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孩子调皮背后的心声

12-14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剖析:孩子调皮背后的心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被接回家之后更顽皮了,那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特别娇气!这种“娇气之风”绝不能纵容!于是孩子越捣蛋,家长就越严厉,但很多家长发现,这样孩子会更加不听话……

你是否因此烦劳不已呢?心里不免有些埋怨吧?有时免不了放出狠话:“我怎么就生了你出来呢!”但爸爸妈妈,你懂得孩子调皮背后的心声吗?

心声一:“其实,我只是想你们多关注我一点”

家明5岁,他的爸爸妈妈整天忙于工作,所以只好将他放在奶奶家,周末的时候才将家明接回家。爸爸妈妈发现家明很奇怪,家明平时在奶奶家还是比较听话的,但一回到自己家,就整天大吵大闹,哭鼻子吵着买东西,一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没完没了,弄得爸爸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对他凶,拿出大棒子来“威胁”,但家明并没有变乖,反而越来越调皮。尤其是在送回奶奶家的前一晚,更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令父母头痛不已!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被接回家之后更顽皮了,那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特别娇气!这种“娇气之风”绝不能纵容!于是孩子越捣蛋,家长就越严厉,但很多家长发现,这样孩子会更加不听话……

家明的爸爸妈妈整天忙于工作,缺少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在周末,家明就一反常态,其实,他是想吸引爸爸妈妈更多的关注,家明心想:看看,我捣乱了,爸爸妈妈就更加关注我了,我大吵大闹了,爸爸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了,虽然我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赞许,但责骂也是一种关心,我只是,我只是想你们多爱我一点,再给我多一点点的时间,哪怕是一点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平时,家明的爸爸妈妈就应该多关心孩子,而不只是在周末,在平时,可以给家明打电话,送他喜欢的礼物,最重要的是让家明明白,爸爸妈妈是很关心、很爱他的。

心声二:“其实,我只是不想你们吵架”

彩珠今年4岁,她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整天吵架,有时还举起菜刀和扫帚,可谓战况激烈。开始,彩珠会在一旁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爸爸妈妈看见她这样子,就不忍心再吵下去了,后来,爸爸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彩珠不再哭闹了,反而出现了很多行为问题,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经常跟小朋友打架,平时也不爱跟小朋友玩,自己坐在一旁,坐着坐着就突然大哭,不仅不听老师的话,居然还咬老师,弄到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彩珠就像一个问题小孩一样,她爸爸妈妈实在没办法,只能花更多的时间管教她,也没什么心思再吵下去了。

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了,本来家庭关系就很紧张了,孩子还在那里捣蛋,让自己操心,怎么孩子就这样不让人省心啊!

其实,孩子只是想跟你说:“我只是不想你们吵架”

虽然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家庭紧张,不是孩子的责任,而年纪轻轻的孩子也不能为家庭做点什么,但孩子可不是这么想,著名的德国家庭系统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认为,孩子会将自己看作是家庭的保护神,他们会想方设法维护家庭。

他们的潜意识会认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不能让他们互相伤害下去,我对爸爸妈妈是有责任的”于是,他会惊喜地发现,当自己发生问题时,爸爸妈妈就会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他的身上,暂时放下“恩怨”,爸爸妈妈的关系看似就好转了。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积极地改善关系!不让孩子“操心”!

心声三:“其实,我是太想念奶奶了”

西西的奶奶刚刚去世,西西的家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西西却像没事发生一样,反而比以前更加顽皮了,偷吃拜祭奶奶的食物,在灵堂时大喊大叫,弄脏家具,还居然在客厅里大小便!简直就是“无恶不作”!爸爸妈妈火冒三丈!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奶奶才刚刚去世,就这样胡闹了!于是,轻则摆起“包公脸”,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捣乱,重则举起木棒。

其实,你们都错怪孩子了!孩子只是想说:“奶奶,我太想念你了!”

因为奶奶在去世之前,就跟西西说过:“你真是气死我了!”不久之后,奶奶就真的去世了,西西感到很害怕,觉得是自己气死奶奶的!他感到深深的罪恶感,又不知道怎么告诉大人,所以他就变得更加顽皮,希望上天能惩罚他,将他一起带走,带到他奶奶身边,或者惹火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责罚他,让他愧疚的心好受一点。

正确的做法是:鼓励西西将对奶奶的愧疚和怀念说出来,家长要耐心地倾听,而且要清楚地告诉西西,奶奶的去世并不是他的错,他没有必要感到愧疚。另外,家长也要多陪伴西西,一起走过这个悲伤的时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弯下腰聆听孩子的心声


由于家里有事,接完恒儿的时候直接回家。接的时候已五点多,怕恒儿饿,破例在幼儿园放学的时候让恒儿买了杯奶茶在车上喝。(怕恒儿养成不好的习惯,我从不让他在幼儿园放学时买任何东西,再饿也是回来再吃。)没想到就这一杯小小的奶茶,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悟,同时也让我醒悟,开学以来忙着学校里的事,即使有点空的时候也因为累得不想说话而忽略了恒儿,即使恒儿天天在我身边,我也没有特意拨出时间与他好好聊聊天。

