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家长护短行为造成幼儿心理偏差

09-06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谈家长护短行为造成幼儿心理偏差”,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谈谈家长护短行为造成幼儿心理偏差

孩子是家长的宝,没有一个做父母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现在一个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是疼上加疼。随着时代的变化,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电脑、英语、书法、钢琴……诸如此类的培训班,都倾注着父母一片望子成龙的爱。除了这些以外,近几年幼儿心理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们的关注。爸爸妈妈们开始意识到怎样才能让小宝贝们开开心心得成长。他们知道了“挫折教育”、“坚强教育”、“愉快教育”,开始刻意的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在家长们的层层细密的呵护下这些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案例1:

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上,在区域活动的时间,有一个孩子急匆匆的跑来告诉我“YY哭了!”我循着哭声急忙走出去。只见YY抱了一怀的玩具正在逃,边逃边哭。XX小朋友正从后面追上来,一把抢过YY怀里的玩具,正举手想打人。我忙说:“XX不可以打人!”我话音未落就听见有人在说:“是这个小姑娘打人呀!打了人还要哭,别人还以为是我们家XX欺负了她呢!真没见过这么没规矩的孩子。”我拉起YY抬头一看,旁边围了好几个家长,说话的原来是XX 的妈妈。我将两个孩子劝开,问清楚原因后才知道,原来YY的商店东西卖完了,就想问XX拿回去一点,可遭到了XX的拒绝,于是YY动手抢了玩具,结果非但玩具没有拿到还差一点被XX给打了。我对YY说:“如果你想拿回玩具就可以说‘请你把玩具给我一点,我的商店里没有玩具了。’这样小朋友就不会打你了,XX对吗?”两个孩子听了我的话,很快就没事了。当我在劝说两个孩子的时候,XX的妈妈一直站在儿子的身边为XX解释“我们家的XX从来不打人的,这个小姑娘这么不讲理,还真没见过。”当两个孩子想一起到商店去把玩具放好时。XX妈妈一把拉住了XX,犹自气愤的说对儿子说“我们XX是班里最乖的孩子,从来不会打人的,XX我们惹不起还躲的起不要和她一起玩了,我们不和这样的人一般计较。”

家长方面:

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好的时候,当自己的孩子受到表扬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家长都会非常高兴。但是当孩子在幼儿园遇到问题了呢?xx的玩具被抢了,妈妈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自己的宝宝吃了亏。所以当xx推yy到地上,动手抢回了玩具时,xx妈妈恐怕还没有意识到xx正在打人和抢玩具。由于是yy动手在先,所以在xx妈妈的观念里老师应该狠狠的批评一下yy,而不是这样轻易的原谅她。她或许只是想到“尽然抢我们xx的玩具,太过分!”基于这样的心理,只要自己的孩子没有被打,没有主动去打人,这样的行为也只不过是“正当防卫”。但如果是yy的家长呢?如果yy的家长也是这样的想法呢?那今天的事又该如何收场?M.yJS21.Com

幼儿方面:

孩子之间发生抢东西的情况是很平常的。孩子们从家庭走到了幼儿园,从一个人人呵护他,迁就他的环境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环境,在这里,没有爷爷奶奶的关怀,没有爸爸妈妈的叮咛,虽然有和妈妈一样亲切的老师和阿姨,但是更多的是和有的孩子们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

xx平时是一个比较乖巧的孩子,很少会有主动的攻击性行为。或许今天妈妈不在身边,xx或许会选择来告诉老师,因为老师常常教育他:小朋友做错事了要告诉老师,抢玩具是不对的。但是今天妈妈在,当他的玩具被yy抢走时,妈妈好像鼓励自己去拿回来,当自己推了yy后把玩具抢了回来,妈妈非但没有批评自己还狠狠的骂了yy。为什么yy和自己把玩具放回“商店”后,妈妈还这么生气?孩子的心理一定对今天的事有了疑惑:为什么自己抢了玩具有推yy在地上,妈妈没有批评我,还骂yy?为什么自己和yy一起放好了玩具,妈妈却很生气?那xx下一次在遇到这样得情况会怎么办呢?还会在去告诉老师吗?还是会动手抢回来?案例2:

一天放学,小D一看到奶奶就大哭了起来。“怎么了?怎么了?”奶奶急忙问“我要奥特曼,我的奥特曼被他抢掉了。”小D指着一脸委屈的Z“我没有,我没有。是他说要送给我的。”小D的奶奶不等他说完,一把抢过Z手里的玩具就说:“你这个小孩怎么这样的,别人的玩具怎么可以拿,你的家长是怎样教你的?你下次再欺负我们家小D我找你们家长去,听到没有?”说完拉着小D就走了,边走边说“你这个小孩就是太好人,别人抢你的玩具,你为什么不抢回来?”Z很委屈的说 “老师,我没有抢他的玩具,是小D说要把他的奥特曼送给我的。”

过了几天又是放学的时候,小D又是见了奶奶大哭。奶奶显得很生气问“又有什么人欺负你?”“我要大恐龙。”小D又指着Z说。奶奶一看又是前几天的Z劈头盖脸的骂到“你这个小孩怎么这样讨厌,老是欺负我们家小D,玩具拿过来。”Z抱住手里的大恐龙哭了出来。我连忙走过去“小D奶奶,怎么了?”“那这个小孩子老是抢我们家小D的玩具,你们老师怎么也不管管。”“老师,这是我昨天新买的恐龙。”“奶奶,我要恐龙,你叫他送给我。”小D奶奶一听马上口气就软了 “乖!奶奶给你去买一个。走吧!”说完头也没回就走了。

