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明智地解决育儿冲突

12-09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父母如何明智地解决育儿冲突”,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常会在育儿上发生激烈的冲突。专家提示,当冲突叩响幸福大门时,请紧紧拥抱那个跟你一起承担养育责任的人,还有怀里那个好奇的小人。

案例:丹丹妈妈不允许儿子倒着爬滑梯,因为这样很可能被滑下来的小朋友撞到而受伤,而爸爸认为,这样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当丹丹单独跟爸爸或妈妈玩滑梯时,他会在一小段时间的混乱后搞清父母各自的要求再玩。但今天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丹丹困惑了,到底可不可以倒着爬滑梯呢?

丹丹爸爸仍然鼓励他爬,而妈妈则告诉他:“这样很危险!”然后,爸爸妈妈引经据典,展开辩论,实际上他们辩论的是“谁正确”,争夺的是“老大”的权利。

专家分析:以上案例可能会发生这样三种糟糕的情况。

一是一方暂时获胜。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他必须独立承担责任。而另一方则会认为自己不被需要,用冷漠来对待配偶和孩子;或是双方都不肯让步,坚持战斗,冲突便不断升级,互相伤害,迫使孩子承担由于父母不和所造成的不良的家庭气氛。

二是妈妈认为,家庭和谐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她很担心孩子被撞到,但是她害怕冲突。此时,她会默默地心疼,躲到一旁。如果孩子被撞,她就极力指责自己。但她暂时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和孩子的爸爸计较。然而久之,她会越来越无法忍受孩子爸爸的教育方法。

三是孩子的妈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她认为应该让孩子看到妈妈和爸爸互相尊重的。于是她会产生一个可怕的念头,希望孩子摔下来,以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这三种情况都会使孩子通过观察感受到家庭的矛盾、混乱,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这种感觉会扩展为个人的孤立、个体的不平衡,以及叛逆,有的孩子甚至会利用家庭教育冲突来达到控制父母的目的。

建议1:相互表达真实的感受

如果丹丹妈妈对丹丹爸爸说,孩子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成熟,自己担心从上面滑下来的小朋友会撞上孩子;丹丹爸爸则向她承认,男人冒险的天性可能是他忽视了这一点,但他认为加强锻炼可以让男孩更具有男性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共同找出一个兼容并包方法,如允许孩子倒着爬滑梯,然后一人一边保护孩子的安全。

建议2:试着理解和尊重对方

孩子爸爸有时候会打孩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犯错。可是妈妈认为,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不应该用打骂孩子的方式。孩子的妈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的爸爸,原来她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打骂,每当看到孩子的爸爸打孩子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难受。孩子的爸爸很同情孩子妈妈的心情,可是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变坏,是因为爸爸打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共同规范一个允许打的范围和程度。

建议3:让孩子感受尊重和爱

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在稳定、规则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虽然冲突来源于不同的意见,如果能善于表达真实的感受,理解尊重对方来化解彼此间的差异,就能使冲突发挥积极的效用。当孩子亲身体验父母解决冲突的全过程,他同样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一直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孩子由老人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很多状况。而哭闹是小班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外显现象之一。我们要从小班幼儿初入园的哭闹现象入手,分析了解了哭闹的原因,就能从中解决、缓解幼儿哭闹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顺利过渡。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一个新的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有的妈妈早上送来宝宝园后即偷偷走掉了。宝宝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宝宝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宝宝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宝宝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宝宝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有的宝宝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宝宝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教室后,发现家长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所以宝宝就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育儿心得:如何让孩子高兴地吃饭


育儿心得:如何让孩子高兴地吃饭

现在的父母能做到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吃饭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么是做父母的一片厚爱孩子不接纳、要么是父母的要求孩子做不到,总之,饭桌上的纠纷在现在的小家庭中试常有的事。

本来进餐前愉快的气氛不知不觉就会变成妈妈和孩子的吵架擂台,一个要孩子吃,一个偏不吃,或者就成了爸爸和孩子的谈判场所,我给不买什么,你就把饭吃了

常常见到时饭桌前堆了一大堆饭菜,妈妈在一旁看着,一边口中还说个不停,还一边夹菜,像是关心又像是监督,要是孩子没完成量还得受到父母的训斥,想想看,处于这环境的孩子哪有愉快的心情去对付饭菜,摆在他前面的分明是个包袱。

