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误区:“打”

12-1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教育孩子的误区:“打””,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免不了经常犯错误,有的父母对孩子犯错而采取的方法是:打。其实,打孩子既伤了孩子的身体,又会让孩子形成逆反的性格,这种方法要不得。

打孩子有许多危害:有的孩子越打越“皮”,态度越打越强硬,甚至会发展到与父母对抗乃至自暴自弃的程度;面对家长的压力,孩子表面服输但内心不服,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形成看风使舵、看脸色行事的习惯;“逼”孩子产生绝望、报复的心理,如,有的孩子就视亲人为仇人,甚至发生杀死亲人的惨剧;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性格,在行为上也会给孩子一种攻击性示范;父母打孩子,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丧失大人的威信……

笔者认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为人父母的要从孩子的长远角度考虑,循循善诱地引导、娓娓地教诲,一定能使孩子在一点一滴中形成正确的行为或习惯。孩子获得的不是皮肉之苦所带来的消极被动的警戒,而是深刻于心灵深处的做人的感悟。

俗话说,儿女好,穷家可以变富家。反之,富家必然变穷。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中长期投资,教育孩子尤其要重视品德和性格,做父母的责任就在于此。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打家长怎么教育


曾在幼儿园见过不少前来接送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万般疼爱。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心确实是无私的,就算偶尔会教训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现在家庭孩子都少,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没有多少父母会选择打骂孩子的,一般都是讲道理和孩子谈心。打骂孩子的父母不多见了,可是却能见到对父母打骂的孩子,虽说那不过是孩子年幼不懂事的行为,但如果父母不进行制止与早期教育引导,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恶习,不但不知道尊重父母,还会养成任性暴躁的坏习惯。那么,面对孩子打骂父母,到底该如何教育呢: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正确的教育方式

不和孩子对打对骂

这是那些习惯打骂父母的孩子的父母经常做的事情。只要孩子对自己又打又骂,那么父母马上和孩子开始了“对打对骂”,就像是两个有矛盾的外人一样,他讲他的理你说你的理,你给我一巴掌我打你一嘴巴子,整个就是一场闹剧。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孩子这样,那只会让孩子明白,原来父母可以这样“对打对骂”。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家里人一定不要“起哄”

我说个身边真实的情况啊,有一次春节,我和一家子的兄弟妯娌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到某一人家门口,听到里面传来对打声,还以为是两口子大过年的打架,结果一进门才发现,原来是十岁的儿子和妈妈打在了一起。这家孩子第一次和妈妈这样打骂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像看热闹那样在一边起哄,还说看看谁能打过谁之类的话,结果孩子为了争那个“第一”,对自己妈妈是又踢又打还嘴里学着说粗话。平日里只要孩子发脾气一家人就会在一边看一边笑觉得孩子长本事了。记住了,当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好玩。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在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立刻制止

每一个孩子在某些时期都有过挑战父母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哺乳期的时候,宝宝会试着去咬妈妈,有些妈妈会觉得很开心,哎呀孩子知道咬人了,可第一次纵容了宝宝的行为,那么宝宝一定会是一次比一次狠。宝宝年纪再小他们也明白爸妈喜欢自己什么行为不喜欢自己什么行为,如果你稍加给宝宝一点小教训,宝宝一定会明白的。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及时制止决不纵容。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和孩子平日的交流不要出现打骂行为

家长平日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就给孩子一定程度的小惩罚,比如作业没写好,那么让孩子重写并加倍,然后和孩子安静一点的谈一谈,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不对,那么孩子一定会诚心的接受这样所谓的惩罚。但如果你发现孩子作业没写好,马上对这孩子一顿大吼大叫,不分青红皂白一大打骂,孩子可能刚开始怕你,可时间久了孩子一定会习以为常,甚至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你。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在孩子出现打骂父母行为时紧紧盯着孩子

这也算是唤起孩子良知的一种心理战术吧。只要不是那种被家长惯的无法无天的孩子,打骂父母成了每天必须做的事情的孩子,这一招应该还能管用。在孩子情绪控制不住要打骂父母的时候,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眼睛紧紧盯着孩子,大声问孩子你这是要做出打爹打娘的行为吗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失控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控制,也是瞬间给孩子提了一个醒:你面前的是你的父母,是辛苦养育你长大的人。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平日注意加强孩子情绪自控力的锻炼

