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爸爸妈妈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活泼乱跳的,非常爱动,也很喜欢和他人进行互动,但是随着年纪一点一点大起来,却变得畏缩、胆小起来。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他所处的环境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改变可能使孩子无法适应,在面对未知的因素时,孩子就表现得越来越害怕、胆小了。
1.胆子小的坏处
胆子小对于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人际交往方面,胆子小的孩子很难跟别人好好相处,不容易接纳新的朋友,整个人总是会沉浸在自己封闭、狭小的世界里,以后也很难融入社会。
在性格发展方面,孩子如果胆子总是很小的话,不利于养成阳光、自信的优良品质。
在为人处事方面,胆子小的孩子不会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总是会追随他人的脚步,变得没有主见,以后很难独立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2.为什么会胆小
孩子胆小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第一,爸爸妈妈可以先考虑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太过严厉,是不是孩子难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爸爸妈妈要知道的是,如果家庭氛围很紧张的话,孩子就难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什么事情都不说出来,一直憋在心里,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第二,孩子如果不能充分和外界接触,那么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肯定会有畏惧心理,特别是孩子年纪还小,更容易表现出没有安全感,因为害怕所以不敢尝试任何新鲜事情,变得胆小。
最后,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小的时候是最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的,因为这是安全感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
3.如何解决胆小问题
第一,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家庭氛围,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宽松有爱的环境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当孩子犯错时,对孩子不要太严厉,要有一份宽容和理解的心,跟孩子好好地进行沟通。
第二,要创造可以与外界接触的条件,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同时也有更多的未知事物等着孩子去发掘。所以,不再拘泥于某些小事上,孩子眼界开阔了,自然就不会害怕眼前的那些小事情了。
第三,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经常和孩子进行一些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孩子遇到问题以后,爸爸妈妈要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孩子胆小,爸爸妈妈也不用太着急,教育是要循序渐进的,爸爸妈妈要有耐心去慢慢地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无限关爱,慢慢地克服自己的胆小。
Michelle Anthony博士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与各种教育工作者、儿童和家庭打交道,她曾在学校同时担任教师和教师培训师,并作为育儿讲习班负责人以及发展专家与家长们一同参与工作。同时她也是「Scholastic’s Parent and Child」杂志的特邀作家。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时常会听到宝贝们问类似这样的问题:
这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我怎么才能钻进这只盒子里呢?
这只球我能扔多远呢?
如果蜡笔都从盒子里撒了出来会怎么样?
泰迪熊会不会在水里浮起来?
怎样才能把这沓纸跟那一张粘在一起呢?
积木为什么总是倒呢?
孩子们通过询问这些问题来发现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处理问题。每一次孩子验证和探索周围的事物,比如,水能从花洒里喷出多远、莲蓬里面是什么......那就是他在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择用某种材料搭建的时候,或者当孩子学着解决因为玩具而和朋友或兄弟姐妹起的冲突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更加仔细地看待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发现它包含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于找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很关键。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一种能够看到不同的做事方式、产生新的观点以及用新的方式使用材料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则是情愿冒险、敢于尝试、甚至不惜犯错。创造性思维的其中一部分即“流畅思维”,是能够产生新观点或者能够头脑风暴的能力。
因此,家长不妨问孩子开放式的问题,比如:
设想有哪些去学校的不同方式(步行去学校、飞到学校、开车去、游泳去);
说出任何一件他能想到的红色的东西;
说出任何一件他能想到的圆的东西;
想象一下用黏土、纸袋或者空盒子能做的所有东西。
......
这些都是关于思考问题的很好的示例,其中的问题也有很多正确答案。研究表明,流畅思维的能力与孩子之后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关联。创造性思维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是“灵活思维”,即看到很多可能性的能力,或者能够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情景。
下一次当你的孩子再把锅当帽子顶在头上、把勺子当作麦克风,或者推测图片里的孩子之所以会悲伤的所有原因,他就是在练习灵活的思维。
批判性/逻辑思维
批判性/逻辑思维是将一个观点细化成几部分来分析的能力。数学上的分类、归纳、比较异同,都是批判性思维的方方面面。无论何时,当孩子看到一样事物,比如两杯果汁,试着找到哪一杯盛的更多,他就是在练习这种思维。
为了鼓励这种行为,可以问问孩子:
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将积木分类;
有多少种方法可以用这些积木来搭一栋建筑;
如果孩子用同一大小的积木,搭成的这栋建筑又会如何不同;
一瓶果汁和午餐盒相比,有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同;
家人的鞋子哪里相似、有何不同;
......
