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宝宝确切的安全感

09-27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请给宝宝确切的安全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基础。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点滴行为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围。

一、什么是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作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见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虽历经百年的争论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Horney)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yjs21.COm

我国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

●安全感高的孩子:

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自己的评价高

愿意和别人亲近

遇到新鲜事物主动去接触

●安全感低的孩子:

拒绝和陌生人交往

对新鲜事物没有探索欲

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害怕

不敢一个人在家

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学说话

发生矛盾时退缩

不喜欢学校,不愿意上学

二安全感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意义

安全感是学前儿童乐于交往、与人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

三让宝宝拥有安全感的3个关键词

关键词1:温暖的环境

3岁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觉来认识世界,他们会吸收环境的全部。小婴儿的环境最好有自然的光线、不要太亮,要稍微温暖一点,像妈妈的子宫里一样,特别温馨、柔软、舒适。环境不要太复杂,自然的东西最好,要木制的、不要塑料的。因为孩子这个年龄分不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因此要让他感受真的东西。要用真的东西,不用卡通的,玩具要像真的动物,照片也应该是真的。

关键词2:安慰爱哭的小孩

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

有些人主张孩子哭了不要哄,如果孩子吃饱了、换了尿布,就让他哭吧。其实他忽略了一点,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吃的和干净的尿布,二是你的爱和关注。1岁以下的孩子哭的时候一定要哄他的,要去抱他。不要一味地听从某些欧美专家的建议,让孩子自己睡。其实全世界很多民族的母亲都让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

关键词3: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

不要强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不要因为天气冷不让他出去。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通过嘴巴认识世界的。特别是出生后前几个月,孩子看的东西特别模糊,最初他只能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才从红黄蓝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从红黄蓝开始认识世界的丰富多彩。再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更多的颜色。所以,刚出生的孩子不能动,他们的嘴巴特别重要,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把这个放在嘴里,很危险或者很脏,其实只是不让孩子拿小于乒乓球大小的东西,保证东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嘴啃,或者吃手。他在通过这个动作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吃手会让他感到安全。最好不用安抚奶嘴。孩子认识的东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总是怕脏,这会使孩子对别人有畏惧和不安全感。

四家长如何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

1不对孩子撒谎

诚如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一样,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而且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尽管家长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无论如何,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幼儿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如果幼儿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儿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2全身心地关注幼儿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实未必。度量幼儿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仅看家长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决定家长和孩子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家长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对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这样的家长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安全,亲子之间也会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

细心的母亲可以分辨出婴儿因为饥饿、困倦或疼痛所发出哭声的细微不同,进而准确地识别、满足婴儿的需要,获得婴儿对自己的信任。而婴儿不管因何发出的哭声,在粗心的母亲耳朵里都是同一种声音,这样的母亲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婴儿的需要,时间长了亲子之间就会缺少基于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家长只需和孩子相处时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

3不拿幼儿当出气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儿需要得到来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贯的、可靠的爱,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长在处理幼儿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方法的长久使用会使幼儿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某些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有意无意地由家长传递给幼儿。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出气筒。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甚至还招来严厉的惩罚。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幼儿茫然失措,进而损害幼儿已经形成的对父母、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让孩子有安全感


导读: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大人的眼神、表情以及家里的氛围多少都会让孩子们隐约地感受到“美丽生活”背后的真实,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如在他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向他们解释清楚。

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向他们解释事实远比闭口不谈好,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总有很多的不如意,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乖,不够好。也许他们会担心和害怕,可是只要你的大手牵着他的小手,他们就会超乎你想象地勇敢起来。

当孩子呱呱落地,这个小生命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大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带给他们: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美丽的,家是温暖美好的……小天使们就在这个由父母营造的幸福的天堂里快乐地生活。然而,当他们渐渐长大,不仅自己会看周围的世界,而且还会自己去想,去思考、探索个究竟。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大人的眼神、表情以及家里的氛围多少都会让孩子们隐约地感受到“美丽生活”背后的真实,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如在他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向他们解释清楚。

