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老师也无法代替妈妈

09-16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最好的老师也无法代替妈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警示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

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

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记得一本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拿破仑问教育部长:?目前教育最缺少的是什么??教育部长回答:?最缺少的是优秀的母亲。?教育部长的话深刻而睿智,同时也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给与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一切,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只爱不要求就成了溺爱,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却是子女遭到毁灭。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没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

但也不要觉得家庭教育是遥不可及的或是深不可测的,不是非要坐下来,郑重其事的声明,我来教育孩子了,那才是教育。其实恰恰相反,我觉得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家庭教育更是离不开生活。如果你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进行引导,那么你就掌握了家庭教育这门高深的科学。具体来说我认为好家长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微笑中让孩子享受生活

孩子对妈妈有着天生的依赖,妈妈的微笑能开给孩子快乐,妈妈的烦躁也会传染给孩子,即使他还是个襁褓中的什么还不懂的孩子。因此,当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尽量地享受亲情带来的快乐,并且把这种愉快的心情传递给孩子。这种传递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要能直观的让孩子感受到。

比如早晨孩子睁开睡眼,你微笑着靠过去轻轻地说:?宝宝醒了,睡得好吗?让妈妈亲一下!?这时宝宝好像听懂了一样,咯咯地笑着挥舞着小手小脚,这样的微笑会是愉快一天的开始。如果宝宝醒来的时候你恰巧不在他身边,他有可能会哭闹,其实这时的哭并不是宝宝不听话,他只是看不见妈妈,觉得没有安全感,想通知你。你应该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边走过来边微笑着说:?哦!来了,宝宝醒了!妈妈知道了,宝宝肯定是想妈妈了对吗?来妈妈抱一抱。?如果宝宝还是哭闹的话,你就要检查一下,此时的宝宝是不是尿了或是便了,身上很不舒服,当然不管你在对宝宝做什么,你都不要只动手不动嘴,不要把他当成会动会哭的洋娃娃,忽视了和他的交流,忽视了他的情感需求。用你的微笑和语言交流让他感觉到你在关注他。?哦!宝宝便便了,不舒服是吗?好的让妈妈来换掉它,我们宝宝是很爱干净的,对吧!好了,现在让我们起来玩一会吧……?宝宝醒着的时候你也要经常和宝宝交流交流。比如:?宝宝知道吗?爸爸去上班了,奶奶去买菜了,现在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宝宝了,我们干什么呢,我们来唱歌好吗!啊,宝宝笑了,那就是同意喽,那好吧!妈妈先来唱,宝宝听。(妈妈笑着轻轻地唱歌,如果发现宝宝也依依呀呀的发出声音,妈妈就停下来)啊!宝宝真厉害,宝宝也想唱歌是吗?好现在宝宝唱。?妈妈学着宝宝的样子依依呀呀的唱起来。这是多么和谐多么感人的歌曲啊!如果一个宝宝每天有妈妈的微笑陪伴,那么他肯定会是个乖巧的,幸福的,爱笑的宝宝,他的每天都是在享受生活,这对于他以后性格的形成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2在生活中交给孩子小知识

孩子在爱的滋润下渐渐长大了,睡眠时间减少了,会走会玩了,需要人陪的时间也多了,但是家长需要时间做家务,怎么办呢?其实这两件事情之间并不矛盾。此时,把孩子一个人安排在旁边玩玩具,你忙着做家务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孩子不太愿意,而且当你做完事情回来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孩子把玩具和周围的东西搞的乱七八糟,此时你大发雷霆就会以自己生气和孩子哇哇大哭收场。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带上孩子做家务,一边做一边给孩子说道说道和此有关的事情,可能的情况下邀请孩子帮帮忙,适时的表扬一下。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喜欢跟着妈妈的愿望,又学到了一些小知识,还初步培养了孩子劳动的本领和意识,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到了做饭的时间,要去择菜做饭了。让宝宝拿上小凳子坐在旁边,妈妈边做边给孩子讲:?宝宝这是青菜,(对小宝宝要一遍遍的重复‘青菜’‘青菜’,要求宝宝也跟着学,给与适当的鼓励)(大一些的宝宝告诉他这是一种蔬菜,青菜里还有大量的维生素,是宝宝长身体需要的营养,一会宝宝吃饭的时候要多吃一点,身体就会长得棒棒的。有营养的蔬菜还有很多,比如昨天吃的叫菠菜,还有萝卜,宝宝记得吗?等等)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还小,怕他听不懂就什么都不跟他讲。如果他第一次一点都听不懂,那当你第二次再讲起相关的事情,并且提到这次的时候,孩子就会有认同感,觉得似曾相识了,第三次的时候他就会抢着把他已经接受的部分讲出来了,妈妈只要给与肯定再加以补充就可以了,这样你的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就可能比别的孩子多一些。只要你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有意识的讲给孩子听,你的孩子就会比别的孩子多懂得很多。即使你的文化水平不够高,知识储备不够多,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相对于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你的色彩11已经很丰富了,问题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有没有及时的行动起来。您说对吗?当然如果你能够为了孩子有意识的去学习就更好了!

