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现问题
在集体备课时,语言组教师提出目前语言教学活动质量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使用或参考的语言教材和教学活动设计良莠不齐;二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自己开发的课程或设计的教学活动不够完善。当前的语言教学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1 弱化了以发展幼儿语言为主的教育活动
教师们常常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整合”活动,弱化了以发展幼儿语言为主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主题活动“汽车”时,教师只是讲一个有关汽车的故事或念几首相关的儿歌,从整个主题活动来看,语言领域的内容、类型较少,忽略了幼儿期语言学习的任务。
2 弱化了语言教材对幼儿语言学习的示范性
主题活动中的语言教材多是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在现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及语言教材中选择或自己创作的。教师由于受自身文学创作水平的限制和对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掌握不到位,导致主题活动中语言教材常常缺乏典型性、示范性。
二、重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握幼儿语言教育的精神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把握幼儿语言教育的精神。我们主要从学习语言领域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入手,澄清基本概念,达成以下共识。
1 幼儿语言学习的全面性
《纲要》强调幼儿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重要性。它指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应树立幼儿语言学习的整体观,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犹如营养配餐要全面,不仅要有让幼儿学习表达自己想法的教育活动,还要有学习发音、语词和句子等的教育活动。因此,无论开展什么主题活动,在安排课程时应考虑到故事、诗歌、讲述、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交谈等各种语言教育活动类型,从不同角度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幼儿扩展语言经验。
2 幼儿语言教育的专门性
我们不能因为重视语言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而忽略了把语言作为学习对象的重要机会。幼儿园课程中应有足够的专门的语言学习活动。无论如何整合课程,每个主题活动中都要保有一定数量的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活动。因此,不仅在安排学期课程计划时要考虑到幼儿语言学习的专门性和持续性,而且要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幼儿语言经验的积累。
三、聚焦故事教学的研讨
针对目前教师认为传统故事教学的继承与创新存在冲突的问题,我们采取先学习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验证和创新的研讨步骤。
1 初步研讨:从最基本的问题着手进行梳理,认识传统故事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价值
(1)故事教学的模式要不要
我们首先理清楚故事教学的模式是什么,接着让教师按照此教学流程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体验各教学环节对于幼儿学习语言的价值,而不是急于创新。如,教师讲第一遍故事时为什么只用清讲,不插入提问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出现问题,我们就会引导大家分析是因为教学流程问题还是因为个人对作品的分析不到位。通过实践和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故事教学基本流程需要继承,它“使不会教的教师会教,让会教的教师教得更好”,能提高教师开展故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同时,大家还认识到,在贯彻基本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创新。例如,故事教学活动“小兔子找太阳”中,为了引导幼儿将已有的关于太阳的经验和故事中说的太阳的经验作比较,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一位教师采用问题式:你们见过太阳吗?太阳是什么样的?在幼儿充分说出已有的对太阳的感受和认识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见过的太阳是红红的、像火炉一样的……故事里也说了太阳,它是什么样的呢?和你们说的是一样的吗?从而让幼儿产生了解和比较的期待,吸引幼儿倾听故事。另一位教师则在讲故事之前,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红红的、圆圆的、闪闪的、暖暖的太阳,让幼儿在观察中自然地重复练习故事中的语言:红红的、圆圆的、闪闪的、暖暖的太阳。虽然是同一个故事,同样的教学流程,但教师的设计可以个性化,以促进幼儿积极、自然地学习故事。
(2)传统的故事教材要不要
我们在梳理故事教材时,发现一些传统的教材非常经典,有助于幼儿学习语言。特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2年10月出版的《幼儿园教材,语言(教师用书)》中的故事教材非常优秀。如《金色的房子》《三只蝴蝶》《三只熊》等,不仅语言优美,且节奏明快,人物之间的对话很有韵味,读来琅琅上口。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语言教材应当保留。
大家还认识到,在自主开发语言教材时,应以这些经典教材为范本,不仅要考虑与主题活动的相关性,也要根据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注意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幼儿语言学习的丰富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因此,如果我们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或传授某种教育思想,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是一件轻尔易举的事。一直以来教育者们大都是把故事作为上课的引子,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没有研究要在所有的课程中进行故事教学,更没有想到要把各课的课堂内容编辑成故事来教育孩子。多次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故事教学”是对幼儿进行各方面训练的有效途径。
下面就来谈谈“故事教学”的神气力量:
一、故事教学在语言训练中的教育作用。
众所周知,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学习语言开始的,及时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1、故事教学能启动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
“故事”有生动有趣的情节,对幼儿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故事”这种教学形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满足其心理需要。幼儿在听故事中获得语言锻炼,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听了《长长和圆圆》的故事后,我们常常听到孩子们说:“你再不吃菜,就会变成长长”“他吃的太多了,会变成圆圆”;在听了“黑猫警长”后,幼儿会发出赞扬的笑声,会鼓掌叫好“黑猫警长真厉害!”