透明度告诉你的宝贝你们不如意的理由

妈妈误解:家里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掺和,这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情景回放:小娟和丈夫在经济上有了些困难,从讨论问题变成了争吵,为了不影响孩子他们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可是还是会偶尔传出吼叫和怒骂声。这时候刚上大班的儿子小凯正胆战心惊地注视着父母的房门。并不像小娟想象得那样,一扇薄薄的门板并不是什么都挡得住。但是,小娟从来不对争吵做解释,这让小凯开始疑神疑鬼,甚至无法专心上课。有时候半夜也会悄悄爬起来,去父母房间偷看他们是否都还在一起。小凯也变得不爱参与小伙伴们的游戏了,因为他要待在家里守着父母。这种对父母无时无刻的“监视”让小小的小凯筋疲力尽。

小心:孩子会担心自己是父母争吵的原因

父母不开心或者生气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当父母吵架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内疚,实际上,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却还无法完全理解成人的世界,对他们闭口不谈争吵的真相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猜疑。孩子很有可能在他们小而简单的世界里寻找父母生气或者难过的原因,他们感到不安是因为觉得家庭遇到了威胁,感到内疚是因为他们担心这个家庭冲突是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经常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冲突的原因。

小心:孩子会感到不安全

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无法在父母发动的内战中保持中立和理性的判断,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自主来保护自己,他们还必须依赖父母,当父母争执时孩子往往会想到,他们不愿在一起了,我也没法和他们在一起了,他们都不要我了。

不如这样做:

1、对孩子说这不是他的错

如果做不到在孩子不发觉的情况下就解决问题,那对孩子来说,让他们知道父母之间有分歧或者问题需要协商和解决会比较好。关键要让孩子明白大人产生分歧并不是因为他,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2、对孩子保证会依然爱他

父母的争吵会让孩子担心被抛弃而产生焦虑,适当的保证可以让孩子安心,让他知道父母有意见分歧,但并不影响父母对他的感情。其实孩子最大的担心是父母不再爱他,抛弃他,所以在父母争吵的时候,还是要对孩子做出适当的保证,保证对孩子的爱不会因为父母之间的争吵而减少。

透明度先让孩子知道你的计划

妈妈误解:小孩子听安排就行了,有些事情让他们太早知道反而很麻烦。

情景回放:郭敏将要出差一个月,可是五岁的女儿让她十分头疼,因为女儿平常极其黏人。如果告诉女儿自己将出门一个月,那女儿一定会大哭大闹。为了省去这一幕,她串通好丈夫,临走时说自己要去趟超市,然后就这样不辞而别了。可是女儿在这一个月里几乎每晚都是哭着睡觉,白天,很多时候一个人站在门口。

小心:孩子误以为自己遭到抛弃

母亲的突然消失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恐惧、焦急、烦躁,而且这种“超市”的谎言能轻易地被拆穿。换来的只能是日后孩子的疑虑和不信任,而且提前告诉孩子,虽然可能引起一时的哭闹,但是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了一个准备。让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会感到害怕。

不如这样做:

在缺席的日子里依然送去爱意

应该坦诚地表现出自己为了其他事情对要与孩子分开的矛盾以及对孩子的恋恋不舍,让孩子明白即使自己不在但对他的爱却一点都不会减少。而在离开以后可以给孩子打电话,或者通过网络视频等保持沟通。如果这些条件都没有。可以试一试事先录音,然后让照顾孩子的亲人在入睡前放给孩子听,父母平和而充满爱意的声音是对孩子焦虑情绪最好的抚慰。

透明度帮助孩子接受现实

妈妈误解:家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承担压力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

情景回放:明仔今年小学四年级,父母终于在半年的争吵过后决定离婚。他突然觉得这半年来自己的努力和乖巧都白费了,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校中表现得争强好胜,甚至开始打架。