其实,只要父母能够从容、冷静、和蔼的对待孩子的吃饭问题就能解决了,吃饭不在于强求孩子吃多少,而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想吃饭,愉快的进食。孩子比平时吃得多,不要夸奖他,比平时吃得少,也不要露出失望的表情,慢慢的孩子就对吃饭的事不再介意了,压力一旦消失,孩子就会愉快的去进食。平时多做些孩子喜欢的食物,让他们一吃饭的时候就口水直流,迫不及待,让他们觉得吃饭是件高兴地事。

育儿知识: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一直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孩子由老人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很多状况。而哭闹是小班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外显现象之一。我们要从小班幼儿初入园的哭闹现象入手,分析了解了哭闹的原因,就能从中解决、缓解幼儿哭闹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顺利过渡。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一个新的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有的妈妈早上送来宝宝园后即偷偷走掉了。宝宝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宝宝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宝宝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宝宝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宝宝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有的宝宝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宝宝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教室后,发现家长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所以宝宝就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育儿心得-如何让她宝宝健康地成长


育儿心得-如何让她宝宝健康地成长

说起来也真的没什么,现在我在家当全职妈妈,我也和宝宝一起慢慢成熟,学习怎样理解孩子更好的培养孩子让她健康地成长。

布布是个很听话的乖孩子,脾气有时很倔,但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乖孩子,你越对她凶,她就越哭闹得厉害,你若蹲下来好好和她说,反而会乖乖听话,懂事得让我们吃惊,像个小大人。

但在原则性问题是一定要坚持,不能做的就不能做,跟她讲道理、举例子。第一次她还是会哭闹,但这次过后就知道了,再闹也没有用,就不会有下一次了。

睡前给她读故事书,没事时让她自己放歌碟或故事碟自己看,让她养成读书的习惯。现在布布经常有事没事就拿故事书出来让我读给她听。

早上孩子往往会赖床,特别是冬天,我就和她约定好,再睡10分钟,就和妈妈一起起床。但有时候也会无理取闹,这个时候我就再跟她说:“起床后还要和妈妈玩一次“推到”游戏呢。”或者说“起床后还要泡牛奶给你喝呢。”布布听了就想着要做这些事情,于是就不再赖床了。

孩子从小就有这虚荣心,喜欢争第一。每次去幼儿园的路上,看到前面不远处有同去学校的小朋友,就赶紧抓紧我的手说:“妈妈,我们跑吧。把他/她落得远一点。”若后面有小朋友,她也是拉着我走得急急的,生怕被别人赶上来。自己跑前面了,就高兴地咯咯笑。

在班上看到其他小朋友当班长了,回到家对我说:“妈妈,我也要当班长。”我就趁机教育她:“当班长,要本领大、嗓音大、会管得住人哦。你要当班长就要和其他小朋友竞争,别人当你也该为朋友高兴,你表现好了,老师也会选你哟。”慢慢地她懂了,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当上班长或得到第一而哭闹了。

在班上老师提问,她也会经常举手,但这么多同学,老师也不会经常点到她回答。回家后对我说:“我每次举手,老师都不点我。”我就教育她说:“你们班这么多同学,老师会换一换点,点别人的时候你也要认真听,然后想想自己会怎样回答,这样下次老师点你时,你会回答得更好,是不是?”布布认真的点着头。

其实,小孩子嘛,只要顺其自然,告诉她生活常识、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就够了。幼儿园是孩子的社会大家庭,让她知道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学会做人,身心健康就足够了。

希望亲爱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这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

育儿知识:父母做调整有益于减少亲子冲突


我想带给父母的最后一个观念是:通过调整自身的某些态度,可以避免与孩子之间很多冲突的产生。

在我们的社会,为人父母更多地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而无关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父母常常意味着要养育孩子,孩子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父母;只有“问题儿童”,没有“问题父母”,甚至可以说不存在有问题的亲子关系。

