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05-20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巧妙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

(1)教育孩子在家里这样做:

一是向父母说清楚自己的目标,父母可以监督和提醒,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不要帮孩子做他忘记了的事情;

二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些惩罚措施,可以由父母来惩罚,也可以由他们自己来惩罚,或者是以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来进行自然惩罚。比如约定如果回家后写完作业忘记把作业本放回书包,父母可以不提醒他们,第二天也不能打电话请父母送作业等;

三是父母加入孩子的计划,家庭成员相互监督。可以参观爸爸妈妈的房间,与自己房间的整洁程度进行对比;

四是做好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五是做到房间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不乱扔乱放东西,用过东西之后放回原处。

(2)教育孩子在学校这样做:

一是借用老师、同学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至原处;

二是运动之后要把运动器材放回原处;

三是在图书室看书,看过的书要放回原处;

四是班级、学校的东西用完之后要放回原处;

五是在学校用餐后餐具要放回原处;

六是可以请老师监督自己,和同学一起培养这个好习惯。

(3)教育孩子在其他公共场合这样做:

一是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

二是在超市购物,要把不打算买的商品、购物车、筐等放回指定处。

三是在邮局或银行填写单据后将圆珠笔放回原处;

四是在书店看过不买的书要放回原处;

五是在图书馆或阅览室,看过的书要放回原处。

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合,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有人监督,不论是自己、别人的东西还是公共物品,更不论物品价值大小,都必须做到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是每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之一。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怎样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问:我的宝宝常常在家里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说他多次也不听,这次帮他收好了,下次又扔出去;吃饭、睡觉也没有规律,让我们很头疼,不知道如何让他养成有规律的好习惯?

答:秩序感是我们周围事物形态体现出的均衡、比例、对称、节奏等因素,能带给我们愉快、兴奋、舒服的感觉。秩序还包括时间的秩序,也就是生活规律。宝宝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秩序感的变化会引起情绪的波动,有秩序的环境会使宝宝的情绪稳定。

宝宝的秩序感是先天而来的。3岁前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安全需要,当被置于杂乱无章、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哭闹。当宝宝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容易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3~4岁的宝宝如果有着良好的生活秩序习惯,当他们6岁之后,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自如与和谐。0-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

在家庭中培养秩序感的方法:

1.大多数的物品,如家具、玩具、衣服等,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玩完了玩具后物归原处。

2.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地点。例如,吃饭的时间与地点,家人出门及回家的时间等等。

3.例行事项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例如,喂食、洗澡、穿衣以及睡前活动等。

四种方法培养孩子秩序感


有些小宝宝经常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有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丢三落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其实,这可能是妈妈们在宝宝最合适的时期没有及时训练及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如果有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收纳整理,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一起挑选沙发垫

3岁前的宝宝观察力相当敏锐,能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清晰地记得物品摆放的位置。家长稍加变动,打破了宝宝内心的秩序感,宝宝会发脾气,哭闹。因此,家长在搬东西或调整物品时,可让宝宝一起参与,这样并不会伤害宝宝的内在秩序感。比如鼓励宝宝参与家居布置、挑选装饰物等,这都是激发宝宝主动发展秩序感的途径。

提醒妈妈爸爸在把握“秩序感”上要区分“秩序的美感”与“刻板的规则”,例如,宝宝将方形沙发靠垫整齐摆放在沙发上,妈妈爸爸一方面赞许宝宝的行动,另一方面再和宝宝一起试一试方形与圆形的靠垫都放在沙发上是否美观。在宝宝秩序感的发展过程中,鼓励宝宝的创造力与养成宝宝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建小书吧贴照片

在宝宝秩序敏感期中,宝宝最喜欢在“有序的位置”找到物品。所以,你不妨在家里放一个和宝宝一样高低的小书架,让他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在书架上分别贴上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宝宝在模仿中很容易分辨哪些是爸爸的书,哪些是妈妈的书,哪些是宝宝的书。慢慢地,宝宝就能学会分辨大小及分类整理。

