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孩子的重复行为”,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导读: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复地看某一个动画片,听同一本故事。月月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复下去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妈妈应该帮着月月改变吗?

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什么

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喜欢重复”,这种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发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你时刻注意我,爱我!”

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第二、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学习。

有时候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想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地速度学习。较细心或替孩子做成长记录的父母可以发现:婴幼儿的重复行为总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某天,出现了学习上的跃进。也许他突然会抓住物体、会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翻身了……在亲子共读中,这种“突然”发生的学习跃进,也会在他不断地要求成人重复阅读的行为后出现。可以说,在重复共读的环境里,大人所提供的,如盖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婴幼儿可顺着这框架,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砖,并在发展成熟之际展现出来。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复共读中,以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他已获得或学会的某些东西。或许您在重复一段时间后,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专家建议:

虽然婴幼儿喜欢成人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成人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绝的挫折时,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哦。

1.你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孩子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婴幼儿通常就会失去往下再看的兴趣,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你察觉到孩子还想要求再读,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3.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爸妈都知道,孩子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孩子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

4.直接诚恳地告诉孩子:“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1岁多的孩子,也常常能尊重你坦诚相告下的决定。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关于孩子的恐惧行为


导读: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其中若遇到的是危险情况时,个体为避免受到伤害,就会随机应变,迅速采取逃离行动。而伴随着这项逃离行为的是一种特殊内在情绪,那是一项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种紧张状态的情绪,就是一种所谓的恐惧。

恐惧虽然使情绪呈现紧张状态,但却存有积极的一面。它会促进个人小心和谨慎,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会酿成灾祸的事情;它也会成为一种驱策力,使人们努力并对将来有所准备;它亦会提供人类冒险情境,使人们增加日常生活情趣。

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恐惧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情绪及心理健康,而且也妨碍人际关系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消极面。

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发展,如何发挥恐惧情绪的积极价值,减低消极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

凡个体因察觉或预期到危险性,而产生强烈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称为“害怕”,如小孩见到陌生人,或看到大狼狗所显现的情绪反应就是害怕。

不合理且过分强烈的害怕称之为“恐慌”。

厌恶或不愿面对环境,则称之为“畏惧”。

非理性且持续很久的害怕,则称之为“恐惧症”。

这里讨论的恐惧,则限于常见之畏惧、恐慌、害怕的情绪状态,甚至包含轻微恐惧症,统称为恐惧。此种情绪反应,可能是由于某特定的目标或情境所引发,或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一种不自觉反应。

恐惧行为的特征

有关儿童恐惧的行为特征,依据学者研究结果,大致可归纳下列几项:

一、显现生理征候

个人面临恐惧时,在生理上首先会出现不同征候,随意筋肉疲软,有时且作抽筋震动,口音变粗、结舌,或完全不能言语;唾液分泌停顿、口干、出冷汗、皮肤生粗粒、毛发耸立、咽喉紧缩;血管收缩、忽急忽缓、心跳急促、面色变白等等。

二、伴随心理症状

当恐惧降临个体后,不仅生理显现征候,而且也伴随某些心理症状,首先使个体感到浑身不舒服、焦虑不安,有的甚至惊惶失措。其次使一个人变得十分消沉、身心力量大减、欲望退缩,不想出门。若在极端恐惧下,更是手足失措、身体不能做任何活动、呆若木鸡、任凭灾难侵袭。

三、因年龄而殊异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恐惧行为。幼儿阶段的恐惧,主要是由他近旁环境中的具体事情引起。在学龄前时期,其恐惧便由想像或预料的危险来形成。小学以后,大部分则来自永远不会实现的不幸。因此,随儿童年龄不同,其恐惧也有殊异。

四、固定次序模式

研究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按照一定次序和模式出现,另一方面也是按着一定次序和模式消失,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譬如两岁孩子,常怕突然的巨大声音,两岁半的恐惧,多半是有关空间的,三岁孩子则害怕看见过的东西。

五、具有类化性质

研究发现:儿童恐惧情绪会经类化而扩展到其他相似的刺激。例如:一个实验室里的动物,害怕某一种声音,以后对其他类似声音也害怕起来,而此种声音?未曾直接地对他们制约过。