然而,所有为人父母者都知道,在与配偶、朋友、亲戚、上司或同事的关系中,有时候为了防止严峻的冲突或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自己也需要做出改变。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通过改变自身对待他人行为的态度,进而变得更加接纳他人的行为风格。你可能曾经对朋友习惯性的迟到感到不愉快,但是在这几年中开始接纳它,或者付之一笑,然后以此开你朋友的玩笑。你不再对此感到不快,而是将它作为朋友的一种特点接纳了。朋友的行为并没有改变,只是针对这种行为的你的态度改变了。你调整了自己,改变了自己。

同理,父母也一样可以改变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

唐娜的妈妈变得更加接纳女儿想要穿短裙的需求,因为她回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不顾妈妈的反对,追逐穿迷你裙和及膝靴的潮流的情景。

里基的爸爸变得更加接纳三岁儿子过度活跃的特点,自从他在和其他父母的讨论群中听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当中,这种行为是非常典型的”。

父母应该明智地意识到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可以减少自己不接纳的行为的数量,从而可以更加接纳孩子或接纳孩子的行为。

你可以更加接纳自己吗?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接纳他人的程度和接纳自身的程度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一个能“如其所是”接纳自己的人,也会对他人有更多的接纳。反之,那些对于自身很多特性都无法忍受的人,通常会发现他人身上有很多令自己无法忍受的地方。

父母需要问自己一个犀利的问题:“我对自己本来的样子有多满意?”

如果最诚实的答案显示对自己这个人缺乏接纳,父母需要重新检验自己的生活,寻找方法,从自己取得的成就中找到更多满足。有高度自我接纳、自尊的人通常是有所作为的成功者。这些人懂得运用自己的天赋,知道怎样发挥潜能、怎样达到目标,他们是实干家。

父母若通过独立的、有效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但能够接纳自己本身,而且不需要从自己孩子的行为中寻求对自我需求的满足。他们不需要他们的孩子在某种特定方式下成长。自尊较高、以自己的独立成就作为坚实根基的人,对孩子以及孩子的行为会更加接纳。

如果父母很少或者无法从自身的生活中获得满足和自尊,必须很大程度地依赖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来获得满足,则往往不太能接纳孩子——特别是害怕孩子的某些行为会让他们看上去是糟糕的父母。由于这“间接的自我接纳”,这类父母将要求他们的孩子按特定的方式表现。一旦孩子背离其愿望,他们更可能不接纳孩子,对孩子感到失望。

养育“好孩子”——学校的尖子生、善于社交、体育达标等等——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需要”为他们的孩子感到骄傲,“需要”他们的孩子以特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好让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优秀的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父母是在利用孩子带给自己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若是父母没有自我价值和自尊的其他来源,他们的生活将局限于调教出“好”孩子这一件事。这种情况会让他们十分依赖孩子,并强烈要求孩子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事。

他们是谁的孩子?

很多父母对于把孩子塑造成某种预先设定好的样子抱有强烈企图。他们所持的理由无非是“毕竟他是我的孩子,不是吗”,或是“难道父母没有权利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吗”。

那些认为自己“拥有”孩子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有权利按特定方式塑造孩子,也因此会更倾向于当孩子的行为偏离既定模式时,对其行为表现出不接纳。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甚至非常不同的个体——完全不属于父母——的父母一定能够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行为。因为在他们那里没有模式,没有给孩子预先设定好样子。这样的父母能够更加充分地准备好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更加能够允许孩子成为他天生就能够成为的样子。

懂得接纳的父母愿意让孩子编写自己人生的程序;不那么懂得接纳的父母感觉有必要为孩子编写他的人生。

很多父母把他们的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这种想法经常导致父母极力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定义中的孩子,或是变成他们自己期望却未能长成的模样。近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讨论了很多关于“分离”的话题。大量累积的证据表明: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一个人能够允许别人于自己是“分离”的存在。这种分离的态度存在得越多,就越不需要去改变他人,且更能容忍他人的独特性和行为上的差异。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课堂上,我经常需要提醒父母们:“你创造了一个生命,现在要让孩子拥有它。让他自己决定,他在你给予他的生命中想要做什么。”纪伯伦在《先知》一诗中很好地阐述了这个原则:

你的孩子并不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来,但非从你而来,

尽管他们和你同在,但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别灌输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你大可以努力让自己像他们,但别设法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只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就能够改变自己,去减少自己不能接纳的行为。一个孩子有权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无论和父母本身有多么不同,或是和父母的伟大蓝图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孩子不可剥夺的权利。

你真的喜欢孩子吗?

