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四大误区

11-27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四大误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宝宝一“感冒”就给用抗菌素

几乎没有哪个宝宝没有得过感冒,尤其是秋冬季节气温骤变时。很多父母误以为感冒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因此,都习惯在家中备上很多的抗菌素,以便宝宝患病时随时可用。

其实,90%-95%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而抗菌素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所以宝宝患感冒时,如果没有并发细菌感染,是不需要服用抗菌素的,尤其是广谱抗菌素。因为这样做不仅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而且还可能由于滥用抗菌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当真的患了细菌感染时,再用抗菌素时可能会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而药效越来越弱,结果是使疾病越来越难治,必须加大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这样,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并且还会使药物副作用增大,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如药物疹、白血球减少等。更重要的是,滥用抗菌素会导致医学开发新型抗菌素的速度赶不上细节的变异速度,有一天终会因为细菌的耐药性而使感染成为不治之症。

如果宝宝感冒了该怎么做呢?

1.感冒时可给宝宝服用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清热解毒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散等中药,这些药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2.对于几天没有排便或便干的宝宝,可以服用一些小儿牛黄散或新清宁片,这样,就会使宝宝的排便通畅起来,因此而“泄火”,很快地就退了烧。

二、宝宝腹泻时滥用抗菌素

宝宝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从4个月起要添加离乳食品,因此,免不了会出现腹泻,而且宝宝往往表现得又吐又泻,使得父母顾不上找出腹泻的原因,就急着给宝宝用抗菌素。有时,为求快速止泻,甚至好多种同时一起用,而且一用就是好长时间,这样做父母才认为保险,包括不应该给宝宝使用的吡哌酸。然而腹泻却是越来越重,即使三天两头地带宝宝往医院跑,可仍旧是迁延不愈。其实,这正是由于妈妈滥用抗菌素所致。

宝宝腹泻该怎么办?

1.如果宝宝发生腹泻,父母不可千篇一律地用抗菌素,因为腹泻并不一定都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有时是由于病毒、霉菌感染所致。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宝宝排便和用药情况,如果服用抗菌素后,腹泻次数减少,病情减轻,就表明是由细菌引起的,反之则是病毒或霉菌感染了宝宝肠道,如果在秋季,很可能是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不可使用抗菌素。

2.即可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也最好先到医院做一下便常规、便细菌培养,以便确定引起感染的细菌种类,据此选用有效的抗菌素,并用药时间一定要恰当,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3.当宝宝转为难治性腹泻时,应该马上停用抗菌素,服用扶植正常肠道菌群的药物,如整肠生、回春生或促菌生,同时服用VB族维生素、叶酸等,并定期检查肠道菌群的数量,待恢复正常后逐渐停药。

三、宝宝一生病就用价格昂贵的抗菌素

宝宝患了肺炎时又哭又闹,不好好地吃东西,父母看到宝宝变得消瘦了,又是那么地难爱,恨不能让宝宝的病一下子好起来,于是就要求医生给用价格高、罕闻的抗菌素,或是自行去药房购买,把它们视为最有效的药或特效药,而且认为药物用量越大、使时间越长越好,觉得多吃药总比少吃药或不吃药要好。

殊不知肺炎的治疗并非越高级的抗菌素越好,因为肺炎的病原很复杂,有细菌、各种病毒,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等,只有用对了抗菌素,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因此最有效的抗菌素,是看它能否缓解宝宝的症状,而不一定非得是价格高昂的抗菌素。有时价格高昂的抗菌素对宝宝并不一定适宜,如果没有用对,在一些严重的感染的早期,如流脑、化脓性脑膜炎,常会因为使用抗菌素而使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变得不典型,或是由于药不对症、处理不当而使病情出现恶化,不仅给医生正确做出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带来困难,而且由于耐药菌株的形成,还会造成抗菌素的选择困难及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那该如何选择药物呢?

