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惯坏了宝贝?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谁吃谁 谁幼儿园说课稿 09-07

导读: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佛说人生有八苦,求而不得即其一。今天是一根小小的棒棒糖要不到,将来可能就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段美好的恋情与我们失之交臂。

今天年轻的父母们面对宝贝的各种购买要求,大概也都像我这样,经常是在迁就和拒绝之间艰难徘徊。

女儿和我走着,突然发现她没有跟上我的步子。原来,她盯上了路边杂货店里的瓶瓶罐罐,站着不动了:

“妈咪,棒棒糖。”

“对呀,这是棒棒糖。”我想装傻蒙混过关。

“妈咪,我要。”她改为正面出击。

“不行,吃多了糖要长黑牙的。”我也只好正面拒绝。只见小人儿小嘴一瘪,立马就哭开了。

今天年轻的父母们面对宝贝的各种购买要求,大概也都像我这样,经常是在迁就和拒绝之间艰难徘徊。

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父母,大多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童年。也许,正是出于某种补偿心理,作了母亲之后,我迅速迷上了逛儿童用品商店。各类婴儿用品不用说都是要最好的,奶粉一定要吃最贵的。各式童装不停地买,所幸宝贝长得快,又容易弄脏,每件衣服都还有机会轮得到穿上一穿。不过到后来,连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在为宝贝操办,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曾被压抑了的购买欲了。

渐渐等到宝贝可以陪着我一起逛商店的时候,我也成了一个很好说话的妈咪。我不但很愿意答应女儿的请求,甚至还会不停地问她,是否要这个,要那个。女儿一开始面对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还有些茫然,有些被动。但那些摆在货架上的东西,从颜色、形状、功能到口味无不竭尽迎合之能事,吸引着小宝贝的眼球。她很快就进入角色,积极适应着我们这个物质资源极度膨胀的年代。

不用说,家里很快堆满了从各个休闲游乐场所买回的劣质风车、面具、氢气球等玩具,都是女儿在一时新奇过去之后弃之一旁的。而大多数零食也总是撕开一个口子,试试味道不好就被丢在一边。少数几种喜欢的零食则变成了她的主食,以致宝贝一坐到餐桌边面对真正的主食就无精打采。

我不知道大多数父母是否都是从这样的后果出现以后才开始反思的。其实有些大道理我们早就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佛说人生有八苦,求而不得即其一。今天是一根小小的棒棒糖要不到,将来可能就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段美好的恋情与我们失之交臂。哪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们自己不也正是从不断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并从中受益不少吗?只是做了父母,面对自己的宝贝,就一个个都变弱智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如何看待宝宝“坏习惯”


导读: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坏习惯”,并试图去阻止和改掉。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晓明认为,宝宝的这些举动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坏习惯”,并试图去阻止和改掉。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晓明认为,宝宝的这些举动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让宝宝尽情地咬

1岁以内的宝宝都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尝尝”,大人觉得很不卫生,通常都要把东西从宝宝嘴边拿掉,甚至还会喝斥“不许吃,脏”!其实错的是大人,而不是宝宝。12个月以前,宝宝感知世界的开始就是他们的小嘴,大人千万不要强行阻止。

正确做法:找一些干净、柔软、安全的东西让宝宝尽情地咬,适当给点磨牙饼,宝宝会很开心的!

宝宝怕生很正常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六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怎么宝宝越大越没出息了呢?”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这个家伙是谁?”

正确的做法: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乐此不疲”搬运工

宝宝长到一岁多时,可以满地乱爬乱走,不少爸爸妈妈开始头疼了:小家伙特喜欢搬东西,只要能拖得动的东西,就会从这头搬到那头,又从那头搬到这头,忙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其实,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当宝宝发现许多东西会因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很有成就感。

正确的做法:要多鼓励宝宝,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但不会让孩子受伤的东西。

宝宝坏习惯的全攻略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爸爸妈妈的教养不当,常会养成的一些坏习惯:

1、捡脏东西吃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曾经有过捡东西吃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坏的习惯。

