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扬,一个开朗活泼的小姑娘,但做起事来缺乏耐心,尤其是在从事绘画、手工等活动时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一次为糖果涂色的活动中,刚涂了一小块,就拿着画纸喊道:“老师,我画好了。”“扬扬,要把整个糖果都涂上颜色,你看这儿还是白白的。”听了老师的话,她又再次拿起画笔涂了起来,可是没涂几下又站起来说:“老师我画好了。”“你的糖果肯定不甜。”听了老师的这句话,扬扬愣了。老师继续说:“你的糖果粉粉的,是草莓味的吧?”扬扬开心的点头。“可是只有这一小块是有味道的,其它地方白白的,肯定是没有味道的,如果都涂成这样粉粉的,那就都是草莓味的了,肯定很好吃,帮它都涂上草莓味吧,涂好了给我尝尝,好吗?”“嗯,我涂好了给你吃噢!”于是她回到了座位,认真地涂了起来,直到最终完成。扬扬前后两种不同的涂色态度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激发了她涂色的兴趣?显然,是第二次引导中教师半开玩笑式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将扬扬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让糖果变甜,变甜以后给老师品尝的情境中,这样的情境具有浓浓的生活味,给枯燥的涂色任务增添了一点“味道”和情趣。同时又不乏涂色技能的指导,“甜”隐藏的要求就是将给糖果涂色,将其涂满、涂均匀,当幼儿不把它作为一个技能要求,而是作为一个自己的追求目标(我要把这颗糖变甜),作为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时,自然就能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还没有强烈的学习的意识,他们只是在认真的生活,而我们教师就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视线,来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语言,使他们生活着,并学习着。怎样才能走进幼儿的视线,寻找适合他们的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引导语言呢?关键是要关注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了解他们的需要。虽然每个幼儿都很关注生活,时时刻刻关注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但是否所有的美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进一步的欣赏、表现的兴趣呢?记得家长园地刚做好时,孩子们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自己发现了并不约而同的喊道:“好漂亮。”但赞叹完之后,无人问津了。当看到教室里挂起的喜洋洋吊饰时,他们也不约而同的喊道:“喜洋洋、喜洋洋!”“我喜欢。”并连着几天谈起“羊羊”的话题,“我有喜洋洋的衣服的”“我家里有美羊羊的”“我要叫妈妈买喜洋洋的裤子了”等等。为什么同样是他们发现的美,却延续的时间长短不同?因为这些羊羊形象经常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电视节目中,玩具店中,宣传画中,漫画书中……所以特别的敏感,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可见,唯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才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关注,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我们教师唯有关注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才能寻找到能够进入他们视线的,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引导语,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生活着,并学习着。
我们托班有位小朋友叫茹茹,名字就像她本人一样和谐。茹字给姑娘取名字应该取的是柔软的意思。听上去挺美的,挺不错呦。当然现实中的她真的不仅美丽而且听话懂事,聪明伶俐。使得幼儿园里的老师都喜欢她。尤其是作为班主任的我更为喜欢她。喜欢她的聪明懂事,喜欢她的巧言善语。所以,我真的想额外的多爱她一点点
,有时候我会从家里给她带好吃的,好玩的。有时上课我会稍微器重她一些。但是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愿的,她只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估计她心里只会有家人存在,不会太注意到我对她的好。直到有一天,我才真的明白,原来小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也会懂得表达的。