1.对于宝宝而言,疗效好、管理副作用又小的抗菌素是最适宜的选择。如传统使用的青霉素,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疗效非常好。

2.用一种抗菌素有作用,就不必再采用多种抗菌素联系使用,只有宝宝患了重症肺炎时,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

3.药品不是补品,并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新药一定要比老药好,更不是价格越昂贵效果就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病情听从医生的正确处理。

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误区

四、只要是炎症就必须用抗菌素

有时,宝宝在玩耍中不慎扭伤了胳膊或腿脚,受伤的地方马上出现红肿热痛,父母以为是炎症,赶快给宝宝用抗菌素消炎。其实这种炎症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不一样,它是由于局部肌肉、血管、淋巴管及末梢神经被拉断而形成的水肿,并不是细菌感染所致,因此被称为“无菌性炎症”,或是宝宝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炎症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也同样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使用抗菌素不仅无效,反而会引起新的过敏反应。

如何处理无菌性炎症或是过敏引起的炎症反应呢?

1.四肢扭伤时不要使用抗菌素应该在炎症早期做冷敷,禁止捏揉,3天后改为热敷,以促进炎症消退。

2.过敏引起的炎症必须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息斯敏、扑尔敏等。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开发宝宝“学能”四大误区


导读: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其实,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隔代教育四大误区


调查证明,隔代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那么,为什么老年人付出了一切,收获却不尽人意呢?看一看下面的几个隔代教育误区,也许您就会明白了。

误区一: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第三代的过分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有的老年人对孙辈有求必应。只要是孙辈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律给予满足。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还有的老年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与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之所以产生上面的这几种情况,主要还是“隔代亲”的“亲”字泛滥,祖辈对孙辈常常包办代替一切,有求必应,缺点包容,错误体谅。这样的教育容易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一些专家还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大,许多事都能在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会过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误区二:以经验代替科学,垄断对孙辈的教育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归结到祖辈们身上,年轻一代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比较而言,祖辈们的确更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时至今日,他们学习新知识较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都多”。因此,“经验”与“科学”发生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误区三:祖辈世界隔代传播。祖辈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存在某些差异。通俗一点儿讲,有不少老人看问题的眼光陈旧一些,与时代发展不合拍。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和这样的老年人呆在一起,容易导致教育上的“脱代”。

误区四:容易造成亲子隔阂。亲子隔阂可以说是隔代抚养的又一个不良后果。这里涉及到的亲子隔阂包括两层:一是祖辈们对父辈的隔阂,一个是父辈与子辈的隔阂。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或者为了笼络孙辈的情感而经常给孙辈一些“小恩小惠”,父辈看不惯就有可能从中进行矫正;父辈管教孩子,祖辈如横加袒护与阻拦,这些都会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二是祖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会使儿童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爱我。于是,虽然是同样的爱心,却导致了双重的伤害。心理学表明,幼儿时期是亲情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亲情就会发生转移,把情感转移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另一方面,相互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使孩子觉得用空子可钻,因此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风港”,这种家庭生活状态是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的。

幼儿英语特色课程的四大误区


幼儿英语机构不断推出人机互动学英语、小班教学、外教授课、纯英语环境等新名词,刷新着家长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在为孩子选班时,常常被这些新概念迷惑,容易走进幼儿英语教育的误区。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对于幼儿英语机构打出的特色,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特点谨慎选择,不要一味求新。

误区一:超过6岁再学就晚了

“人家说6岁以后再学外语就晚了,所以早教就给孩子报了个双语的。”许先生说,如今儿子三岁多了,他正忙着给孩子选一家专门的幼儿英语机构。

济南瑞斯学科英语的Julia老师表示,6岁以下的儿童接受力很强,在口语的学习和听力的训练方面也更具优势。但是“如果儿童遇到发音不准的老师,形成错误的发音,以后会很难纠正。而且,幼儿英语的教学内容如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会挫伤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专家建议:母语稳定后再进行英语学习。天才宝贝的段蕊老师建议,家长不必急于报班,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英语熏陶,如放映英文动画片,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就会自动模仿。

