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

11-09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莫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许多人发现,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的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中小学女教师过多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原因之一,过于突出的女性氛围,当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结果,有些男孩长大了行为类似女生,经常遭人嘲笑,要经过艰难的抵抗,才能回复“正常”。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在欲望泛滥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不受泛滥的色情的侵害,给他们一个不受侵害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要逼他们早熟。同时,家长和学校应该积极思考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性别教育——角色定位从4岁开始


你的小宝宝从4岁开始,有了关注身体结构差异性的好奇——爸爸妈妈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的一样吗?男孩和女孩的身体一样吗?那为什么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呢?我们有着怎样的不同?性别角色的定位,那个时候在孩子的心中悄然长大,我是男子汉?还是乖乖女?

性别角色的面子和里子——

CASE1 曦曦,男,5岁

面子:爱哭地像个小姑娘

里子:隔辈人过分的保护

妈妈在曦曦出生6个月后回单位上班,工作十分繁忙,照顾和教育曦曦的重担就落在了姥姥和老爷肩上,因为两位老人都已退休在家,身体也很健康,有充裕的时间和体力,对曦曦的爱护到了随时陪伴在孩子身边,形影相随。

时间转瞬即逝,曦曦5岁半了,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曦曦整天都缠着姥姥,说话慢声细气,稍有不满意就一脸哭兮兮的小样看着大人求助,没有一点男孩样,却像一个十足的小女孩。这下爸爸妈妈开始着急了,反复跟姥姥姥爷提示:曦曦是个男孩,不要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凡事要让他自己去努力解决。然而老人毕竟心疼宝贝外孙,仍然敌不过曦曦哭着求助的眼神,曦曦也越来越像个柔弱的小女孩了……

爸爸妈妈最大的心结:曦曦如何能有个威武豪爽像个男孩样?

专家发言:

有句话叫,男孩放着养,女孩宠着养。不仅大人别把男孩子曦曦当作小宝贝来溺爱,还可以尝试着向曦曦示弱求助,让曦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并从中找到自信,丢掉依赖的心理习惯。

CASE2 妙妙,女孩,6岁

面子:喜欢像男孩子那样打架

里子:疼爱她的妈妈拗不过她

妙妙的不听话是出了名的,只要稍有不如意,这个小姑娘就会大吵大闹,疼爱她的妈妈拗不过她,每每就只好顺了她的心意。

这次爸爸带女儿妙妙去游乐场,在爸爸忙着接电话的时候,妙妙看见5个男孩在玩球,也很感兴趣,就主动过去和他们一块玩,不一会就看见妙妙和这几个男孩争执起来,妙妙大打出手,以1对5,爸爸连忙挂掉电话过去制止。

妈妈最头疼的事:妙妙做什么事总是很霸道,很喜欢玩一些男孩喜欢玩的游戏,比如舞枪弄棒之类的,挑衅性很强,总是和小朋友们发生争执。

妈妈最大的愿望:妙妙怎么才能变得规矩一点,有个文雅温和的女孩样!

专家发言

不要过度放任孩子的挑衅行为,让这个小宝贝们知道被拒绝、被打击的滋味。这对于男孩子适用,对于女孩子更适用,要知道成为一个“小霸王”,不仅难于和别人交往,也多了伤害到自己的机会。妈妈可以通过经常提示妙妙观察周围人表情的方法,逐渐增强她的觉察能力,接受来自别人的不同建议和多样情绪,不能无端地冒犯别人。

CASE3 俊俊,男孩,4岁半

面子:喜欢穿裙子

里子:来自家长的错误认可和赞许

一天,妈妈带俊俊到朋友家里玩,对方家里有个小女孩与俊俊年龄相仿,穿戴非常别致,俊俊妈妈忍不住赞赏了几句。俊俊也满眼羡慕,向妈妈要求说:“妈妈,我也要像那个小姐姐一样,穿上花裙子!”周围人听了只是觉得好玩,就给俊俊换上了女孩子的花裙子,俊俊也很得意,手舞足蹈的表演乐得大家前仰后翻……两个小朋友也玩得很开心,难舍难分。以后每次俊俊到小姐姐家里做客,都要求妈妈给自己穿裙子,渐渐地,俊俊开始不喜欢穿自己原来的衣服了,并总是要求妈妈买裙子呢。

妈妈开始产生了担心:自己的儿子怎么穿裙子穿上瘾啦?

