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孩子说脏话问题?

孩子教育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10-14

导读:如果长期纵容孩子说粗话脏话,就会损害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有没有家长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某一天,你突然知道孩子会说脏话了。“去你的”、“”、“王八蛋”,当孩子用带着稚气的声音对你说出这样的语言时,作为家长是不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呢?由于受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加上孩子具有喜欢模仿的天性,所以在幼儿学习语言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如果长期纵容孩子说粗话脏话,就会损害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

1、善于模仿的镜子。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到什么就反映出来什么,父母、同伴或者电视节目里所说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无论是父母在不经意间说的一句玩笑话或是争吵时的语言攻击,都有可能污染孩子的语言环境。

2、排解压力的绝招。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或者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也会以说粗话脏话的形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怒或不满,这样说出的脏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孩子紧张的心情。这也是强化孩子说脏话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要防止孩子说脏话的行为,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

-如果家长说话粗俗,满口脏字,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去模仿。因此,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此外,家长还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影视作品,让孩子结交语言文明的小伙伴,尽可能杜绝孩子学脏话的渠道。

2、避免强化孩子说脏话。

在孩子刚刚说粗话脏话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弄不清楚这些话的含义。这时,如果家长觉得有趣或是表现出过度紧张或气愤的样子,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脏话是一种很有趣或是很特别的话语,从而重复地练习与模仿。此刻,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让孩子觉得粗话脏话跟其他平常的话语没什么差别。一旦孩子觉得这样的话语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觉得索然无味,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3、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内心感受。

家长想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先要教会孩子使用适当的语言,比如,“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这样,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就会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

4、惩罚明知故犯的行为。

当孩子总是故意在说一些粗话脏话,并且在家长多次解释和劝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立即采用一些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如合理地剥夺孩子看动画片或去游乐园玩的权力等,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精选范文网 m.547118.Com]

希望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孩子们能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并伴随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如何解决孩子不吃辅食问题?


导读:妈妈要平心静气、面带微笑,营造出愉快的进食气氛,要用亲切的话语和欢乐的情绪感染宝宝,使宝宝乐于接受辅食;其次,辅助食品应在宝宝饥饿的状态下喂,这样,宝宝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每次添加一种新食物都要在前一种食物完全接受后开始。

快4个月的宝宝,到了该添加一些辅食的时候了。但是这时的辅食,只局限于一些菜汤、果汁之类。宝宝已经吃惯了乳汁,习惯了奶嘴,应该怎样让宝宝自然地接受辅助食品呢?

首先,应该在宝宝身体和情绪良好的情况下给宝宝喂食。

妈妈要平心静气、面带微笑,营造出愉快的进食气氛,要用亲切的话语和欢乐的情绪感染宝宝,使宝宝乐于接受辅食;其次,辅助食品应在宝宝饥饿的状态下喂,这样,宝宝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每次添加一种新食物都要在前一种食物完全接受后开始。每次先喂一勺,在勺内放少量流食,引诱宝宝张嘴,然后轻轻放入宝宝舌中部,食物温度应保持体温或比体温略高一些。

大多数的宝宝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有些宝宝对于一种新的食物,常常要经过10~20次的尝试之后才接受。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耐心地喂宝宝。同时,在给宝宝添加辅助食物时,应注意观察宝宝的进食反应及身体语言。如果宝宝肚子饿了,看到食物时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身体前倾并张开嘴。相反,如果宝宝不饿,就会闭上嘴巴,把头转开或者闭上眼睛,这时,爸爸妈妈就不要强迫宝宝进食了。

解决孩子认生问题


导读:认生是婴儿发育过程的一种社会化表现。对婴儿认生的表现不能斥责,否则会加重他的紧张与恐惧。我们常常采用“系统脱敏”这一心理疗法来克服婴儿的胆小、认生的行为。

婴儿从4个月起就能认母亲,6个月开始认生,8-12个月认生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弱。多数8个月以后的婴儿,见到生人都有些拘谨或惊慌失措;有的婴儿尤为严重,见到生人就哭。父母对这样严重认生的孩子总是头疼:“没出息,怎么见不得人”。