故事启动了他们的语言思维,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故事中的话,用故事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故事教学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语言丰富、感染力强,借助故事教学能有序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在讲述故事中,我经常引导幼儿在听完故事后用完整的语言回答我的问题。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还是在课后的生活教育,我都采用故事的形式。这些故事我都是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教育思想随机编的。久而久之,讲的多了,有些孩子也学会了自编故事,而且编得还有条有理,简直出乎我的预料!
故事教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故事教学在生活中的教育作用。
每天古典式的教学,课堂纪律是最另人头疼的事。即使你喊破嗓子也不会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力。如果这时把一些枯燥的内容或是生活中的思想教育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班里有些孩子喜欢撕纸,把地板弄的脏乎乎的,不管怎样教育都不见起色。于是我灵机一动编了一个《小白兔请客》的故事。孩子们听的特别认真,而且也明白了脏乎乎的小老鼠不讨人喜欢,干净的小花猫大家都愿意和它做朋友的道理。像如生活中这样的事太多了,我们都可以把它编成故事。孩子们听着喜欢,也得到了教育,老师们不用费多大的气力就达到了教育目的,这样有益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故事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
随机编故事,应是每个幼儿老师的长项。如果把课堂内容也变成故事课,岂不是更好?在快乐认知《灯的世界》中,有一个无影灯,由于孩子们没见过,老师也不好实物讲解,这时我就编了一个《熊猫医生看病》的故事。故事中讲了小花猫的伤势、夜晚的灯光、熊猫医生是怎样做的、这时无影灯的用处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常识课、科学认知课、语言课中,故事教学发挥了它的神奇功效!尤其在抽象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教学更是受益非浅!
故事教学的这种随机性是最适合孩子们的。我想,如果我们长期用下去、长期研究下去一定会把它的更大的神奇性发挥出来!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多注意观察孩子,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注意材料的积累,只有这样我们的故事才会编的得心应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因此,如果我们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或传授某种教育思想,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是一件轻尔易举的事。一直以来教育者们大都是把故事作为上课的引子,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没有研究要在所有的课程中进行故事教学,更没有想到要把各课的课堂内容编辑成故事来教育孩子。多次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故事教学”是对幼儿进行各方面训练的有效途径。
下面就来谈谈“故事教学”的神奇力量:
一、故事教学在语言训练中的教育作用。
众所周知,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学习语言开始的,及时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1、故事教学能启动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
“故事”有生动有趣的情节,对幼儿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故事”这种教学形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满足其心理需要。幼儿在听故事中获得语言锻炼,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听了《长长和圆圆》的故事后,我们常常听到孩子们说:“你再不吃菜,就会变成长长”“他吃的太多了,会变成圆圆”;在听了“黑猫警长”后,幼儿会发出赞扬的笑声,会鼓掌叫好“黑猫警长真厉害!”
故事启动了他们的语言思维,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故事中的话,用故事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故事教学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语言丰富、感染力强,借助故事教学能有序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在讲述故事中,我经常引导幼儿在听完故事后用完整的语言回答我的问题。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还是在课后的生活教育,我都采用故事的形式。这些故事我都是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教育思想随机编的。久而久之,讲的多了,有些孩子也学会了自编故事,而且编得还有条有理,简直出乎我的预料!
