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会你的宝宝如何交朋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宝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6岁前他的是非观念还很弱,不懂得分辨对错和好坏,因此如果宝宝结交了品质上有问题的小伙伴时,也很容易跟着学“坏”。比如不经过同意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回家、到别人家做客乱翻乱吃、说谎骗父母买玩具。在宝宝看来,他们不过是在满足自己需要,没有意识到这是种错误的做法。尤其他看到别的宝宝也这么做的时候,就更加没有罪恶感了。如果家长不加注意,长此以往,就应了那句老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但是,宝宝需要和很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一起在游戏中成长的,我们不能把他圈在狭窄的空间,让他闭门不出。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宝宝还没有沾染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就为宝宝选择固定的两三个好朋友。不管是邻居还是宝宝幼儿园的同班同学,总有几个宝宝是比较乖巧或者遵守纪律的。在父母接送宝宝时,可以在宝宝放学留园玩耍的时候多和其他父母交谈,认识一些真诚、质朴的父母,让宝宝和他们的宝宝玩在一起。宝宝的好朋友可以来自任何家庭,但是最好不是横行霸道的、仔细观察后也没有喜欢说脏话、谎话或者带着孩子们去做危险活动等等即可。宝宝的小朋友可以有点任性有点娇弱,这样可以让宝宝锻炼他保护他人和迁就他人的宽容之心。M.YJS21.COM

在其他的活动场合,让宝宝自己决定和谁玩,家长在一边观察即可,要给予宝宝自己结交朋友的权力。当这些临时的玩伴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结束玩耍后向宝宝指出,并且和宝宝共同讨论错对,让宝宝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

在和宝宝一起阅读和看动画片的时候,当看到和好朋友或者坏朋友有关的情节时,要强调“这样的朋友真好”,“这样的朋友真危险,要离他远一点”,进一步让宝宝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宝宝人生路很长,家长无法限制他交朋友的范围,教会他如何选择朋友,才是保护他的长远之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教会孩子感恩?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是我们现代孩子必须学会的重要课程,让孩子学会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基本品德。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吃不了一点点苦,受不了一点点委屈。每次遇到家长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谁都不怕。”我发现很多的家庭都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管,父母亲管得甚少,更谈不上沟通了。而爷爷奶奶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以自我为中心,好吃的是自己的,好玩的是自己的,顺着他们便是好,不顺着他们的便是不疼爱了。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别人的辛苦,想不到别人。

父母应该多花些时间和孩子沟通,打骂孩子是最愚蠢的办法。既然孩子不能发现你们对他的爱,那么就从身边的细小事情挖掘,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幸福!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如何教会孩子感恩呢?

首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孩子要心存感激,对人体恤,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使他小小的心灵中存有一份真与善,让他的内心世界变得富足和美好。

其次,从身边小事培养感恩之心。对于同学之间的帮助,要教孩子诚心地说:“谢谢”。通过生活小事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有温暖,要温柔相待;如果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激;要懂得亲人的爱,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从而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人。

还有,身教胜于言传。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当孩子为我们做事,我们也要真心地表示感谢,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加珍惜眼前这美好、幸福、温馨的生活,他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甜蜜和喜悦,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笑口常开的人,也必将是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和不凡作为的人!

家长必知:不同气质的孩子如何交朋友


孩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是他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亲子之间建立安全稳定的信任关系,对孩子一生的人际互动都有长远的影响。幼儿的气质会影响身边大人对待他的态度,人们总是会花较多时间和注意力在比较友善的孩子身上,所以,个性随和、爱笑的孩子,比较常有人抱、有人逗他玩。

但是,不是每个孩子的气质都是这么甜美。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敏感、焦虑、爱哭闹,或是酷酷的、有个性、脾气暴躁、爱唱反调,或是太害羞、不善与人互动。面对这样的孩子,往往让父母感到精疲力竭,失去耐性,或是容易被激怒,很难有好脸色,甚至造成过度处罚。

因此,天生气质较难相处的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容易让父母伤脑筋。如果父母不够有自觉,就比较难和这样的孩子建立正向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响应,更加深孩子对人的不信任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父母必须自我觉察,了解孩子做出令人不舒服的反应,是他天生气质使然,并非故意使坏。有了这些觉察和了解,才能让自己维持稳定的情绪,建立正向的亲子依附关系。

