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经常有幼儿跑到我身边来对我说:“老师,***哭了。”然后马上有其他小朋友说是奇奇打的。起初我把他叫到面前问明了原因又让他向那个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就完事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他打人的次数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这一幕,这让我非常纳闷。有一天我们正好去另外一个小朋友家家访,他打电话来让我们一起去给他过生日,因此我趁这个机会去他家家访了一次。在和他父母的交谈中,他妈妈也向我们提及了他最近在家攻击性倾向也较严重,往往要让他爸爸陪他打架,甚至早上一起来就要把他爸爸叫醒陪他打架。于是我们共同探讨了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
【分析和反思】
奇奇身上发生的这一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在平时与幼儿的交往中我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有发生。经常有幼儿会因为被打而哭着向我诉说。我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幼儿平时喜欢看一些攻击性强的电视,如警匪片、《奥特曼》等,这从幼儿平时的交谈和喜好中便流露了出来。
第二、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好奇心也教强,比如:他们在平时看了攻击性强的镜头,如奥特曼打怪兽后就想尝尝当宇宙英雄的感觉。于是来到幼儿园就把其他小朋友当作怪兽打。结果被打疼的幼儿就哭者来告诉老师。
第三、现在的孩子都养尊处优,在家里当惯了小公主,小皇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们转,要什么给什么的日子。因此在幼儿园里受了一点委屈就动手打人。
第四、我们幼儿园的幼儿家大多住在农村,平时爸爸妈妈都很忙在服装厂或其他厂里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孩子就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祖辈一般都是非常宠小孩的,而且这些祖辈的文化层次普遍教低,没有能力也没精力去管教他们,也就造成了孩子平时在家就找其他孩子一起玩(所谓的玩就是吵闹)的局面。
针对这些现象就得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我想应该在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运动中向幼儿灌输团结友爱的思想。比如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幼儿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多向幼儿讲述一些团结友爱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在星期一《高矮排序》的活动后,我把一套套娃投放到了区域中。投放时,我是打开投放的,目的在于想让孩子继续在区域中进行高矮排序的操作。
星期二,王志新和龙语欣来到益智区,选择了这套套娃。俩人开始给娃娃排队,一会儿从大到小,一会儿从小到大。玩了一会俩人对排序不感兴趣了。他们开始对娃娃本身产生了兴趣,他们俩同时发现每个娃娃身子中间都有一道线。他们先在座位上不知商量着什么(我在其他区域,没有听到)。过了一会,就见王志新使劲地用双手去掰套娃。看样子,是想试试是否能打开。试了几次后,娃娃还没有被打开。于是,王志新和龙语欣一人拿住娃娃的半截身体,使劲往两边拔。刚一开始,俩人的动作不协调。后来,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动作越来越协调,那道线变成了一道缝。他俩也由坐着变成了站着。这时,班里的助理老师秦老师看到了,她过去想帮他们打开。我连忙制止了,我说:“让他们自己来吧!”其实,我也想看看他们到底能不能打开?会采取什么方式?会不会放弃?
就这样,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他们俩又商量办法。最后王志新用脚踩着套娃底部的槽,使劲将套娃拔成了两截。终于成功了!看到孩子兴奋不已的神情,我在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想了很多。
如果因为孩子没有按玩具的要求进行排序,就制止他们的探索活动;如果看到孩子们打不开套娃,就马上予以帮助,甚至亲自动手帮忙……那孩子们还会有此时此刻的成功体验吗?遇到同类问题还会尝试自己解决吗?
在幼儿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帮助”孩子。但这些帮助是不是都是孩子需要的呢?我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一些活动中,因为怕麻烦或者急着干下一件事,甚至就是因为习惯常常“好心”地“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因为怕他们不明白,就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现在想想真对不起孩子们。我的“好心”剥夺了他们探索事物的机会;剥夺了他们体验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机会;剥夺了他们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幼儿教育重在让孩子获得体验,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愉快乐观的情绪。但在实践活动中,这些方面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作为幼儿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否则真会一不小心“好心”办坏事。
善待孩子
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要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的问题。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心灵施暴”,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性的发生的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
镜头一:游戏时,由幼儿报告:“老师,XXX打人!”老师不问青红皂白:“你又打人了,走!到小班去,我们大班不要你了!你看你做过什么好事情!”教师死命的拖着一个孩子往外走。
镜头二:午睡时,XXX小朋友还没睡着。“XXX,怎么又是你,从开学到现在你就没睡着过!”“又动了,怎么你就不能安安分分的躺在床上,老是这样动来动去,难道你有多动症?!”
