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可判断孩子的个性

12-06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色彩可判断孩子的个性》,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有可能说出了孩子的内心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旗帜特征;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既然颜色说出了孩子的秘密,我们可以运用简洁有效的“颜色疗法”,来对孩子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

喜欢黄色

喜爱黄色的孩子有两种,一种是坦率地表现当时的心理状态,而另一种则将不满足转化成一种强烈的愿望。两种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对于一个喜爱黄色的孩子,应注意是属于哪种类型。后者之所以喜爱黄色,乃是想凭借色彩来弥补事实的不足,对于存有此类色彩偏执倾向者的矫正法,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满足其需求,让他到户外去接触阳光。

如果一个孩子住在有广大庭院的房子,或附近有绿地、公园,而又喜爱黄色时,该怎么解决其心理状态呢?我的判断是——此类小孩,如果不是生长在极幸福的家庭,就是缺少母亲的抚爱,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在色彩知觉已固定化的阶段(如高中),依然选择黄色,那么,大体来说,这个孩子必是健康的。

喜欢绿色

较喜爱绿色的城市孩子,大部分是属于“生活环境贫乏”者。这里所谓“生活环境的贫乏”,并非指经济上的贫困,而是心理上的贫乏,例如:当孩子一打开窗口,只见邻居厕所的水泥墙,而不见青翠的花草树木,这就是“生活环境的贫乏”。在这种情况下,小孩子对于绿色所代表的清新活力的形象,必然心怀憧憬,而直率地表现在对绿色的需求上。想矫正此类孩子的偏色心理,须制造一个能满足其欲望的环境,让他一打开窗户,就可看见青葱翠绿的草地树木。如果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者,则尽量利用假期带他到郊区山间,接受大自然的青绿。居住在乡下的孩子,由于长久住在举目青翠的绿色大地中,所以,在色彩心理测验时,大部分对于绿色都不会有特别的需求。

喜爱红色

“喜爱红色的小孩子”是正常的。许多年轻的母亲,在爱子心切的情况下,对于“老喜欢用红色绘画”的小孩子多感到不安,其实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小孩子对于色彩的反应,正如同原始民族一般,比较喜欢红色。

喜欢紫色

喜欢紫色的孩子情感较脆弱或缺乏勇气。大体而言,选择中间色或紫色的小孩子,大部分缺乏冲劲与勇气。

喜欢黑色和蓝色

喜欢黑色和蓝色的孩子不是“健康不佳”就是“较具神经质”。

延伸阅读:宝宝性格与偏爱颜色

发现之一:

粉红色-依附性特别强

大部分的女孩子喜欢漂亮的粉红色。如果您所爱的小女儿喜欢粉红色的话,表示您的家庭经济环境在一般水准之上,而且,也象征着双亲爱心的充分表现。

在爱心的保护下,这种女孩子多具备“高度审美观”、“细心体贴”,“优雅”,“柔顺”的物质,亦正是吸引人之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判断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测试: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夜间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习惯?

13.孩子是否经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静地独自呆一会儿?

15.孩子是否有恐惧心理?

“个性孩子”的教育


案例一:因为班内见习的老师比较多,孩子们感觉好奇,所以盛饭时,总是个别幼儿大声说话。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老师耐心劝说,但是,有一位幼儿故意躺在地上大叫。

案例二:老师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讲,个别幼儿在下面大声讲话,故意做出令小朋友好笑的样子,等其他幼儿哈哈大笑,他就高兴了,变得扭屁股或挤眉弄眼,老师的课堂秩序变得混乱不堪。

案例三:实习的老师在后面做玩教具,个别的孩子随便下座位去拽老师的头发,目的是引起实习老师的注意或让她们抱一抱。

案例四:区域活动收拾东西的时候,总是看见几个“个别”孩子将积木或手工纸故意往地上扔,有时还踩一下,觉得很好玩。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个别表现比较随性、顽皮,凡是反映较强的孩子特别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不行、不顺就会大吵大闹,常引得老师着急生气。

班内因为有了这样几位个性孩子的存在,班级秩序有些乱。该怎样教育和引导这些孩子呢?我改变了以往的急噪、焦虑,而以平静、平和的态度来对待、解决。

1、调整心态,不与其正面交锋。在孩子情绪激烈的情况下,我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的心态解决事情,以免事情的进一步激化,然后寻找时机,主动地与他交流,分析原因,引导他寻求解决事情的办法,使孩子这种强烈的情绪得以缓解。

