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学会知错就改

10-30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如何让宝宝学会知错就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培养幼儿知错改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家长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1?让宝宝学会认错

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家长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家长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宝宝做错事时,家长应及时地给予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家长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家长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

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家长思考。

3?家长应学会向宝宝认错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家长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家长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如何让宝宝学会用厕


导读: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关键在于采用适合他的方法。

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关键在于采用适合他的方法。

不必过早强求学用厕

情景:嶙嶙从3个月起开始不用纸尿裤,妈妈总把她背在背上,并能很准确地观察出女儿的“动向”。虽然每天可能会紧急备战20来次,但是却让嶙嶙10个月就已经可以定时坐在尿盆上大小便了。到了1岁半,嶙嶙基本上能解决便便问题。

专家提示:妈妈在嶙嶙上厕所的训练上开始的比较早。由于妈妈能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并能准确处理,使嶙嶙掌握了使用便盆的技能。其实嶙嶙此时还不具备自我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孩子有这方面的意识最早也要到18个月,有些孩子甚至要到3岁或更晚。因为这需要孩子把肚子胀的感觉和上厕所的行为联系到一起,并告诉自己想大小便就要上厕所。这不是提早训练就能解决的,所以妈妈们一定不要强求孩子。

引导孩子用厕主动性

情景:乐乐23个月就开始对厕所产生兴趣,尤其是对冲马桶这个环节。去别人家做客时,他总是喜欢到卫生间按一下放水龙头。平时有尿意时,他就会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妈妈会把他抱进厕所。渐渐地,乐乐不再尿裤子了……

专家提示:虽然对23个月的孩子来说,养成上厕所的习惯还比较早。但是乐乐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能时刻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领他进厕所,并且让他享受冲马桶的乐趣。乐乐用厕习惯的养成,更多的不是由于父母的主观要求,而是借助孩子自己的主动性。

让孩子逐渐摆脱习惯

情景:3岁的鲁鲁上幼儿园前3个月,还在穿纸尿裤。妈妈为此很不安,便给他买了个漂亮的红便盆,开始训练鲁鲁。之后,鲁鲁在家能够较好地用便盆大小便,可是外出时,鲁鲁就不愿意用那里的卫生间,只有当他的小便盆放在厕所时,鲁鲁才愿意拉臭臭,还是让妈妈感到苦恼。

专家提示:一般来说,幼儿园不会硬性要求孩子不能穿纸尿裤,因为这违背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表”的规律。鲁鲁在外不肯用厕,主要是他不能获得在家用厕的感觉。很有可能是对那些空间比较大的洗手间产生某种恐惧,如粗粗的管道和大大的冲水声音。所以妈妈可以与幼儿老师沟通,尝试让鲁鲁把自己的便盆带到幼儿园,然后再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逐渐摆脱自己的便盆。

允许孩子偶尔尿裤子

情景:4岁多的君君早在一年前就能独自上厕所了。但是每两个月总会有一次尿裤子。每当这时,她就会对妈妈说:“不怪我呀,这是屁屁没有跟我说!”妈妈对此很不理解,这是孩子玩得太疯造成的,还是孩子故意的呢?

专家提示:君君的这种反复和她受到的压力有关。那些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某一件事上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瞬间的注意力还有待提高。通常情况下,孩子事先知道有便意,但是信息传递到大脑常会慢半拍,出现尿裤子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当孩子聚精会神地在玩时,父母不妨适时提醒她:“君君,是否该上厕所了?”

尿床后别埋怨和责怪

情景:5岁的丽丽常让妈妈感到烦恼,白天她什么事都没有,一切正常。可就是到了晚上,隔三差五就要尿床。

专家提示:确有不少孩子到5岁还在尿床,他们并没有患任何疾病。可能是他睡得太沉,即使憋尿了也意识不到。丽丽父母每天晚上可以在孩子临睡前提醒她上一次厕所,或者成人准备关灯就寝时再叫她去小便一次。重要的是,当孩子尿床后,父母不要埋怨和训斥,不然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和暗示,反而造成不良后果。

让宝宝学会和别人分享


要让你的宝宝学会与人分享,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耐心等待他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吧。

帮助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建议父母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以下不良的行为反应:

1.无所谓。有些父母这样说:“我这孩子就是小气,拿他没办法。”