训练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另一种方式,是对那些看起来不合常理的事情提出疑问。比如:“为什么在操场上我会有影子,但是在室内就没有了呢”、“为什么我看不到风”......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例子。家长不必找到一个正确答案,但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对于解决问题这一方面,还有一点要提到,那就是解决问题本身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顺其自然,同时做好被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惊到或者为他感到开心的准备。
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常会在育儿上发生激烈的冲突。专家提示,当冲突叩响幸福大门时,请紧紧拥抱那个跟你一起承担养育责任的人,还有怀里那个好奇的小人。
案例:丹丹妈妈不允许儿子倒着爬滑梯,因为这样很可能被滑下来的小朋友撞到而受伤,而爸爸认为,这样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当丹丹单独跟爸爸或妈妈玩滑梯时,他会在一小段时间的混乱后搞清父母各自的要求再玩。但今天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丹丹困惑了,到底可不可以倒着爬滑梯呢?
丹丹爸爸仍然鼓励他爬,而妈妈则告诉他:“这样很危险!”然后,爸爸妈妈引经据典,展开辩论,实际上他们辩论的是“谁正确”,争夺的是“老大”的权利。
专家分析:以上案例可能会发生这样三种糟糕的情况。
一是一方暂时获胜。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他必须独立承担责任。而另一方则会认为自己不被需要,用冷漠来对待配偶和孩子;或是双方都不肯让步,坚持战斗,冲突便不断升级,互相伤害,迫使孩子承担由于父母不和所造成的不良的家庭气氛。
二是妈妈认为,家庭和谐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她很担心孩子被撞到,但是她害怕冲突。此时,她会默默地心疼,躲到一旁。如果孩子被撞,她就极力指责自己。但她暂时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和孩子的爸爸计较。然而久之,她会越来越无法忍受孩子爸爸的教育方法。
三是孩子的妈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她认为应该让孩子看到妈妈和爸爸互相尊重的。于是她会产生一个可怕的念头,希望孩子摔下来,以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这三种情况都会使孩子通过观察感受到家庭的矛盾、混乱,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这种感觉会扩展为个人的孤立、个体的不平衡,以及叛逆,有的孩子甚至会利用家庭教育冲突来达到控制父母的目的。
建议1:相互表达真实的感受
如果丹丹妈妈对丹丹爸爸说,孩子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成熟,自己担心从上面滑下来的小朋友会撞上孩子;丹丹爸爸则向她承认,男人冒险的天性可能是他忽视了这一点,但他认为加强锻炼可以让男孩更具有男性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共同找出一个兼容并包方法,如允许孩子倒着爬滑梯,然后一人一边保护孩子的安全。
建议2:试着理解和尊重对方
孩子爸爸有时候会打孩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犯错。可是妈妈认为,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不应该用打骂孩子的方式。孩子的妈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的爸爸,原来她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打骂,每当看到孩子的爸爸打孩子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难受。孩子的爸爸很同情孩子妈妈的心情,可是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变坏,是因为爸爸打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共同规范一个允许打的范围和程度。
建议3:让孩子感受尊重和爱
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在稳定、规则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虽然冲突来源于不同的意见,如果能善于表达真实的感受,理解尊重对方来化解彼此间的差异,就能使冲突发挥积极的效用。当孩子亲身体验父母解决冲突的全过程,他同样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期耐心地进行指导,坚持一贯性原则。孩子之间的不友好行为是幼儿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老师和家长对此都要有正确认识,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出现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小矛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在家长的眼里确实另外的一件事,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担心,使得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很容易就上了弊端。下面让我们从老师的角度来看看这类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我认为作为老师,当我们发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形为,同时也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但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当出现争执、闹别扭现象时,不要马上出面干预,而是要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进一步观察,因为孩子只有在自己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才会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孩子之间的争执是儿童交往的一种调味剂,在争论中,孩子会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也由此学会如何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老师还应该留心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如果孩子们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公正,应及时给予肯定,但如果受欺负的孩子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老师就应该借这个机会帮助年幼的孩子辨清是非,并让孩子们懂得,不能纵容野蛮的攻击别人的行为,同时要注意帮助那些性格懦弱、对别人的攻击一味退缩的孩子,树立起勇敢、坚强的品格。
幼儿入园有些家长对这些问题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认为是培养孩子竞争意识;还有的家长认为别的孩子不好,就限制自己的孩子与其交往,这都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前者会使孩子滋长不良的行为习惯,后者则使孩子丧失了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
作为家长怎样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呢?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家长首先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不要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
二、家长应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告诉孩子,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被认为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当别人打过来时,要知道用手去挡开,或者避开,不能呆在那里让人打,还要及时将这一情况告诉老师,在该争的时候要去争,特别是遇到一些有害于小朋友、危害集体的事情,要勇敢地站起来敢于制止,必要时包括还手。
三、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对,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师也批评了他,我们不生气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