镜头三:下课后,由于某小朋友在课堂上乱插嘴。“你现在讲吧,给你时间讲!”“不说话了?哑巴了?以后其他小朋友都不要睬他,让他一个人讲好了。”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对孩子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研究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心理伤害的现象。在我实习时的那个幼儿园,有个家长,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来找教师提意见。教师被家长提意见提得怕了,“我惹不起还躲得起”,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不理不睬。使原本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变得敏感和胆小了,总是用一种犹疑的目光盯着教师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你再不听话,这次春游你就别想去了!”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亮相或罚睡,另一个班的教师也就很配合的进行现场教育:“看见没有,以后你们不听话,也把你们送到其他班去。”吓得孩子们大气不敢出。久而久之,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压抑其创造性。我以前实习的班级里就有“小班恐惧症”,虽然教师把他们管住了,但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负面影响。
3、武断夸大、爱算旧帐。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运用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武断评判,可谓“对人不对事”。又如镜头二,教师明显夸大,从开学到现在孩子怎么会一天都没睡着过呢。“这次你又打人了,上次你踢小朋友的事还没解决呢!……”这种话在幼儿园也时常听到。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4、缺乏鼓励、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老师我想帮你做事。”孩子兴高采烈的说。“你?不行!”孩子黯然低头离去。“学了这么久,你还不会?这是榆木脑袋!”诸如此类的语言在幼儿园中也屡见不鲜,这些也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其心理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二)造成幼儿园心理虐待的原因。
为什么在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普通的心理虐待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们还根本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在对幼儿实施“心理虐待”。他们没有将管教和虐待区分开来。2、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自尊极其独立的人格。有些教师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更没有人格、尊严可言,所以在对幼儿的态度上很随便,想说什么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考虑后果。3、教育方法不科学。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幼儿不体罚、不谩骂,觉得自己做的无可厚非,殊不知,“心理虐待”是更为严重的教育误区。4、与家长关系不好所致。5、教师的情绪宣泄不当。使幼儿成为自己的“出气筒”
(三)解决对幼儿心理虐待的方法。
要使幼儿教师走出心理虐待这一误区,可采取以下几点对策: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要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纠正认知上的偏差,高度认识心理虐待的严重后果。2、教师要加强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切记教育过程中的情绪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正确对待家长意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在教育的观点、方法的方面与家长尽量达成共识,千万不能把与家长的矛盾转移到幼儿头上去,更不能因此来逃避对幼儿教育的责任。4、加强群体监督作用。当一个
教师对幼儿实施心理虐待时,其他教师不应该保持沉默或随声附和,而应干涉和制止,这样一方面可使施虐的教师有所收敛。另一方面使幼儿明白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不喜欢我。这可以帮助受虐幼儿减少受虐造成的伤害。5、要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我要刘老师!”
周一的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来园了,由于过了一个双休日,又加上从今天开始,宝宝们要在幼儿园里睡觉了,所以有部分的孩子开始哭闹起来。
东东,班级中最小的一个宝宝,原本他来园的时候并没有哭闹,但受其他孩子的影响,他也哭了起来。于是我走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安慰着他,渐渐的东东停止了哭泣,又去玩了。
到了喝牛奶的时间,东东又开始哭闹了,于是我又再次抱起东东,并带他到操场上兜了一圈,逐步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后,我再带他回到了教室。
但从这以后,东东就再也离不开我了,整天吵着要我抱,我在他的视线里一分钟都不能离开,连倒杯水,上厕所都不行。
分析:
东东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东东在家的时候,依恋的对象主要是爸爸和奶奶,但当他进了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后,转移了依恋的目标,要求“老师抱抱”,而我恰巧是第一个去抱他的人,因此我就成了他新的依恋对象,一旦他离开新的依恋目标也会大哭大闹的。
要知道安全的依恋,可使孩子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使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智力发育。幼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信赖、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帮助东东建立安全的依恋,逐步能融入到集体中去。
1、从每天抱在手里过渡到每天只在来园和离园时抱一抱,在一日活动中允许孩子牵着我的衣角,跟着我。
2、在上午的游戏活动中,从我陪在他身边玩过渡到我在他视线范围之内,他能与同伴一起玩。
在午睡中,从我坐他身边陪着他逐步过渡到我在他视线范围之内,可以坐在其他的地方。
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果你受到欺负,可以选择诉诸于法律手段,在幼儿的世界里,你可以选择向公证方,即教师或家长投诉。相对而言,幼儿世界要比成人世界的问题简单得多。中国育儿在线小编提示您孩子在幼儿园里打架怎么办?
小班的琪琪这几天有点不开心,因为老师说,在幼儿园里被打了不可以还手,要告诉老师。如果还手了,那么这个小朋友也要一起罚,跟那个打人的小朋友是一样的。
琪琪妈妈也有点不开心,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教育琪琪,如何理解老师的意图。
琪琪妈妈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会把宝宝教育成小绵羊,尤其是男宝宝,没有血性,没有正义感,会不会变成娘娘腔?