误区二:外教教的才正宗

张女士说,她最近给女儿选了家英语培训班,“老师全是外国人,教起来肯定专业,再贵再远我也要让孩子接受原汁原味的教育!”“外教教学不等同于专业和品质有保障。”段蕊老师表示,外教教学可以保证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更易于提高孩子的英语口语水平。但同样存在问题,如外教水平良莠不齐,部分老师乡音太重,甚至没有相关的幼儿教育经验等。而且对于幼儿来说,中国老师用中文切入教学的效果可能要好于外教。

专家建议: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时,还是中国老师更值得信赖。Julia老师认为:“如果孩子的英语基本功已经打好,可以选择外教帮助孩子提高英语水平,但是在幼儿英语教育阶段,许多综合素质高、发音标准、了解孩子想法的中国教师更值得信赖。”

误区三:一切为了考级

张女士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四岁的儿子又记住了多少新单词。“好好背单词,将来才能顺利应对剑桥儿童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考试。”

段蕊老师说,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量化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兴趣。而且,这阶段他们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加巩固,长大后就会忘掉,对日后的各种考试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真正的应试型英语学习从初中开始比较有效。

专家建议: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更重要。如果只注重单词、语法的学习,那英语只能成为哑巴英语,失去了它的工具性。而且,早期英语学习的关键在兴趣的培养,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才能自发地去学习、去记诵。

误区四:课程越贵越好

朱先生是典型“一分钱,一分货”的信奉者,一听说某英语培训机构开设了“VIP一对一教学”,朱先生毫不犹豫地给儿子报了名,但儿子对此却兴趣缺乏。

Julia老师认为,许多家长爱子心切,认为贵的就是好的,“但是课程的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这一点许多家长并没有仔细考虑,比如‘VIP一对一学习’虽然能给孩子提供一流的师资,但幼儿阶段的孩子仍然需要与伙伴交流,共同进步。独立学习的形式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英语学习就变得索然寡味。”

专家建议:不挑最贵的,只要最合适的。Julia老师建议家长不要一味地给孩子挑选最贵的,而是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等因素后,为孩子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课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课程的定位等因素。

家长介入孩子作业的四大误区


父母适当介入孩子的家庭作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坏,与家长的教育、督促和帮助有重要关系。可现实生活中,家长的做法难免存在一些误区,以至于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家长该如何介入孩子的家庭作业呢?

误区一:精心辅导,孩子易患“作业依赖症”

李先生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还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李先生工作比较清闲,有大量的时间照料孩子。有一次孩子忘了写作业,时间又太晚,李先生担心儿子被老师批评,干脆“越俎代庖”,一笔一画替儿子完成了作业。几次下来,小家伙“忘”写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多,临时抱佛脚赶作业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弄得李先生不得不和孩子的老师及同学家长保持热线联系,以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后,李先生的工作开始繁忙起来,自然顾不上孩子了。如此下来,李先生的儿子变成了班上的作业“老大难”,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有些孩子尚未建立起学习责任感,对待作业常敷衍了事。对此,家长适当辅导孩子做作业是应该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但辅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忌监视,二忌指点,三忌代劳。家长应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及时更正。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解决,当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示。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一定要多称赞,多鼓励。

误区二:额外补充,易导致孩子厌学

现在一些习题型的教辅书很受家长欢迎,每个孩子手头平均最少有一套教辅。这些教辅除了部分是对课本内容的讲解,很多都是习题集。孩子放学回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做完家长规定数量的习题。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莹莹说她妈妈给她买了3套数学辅导书,一本口算,一本综合题,还有一套试卷。妈妈规定她每天晚上都要做一页口算,一页综合,休息日再做一套试卷。每晚写完作业就快8点了,再做两页题,至少要到10点左右才能休息。莹莹委屈地说:“我不想做,可妈妈不依。我真的不想读书了!”