产生恐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人类恐惧有一部分来自天生本能。譬如,若把刚生下来的婴儿,忽然一举一放,婴儿就会呼吸停止,双手伸展,这正表示他知道害怕。此外,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产生惊恐反应。有学者认为:一岁内的小婴儿害怕陌生人,儿童害怕黑暗、鬼怪、风雨、闪电等等都不是后天学习的。

2.敏感

我们常可发现一些小孩出生以后就会出现过分敏感和难以照顾的现象,他们对声音、突然的动作、环境改变等现象反应特别激烈。其主要成因乃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敏感。这类儿童,很容易因一些轻微声音而惊哭,因此比一般小孩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3.遗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惧怕来自遗传。

二、心理因素

1.创伤经验

研究发现,大多数恐惧症病人都具有特定的创伤经验。此种创伤是因心理压力或身体伤害所造成的长期害怕情绪,使得创伤者,经常觉得无助,也没有心思去解决周遇问题,仿佛过去的害怕感觉一直残留在心中似的。

2.移转作用

有些个体对某事物的恐惧并非直接来自该事物,而是间接转移而来的,例如小孩子因被带到医院打针而产生害怕情绪,以后则看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害怕起来。

3.引起注意

害怕也会变成影响或操弄别人的一种手段。有时候,小孩只有在出现害怕表情时,才会得到大人的注意。如此,自然强化了小孩害怕行为,变得愈来愈害怕。使得害怕本身变成一种(令自己很不舒服,但又能得到大人关切)矛盾的混合体。换言之,小孩利用害怕博取父母、师长注意。

4.压抑

精神动力论者认为恐惧是冲动压抑的结果。以恐高症为例,有人认为患者可能潜意识有很强的自杀冲动,对这类冲动极度压抑,反面以害怕到高处的形式来表达。所以,他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害怕高处,?不知道是害怕自己会自杀。

三、家庭因素

1.不良气氛

过分批评小孩,可能会导致小孩变得害怕,因为小孩觉得他没有能力做任何事,即使做了,也会担心自己一定做得不好,等一下必然会挨骂。

2.过分严格

父母对小孩的要求太过严格,会造成小孩莫名的害怕,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感。凡是象征权威的形象,例如老师和警察,都会带给他们相当的害怕感觉。对小孩不够了解的父母,常会对小孩有过分要求,而且也不能忍受小孩出现害怕,所以父母会对小孩的平凡表示不满,导致小孩害怕自己会失败。同理,本身是完美主义者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小孩害怕情绪。

四、社会学习

另有一些心理学者认为恐惧是一种学习,是后天习得的。

1.制约学习

行为学派认为恐惧症主要是因为制约学习的结果。

2.模仿学习

小孩行为大部分来自模仿学习,若孩童经常接触的兄长、父母或朋友,一再显现害怕情绪时,孩童也会习得害怕。

预防儿童恐惧行为的方法

儿童的恐惧往往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怎样运用心智,也不能对一切恐惧成因,都加以预防。而且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所采取的防止办法,往往会养成依赖性,所以并非任何恐惧都有必要预防,这是要认清的事实。虽然如此,仍须采取各种步骤,以防止及克服那些没有实际益处而徒然制止行动并引起苦恼的恐惧。

一、加强面对恐惧毅力

任何儿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遭遇恐惧情境。我们若想预防恐惧发生,首要加强儿童面对恐惧毅力,不宜过度保护,但也不应放任不理,忽视小孩害怕情绪。应鼓励小孩主动面对他所害怕的事物,提升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减少人为恐惧情境

虽然儿童的恐惧情绪是自然、无可避免的,但也有部分是父母有意、无意的不当处理所促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父母说:再不听话,要把你送人了;若不睡觉,大灰狼会把你捉去,诸如这类的话,父母完全忽略小孩对害怕的感受,无形中增添许多恐惧情境,假若平常为人父母或师长者都能谨慎避免制造这些害怕情境,将可减少部分儿童恐惧情绪的产生。

三、促进了解恐惧事实

在人类一般心理上,对某些事物,若大家都是如此,就不会奇怪了,因此小孩假使知悉:在人们生活中,恐惧、害怕是极为平常的事。那么他就较容易接受,不会把害怕视为一件懦弱行为,而勇于接受,让害怕表露出来,而不致埋在心里,产生紧张的情绪。

