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头上有太阳”真是童言无忌,不管孩子说什么,我老是觉得不错,起码经过她自己的大脑出来之后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成年人太落入俗套,说话办事讲求代率,一句话出口想了又想,力求入木三分之势,但是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到头来我们不还是平平凡凡吗?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心境也有提高,我们是孩子眼里的大人,却是社会熔炉里的小人。我们没有资格炫耀自己比孩子懂多少,起码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是成人的弱点,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事实。我临上班之前穿上羽绒服,亚亚看惯了妈妈在家的行头,一看这样武装起来,反而觉得不适应,上下打量妈妈之后,亚亚看到羽绒服上的毛毛边了,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说:“呀,妈妈头上有太阳。”我们平时画画喜欢画太阳,太阳老是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个样子真像毛毛边的样子四处飞溅。然后亚亚又说妈妈蹲下,摸摸太阳。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感受从没玩过的东西,亚亚心里一定美滋滋的。在亚亚的心里,太阳还是神圣的象征,虽然每天看见,可终究不在眼前。今天一见“太阳”有种久违的感觉,能不惊喜嘛。回来的路上仔细想想,说得这话还真有道理呢,不仅妈妈头上有太阳,每个人的头上都有太阳。从直观上看这是现象,仔细一想还有点哲理的意味呢,怪不得很多发明创造来自儿童的眼睛,他们的单纯之后更有深层次的内涵。
记下这些不经意的一言一语,总有那么几句让你久久难忘。这是天真,这是童言,这更是心境,孩子带给我们的惊喜就是我们共同成长的痕迹,记住这些吧,将快乐传递才是永久的幸福!
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同时,家庭教育中也存在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我发现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假日。我在家看电视,**过来说:妈妈,我渴了,想喝开水。我正要起身,他又说:妈妈,我自己来吧。便进了厨房。
我想着放水的橱子偏高,而且盛开水的壶子有点重,想要去看个究竟,这时,听到了“咣当……”一声。**把杯子摔碎了。
他连忙走出来对我说:妈妈,杯子被我摔破了。
我则赶紧说:嗯,没关系,你别走进去,小心被碎片割伤了。
我当时想,我不批评他并且保证他不受伤就行了。于是,把破杯子一点点地收拾好。另外找了个杯子给**喝水。
一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我继续看电视。**继续玩。
不过,只玩了几分钟,**忽然就停止了,哼哼唧唧,显得兴致低落,我过去了解原因,他却干脆躺在地垫上大哭起来。
这样的情景可比较少见。我一怔,忽然意识到,可能刚才那个杯子的事让他还有情绪。于是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有点难过?他立即哭得更大声了。我又问:呆在家里没伴玩你难过,还是杯子破了,你难过?说到杯子,他哭得更凶。
那个杯子是**专用的。我以为他平时用得少对这杯子没啥感觉,不曾想会引发他这么大情绪。于是我尝试帮助他处理情绪:“可爱的杯子,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摔碎了,我好舍不得你,没有照顾好你我感觉到我有点无能,你再也不能陪伴我了我很难过。”我又模仿杯子的口吻说:“亲爱的**,我要和你说再见啦!你知道吗,我们杯子除了用来喝水,还可以用来种花哦,现在,我就要去另外一个星球啦,这个星球上有个小王子打算用来我种一株可爱的玫瑰花,我就要去陪伴小王子和玫瑰花啦,你是一个非常可爱能干的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我觉得很幸福,我不怪你,相反,我有点开心哦,因为我有了另外一个好去处,再见!祝你遇见一个和我一样可爱的杯子!”