专家发言

俊俊只是因为好奇而穿上了裙子,这本来只是一个游戏,但来自周围人的称赞却使得这个小家伙不知所措。俊俊误以为是妈妈和大家都很喜欢自己这样,所以强化了俊俊想要再次想穿裙子的愿望。小孩子们的内心都有着求宠的心理,他们希望永远在妈妈和亲人的视线里,被关注的感觉是孩子们获得安全感的方式,而通过穿裙子来让妈妈认可,就和妈妈的错误赞许有关啦。

CASE4 盈盈,女孩,4岁

面子:摸“小鸟”

里子:对身体差异的好奇心

夏日的娃娃馆里,小盈盈午睡醒来,看见大卫(小男孩)的毛巾被斜翻开,光着下半身,小鸟微翘,盈盈这还是第一次看见,觉得很好奇,爬过去用小手轻轻拨弄了一下大卫的小鸟,大卫迷迷糊糊向旁边翻了一下身,盈盈跟着凑过去好奇地打量,又想伸出小手拨弄,被值班老师巧妙地用别的方式吸引开了。

专家发言

小孩子对异性同伴的生殖器好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都采用迅速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降低小孩子的探索欲,千万不要大呼小叫,大惊失色,呵斥怒骂。如果孩子多次出现并坚持探索,只需表情平静,自然坦白地告诉孩子:男孩女孩的性别不同,身体结构不一样,男孩的小鸟在外面,女孩的在里面。

CASE5 豆豆,男孩,5岁半

面子:我要和妈妈一起洗澡

里子:妈妈的爱最温暖

豆豆妈正在洗澡,猛然从浴室的镜子里突然看见豆豆站在门缝里看自己,不禁一惊,走过去想把门关上。豆豆撒娇说:“妈妈,我要和你一起洗澡!”妈妈楞了一下,儿子都这么大了,赶紧哄着他关上门。豆豆妈妈面对镜子良久,这孩子怎么回事?小小年纪别学坏了吧,但想起豆豆看着自己天真而又认真的表情,妈妈真有些摸不着头脑?

专家发言

这里可不仅是孩子对成人身体的好奇心,更因为脱离开母体而又在妈妈怀里长大的孩子,都有着对母亲特别的依恋。他们希望自己永远是那个可以被爸爸和妈妈抱在襁褓中的小婴儿,拥有着最安全的爱护和最温暖的拥抱。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地大起来,无论是妈妈对于儿子,还是爸爸对于女儿,都要完成他们的心理断奶,让他们能够顺利脱离母体,独立而坚强地长大成人。

TIPS 性提问的3个坦白

1.事件坦白

许多父母都羞于对自己的孩子谈性,当然也包括谈性生理差异,这容易导致孩子对性生理产生神秘感。

2.表情坦白

出现孩子摆弄生殖器等性探索行为,家长一般不要强行干涉,可若无其事地用别的事情来转移他们的兴趣。耻笑、斥责或打骂的方式,只能让孩子们感到不知所措,受到惊吓。

3.告知坦白

当发现孩子对身体结构差异的感兴趣时,父母不妨落落大方地向孩子介绍身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要把性器官忽略哟,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两性差别就像自然界的花朵有不同品种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孩子胆小内向是怎么造成的?