3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个爱看电视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大多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一个爱打麻将的奶奶带出来的孩子,也会喜欢摆弄麻将;一个爱看书的爸爸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是个小书迷……家庭教育中言传的力量远远不及身教。一边电视机声音开的很大,一边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想要孩子喜欢上象棋,最好的办法是:一有空,爸爸和妈妈就摊开棋盘,摆好棋子杀上一盘。其间或输或赢、或进或退、或喜或忧毫无遮掩的展现给孩子,当然孩子好奇的眼神千万不要忽视,孩子幼稚的问题千万不要取笑甚至嫌烦,等孩子略知一二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每每请他做你的军师,帮助你出谋划策。赢了是你们俩的功劳,要大肆庆贺,输了要击掌立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定要苦练棋艺,找他报仇。一来而去下棋就成了孩子喜欢的游戏了。想让好动的孩子喜欢上写毛笔字,最好的方法就是爸爸(或是妈妈)经常在家写写毛笔字,妈妈(或是爸爸)和孩子一起来欣赏,挑出写得最漂亮的字,画上红圈圈。然后饶有兴趣的提笔写写这个字,再请孩子来做评委,评议一番。对于评委的点评要虚心接受,立刻改正,再写一个。这样的程序要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等孩子喜欢上评委的工作了,同时对毛笔字有一定的了解了,再要求孩子自己动手来写写看,其实大部分孩子自己就要求试一试了。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孩子刚写的时候肯定写的不好,此时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只要写了就好,像个字就好,愿意坚持写就成功了一半。家长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说:?你写的已经很不错了,妈妈刚写的时候,比你可差多了?。

兴趣是孩子自己选择的,更是家长引导的。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自己的兴趣,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

4在交流中增进与孩子的关系

如果家长能够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一般是很愿意向家长袒露自己的心声的。如果学校离家不太远的话,建议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把骑车、开车改为步行。这样做既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能够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增进与孩子的关系。有关研究表明边走边聊比坐下来谈心更容易心情放松,更有利于坦诚相待。

上学、放学路上的十几分钟时间。你可以了解孩子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愉快的事情、伤心地事情、苦恼的事情。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及时加以引导。还可以帮助孩子背背课文、记记单词,或是出一两题有趣的奥数题讨论讨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愿所有的家长都是最优秀的老师,愿所有的孩子都是祖国的栋梁!

孩子不懂礼貌,妈妈用2个问题代替批评


华华家里来了一个保姆,是个老实的中年妇女,她家里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有先天性疾病,不得不背井离乡来打工,身上就带着一张家里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就看看。

爸爸妈妈对保姆很好,让她同吃住,然而华华不懂事,经常调皮捣蛋捉弄她,保姆也是逆来顺受。

有一次,华华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妈妈看了很不高兴,教育华华说阿姨才扫过地,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华华的话令妈妈震惊:“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当时保姆就在旁边。妈妈是又惊又怒又尴尬,赶紧给阿姨道歉,还让华华也道歉,没想到华华还死活不肯。

华华不懂事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在保姆不在时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尿尿,她回来看到了,捧着照片的碎片哭了,而年幼的华华有些悔意,但他觉得自己是主人,一点儿也不想认错,做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跑出去玩了。

妈妈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她生气得想揍华华,但是被保姆拦住了。

妈妈冷静了下来,孩子却惴惴不安。不过妈妈最后并没有惩罚孩子,而是把孩子叫来身边,让他亲眼看着妈妈手洗了保姆的床单,并把撕成碎片的照片一点点拼起来,拼了大半夜。孩子最后边看边哭,哭着向妈妈认错,妈妈也没有停下。一宿未睡。

做完这一些事情之后,她给华华讲了很多保姆对他很好的细节,问了华华两个问题。

妈妈替你承担后果,你难过吗?