提醒家长也可以利用秩序感,建立规律有序的学习气氛。每天晚上,家长定时和宝宝一起“看书”,教宝宝按顺序一行行地“阅读”,一页页地翻书,还可以给宝宝反复朗读儿歌,童话,让宝宝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宝宝看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脱衣穿衣学先后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帮助宝宝分清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让宝宝自己寻找一种自我顺序感。比如把为宝宝穿衣、脱衣的全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还可以将穿衣脱衣的顺序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录到复读机中,等到宝宝做角色游戏时,可边听儿歌,边根据照片的步骤,一步一步帮助小娃娃穿衣,脱衣。如此,家长不仅在游戏中教会了宝宝穿衣,脱衣的方法,培养了宝宝做事的条理性,而且还让宝宝在自由的环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带购物本去超市

待宝宝稍长大些,家长可以让宝宝自由翻阅超市食品的宣传海报,共同商量需要购买的食品,然后宝宝可以将要购买的小食品,小零食图片用剪刀剪下,粘贴在自制的购物本中,并在购买时整齐地将要买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推车上。

提醒宝宝年龄小,常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不按大人的意思去办事。家长不要训斥宝宝,更不要帮助宝宝做,这样会剥夺宝宝获得成功的机会。

0-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当孩子6岁之后,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自如与和谐。因此,爸爸妈妈们不要认为孩子们还很小,不让他们动手分门别类收拾东西,尤其是玩具,从而错失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最好时机。

正确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规律的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注意力、睡觉和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好习惯,孩子做事会很散漫、随意,注意力肯定是难以集中的。

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给他一个合理的时间表,比如说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玩游戏,时间长了,一到这个点,孩子就知道该做什么了,也就会集中注意力做好该做的事了。

◆ ◆ ◆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可以利用新奇、好玩、多变的物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会跳舞的布娃娃、会唱歌的小青蛙、会飞的老虎等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看到这些,就会集中注意力去摆弄。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应该尽量选取有趣、鲜艳、好看好玩的书,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 ◆ ◆

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很投入、很专心。孩子喜欢听故事,家长就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注意力。

家长可以适当反问,比如讲小白兔去旅游,一路上交到不少好朋友,家长就可以偶尔反问“这是小白兔的第几个好朋友?”“第二个好朋友是谁?”“哪个好朋友送了小白兔胡萝卜?”等,以此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 ◆ ◆

在游戏中培养

游戏是学习的好方式。家长可以让孩子玩“找不同”、“学拼图”等游戏来集中注意力。还可以玩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比如警察指挥交通,可以让孩子做“三分钟警察”,父母扮演路人在行走,这个过程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思索:

三分钟警察

Question 1用什么手势去指挥?

Question 2什么灯停、什么灯行,什么灯亮了等一等?

Question 3行人靠左走该怎么处理?

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不但可以陪孩子欢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培养了注意力,学到了知识,开发了思维。

◆ ◆ ◆

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要根据孩子年龄、习惯、接受方式等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多一点鼓励和帮助,不要动辄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更不能呵斥、打骂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不可能一直集中注意力,所以家长可以从刚开始的3分钟,慢慢延长到5分钟、10分钟……时间一到,就休息者娱乐,然后再学,定点定量是最好的,效率也会很高。

◆ ◆ ◆

引导孩子主动

比如孩子喜欢听故事的话,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讲,这样他不仅要知道,还要说出来,甚至还要绘声绘色。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口才和思维,关键是注意力得到了培养。

◆ ◆ ◆

创造良好的环境

由于儿童容易受到多变、新奇事物的影响,所以环境非常重要。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最好给他一个安静、简单的空间,如果放着电视或者周围有很多玩具,那么他会很容易就被电视里的声音或玩具吸引,自然就难以集中注意力了。

而且一旦被其他事物吸引,父母就要花费更多精力才能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回来,这个过程处理不当,就会让孩子不舒服,所以环境很关键。