2.怕别的孩子要争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发生吵闹,就让孩子把玩具藏起来。

3.有些父母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交给别人玩,孩子不愿意就严厉处罚。

4.空洞说教。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谈话:“不自私的孩子讨人喜爱,拒绝把玩具给别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以上这些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

给两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确保你的孩子有较多的玩伴。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小伙伴,或者他接触的小伙伴的范围非常有限,那么他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实践出真知,孩子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

■换一种方式说服孩子。如果你清楚地告诉两岁的孩子:“你玩这个球已经很长时间了,亮亮一直在等着呢。现在轮到他玩了。”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友好,更大方。当亮亮玩完了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看,他不玩了,你还可以继续玩。”这样,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点:一是亮亮和他一样喜欢玩球,二是属于他的东西,或者他喜欢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手里。

■善于利用机会,以身作则。如果你两岁的孩子非常想拿你珍贵的东西,比如你的珍珠项链,那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他与人分享。你可以让他和你一起看,但是要提醒他轻拿轻放,因为项链很容易拽断。还要告诉他等他看完了要归还给你。

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何让宝宝不再抠鼻子


导读:宝做事情的意识性还不强,抠鼻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行为,你的大惊小怪反而会提醒他:原来这样做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反而不利于习惯的改正;更不能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做会打击宝宝尚未成熟的自尊心,阻碍身心的健康发育。能怎么做呢?装作没事的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去做游戏。

宝宝又不自觉地把手指塞进鼻子里,又脏又难看,如何才能改正这个坏毛病呢?抠鼻子,宝宝这个坏习惯可真是让人发愁,既不卫生,又不美观;强迫他改正,还怕伤害小家伙的自尊心,该怎么办呢?看来只有了解行为的原因所在,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冷静找原因

宝宝的行为都是有因可循的,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来看,抠鼻子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生理兴趣

宝宝的好奇心很大,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不例外,会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体验身体器官的神奇,也许鼻孔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小山洞,一定要知道里面有什么!

2、缓解压力

宝宝在不断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往往会有一些让他感到困惑不解的事情,这个时候,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安抚自己焦躁的情绪,宝宝可能会寻求某种动作来排解,比如咬手指、抠鼻子等。

3、病理原因

因为季节变化、环境卫生等因素,宝宝的鼻子会出现过敏症状,痒痒的、干干的,让宝宝忍不住去抠:还可能因为感冒,导致流鼻涕,鼻腔充血不通气,鼻涕凝固粘在鼻孔里,让宝宝感觉不舒服,刺激他用手去抠来摆脱不适。

恰当找办法

了解了宝宝抠鼻子的真正原因,该如何对症下药,帮助他克服不良习惯呢?

摆正心态要冷静

宝宝做事情的意识性还不强,抠鼻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行为,你的大惊小怪反而会提醒他:原来这样做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反而不利于习惯的改正;更不能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做会打击宝宝尚未成熟的自尊心,阻碍身心的健康发育。能怎么做呢?装作没事的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去做游戏。

快让小手忙起来

宝宝天生就爱玩,抠鼻子那是无聊时候做的事情,小手忙起来,谁还顾得上小鼻子!

言当玩具。手偶可是摆脱坏习惯最有效的玩具,戴在小手上,还有空抠鼻子吗?坐车、走路的时候,可以和宝宝一起互动,打发无聊的时间;

少点空闲。宝宝一闲下来,难免会重操旧业,多安排些亲子游戏,让宝宝在玩积木、捏面团的游戏中,慢慢忘记自己的小动作;

及时叫停。玩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也舍不自觉地去抠鼻子,及时地抓住小手,把它放在玩具上面,自然而然地化解“危机”。

教会宝宝学干净

鼻子里有脏东西,当然不舒服。要时常给宝宝进行清洁,注意生活环境的改善,保证鼻腔的通畅,也是抑制坏习惯的途径之一。

定期吸鼻子——用漂亮的吸鼻器吸引宝宝的注意,养成定期吸鼻子的好习惯。

随时擦鼻涕——在宝宝的胸前挂一块小手帕,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空气湿润——天气干燥的时候,要保证生活环境的湿润,多吃水果多喝水,必要时可以借助加湿器来帮忙。

卫生好习惯——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细菌的快速传播。

小贴士

如果宝宝的行为没有好转,甚至有加剧的状况,要及时咨询医生,检查鼻腔是否有炎症,或者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行为?


