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区角、环境创设检查了。当我正忙着布置区角,把图片一张张贴上去。这时,涛涛走了过来天真地问:“老师,你在干什么呀?”我由于正忙着所以随便敷衍了一句:“你自己看啊?还要问!”听到这样的回答涛涛显然知道老师不喜欢他这样问。他一片茫然,无奈地走开了。喜欢这样问的小朋友不只有涛涛一个,类似的情况在平时也经常会出现,但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处理的。
其实,涛涛并不是不知道老师在干什么,但他为什么要名知故问呢?他是觉得有趣?是无心问的?还是┅┅我感到困惑,我和王老师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也问过了几个喜欢“明知故问”的小朋友。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但从孩子们羞涩的话中可以听出,他们并不是为了有趣、为了好玩才问这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他们只是想主动与老师亲近,获得安全感。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读懂孩子的这种特殊的语言,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经过这次反思,我会改变教育态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教育就像一坐金字塔,最底层的是“情感”。可以这么说:缺乏爱心的教师是不可能读懂孩子的语言。只有读懂孩子的语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才能得到提高。
一次带领孩子去户外活动,当走到一楼东门厅时,我忽然看见幼儿园崭新的墙上不知被谁乱涂了,“哎,小朋友这儿是怎么了?”孩子们边看边说:“是谁乱涂的一点也不好看。”“真是的还把墙弄脏了.”……突然,张健说:“老师我知道是谁乱画的。”“那你来告诉我们。”“老师这是不懂事的孩子画的。”我随机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爱护幼儿园,爱护墙饰,爱护花草,但这个小朋友乱涂乱画不爱护幼儿园
,那他就是不懂事的孩子。”“张建你说得太棒了!”孩子们拍起了手,都向张健投去了赞同的目光。我随机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乱涂乱画”“要爱护幼儿园”……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小朋友你们说的都很好那我们都来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好吗?”“好”孩子们齐声说。后来,我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把乱画的地方弄干净了,看着干净的墙面孩子们开心的笑了。
针对上述现象,我让孩子自由发表言论,让他们发现问题,开心的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地球妈妈生病了》,孩子们通过看视频,听故事,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遭到各种各样的污染,需要我们来保护环境,治好地球妈妈的病。我是环保小卫士,孩子们在画保护地球的图画时,我走到睿的身边,看到睿画了一个大大圆圈,上面涂成了棕色和黑色的,我想:“这孩子,怎么把地球涂成这么不好看的颜色。”我就问还在专心画画的睿:“你画的是什么呀?”睿用手拿起自己的画说:“我画的是地球呀!”“地球怎么变成这种颜色了?”“地球受到污染了,刮起了沙尘暴”,我一听对呀,刮沙尘暴的时候,不就是漫天的这种棕色的吗?我表扬了睿:“睿观察的真仔细,沙尘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颜色。”接着睿又开始了作画,他在地球上用绿色画了一圈的竖线线,我说:“这是画什么?睿说:“我要种好多好多的树,来保护地球。”睿的画表现很粗糙,但是他自己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作画中,他的画出现在成人眼里既可笑有非常可爱的,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画,表现自己的亲身感受,体现出他的思想感情,这才是充满纯真的童画,他们感兴趣的过程不在乎结果。
孩子的画看不懂,意味着他们的画“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我们要呵护孩子的最纯真的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
让孩子为了父母的夸奖变懂事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这种方式教育孩子时过于以外在奖赏为导向,而忽视了内在动机的培养,他们可能会变得过于依赖外部的认可和奖励,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动机。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不要让孩子为了夸奖变懂事”,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内在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理解和积极参与社会规范,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性。以正面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外在的夸奖。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大人夸奖孩子:“真棒,你真懂事!”
而孩子为了得到赞美的话语,不希望父母操心,便会伪装原本自己的小孩天性,压抑而迫切的表现自己的乖巧懂事。
懂事,是个非常招人喜欢的特质,它意味着不带来麻烦。
父母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面对着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不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对于那个被夸“懂事”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或者说对于一个处于调皮时期不能控制情绪的孩子,压抑自己的真实性格,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待生活,不让父母操心,这样真的好吗?