活动量大的孩子

这种孩子很容易进入一种人来疯的状态,所以适合小团体的活动。最好多安排几位安静稳定的孩子一起玩,可以藉由团体的安定力,让好动的孩子可以稳定自己。孩子太疯狂时,要适度的提醒他休息。

活动量大的孩子用身体说话,看到喜欢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过去抱住他。有时候因为动作较大,游戏的方式也比较粗鲁。孩子因为无聊又闲不下来,会一直逗弄别人,像是搔痒、拉别人的头发、捏别人的脸。自己以为这是一个好玩的方式,却让同伴很不舒服。孩子常常不知道人际的界限在哪里,会很突兀的介入一个团体,或侵犯别人的个人空间而不自知。

父母最好能观察孩子和同伴相处的方式,然后和他讨论,告诉他哪些行为已经侵犯了别人,让别人不舒服,别人的哪些反应和表情已经透露不高兴的讯息。最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别人也能接受的互动方式。

情绪反应强的孩子

常会因为小事情反应强烈,容易成为同学逗弄的对象,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和平静自己的方法。首先,要教孩子辨识出那些容易引发他情绪失控的对象,尽量减少和他们在一起互动的时间。接着,孩子可以在觉察到情绪爆炸的警讯时立刻离开被激怒的现场,在心里从一数到二十,帮助自己平静;或是学习把激怒他的同伴想象成一只好笑的恐龙,就不会受别人影响而生气。

害羞退缩的孩子

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如果要他同时面对很多个小朋友,他会不知所措。所以,他最好先从和一个小朋友的互动开始,等熟悉自在之后,再慢慢增加新的朋友。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人际模式也不同。有的人外向开朗,喜欢交很多朋友;有的人内向安静,喜欢和少数的朋友维持深入稳定的关系。这两种方式都很好,重要的是心里是不是感到满足。

坚持度高的孩子

在和同伴相处时容易坚持己见,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这类孩子在团体中喜欢当老大,希望别人都听他的。久而久之,大家就不会想和他一起玩了。坚持度高的孩子一定得学会“协商”的技巧,提出自己看法,也听听别人的意见,尽量想出能够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例如先采用方案一,再采用方案二,或是用定时器来轮流。

中班教育知识:帮助宝宝交朋友的5条建议


中班教育知识:帮助宝宝交朋友的5条建议

独生子女缺少玩伴怎么办?有了孩子,年轻爸妈会不会丢失了自己的社交圈?近日,在沪上金融行业工作的胡海敏在朋友里发起了一个“亲子互助同乐会”,每周都会定期聚会“拼养”孩子。在朋友圈里,胡海敏被称为“小呼妈妈”,她说,参与同乐会的爸爸妈妈都是80后父母。“在分享中,不仅孩子可以找到玩伴,父母也能保持自己的社交圈。”据了解,“亲子互助同乐会”已经组织过了博物馆奇妙夜、地球村主题日、家庭电影节等亲子阅读和亲子烹饪时间。

现在,“拼养”孩子的育儿模式越来越受到现在家长的欢迎。晔子妈妈是同乐会成员之一,也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提醒说,拼养孩子也有注意事项,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即使是在拼养过程中,也需要家长注意力和持续陪护。”

■让孩子自由发展“社交圈”

“和小哥哥一起玩吧!”“过来一起做游戏。”拼养孩子的爸爸妈妈经常这样招呼自己的宝宝。其实,同龄孩子聚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小社会。“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家长不需要特意指引,孩子会自行发展自己的‘社交圈’。”

■孩子纠纷家长少掺和

孩子们在一起难免发生矛盾,然后就是“告状”。争夺玩具时,孩子会向大人告状:“他打我。”晔子妈妈说,这个时候,成年人最好不要插手,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引导小朋友学会分享

同时,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在“孩子社会”里与他人分享。“父母不要急吼吼地把好的玩具和好吃的食物堆到自家孩子面前,而是等待孩子们自行分配,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在小纷争和讨论中找出分享的方法。”

■为宝宝扫清危险隐患

“上幼儿园的孩子还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父母陪护时需要格外小心。”晔子妈妈说,家长需要及时扫清安全隐患,比如,电器、插座等。

■家长不要总打断孩子

晔子妈妈也建议,成年人的陪护也不要过度,别因为“太啰嗦”而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她发现,孩子在玩玩具或参与某项游戏时,陪护的大人们总不肯闲着。“父母一会儿问‘要喝奶吗’,一会儿又问‘要不要上厕所’。其实,孩子注意力就在这种不停的打断中分散了。”