四、提供满足乐观榜样

悲观、恐惧的父母会直接影响小孩的情绪,父母若能适当提供满足乐观的榜样,无疑地,必可减少儿童恐惧情绪。父母若能保持冷静、自然和乐观态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亦能化解小孩恐惧、害怕的情绪。

对恐惧儿童的辅导策略

一、消弱原理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者强调人类行为的后果,若获得增强,则此种行为会再出现,若不继续予以增强(即消弱),则该行为出现率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部分恐惧行为可以藉此原理的应用来辅导改善。例如一位初上幼稚园的孩子,每当母亲把他送到幼稚园之后,母亲要离开时,他就哭。此种不甚严重之害怕分离的焦虑情绪,就可利用消弱原理来改善,每当母亲送孩子到校后,马上离开,不管他哭,老师也不予理睬。起先孩子哭得更厉害,但片刻之后,就停止哭了,这时老师才去注意、关怀他,如此,可以改善哭的行为。

二、增强原理的应用

儿童行为是否再度出现,与其后果有关,若有满意后果,则行为再度出现机会增加。儿童若有恐惧行为表现并非表示永远如此,处处这样,有时候会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理想的行为,无恐惧的情况,这时要抓住机会,应用增强原理,予以奖励,使原先会恐惧事物,在表现出勇敢面对时,因增强而后能继续表现不害怕的态度,如此,也有改善的可能。

三、约消除法行为主义学者认为非理性恐惧系后天制约学习的结果。既然恐惧是学习而得,当然也可以透过学习来消除。其方法是:在引起案主恐惧情绪出现时,若与愉快、喜欢、满意等积极情绪配对出现,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制约刺激。以后在案主恐惧情绪发生时,即呈现此种制约刺激,以唤起案主的愉快情绪,当可克服恐惧。

四、认知治疗法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恐惧主要是个人的情感及行为,受到他对该世界看法的影响,因此,恐惧可以藉著教导当事人改变自己不合理性的想法而减低消除。

四、社会模仿法

由于行为是透过模仿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些行为主义学者采用示范引导儿童学习减低恐惧的反应。

社会模仿法是将害怕某物的儿童和不害怕的儿童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的儿童接近某物。害怕的儿童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不害怕的儿童的动作及情绪。

关于婴儿的交往行为


导读:把婴儿当作一个个体的生命了逐渐认识,就像慢慢地去读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你会逐渐发现他是喜欢温和的对待,还是稍稍粗暴一点的管教;你会发现是否他具有幽默感,喜欢开玩笑,乐于参加活动,还是他喜欢安静。

孩子的交往行为始于婴儿时期。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和孩子对你、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将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早在幼年时代,交际行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还是个不爱交际的新生儿时起,婴儿就通过模仿其他人从而参与到他周围的交际圈中。他最先模仿的是别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然后是说话声,最后是行为方式。在他生命伊始,一个最重要的领路人就是妈妈,或妈妈的替身。那些和他们的妈妈建立起充满温馨、爱恋和开朗的关系的婴儿会被早期在这种关系中获得的乐趣所激发,从而也会和其他人建立友好关系。也许在孩子出生后第二年的某段时间,会有一点小麻烦,这时,孩子会使出浑身解数企图闹独立,以至于在这个阶段,他会拒绝你让他做的所有事,却偏要去做那些你禁止他做的事。这时,你应该跟他配合,应该认识到他不会变成一个怪物,他还需要你的帮助才能步入长大成人的正确轨道上来。若是你运用你的智慧,让孩子感到好像他在自主行事,而不是你在帮他,那么你的工作会更容易开展,最终,你将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会尊重他人的情感,他强烈地希望和那些他所爱的人们分享他的幸福。

人格的发育0-1岁

你的孩子不同于别的孩子,他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你读过多少书,却没有一本书能告诉你有关他的一切,你必须一点一点地去了解他,仔细观察他,对每个迹象都全神贯注,你会逐渐认识他并引以为骄傲。孩于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之—,你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养他的个性,帮助他生长成熟,保护他不受伤害。

