,小图标就成了活动中有助于语言表达的“指挥棒”。

(4)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

小图标不仅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幼儿的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小图标。可以通过自己操作熟悉诗歌,通过和别人交谈满足自己想说的愿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有助于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幼儿通过看小图标理解诗歌,再通过语言表达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如:在活动中出现图标:“?”幼儿首先认为只是个问号,但通过再次观察和思考,幼儿发现小图标的真正含义是“几点了”“到哪了”“喜欢什么”而不仅仅是问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6)有助于幼儿创编诗歌

幼儿通常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联想,在创编诗歌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画出相关内容,或幼儿自己选出或画出联想内容,直观呈现思维的结果,使幼儿看到自己的创编成果,便于同伴间相互交流,可以更进一步丰富创编内容。

(7)有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了解小图标的用处后,也可学习用简单的小图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发展。同时,简明、概括的小图标与讲述的内容相对应,能有效促进幼儿分析、概括、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小图标的运用策略

1、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运用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认知经验不够丰富,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中班幼儿思维活跃,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来理解文学作品。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喜欢参加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理解能力不断增强,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基于以上特点,教师运用图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图标类型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运用的小图标类型应逐渐由形象符号向抽象符号过渡。为小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应具体形象、颜色鲜艳,画面大而清晰;为中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开始向抽象过渡,可出现简笔画;为大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可出现简单的文字符号。如幼儿认识的一些简单的独体字:上、下、左、右、大、小等。小图标的抽象性更明显,也可以让幼儿制作。如:小班诗歌〈〈吃饼干〉〉“饼干圆圆,圆圆饼干。用手掰开,变成小船。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啊呜~~~小船真甜!”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制作具体形象、色彩鲜明、相对比较大的图标,当教师根据诗歌内容,一一将图标有顺序的排列,幼儿根据小图标就能马上理解儿歌的内容,朗诵儿歌。又如在:大班诗歌〈〈青蛙给星星打电话〉〉教学中,我们制作的图标,就提高了概括性。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制作的图标就具有抽象性,如“?”就不是仅仅表示问号,而是表示“有些啥”在这首诗歌的小图标中还出现了汉字“太阳,白云,月亮”如此可见,为大班幼儿制作的图标更具有抽象性,甚至往代表性的图象发展。

②图标出现时间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在小班,图标较适宜出现在学习诗歌之前,幼儿在对图标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后,再结合作品进行学习;在中大班,图标宜出现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幼儿可运用图标理解作品的内容。如:小班诗歌〈〈小雨点〉〉在活动前教师先逐一出小图标并请幼儿说说老师画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当幼儿全都理解小图标后再进行诗歌教学活动,这样,幼儿就能更好、更快的理解诗歌、朗诵诗歌了③图标操作方法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在小班教师使用图标时可伴以表情、手势等,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而中大班则不需要。更多的让幼儿自己去理解图标,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的运用

①新授活动,教师可配合背景图、音乐出现小图标,给幼儿完整的体验。

②复习、创编活动,则可选用简单、抽象的图标,并可以脱离背景图使用。如在儿歌《吃饼干》学习活动中,教师进行第一层次活动时图标是沿轮廓剪下的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并配合背景图使用,此时的图标相当于教具;进行第二层次活动——复习儿歌时,教师则把图标贴在放行白纸上,供幼儿自主学习,此时的图标相当于一种标记符号。

2、在语言角中小图标教学的指导策略。

(1)投放小图标,继续探索操作

在语言角可以投放一些学过的诗歌的图标来帮助幼儿巩固、复习。幼儿非常感兴趣,常常几个小朋友一起边指着这些小图标边大声朗读诗歌。另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小图标来帮助幼儿仿编诗歌。如:在学习了诗歌《春天的色彩》后,提供了青蛙、蝌蚪等一些动物和红、黄、蓝等色彩的图标。小朋友就仿编出了:“春天是白色的,看那青蛙的白肚皮;春天是黑色的,看那一群小蝌蚪!”有了小图标的帮助幼儿仿编就简单多了。

(2)提供各种材料,自制图标

教师在区角中投放一些纸、油画棒、记号笔等,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图标,根据所画的图标创编诗歌,也可以记录自己仿编的诗歌。这种方式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觉得将小图标运用到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如:看图讲述教学、故事教学、歌曲教学中,效果也很明显。但在具体使用中各有不同的特点,还有待我们努力探索、不断总结。

环保教育在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些习惯不是通过几个教学活动所能完成的,而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孩子的主动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完成。

1、利用周围环境、幼儿园的墙饰、花坛中的树木、花草,活动室中的各个角落,晴朗的天空,污浊的空气,以及幼儿园旁边的水发臭,工厂的噪声都是环保教育的好教材。

2、一餐两点的教育:洗手时节约用水,水的再利用,吃饭是节约粮食,吃完自己的饭菜。

3、户外活动中的教育:每天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平整的场地上活动,活动时不大声叫喊,不制造噪声和乱扔垃圾。

4、入园离园时的教育:老师可与幼儿交谈,你吃过的零食包装怎样处理?家里垃圾怎样处理?你家里用无磷洗衣粉吗等随机教育。

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意识的培养是需要老师自身为表率,时刻注意利用和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提供充足的材料,按照本园实际和教育目标,让幼儿获得环保意识,并培养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常规,这样,地球一定会因为他们而美丽。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普通话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