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灌输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再捡起来吃的正确观念。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况,这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哟,东西脏了,我们需要洗一下。”并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诉孩子食物已经脏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将地上的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里。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浪费食物而将其拣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统计显示,有捡脏东西吃坏毛病的宝宝,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的做法。记住:当你告诉宝宝“掉地上太脏了,妈妈吃了,给你新的。”的时候,宝宝根本理解不了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那么我也可以……另外,因为小宝宝辨别事物和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他看来,东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样的。因此爸爸妈妈对于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这样会在无形中误导了您们的小宝宝。

当然,这里说的不仅是要在家中这样,在户外更是应当如此。

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

⑴细菌在潮湿的地方繁殖得比较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拾东西吃。

⑵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此处有可能曾留有猫、狗等动物的粪便。

⑶餐桌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当成食物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⑷当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时,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东西,这样会惊吓到年幼的孩子。

2、扔东西

孩子一般到了6~8个月,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

当孩子在无意中扔起东西的时候,他会异常兴奋,会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因此会非常高兴地进行多次重复,同时也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能够给予他赞扬。在重复的同时,宝宝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关系的,从而学习了逻辑知识;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但是,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在宝宝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父母应当给予大量的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让他能快乐愉快地玩、轻松地接受知识。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因为年纪小,手、脑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在扔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慎损坏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对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因为父母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这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⑵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⑶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⑷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⑸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父母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⑹告诉孩子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乱扔东西的毛病。

3、破坏性行为

孩子随着能力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宝宝长到快2岁的时候,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喜欢东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有时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欢的东西),这应该得到父母的谅解。

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挫折感往往会激怒年幼的孩子,为了发泄自身的沮丧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误解,感觉自己很孤立,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坏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或者故意继续破坏来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气的样子,从中获得满足抵消失败的感觉。

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父母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⑴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将它加以恢复和修补。

⑵告诉孩子不管是因为什么,破坏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

⑶搞清孩子破坏的原因,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的异常情绪。

⑷多陪宝宝做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⑸对于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多用心加以体会,并适时地替孩子表达出来。当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对亲子关系也大有好处。

⑹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要积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以满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恶意或无意地怂恿、纵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4、任性与发脾气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尤其是在2~4岁最为常见。

一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如果爸爸妈妈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让步,这就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滋养了孩子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此外,孩子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尝试、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旧失败,这种挫折感也会让孩子大发脾气。

对于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⑴平日不要过于娇惯孩子,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万能的,不是他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够实现。

⑵年幼的孩子在情绪上比较多变,因此爸爸妈妈在处理事情时要思想先行,在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再行动,以免到时不能应付孩子的任性撒娇。

⑶对待孩子任性和发脾气,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脸上不要过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处理,孩子在自觉没趣后会自己停止。

⑷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将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会忽略刚才发生的事情。

⑸尽量不要让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就得逞,胜利感会激励他以后次次都使用这种方法。

⑹当着孩子的面多夸奖别的听话的孩子,让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识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会学得很乖。

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自己没办法,也不要说诸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话语。

⑻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特别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应了的一定要做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⑼适当惩罚,告诉孩子因为他发脾气而错过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动,这足以令他在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

⑽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⑾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自己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⑿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大哭而改变主意。

5、攻击性行为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阶段。一般情况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渡过去。但是也有不少宝宝会进而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

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可能是他发泄不快的一种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或电视的行为等等。咬人可能是1岁半前口唇期宝宝的探索性行为;可能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也可能是亲吻的表现,不过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对于这些攻击性行为,父母要注意:

⑴父母要以身作则,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击性行为。

⑵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电视。

⑶平时要教育宝宝讲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不要打人骂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要道歉。>⑷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⑸教孩子讲出愤怒的情绪,父母加以适当的疏导。

⑹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于批评别人的孩子。否则,我们的宝宝会失去安全感,觉得只有打别人才能保护自己。

⑺不能双重标准,自己孩子被攻击就没完没了地大吵大闹;自己孩子攻击了别人就无所谓,甚至洋洋得意,这只能给孩子非常坏的影响。

以上列举了一些宝宝常见的不良习惯,希望对各位妈妈爸爸有所提醒,您们的正确指导将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规范。

消灭宝宝坏习惯的方法


小朋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一些坏习惯,身为家长的你,是否偶尔会为这些习惯而感到头痛呢?