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你觉得呢?

教孩子懂礼貌,是每个父母都努力去做的,现在的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在保姆、服务员、清洁工人这些人面前,你是怎么样教导孩子的?你的行为有特意将这一类人分开吗?你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当然,孩子同时也被身边的其他亲朋和环境所影响着,这些态度都会被孩子模仿致使孩子不尊重他人,当父母发现孩子被给予了坏的影响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杜绝这些影响。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因为付出而值得被尊重,因为劳动而值得被尊重,尊重不因地位身份而轻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将来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才能宠辱不惊,从容镇定的面对人生,坚信自己的价值。

谁是早期教育最好的老师


早教最好的课堂是家庭,是大自然。父母亲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早教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每时每刻交流共处的影响,就是给孩子提供的每一个环境细节的熏陶引导。

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家长与其带着孩子在各种拔苗助长的特长班之间疲于奔命,不如有的放矢地进行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使其在学中玩,玩中学,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比如敲锅子,可以培养婴幼儿的节奏感和听觉;如果孩子对抽水马桶好奇,就可讲解马桶几个开关的使用关系,让孩子知道“抽水马桶的水箱怎么用了又会满”的小秘密等。通过这些共同参与的游戏,同样可开发孩子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互动加强了与孩子的沟通,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全的心智。

千万别以为早教就是要教什么难懂的大道理,其实就是在“玩水”“玩米”等活动中教孩子怎么生活。作为实践者,家长需要的是科学理念、认识,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早教水平。只要有心,都能做好。

你的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们常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孩子会带着书卷气,那是因为从小呼吸着书香味儿;出生于艺术家庭的孩子往往才艺出众,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显然,品质、道德、良好的习惯等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因素,并不能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教育”就能产生效果,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融入到孩子的生活里的。

自己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学习要好;自己抽烟喝酒,却要求孩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突然想起来三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一个孩子的身上,常常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那样他既不快乐,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道德绑架,叫做: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只是我不想以身作则而已。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修行。父母与孩子相识于世间,瞬间便决定了一生的缘分。我们总以为当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长,但是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在陪伴我们成长。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但是很多人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我完全赞同,虽然我完全认同每个父母对待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这个观点,但并不代表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

举个例子,两年前舅舅家的弟弟学会了抽烟,舅舅刚知道的时候气得半死,全家人拦不拦不住,摁着弟弟一顿揍,16岁的小伙子正是倔强的时候,梗着脖子就是死活不承认自己错了。打到最后,舅舅说让弟弟戒烟,弟弟一句话就怼了回来:“多大点事,我妈天天让你戒烟你也没戒烟,凭啥说我!”

两年后的现在,弟弟抽烟更勤快了,父子两个经常对着抽。我曾拉着舅舅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为何不管着孩子点呢?他一脸无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老拿我抽烟说事,我也没办法了,我自己也戒不掉啊!

如果真的认真地去戒烟,真的会戒不掉么?妈妈跟我讲说,爸爸年轻的时候也抽烟,后来妈妈怀我的时候,怕影响我的健康,爸爸就戒烟了。至今也没见过爸爸再碰过一次。

作为父母,你自己都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有什么底气去让孩子做呢?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长环境,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前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谁?父母!“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确实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

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开始跟父母“咿呀”学语,一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再大一些的时候学会察言观色,学习着父母的举动。教育真的不只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

历史上有一个宰相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这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可惜的是社会上有数不清的父母,其身不正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行羞踏错。”你希望孩子讲礼貌,你就先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彬彬有礼的角色;你希望孩子爱学习,你也尽量在孩子面前拿起书本而不是看韩剧;因为你是原件,孩子就是你的复印件。教育从来都是不简单的,也不会是快乐的,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习,却也必须去学习。