打骂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整天就做一件事,不是骂父母就是对父母挥拳头,正常来讲那不过是偶尔一次罢了。孩子并不是不明白父母是不能打骂的,可是却因为控制不住情绪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行为。那么你就要在平日注意加强锻炼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凭着自己的情绪进行。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教会孩子尊重与被尊重

我曾见过一位家长,带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的时候,因为要排队上滑滑梯,那位家长竟然很小声的告诉自己孩子:把前面那个小孩推下去就很快轮到你了。结果当然是前面那个孩子被退了下去,还被摔伤了,而当那个孩子的家长和孩子责问时,那个孩子和家长理直气壮的回答:谁让你们那么慢的,摔了活该。如果家长不教会孩子尊重与被尊重,那么一定会有一天你的孩子把你教给他的用在你身上。

孩子打骂父母怎么办

父母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还是那句老话,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习惯。有不少父母性格就过于暴躁,不管和谁,一旦有不满意的时候不是满嘴的污言秽语,就是挥动着拳头。这样的行为让孩子看到,他们会习以为常,觉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如此。对于那些习惯打爹骂娘的孩子,我个人不觉得是孩子的本性或者说是天生的,基本上都后天养成的。而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的老师,父母的一切,绝对直接影响孩子的一切。

家长教育孩子的几个误区


过度照料

从孩子一出生,就被照料的体贴入微,其成果却也许掠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被喂养到了两三岁乃至更大,小手缺少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部肌肉的开展疑问,上了小学也许连写字都会很困难。由于怕孩子噎到,所以一向给孩子喂养柔软的食物,会让孩子无法开展咀嚼才能,乃至没办法准确发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压,处处保护的成果,反而是在损伤孩子。

说教太多、身教太少。

许多爸爸妈妈请求孩子去看书,自个却在看电视。请求小孩要有礼貌,自个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爸爸妈妈言而无信的时分,会失掉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敬重,乃至引起反感。假如期望培育孩子阅览的习气,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假如你期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敬是最有用的办法。

用“买”来满足孩子

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花费社会,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爸爸妈妈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添加,却不见得能添加孩子的高兴。现代人只要花费,除了买,仍是买,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以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生长。

只关怀学业,忽略别的日子才能。

现代爸爸妈妈的悲痛是把对孩子的出资全都放在成果上。但校园只能给孩子颁布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孩子工作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果,并不是竞赛的完毕,而脱离校园才是竞赛真实的开端。爸爸妈妈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数、学历、校园以外,关于孩子内涵的美德、高兴和健康等,更需求关怀。

完美主义

有研讨标明,许多需求进行心理治疗的孩子,通常都是爸爸妈妈形成的,他们被爸爸妈妈的请求与期望逼得喘不过气,最终只好宣布抛弃。爸爸妈妈应当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条退路,假如孩子没有办法考上榜首自愿,他还应当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惧怕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孩子被逼提前完毕高枕无忧的幼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孩子的生长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改变,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开展到可以吸收某些常识或技术的期间时,提前学习通常没有用果,乃至损伤孩子的心智。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避开误区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避开误区

我认为,孩子存在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的教育存在问题。这个道理是非常浅显易懂的,但是,有相当多的家长没有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错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经验以及方法强加给了孩子,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了厌学、逆反、迷恋网吧、早恋、自闭、抑郁等心理与行为方面的偏差。

■家长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八大“精神软件”:动手能力、理财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行为自我管理能力、选择的能力、行动力、学习能力。

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走出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误区,要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来培养”。什么叫做“真正的人”呢?所谓“真正的人”,就是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拥有全面发展的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的人。而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家长就必须做到“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帮助孩子”。

我们成年人必须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你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家长的责任是很大的。