小心:孩子对自己失望,对父母愤怒

父母只是无休止地争吵,却从来不向孩子解释。这很容易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怒气,因为正是父母破坏了原本温暖幸福的家庭。而且孩子还有可能对自己失望,甚至自暴自弃,因为自己无法挽留住父亲或者母亲。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愤怒,男孩往往会用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如和同学打架或毁坏物品,而女孩子则可能变得抑郁、胆怯或沮丧。

不如这样做:

别让孩子感觉到孤独和被遗弃

父母亲可以分别与孩子交谈,讨论自己对这段婚姻的态度,并对没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感到抱歉。这很重要。因为父母的沉默会让孩子感受到孤独和无助,以前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却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和以后会怎么样。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例如跟他多见面等。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双方对他的爱一点都不会减少,帮助孩子再次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不要让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导读:孩子拥有安全感才能安定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失去安全感,孩子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对身心发展都不利。

与初涉人世的小宝宝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宝宝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护的,有时您的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妈妈不要你了!”

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

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我说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现:小丁睡觉前还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还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搬出爸爸来说服小丁。爸爸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糖,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专家分析: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

10招帮宝宝重塑安全感

其实,爸妈也不必对自己日常的言行太过焦虑,是的,也许您一时心急,说出了伤害宝宝的话,但是这些偶尔的过失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去弥补的,关键在于家长有没有保护孩子感受的意识。人人都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小孩子更是,安全感对孩子日后成长及发育都有着重大影响,必须从小开始用心培养。

既然安全感对于孩子心理发展如此重要,那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注意和培养呢?

第1招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独自生自己的闷气,后者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第2招经常且规律的亲情陪伴

现在有许多俗称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或是长辈照顾,自己则因为工作应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将很难养成良好且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

第3招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

这里指的并非是生长在富豪之家,而是指家长有能力维持孩子生活上必需的支出,让孩子衣食无虞。现在时常有父母因为抚育孩子的难题而陷入困境,北京的一位父亲甚至因为上户口不顺利而亲手摔死了自己的儿子,还称“将来受苦不如早日解脱”。所以一定要保证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

第4招故事拉近亲子间距离

故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桥梁,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从爸爸妈妈口中说出来的故事。家长可以固定在家中某一块区域布置一个听故事的环境,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发上,每天都有一段固定的时间用来讲故事。一边讲故事,一边将孩子搂在怀里,通过这种语言上的沟通及肢体上的接触,从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他学会使用的词汇也愈来愈丰富,此时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阅读童书绘本,通过书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够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孩子的想像力。

第5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灾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这就是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来源。这时父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其他音乐、艺术的治疗,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6招从游戏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第7招容许孩子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抢走一颗糖果等,这时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来寻求一些安慰。不过有些父母却以训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薛兰香园长认为此举是不可取的,因为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

第8招别把应酬带进家庭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家中的访客不宜过多或过于频繁。除了孩子可能会模仿大人一些不良习惯,例如打麻将、大声喧哗之外,同时也会因访客的到来而扰乱孩子平时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除了公园或是书店之外,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嘈杂的场所,因为外在环境有太多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单纯而规律的生活环境及作息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为有利。

第9招不要将教养责任推托出去

良好的家庭依附关系对孩子有着一辈子的影响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保姆或幼儿园等毕竟只能提供协助,根本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恰巧有些家长的观念就不是特别科学,他们让为既然已经付钱给幼儿园或学校,那么老师就应该负起所有的教养责任。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话,那么孩子回到家中一样会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也无从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第10招分阶段排除不安因素

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亲人的离开、吵杂喧闹的环境等,而怕黑恐怕是最常见的原因,此时家长可以渐进式的方法来排除令孩子不安的因素,例如先在房中预留一盏小灯,一边说故事,一边陪伴孩子入睡,或是放点轻松的音乐给孩子以安慰,以徐徐渐进的方式来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健全、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其实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简单,只要爸爸妈妈付出全心全意的爱,再加上一个单纯且规律的生活环境,那么在无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宝宝。