有天早上,校车老师说茹茹口袋里有东西,从上车后就一直没把手掏出来,怎么劝也不听。怕是什么危险物品,就让我拿出来。刚到教室不久,还没等我询问缘由,只见一个小女孩温文尔雅的走到我面前,把肉嘟嘟的小手放到了我的手心上,我慢慢的看着她,轻轻的拿开她的小手,最后一颗几乎被捏扁的糖果放到了我手心里。然后他轻轻的笑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温暖的笑容。后来,家长会后聊起才知道,那是她舅舅周六结婚的喜糖,妈妈怕她吃太多糖对牙齿不好,她偷偷问姥姥要了两块说是要给“薛老师”的。姥姥问她为什么自己喜欢吃糖,不留着给自己吃时。三岁的茹茹不会表达只是说我喜欢她。对于她最喜欢的糖果她守候了两天周一才给我。听完后,我心里暖暖的,我觉得这就是爱,这就是喜欢,糖果对于每一个宝宝来说都是无敌的喜欢,如果她真的心甘情愿拿出分享,是一件她内心很认真的决定。
所以说千万别忽视了孩子,孩子的心是最天真的,最清澈的,最有爱的。
在这个活动中,我发现你没有墨守成规的去拿好几只画笔,你有自己的小点子,小想法,用纸巾擦颜料来解决你一直换画笔的过程,这个方法非常的可行,你从小心翼翼的尝试到大胆的蘸颜料,让我发现你是个干预尝试敢于创新的孩子,同时在你收拾垃圾方面让我看到了你良好的行为习惯,你真的很棒。
所以在下次的材料投放上,我要投放一些可以擦颜料的干布,让孩子多点选择,也可以因为材料的重复使用,以免产生资源上的浪费。
等你做完两个漂亮的松果,把他们放在一起后,我看到你把桌子上的用过的纸巾都收拾掉扔进了垃圾桶,并把材料都烦放回去放好了。
我说很好看,你信心满满的又开工了,可以当你先换一种颜色时,发现画笔上都是原先的颜色,你走到美工区,准备再重新拿画笔,但是你又马上放回去,拿了下面箩筐里的纸巾,你从纸巾里抽出一张纸,用纸擦掉颜色后你提笔慢慢的把画笔放到了颜料里,你发现没有混色后开始大胆的使用你自己想到的点子,接下来
你一直涂得很仔细,有一个地方你发现颜料涂多了很湿,于是放到嘴边轻轻的吹啊吹,吹了一会儿你觉得不怎么湿了,就把他放在桌子的角落里让它晾一晾,接着又开始了制作第二个。
今天玩区域的时候,你很积极的过来说:“贺老师我要去美工区荔湾。”我跟你说去吧,你很开心的搬着凳子过去了,来到区域后,你犹豫了很久,跑来和说:“我可以玩颜料吗?”“当然可以”你一听马上就跑去玩拿颜料,然后又把松果拿出来,开始了涂色,你涂了一会儿后,很高兴的举起来给我看:“贺老师你看。”
我刚要发火,忽然发现厕所里有没冲干净的大便,我马上明白了王丽斐的用意,轻声地问:王丽斐你想干什么?王丽斐一惊,马上说:“老师,厕所很脏……”我说:“这是老师洗碗用的东西,洗厕所不能用这个,以后厕所脏了要告诉老师,让老师来擦,好吗?”他默默的点点头。
我让他用肥皂洗洗手回到位子上去。
就此,我向全班小朋友上了一堂不随便动老师东西的教育课。
通过这件事说明孩子年龄小,许多事他们不明道理,有些事只是模仿成人去做。
通过这件事也说明,幼儿做事只能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个人的情绪去做,这是幼儿固有的特点。
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
餐前安静活动时,孩子们在睡眠室排排坐听故事。洋洋负责给小朋友们发贴画:发现谁听得认真就发一枚贴画贴在胸前。他还选了一张给我。我很高兴的说:谢谢哦!发完一轮贴画洋洋回到了座位上。
过了一会,他来到我身边说:“马老师,我喜欢您的这张贴画,咱们换换行吗?我想了想说:“不行,我也喜欢这张贴画。”他的小嘴撅了起来,说:“这张还是我给您的呢!为什么不行?”我很认真地说:“你发给我了,就是我的了,属于我的。”“那我想要呀!”他说。我逗他:“那你就说一些好听的话吧,我一高兴说不定就给你了。”他想了想,嘴里嘟哝着“说什么好听的话呢?……”终于他说了一句:“马老师您真漂亮。”听后我裂开嘴笑了,他看到我笑了像得到了表扬一样继续说:“还有什么好听的话呢?”摆摆头,眨巴眨巴眼他又想出一句话:“马老师越长越漂亮了!”我听了笑出了声——哈哈哈!“你真会说话呀!还有吗?我还哪里好呀?”他又说出了:“马老师身体健康”;“马老师身条儿好”;“祝马老师新年快乐”……
听到他说的每一样我都开心地笑!幸福的笑!得儿意的笑!他也高兴地笑,仿佛忘记了还需要换我的贴画,只是沉浸在表扬我的喜悦中。其他幼儿也随着我们的开心进程一起听着、看着、期待着、笑着……我把贴画揭下来交到他手中,他高兴地蹦了起来,满足的笑容一直荡漾到了耳根儿。
幼儿的想象基本上是以无意为主,他们的想象是一种联想,是由感知到的联想起有关的形象。
它受一定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而有意想象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首先要从幼儿的无意想象入手。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小朋友一起到操场散步,当孩子们抬头看到天空时,广阔的视野给孩子们带来了愉快的情绪。
这时。
孩子们有感而发一些议论,这就是幼儿的无意想象。
我抓住这一想象的意识,进行启发,鼓励孩子去仔细的观察利用视觉的感受去大胆地想象。
小朋友观察后说:“天空象一块蓝色的布,”、“天空上有许多的大绵羊”、“天空上有许多小羊在奔跑”、“天上有一个张大嘴的大狮子”等,孩子们在观察中争论着,在争论中想象着。
老师适时地加入给孩子的想象推到了高潮,并启发小朋友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积极地想象着。
这样使孩子想象得到了深化,在活动和观察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