首先,家长应该重点培养孩子成为有自信、自尊、上进、有责任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习惯的人。其次,家长要在八大综合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孩子。这八大综合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理财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行为自我管理能力、选择的能力、行动力、学习能力。这八大“精神软件”是孩子学会做人的根本;这八大能力是孩子学会做事,将来适应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怎么培养这八大综合能力呢?家长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多主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现在不少家长怕孩子干家务活耽误学习,家长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做任何一项。其实,这样的家长可能不知道,你这么做是在害孩子。因为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像学习是他的成长中重要的环节一样,他如果连劳动都不会,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八大能力中,我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讲一讲对孩子“选择能力”的培养。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想要买一双鞋,我和她在出发前,就为她圈定了一个价格范围:不超过60块钱。只要在这个价格范围内的鞋,女儿都可以自己选择。我和她到了商场之后,我看中了一双鞋,她也看中了一双鞋。女儿就问我的意见,我说,我看中了那双蓝色的了,但我会尊重你的意见,让你来选择。最后,女儿买了她挑中的那双。说句实在话,我女儿自己选择的那双鞋真的不怎么好看,但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她。付了款之后,我对女儿说,你选的这双鞋不错。

以我多年的家庭教育经验,那些急功近利,只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上,百般溺爱和娇生惯养孩子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的,这样的家长一定会误导孩子的。

打个比方,孩子就像一棵树,树冠是知识体系,树干是身体部分,树根是心灵,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灵教育,这棵树是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是要经历风雨寒冷等考验的,而且它也渴望这些考验。如果把这棵小树苗种在温室中,它只会成为供别人欣赏的苗,永远成不了大树。

■90%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是最让他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

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走出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家长朋友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最不爱听家长们讲道理,孩子们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经历和体验太少,没有按照道理去做的强烈愿望。家长不停地讲道理,只是一种枯燥、机械的说教,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疏远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伤害了亲情,使孩子变得麻木不仁,甚至逆反。

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问孩子一个问题,“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最让你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是什么?”大家可能不知道,90%以上的孩子回答是“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这给孩子们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远远超越了生活中物质上的不满足,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痛苦。

试问一下家长朋友们,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减轻压力,学会积极快乐的面对人生,反而使孩子很痛苦,压力大增,甚至逆反加重,亲情疏远,您还把那些空洞的道理挂在嘴上吗?有些家长朋友告诉我说,“自己忍不住想说”。那么,请问您作为成人都无法改掉自己的不足,难道孩子就能做到吗?

家长朋友请记住,无论孩子的现状怎样,我们都应该停止说教,思索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教育哪里出现了问题;一个是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家长朋友们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再行动也不迟。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情,千万别冲动、意气用事。

■专注能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也不足、不会做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这些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却在家长身上。

第二个误区是强迫孩子学习。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非常着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们一定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是他们不想成绩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孩子专注能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也不足、不会做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却在家长身上,是因为我们家长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学习障碍等。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学习障碍包括多种,比如书写障碍、表述障碍、思维障碍等。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给孩子报了许多补课班,看着孩子学习,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挤满了。但是这种方法只治标根本不治本,不可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反而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出现厌学的倾向。

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自我观念有局限;2.基础知识不牢固;3.学习动力不足;4.缺乏学习兴趣;5.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6.情绪问题困扰孩子;7.存在学习障碍;8.学习不努力。

每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可能原因略有不同,家长只要认真去研究,发现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里我想告诉家长,补课不是学习的好办法。补课是因为孩子在学校的听课以及自主学习这两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我想问问家长朋友们,难道孩子在学校听不懂,补课就能听懂了?孩子在学校不想学,补课的时候就想学了?在学校不会学,补课的时候就会学了?适量的补课,把孩子落下的知识学一学,或者适当超前学一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改进学习环节,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自主学习,克服学习障碍等等,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在教育自己女儿的时候,始终强调两点:一是书写工整。这是学习态度问题,是解决马虎、提高纠错能力八大要领中的第一条。二是按时完成。这是学习效率问题。至于对错,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不重要。因为错了可以改,不会可以学,但不认真则是给将来的学习留下了严重的问题。