我认识一些父母,他们说自己喜欢孩子,但是他们的行为非常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只喜欢某一种特定类型的孩子:看重体育的父亲常常会不喜欢一个兴趣和天赋都与体育无关的儿子;看重外貌的母亲会不喜欢一个不符合社会定义的女性美的女儿;那些生活因音乐而充实的父母,常常会对自己没有音乐兴趣的孩子表现出深深的失望;重视学术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父母,会对一个缺乏此种智慧的孩子造成无法修复的心理损伤。

如果父母意识到孩子未来的道路和方向有无限的可能,他们不接纳的行为就会变少。我经常告诉父母们:“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只要期盼他有所成长就好了。”有了这种态度,父母就会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对每个孩子的接纳,并且在看着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喜悦和兴奋。

你的价值观和信仰是唯一正确的吗?

尽管比起孩子来父母无疑年长且拥有更多的经验,但并不是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就让他们掌握了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或者使他们拥有足够的智慧可以在任何时候明辨是非。诚然,“经验是个好老师”,但它并不总是可以教导我们什么是对的;有知识好过无知,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并不一定总是智慧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在亲子关系中陷入大麻烦的父母都是是非观念极其强烈且严格的人。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越是确信无疑,就越有可能强迫孩子接受他们(通常也会强迫其他人接受)。同时相对地,这类父母容易不接纳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的行为。

那些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更加具有可渗透性、更容易变通、更少“非黑即白”观念的父母,对于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的行为,他们的接纳度要远远高得多。据我观察,这类父母也较少把愿景强加在孩子身上,或是试图把孩子塑造成他们预先设计好的模样。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儿子剃光头,尽管他们自己不会赞成留这样的发型;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孩子不同的着装风格,或是对学校权威的反抗。这类父母似乎接受了“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事实。“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于昨日”,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未必是下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进步,一些事情是要坚决反对的,不合理的压制和强制的权威应该被坚决抵抗。拥有上述观念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有更多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合理的以及可以接受的。

你的首要关系是夫妻关系吗?

美国很多父母向他们的孩子,而不是配偶寻求首要关系。特别是一些母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带给她们满足感和愉悦感,而这些感觉更应当从婚姻关系中获得。将亲子关系视为首要关系,常常导致父母“把孩子放在首位”“为孩子做出牺牲”,或者对孩子最后可以“出人头地”寄予非常大的希望。因为对这些父母来说,亲子关系是他们很大的一笔投资。孩子的行为对这些父母有着过于重大的意义,孩子的表现如何至关重要。这些父母觉得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对孩子进行看护、指导、引导、监督、判断和评价。他们很难容忍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过失。他们感到他们的孩子必须受到保护,以远离失败的经历和遭遇所有可能的危险。

高效能的父母能够与他们的孩子建立一种更为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们视婚姻关系为首要关系。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仅仅处在第二位——如果不是第二位的,也不会比他们配偶的位置更为重要。这些父母似乎允许他们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他们喜欢与他们的孩子在一起,但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也喜欢与他们的伴侣单独相处。他们的投资不仅仅在孩子身上,也在他们的婚姻上。因此,孩子表现如何或者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地至关重要。这些父母更倾向于认为孩子拥有自己的生活,应当被给予更多的自由来塑造自己。他们似乎没有那样频繁地纠正他们的孩子,也没有花那么多时间监督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出现在孩子身边,但是在他们没有感到强烈的被需求时,是不会不请自来地介入孩子的生活的。这些父母无疑是关心孩子的,却并不焦虑。他们给予孩子关注,却不会让孩子透不过气。他们的态度是“孩子就是孩子”,因此他们更能接受孩子的真实样子——就是孩子。对于孩子的不成熟或性格缺点,高效能的父母会更经常地感到好笑,而不是痛心。

这类父母无疑比前面那类更善于接纳——会令他们不高兴的行为比较少。他们没有那样强烈的需求去控制、限制、指挥、要求、警告和说教。他们可以允许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与自己的分离。前一类父母则比较不善于接纳,他们需要去控制、限制、指导、要求等。因为亲子关系是他们的首要关系,所以这些父母有着强烈的需求,要监督孩子的行为和设计孩子的生活。

为什么那些与配偶的关系不令人满意的父母会发现自己较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非常需要孩子为他们带来欢乐和满足,而这些恰恰就是他们的婚姻关系中缺失的。

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吗?