最近有很多朋友的咨询没来得及回复,其中有一部分问题集中是关于孩子胆小、内向,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什么想法没有勇气说,什么事情都要拉着妈妈帮忙……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给出大家一个看清问题原因的思路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外向、胆子大些?我看有的小孩有什么想法都敢说,我该怎么教我的孩子?其实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公众号里以前发过一些相关文章,我会在今天的文章尾部给出文章编号,大家可以看一看另外,我今天就聊一聊,面对孩子社交沟通等问题,我们如何找出正确解决方法的思路孩子的社交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强弱都建立在安全感和自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安全感越强、越有自信的孩子,他越有勇气去尝试、探索,面对外界的人、事和问题。敢于、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去试探着实施小巫在《给孩子自由》一书中有段记录,他儿子Sam在2岁2个月时,在一家小型儿童乐园内为了玩蹦床,如何面对五六个六岁以上的孩子的行为过程。他自己面对危险的观察判断、“贿赂”对方遭到嘲笑也毫不在意、执着的研究蹦床门栓、耐心等待时机,最后终于痛痛快快的玩了个够……(过程:较长,不在这里详细描述了,明天我整理成图,发在朋友圈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私人微信:36491788)这期间小巫一直在旁边耐心的等待、观察,中途有试图劝说孩子放弃,去玩其他游乐设施,但被孩子拒绝后没坚持阻止、或强行命令带走孩子。孩子的表现也给了小巫非常大的震撼,同时也更令她确信了:当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时,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时,他的内心能够迸发出超长的力量,他的身体能够显现出过人的能力,令人敬畏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自于与安全感、自信、对自我的掌控,源自于养育者即父母对孩子的爱、尊重、接纳、及给孩子的自由……一个生活在充满着爱和自由,接纳和尊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体验各种未知;他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等等,都不会被压制、否定、可以尽情释放;他不用去看家长的脸色、察言观色的去讨爱,活的战战兢兢;他不用通过各种好的、坏的行为去反复试探、验证自己是被爱的、被接纳的;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构建内在自我及自我成长上面……这样的孩子相对于那些经常被否定、压制、限制管控的孩子,其内心力量更强大,更自信!因为他有过自己更多尝试和体验的经历,所以更愿意也勇于去探索、尝试、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同样年龄的孩子其表现会有很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主要因素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表现的胆小、内向、不自信了,开始着急,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行为结果”,而真正产生这个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在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当孩子说话慢慢吞吞表达不清楚,家长急着替孩子把话说出来时。你剥夺了他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己和成人差距太大了,更不愿意去表达,失去了信心当孩子做事笨手笨脚做不好还耽误时间,家长着急替孩子做事时。你剥夺了他动手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己反正什么也做不好,爸爸妈妈都能做的又快又好,那以后我也不用做了,失去了耐心当孩子对某件未知的事情兴奋不已,观察探索时,家长急着揭示了结果答案。你剥夺了他体验发现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反正爸爸妈妈什么都懂,有事直接问就行了,失去了求知欲当孩子对某件实物说出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或是按自己想法玩玩具时,家长总急着去纠正告知:“你想的是不对的”,“这玩具不是这样玩的”。你剥夺了他自由想象发挥的机会,同时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的勇气当家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甚至使用暴力时,孩子变的越来越胆小、懦弱,同时脾气也变的急躁,习得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还有关于孩子情绪接纳的问题等更多因素(限于时间关系我没办法一一例举了,以后有时间单独写)这些日常一件件小事的累积,最终决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格、能力,内心的力量,及他们的行为表达方式、对人、事、物的反应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不要只去关注“行为结果”,当你总想着如何去解决“结果”这个问题时,就会忽略了背后的真正起因,而且也没办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找出行为结果真正产生的原因,才可能对症下药

离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朝夕相处的父亲或母亲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亲或母亲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大部分孩子在家庭变故的很多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我发现,单亲家庭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没有安全感,胆小、敏感、消极、自卑的心理。一直以来,父母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父亲,在孩子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而母亲则是他们生活中和心灵上最最亲密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变得很敏感,特别是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就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此时他们的内心会想,如果我要有父亲(或母亲)在身边,一定会比现在更强大,这种想法自然而然的就激发了他们内心对父母的怨恨。