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看点 生活中,孩子常常会突然哭闹,大发脾气,可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时却找不到问题所在和沟通方式,只能强令禁止,甚至“威逼利诱”。同样身为家长,74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认为,孩子的情绪实际上就是他表达沟通的一种途径。父母应帮助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理由,学会应对情绪背后的问题,这才是解决情绪爆发问题的关键。

带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最容易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孩子的情绪爆发。孩子动不动为一点小事大哭起来,要么悲痛不已,要么尖叫愤怒与父母发脾气。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也往往是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但实际上,我们不应该太着急处理问题。在处理问题之前,先要理解问题。为什么孩子这么容易情绪爆发?孩子的强烈情绪意味着什么?

孩子的情绪其实是一座桥,让我们能抵达他/她心底的那片大陆。

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相当大一部分沟通是无法用语言体现的,尤其是孩子,语言表达远远不能反映他们的内心思想,因此情绪是他们的沟通方式。

实际上,对人类和动物物种的研究显示,情绪情感和表情所传达出的信号往往是准确和共通的,比语言沟通的交流效果更好。

父母常常希望孩子不带情绪、理智交流,但实际上,孩子的情绪本身,就是他们的交流方式。孩子的情绪不是坏毛病,而是他们特有的沟通方式。想要抛开情绪谈“理智的做法”,很多时候就像抛弃胳膊,用意念拿杯子。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的情绪缓和(不发脾气),更应该的办法不是制止表层(不许发脾气),而是找到深层原因(为什么发脾气),并引导孩子学会解决深层问题,这样下次才不会重复爆发(不需要发脾气)。

父母的情绪从何而来

带小孩是非常容易让父母情绪大爆发的,有的时候突然很悲伤、有时候会很烦躁、焦虑,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与其纠结于怎么样能够保持菩萨般的温柔耐心,不如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情绪是由何而来。

我们情绪的很大一部分来源是过去形成的经验模式。过去不能当作“不存在”,它们以非常强大的方式存在着。学习育儿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就是只看应该怎样,不管历史和现状。这是很多道理无法实施的重要理由。

对于那些经常性的与孩子的冲突,可以观察一下我们情绪的来源。很多时候,源于基础信念,又源于幼年经历。带小孩子的情景会勾起很多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我们再经历这些情境时会一下子勾起当时的情绪。

比如,有的父母,孩子有一点没守秩序就很焦躁。潜意识的基础认知是:失控很危险。而更早的来源是父母自己的童年:稍不规矩就被严厉责罚。由于自己儿时的自由洒脱没有被温柔以对,于是负面看待自由洒脱,不能温柔以对。

我们尽量每次在寻找对策之前先要问自己:让我情绪有巨大反应的到底是哪一点?这代表了我什么样的基础认知?这样的认知是合理的吗?孩子不愿意循规蹈矩真的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吗?

也许,什么糟糕的结果都没有,只是我们的恐惧来源于童年被责备的经历。

这是育儿中最重要的一步——育己。通过观察自己和孩子的互动反应,观察自己的情绪,能够让我们自己达到更好的自我认知。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塑造记忆。科学家认为:回忆是一种主动构建。记忆是一个过程,它每次被重新回忆的时候都会被重新建构。

无论过去是正面还是负面,我们都可以积极重建过往经历,相信过去的一切造就了今天这样一个成熟稳定、为自己负责的自我。从记忆中走出来,对孩子也会少一点焦虑。

孩子的情绪,是他拼尽全力

捍卫自己的小小意愿

对于人脑而言,情绪是一种信号,就像电脑的警示,提醒我们去注意有什么地方有问题。许多冲突并不是谁的错,只是我们没有理解孩子的情绪语言。

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

他不懂得对事情进行全盘的综合考虑,也不知道要将事情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他不会深思熟虑,一旦有了情绪反应,就会立即受情绪控制而无法逃脱。哭泣、喊叫、颤抖都是他表达痛苦、缓解压力和重新获得内在力量的方式。

孩子的头脑是全新的,他们缺少成人成熟的套路和逻辑,但是他们在头脑中会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成为一个大的图像。

天性使然,孩子倾向于赋予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他们自己未必说得出,也不是按照全世界的标准去衡量,而是在他们内心的小世界很重要。他们把每一件事当作自我的验证,把每一样失去当作失去全世界。如果满心期待的结果不能实现,对他们而言,是丢失了一个人生。他在随时随地探知自我和世界,探知自我的范围、世界的冷暖。