不用担心,现在专家告诉你一些办法来帮助小朋友戒掉坏习惯

1,皆因外力权威学龄前的儿童都会比较听家长以外的大人的话,好像小朋友比较听爷爷奶奶的话。例如,帕克就非常听他爷爷的话。他爷爷以前是一名医生,所以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权威的代言人。因此,当爷爷叫帕克吃药的时候,他就立马把药吃下去了。

所以,如果家长觉得有时候不能够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请长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扮演一些“坏人”的角色。

2,警告,然后跟进有一位母亲这样举例到:我的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多次告诉她要收拾玩具,不过她就是屡教不善。最后我发怒了,拿出垃圾袋对她说‘如果你再不收拾东西,我就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把地上的东西给扔进垃圾袋!’女儿还是听不进,于是我就趁她睡着之后,把东西收进袋子,然后藏了起来。女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教训,之后就学会了收拾的好习惯。几个月后,我再把玩具悄悄地放回玩具篮。

所以,家长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宝宝一些惩罚,让他们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在教训完小朋友之后,你还要跟进,看看小朋友的坏习惯有没有“复发”。

3,明示规条当你把家庭法则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废话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卡尔为了训练她那2岁的儿子,于是就在纸条上写着“不能乱推,不能咬,不能踢,不能随地吐痰”。虽然2岁的儿子还不识字,但每次,当儿子犯了上面的错误的时候,她就指着对应的纸条,然后告诉儿子他做错了什么。之后,为了让小朋友能获得更多正面信息,卡尔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纸条“可以随便玩耍、大笑、唱歌、跳舞!”

所以,家长可以把家规写出来,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动准则”。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儿女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例如:不肯洗澡、挑食……有时候,要帮小朋友改掉这些坏习惯,需要父母发挥创造力,参与其中。以下,为各位家长提供一些成功的例子:

挑食有一位叫克米的母亲,说:“我的女儿以前不肯吃健康的食物,那些花椰菜、牛肉或者其他味道有点特别的东西都不会吃。我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最后,我不得不让她从我的饭碗中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奇怪的是,我的女儿竟然对我的碗碟的东西统统接受,并且,几个月后,变得乐于吃新的食物!”

学龄前,餐桌如同战场。小孩会挑食,家长也会试图给小孩提供或不提供某些东西。但其实,太多的规条只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沮丧。如果你的小孩不喜欢坐着吃饭,你可以让他站着吃,但也要求他不要四处跑来跑去。总之,不能用高压的方式管制小朋友吃饭,不然很可能会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尿床的问题胡拉一早自来发现自己2岁的女儿晚上尿床,尿布无法吸收全部尿液,导致床上也沾湿了。然后,她就在尿布外面绑了成人用的尿布,成人尿布就把漏出的尿液吸收了。

上厕所的问题家长在教儿子使用尿兜的时候需要发挥创造力。莎莉的3岁的儿子曾经每天都会在大厅的行李箱后面尿尿,一天,莎莉灵机一动,跟儿子说:“不如我们把你的小尿兜放在行李箱后面吧!”奇怪的是,儿子竟然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说法。慢慢地,小孩习惯了使用尿兜,最后他上厕所的地点也从客厅,回到了洗手间。

另外,不要低估玩笑的力量。艾莉的儿子在2、3岁学上厕所的时候,就经常跳“厕厕舞”,而她也经常跟他一起跳,这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愉悦的力量。小孩也因为敢于在家长面前上厕所,最后更快地学会了这一技巧。

寝室恐惧感很多小孩都会害怕妖怪,因此,害怕一个人留在自己的睡房。有的家长会跟小朋友讲一些滑稽的小故事来让小朋友忘记那些可怕的怪物。也有一些家长,会在房间里喷香水,并告诉小朋友“恶魔不喜欢香香的味道”,借此来安慰小朋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