◆ ◆ ◆

严格控制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力是极大的,网上充斥着很多不健康的信息,尤其是其中的游戏,孩子很容易上瘾,一旦沉迷其中,就会无心做其他的事,还会影响大脑发育,所以家长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不少孩子的注意力缺陷,是因为在出生的过程中,妈妈选择了剖腹产而导致的。由于没有受到胎盘的紧裹、子宫的收缩和产道的挤压,孩子被剥夺了足够的触觉学习。而触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也是我们人类出生最早与外界接触建立外部联系的感觉,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的重要,因此一般剖腹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后天的抚育中要给予足够多的触觉刺激,让孩子安定下来。具体做法:父母经常用手从孩子的头一直到屁股,从上往下,不断地抹一抹,让孩子能够安定下来,这样对孩子集中注意力非常有益。

及早培养孩子的空间感


空间感是什么?是用积木搭一所大房子?还是走出一个迷宫?是的,这都是空间感觉在起作用,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很多游戏都是在帮助孩子们树立对空间的概念。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男孩子的空间感要强于女孩子,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们一样希望他们能找到离家最近的商店去买回需要的东西,等他们足够大的时候,希望他自己看着地图就可以找到想去的地方。空间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对空间和距离的感觉,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职业选择。当然,一个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个空间感强的人,他选择做建筑师、工程师或从事航空职业的机会会更大些。往近一点说,空间感有助于孩子们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往远一点说,空间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起码,它帮我们看懂地图,还能帮我们在拥挤的停车场里找到自己的爱车。那么,如何注意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呢?1.和孩子一起回家的时候,问问他,我们该在哪里拐弯?对孩子熟悉的地方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带路游戏。2.把东西南北的概念讲给孩子听,在和他一起走路时,你告诉他现在正向南走,如果向右转弯,是什么方向?3.和孩子在外面散步时,看到自己家的窗户了,让他猜一猜,每扇窗户后面是哪一间房,他自己的小房间在哪个窗户后面。4.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有利于发展空间感的有趣游戏,诸如搭积木、折纸、拼图等。

怎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总是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一些需求,家长们就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中慢慢的明白孩子的哭声到底是需要什么。然后,在以后的成长的道路中让宝宝慢慢的学会幽默。

起初的笑

宝宝的第一个笑容通常是对逗他的人的回报。据专家解析,父母的鬼脸、可笑的声音会让宝宝觉得有趣并兴奋起来。当父母发出有趣的声音,他们的情感电波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会因此感到安全和满足,他会手舞足蹈地笑。

一段时间后,能够令婴儿咯咯大笑的是身体上的快乐:父母边拍他的肚子,边发出砸舌头的声音;搔他的脚底板;把他举起来,轻轻地在空中抛。大约4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事物而微笑,当你夸张地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并发出“突、突”的声音时,他会因为这种极其简单的傻动作而咯咯大笑。

宝宝咯咯笑的时候意味着他正在享受,但此时他对幽默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他会逐渐形成对幽默的辨认能力。

幽默感的出现

宝宝9个月的时候,幽默感开始出现了。虽然他仍会因为你拍他的肚子而快乐,但他的笑容会反映出对世界更高级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为下面几种幽默:

1、消失的东西:类似的游戏包括捉迷藏和变魔术等。当将要发生的事情符合孩子的预计时,他就会快乐地大笑。这种幽默感表明孩子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些暂时从视线中消失的事物仍然存在。

2、破坏规则:乱扔食物或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会让宝宝兴奋地大叫。发现这些行为的乐趣表明孩子已经懂得什么是规则,并知道怎样去破坏规则了。

3、悖论式的幽默:这种游戏的获得首先要有令人吃惊的元素,即婴儿认为某件事情将会发生,然而结果却与他预料的完全不同。比如说跟他玩分离游戏,告诉他妈妈要走了,要去上班了,当宝宝因为妈妈的离去而大哭时,妈妈又探头出现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逻辑思维,他知道什么将会发生,也有能力注意到应该发生的事没有发生。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同一件事感兴趣。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宝宝的气质和他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比如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会憎恨“飞行”游戏,而喜欢被呵痒。

从视觉游戏到语言游戏

在生命的第一年,悖论式幽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视觉的刺激,但在第二年,当蹒跚学步的孩子开始使用语言时,幽默表演的范围被大大扩展了。