懂事,对于孩子,其实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在与他人相处时,过于懂事的孩子可能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了自己的权益。他们可能会过度迎合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导致自己被人利用或被动地处于不利位置。他们可能会缺乏辨别力,不懂得保护自己,容易受到伤害。
如果你觉得孩子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那么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鼓励孩子表达自己
当孩子表达情绪或需求时,给予他们充分的倾听和关注。不要打断或忽视他们的表达,充分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为孩子提供一些有效的沟通工具,如绘画、写作、角色扮演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并加深别人对他们的理解。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不敢表达自己,其实也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或者失去父母的爱。当父母能够接纳并且对他们的需求表示回应时,孩子的担忧自然也就降低了,为孩子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例如拥抱、轻抚或安慰的话语。这能够帮助他们感到安心和放松。
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让角色错位。
角色错位是由于父母放弃了自己的角色,孩子不得不承担其不属于他们的责任。父母要学会察觉,反思,不要让角色发生错位。
懂事,或许是长大的标志之一。
然而,过早地懂事,承受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残酷,既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孩子才能成为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主张,让他们学会适当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维护自己的权益,孩子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会说“不”并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边界,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事又独立自主的孩子。
”这可是我们大家都不能接受的回答!有些家长已经反映了孩子在家迷恋电脑游戏的情况,正要找机会教育孩子少玩电脑呢,雯雯的回答让我有些不悦:“瞧,老师的眼睛就是因为用眼不正确而近视的,你都和我一样戴眼镜了,再玩电脑,眼睛会变得更差,多不好呀!”雯雯却说:“我的眼睛就是要多看电脑才会好。
”雯雯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就懵了。
雯雯可不是那种专门和老师对着干的调皮捣蛋鬼,但她怎么会坚持这样说呢?我忍不住追问了一句:“为什么?”雯雯慢条斯理地说:“医生讲,我是弱视不是近视,多看彩色的电视、电脑能治眼睛。
”“啊?”我的嘴巴顿时张成了“O”型,这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知识!我赶紧打开电脑,和孩子们一起查阅:“雯雯告诉了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的新知识,我们可以到网上查一查,这样,就能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了!”果然,网上资料告诉我们,弱视的治疗不同于近视,关键就在于对弱视眼的训练,也就是要多让弱视眼做视觉精细训练,其中包括用弱视眼多看彩色的电视、电脑。
我不禁暗自庆幸,多亏追问了一句,不然,雯雯岂不成了“冤大头”?在幼儿园,孩子们回答问题出乎意料的情况常有,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含糊其辞地带过,甚至有时还会责怪孩子的语出惊人,误解孩子的言语。
细细想来,这正是教育行为幼稚和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早就提醒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孩子啊!经历这件事情,我对尊重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
确实,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多追问一句“为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会在敬畏孩子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清晨6点45分,我值班。一小班的小女孩拽着妈妈的胳膊,哭着嚷嚷着:“我不要妈妈走,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似乎着急上班,气呼呼的呵斥道:“你这孩子,说好上幼儿园不哭了,快放手。”小女孩依旧哭着闹腾着不放手,我微笑着走向家长和孩子,伸出手对着孩子轻声说:“来,握住老师的手,试试和妈妈的手有什么不一样。”小女孩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蹲下来,从妈妈的手拿开,握在我的手心里。“你的小手真干净,好漂亮的小姑娘,你不认识老师吗?我是幼儿园的录像老师,你喜欢照相吗?……
小女孩怯怯的应道:“嗯,我认识老师,我也喜欢照相。”那好,和妈妈说再见,老师给你照相好吗?我说道。孩子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对妈妈说“妈妈再见,记得早点来接我。”此时的我发现家长的脸上流露的是感动和信任,更多的是尊敬。其实,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就是热爱幼儿。爱是儿童和教师心灵之间的通道,是打开儿童心智的钥匙。在幼儿园里老师的爱是理智的爱,其中包含着对幼儿的尊重,也包含着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记得宋庆龄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教育的成败”。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社会性机构,可以说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站。由于孩子社会经验缺乏,身心发展水平低,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当他们初入园时,会自然地把对家长的依赖逐渐转移到幼儿教师身上,所以孩子会自然而然地称呼老师为妈妈。作为教师要快速的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仅有的爱和细致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读懂孩子,懂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有方法,必须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情感需要,要善于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和游戏活动中观察幼儿,要善于通过幼儿的言行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心理变化的倾向并及时给与回应。孩子的哭闹是需要老师情感安慰的信号。抱抱她、牵牵手、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鼓励的眼神等,对老师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孩子却是最幸福的事情。
当我们发自内心的爱自然流露的时候,我们的身上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笑意盈盈的脸上充满自信和坦然,让人觉得容易亲近,让家长觉得值得托付。就像此刻,望着远去家长的背影,我牵着孩子的小手的瞬间,家长是感动的,我是幸福的,孩子是快乐的,让幸福彼此传递着快乐……
午饭过后,孩子们各自选择喜欢的区域开始了愉快的活动。唯独佳泽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当我看他时,他的小眼睛直直的看着我好像有话要说,因为当时还在处理餐后卫生,我就顺口说了一声:“怎么了,吃好了到娃娃家去玩吧”,就去忙别的了。
12点孩子们准时入厕后进寝室午睡。我发现每隔两步距离就有一个湿湿的脚印,直觉告诉我肯定有孩子的鞋湿了,排除玩水弄湿鞋子的可能那就是有人尿裤子了。经过逐一排查,结果是平时不爱说话的佳泽。我恍然大悟,之前他一直在看我就是想去尿尿,或者是裤子鞋子已经湿了不知怎么办。当时是我太粗心了没有想到这些。这时候大部分孩子已上床,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先让其他小朋友都闭上眼睛睡觉,劝她脱下湿裤子帮她擦干后进被窝睡觉,随后打电话让他妈妈来送鞋和裤子。处理完这些,我陷入了反思和自责中。
是孩子的眼神我没读懂,如果当时我明白什么意思或者耐心的去问一下的话,事情就不会这样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得细心再细心,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眼神,了解每个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才会做的更好。孩子请原谅我没有读懂你,我以后会努力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