二、极端、暴戾、孤僻、叛逆。因为父母离婚而不理解父母和憎恨父母的孩子很多。他们的内心是十分矛盾也是十分痛苦的,在憎恨父母的同时,内心又是那么地渴望父爱和母爱。因此父母离婚的孩子总是不由自主得要干出一些极端的、出格的事情来,好引起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一个求助者就曾经和我谈到了这个心理,他说从小到大只要看见别人一家三口的温馨场景,就十分痛恨自己的父母自私的离婚行为,因而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特想干出点儿惊天动地的事情,甚至总想着自己干出犯罪的事情才好呢,好让他的父母为他们当初自私的离婚行为内疚一辈子。

三、容易撒谎、分裂人格。因为离婚,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都希望自己能够补偿孩子一些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东西,离了婚也尽量在孩子面前和平相处。于是孩子对父母都亲、都很依赖,可是分离时却必须做出取舍,因为他们想尽办法也不能把父母都拉在自己身边。由于父母离婚的孩子很早熟也很敏感,他们能洞察到对妈妈不能说爸爸好,对爸爸不能说妈妈好。有时不能告诉爸爸,妈妈的生活真相。有时不能告诉妈妈,爸爸的新动态。孩子就这样每天都生活在察言观色和各种矛盾之中,纠结于父母之间的敏感关系之中,渐渐的就习惯于撒谎、隐瞒、伪装自己,人前是一个样子,人后又是另一个样子,形成分裂的人格。

四、厌世、嫉妒、敌对。父母离婚会使孩子产生消极心理,觉得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婚姻就是这个样子,在今后的生活和婚姻中遇到困难也往往不去做出积极的努力,放任自流的逃避着自己的责任。遇到感情问题,他们大多会用爱情是昙花,男人不可信,女人靠不住等等厌世的心理去面对,更有甚者长大之后喜欢追求各种情感刺激,对偷情、一夜情等畸形的情感产生极深的依赖心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别人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甚至不愿看见别人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场面,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很难包容周围的人,因为没有爱的安全感,使他们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情感交流,常常偏激的把他人的过错放大化,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对于和他人产生的矛盾和分歧,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更严重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以至于他们经常很孤立,很难与人和谐相处。

五、对婚姻没有清晰的概念,婚后难以适应家庭生活。这是离婚家庭出来孩子长大以后的最大苦恼。由于对婚姻缺乏清晰的概念,不善于包容别人的他们对另一半有着过于完美的要求,这常常使他们取舍不定,很难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婚姻伴侣,即便找到了婚姻的伴侣,进入了婚姻,也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因为一旦进入了婚姻,既需要维系两个人的关系,同时也需要维系两个大家庭的关系。面对婚后变得复杂的家庭关系,离婚家庭的孩子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采用适得其反的方法把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使自己的婚姻也陷入危机。这是因为他们没能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学习和掌握到父母处理各种家庭关系的方法,所以当他们自己需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之时,很难胜任自己的家庭角色。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一个孩子的婚姻概念从哪里来?不就是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模仿自己父母的婚姻模式嘛!

六、单亲一方和孩子之间相互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单亲家庭里的孩子都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一个亲人,不能再失去一个。其实单亲的爸爸或妈妈也一样,已经失去了一个不能再失去另一个了,于是他们彼此依赖,相依为命。等到了孩子上学工作离开家的时候,这个单亲会非常地难受痛苦和孤独。甚至等到这个孩子到了婚姻的门槛时候,这个单亲往往要阻挠或着干预孩子的感情和生活,张口就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把孩子带大如何不容易,与孩子稍有分歧就认为子女不孝,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有的还在子女成家有了另一半的关爱后觉得失落,争抢照顾子女的衣食住行,想通过这种方式继续保持子女对自己的强烈依赖。

实际上呢,这些单亲是接受不了子女由依赖自己转为对婚姻中另一半的依赖。而子女长大成家离开父母,与另一半相互依赖共度余生,于情于理都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因为生活背景和社会阅历的不同,日常生活中产生意见分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不应该一直让自己处于领导者和决策者的重要地位,子女的意见和想法也同样需要父母去尊重。而单亲一方之所以容易偏激的把这些矛盾扩大化,是因为这个单亲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心有所属,更是这个单亲割舍不了长期以来自己和孩子心在一起的捆绑。这种不舍是单亲父母最大的心结,好多案例显示了这个心结不仅带给了他们自己,也带给了他们身边的人极深的生活困扰。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别


把宝宝从幼儿园接回来,我忙着去做饭,让宝宝自己去厕所小尿盆尿尿。

去客厅取东西时,看到宝宝站在小尿盆前面,将裤子褪到脚脖子处,两只小手捏着小肚子下面的肉,肚子往前挺着,就那么哗哗地尿了。那尿一滴也没怎么浪费,全流到裤子上了。

过去把孩子抱开,问她:“宝宝怎么站着尿呀?不是应该坐着吗?”