**哭泣着,不再抗拒我抱他,慢慢平静下来了。我们一起躺在秋千上,我问他要去哪里玩吗,他说,不,我只想呆在家里。
又过了半个来小时,他才提出来说:妈妈,我们去公园玩玩吧。
去公园的路上,我问他,**,你觉得伤心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他想了想,说:苦苦的感觉。
昨天晚上他要喝开水,我用我的杯子让他喝,他说:我不用你的杯子,我要那个吸管杯。我故意问他:哦,你的专用杯呢?他说:你说哪个?那个上面画了一个可爱的人的,绿色的那个?我说是啊。他答:哦,那个杯子没有了,摔破了。我又问:啊哈,那你感觉怎么样?他说:嗯,我挺难过的。语调很平静自然。
我是个感悟丰富的人。这就很容易煽情。我也有点担心,我这么对**是不是煽情了。帮着孩子处理他的情绪,这么做只是我的一个尝试。但是,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交往、交流当中,重要的就是对对方情绪的观察与认可。把握住了对方的情绪与感受,就可以知道对方的需要,那么关系就能够良好地建立。这是比较省力又有效的办法。
家长的身上藏着八把刀,家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八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消失殆尽。
1、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有些家长就是家里的皇帝,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从来不去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不采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2、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
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不要多管闲事?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3、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尽可能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
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
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
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4、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不是教会他怎样保证自己在水里的安全,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小卖部去买瓶酱油,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我们就这样一直保护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5、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
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的是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哪个人天生就是罪大恶极的呢?不都是从一些占小便宜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违法的道路的吗?
6、第六刀:砍去善良-种下恶行的种子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的时候,你却问他学校规定最少捐多少?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其实你正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并播种上恶行的种子。
7、第七刀:砍去创新-种下机械的种子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摧残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
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就是他问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塞责,又或者你正在为麻将的不胡牌而烦恼。
而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这个等你长大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等等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已经让孩子慢慢变成了考试机器,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
8、第八刀:砍去欣赏-种下嫉妒的种子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及地表达出自己的喜爱。
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多么优秀的时候,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去跟他崇拜的人进行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儿像你这么懒啊!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我们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
这个小孩不听话;那个小孩不用功;这个小孩调皮捣蛋;那个小孩撒谎骗人。
70、80后,很少听到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拎起来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带绑起来抽,拿着擀面杖轮,甚至直接扇耳光,也都有听说过。
我也挨过打。打得最重的那次,是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50分。我妈按着我,我爸打,拿块小木板,噼里啪啦,伴随着我拼命的嚎叫声,记忆深刻。我皮厚,屁股没有被肿,后来小升初,我数学96分。
终于轮到我们做父母,结果育儿理论变成了,什么都是父母的错。
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精心专心,没有有效陪伴,没有教养内涵,没有经济能力去买几百万的学区房,没有挣得赢家人生,你看人家王思聪。
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可是怎么听,怎么心酸,请允许我先去墙角里哭一会儿再来。
我是一个焦虑的母亲,自从有孩子以后,一直自发自觉的拼命努力学习。看了很多儿童教育书。书里讲的都是正面鼓励,积极赞美,用心陪伴;附着图文并茂的介绍,如何开发,如何奖励,如何鼓舞,如何正面引导,但是没看到哪本书,有提到惩罚,就算提到,也是仅仅是在陈述弊端。
一句话现代育儿理论的基点是:孩子们都是天使,惩罚天使的必然是魔鬼。你是不是想下地狱?
如果说,我们那一代是吓大的,现在的孩子就是哄大的。
惩罚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缩头缩脑的沉浸到阴影里面。每个熊孩子都是宠爱一身,满腹经纶的小皇帝。天文地理,国学英语,无所不知,可是行为粗鲁,自私冷漠,无视规矩。
父母彻底沦落成了给孩子们打工的奴隶,威严扫地,毫无控制力。
带孩子去参加试听课,开课之前,十几个孩子满地乱跑,大喊大叫。有个六七岁的男孩子,跑到讲台上,边扭屁股边脱裤子,让大家都看到里面的小内裤。他妈妈就坐在人群里面看着他,用自己的手指刮自己的脸,意思说羞羞。
他的举动成功的引起所有小孩子的注意,小孩子们都围着他笑。他把裤子拉上去又脱,反反复复脱三次。孩子的妈妈,一直坐在人群中,开始是用手势表示羞羞,后来见不管用,索性扭过头去不看自己的儿子。
作为妈妈,我明白,这个妈妈不是不想管,管不了。她比谁都更明白,若是出言制止,将会当场上演一出怎样的闹剧。
当她的儿子终于第三次把裤子提上去的时候,这个妈妈居然做鼓掌的样子,对于提上裤子的动作,表示鼓励。
我相信这个妈妈一定也读了很多的育儿书,因为都说教育要,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积极赞美,才会不伤害孩子脆弱心灵中,任意一个小小的角,才会让孩子自由成长,快乐童年,人生阳光。
我确信所有的人做了父母之后,对孩子说过的最多的话,绝对不是“我爱你”,而是“不行”,“不要”,“不可以”!