孩子恋物源于安全感缺失


导读:你的孩子会经常将自己的旧包被、洋娃娃之类的东西紧紧地抱在怀里吗?一旦你从孩子的怀里夺去了这些东西,他(她)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那么,你得警惕了--他(她)很可能已经恋物成癖。

安全感匮乏是根源

确实,儿童的“恋物癖”--一种离了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虽然有轻有重,但大抵是因为安全感匮乏引起的。以前有此症状的儿童在注重亲子关系的中国比例很小,但近几年随着白领阶层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日益强调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比重,而忽略亲情的互动式享受,有“恋物癖”的儿童越来越多。说到底,这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这些幼儿容易出现在--

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在儿童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

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

孩子与暴力动画相伴成长,与电视长期为伍的家庭……

怎样消除孩子的“恋物癖”

A、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他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经常性地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也不要紧;你很安全……

B、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C、弄清九成以上恋物儿童会对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后,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多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

意识到这些,就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出与“恋物”相守的封闭天地,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充沛阳光。

用声音带给婴儿安全感


导读:新生儿对柔和、缓慢、纯厚的声音喜欢,表现为安静、微笑;对于尖锐的声音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新生儿对有节奏的声音更为敏感,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有节律的心跳有关,它给予新生儿一种安全感。

依照传统方法,人们总是把坐月子的母亲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静的,生怕弄出声音吓着新生宝宝,其实这种现象是因为新生儿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出各种声响,而且也不知声音从何而来引起的。这时他们的听觉反射是简单的“惊吓反射”。所以,父母不必为新生儿听到声音惊哭起来而紧张,这是正常的神经反射。

经过研究实验证实,新生儿对柔和、缓慢、纯厚的声音喜欢,表现为安静、微笑;对于尖锐的声音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新生儿对有节奏的声音更为敏感,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有节律的心跳有关,它给予新生儿一种安全感。

为了宝宝智力发展,尽早训练婴儿的感觉和知觉十分重要,听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何训练新生儿的听力呢?

1、帮助新生儿能逐渐区分不同的声响。给新生儿一个有声响的环境,家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开门声、水声、炒菜声、说话声、外界的杂声、人声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熟悉周围的环境。

2、听一些有节奏的乐曲,放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选择过于吵闹音乐。

3、母亲和家人最好能和婴儿说话,亲热和温馨的话语,能让婴儿感觉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请体谅宝宝的委屈


导读:生活中,孩子的许多举动得不到大人们的理解,而被看作是怪行为,这些时候孩子就会被曲解,被误会。孩子就是未来,不要委屈了本来没错的孩子。

为什么宝宝总是要做“跟屁虫”

妈妈的误会和困惑

在家里宝宝是我的“跟屁虫”,到东跟着,去西跟着。那天,去百货公司购物,我要上一下洗手间,就让她爸爸带着宝宝和宝宝的婴儿车等在门外。没想到,我在洗手间里听着宝宝的嚎哭,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惨,弄得我慌慌张张,行个方便也是急急忙忙。她爸爸也灰心丧气,好像自己是个后爹。

宝宝的话

我还没有满1周岁。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妈妈,而且不仅是喜欢,确切地说,我认为我和妈妈是一个“共同体”。所以,只要一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消失了。我怕不怕?

上次,妈妈没有先跟我说一下,砰地一下,把我和爸爸丢在一扇门外。我一个人坐在婴儿车里,实在太害怕,当然只能哭了。爸爸倒是来安慰我的,可是,我实在搞不懂“妈妈只是去一下洗手间”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妈妈不见了,那扇门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没有人告诉我,如果妈妈进了那扇门就再也不回来了,我怎么办?我要一直跟在妈妈身后,眼睛一直能看到妈妈。我还算勇敢的,人家的宝宝在家里看不到妈妈也要哭呢!专家都说这是婴儿的正常情绪变化。

爸爸妈妈不能怪我

以后,只要妈妈不嫌我麻烦,告诉我“妈妈要上洗手间”,再带我去看看那扇门里洗手间的样子,我就会知道:“噢,只不过是一间洗手间罢了!”虽然暂时看不到妈妈,但我知道妈妈就在那扇门的里面,很快就会回到我的身边。我就不会害怕了。

妈妈不在,有爸爸陪我当然也不坏,不然,那天我不哭死才怪。不过,假如爸爸平时多照顾我,多和我一起玩,我大概也不会那么不给他面子吧。

为什么宝宝洗澡总是哭哭闹闹的?