P.E.T.课程能否改变父母的态度?父母能够学会更多地接受他们的孩子吗?以前我对此曾有过怀疑。然而近年来,我的想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证了许多人,通过个人和家庭心理咨询或治疗、自助团体、阅读、观看录像带和听录音带,其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极大改变。大多数专业人士(和父母)现在都接受了一个观点,即:当人们有机会学习和练习沟通与冲突解决技巧时,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下面这些语句,摘自我们从父母们那里收到的信件和评价表:

——我们真希望在好几年前,当我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已经学习了这门课程。

——我们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地尊重。

——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我学习了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我对整个人类的视野有所拓宽。我更能接受其他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待他们。

——我一直都很喜欢孩子,而现在我也在学着尊重他们。P.E.T.对我而言并不只是一门关于育儿的课程,而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自己都难以置信,我竟然对我的孩子如此不信任。当我发现他们能够比我更好地处理他们的情绪和问题时,我感到自己的肩上卸下了一副重担。我开始为自己而活,于是重新回到了校园。现在我成了一个更快乐的、自我满足的人,也因此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

并非所有父母都能完成态度上的转变,成为更能接纳孩子的父母。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婚姻并不是那么幸福美满,因此,夫妻中的一个或者双方无法成为高效能家长。他们或者因为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婚姻冲突之中,所以缺乏时间和精力;或者发现自己无法接纳孩子,因为无法接纳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自己。

另一些父母发现自己很难摆脱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继承的沉重的价值观体系,这导致他们现在过多地评判且无法接纳自己的孩子。仍然有许多父母无法修正他们“拥有”孩子的态度,或是无法摒弃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预想的模样的目标。

对一些难以改变自己基本态度的父母,学习P.E.T.的经验会为他们打开一扇寻求其他帮助的门——团体治疗、婚姻咨询、家庭治疗,甚至是个人治疗。这些父母中有很多人都说在接触P.E.T.之前从未想到过向心理学家或精神医生寻求帮助。很显然地,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我意识,以及改变的动力和愿望。

经验告诉我们,在养育富有责任感的孩子方面成为更加高效的父母是需要花费一番努力的——它需要勤奋地学习、耐心地实践。不过试想一下:有什么工作不需要付出努力呢?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婴幼儿之间的争吵往往会在瞬间就引发厮打、甚至是咬人。如果家长面临着自己的宝贝被“欺负”,心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应用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宝贝们的“暴力事件”,更无需上纲上线,自寻困扰,尤其不要当着宝贝们的面争吵,否则“小痛”有可能变成了“大疾”。原因大致有这么几方面:

一、他们的厮打、啃咬多数是不记仇的,(个别特别敏感、胆怯的宝贝例外,因为或许他们本身的人际交往、性格就有缺陷),家长即便是能理清他们的是非也意义不大。碧如:大宝被涵涵“欺负”了,按理是不想和涵涵玩了,可是当涵涵不在的时候,大宝还有些失落......

二、家长往往会把事件看成是“欺负人”,因此有“讨伐”对方的心理,当带着情绪去指责对方的同时,无形中渲染了事态的发展。这样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自己被“欺负”的宝贝会觉得很委屈,很疼、很害怕......;二是“过错方”被指责也充分说明了“我”被欺负了,心理的愤怒、恐惧、焦虑骤然升级。

三、家长“讨回公道”是成人间的公道,宝贝们虽然需要,但不是最最重要的。宝贝们最最需要的是:释放情绪——哭诉、安慰,但最关键的是引导他学会如何避免冲突,学会和发生冲突的同伴握手言和。只有握手言和才能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而握手言和的前提是:家长之间不要发生冲突。

育儿观念:解决孩子问题的根本是解决父母自己的问题


育儿观念:解决孩子问题的根本是解决父母自己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感觉到皓皓心里一直有种不良情绪,但他自己说不出,我也搞不清楚。《倾听孩子》读书会以来,我的倾听意识加强,感觉敏锐了许多,也实践了几次倾听,帮他排除了一些一时的不良情绪,但我能感到,那个大问题一直存在,只通过发泄情绪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在一次倾听中,那个问题开始露出端倪:

我:你是不是不想上幼儿园?