早期教育婴儿期的宝宝会通过活动来吸引大人的注意。他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他们就是舞台的中心,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将使他们产生欢乐。宝宝会试图做下列事情来逗乐周围的人:

模仿让他感到有趣的动作——把一张小毯子遮在头上做青蛙跳,然后把毯子从头上揭开。

浴室幽默

当婴儿进行如厕训练的时候,他会把另一种幽默加入他的生活中,这被称之为浴室幽默。在这个阶段,宝宝对身体有了朦胧的意识,并会通过“嘘嘘”、“臭臭”等儿童语言来解释身体是如何工作的。就像成人,也会用浴室幽默作为一种强调和转移的策略来帮助宝宝更好地应付如厕挑战。

我们通过对上面的了解,用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更有利于孩子的幽默感的养成,家长们可以让他开怀大笑的傻事,请用心地扮演好一个“大傻”,从宝宝出生起就培养他的幽默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家长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


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家长又应该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呢?

“我的梦想是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可是那个年代根本不现实。现在我要培养自己的女儿来帮我完成这个心愿。”

“院子里那几个小朋友考试都是前几名,我的孩子居然还有一门功课不及格,我怎么出去见人啊,真丢脸!”

的确,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直持有这些观点,并且也是这样实施的。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希望。在这里,“龙”和“凤”成为了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终极培养目标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很多孩子并不“买账”,他们似乎铁了心要跟家长“对着干”――不爱学习、不想去学校、不参加培训,甚至不和家长说话,不理会家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并不是孩子们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观点,如果家长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生活,把孩子当成完成自己夙愿的工具,孩子当然会感到压抑、愤怒,对父母不满。当孩子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不是为自己的时候,他们就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生活缺乏热情,家长也会感到失望。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为孩子设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研究专家泰勒贝克认为,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个有独立能力的人。其中最关键的是四种能力:自我感知能力:即能够明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清楚自己的情绪变化;自我激励能力:即在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时能及时调整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领导和合作的能力:即能够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合作,具备解决和化解矛盾、激励团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这些素质远远比一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几名、考上某所大学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没能使家长如愿以偿,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呢?专家有这样一个小测试,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孩子虽然没有达到我定的目标,但孩子生活得很快乐,他很努力地学习,与同学相处融洽,并且乐于为社会服务。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的确,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家长要使自己接受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这才是“真正的希望”。

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有赖于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了,家长们就不用担心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的问题了。

亲子游戏:培养孩子幽默感


而大家应该都注意到这种情况,在平常的生活中,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更容易溶入他周围的环境,为他周围人群所接受。同时,具有幽默感的孩子也比较容易从各种消极情绪中摆脱出来,不会长久地沉溺于各种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将来也就能拥有更加快乐积极的人生。

据研究表明,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与生俱来,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一些有趣的亲子小游戏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游戏一:做鬼脸

适合0岁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研究表明,刚刚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成人简单的面部表情,一些有趣的面部表情是培养宝宝幽默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游戏方法:

1、对着孩子吐舌头,观看宝宝的反应。注意吐舌头时,速度要比较慢,以便孩子能够完整地观察到父母吐舌头的全过程,并学习模仿。

2、瞪着眼睛,使劲鼓起腮帮子,将宝宝的两只小手放在腮帮子两侧,轻轻地挤压腮帮子,然后往外吐气。

3、让孩子抓父母的耳朵,当他抓到耳朵时,对着他吐出舌头。

4、让孩子去摸父母的鼻子,当他摸到鼻子时,使劲皱眉,缩紧鼻子上部的肌肉。

贴心提示:

1、和比较小的孩子做这个游戏时,父母处于主导地位,重心在于吸引宝宝的注意,让他从这种游戏中获得一些愉快的体验,并尝试学习父母的动作。

2、和大一点的孩子游戏时,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者,重点在于鼓励他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花样。

游戏二:呵痒痒

适合1岁半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让孩子开心地笑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孩子天性好动,一些花样翻新的动作会带给他更多新鲜感,提高他参与的积极性,让他在活动中笑声不断。