故事教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故事教学在生活中的教育作用。
每天古典式的教学,课堂纪律是最另人头疼的事。即使你喊破嗓子也不会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力。如果这时把一些枯燥的内容或是生活中的思想教育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班里有些孩子喜欢撕纸,把地板弄的脏乎乎的,不管怎样教育都不见起色。于是我灵机一动编了一个《小白兔请客》的故事。孩子们听的特别认真,而且也明白了脏乎乎的小老鼠不讨人喜欢,干净的小花猫大家都愿意和它做朋友的道理。像如生活中这样的事太多了,我们都可以把它编成故事。孩子们听着喜欢,也得到了教育,老师们不用费多大的气力就达到了教育目的,这样有益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故事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
随机编故事,应是每个幼儿老师的长项。如果把课堂内容也变成故事课,岂不是更好?在快乐认知《灯的世界》中,有一个无影灯,由于孩子们没见过,老师也不好实物讲解,这时我就编了一个《熊猫医生看病》的故事。故事中讲了小花猫的伤势、夜晚的灯光、熊猫医生是怎样做的、这时无影灯的用处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常识课、科学认知课、语言课中,故事教学发挥了它的神奇功效!尤其在抽
象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教学更是受益非浅!
故事教学的这种随机性是最适合孩子们的。我想,如果我们长期用下去、长期研究下去一定会把它的更大的神奇性发挥出来!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多注意观察孩子,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注意材料的积累,只有这样我们的故事才会编的得心应手。
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我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总会有让他们感兴趣的花样,故而成为“透视焦点”、“中心人物”,甚至连同事们闲暇之余的玩笑也不放过。
一天中午,我依旧坐在桌前翻书,总能听到有人窃窃私语,我巡视一遍,对说话的小朋友摇摇头,示意一下,谁知他只冲我挤眼,然后伸出食指往回勾了勾,轻轻地说:“韩老师,你过来!”我被他神秘兮兮的样子搞糊涂了
,“韩老师,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我一听,脸“刷”地红了,不知如何作答。“那小孩长得可帅了,会修汽车,会讲故事,放风筝,住在俺家楼上,可好了,真的。”“他家有大房子……”我由含羞到最后笑得前俯后仰。这小家伙儿太可爱了,边说边打手势,就像个大人,看他说话一本正经的劲儿,我还真无法“镇压”。“谁呀,谁呀!”寝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他呀,叫彬彬,今年七岁半,在三小上学。”我笑了,这小家伙却急了,“真的,我没骗你……”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是一台小小的摄像机,成人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孩子们小大人似的反应,让人不可思议,同时倍感温馨。回首往事,我和我的小兵在一起的每个时刻,都被喜悦包围,在我的感觉里有的只是欣慰。
我爱你们,我的小兵们!
在故事教学中引导幼儿合理猜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提问模式,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变换成“可能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来猜想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或结果。这样的问题不局限于故事原文,没有固定的答案,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现以大班看图讲故事教学活动“幸运的一天”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1.以猜想导入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幼儿知道故事名是《幸运的一天》和故事的主人翁是小猪和狐狸后,教师提问:“幸运一天,到底是狐狸的幸运一天还是小猪的幸运一天?”请幼儿猜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幼儿根据图片来猜想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为了保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他们认真而仔细地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寻求答案。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在幼儿自己的反复观察与讨论中得以突破,他们最终借助对图片的观察,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探究猜想,尝试证实。在幼儿交流了各自的猜想后,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起幼儿进行验证的需求,此时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积极探究究竟是“谁的幸运一天”。看图讲述过程中,教师不断追问:“你猜此时小猪又会想出什么办法?”不仅让孩子推断并讲出小猪的心情和行为,而且还让孩子大胆地想象和表现小猪的表情。
3.层层递进,获取答案。在经过一次次的猜想、一次次的证实却还未得到正确答案时,幼儿的好奇心被高度唤起,期待的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故事的结果是:狐狸的幸运一天最后变成了小猪的幸运一天。一直到最后,孩子们才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学习气氛立刻达到高潮。
故事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要合理。教师要鼓励幼儿猜想出可能发生的情况或结果,并耐心、真诚地倾听幼儿的想法,接纳和支持幼儿不同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对或错,更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而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引导幼儿学习根据故事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事件的主要线索,合理地推测和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