把婴儿当作一个个体的生命了逐渐认识,就像慢慢地去读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你会逐渐发现他是喜欢温和的对待,还是稍稍粗暴一点的管教;你会发现是否他具有幽默感,喜欢开玩笑,乐于参加活动,还是他喜欢安静。可能你花费几周的时间,去了解孩子的问题,你刚弄明白,可是孩子已经没有问题了。甚至你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他哭的方式——这会表明他是—个躁动不安的婴儿还是一个安静的婴儿。但不要着急,你会逐渐了解孩子的所有个性:如他吃饭是快还是慢;他需要较多还是较少的睡眠;他是否喜欢别人抱他。

当你对孩子有所了解后,你就不得不做出许多新的考虑和调整,以便使你的日常生活适应他的需要。

交往里程碑

孩子6个月时,他会学到不少有关交往的知识,用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他已变成一个随机应变的专家。他会知道怎样和你搭话,如何和你谈下去;他还能学会怎样用微笑、用咿呀学语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对他感兴趣,对他好奇;他还知道怎样用心不在焉和表现出不耐烦来结束交谈,在这个阶段,他获得的能力可以用以下的文字概括:

●3个月

他不喜欢被剥夺交往的机会,当把他一个人丢下不管时,他常常会哭喊;当大人重新出现在他身边,并且和他说话,用拨浪鼓逗他开心时,他就会停止哭叫;听见人的说话声他会微笑、蹬腿、晃动胳膊来表示他的兴奋;他对妈妈和其他家庭成员很友善,这说明他能认识他们;他看见陌生人会表现出害怕,做出驱赶他们的姿势,甚至还可能哭喊起来。

●4个月

希望别人抱他时,他会举起胳膊;他会死死地盯着人的脸看,目光几乎总是追随着人离去的方向;他会对和他说话的人微笑,当别人对他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时,他会流露出高兴的神情;当有人同他做游戏时,他会开怀大笑。

●5—6个月之间

他对微笑和责备的语气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他会微笑着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对陌生人则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恐惧。

●6个月

交往活动会变得更加主动,以至于当别人抱他时,他可能会拽人家的头发、刮人家的鼻子或开始拍人家的脸。

●7—9个月

他通过模仿别人说话的声音或手势来参与社交话动。

●12个月

若别人说“不”时,他就会停止做某事;他不喜欢陌生人,当陌生人接近他时,他会表现出恐惧,并躲到妈妈身边,他甚至有可能哭喊。在这个年龄,他可能变得对你有点恋恋不舍。

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

我们普遍接受的好孩子的定义是他很少哭,很好哄,能安静地睡上好长时间;坏孩子的定义则与之相反。如果单从这些定义看,那么我所有的朋友们都有好孩子,而我的孩子则是个坏孩子。然而,我从不把我的哪个孩子看成坏孩子,他们正需要我的耐心。偶尔,他们也很难伺弄,但是,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他们想要引起我的注意而已,而且对我来说,这实属正常。

在孩子刚出生的头几周里,你和孩子不得不彼此熟悉。无论孩子最初怎样表现,你都不要厌烦,因为他还不能控制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他可能要尽情地展现他的脾性,但那只能持续几个月的时间。他可能让人难以忍受,脾气反复无常,或者睡眠少,过于精神,或者特别能睡。但是,你必须做到尽可能平静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尽你所能给予他全部的关心和爱护。

“困难”孩子

假如某个孩子总是哭叫,用通常的方法不能安慰他,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困难”孩子,你很难平静地对待他。孩子不断哭闹的声音令人又气又急,若是你无论怎样想方设法安慰他,他都不予理睬,那么你可能感到被蔑视,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你甚至会变得很生气,因为你认为孩子是故意哭闹,但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孩子哭闹完全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直到他的需要被理解被满足为止。倘若你对这一切不能理解,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孩子不停地哭闹,你变得神经紧张,当你紧张时,你就无法冷静地对待孩子,于是他哭得更厉害了,你和孩子都变得火气十足。

怎么办

●建议你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失去耐性或太冲动。在可能的情况下,和丈夫共同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轮流去照顾孩子。

●有关孩子哭闹的问题不妨多看看本书前面的有关建议,别忘了,你的孩子不是世界上要度过“困难”阶段的唯一的孩子,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阶段都是你必须面临的最重要的阶段。