导读: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计划生育的国策,一个家庭最好只生一个孩子。于是,家长对这一个孩子的成长(包括智力和性格)极为关注,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行为又好,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好行为、避免形成不良行为呢?我想谈点总的原则,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一、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

1、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

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发展不会正常。爱并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更不是还没要,就已经准备好了、给了。严格要求不是不爱孩子,溺爱只会害了孩子,孩子就会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会演变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评时,应该说:“我不喜欢你把鞋子脱在沙发上”(不良行为),而不要说:“我不喜欢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纵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讲话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爱护小动物、霸气等。要纠正孩子的毛病,先纠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规矩,早形成习惯,并坚持不懈地执行:

规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规定下来。甚至早在一岁生日以前就立下来。比如:不大声吵闹、不打人、睡觉时不要抱等。有了规矩才有秩序。早年不立规矩,孩子会失控,长大了,在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中,就会处处碰壁,不受人欢迎,经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规矩,孩子不知道是与非、不知道对与错,等形成了不良行为,再立规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还不见得能改好。

有了规矩,形成了习惯,孩子做起来很自然,没有约束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习惯之重要。

立了规矩,必须坚持,否则无用,有时还会更坏,孩子会模仿,雷声大、雨点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备儿童身体、心理发育及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教育要按规律行事。如果不懂得发展的规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婴儿往往只有极短暂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连续注意学习5分钟以上(半岁以内),10分钟以上(1岁以内)。逆反是两三岁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要在这个阶段要他“听话”,不听就打。要理解、要疏导。五六岁的儿童好奇心特别强,有时为了探个究竟,会“破坏东西”,应该理解、要正确对待。如果家长有了这些知识,他们就会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教育才会有好效果。

四、适当表扬、奖励,适当给以批评、惩罚,注意“度”:

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好行为喜在心里,不表露出来,而对不良行为却揪住不放。批评、打骂,好像孩子不打、不骂,不会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则。

当然,孩子做错了事,表现了不良行为,批评与惩罚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类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分寸感。”

爱也要注意分寸、尺度,过份的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责任感的利已的孩子。

五、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问题,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于其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小错误。比如孩子要买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滚,家长就买了。这样,第一次教育机会就破坏了,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会一样表现,再大一点,变成要挟,就难办了。

六、管教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从自己的情绪出发:

这一点虽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家长往往是从自己当时的情绪出发来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当时情绪好,大一点问题也不处理;反之,非常严厉,这样就不能让孩子明辨是非、纠正错误。

七、不要横向比较;并数落发展稍稍迟缓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表。每一个孩子在不同行为领域的发展,可以不全是与大多教同龄儿童完全一样的。在某个领域了解快些,另一个领域可能慢些。不要因为横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担心,就数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后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儿,后来会赶上来的,甚至还会超过原来发展较快的孩子。

八、舍得花时间和孩子玩,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

家长往往因为忙,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大一点了,就送往幼儿园,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很少。有时,因为高兴,才逗逗孩子,这样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须了解他的爱好、他的兴趣、他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时,也有的家长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兴兴地玩一通,但并不着意去了解孩子。问家长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这就不好。

九、树立榜样: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里,早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最亲近的人,父、母最为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对孩子要诚实、要有责任心、要大度,对朋友要热情、帮助、有同情心,孩子也会学习这些好品质。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当达不到时,就怪罪孩子怎么这样“难教”。比如一位家长性格开朗、热情爽朗,孩子却比较文静、不爱交朋友(并不是自闭症),家长就不高兴,经常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和自己一样,有时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文静的孩子一样也是好孩子,只是和家长性格不一样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父母亲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要求必须一致,否则会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亲说进屋要脱鞋,明天姥姥说用不着,太麻烦,孩子听谁的呢?另外,也容易养成孩子的两面性格。见母亲一套,见姥姥一套。

十二、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场所。这个环境对孩子智力、性格、身体的发展、成长关系极大,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如何营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谐一致,绝不要当孩子的面互相争吵、互相指责。

单亲家庭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然的,不应该由于父母分离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关系也断了。把父母离婚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如何让宝宝学会知错就改》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