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或监护人,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习惯的榜样。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1. 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分享等,并告知孩子违反规则的后果。
2. 用正面的方式进行奖励和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例如表扬、奖励小礼物等,让孩子明白好行为会得到回报。
3. 建立倾听与沟通的环境。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合适的反馈和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4. 以身作则。
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要成为孩子良好行为的榜样,自己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表现出积极的行为习惯。
5.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
6.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纠正和引导,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7.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
孩子需要感受到家庭和教育者的温暖和关怀,这样才能更积极地培养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培养孩子哪些良好行为(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下是一些值得家长关注和培养的良好行为,带给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发展空间。
1. 自制力
自制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能力之一,它能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学会延迟满足感和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2. 礼貌与公德
礼貌是一种基本的社交技能,它能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家长可以从孩子的日常言行中注重态度、用语和表情的规范化,引导孩子学会感谢、道歉、尊重和友好。
3. 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分担责任和承担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的后果,这也是独立意识和责任感的演变。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授权是否做错误的选择,从而让孩子在犯错和成长过程中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4. 积极乐观
鼓励孩子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勇于迎接失败和失望,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也能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和转机。
5. 合理规划和时间管理
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表,把握时间和优化日常作息。家长可以在孩子的作息中引导孩子分清主次,按照计划执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时间管理水平。
6. 领导与分享
领导与分享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家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会合作和分享,提醒他们有时也要让步和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总的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引导孩子学会哪些值得注意和尊重的品质,并从日常生活中树立好榜样,在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塑造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导读: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