我记得女儿刚上学前班的时候,有一次她写完作业后,高兴地说:“爸爸,我的作业写完了,你检查一下吧”。我拿过作业一看,整个作业有十几个小墨点,就是写错了拿橡皮擦掉的地方。我把作业本轻轻地递给女儿,告诉她:“这样的作业爸爸不检查,对错不重要,但这么多墨点真的很难看,我女儿的作业不应该是这样的。”女儿马上脸红了,眼泪也掉下来了,说“爸爸,我错了。”我说:“姑娘,你没有错,你还是孩子,正是学习如何做事的年龄,爸爸小时候作业比你差远了,爸爸只是认为你有能力做得更好”。很快,女儿又主动重新抄了一遍,卷面干干净净,我连对错也没有检查,就在作业本上大大地写了一个“100分”。知错马上改配得上这个“100分”,从此,我女儿的作业卷面几乎再也找不到小墨点了。

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是件系统工程,需要智慧和方法,合理的给孩子安排学习时间,让学习时间和玩的时间合理分配。因为对孩子们来说,学习和玩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地学习,才有可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让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第三个误区是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做了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家长的目的是好的,但方法出现了偏差。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的。

教育孩子,批评是一种方式,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的自我价值否定了,把孩子的潜能埋没了。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心里非常着急,常常口不择言,想到哪说到哪,全然不顾效果及后果,结果,孩子一开始还能默默接受,后来就会发展到顶嘴,甚至争吵。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矛盾转移并激化。

真正帮助孩子改掉缺点的方式是“亮点原则”。也就是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做积极的肯定和认同,使孩子做人的价值得到升华,积极的因素得到提升,进而产生一种想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因为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就是让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这样他看到自己的缺点都不顺眼,孩子会努力“伪装”自己,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足。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子和她的母亲到我在长春的工作室里来,一进门,母女俩就坐到相距很远的两把椅子上,从脸上我就能看出来,母女俩是在生气。母亲毫不顾及女儿就在她身边的事实,大声地数落孩子的各种缺点,说到激动的地方,眼泪也流了出来。而这名女孩子则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偶尔用非常愤怒的眼神盯母亲一下。我打断了母亲的话,对那名女孩子说:“孩子,你过来一下。”我让母女俩面对面坐在我的左右两侧,然后给她们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并且给她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们每个人写出对方的十个优点或者十件让自己感动的事。

起初,母女俩静静地坐着,谁也不动笔,能看出来,她们都在极力地想着对方的优点。因为每天都想着对方的不足,久而久之,对方的好、对方的优点已经远离了自己。最终,在我启发和引导下,母亲开始写了,接着,女儿也开始写。等两人写完之后,把答案交给我时,我发现她们彼此之间已经平静了许多。当我开始读母亲写的对女儿优点的评价时,女儿瞪大了眼睛,她没有想到自己在妈妈的眼里还有这么多优点。当我读到女儿给妈妈的优点评价时,母女俩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女儿主动绕过桌子,和自己的母亲紧紧拥抱在一起。

爱是伟大的武器,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多一些耐心,不要轻易地伤害孩子。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方法的家长。

第四个误区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家长的本意是想告诉孩子,“你还需要加油、努力”,想让孩子产生一些危机感。但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家长爱别的孩子,不爱他了;家长信任别的孩子,不信任他了;别的孩子行,自己却不行等等相反的信息。

举个例子。有个父亲问孩子:“你看人家小明,学习多好,每次考试都90多分,你每次都七八十分;小明是班干部,你却不是。你怎么什么都不如小明呢?”孩子起初会很难过,默不作声,后来孩子眼睛一亮,反问父亲,“爸爸,你看小明的爸爸是局长,你却是个科长,你怎么什么都比不上小明的爸爸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道理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成人在对孩子教育时总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考虑比较之后的后果,只是想通过比较,发泄自己对孩子现状的不满。

家长朋友们,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成长不利,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的动力。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记住这样的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如果您真的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优秀的孩子,那么,请您用心来做好“优秀家长的十个标准”:1.保持平和的心态;2.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沟通渠道;3.把选择权交给孩子;4.家长热爱学习;5.学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6.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主;7.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8.制定做事的规划,并坚持原则;9.学会鼓励、表扬孩子;10.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的误区你犯了吗


教育孩子的误区你犯了吗?(3周岁)

涵妈以后决定多写写涵妈教育孩子的误区,也就是自认是教育孩子的错误方法,以时刻提醒自己,改正错误的方法,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快乐成长!