可能因为饿了,恒儿抱起奶茶就大口大口地喝着。快喝完的时候,他把奶茶递给我:“妈妈,你喝。”“谢谢梓恒,为什么要送给妈妈喝呀?”我随口一问,心想最近这阶段恒儿说话总是令人窝心,应该会有一个令我感动的答案。没想到恒儿也就随口一回:“因为我不想喝了。”这可和我的想像不一样,以前恒儿从不这样回我,要不是他递给我喝,我也忘了以前他总是喝第一口时就会和我分享。“因为梓恒不喝了才给妈妈喝的吗?”我再次问道。“是。”恒儿的直接倒是很像我。“噢,这样呀。”我装出委屈的样子:“梓恒不要喝的奶茶才给妈妈,妈妈很伤心。好朋友应该是有好东西一起分享,我们不是好朋友吗?”“可是我和书晗分享了呀。”书晗是恒儿的好朋友,两个人总是一起玩。“我家梓恒这点做得可真好,可是妈妈也是梓恒的好朋友呀!”我赞许恒儿平时与朋友的分享思想。恒儿听了这话,马上接过奶茶杯,喝了一大口,用很享受的感觉说:“哇!妈妈,这奶茶真好喝呀!你也喝一口!”聪明的恒儿!贴心的恒儿!“好!真好喝呀!谢谢恒儿的分享!”接过奶茶杯我也享受地喝了一大口。就这样,在你一口我一口下奶茶被我们快乐地消灭了。喝完以后,恒儿提议先把杯子收起来,等下车再放到垃圾桶里。

我亲爱的恒儿,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调皮,但有时实在让人感动到不行。在车上这一小段时间里,我们不仅快乐地一起消灭了奶茶,还分享了恒儿心中的喜悦和乘车的安全事项,很少和恒儿搭公车,出门都有恒爸和恒舅接送。今天倒好,两人都有事,自个娘俩搭上公车竟因此而得到一个很快乐的体验。在车上,恒儿一会儿唱着歌,一会儿看着车外的汽车标志,一会儿和我聊着天,可爱的恒儿一路上不仅令我开心,也令同车的人快乐。在车上,恒儿还教我乘车的安全,说要扶着把手才安全,头不能伸出窗外才安全,不能到处走动才安全……公交车上的恒儿令我意识到了我的小男子汉正日益茁壮成长。

看着恒儿如此开心,我问恒儿:“你今天很开心!为什么呢?”“是呀!妈妈来幼儿园接我我很开心!还喝了好喝的奶茶,还一起搭公车。”笑容在恒儿的脸上是那样的灿烂。听到孩子的话,我这才想起今天下午接恒儿时,恒儿一看教室外的我,就一蹦老高,笑道:“是妈妈耶!我好开心!”(这两天事比较多,忙碌的我只能让婆婆来校帮我接送恒儿,就这前两个下午不是我接的恒儿。)瞧,孩子的要求竟这么低,低到只要在幼儿园放学时看到妈妈的身影,低到和妈妈共喝一杯奶茶,低到一起和妈妈搭公车。而我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务中,却由于累,连每天找出个时间陪他好好聊聊天,好好共同分享他的喜悦与不快,好好地听他说说他为何哭泣也不能做到。一直以为恒儿就爱看书,所以每天拨出的时间就只是陪他看一本又一本的书,却没能和他一起玩他心爱的玩具,想想我这个妈妈有时真的不称职,愧对恒儿。感谢今天的奶茶,感谢今天的公车,让我又一次感悟到孩子是多么需要我!写下此文与各位妈妈分享,即使我们再忙再累,也要好好地弯下腰来听听孩子的心声,陪孩子好好地聊会天,玩会玩具,分享彼此之间的喜怒。因为孩子是那样的需要我们,而我们也是那样地离不开孩子……

孩子自言自语背后的秘密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

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自言自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言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在家里独自游戏。

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语言。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与无形的朋友。

据研究,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

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


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周末xx说吃想吃我包的三鲜饺子,她最近一直生病感冒,胃口不好,每顿饭都吃的不太多,难得有想吃的,又有时间,我马上去买菜给她做饺子。xx爸带着xx出去玩,我自己在家包饺子。

其实自己一个人包饺子我还是有些怵头的,自从xx出生我的腰打了麻药之后就很不好,经常疼,再她几个月的时候又查出来腰椎间盘突出,平时站着太久就会钻心的疼,但孩子难得胃口好,想吃我做的三鲜饺子,我没有理由拒绝。