宝宝说:“幼儿园里浩浩(男孩子)就站着尿。”

我边给宝宝换裤子边跟她解释:“浩浩是男孩儿,宝宝是女孩儿。”

宝宝说“不对,我也是男孩儿。”

我说:“不是,男孩儿有小鸡鸡,宝宝没有,宝宝是女孩儿。妈妈也是女孩儿(老女孩儿),你看妈妈也坐着。咱们女孩儿要坐着或者蹲着尿尿;爸爸和浩浩是男孩儿(谁见过三十六岁的男孩儿),他们才站着尿呢。”

宝宝又问:“那月姐姐呢?”

我说:“月姐姐是女孩儿,姐姐妹妹都是女孩儿,咱们女孩儿尿尿要坐着或蹲着,哥哥弟弟是男孩儿,他们站着尿,记住了吗?”

宝宝点点头,说:“宝宝是女孩儿,不能站着尿,爸爸是男孩儿,才能站着尿呢。”

看多聪明,一说就明白。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我们的几个朋友家又恰好都是女孩子,孩子她爸爸平时又极注意在孩子面前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宝宝一直没注意到男孩儿与自己不同的问题。宝宝幼儿园的厕所是男女小朋友共用的,这不,上幼儿园没两天她就发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了。看来男女小朋友合用一个厕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的模仿是种学习,家长要及时向她解释,让她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简单了解男女小朋友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用一些能帮宝宝确认自己性别的字眼,如:用“你真是妈妈的好女儿(儿子)”来代替“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好宝宝”之类的中性词。向朋友们介绍她时,可以用“这是我的女儿(儿子)××”来代替“这是我的孩子××”;路上看到男孩子时,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小男孩儿多帅!”看到女孩子,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姐姐长得多漂亮!”平常孩子的穿着打扮、日常用品上也根据性别的不同有所区分。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

莫对孩子拔苗助长


莫对孩子拔苗助长

时下,幼儿学英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令家长们尴尬的是,如今有不少早教双语读物中的英文单词难认,有些单词的难度甚至赶超大学水平。(太原晚报3月6日)

不能不感慨今非昔比,上世纪80年代,我上了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现在呢,咿呀学语的孩子就会背英语单词。其实不光学英语,还有识字、算术等,更有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会背唐诗宋词三字经之类,其博学程度令人惊叹。这就是早教的结果,好吗?看似挺好,实则未必。

对于早教,我国一直存在争议,赞成者认为开发智力,反对者认为揠苗助长。谁对谁错姑且不论,有一个事实却不容回避,那就是早教以牺牲儿童的童年为代价。童年本应自由成长、尽情玩乐,现在却被很多家长无情剥夺,从会说话起就学认字,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至于上了学,更是无休无止地学习。不可否认,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为一台“学习机器”,玩乐没了,童真没了。不知有多少家长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孩子要教育,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没有合理的教育计划,就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小学生报了很多兴趣班,学得太多太杂就难免顾此失彼。若再因为过度学习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则更是害莫大焉。

所谓学无止尽,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舀一二瓢饮。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这件大事上,应该多点儿理智,少点儿盲从。早教或许必要,但不能不加选择,早早地把孩子绑上学习的战车,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孩子的成长之乐里,或许不会排斥学习,但对强迫,一定很反感。

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今天我们班的家馨小朋友来上学的时候,脸上一脸委屈相,也不知道怎么了。对于班上的孩子我都特别注意,哪个孩子自己理能力强,哪个孩子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处理,我都特别在意,家馨是我们班里自理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小女孩,我特别喜欢这个小女孩。