前晚涵宝如往常一样,睡觉前画画,这些日子以来画的都是大同小异的‘美洋洋’,教她别的,她就不画了。也罢,顺其自然吧。涵宝画完画,涵妈让涵宝写数字。也许有段时间没练习了,之前从1写到5的涵宝,竟然只会写1、2了,3都忘了怎么写了。涵妈手把手的教了二遍,让涵宝写给涵妈看,涵宝乱写了一个,涵妈生气地说,现在3也不会写了是吧?你太让妈妈失望了...

涵妈当时的样子又急又气的,把涵宝吓的更不敢下笔了。涵妈见涵宝笔尖放在纸上,就是不肯下笔,更是生气了。一边大声地说,你在怕什么,快写啊,写个数字有什么怕的,写错了没关系,再重写就是了,快写!涵宝就是不下笔,一边哭一边说要小便。涵妈当时正气头上呢,于是让她写好一个3再去小便,涵宝就是不写,一边哭一边说要小便。涵妈当时气的差点动手打涵宝了,因为知道要小便的事并不是她本意,是涵宝想以此转移注意力,曾经也为写数字这样过。于是涵妈叫来涵爸,知道再那样下去,肯定会打涵宝了。

涵爸进来教涵宝,涵妈坐到外面看电视(其实目光在电视上心却在房间)。听到涵爸说涵宝,你为什么哭呢?写字的时候就乖乖的写,错也没有关系,再写一次就是了...过了一会儿,涵爸高兴地叫涵妈进来,‘快来看,你宝贝写的3真漂亮’。涵妈当然一个箭步地跑进去看,果然写的错。

涵妈进来的时候,涵宝用很可怜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妈妈你还不安慰一下我。涵妈的心突然疼了一下,过去搂着涵宝,细声地跟涵宝讲起了道理。

涵妈:你乖乖的写字妈妈不会生气的对不对?

涵宝:对,我以后再也不要惹妈妈生气了。

涵妈:会写字的小孩聪明吗?

涵宝:聪明。

涵妈:不会写字的小孩聪明吗?

涵宝:不聪明。

涵妈:那你以后不要学写字了好吗?你就做个笨小孩算了。

涵宝:我不要做笨小孩,我要做聪明的小孩,明天我要学写4、5、6...

涵妈:我们要不怕写错,写错了没有关系啊,再写一遍改正过来就是了,如果总是怕写错,那么永远都写不会了对不对?你想想3多简单啊,就像画个耳朵那么简单。

涵宝:对,知道了,妈妈。

于是涵宝接着写了好多个3,写的都很不错。写完我帮她脱衣服睡觉时,她嘴里还念着,妈妈,明天我放学后要写4对不对?4就是这样写的,边说还边用手比划着。听着涵妈心里又一阵疼,多乖的孩子啊。

PS:涵妈觉得,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齐心协力。就像涵妈,如果当时在很生气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只会适得其反。而这时换涵爸来教育,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育孩子不能用逼的,不能用骂的,不能用吼的,更不能用打的。孩子要经常鼓励与激励,才会越来越自信。当然说很容易,做则难,教育孩子永远是门很大很深的学问,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误导孩子教育的4大误区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出这句话。有些妈妈们回答「宝贝,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有些妈妈们则回答「你是我们捡来的」。

后者的回答也许是一句玩笑话,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问出这类问题时,意味着他已经有了浅显的性认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给孩子进行性教育了。

在给孩子做性教育的时候,家长们最常进入以下 4 个误区。

误区 1

性教育太早没有用

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讲这些。

永远不要嫌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家孩子太小。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了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家长们在给孩子买东西,挑花样、选颜色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做性别教育。

所以,性教育,从 0 岁就已经开始了。

误区 2

性教育容易导致性早熟

当孩子问起一些性问题时,有些家长羞于启齿,刻意回避。

家长千万别去回避这些问题,你不告诉他,他也会自己去找答案。

街头巷尾充斥着大量的流产、堕胎广告,孩子并没有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这些信息很容易让孩子迷失。

有些孩子则过早地出现了性行为,而家长则要承担孩子发生性行为的后果。

掌握一些小技巧解答孩子的性问题,可以避免孩子发生错误行为。

误区 3

孩子不问我不答

大部分家长不会主动和孩子聊起性的话题,总觉得这方面有些隐晦。

其实,在适当的场景,给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会印象更加深刻。比如:

当我们在给孩子清洗私处的时候,就可以主动聊起性器官的话题。当然,我们要想一想怎么和孩子说,孩子才能听的懂。

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哪些部位别人是不能触碰的。

又或者当妈妈们来例假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要穿和孩子类似的纸(wei)尿 (sheng) 裤 (jin)。

误区 4

性教育只能防性侵

如果,你认为性教育只能防性侵,很遗憾,你做错了。

性教育,不仅能防性侵,还能教孩子怎么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95 后的平均恋爱年龄已经提早到 12 岁左右。从这个数字可见,孩子们在初中甚至小学就会开始他们的恋爱生活。恋爱则容易刺激孩子们发生性关系。

如果性教育不及时跟上,等到孩子在性行为上受到了伤害再来教育恐怕为时已晚。

性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教会孩子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尤为重要。

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1

孩子必须听从父母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许多事情在父母尚未注意到的时候,孩子们早已了解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父母喋喋不休地要求孩子怎样做、怎么说,只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爱好受到干涉,即使不说,心里也十分不满意。特别在孩子的看法与父母所说的大相径庭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已悄悄形成了。当父母在唠叨孩子并不喜欢的事情时,父母的话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让父母的威信贬值;另一种就是扩大双方的鸿沟,相互产生不信任感。

误区2

孩子应圆家长的梦

让孩子圆自己的梦是不少家长的愿望,有这样的愿望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必须考虑到,孩子虽然接受了你的遗传,但他不代表你,他只代表他自己,因此孩子将来做什么要根据他的个性与潜力来决定。另一方面,今天的生活背景与当年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选择职业时还必须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只有让孩子做好多种准备,他们才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误区3

孩子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全部——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在孩子面前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快就会被聪明的孩子感觉到,久而久之会变成孩子制约父母的杀手锏,成为孩子任性、不服管教的根源。教育孩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但不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全部,父母在养育孩子之余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对孩子、对父母都有好处。

误区4

爱孩子就要零距离

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放开手;还有些家长喜欢什么都不回避孩子,甚至夫妻之间的感情表露、争吵等都让孩子亲身经历,还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对自己更有感情。其实距离产生美,家长完全用不着和孩子零距离,必要的放手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而且可以避免父母因为不慎而伤及孩子稚嫩的心。

误区5

家是无拘无束的

家是休息的港湾,在家里就是要让孩子放松,不要加以限制——这种想法有它合理的部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订一些家规,让父母子女之间有章可循是完全必要的。对分配家务、零用钱、看电视、吃零食、外出娱乐等孩子容易过头的问题做些规定或要求,并坚持实行,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误区6

学习占据生活全部

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孩子学得好一点是完全应该的。学习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因此家长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些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空间。在紧张学习之余,让孩子做些其他事情不但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有时候做些功课外的事情,多接触社会,反而可以触类旁通,启迪智慧。

误区7

包办代替孩子的决定

在有关孩子的决定时,不少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在吃、穿、用等方面,甚至在关系孩子学什么、选择志愿这些重大事情上家长都不习惯与孩子商量,而是越俎代庖,这种思想是不恰当的。有句俗话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作人,将来也成不了人。人做决定的能力也是慢慢成长的,如果我们老是不给孩子机会,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自己做出决定。还需要强调的是,经常有机会自己做决定的孩子,对自己就比较有信心,而自信是做人、干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家长教育孩子常见的三大误区


和一位家长聊天,谈到自己家的两个宝宝的教育,颇为苦恼,通过家长描述,我看到她与不少家长具有的共同问题,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一味唠叨训斥,忽视行为训练

这位家长把儿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一年级才接过来,突然发现孩子有很多缺点,实在不尽人意,其表现出的野蛮和任性,让妈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在他人面前感到很难为情。妈妈看不惯,心里烦,于是开始唠叨孩子,例如:“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磨磨蹭蹭,什么时候能做好?”“你太没有礼貌了,这都是谁教的,你觉得你这样好吗……”“你怎么这么对待你妹妹