●不要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有意和你作对——这时,他还没有能力这样做,团为他非常渴望去适应这个世界。你必须接受孩子的—切,恰如其分地对待他;随着他慢慢长大,他会有所改变的。

●要接受来自朋友和亲属的帮助,因为你也要有适当的休息。如果朋友们能帮忙照看一会儿孩子,即使是两餐之间的几个小时也好。这样,你就能“充足电”,继续战斗。

多眠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通常被看成安静的孩子。一天24小时,你的孩子也许就能睡上21个小时;他很少要求你做什么,很少哭闹,不够活跃,很少注意周围的世界,也许吃奶时也处于半睡眠状态,当别人和他说话时,他没有任何反应,很少表现他的情感。

怎么办

这样的孩子最初让你很省心,因为他允许你在忙碌后有喘口气的机会。然而,他未能体味到人生中一段非常特别的生活,你应该诱导他,让他意识到醒着才是更有趣的。

●别企图强迫孩子保持清醒状态,他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睡眠,你应当尊重他的需要。然而,你要确保不让他饿着肚子睡太长时间。如果他能睡上一宿觉,那么在你睡觉前必须叫醒他,给他喂点东西吃,因为对于新生儿来说,一夜滴水未进未免时间过长了。

●无论何时,只要他醒着,就尽可能多的为他提供一些刺激和感染。你可以在他的吊床或带栏杆的小床四周,布置一些活动的物体和照片。这样,即使你不在他身边,他也有东西看,而不觉得没意思。

●可以尝试着把孩子放到你的背上的背兜里,这样,即使他睡觉的时候,也能感觉到你的温暖和体香。

不愿睡觉的孩子

在孩子刚出生的头几周里,通常在24小时小孩子能睡上16个小时,但你的孩子只睡12个小时,而且睡觉中还常常突然间就不睡了,所有的时间里他都对身边的事兴致勃勃,并渴望了解它们。不愿睡的孩子通常很喜欢交往,充满感情。尽管他也许会让你筋疲力竭,但他将来会补偿你的。

怎么办

等到孩子大一点可以自己玩时,你和你的丈夫将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他可能要占有你白天和夜晚的所有时间,假如你不能和你的丈夫做好合理的分工,那么你也许会特别劳累,以至无法承受。不要总是埋怨孩子不爱睡觉,你应该努力接受他,并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你也获得充足的睡眠。

●建议你把孩子背到身后的背兜里。

●当你在家时,无论你在哪,建议你随身带着孩子的小帆布床或者摇篮,把它平稳地放在桌子或工作台上,这样孩子就能一直听到你的声音。

●从孩子出生后6周左右,你就可以扶着他在他的小床或童车里练习站立。

●注意使孩子的房间保持温暖,因为这有时会增进睡眠。

●把孩子带到大床上和你—起睡觉。

不满足的孩子

你也许有一个不满足的孩子,他饿了就发脾气,但是不喜欢吃饭,吃起饭来又慢又费劲。吃饭后,他不爱动弹,不喜欢别人抱他。当你同他说话时,他好像爱搭不理的。他好像很倦怠,却又躁动不安,不愿意休息。把他放到床上哄他睡觉,他就开始哭闹。

怎么办

你不要认为你永远无法让孩子安静和愉快起来,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满腔的怨言,试着排除头脑小所有的消极情绪,你应该明白,孩子做出的种种举动只是针对他还无力适应的外部世界,而不是针对你的。不要把孩子的不快乐看作他个人对你的非难,无论孩子怎样拒绝你,你都应尝试着朝他微笑,想办法让他参加游戏活动;让孩子坐在你的膝盖上尝试着教他做一些身体练习,帮孩子做出反应,一旦他这样做事,那么你就应该明自你已经过了这一关,你们彼此开始真正了解了。

●当他哭闹时,试一试所有能制止哭闹的办法。

●注意保持孩子房间的温暖和舒适,在把他放到床上睡觉之前,尽量把他包好,使他感到温暖舒适,这样他会有种安全感。

●尽量按他的需要给他喂奶,永远不要让孩子饿着肚子哭闹着等着开饭。

●在孩子的吊床上面,多放一些活动的物体,吸引他的注意力。

●如果能给他安慰的话,尽量随身带着他。

神经过敏的孩子

所有的新生儿都对大的声响和突然、急促的运动很敏感,但是神经过敏的孩子却对十分正常的刺激也过分敏感。当他肚子饿时,通常他不用持久的哭声表示饥饿,而是马上歇斯底里地尖叫,抱他起来时,他的身体僵硬,若再把他放下,他的身体可能会痉挛般地抽动,他好像对任何声音或急促的运动都异常警觉。

