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09-11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M.676U.COm 个人总结网)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解决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三条对策


日前,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对全市18个区县56所幼儿园的大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龄前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及心理行为问题,存在问题的儿童中,男生占61.6%,女生占38.4%,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适应能力不足、依赖性强、动作协调能力差等是集中体现的问题。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心理门诊的梁颖医生介绍,从接诊的情况看,每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中,都会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情况,例如学习的接受能力差,和周围孩子玩不到一块儿,见到老师就躲等。梁颖表示,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有多种诱因,剖宫产、小时候爬行少、运动不足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从相对宽松的幼儿园环境一下子转变为学校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行为上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应该科学认识和对待,既不要听之任之,也不要盲目责怪孩子。”梁颖表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正规的训练进行调整,她希望家长能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进行调整,必要时可以求助专业机构。“不要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小学,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专家对策

一、有意识训练孩子注意力

问题:幼儿园的环境相对宽松,一些强调素质教育的幼儿园往往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将学习融在游戏中,孩子感兴趣,注意力就集中。而到了学校后,学习不再单从兴趣出发,孩子需要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讲课的内容上来。有的孩子喜欢画画,上小学后就对美术课感兴趣,而上语文数学课时就总走神,这就是有意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足。

对策:家长在上学前就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从有兴趣的项目逐渐过渡到兴趣不太高的,最后到没有兴趣的项目,训练的时间也要逐渐延长。当孩子专心做事时,尽量不要打扰他,当他兴趣出现转移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让孩子坚持更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家长切忌陪着孩子做作业,这样不利于其自控力的培养。

二、孩子多运动提高协调能力

问题: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的感知并作出反应。大脑的不同部位必须经过统一协调的工作,才能完成人类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理解能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发生运作失灵,称为感觉统合失调。目前,城市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大约为24.9%。小时候爬行少、缺乏运动,习惯于玩电动玩具、手指等部位的精细动作锻炼较少的孩子,因为身体及左右脑的协调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对策:家长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运动,勤动手、动脑,加强精细动作的锻炼。如果已经发生感觉统合失调,建议及早到正规机构进行训练,越早训练效果越好。

三、鼓励孩子做事培养沟通能力

问题:在家里“称王称霸”,到了学校却不敢说、不敢做,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情况比较多见。上学后,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有的孩子就会不适应,出现羞怯、焦虑、不安的情绪。

对策:家长在孩子上学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合作和坚毅的品质。家长要鼓励孩子尽量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穿衣服、拉拉链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家长如果都包办代替,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大事小事都等家长来帮忙,久而久之,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上学以后,这样的孩子往往遇事犹豫、畏首畏尾,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信,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做事,让他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不要怕孩子失败,让孩子在失败中接受教训。此外,还要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在学前就能经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儿童接触的孩子,上学后更容易和老师、同学相处。

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邵征阳也告诉记者,小孩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乐乐才一岁半,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住。不过,最近乐乐的行为让妈妈有些疑惑,不仅脾气拧了起来,而且只要大人一说“乐乐不听话”,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抱起睡觉用的“毯毯”。上星期天,乐乐妈的手指不小心割破流血,乐乐见了更是哭着跑去小床上抱起毯子一个劲地喊:“妈妈‘毯毯’”。

邵医生认为,乐乐过分依赖毯子,说明大人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使得辨别能力差的孩子把每天陪他睡觉的“毯毯”错当成一种亲人的安抚,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与大人沟通,甚至产生孤独的感觉。“儿童在婴儿期的情绪发展是否健康,将决定着孩子早期智力的萌发,并影响其人格特性的形成乃至成人后的行为。”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表现,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邵医生提供了几个方法:多爱抚孩子,让孩子每天体会父母的关爱;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对孩子少打骂,多沟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说话晚

说话晚是指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语言;后者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均落后。

说话晚的儿童,一般表现为1岁6个月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到2岁时还不能说出3~5个字的句子,如“爸爸抱”、“我要”,即可确定为说话晚。这些孩子常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要喝水,就用手指自己喝水的杯子。仅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到1岁6个月左右能根据他人的指令,指出或拿来某个物体;而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仍不能理解给他的简单指令,也不能根据语言的要求进行活动。但经医生检查,这类儿童的听力无明显的异常。

说话晚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生理因素—这可能与脑组织的某些感知觉功能的损伤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听觉记忆、听觉整合等脑功能发育缺陷所致。