2、积极与家长交流,取得理解和配合。针对孩子的情况及时和家长联系,与其交流,传授正确的指导方法,步伐一致来对待孩子的情绪反应,慢慢缓解情绪反应的强度。

3、循序渐进,适时强化。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等到他对待事情情绪有所改观时,我们就及时给予认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进步后的“益处”,增强自信,从而渐渐使情绪反映强度降低。

如何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


自发性顺利成长的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其积极寻求朋友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出现这一现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说明这是一个意欲发展顺利、情绪安定的孩子。父母可以对自己的育儿方法加以肯定并树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么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机会接触同龄的孩子,也不与其一道玩耍,这时父母就必须对自己以往的育儿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探讨了。

在探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有没有一直在压抑孩子的自发性的成长;其二,是否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

就压制孩子自发性成长的育儿方法而言,父母们最容易落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还有一个是运用过保护的培养方法。

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对孩子施加命令、压力,支配孩子的行动。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老实听话、很好对付了。

父母这时可能会觉得由于自己育儿有方,才使其成了个“好孩子”,甚至还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儿方法已经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使之失去热情和活力了。

这里所说的过保护是这样一种育儿方法,即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却动手代劳。也就是说,在孩子要求“自己来做”的时期里,父母出于“做不好”、“太费时间”等种种理由,而没有让孩子做。这样一来,孩子自发性的发育便受到了压抑。

其结果是,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父母帮自己做。如果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孩子会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该为自己服务。再严重一点的话,孩子会变得用命令的语调来指使妈妈。当要求不被满足时,甚至会对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谓的“家庭暴力”。>>>每种个性都有成功的可能

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在家里显得挺神气活现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变蔫掉了。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窝里横”。

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

如此下去,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这样的话,在从小学到青春期这一期间里便存在着出现种种问题的危险。

全面了解你的孩子个性


导读:如果我问你,你了解孩子吗?你肯定会说,我当然了解自己的孩子了,我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他最爱做什么,最喜欢的人物、颜色...,也许你能列举一大堆,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你了解宝宝的个性吗?以下几方面将更有助于我们父母加深对宝宝的了解。

九方面全面了解孩子个性

适应能力:他到了奶奶家依旧能够平稳入睡还是只能适应自己的小床。

活动量:他是一刻不停地奔跑还是会静静地停下来闻闻花香。

规律性:他每天都会在接近的时间里吃饭、睡觉,还是很少让你有规律可循。

趋避性:他十分乐于接受新鲜口味,还是对无论见过多少次的邻居依然躲躲闪闪。

情绪:你每天上班后他都高高兴兴地迎接你还是一见你就会哭闹一通。

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于你们的游戏,直到你说“我们该结束了”,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事物的影响。

反应强度:他对陌生人无论喜恶都反应强烈,还是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依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敏感程度:他可以马上分辨出你更换了奶粉的品牌,还是即使尿裤已经厚厚地也没有什么不适。

注意力分散程度:他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很快以玩具、电视节目分散他的注意力,还是即使唱歌、抚摸都不能安抚他的情绪。

孩子个性与情绪有关


导读:愉快的情绪无疑对孩子的健康和个性的发展十分有利,所以家长要学习从各方面入手,培养孩子愉快的情绪。

情绪与一个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需要满足了,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往往产生消极的情绪。但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改变。

愉快的情绪无疑对孩子的健康和个性的发展十分有利,那么培养孩子愉快的情绪,父母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1、为孩子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成长环境。父母或其他教养者的情绪愉快稳定,在日常生活中会感染孩子,孩子的情绪也会处于愉快的状态。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所需要的爱,这种爱既能培养孩子的愉快情绪,也是人格建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父母若按照成人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要求孩子,必然会对孩子限制过多,这是不利于孩子愉快情绪培养的。

2、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这样会促进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百依百顺,盲目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或者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均以冷漠对待,都不利于孩子合理情绪的培养。

3、帮助孩子释放不愉快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不愉快情绪产生,也是没有必要的,关键是要帮助孩子通过适当的途径来释放它。大多数孩子在与小伙伴玩时会感到愉快和欢乐,因此父母就可以多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释放不愉快情绪的时候,也可设法转移孩子不愉快的情绪,避免长时间持续这种情绪。

幼师资料《色彩可判断孩子的个性》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