而且,流血流汗的努力拼命,实现自己更美好的价值,是一件从来没有被编进人生的程序的事情。人类的价值观完全是后天社会属性的表现。吃饱喝足,少出力,多偷懒,找个地方躺下来晒着,才是人性的本能。
所以,从我这个粗鲁母亲的角度来看,在育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如暴风雨一样猛砸下来的赞美和鼓励,也不是永远细声慢语的耐心陪伴。育儿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规矩,透明公平,奖罚分明。
孟子三千年前就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婆婆在她的院墙边种了很多蔷薇,每年她都要花很多时间去修理。蔷薇科的植物都带刺,修理一整墙的蔷薇,并不是一件美事。
有一次我问:“让它长成自然的样子,也省了你的事儿,不好么?”
我婆婆摇头:“养花,七分靠管,三分靠剪。单浇水施肥是不行的,剪不能随便乱剪,但是想要它盛开到荼蘼,就要及时剪。”
人也是一种动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努力泯灭人类骨子里面存留下来野蛮天性,把一个软软,眯着眼的小动物训练成一个遵守规矩的人。整个社会规范也不过就是一堆堆人给自己制定下的规矩,框定了自己,也方便了自己。
所以人在江湖,想走得快,想吃的开,绝对不是张扬自我,恣意妄为,而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有一次我一个人带着两孩子赶火车。子觅看见别的小孩吃巧克力,她也要。我包里有巧克力,但是检票的时候,抱着她,牵着思迪,拉着箱子,背着自己的包,还垮了一个袋子。我实在是没办法掏出巧克力,撕开袋子。还要提防着她不会把巧克力掉地下,或者化在手里,摸得满脸都是巧克力。我给她说:“等一会儿,上了车就给你。”
也许是饿了,也许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她烦躁不安,被拒绝后,就开始发脾气,坐到地上,嚎啕大哭。
火车站的地有多脏,我就不形容了。我试图去把她拉起来,她全身的力量,拼命往下拽。子觅是个很胖的小妞,那时三岁,差不多三十斤了,跟个秤砣一样,根本拽不起来。
一个卷毛混血儿在地上嚎叫,恨不得全候车厅的人都来围观。人越多她哭的越厉害,我怎么提也提不起来。所有人的票都剪完了,再不走就晚了。
我没办法,咬着牙,使劲的把她提起来,她还想再往下坠,还没等她再坐下去,我手起手落的就狠狠的在肉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子觅被震住了,一下子就止住了哭声,惊恐地看着我。
我把她抱起来,让她勾住我的脖子,我厉声厉气地说:“不许再哭了。抱住我,我们上火车。”
旁边思迪看到妈妈发脾气了,也是有些惊恐。跟着我拼命的跑,没有和平常一下,喊累喊跑不动。
我如逃难一样,跑上车。还没坐定,火车就开了。
我是个粗鲁的母亲,思迪子觅,我都打过屁股和掌心。不过现场拎起来,当着人的面挥手就是一巴掌的次数非常少见,所以这一次,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我想如果把这拍了视频,请专家点评。肯定会说,今天子觅的表现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她能坐在地上哭,那是因为平常的时候,我对她放任。打孩子是不对的,尤其当乌泱泱好几百号人。还会有更有效的建议是,最好不要一个人带着两个幼龄孩子的出门,火车站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总要有个照应……
很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活在当口,我首先要完成的事,赶上这辆火车。其他的事儿,容我喘过气来再说。
真实生活中,有很多当口,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如说的那样,细心耐心,闲庭信步。这就需要成人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相互驯养的默契关系,彼此知道对方的底线,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一起快速的走过。
如果说我这次是一个意外事件,那我朋友儿子挨打,则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我朋友的儿子三岁时,喜欢拿家里厕所刷,当作一柄剑迎风挥舞。为了增加效果,自己还会去马桶坑里沾点水,甩的客厅里一地水点。