所以,孩子会为一点点小事痛哭,对他而言,那是整个世界的崩溃。他并不完全了解事物的因果,会用魔力的方式填补逻辑的缺失。他可能担心父母永远不再回来了,可能担心失去小东西会影响未来。

孩子也会为了争取自己的一点点小小的主权而大发脾气。发脾气固然是一件令大人讨厌的事情,但是如果要是考虑到孩子的心情,考虑到他是如何拼尽全力捍卫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意愿,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情绪爆发也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

孩子有他理解、解释世界的权利,也有尝试自己主导事情的权利。

虽然结果不一定好,逻辑不一定对,但这种尝试的过程还是很重要。孩子不可能生来就理解所有事,只有自我主导试错才能学会理解。重要的是,他尝试感知这个世界。这种尝试没有被嘲笑和批评压制。

作为父母,其实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对这个世界幼稚的想象,允许他肆意汪洋的情绪爆发,那只是不成熟,并不是故意耍赖。

也许有一天他学会现实的平庸,喜怒波澜不惊,事情见怪不怪,他会失去那些改变世界的渴望,也失去情绪力。

只有到那一天,才感到童年可贵。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孩子仍是孩子,一言不合就扑街,说明他们纯真,对这个世界仍然充满情感和期待。

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对行为妥协,对情绪大加管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对情绪包容,对行为加以一部分约束。

情绪本无错,只是需要行为的转化。我们可以把愤怒变为动力,可以把嫉妒变为自我提升。对孩子也一样,需要一种升华。

父母最需要的,是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预设答案和轻易评价,任何品头论足都会把倾诉堵回去。

这样的沟通不容易,但是通过这样的沟通,孩子会从中学会表达,形成自我观察和自我概念。孩子用语言描述发现自我的形状,我们也通过他的表达看清孩子的心。语言是有魔力的,它让人学会思考。一旦对话开始了,双方调动思维,情绪的冲动也就容易被理智取代。能够启动对话,是智慧处理的开端。

而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诚实。要让孩子学会观察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用语言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切莫为了让孩子听从指令,而迫使他说各种违心的话。一旦孩子发现言语上的欺骗能获得父母的认可,他就不再把对话当作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当作遮掩问题的方式。而这样固然能让一件事的争端看上去平息,但却给后面的整个人生埋下了问题的伏笔。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核心主张:

孩子争取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是合理的,孩子感受到痛苦悲伤也是合理的。不需要对孩子的情绪爆发太过紧张,应允许孩子争取自主、表达感受。

孩子的情绪爆发是他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父母帮助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理由,学会应对情绪背后的问题,才是解决情绪爆发问题的关键。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最重要的。只有用心聆听,只有沟通与协商,才能让孩子最终学会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自我理解是自我疏导情绪的最基础步骤。

如何教会宝宝与人分享,做一个大方的孩子


我的宝宝1岁2个月,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带孩子来我家玩玩,他根本不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即使小朋友拿了他平常根本就不玩的玩具,他都要马上抢过来。平时我经常带他到外边玩,他不是那种不合群的孩子。我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

专家回答:

这是一个社会行为问题。宝宝不愿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这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一般儿童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懂得“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给”,宝宝出现这种意识,比较早一些。

家长看见孩子有这种行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不要强迫孩子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讨厌那个小朋友,还会把玩具枪过来。最好是自己参与进去,说“看啊!咱们一块儿玩小火车,宝宝在这边,小朋友在那边,我给你们开来开去。现在,接好!“他可能不懂,可以由家长带领玩。

2、引导孩子去体验别人的感情。可以说:“宝宝,小朋友很喜欢你的玩具,咱们让他玩一玩,他一定高兴,好吗?”家长经常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情,使孩子产生同情心,主动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分享快乐。这种体验要长时间培养。

3、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同龄小伙伴,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他一个人的,因此,“什么都是我的“正是他的理解,这无可非议,关键在大人,要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孩子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开始一定很困难,次数多了,孩子不仅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

4、一旦发现孩子愿意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一块玩,应该及时表扬,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家长要表现出大方的态度,不要让孩子感到妈妈舍不得拿出玩具来给小朋友玩(主要是怕玩坏了),这个年龄的儿童已经很敏感,您的态度会给他暗示。

5、另外也可以采用目标转移法,让宝宝玩一些别的玩具,不和小朋友抢。

家园共育《教会你的宝宝如何交朋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交朋友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