怎么办

●身为孩子的父母,你应一再地理解孩子的行为不是对你的一种反抗,那只是他无力面对新的环境。

●要确保大多数时间都把孩子包裹好,这样,当他被移动时,他的胳膊、腿就不能随便踢打,否则,会给他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抱他起来时,要尽量轻些、慢些。当你弯腰温柔地和他说话时,你甚至可以试着唱一首歌给他听。

●当他在你身边时,若想让他得到更大的安全感,不妨把他放进你背后的背兜里,确保他所有的时间都能跟你在一起。

●不要给孩子洗澡,每天只给他洗洗头和脚就行。不要—下子就把他全身的衣服都脱掉,应经常确保他身上穿着背心、包着尿布,一直保持孩子身上盖着东西,即使只是一条毛巾也好。

●不要把他留在声音嘈杂的房间里不管。比如,避免他所在的房间朝向嘈杂的马路或学校,也要避免屋子里有报时钟或电话。

把孩子看成家庭的一员

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儿周里,全家将围着他转,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将必须学习适应每个家庭成员和家里的种种事情。对新生儿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同一群人生活在一起。这些人有日常生活的惯例,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一系列生活准则和规章制度。如果不把孩子介绍给他们的话,就别指望孩子适应家庭生活。所以,应尽量多地让孩子参与诸如聚餐、游艺、出游、购物、家务、照看宠物和拜访朋友之类的家庭活动。对孩子来说,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通过参与家里的活动,他将明白人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用这种办法,他知道了怎样同家人相处,并由此联想到怎样和陌生人相处。通过家庭的影响,孩子将学习交往礼仪和交往举止。孩子学习的方式是模仿——通过观察和模仿你的举止,形成了他自己的行为模式。

关于男女孩的思考行为


导读: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得高分的女孩和得低分的男孩

大多数人相信只有男孩子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在他们看来,男孩子更擅长发明创造,女孩子只有在词汇量方面令男孩望尘莫及。在小学里,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特别是象要求坐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话。女孩子往往得高分,而男孩子带回家的常是低分数。

有趣的“橘黄物块移动”实验

科学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检测了婴儿如何发展其不同的能力。对于十一个半个月大的婴儿的思维能力,让婴儿坐在母亲腿上观看在小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一个橘黄色的大块东西从蓝色吊箱上吊起,缓慢地穿过舞台,然后重新放回箱子处,重复做6次。第二幕也是相似的,只是橘黄色的物块小了一些。男婴儿好像没注意到物块的大小差异,而女婴则立刻激动起来,并开始发出语言一样的声音,她们好象要说话。科学实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女孩子的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比男孩子快。通常女婴说话比男婴早,科学家们认为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们认为女孩的左脑神经比男孩发育得快,正是左脑强烈地影响着一个人使用词汇、拼写和记忆事物的能力。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

根据在于离母亲的远近?

但在上学前的几年里,男孩子正逐渐形成一种所谓的“攻击性”。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人,一定是勇气十足、精力充沛的,他觉得自己强壮,独立性强,总是第一个挑起打架。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产生这种攻击欲的原因是荷尔蒙。然而,科学家现在认为荷尔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他们认为这种侵犯性是由于他们母亲导致的。母亲让女儿靠近自己,而训练儿子远离她,来发展他的独立性。因为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否是那些在校女孩子比男孩子“脑子好”,而只有少数女孩子成为科学家的原因?是否导致成人社会中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男人做的呢?