环境因素—家长性情孤僻,与孩子缺乏交流,或孩子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接受语言教育和训练的机会,都可能影响孩子言语的正常发展。

性格因素—外向、易合群的孩子一般说话较早,而那些性情文静、内向者通常说话较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说话晚的孩子进行干预。

(1)加强语言交流

对于有语言问题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能怕麻烦,要循序渐进,慢慢与孩子交流。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

对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训练对语言的理解、听觉记忆、听觉知觉。对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模仿别人讲话的训练。训练技巧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孩子说话。

(3)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

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给他提供一个可以无忧无虑的说话环境。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不要向孩子发脾气。

应该指出,大多数说话晚的孩子,智力发育均属正常。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经特殊干预也可逐渐改善,预后良好。而存在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需要经过特殊教育培训才有可能获得语言能力,但年长后在语言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可能会有某些缺陷,预后较差。

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孩子在受到挫折以后,出现又哭又闹,甚至摔物打人的现象。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以幼儿期和学龄期儿童最为常见。

发脾气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过度溺爱,使发脾气成为要挟家人的手段,是构成本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种儿童在家中常常受到娇宠,当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出现大声哭闹,又喊又叫,地上打滚,以头碰壁,撕扯自己的头发等过火行为,家长一方面由于心疼孩子,缺乏耐心,或者是为了不伤家长自己的面子(例如孩子在公共场合、有客人在场等情况发脾气)进行了让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终止了孩子发脾气。然而却增加了儿童下次又以发脾气为手段,要挟家长让步的可能性。家长的让步对这种不良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2.教养方式中的过度限制和严厉

有的父母或抚养者对孩子十分严格,要求过多、过高,或者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与交朋友的范围,使得孩子的某些需要(例如被关爱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时,如大人坚持要他做他不愿意的事情,或者大人坚持不同意他的合理要求时,就会采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感情。尤其是不善于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更容易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压抑的感情。

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的儿童在遭遇挫折后感到愤怒、难受或恐惧时,不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控制冲动。

4.某些特殊心理障碍

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男孩子多数智力低下、女孩子多数智力正常,他们面部的特征是脸长、前额突出、耳轮大,性格特征为多动、急躁、倔犟等),儿童孤独症(以语言严重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表现)等儿童,常常性格急躁,脾气倔犟,容易出现发脾气。

儿童发脾气主要表现为在自己的某种要求、欲望没得到满足时,或者是遭受挫折时出现,常常无法劝止,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或在无人理睬的情况下,大闹很久才能自行停止。

要培养一个孩子用不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每次当孩子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让他达不到目的,同时语言上告诉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还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事情。因此带养人在否定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必须树立良好的行为,从而用良好行为代替不良行为。如果只有否定而不树立,孩子又可能尝试其他的不正确方式来解决问题。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问题时,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达成默契,不能一个人要纠正,另一个又放纵。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要具有及时性,不能等事情发生较长时间以后再来教育,而要现场教育。

对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及早改善教养方式可以早期矫正;对于程度较重者,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对特殊心理障碍儿童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改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要恰当,注意不要溺爱;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带养孩子时对其过多的约束,会引起情绪上的对抗而导致发脾气;平时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可及时给予帮助,进行情绪辅导,这样有助于孩子少发脾气。

(2)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日常教养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吆喝,会影响孩子今后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要帮助孩子学会表达难受、愤怒情绪的技巧,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冲动。

(3)行为矫正。对发脾气的孩子,可以采取淡化、转移注意力,即对其行为不予理睬,使孩子觉得没趣,通常情况下他的哭闹行为会逐渐平息下来。如果孩子仍然哭闹不止,可将其暂时隔离,让他待在一间安静的、安全的,又没有孩子感兴趣的物品的小房间。一旦孩子停止哭闹,即终止隔离。

害羞

害羞是指儿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阻碍了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

正常儿童在面临新的、陌生的环境或见到不熟悉的客人时,常常会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出现羞怯感。这一类的羞怯感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有明显身体残疾的儿童,因为自卑和“见不得人”而产生羞怯感,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评价较低。父母应对此予以重视,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绪辅导,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如果很有自信心的儿童突然出现羞怯感,应引起关注,因为这种迟疑、退缩的表现可能是严重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症)的征兆。

儿童害羞问题的产生与几种因素有关:

(1)自我防御意识

当儿童在面临新的环境,或对他人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会由于某种“危险感”而产生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他们在与熟悉的人相处的时候会举止自如,不会感到害羞;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就会因为害怕他人的敌意或恶言恶语等各种攻击而说不出话来。

(2)气质原因

生性比较内向,气质特征偏向消极,情绪敏感及感受性强的儿童,往往见到生人就脸红,常怀有胆怯的心理。

(3)与人接触少

因教养者过分约束孩子与人交往或居住环境的原因,与外界接触少的孩子更易产生羞怯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害羞的孩子进行干预。

(1)不要对孩子的害羞行为进行责备或威吓。家长若常用指责性的语言埋怨孩子,如“那么大了都还那么不好意思,真是……”或“舌头坏掉了,不会讲话,是不是”等,会使孩子担惊受怕、顾虑重重,更加羞涩。

(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经常鼓励孩子,使其充分认识到,他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足够的才能和本领去对付和处理一切;要经常强调孩子已经显露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每一次进步都表示肯定和赞扬。

(3)多与别的孩子接触。父母要让害羞的孩子多参与活动,多接触人,特别是让他参与同伴们的游戏,在不断地接触和交流中,羞怯感也会逐渐消失。

(4)培养孩子在新环境中最初几分钟的应变能力。害羞的孩子与陌生环境接触的最初几分钟是最难熬的。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在开始的几分钟里的一些具体应对方法,如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等等。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男孩子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子则常为言语攻击。

攻击行为表现为伤人、破坏物品、虐待动物、抢夺他人物品等,这类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常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或物质的损坏。这些儿童常常好动、容易惹是生非、情绪易激怒、以自我为中心,当受挫折或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以发怒、伤人、毁物来发泄心中的怒气,对家长和老师常有不服从和违纪行为。

以下几种因素是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

(1)困难型气质特征

这种儿童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2)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在放任型家庭中的儿童,由于最初的冲动和破坏性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逐渐形成不良行为问题。

(3)专制型家庭的儿童

由于家长常常忽视他们的正常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这样的儿童就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溺爱型家庭的儿童

过分溺爱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征,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5)缺少爱的儿童

从小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呵护,往往感情淡漠、性情粗暴。

对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矫治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疗法:

(1)鼓励合作行为。创造机会让孩子相互合作,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及时肯定、赞扬,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

(2)暂时隔离。当儿童有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时,就应该给予必要的惩罚。把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或限制他的行动范围,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应该强调的是,必须明确告诉儿童他被隔离的原因。

(3)加强品德教育。让孩子听“攻击受罚,合作得奖”的故事,或看这一类的影视片、连环画等,使孩子从具体形象中受到品德教育。

儿童心理问题易被忽略


“喂,南昌晚报吗?我们这里有个六岁的小男孩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能否帮忙找个心理咨询师?”昨日,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揭开了一个普遍但常被社会忽略的现象。

6岁小孩有暴力倾向

很少人会把“暴力倾向”这个词和一个6岁的孩子联系在一块。这位小朋友名叫彬彬,读一年级。本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可能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托管所的罗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彬彬便和同学打架。老师制止后发现错在彬彬,便批评了他。彬彬却对老师拍桌子以示不满。”老师怕他做出更为过激的事,便把他带到教室里让他冷静一下,可彬彬居然把门弄坏了。到了吃饭时一名不了解彬彬的老师给他送饭,却被怒气未消的彬彬扑上来咬到了腹部。彬彬的托管班主任说:“如果不是其他老师及时制止,那名老师腹部的肉很可能被咬下来。”事后,老师还从彬彬的父亲口中得知,彬彬因发脾气把姨妈家的冰箱捅了个大窟窿。

父母离异导致心理问题?

据老师介绍,彬彬很喜欢说谎,十分要面子,自尊心特强,很容易发脾气。这些和彬彬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彬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就跟父亲一起生活。班主任认为,彬彬的父亲有时对彬彬非常好,但脾气一上来就会把彬彬往死里打,这些让彬彬的心灵受到很大影响。彬彬害怕别人知道他父母离婚的事,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这让他的自尊心特强,而彬彬用以维护自尊心的正是暴力行为。

老师求助心理咨询师

记者从彬彬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事实上,班上不只是彬彬一个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还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有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彬彬只是其中的典型。罗老师也告诉记者:“我们和孩子的家长找过市内的一些医院,但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