一生只做一次父母,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


咖啡店里,一对外国夫妇坐在我斜对面。夫妻俩正在低声聊天,不知说到了什么,丈夫突然拉过妻子的手,放在唇边吻了起来。妻子笑着,脸上泛着微微的红晕,眼睛闪亮,他们沉浸在幸福中,旁若无人。

他们的小女儿在咖啡店里四处走,走到我面前时,站住了。我对她做鬼脸,她捂着脸害羞地笑。我拿起笔,画了一个中国古代的美人像给她看,她走过来,小胳膊很亲昵地放在我的腿上,靠着我。我把笔递给她,让她也画,她在纸上胡乱画了一些线条。

我问她:“这是什么?”她说:“是你!”“啊!”我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她更开心了,咯咯地笑出声来。

不远处,也坐着一个小男孩儿,抱着一杯冰淇淋,用勺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挖着奶油吃,神情木然。

他的妈妈背对着我,正在和丈夫说话:“你这样躲着我,算怎么回事?即便是离婚,也得见面解决吧。孩子你也不见,有你这么做父亲的吗?”说到孩子,女人明显哽咽了。

男孩儿看了看难过的妈妈,又把目光转到别处去。我一直看着他,等他的目光和我相遇,然后立即见缝插针地给他一个微笑。他显然是吃了一惊,看了看我,在自己的座位上扭了几下,就把身子缩下去了,再也不肯与我目光相接。隔着那么远,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小小内心世界里的灰暗和胆怯。

两个孩子,差不多的年纪,但给人的感觉却如此不同。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不同的,一个沐浴在爱中,一个正承受着丈夫的冷漠。一位父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爱他们的母亲。因为生活在丈夫的爱中,女人的心柔软而舒畅,温润而又安定,她会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会制造出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我们,我们爱爸爸妈妈。

学会“正面管教”,父母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不听话?婴儿期的时候他不肯喝奶、不肯睡觉;幼儿期的时候他天天大闹,什么都不要;再大一些,他总是去破坏规矩,父母不管说了什么,他都像没有听到一样。

他总是违背你的意愿,总是在挑战你的底线,总是拒绝合作。这样的孩子,有各种标签,比如固执、霸道、叛逆......你会不会想,到底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还是你很不幸、生出一个专门来折磨你的小鬼头?如果你的孩子符合上面的描述,那么我要恭喜你!因为,你有一个意志力超强(strong-willed)的孩子。

别生气,我不是在说反话。

你的孩子你自己了解,你看看,他是不是也适用于以下的标签: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独立、坚持、聪明、精力旺盛...如果你点头,这说明你的孩子确实是个意志力超强的小朋友。他之所以可以适用于正反两方面的标签,不是因为我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因为,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作为父母,你可能很羡慕那些听话的好孩子,也可能你一直苦恼于如何让你的孩子听话。

现在我要告诉你,如果你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听话,你的努力就用错了方向!在外人看似捣蛋的行为,他其实只是在顺从自己的心意。因为他天生个人意志很强,所以他不肯仅仅因为别人告诉他该这么做就去做一件事情。他一定要自己去理解做这件事的道理,当他理解了,他就会去做。换言之,他天生就要做对的事情,所以作为父母,你要做的是教他什么是对的事情。

接受孩子的性格

父母往往很早就知道孩子是一个意志力超强的人了,从心底接受孩子的性情。

可以让父母不那么焦虑,不会经常性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意志力超强的小孩总是要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比如灯亮的时候会烫到、杯子丢到地上会碎掉。

你知道他总是要做过实验才肯信,你也不会因为他做了这些事情而气急败坏。

用惯例代替角力

碰上意志力超强的小孩,父母往往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与孩子的角力。

他不要睡觉你就偏让他上床;他只肯吃摆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你就偏偏要告诉他,桌子上的食物每一样都必须吃。

你这么做,是因为你觉得这是对的事情,也许潜意识里,你也要教会孩子服从你。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不觉得这是对的事情,他只觉得你在打压他的意志(虽然他并不能把这一点明确的讲出来)。

遇上意志力超强的孩子,不要硬碰硬,要用惯例代替角力。

“我们家的规范是8点钟熄灯上床”