皓皓:要让我上幼儿园那就只让比我小的孩子来,比我大的都不能来…只让男孩儿来,不让女孩儿来…

我:问什么不让大孩子来呢?

皓皓:大孩子都打我…

(我知道他指的大孩子里实际上最关键的那个孩子是年龄个子都比他小的)

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从他的混乱描述中,我排除了他表达不准确的方面,确定了他不想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以前他曾经跟我提过的事情(而当时我看他并没有太大的情绪就没在意)---大路路和权权一起玩儿的时候就不跟他玩。这样的原因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象我一样想:小孩子这事儿不算事儿。而且我也确实不知除了说“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儿”外还能说什么。那次的倾听缓解了他的部分紧张情绪。但接下来仍然几乎每天都会闹情绪。我在困惑、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渐渐明白了是大路路的强势使他产生了困扰他的恐惧。

皓皓:大路路太厉害了,他一厉害,我就弄不过他了…

问题找到了,那么如何解决呢?我首先想到的大路路的强势是个问题(这么快我就把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了),而我又一向认为孩子都没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所以我接下来想的是让路妈找找自己的原因是如何造成大路路强势的(瞧,这时我已经把皓皓的问题变成路妈的问题了),那么索性再跑远些,想想假设路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大路路不再强势了,那么皓皓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必须承认,答案是否定。大路路不是第一个令皓皓困扰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时我发现自己探求问题的方向南辕北辙了。

一个人的问题根源应该从自身向内去探求,而不是向身外寻求,所以还是回到皓皓自身来吧。皓皓一向不强势,太不强势就偏向了另一边—软弱胆小,不相干的人说话声音大些他就以为是在喝斥自己就会跑到我跟前把头埋到我膝上;再遇到强势些的小朋友,他就更没力量(内心力量)没自信去应对。那么是谁造成他这样不自信呢???还是那句话,孩子都没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我不愿承认也必须正视,皓皓的问题肯定是皓妈的问题。Bingo!想到这里,我内心里一直回避不愿触碰的东西一下被触动了!是的,我一直知道那个问题的存在,但我却一直不愿相信那会不可避免的对我的孩子产生影响。以前读到别人挖掘内心寻找内心深层(尤其是幼年经历)问题的文章,我都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能找到的,我以为我早把所有那样的问题清理干净了,而现在,是孩子象一面镜子映照出深暗角落里的我自己。

我相关的幼年经历平常到如同传统的道德经(虽然我没读过),一说肯定大家都共鸣。整体发展没有受压制,但有一个方面却对我的性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母亲比较强势,而我父亲常跟我们说你妈高血压你们不要惹她生气。这句话对我这个最认真的女儿产生的影响最大,因为我太认真了,我真是如履薄冰地做到了百分百的不惹她生气,对她有一点的反抗甚至只是心里的小小不满都会使我内疚,觉得自己不孝,然而她还是会生气,我因而更自责。很多年都是那样,又加上受中国传统思想里本就有的谦卑之道影响,以至于上班以后,我在社会交往中谦卑有余,自信不足。虽然我这些年通过自我调整发展和改善了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然而幼年受到的影响很难完全摆脱,而在家庭中面对老人所能做的调整就更有限了。而孩子看到的模仿到的多数是我在家庭里与老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所以那样的影响必然传递到了他的身上。

我的身上存在父母留下的影响,就同《倾听孩子》书中所讲,是普遍的问题,也是普遍被忽略的问题,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这样在无意识中用父母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又继而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以前因为不懂,很少有人意识到和重视那些影响产生的问题,而我们现在学习《倾听孩子》,就是要增强意识,发展认识,不让那些问题继续恶性循环下去,因为我们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去爱。

终于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了!那么如何解决呢?我想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传递力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我对自己的问题是有处理的,在社会交往中我已经发展了内心力量和自信,但面对老人我不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所以对孩子的问题,我想可以这样处理:一方面弱化他对我在家庭中与老人相处的弱势地位的印象(少让他看见妈妈被姥姥训斥哈!),另一方面强化我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时的自信态度,让他多看见,比如有一天有这样的对话:

皓皓:我是大怪物,我要把你吃掉…

(以前这时候我会立刻装弱者,喊救命,这样的方法是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但这次情况不同,我要帮助他面对恐惧,所以我采取了不同做法)

妈妈:(笑笑,没马上说话)

皓皓又说:小朋友是大怪物…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

妈妈:你当勇敢的人,勇敢的人什么怪物都不怕…

皓皓:不,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

妈妈:你当勇敢的人,勇敢的人什么怪物都不怕…

(…双方重复n次…)

皓皓:不,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更厉害…

妈妈:厉害没有用。说的对才有用。大路路厉害也没用!(我故意说出他真正恐惧的原因.)他说的对你可以听,说的不对你就不听!…

皓皓:(愣了一下)可是大路路总是对的…

妈妈:大路路不总是对的,他厉害你就请他用温和的语气友好的对待小朋友!

皓皓:(迟疑的)对…

妈妈:谁说的对听谁的,厉害没有用,说的对才有用…小朋友说的对你可以听,说的不对你就不听,你说的对别人就会听你的,说的不对就不听…

皓皓:(微笑)那我就总说对的吧…

妈妈:如果有小朋友不友好,就请他去做安静椅,等他平静了再来玩儿…

皓皓:妈妈你到幼儿园当游戏老师吧,谁不友好你就让他去做安静椅…

妈妈:不需要妈妈去,你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告诉老师,老师说的是对的,听老师的…

皓皓:(笑)我有时候也打人…

妈妈:那么你也需要做安静椅…

皓皓:他是小偷所以打他…

妈妈:幼儿园里没有小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

其实说的什么话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稳定平和的语气和坚定的重复强调有力量的词(“友好”“对”“温和”“好朋友”等)把自信的态度和力量带给他。在和他对话时我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我也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大用,但我做了我努力能想到能做到的。

那样的对话后几天里,我仍然警惕注意,想伺机再如法炮制,四五天后才发现他几天里都没再别扭了。我没观察到什么特别明显变化,但下面的几句话印象深刻:

一天,皓皓:谁对我友好我就跟谁玩儿…(他学会了友好这个词,并且有主意了)

今天(读书会后)

皓皓:昨天大路路没来

(以前说相同的话时是松口气的感觉,这次我看到了他有不同的感受)

妈妈:(故意问)你是不是想大路路呀?

皓皓:是

妈妈:等他来了你就可以跟他玩了

皓皓:我和大路路是好朋友,还有权权、米乐也是我的好朋友,还有乐乐、白白、北北…(几乎列举了所有小朋友的名字)…我和娇妮都喜欢成爱…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哈哈哈!我心里乐开花了真是!)

不能说他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以后也可能还会反复,不过没关系,我肯定我的方向没有错!

想起皓皓刚入园时,有个家长的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她不知如何看待和处理,当时园里的老师撰文谈过这样的问题,文中有句话是“感谢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人”,我当时读后仍不能理解,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她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结果是直到这次问题真正发生在我身上了我才真正明白,而此前我一直在向使别人产生困扰的一方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一番倾听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终能体会到那句话的含义了:是的,感谢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面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进步成长!

本来这篇文章已经写完,但第二天看到机会,我又忍不住进一步求证:

皓皓:妈妈我在哪里上小学?

我:还没定,等明年去学校报名问问人家同不同意

皓皓:那你自己建个学校吧

我:建学校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我一个人建不了

皓皓:那你请我的好朋友来帮忙吧,我有很多好朋友,大路路、权权、米乐、嘟嘟…(又几乎把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列举了一遍)

我:你喜欢上幼儿园吗?玩儿得开心吗?

皓皓:喜欢,开心。昨天(其实是前天)大路路没来,我就和其他好朋友玩儿了,…还有一些好朋友我忘了和他们玩儿…

我:是不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啊?

皓皓:可能不是…(某某爱抓某某…某某总爱干坏事儿…)

呵呵,我本想诱导他说个完美的“是”呢。不过,这样是不完美吗,放轻松吧,相信孩子都没问题,倾听孩子,也是倾听自己,找到自己的问题,和孩子共同成长吧!

喜欢《父母如何明智地解决育儿冲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解决小孩不愿意上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