其实,认生是婴儿发育过程的一种社会化表现。小婴儿在母亲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产生了一种依恋之情,只要在母亲或家人身旁就觉得安全。而生人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婴儿就会出现焦虑,甚至恐惧。认生的程度(即对恐惧的耐受力),与婴儿的先天素质有关。性格内向、胆子比较小的婴儿,认生较严重;而性格外向、乐于交往的婴儿,认生较轻。

对婴儿认生的表现不能斥责,否则会加重他的紧张与恐惧。我们常常采用“系统脱敏”这一心理疗法来克服婴儿的胆小、认生的行为。具体做法是:先由妈妈抱着让孩子在远处观望生人,然后离得近一点让他与生人接触,以后逐渐增加强度,鼓励他与生人相处,慢慢地使他的焦虑或恐惧程度降低。家里来了陌生人,不要让他一开始就抱或亲孩子,而应在相互交谈,婴儿与他熟悉之后再亲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随年龄的增长,小儿独立能力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认生的现象会很快好转。

妙招解决孩子问题


孩子特别粘人怎么办

我儿子今年24个月了,小家伙特别会粘人,特别是粘住我。只要我休息在家,他谁都不要,即使有时候和他爷爷奶奶玩得很开心,不出五分钟,他就会跑到我身边来,除非他们带他出去玩(强带的),玩开心了也就不粘我了。平时我要上班,早上7点钟左右起来时,他就会醒,拽着我的衣服或手臂不让我起来,嘴里还说:“妈妈不要上班班!”一边说一边嘴巴就会扁起来要哭了。我也经常告诉他,妈妈不上班宝宝就没有好东西吃,可是小家伙回答我说“爸爸上班赚票票,妈妈不要上班。”等我上班后,他其实在家玩得挺开心的。我现在比较担心,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到九月份他到托儿所去的话,又不知会闹成什么样了,请各位专家帮帮我好吗?

专家答疑

在这个年龄,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这种情况会好转。但是平时需要注意带孩子多与外人接触,鼓励他参与同龄海子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接触,部分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为何不愿换衣服

我的女儿彤彤现在1岁10个多月了。大概两个月前开始送她上幼儿园了。现在她已经基本上度过了初上幼儿园时的焦虑情绪。虽然不愿意去幼儿园但是把她送到教室后她已经不哭了。但是自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发现她开始喜欢上了一件小棉袄,每天都要穿这件衣服,外面不让穿羽绒服,到了幼儿园她也不让老师给她穿罩衣,回家不能脱这件棉袄,睡觉还要抱着。这些天脾气还越来越大,只要关于这件棉袄的,发生不合她心意的事情,她就会大哭大闹。我想问的问题是,穿衣服的问题是不是和上幼儿园有关?是不是她把分离焦虑转移到衣服上了?就是找了个替代品来缓解她的分离焦虑?我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还是就这样不用管?随她怎么样?谢谢!

专家答疑

确实是孩子将对亲人的情感依恋、分离焦虑转移到衣服上了,强行管制是不可以的,要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心理成熟达到去幼儿园的水平应该是三岁左右。

关于宝宝的逆反心理

专家您好,我是一个为宝宝教育问题而发愁的母亲。我的宝宝十九个月了,不知为什么最近变得很“任性”,有些逆反心理似的,你叫他做什么就偏不做什么。比如很温和地对他说大人进门时要主动打招呼,可是每天妈妈下班回家,宝宝看见妈妈高兴的表情是挂在脸上的,但他偏偏就是故意要别过头去不喊妈妈(爸爸也如是)。书上说对孩子要和言悦色,要保证他听懂你的话。宝宝在玩八音盒,妈妈看着宝宝,很温和地说:“这个音乐盒是玻璃的,怕摔,所以你拿的时候要当心,明白吗?”孩子很肯定地点点头,说“好”,还笑了一下,还没等妈妈回过神来,他就把音乐盒从桌子上拿起来,放到地上,一看好象没动静,就高举起来摔了下去,然后还得意地看着我笑。象这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而且孩子好象会故意“欺负”妈妈,爸爸的话就比较听,妈妈每天陪他游戏、看书、讲故事,可是他就专门对妈妈发脾气,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答疑