“我们家的习惯是桌上的食物每样都吃一点。”

这种方法不一定能让孩子合作,但是起码,你们不会进入“谁的意志更强大”这样的战争。

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意志力超强的孩子追求的是独立,他要自己探索、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让他感觉到,他的这种追求是受到尊重的。

怎么做呢?给他更多的自主权。

让孩子选择,但是是有限的选择。

你提供选项(这两件外套你要穿哪一件),不管选哪个你都可以接受;而孩子做了选择,就觉得是自己意志胜利了。

多倾听孩子

意志力超强的孩子往往非常注重自己的想法是否获得重视。

即使他还小,还没有什么真正的想法,但是如果他要说,爸妈要平心静气的听。即使孩子正在做一个你觉得不合理的要求,爸妈还是要听他说,听听他到底有什么理由这样要求。

很多爸妈在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自我意志强的时候,往往会在孩子讲不听的时候采取教训的手段。而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经常用的自以为是的温和的教训手段就是暂时隔离法。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孩子的心里伤害是很大的。那么不要体罚,也别使用暂时隔离法,我们可以怎么做?

陪孩子一起渡过艰难的时刻

记得小学的时候因为不用功念书,所以被学校要求我重念三年级。当时我心里面很慌乱,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贪玩真的需要付出代价的。

拿着老师发的成绩单,心里充满忐忑和不安,心想这一次一定会挨一顿骂了。回到家后,正发愁要怎样跟妈妈说,原来老师早就跟妈妈通过电话了。

但是妈妈的反应却出乎我意料之外,她不但没有骂我半句,反而跟我靠在一起,陪着我一起哭泣。如果当时我妈妈跟其他的父母一样,骂我,放弃我,我可能会变得完全失去自信心,甚至会放任自己。反正我已经被认为是不用功的小孩,但是我妈妈的反应反而让我感到惭傀,我才真的开始懂得反省。说也奇怪,从此以后,我就真的好像长大了一样,再也不需要妈妈担心我学业上的问题。其实当我们感到沮丧,难过时,我们更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

开辟一个安抚角落

很多父母会认为,当小孩犯错时,我们自己本身就已经很火大了,还怎样可以好好的跟小孩沟通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安抚角落。

在小孩都还没有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前,就要求他们独自的面对,这样是不公平的。与其把小孩丢在一个冷冰冰的角落冷静,倒不如给他们一个舒适的环境,教导他们处理情绪的方法。

安抚角落可以是在睡房里、或是客厅的沙发上,一个有枕头、玩偶、图书、画纸、蜡笔、音乐等可以安抚小孩情绪的环境。

当小孩,或是大人的情绪都开始失控时,我们应该带着小孩离开现场,找一个舒适的角落,坐下来。教导小孩利用看图书、画画、抱玩偶等方法来抒发心里的不愉快,同时分散小孩刚才激动的情绪。

如果孩子的情绪还是没办法平复,我们可以把小孩抱起来,由上往下的轻轻抚摸小孩的背,低声的发出“嘘”声来安抚小孩。当双方的情绪都平复后再进行沟通。教养意志力超强的孩子,对爸妈来说确实很辛苦、很有挑战性。

但是如果爸妈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同时引导他的行为,那么“回报”也是丰厚的!因为他独立、坚持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热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拥有诚实、果敢的品格,当我们看到孩子走到这一步时,所有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妈妈,你会死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昨天,女儿知道了清明节的含义后,眨巴着大眼睛问我,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会去哪?以后我们都会死吗?」

一时间,我被问住了。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们都不知如何回答,或者直接避而不谈,我们担心孩子了解了死亡的真相后会害怕、恐惧、难以接受。

回避死亡不仅仅是当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从古至今,我们都在避谈「死亡」。

孔子有言:不知生焉知死。

在《奇葩说》中,马东曾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然而作为妈妈,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