可是今天家馨为什么不高兴呢,她奶奶送下她离开学校以后,她就哭了,我走过去问她:“家馨,我们的可爱小女生,你今天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委屈呢,平常的高兴劲哪里去了?”家馨哭着对我说:“老师,今天早上,我爸爸和妈妈打架了,爸爸把暖瓶给摔了,而且妈妈开着车就走了,她不要我了。”我说:“家馨,爸爸和妈妈可能是有不高兴的事,可是他们不是故意吓唬家馨的,他们以后不会再这样了。爸爸妈妈永远会喜欢家馨的,他们不会不要家馨的,家馨听话别哭了好吗?放学后,爸爸会和妈妈一起来接你的”家馨听到我这样说,就停止不再哭了。

可是这一整天,家馨时不时地哭几声,她肯定是一想起来就会觉得委屈或是害怕的,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懂得这些,可见爸爸妈妈的这一举动给家馨造成了多在的影响,在她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多么深的阴影。

以后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动手。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很大很深的,孩子会见样学样,从小就在心里形成一个叛逆心理,那样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溺爱行为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宠爱可以但不要过度的溺爱,溺爱给孩子带来各方面的缺陷。

过分注意,全家以孩子为中心,想要什么满足什么。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这些都是溺爱的一些表现。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做事懒散无纪律,谁也管不了他,而且衣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做法?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家给大家一起玩;吃东西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幼儿期的自理能力培养是独立性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自己洗手等。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儿子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尤其是带着儿子时经常会碰到小区内的熟人或者同事、朋友,大家见面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问:“孩子上幼儿园了没有?”当听到肯定的答案后,紧接着就会问:“怎么样?哭闹了没有?适应吗?”此时儿子就站在身边,每每这时我都高兴地说:“当然上幼儿园了,而且除了前几天有些不适应外,现在表现可好了,老师都表扬我们适应得很快呢?我儿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挺棒的!”这时再看儿子小头抬得高高的,那神情就像是在说:“我表现得确实不错!”

大家不要小看家长的这几句平淡地赞扬,对孩子来说那是多么大的肯定呀,他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后来的表现就真如表扬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暗示的作用,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呀!相反有些家长却不是这样,见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就会说:“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结果真是这样,那孩子到现在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小区就有一个奶奶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的小孙子,结果那孩子谁都不跟,也不说话。

前几天接儿子时遇见那个小新疆男孩儿,就是掏我包的那个,昨天又碰上了,他尾追一个人,还不时地回头看我们,后来我又发现小男孩儿不是一个人,后面还有一个新疆大人跟在后面,因为是新疆人长得特别我印象比较深刻。回家后我学给家人听,这时就听儿子大声地说:“那个小孩子是个坏小孩,他是坏蛋!”我一听大怔,儿子一定是听了我们的议论后得出的结论。这件事也让我反思:对于小孩子来说,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学习的榜样,无论好的坏的,他暂时无是非观念,无法弃去糟粕,取其精华呀。

所以说家长莫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是非’,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坏的不好的影响长大后再改,会很不容易!!

在孩子面前,莫夸别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听后,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乐乐变了,天真活泼的乐乐看到妈妈回来,就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令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

小东的爸爸请几位哥们儿来家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开始夸起谁家儿子如何如何,谁家女儿如何如何。小东的爸爸不在意地说:“我特喜欢儿子,我家小东要变成儿子,我就乐得跳楼了!”小东迅速跑到厨房,用尚不太利落的话问妈妈:“我能变成儿子吗?”妈妈说:“瞎说什么呀,不变。”小东原来睡觉很好,可妈妈不知小东为何这几天夜里总是睡不安,惊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进门没看见爸爸,小东就哭着说爸爸跳楼了,真把奶奶吓了一大跳。

待这位爸爸回来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家人当笑话一笑了之。然而小东却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语地说:“不变,不变,爸爸不跳楼。”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他们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可从上述一些例子来看,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相信《莫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