一般在1岁到2岁半的孩子进入了“否定的年龄段”。该年龄段告诉我们,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并对其周围世界比过去又有了一个新的不同看法。同时,孩子知道自己是单独存在的人。与别人不是一体,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能走,能说,能够独自处理自己范围以内的事情,父母应采取新办法与孩子相处好,不应强迫孩子乖乖地呆着,不再对父母说:“不”字了,而是让您好好看管孩子及时稳定孩子的情绪,视其特点予以满足各种要求,使孩子乖巧如初。火气要消一点,对孩子说话就会变得温和些,如,以往您说,“孩子,现在洗澡好吗…”,以前高兴答应的孩子,这时可能回答“不”,因为他到了这一回答的年龄段了。所以您应该说:“到时间了,去洗澡吧!”

解决孩子的咬指甲问题


导读:孩子咬指甲,虽然不是大问题,但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做的就是,先弄清楚孩子爱咬指甲的原因,对针对原因做出引导措施。

摇篮网友:您好!我的孩子7岁了,老是爱咬指甲。最近竟然发展到咬脚指甲。为了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我什么方法都用尽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讲道理也讲了,可就是改不掉。问他为什么老爱咬,他说他也不知道。我看书上说,孩子有孤独症会咬指甲,但我儿子很容易与别人交流,而且又很活泼,好象不会有孤独症吧。也有书上说孩子缺少父母的爱会咬指甲,这一点我想也不对症,我对他还是比较负责的。所以现在我真的很烦,甚至很痛苦,茅教授,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我该怎么办才好???急盼!

茅于燕:7岁的孩子还咬指甲是比较少见的了,一般儿童在3岁以前就自动放弃与“嘴”有关的行为了。比如吮吸大拇指、吮吸小拳头、含假奶头等。这时,吮吸的本能如果没有从饮食中(如喂奶)得到满足,就会从其他地方(如吮吸大拇指含假奶头等)来获取这种满足。但是,到7岁还有这种与嘴有关的行为,我认为已不是与吮吸的本能有关的行为了。

7岁儿童爱咬指甲有如下几个原因:

1、寻求刺激。咬指甲有一点疼,但不严重。咬时得到一种快感。

2、生活有时比较单调,感到寂寞,手又是总在“身上”,玩起来很方便,加以以前就这么咬过手指上的指甲,所以现在在没事的时候还是咬。

3、母亲又打、又骂的办法,实际上是强化了他这种习惯。打、骂都比较激烈,他心理不平衡,只好自寻“出路”,从咬指甲得到安慰。

4、孤独症的孩子会咬指甲、缺少父母的爱会咬指甲、受到打骂心里不也会咬指甲。你孩子的情况可能属于最后一种。如果看到他咬指甲不采取打骂的方式,情况会好得多。

对于咬指甲的7岁儿童可以试一试以下方法:

1、带孩子到心理健康门诊去咨询。儿童对于大夫的话是比较相信的。

2、平时,在他情绪好的时候和他谈谈他喜欢玩什么,可以用他喜欢玩的活动占住他的手。比如电脑、拼图、绘画、奏乐器等。不要涉及咬指甲的事。

3、找个休闲时间和他到郊外去,认真谈一谈他为什么要咬指甲,7岁的儿童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了。在他把原因说出来以后,针对原因再定纠正方案。由于他的年龄,这些方案可以和他商量,他如同意,效果会更好。

怎么解决孩子不合群问题


导读: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可是,由于很多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或放纵不管,使孩子(特虽是有些独生子女)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篚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有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了,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在幼儿园,老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慢慢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应指导孩子的家长: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个别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接受了别的小朋友邀请,并表示愿意参加,更要大加赞赏,促其参加。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游戏的场所和他们感兴趣的玩具,还应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并和他们一起玩。

总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关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