行为偏差的孩子


一、案例背景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小,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等,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行为。

小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少与父母相处,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由爷爷接或是由邻居妈妈或爸爸来接。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让幼儿自由阅读自己从家带来的书时候,有幼儿向我告状,说:“小晴益智区里的铃铛。我马上让她放回去,她也比较听话的把铃铛放回去了。而且我还借由这件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偷拿活动室区域里的一些材料,从而引出未经他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

案例二: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提醒还没有从家里带书回来的小朋友,第二天带回来。当时小晴正与另一幼儿一同看书,等另一幼儿被接走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但是等她爷爷来接她的时候,他竟然很自觉的想拿着别人的书带回家。我看到那本书要被她带走了,我就问她“小晴,这本说是你的吗?”他头摇摇说不是她的,后来我让她把书放回去,她也很听话的走了。

三、案例分析

结合对小晴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晴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小晴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小晴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晴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晴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晴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自己没有想拥有。

四、案例反思

在今后,我要多关注小晴这方面的事情,要对她灌输“所有权”概念的含义,并让她理解意思,还会让她多了解集体交往时的规则,同伴与同伴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也要提高她的自制力,帮她减少甚至改掉偏差行为,让她能与同伴相处融洽,能有自己的好朋友。

关于周岁前婴儿的行为语言


导读: 孩子在1岁之内,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是通过婴儿的体态语言向父母传递的,而每个婴儿的传递方法也各有不同,父母应细心观察婴儿的体态语言,了解其心理需要,才能促使心灵之间的交往。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有着丰富多彩的体态语言,它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变化。科学家们曾饶有兴致地研究过数千名婴儿,发现这些变化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心理活动的意义。

孩子在1岁之内,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是通过婴儿的体态语言向父母传递的,而每个婴儿的传递方法也各有不同,父母应细心观察婴儿的体态语言,了解其心理需要,才能促使心灵之间的交往。有关专家分析了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大致归纳了一下一岁左右的婴儿通常表现的体态语:

一、6个月以前婴儿通常表现的体态语:

1、牵嘴而笑,表示兴奋愉快:

婴儿笑的形态是突然发出的,短暂而快速,口角牵动,笑容骤现。同时伴随着满目发光,两手晃动。接着笑容立即停止,等候亲脸鼓励。这时,父母应笑脸相迎,用手轻轻抚摸婴儿的面颊,或在其面、额部亲吻一下,以示鼓励。此时此刻,婴儿会再以微笑来对父母的行动表示满意。

2、瘪嘴,表示提出要求:

婴儿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也是啼哭的先兆,而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比如肚子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大人抱起来换个环境或改变一种姿势。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满足他的需要。

3、撅嘴、咧嘴,表示小便的信号:

据研究,通常男婴以撅嘴来表示小便,女婴多以咧嘴或唇紧含下唇来表示小便。父母若能及时观察到婴儿的嘴形变化,了解要小便时的表情,就能摸清婴儿小便的规律,从而加以引导,有利于逐步培养婴儿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红脸横眉,表示大便的信号:

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而且目光发呆,有明显的“内急”反应。这是大便的信号,这时父母应立即让婴儿坐便盆,以解决“便盆”之需。

5、眼神无光,提醒父母要警惕:

健康婴儿的眼睛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若发现婴儿眼神黯然无光,呆滞少神,很可能是婴儿身体适,有疾病的先兆。这时,父母要特别细心地注意婴儿的身体情况,发现疑问及去医院检查,及早采取保健措施。

6、玩弄舌头、嘴唇吐气泡,表示自己会玩:

大多数婴儿在吃饱、换干净尿布,而且还没有睡意时,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吐气泡、吮手指等。这时,他喜欢独自长时间的玩,成人不要去干扰他。

二、6个月以后婴儿通常表现的体态语:

6个月以后的婴儿,由于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增强,除了用面部表情代替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意愿之外,还伴以各种动作的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随着月龄的增长而有不同的表现。

6个月时,婴儿会张开双臂,身体扑向亲人,要求搂抱,亲热,若陌生人想要抱他,则转头将脸避开,表示不愿与陌生人交往。

7-8个月时,婴儿会以“拍手”和笑脸表示高兴,在父母教导下会以“点头”表示谢谢,对不爱吃的食物避开,并以“摇头”表示拒绝。

9-10个月时,婴儿会用小手指向去那里,或用小手拍拍头,表示要戴帽子带他出去。

11-12个月时,婴儿除了以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示意图外,还会伴以各种声音,比如嘟嘟声(表示汽车),嘎嘎声(表示小鸭),以及用简单的单词音来表示自己的意愿。

喜欢《关于孩子的重复行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