真正的公平
琪琪宝宝:今天中午王可倍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倒在我身上,还拧我的脸,我都没有碰过他的。后来我也拧他的脸,结果蒋老师把我们两个人都批评了,放学的时候我和他都没有五角星!
BOX:对于一个小班的宝宝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琪琪觉得自己已经是被欺负的,而且是受到了无故的挑衅,可最后却与挑衅者得到了相同的惩罚,他当然不会快乐,因为他觉得不公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公平是一种概念,是成人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宝宝的概念。那么,既然老师已经有言有先,家长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宝宝眼中的公平呢?
我们可以把老师的话理解成一种法律条文,一经公布即刻生效,你可以教会宝宝去举报别人的挑衅行为,并看到其受到相应的惩罚。你要让宝宝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合理回应
琪琪妈妈:王可倍是琪琪班里一个比较麻烦的宝宝,特别爱欺负人,有事没事就要踢小朋友几脚,我不明白对于这样的宝宝,其他宝宝只能躲吗?我理解老师 的意思,是要告诉小宝宝打人总是不对的。但是,法律还有个正当防卫、防卫过度的区别呢,难道在幼儿园小宝宝要被教导受欺负了不能还手,只能找老师?
BOX:很多家长都非常讨厌那种喜欢故意欺负人的小宝宝,对于宝宝之间有原因的纠纷或者打闹,倒还可以容忍,可对于无事生非,家长便会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像琪琪妈妈这样的家长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见过更有甚者教育宝宝只要有人打了你,就一定要打还,而且要打得更重。他们的理论是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宝宝从小就忍气吞声,那这辈子都有可能挨欺负。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爸妈的关注焦点就是宝宝,谁不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健康顺利地成长呢?谁会希望自己的宝宝一辈子都挨打受气呢?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学会用合法合理的手段保障自身的权益更为重要。
小心恶性循环
噜噜宝宝:今天陈乔奕说他是奥特曼,我是怪兽,我说他才是怪兽我是奥特曼,所以我们就打架了,然后我把他的头抓破了。放学的时候都被老师批评了。妈妈一定要逼我对陈乔奕道歉,我不干。他明明是怪兽,看见怪兽就应该打!结果妈妈就打我了。
BOX:很多宝宝之间的打斗往往是以游戏的方式开始的,而且现在那么多宣扬以暴制暴的动画片也给了他们一定的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宝宝还沉浸在角色扮演之中,成人却要强逼他们为打斗的后果而道歉,这是宝宝所不能接受的事实。
还有一种情况是宝宝尚且没有相当的语言能力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也会采用比较极端的手段来发泄。就像噜噜的妈妈,因为宝宝执意不肯道歉,她就出手也 打了宝宝。这会给噜噜留下什么样的心理影响呢?他会觉得谁有力谁就有理,谁能把谁打怕了,他就是英雄。长此以往,以强凌弱、以武力解决一切的心态会在噜噜 心里滋生。更可怕的是他可能将在妈妈处受到的不满反过来再发泄到同学的身上去,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让人不可想象。
宝宝间的尺度
哈哈妈妈:哈哈不会打人,别的小朋友抢他东西,他只会委屈地呐喊:“我也要开始抢东西了--!”小朋友踢他好几脚,他眼泪在眼眶里转。还强做勇敢状:“我也踢你--!”然后很温柔的踢过去一脚,结果,换回来好几脚。我看着真是心疼啊!
BOX: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宝宝被人欺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但你要明白,许多成人看来的欺负、挑衅行为,其实作为当事人的宝宝却并不觉得怎么委屈。既然如此,爸妈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与心疼灌输给宝宝了。
很多宝宝间的法则与尺度在成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但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老师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班级里比较强势的宝宝喜欢在一起玩耍,而弱势的宝宝也懂得扎堆。由此可知,成人没必要一定掺和到宝宝的事件之中去啊。
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CASE上,其实老师的做法没有错。老师所不赞成的只是以暴制暴,但并不意味着她同意以忍了之啊,这是两个概念。
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果你受到欺负,可以选择诉诸于法律手段,在幼儿的世界里,你可以选择向公证方,即教师或家长投诉。相对而言,幼儿世界要比成人世 界的问题简单得多。公正应该说比较容易得到实施。我想这个幼儿园教师的意思也是一样的,打不还手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伸张权利的手段,只是不采用同样偏激的 方式去解决罢了。而且偏激的手段也许会有明显的效果,但一个失手的话,后果则更为严重了。而当哪天如果宝宝觉得打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时,那就晚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打架老师要善待》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因被批评扔凳子砸老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