家长给孩子购买教辅“开小灶”确实能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若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正确的辅导,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小灶”就很容易变成学生的额外负担。当孩子觉得这个负担太沉重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得不偿失。

误区三:放任自流,制造“问题孩子”

生活就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也不教,有的是没能力辅导,有的是没时间管教。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就更是不闻不问了,看到孩子学习差,教训一顿了事,过后依然放任不管。

作为父母,关注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不仅是做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此外,家庭给孩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孩子心里培植“根”的慨念,如果“根”的概念没有形成,孩子的归属感就很淡漠,他们就很容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很容易成为“问题孩子”。有位老师说得很准确: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不重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会应付作业,举一反三,时间长了,他甚至会应付生活。

误区四:全程看、陪、包办,贻害长远

与放任自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关注过度,全程看、陪、包办。晚上,孩子做家庭作业,一家人坐在孩子身旁盯着。孩子做完数学,爸爸去验算;写作文,要由妈妈列出提纲;抄完生字,爷爷承包改错;做完作业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对照课程表收拾书包,由奶奶代劳……这样的学习效果权且不论,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孩子第二天放学一回来,还可能一肚子怨气;数学出错了,怨爸爸;做文章没得高分,怪妈妈;抄写生字有错,爷爷眼神不好;学具没带齐全,责任由奶奶来负!

据老师反映,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全程看、陪、包办的同学,一般都自制力差,有45%的孩子不能主动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一般都需要老师或学生干部强制性看管,80%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全程看、陪、包办可能会暂时出现令人鼓舞的现象:作业全是对钩,考试成绩大幅上扬。但这仅是表象,而且这种表象也不会持久。孩子内心滋长的想法是:上课甭听,反正我爸替我做;复习甭操心,反正爷爷早就安排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方法的摸索过程也被剥夺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机制”丧失了。父母的过分热心具有这样的暗示作用:学习是父母的事,我是替他们学习的。这些孩子到了中学,常常表现出共同的特点:学习不主动,怕困难,缺乏自学能力,没有后劲。总之,全程看、陪、包办是一种短视行为,贻害长远。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其实,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孩子上兴趣班常见的四大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上兴趣班?四大误区莫忽视


暑假来了,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能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但是各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你们是否走入了以下误区呢?

父母让孩子上兴趣班是否走入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别让兴趣班侵占了亲子时间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生活中的学习很重要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别陷入四大误区


核心提示: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需要进行特长教育,而且年龄越早越好,而且有的孩子还不止报一个班,如此大的压力让父母和孩子都苦不堪言。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孩子究竟需不需要特长教育?

其实,“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一些兴趣、特长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时间,那就不妥当了。作为父母,应该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的误区

一、期望孩子能成为各项全才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想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全才,绘画、音乐、书法、外语……恨不得全让孩子精通。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最后既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也毁了孩子。

二、父母强加意愿给孩子

孩子天性爱玩,也许对一些特长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父母不管不问,自作主张地替孩子选择、逼孩子学习,也不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筛选,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三、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

孩子年龄小,缺乏足够的耐性和毅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也许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喜欢那个了,这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可是,很多父母却在孩子学习生厌时,采取“高压政策”,强迫压制孩子去坚持,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四、把孩子的特长教育作为攀比的内容

许多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或是学了什么特长,就不甘落后,让自己的孩子报更多的班、学更多的东西去竞争,生怕落在后面。这样导致孩子没有自由和时间,太多的压力反而影响了功课的学习。

种种的误区让父母更忙,孩子更累,学习的效果自然是不用提了。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说,幼儿时期的孩子去上特长班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 要。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谓的“特长”不应该局限在适应社会和生存的技能,而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能力的一种素质,必须依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发展。

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技能和兴趣,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培养,就不能由父母说了算,而是应该让孩子自主选择。

培养孩子的特长要依据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准兴趣点。

父母端正自身心态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待他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适当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的特长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孩子会打退堂鼓,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地鼓励,告诉孩子要去坚持,要始终如一,否则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

培养孩子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松紧有度,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总而言之,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太过于看重特长教育,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兴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四大误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适合爸妈给宝宝讲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