让我们坐下来慢慢说,三岁左右,是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一个转型。孩子们需要不停的挑衅父母的极限,从中证实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探索自身能力,吸引注意力,扩张自己的根据地。
给他买塑料剑,木头剑,甚至干净没用过的马桶刷,爸爸妈妈陪着舞,都没有用。因为儿子知道,只要他一挥马桶刷,所有的大人都会朝他靠拢。五千年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也就这么个效果,不过结果更惨烈,丢了了整个帝国。
有阵子,他们把马桶刷藏起来呀。问题是,去朋友家玩,儿子会把别人的马桶刷拿出来,在别人家的客厅里舞,可以脑补一下尴尬指数。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知道,对此有什么办法?不是分析原因,不是提出看法,而是有什么有效意见,可以改变这个客厅地板上横着一个滴水的马桶刷的问题?
后来我朋友有一次,把儿子提起来,裤子拽下来,朝着屁股啪啪啪一顿。儿子白白的屁股上,全是红色的巴掌印。打完之后,他把自己锁洗手间里,看着自己嗡嗡发麻的手,对着镜子说:“你真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从此儿子知道,玩马桶刷会屁股疼。在自己长得比爸爸高之前,这个家里还是老爸的地盘。偶然还会偷偷再玩一下,阿姨警告:“再玩,我就去告诉你爸爸。”儿子一脸不满,摸摸屁股,也就放弃了。
现在儿子已经十岁了,问他为什么那么爱玩马桶刷。已经长到一米五的半大小子一脸迷茫地摇头,“怎么可能?你们在污蔑我?”
我并不是在推崇惩罚孩子,我是推崇制定规矩。规矩制定后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以轻易放弃。
成人不应该依仗自己更高更大更强壮更有力,把惩罚作为一种优于孩子的特权。但是在育儿的问题上,惩罚也不应该是一个有意被淡化的话题。惩罚是一个锋利的宝剑,可以切肉,也可以切手指头,但是就因为怕切到手指头而锁到抽屉里面,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如果说,规矩是垒起来的墙,惩罚就是孩子们失控后,撞到墙上的蘑菇包,撞得越狠,记得越牢。孩子都是一个个的小人精,这次在这里撞到了,知道了疼,下次绝对尽早拐弯,只留个优美背影。
这个世界原本没有天生出来的好孩子。每个好孩子都是七分的赞美,三分的惩罚,十分守规矩。
父母和孩子,双方协定,共同认可,在一起制定规矩。言必信,行必果,对于父母也对于子女。
契约精神,始于孩提。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能自主。关住,一种束缚式的关心,这样的关心,牢牢地捆住了孩子的心性的发展,孩子是被成长的。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他们是有安全感的,是温暖的,有创造性的,自主的,是有责任感的,是个对社会有利好行为的,是有完善性格的人。
被父母关住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对人是比较冷淡的,依赖性较强的,社会功能有所缺失的,性格较孤僻或暴燥的,性格不太完善的人。
孩子从小就做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父母要求的,并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从小就背负父母这样大的愿望,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却忘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孩子成了一部机器,一部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他们不断地给这台机器添加更好的“硬件”,让这台机器能更快速地运转起来,可是结果往往是以这台机器的报废而告终。虽然这台机器有了最好的硬件,但这些可能都不适合,反而成为好看的累赘。
关注孩子,是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轨道,让孩子像一股清流一样,自主地流淌,最后流进大海,去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滴水,发挥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美妙的人生。
家园共育《关注“好孩子”的致命弱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