,太没有爱心了,你多大了!”“……”这种唠叨接连不断,甚至演变成谩骂和训斥,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既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氛围,还导致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事实上,想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言行,爸爸妈妈首先要闭上唠叨的嘴巴,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例如,妹妹在模特比赛中获了奖,哥哥冷嘲热讽:“有啥了不起?”家长不要训斥他,而是把儿子喊到身边,告诉他:“妹妹获奖了,你要为妹妹高兴,说说鼓励祝贺的话,让妹妹感到温暖。如果你也进步了,妹妹也会同样对待你。”而后,请哥哥真诚地对妹妹说:“妹妹,你真棒,祝贺你!”妹妹也要有回应,接着把这个情境多练习几遍,让孩子知道这样说是对的,以后要这样对待妹妹。有了这种体验,感受到友好的表达、有效的互动,孩子才会“重装程序”,逐渐形成良性的行为模式。

误区二:一味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管理。

很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喜欢结果管理,而忽视了过程管理。所谓过程管理,就是在孩子做某事的过程中进行监控,而不是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后再进行批评惩罚。例如孩子喜欢磨蹭,早晨从起床到吃饭要耽误很长时间,家长很着急,通常会在孩子旁边大声警告:“今天不要磨蹭哈,你要是再磨蹭,等着!”家长说完这句话,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等到孩子又拖拖拉拉的时候,家长火冒三丈地开始训斥孩子,孩子却如同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故。其实,家长不如在孩子做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发出明确指令,让孩子根据指令去做,提出的要求越细致越有利于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以刷牙为例,孩子平常喜欢边刷边玩,家长可以发出这些指令:“拿牙刷,挤牙膏,盖子拧好,接水,开始刷……”一环扣一环地指令,是为了让孩子不走神不分心,去掉“多余动作”,明确完成一个动作的连贯性,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耽误时间。再以写作业为例,家长陪伴时要关注孩子的具体写作业的内容,要求把每个字每一笔画写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习惯,这是很好的过程管理。而不是忽视过程,等孩子作业写完了再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写得不好,火冒三丈地撕了,让孩子再重写,不满意,再撕。反反复复,双方都很疲惫,收效甚微。

误区三:一味拿孩子和别人比,忽视孩子优点

我询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经常说儿子这样的话:你还没有妹妹做得好……你看你妹妹……你妹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长频频点头,惭愧不已:“是的,我经常说,而且我们一家人也都经常说,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我告诉她,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言行之一,就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尤其是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同学朋友,家长的比较,目的是激励和奋进,而孩子感受到的是否定,是嫌弃,是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他们通常用“不理睬”“装不听见”“争吵辩解”来对抗家长的“软刀子”。作为家长,一定注意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各有所长,要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把优点放大再放大,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事实证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在大人的嘴巴里长大,引导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勇于面对优点不足,家长扮演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孩子才会逐渐找到自信、找到自我,从而自主成长、自主发展。

孩子特长教育别陷入误区


特长教育的三条错路

其一:一厢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如何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可怕的教育误区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地方,我们叫它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小的地方,我们也叫它家。家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生的第一个舞台。

想到家,我们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灯光。有灯的家就有温暖,有灯的家就有期盼,有灯的家就有希望和梦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孩子不时陷入痛苦绝境。是什么把我们引入了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家里的电灯依然亮着,我们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灯却灭了?

一个口号,让父母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领域也衍生出一个流行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吹乱了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了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我们是失败的妈妈!”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怎么失败了?”

第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第二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第三位妈妈说:“我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注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仅属于孩子,而且属于妈妈?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妈妈,因为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误差。她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优秀的。但这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总是在跌倒中学会爬行、学会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迸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标准。仅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失望,就断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妈妈让我给她的儿子打一个电话,说只需要花一分钟。我问她:“你要我对你的儿子说什么呢?”这个妈妈说:“你告诉他,我们来听你的讲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识到我们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曾经伤害过他,我从现在开始要改正,请告诉我的儿子。”面对这位真诚的妈妈,我说:“这么重要的话,你为什么不亲口对你的儿子讲呢?”这位妈妈叹了一口气:“哎呀,我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

我们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父母的关心,拒绝父母的爱。父母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这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我们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喜欢《教育孩子的误区:“打”》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