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待孩子:了解、同理、倾听

10-07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父母对待孩子:了解、同理、倾听”,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0月14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老师讲座《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开展》。迟老师从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向我们介绍了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开展、常见类型与特征等。讲座中让我受益最大的是迟老师提及的我们对于孩子应该了解、同理、倾听。即:

了解——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他认定的想法,请试着了解他,不要急于批判他。

同理——发挥同理心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去想,您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倾听——以耐心的态度,关注的神情,积极倾听,让孩子有完整表达的机会,并同时给予温馨的回应。想想有时没有听豆豆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就妄下结论;有时我们因为忙或者某些原因,没有认真听豆豆说话,他总是在边上跺脚,用双手掰过我们脸,让我们正对着他……想想这些,再听听老师讲的事例道理,不免有些汗颜。

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迟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感慨颇多。我们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我们成长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感恩我们有一对疼爱自己的父母;感恩我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感恩我们生活在科技发展的年代;感恩我们有关爱我们的亲人朋友;感恩生活中帮助我们的每一个人;感恩生活中的花鸟鱼虫;感恩……我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心中始终心怀感恩,爱与回报、付出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未来的世界将是美好的,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哭泣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无能。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会过去。

在孩子开始哭的时候,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起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你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它把孩子的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机会。倾听,要求你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的时候,你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开始哭泣时,我们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这样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

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你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

倾听一个哭闹的孩子本身并不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益,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


3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经常会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们十分为难。有些问题说浅了会误导孩子,说深了又会引出一大堆新的问题。无暇回答时,更是烦不胜烦。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

孩子对未知世界总是怀有强烈的探知欲,提问就是其中一种反应。之所以问题稀奇古怪,是由于孩子年幼,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提出一个有效地问题来获得他要的答案。因此父母应该先确认孩子到底想问什么,或设置一个类似或接近答案的问题来帮助孩子确定。例如当孩子对母鸡伏在草堆上的行为感到疑惑时,父母可以问他“你想知道鸡蛋是从哪里来的?”或“你想问鸡在那里呆着干什么?”以这种方式来锁定孩子的疑惑,回答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回答问题实话实说

许多父母都忌讳回答一些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性。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认知,影响他长大后的思维。其实孩子对事物的了解只需要一个雏形,父母只需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简单回答就可以了。譬如父母在亲吻被孩子看见,他也许会问:“爸爸你在做什么?”父亲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说:“爸爸喜欢妈妈,所以吻吻她。爸爸也同样喜欢宝宝。”说完也在孩子脸上亲一下,让孩子明白亲吻是一种爱的表现,而不是什么丑恶的事。这既简单而诚实地解答了孩子的问题,又避免了尴尬,孩子也能接受。

答不上怎么办

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胡乱解释或搪塞了事。先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寻找答案,或者参阅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向别人请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明白,个人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也有不懂的时候。二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实品质。三是告诉孩子,了解事物的途径有多样性,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善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爱提问是好现象,说明孩子具有学习意识。父母一定要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的问题让你多么心烦,也不要有厌恶的言行,这样会挫伤孩子的探知欲,甚至使他们丧失进取心。确实很忙时,可以告诉孩子:“妈现在很忙,等妈妈忙完了再回答你的问题好吗?”要知道,大人们回答问题的方式、语言甚至技巧,将会对孩子今后如何学习、智力开发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应把错误转化成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要少一点训骂与指责,使孩子从“错误”一步步走向“正确”,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比利时父母让孩子了解生活常识


前些年去了一次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住在一位比利时朋友家。

朋友的儿子5岁,长得高高大大,看起来像个大男孩。印象中朋友针对孩子教育所做的全部事情,好像就是不停地在家里为他举办各种各样的Party(聚会),而且,只要他提出建议,邻居们都会非常高兴地响应:在他们看来,这是孩子融入社会、学习同成年人及伙伴相处之道的一个必要途径。

在这类Party上,孩子们尽情地跳舞、唱歌、做各种表演,无论演得如何,都会获得家长们的掌声。

有天晚上,朋友又在院子里举行Party。朋友的儿子准备了个故事,故事很长,他精心背诵了两天,自以为精熟。可是,登上讲台,故事讲到一半,后面情节却全忘记了。没人起哄,大家都静静地看着他。我想他一定会感到紧张,可能会跑下台去,这种尴尬情形会在他心中形成阴影,从此对这种抛头露面的事极力拒绝……谁知,他竟神色自若地说:“对不起,我忘词了,现在重新开始。”Party结束后,我以为朋友一定会找他谈谈,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并为孩子驱散心中的不安。可是朋友并没这么做,像没发生这件事一样,对满院子疯跑的孩子不理不睬……

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但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一次郊游的路上。

那天,朋友全家陪我骑自行车去郊游。虽然孩子小,朋友还是为他准备了一辆小型自行车。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十分轻松闲适。

忽然,朋友的儿子在身后叫起来:“请等我一下!”我回头一看,原来他的自行车链条掉了。我想过去帮忙。朋友拉住我,指着路边的一株树向我介绍起来。我急着说:“快去帮帮孩子吧。”他却不以为然,认为他只是要求停一下,并没有请求帮助。

我边应付着和朋友聊天边注意孩子的举动。半个小时后,他满头大汗地将自行车链条归到原位,并用力摇了一下脚踏板,确认已经修好后,轻松地跳上车,招呼我们继续启程。

我不禁大叹比利时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在国内,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早已哭着向家长求助了。朋友笑了:“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说:“要让孩子具备自主能力,家长就应该让他了解常识。”朋友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开Party时,孩子不但是与社会进行交流,还会学到许多常识:表演常识、准备工作中的常识、礼节常识,甚至酒瓶应该怎样打开这类常识。

“有机会,你可以到他们幼儿园去看看,会了解得更多。”朋友说。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真的去了那所幼儿园。

我这才发现,这里和国内幼儿园完全不同,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剩下的教学时间,都是需要动手的手工课,手工课上累了,老师就带他们去郊游或者去博物馆参观,老师就像个讲解员,指着实物向孩子介绍那段历史所发生的故事。孩子们平时所谈论的,更让人吃惊,他们嘴边常挂着的是居里夫人、海湾战争……

如果在国内,也许家长们早就抗议了:孩子至少应该认点字,背点加减口诀什么的,为了入学做准备,关心那么多国际大事干什么?但比利时幼儿园和家长们恰恰就这点达成了共识,就像园长所说的那样:文化知识,可以入学后再学,随时随地学,但常识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孩子的学前教育,就是让他学会应用常识,使他能够学会应付日常生活,并学会感知生活中的乐趣。

家园共育《父母对待孩子:了解、同理、倾听》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平等对待学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