妈妈的误会与困惑

该给宝宝洗个澡了,准备好沐浴露、洗头水、爽身粉、干毛巾,放好水,测好水温……给宝宝脱衣服时候还手舞足蹈的,可是把宝宝一放下水他就开始哭,怎么哄都不行,只能三下五除二洗完拉倒,就怕以后宝宝对洗澡产生厌恶怎么办?难道天下宝宝都怕谁怕洗澡?以后还是速战速决的好,听着宝宝哭闹真揪心。

宝宝的话

谁说宝宝是因为不喜欢洗澡才哭的?不说别的,光是让宝宝脱光衣服,可以手脚乱动,就让宝宝开心不已了。而且,宝宝也喜欢和习惯在水里,宝宝没有出生前不在水里呆了9个月了吗?脸上稍微沾到一点水根本不在话下。倒可能是水温太高宝宝会不舒服,比大人的洗澡水温度低一点才是宝宝喜欢的水温。妈妈觉得热,宝宝已经觉得烫了。被洗澡水烫过,宝宝才会害怕洗澡,见要洗澡就哭。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手脚都是蜷缩在一起的,现在,突然把宝宝放进陌生的水里,手脚被分开,宝宝会感到很不安;再加上妈妈的紧张,洗澡的时候忘了和宝宝说话,安慰宝宝,宝宝就更不安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给宝宝裹一块大毛巾吧!那样会消除宝宝的紧张,宝宝就会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妈妈,妈妈托宝宝身体的手也不那么容易打滑了。

再告诉你一个秘密

宝宝不喜欢妈妈把肥皂或者沐浴液直接往身上抹,要么硬硬的,要么凉凉的,弄得宝宝一惊一咋,感觉不好。宝宝喜欢妈妈用手抹一点肥皂或者沐浴液,然后,轻轻地,软软地,暖暖地,在宝宝身上摸一摸,揉一揉。宝宝最最喜欢的是妈妈放松的、充满爱意的抚摸。

为什么宝宝吃奶时吸着乳房当玩耍?

妈妈的误会和困惑

宝宝吃奶很调皮,前半段还专心,含着奶头用力吸吮,可后半段就吸吸停停,开始玩了。我抽开乳房,他就哭。有时候,我只不过想换一个乳房,他也不乐意。医生说,应该两个乳房轮流喂。

宝宝的话

宝宝还没有准备放开妈妈的乳房,乳房就已经被抽走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难道妈妈不愿意让我继续吮吸?难道妈妈不喜欢我

有的医生常常建议妈妈,让宝宝每次都轮流吮吸两只乳房。这个建议不那么好,因为一开始宝宝吮吸到的乳汁比较淡,含有矿物质和蛋白质;后来的乳汁比较浓,含有较多的脂肪。为了让宝宝获得营养全面的乳汁,最好让宝宝吸光一边乳房的乳汁,再换另一边。

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做也是宝宝最不满意的。因为宝宝吸奶的最后一段时间,正是享受人生最大乐趣的时候。生理饥饿所需的奶量,宝宝在尽力吮吸、几乎没有停顿的前几分钟就已经获得;而在后半段,宝宝较多感觉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妈妈在一起,躺在妈妈的怀里,望着妈妈的脸,让宝宝满心欢喜,怡然自得。这时候,宝宝会放松肌肉,慢慢地吸,两眼注视着妈妈;而在前半段,宝宝全身心的力量和注意都放在肌肉上。

这就像你们大人和好朋友一起用餐,吃完了不还要继续留在餐桌旁快乐地东拉西扯吗?那时候,你们大人享受的也正是心理上的快乐。因为和朋友用餐是你们大人和朋友同伴沟通、交流感情的好时机。假如妈妈把给宝宝喂奶的时间,也当成和自己所爱的人愉快相处的机会,那么,妈妈还会生硬地抽走乳房吗?