我一点也不怕孩子知道「死」,

我最害怕的是孩子不知道「死」。

很多孩子正是因为缺乏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误入歧途伤人伤己,引发一些列悲剧。

之前轰动世界的「蓝鲸」死亡游戏,参与者大多是10~14岁的孩子,他们进入游戏后接受各种「洗脑」挑战,自伤自残,最后自杀,在全世界引发几百名青少年「争相」自杀。

有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了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如果这些孩子在遭遇到挫折、迷茫、绝望,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冲动时,脑中能够闪现出一丝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那么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们愿倾尽所有去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去爱,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教孩子认识生死。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当身边有老人去世,孩子忽闪着充满疑惑的眼睛向我们求问何为死亡时,通常我们给出的答案都模棱两可,这些回答并不能帮助孩子认知死亡,甚至可能还会误导孩子。

在我小时候,父母通过将我与死亡隔离的方式来保护我,希望我可以免受死亡的打击。

爷爷去世前,父母带着我去看望他,爷爷躺在床上,双腿缓慢地做着蹬车的动作,我还笑着问:「爷爷,你在锻炼啊?」

我并不知道,那一面竟是我和爷爷的诀别。

当后来我得知爷爷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年幼的我除了哀伤之外,也感到非常「生气」。

为什么不告诉我爷爷已经病重!为什么爷爷会死?

没能陪爷爷走完最后一程也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这种将孩子与死亡隔离的保护方式本身无所谓对错,真正使我的心灵受到伤害的原因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情,思想和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因人而异,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鼓励孩子给「朋友」送别

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视频《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曾在网络上大火。

视频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捧着一条死去的金鱼走进卫生间,为他的金鱼朋友送别。

他亲了金鱼一口后将它放到了马桶里,在金鱼被冲走之前,小男孩还表现得很镇定,可是当金鱼被冲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朋友永远不会回来了,瞬间崩溃,哭得梨花带雨。

虽然这样的送别过程会让孩子暂时感到难过,但是也让他们认识到了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还有另一个小男孩,也用类似的方法送走了自己的金鱼朋友,不过他在面对死亡时明显更为成熟,他认真地给金鱼做了祷告,在一声「阿门」后平静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

视频中的小朋友既可爱又勇敢,我不禁想为他们鼓掌,同时我更佩服孩子背后的父母及教育方式。

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让孩子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这可以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通过绘本或电影让孩子理解「死亡」

在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中,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了,但因为还有件事情没完成,所以他变成了幽灵四处游荡。

为了帮爷爷想起那件重要的事,艾斯本和爷爷一起想起曾经的快乐回忆,去游乐场、扮鬼脸、钓鱼……最后爷爷发现,原来他是忘了和艾斯本说再见。

当爷爷说完再见,便安静地消失了,而艾斯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正确地认知死亡,明白了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PS:在「凯叔讲故事app」中搜索「爷爷变成了幽灵」就会有相关故事跳出来哦~

生命有开始就有结束,就如同花开花落,时间到了,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也是死亡教育的绝佳代表。

小男孩米格误入奇幻瑰丽的亡灵世界,在那里小米格知道了一个人死了以后会继续生活在亡灵的世界,只要现世的亲人没有遗忘逝者,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灵节那天返回现世去看望他们的亲人。

如果生活在现世的亲人将他们遗忘了,他们才是真正的死亡。

死亡并不是尽头,遗忘才是。

虽然有些人看似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只要我们没有忘记那些曾经相伴的美好,那逝去的亲人就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伴着我们。

死亡教育特别课程:自杀防御课

自杀防御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美国十分盛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加州及新泽西州的自杀率在开展该课程后分别下降了39%和51%。

为了教会孩子如何控制情绪,提高孩子与人沟通的技巧,老师有时会要求孩子写一封劝说同学不应自杀的信,孩子在写信的过程中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杀的危害以及生命的宝贵。

父母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正面引导孩子。

1. 对生活中的危险物品加强管理

2. 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

3. 对孩子进行生命观教育

4.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要分级逐次展开,循序渐进。

婴幼儿对死亡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含义,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来模拟死亡,让孩子逐步接触死亡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探索及模仿的欲望十分强烈,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死亡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死亡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想象,并开始对死亡产生焦虑,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不要吓唬孩子,这会加重孩子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已经上学的孩子在精神和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对死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解答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这件事。

正确有效的死亡教育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让孩子平稳安全地度过童年,从容积极地面对人生。

只有懂得了死亡的含义,

才会明白生的可贵;

只有清楚了生的可贵,

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

喜欢《最好的老师也无法代替妈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妈妈的节日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