2.猜想应有度。教师在充分考虑到活动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和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后,再设计让幼儿猜想的问题。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合理猜想。在幼儿不断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猜想的适度性,不能让幼儿为猜想而猜想,更不能让幼儿漫无目的和毫无根据地胡乱想象。过度的猜想会干扰幼儿对故事核心内容的理解,影响幼儿对故事的整体感知甚至“跑题”,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猜想应多角度。当孩子的猜想比较单一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猜想,有时还需要摆出矛盾的事实。教师可以在故事开始部分、讲述过程中、故事结束后,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倾听不同的音乐、观察不同的符号标记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合理猜想。
本周末我有幸参加了集团英教部组织的英语老师的培训,在会上王少群主任着重讲授了关于故事教学的步骤和方法,让我受益非浅。正好我们大班刚刚结束了一篇故事的教授,对于这次的师幼学习,我有些自己的体会,想和大家共勉。
工作以来每一次上故事课,我都很重视,心理上行动上都很重视。因为故事课有故事情节的存在,所以比平时的课的内容多,也正是因为太在意结果,所以压力很大。本来以为只有心跳加快的情况才是紧张,上课以后发现那种不知如何更好启发幼儿的状态是更为紧张和可怕的。我感觉在整个活动中,我有时候都是在机械地完成着教案中的步骤,眼前只是浮现自己想象中的活动步骤和过程。
经过两周的故事课的反省,我发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感目标缺失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五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在这次“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的教育活动中,我的语言目标是让幼儿接触几个形容词:hot,cold,big,smallhard,soft.在设计活动时我也是围绕着这个语言目标而展开的,而我忽视了情感目标的确立,在活动中也就忽视了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似乎走上了“上课只是为了语言而教育”的误区。虽然孩子学会了几个单词,但是似乎在学过这几个单词之后就没有在延续情感的余地了,我感觉到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在这个故事中,我错失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机会。
二、角色定位不明确。
幼儿和教师在活动中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可是我在这次活动中却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将自己的主导地位与幼儿的主体地位混淆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虽然也有幼儿参与,可是大部分都是我在输出,而幼儿却处在被动的重复着我的话。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应该是一个演员,让自己的表演能够吸引孩子,可是如果单纯的表演没有孩子的参与,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性就无法体现了,而且这样的表演只能导致幼儿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幼儿的主动接受。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孩子多听多说,而我虽然让孩子多听了,却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多说的权利。因为我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我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错失了使孩子得到提高的机会。
三、游戏环节不连贯。
我认为在幼儿英语的教育方式上要尽量自然,不能让孩子有上课下课的感觉,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要过度自然。可是我在活动中我却没有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复习cold和hot时,我注意到了游戏与游戏之间的衔接问题,过度的很自然,可是后来在新授soft和hard时,我却忽视了与前面内容的衔接,有种嫁接的感觉。在这种拼凑的感觉中,孩子也会有种不知所谓又懵懂的感觉,影响目标的实现。
四、没有关注个别幼儿。
语言教育活动应面向全体幼儿又重视个体差异。可是在活动中,我却犯了大忌,在活动中,我总是把机会给了那些语言发展良好的幼儿,却忽视一般的幼儿,我真是该好好的反省了。尤其在对待不能理解我的游戏指令的幼儿,我只是在给他纠正以后让他回去了,可回去以后他依旧不明确,我该再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清楚地了解我的指令。
课虽然上完,可是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思虽然写到这里,可是思考不能停止,我将继续反思,在反思和总结中不断地成熟发展起来。在今后可以更好的上出每一节课。
临泽县平川学区黄家堡小学 田淑香
童年与故事分不开。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知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该词语。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故事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为故事中的人物着急、担心、高兴、悲伤。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这个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体验着审美情趣,并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
故事还能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成长。
相信《故事教学探讨连载》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学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