宝宝睡觉怎么总是日夜颠倒?

妈妈的误会

这几天可把我弄惨了。宝宝颠倒黑白,白天呼呼大睡,推不醒,叫不应;晚上手舞足蹈,不想睡,这深更半夜的,一会儿哼哼叽叽,一会儿又哭又笑,搅得全家睡不好觉。爸爸要上班,妈妈只能冲在第一线,这下只有叫苦连天了。宝宝要颠倒多久才算完!

真恨不得拍宝宝几下,解解恨。

宝宝的话

我现在能吃能睡,我喜欢我现在的生活,也喜欢上爸爸妈妈了。不过,妈妈这几天有点不对劲,无精打采的,说是因为我颠倒黑白,闹得她睡不好觉。白天和黑夜,我是不太清楚的,反正我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

妈妈别生气,也别担心,专家说,宝宝出生时身体里的生物钟是一天25小时,在向一天24小时调整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混乱,变得昼睡夜醒,黑白颠倒。宝宝是有一点点颠三倒四,但多数宝宝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宝宝绝对不是故意捣蛋。

这不过是一时性的,过了这个时期就好了。

不过,要说到怎么办,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好办法,只有等宝宝自己调整过来。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最好是你跟宝宝一起颠倒黑白,宝宝睡你也睡,尽量抓紧时间休息,有些事儿就交给爸爸去做。虽然,他还要上班也挺辛苦,但这个时期,爸爸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妈妈,要当一个妈妈“好情绪的守护神”,让妈妈心情愉快,情绪放松。

妈妈,对不起了,你再辛苦几天,很快就会好的,我不会一直是这样的。

为什么宝宝就是不肯在婴儿床上睡觉?

妈妈的误会

宝宝出生了,宝宝的外公外婆送来的礼物是一张白色的有栏杆的婴儿床。太漂亮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宝宝床。

宝宝的话

大人总是把他们认为好的,或者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我们,就因为我们不会说“我不喜欢”?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有栏杆的婴儿床,恐怖的是,妈妈还在栏杆上围上大毛巾,说一可以挡风,二来万一我的头顶上栏杆了,也不致于碰痛。可她不想一想,这么一来,除了天花板,我还能看什么?好心办坏事,这是大人的毛病。

妈妈一点也不知道,我虽然才出生,看上去只会睡觉吃奶,其实,我并不是大人想像的那样无知低能。妈妈别忘了,我有一个大脑袋,现在已经拥有数十亿的脑细胞,我很有兴趣听大人说话的声音和音乐,我喜欢看树木花草,和各种各样会动的东西,这意味着我开始获得外界的知识;而且,我多么喜欢有足够的空间来活动。难道妈妈没有发现,只要没穿衣服的时候,我多开心,拼命享受动弹小腿的乐趣。听说至今还有大人要给婴儿捆“蜡烛包”,真吓人。

说真的,专为婴儿准备的婴儿床并不适合我们,因为床太小,周围布满栏杆,还有布幔毛巾什么的,把我的视线堵得严严实实。我需要练习把眼睛的焦点集中在房间的某一个物体上,而不应该被这些劳什子所阻挡。光秃秃的天花板、床边的栏杆和所谓的挡风毛巾对发展我的观察力可没有好处。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有不少大人一时还不能接受。

能不能给我更宽阔的活动空间,而不是狭小的婴儿床或者婴儿摇篮?譬如,爸爸妈妈的大床,或者干脆给一张放在地板上的床垫。我希望能在那里慢慢地、但自由地转动身体,改变姿势,直到碰到边缘。妈妈不要低估我的能力,我会相当注意地去感觉身体和活动范围之间的关系。

妈妈,请给外公外婆打个招呼,我可不愿意他们不高兴。

相信《请给宝宝确切的安全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