家长方面:

奶奶疼爱小孙孙是人之常情。当看到自己的小孙子哭,真是比什么都要急。家长的护短心理会很习惯的去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吃亏了!”接着就会自然而然的要帮自己的孩子“打不平”。在这样的心理下,小D奶奶没有先问清楚事情的原因,就先批评的Z,还不得不很铁不成钢的出了“别人抢你的玩具,你为什么不抢回来?”这样的办法。只要自己的小孙子不吃亏,打一下小朋友又有什么关系。

幼儿方面:

小D平时总爱抢别人的玩具玩,抢到了还不爱护常常会把小朋友的玩具弄坏,班里的孩子现在都不愿意把玩具借给他玩了。每一次为了玩玩具的事,还总会引起一些小小的争执。小D会告诉你他是因为实在很想玩小朋友的玩具才去借,如果小朋友不愿意借,小D就会使劲抓住不放。还哭着说“他为什么这么小气,我问他借了他为什么不借?”告诉他小朋友自己也想玩,小D则一脸的想不通“他自己的玩具,回家后不是还可以玩吗?”实在没有办法告诉他或许他戴玩具来和小朋友换着玩小朋友就会借给他玩了。他会说不行,我的玩具都很贵的,弄坏了妈妈会骂的。小D弄坏玩具会说我是不小心的,小朋友要他赔,他就说“我到过谦了。他为什么还不原谅我?我又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会当心的。”什么理由都给他讲完了,还似乎有点道理。

从这两次的事情可以看出小D早就习惯了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早就习惯了别人去迁就他,去迎合他的愿望。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与他相处,到了幼儿园小D就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小朋友的玩具他不能拿?”“为什么自己玩玩具(小朋友的)还会有人去告状?”“为什么老师总是说自己抢玩具不对?为什么奶奶又怪自己不抢玩具呢?”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每一对年轻的父母将自己的宝宝送到幼儿园来时,都是怀着矛盾的心理。欣慰的是自己可爱的小宝宝竟然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要上课受教育了。担忧的是自己的宝宝能适应吗?离开自己的保护宝宝会吃亏吗?这都是人之常情。有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会注意培养孩子喜欢上学的心理。会常常夸幼儿园好,老师好,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小朋友。有的还会将孩子提前带到幼儿园去熟悉一下环境。但是当你在为宝宝做心理准备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是否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呢?

“护短”是人之常情,是爱的表现。但它也会给你的宝宝带来困惑,带来不良的后果,成为孩子不良行为的导火索。长此以往,如果不注意调整,严重的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遗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溺爱行为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宠爱可以但不要过度的溺爱,溺爱给孩子带来各方面的缺陷。

过分注意,全家以孩子为中心,想要什么满足什么。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这些都是溺爱的一些表现。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做事懒散无纪律,谁也管不了他,而且衣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做法?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家给大家一起玩;吃东西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幼儿期的自理能力培养是独立性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自己洗手等。

过分保护造成恋母心理


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母亲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恋母情结”,即男孩对母亲的爱超过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带着某种占有欲。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亲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母亲一个人亲热,孩子愈依恋她,她愈高兴,她不愿意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就会冲淡对她的感情。母亲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将来着想。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母亲的言行和感情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坠地后,母亲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怀抱,女音的呼唤,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4岁左右的幼儿,动作和语言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交往,也愿意同母亲以外的人接近。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母亲转,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对他的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

两周岁的孩子,对母亲心情的变化已经很敏感了。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比较容易溺爱子女。当母亲听到孩子哭闹时,心中顿然不快,便会百依百顺。不少孩子就用哭闹的手段来取得母亲的重视,而母亲总会以各种抚爱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如此多次反复,便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作母亲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将来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才能同别人协调地工作和生活。不然,母亲就等于害了孩子。

孩子常挨打会引起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来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就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会变得喜怒无常了。

五种家庭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1、不健全的家庭。

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扭曲变态的心理。

2、不检点的家庭。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检点行为,言谈没有分寸,举止过分亲昵,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性信息”,导致孩子过早萌生性意识和产生性冲动。如果家长无教育引导措施,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自尊的家庭。

父母私心严重、爱占便宜、偷捞东西、蛮横护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刁钻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4、不开明的教育。

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无文化气氛,很少与外界交往,教育观念封建愚昧。这种家庭的孩子反应迟钝、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5、不和睦的家庭。

夫妻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家庭成员不和等。家庭没有欢乐感,孩子感到压抑,变得胆小、委琐。

行为习惯:会对孩子行为造成影响的四个因素


整理了行为习惯:会对孩子行为造成影响的四个因素,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其中播出的很多片段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误导,导致孩子的行为出现一定的偏差。会对孩子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加注意,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1.教育方式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所以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行为,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以及遇到事情的解决办法。爸爸妈妈的处事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行为方式。

2.榜样力量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遇到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儿童健康组织表明:要根据孩子的性别来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其实,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树立榜样、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好的行为。

3.接触人群

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模仿他人,因此,除了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以外,也要让孩子和一些行为习惯好的人交朋友。如果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对其他小朋友不好,喜欢顶嘴或者有身体摩擦,一定要赶紧处理矛盾,同时看一下这段友谊是否适合孩子。

4.媒体影响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媒体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的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儿童健康组织指出,75%的电视剧里都有暴力镜头以及作案示范,所以孩子在看到这些镜头以后可能会去模仿,这就造成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因此,爸爸妈妈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同时要替孩子筛选出一些好的节目。

以上就是四个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加注意了。

喜欢《谈谈家长护短行为造成幼儿心理偏差》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