游戏方法:

1、将孩子抱在怀里,呵他痒痒,让他在父母的怀里嬉笑着挣扎躲闪。然后停一会儿,当他期待父母再次呵痒痒时,继续游戏。

2、和孩子面对面坐在床上,以伸直胳膊恰好触碰到手指尖的距离为宜。父母身体前倾呵孩子痒痒,直到宝宝仰身倒在床上。然后父母坐直,等待孩子来呵痒痒。如此反复。也可以不设规则,大家瞅准机会出击,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

3、和孩子面对面站着,伸出胳膊呵他痒痒,追着他跑。反过来,当孩子追着父母跑时,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父母可以假装跑不过,让他呵痒痒,然后缩成一团,不停地挣扎,用显得一败涂地的样子来逗他开心。

4、父母装出一副吓人的模样,张牙舞爪地假装要呵他痒痒,但并不真的呵他痒痒。让他体验到不同的幽默方式。

贴心提示:

1、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除了实实在在呵他痒痒之外,更多地要通过各种夸张的表情与动作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让他在父母这样的反应中学会表达自己的幽默感。

2、和孩子嬉闹时要有张有弛,免得孩子过于兴奋而被呛到或者磕碰到。

游戏三:装傻

适合2岁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一些超乎寻常的行为与语言里面常常包含了更多幽默的元素。故意出错,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是与平时表现截然不同的行为都是训练宝宝幽默感的好素材。

游戏方式:

1、和孩子一起发出一些傻乎乎的声音,比如“哇啦啦啦”、“嗯……”、“蒙……”,然后大家一起哈哈大笑。

2、做一些违反常规的动作,比如假装搞错了,把袜子当帽子戴在头上在宝宝面前走来走去,然后恍然大悟似地发现自己的错误,装出一脸羞愧难当的模样。

3、故意说错话,比如把“妈妈”说成“爸爸”,“爸爸”说成“宝宝”,“电冰箱”说成“电视机”等等,说的人一本正经,旁边别的大人则哈哈大笑。

听到别人笑,说的人则故意装出一副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哈哈大笑的样子,傻傻地追问:“你们笑什么?快告诉我,你们笑什么?”。

4、故意做错事或者说错话,然后自己恍然大悟地说:“哦,我说错了”。“呀,我又做错了。”假装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并且一副十分懊悔犯了错误的样子,但是就是不改正,偏偏总在犯同样的错误。

贴心提示:

1、在和孩子游戏时,父母要全副身心地投入,不能以敷衍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2、设计这种游戏时,最好能有些喜剧性的冲突效果,以增强游戏的幽默成分。

小游戏培养孩子幽默感


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更容易溶入他周围的环境,为他周围人群所接受。同时,具有幽默感的孩子也比较容易从各种消极情绪中摆脱出来,不会长久地沉溺于各种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将来也就能拥有更加快乐积极的人生。

研究表明,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与生俱来,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游戏:做鬼脸

适合0岁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研究表明,刚刚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成人简单的面部表情,一些有趣的面部表情是培养宝宝幽默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游戏方法:

1、对着孩子吐舌头,观看宝宝的反应。注意吐舌头时,速度要比较慢,以便孩子能够完整地观察到父母吐舌头的全过程,并学习模仿。

2、瞪着眼睛,使劲鼓起腮帮子,将宝宝的两只小手放在腮帮子两侧,轻轻地挤压腮帮子,然后往外吐气。

3、让孩子抓父母的耳朵,当他抓到耳朵时,对着他吐出舌头。

4、让孩子去摸父母的鼻子,当他摸到鼻子时,使劲皱眉,缩紧鼻子上部的肌肉。

小编贴心提示:

1、和比较小的孩子做这个游戏时,父母处于主导地位,重心在于吸引宝宝的注意,让他从这种游戏中获得一些愉快的体验,并尝试学习父母的动作。

2、和大一点的孩子游戏时,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者,重点在于鼓励他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花样。

倾力“打造”孩子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味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她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与此同时,你也应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喜欢《巧妙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