买了半斤虾、半斤肥瘦肉馅、三两韭菜,然后就开始和面、和馅,开始准备包饺子,xx很喜欢吃我包的三鲜饺子,一是自己家里做的用料足,二是在肉馅中我加入自己熬的高汤,煮出来的饺子鲜美多汁,一咬的话满嘴流油的感觉,但又不是油,没有那么油腻,所以全家都爱吃。

我自己一个人折腾,准备的时候还好,因为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还活动着,腰并没有特别难受,可包起来因为站在那一动不动,腰一会就酸疼的要命,快包完的时候我的额头一个劲儿的冒冷汗,最后终于都弄完了,就三个人的饺子我就折腾了近2个小时。

包完后xx爸煮饺子,让我坐着歇了一会。我还特意问了一下有破的没有,因为充满汁水的饺子破了就不好吃了,好在xx爸说都没有破。第一锅盛出来之后因为太烫,我给xx夹了碗里2个,然后就把碗碟都摆好去收拾厨房了。xx这么大了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吃饭,而且有分寸不会被烫到,也就没进去看她。等过了几分钟我进去一样,她的饺子一口没吃,可一盘子饺子都被她用筷子捅破了,汤汤水水的。我当时就气坏了,怒吼她,你干嘛呢?不是给你夹碗里了吗?干嘛把好好的饺子都捅破?当时我腰疼的要命,特别生气,觉得把我一上午的劳动成果都破坏了。xx爸也急急忙忙跑出来,批评她,妈妈辛苦包的饺子,你看都弄破了。

xx看我俩都说她,一低头,眼泪就流出来了,没有出声,但眼泪不断。我一看孩子病刚好,才有点胃口,就没继续批评她,就说,吃饭吧,下次别淘气了,你看把饺子都弄破了,怎么吃啊?xx一边流泪一边低声说,我想给爸爸妈妈夹。我一听特别震惊,我错怪孩子了,她本来筷子就用的不是特别好,饺子还特别烫,再加上里面是汤汁,特别软,她根本夹不上来,所以都捅破了,我再一看,我和xx爸的碗里果真都躺着饺子。我马上和xx道歉,谢谢她为我们夹饺子,谢谢她看到喜欢的饺子都顾不上吃还想着我们,但同时也告诉她这样做很危险,而且也把饺子弄坏了。xx听我这么说,渐渐的止住了眼泪,歪头问我,妈妈不生气了?我说不生气,妈妈很开心你想着爸爸妈妈,但是以后一定等饺子凉了再弄,要不太危险了。xx听后开心的吃起了饺子。

看着孩子吃的那么开心,我再一次心酸了,我又批评错孩子了,新手妈妈,在育儿路上一再受挫,给了孩子太多的委屈,究其原因就是不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每次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责备与发难,而且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倾听孩子心的声音,我想父母收获的是更多孩子纯真无邪的感动,而我相信听了孩子的解释,回馈给孩子的肯定是拥抱和亲吻,而不是怒吼与愤怒。

孩子,最纯真的名词,让我们放下家长的身段,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一定会被他们纯真而又真诚的心声所感动。

父母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


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缺乏兄弟姐妹的亲情沟通、繁重的学习压力……孩子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沟通。许多父母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只看重每次考试的分数,却不知道这样做会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许多的孩子便变得不愿和父母说话,变得不听话。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不会和父母心生隔膜呢,又怎么不会产生不听话行为呢?

许多父母虽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对他们并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难有效地应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父母要想在纠正孩子的不听话行为上取得有效的成果,首先得亲近孩子,取得他的信任,走进他的内心。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馨,从而对父母更加亲近与尊敬。这有利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有利于父母对他们的不听话行为,进行明确的教育和指导。

教育专家指出:消除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就是不断消除和孩子误解的过程。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父母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子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放低姿态,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呢?

1)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不听话行为,但必须要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例如,他可以告诉父母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但父母不能允许他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

2)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

父母的关注鼓励着孩子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想法和感受。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对他的注意。

3)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情境原因。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用语言对他所说、所想及所感的事情做出反应。但尽量不要逐字地重复孩子的话,应使用相似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学习倾听孩子的话语

多数人都习惯说话,不习惯听话,尤其是父母面对孩子,更是滔滔不绝,要他做个“听话”的孩子。不听孩子说,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不听孩子说,又怎么能了解他、管教他?所以,爸爸、妈妈想要有个听话孩子,必须先要“听”孩子说“话”。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不很困难,只要告诉自己“少开尊口”,耐心倾听,就可以了。

5)用鼓励、说理代替责骂

长期责骂孩子,孩子就会把“懒得理你”挂在嘴上,当孩子以这种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时,其实他对爸妈的失望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因为,长久以来,他和父母沟通不良,干脆“免谈”。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放低姿态,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不听话的症结所在。

孩子人来疯背后隐藏的落寞


刚满4周岁的小汤姆是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将自己画的画、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给父母看,也爱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妈妈称赞他几句,他便会高兴得眉飞色舞。平时在家里称得上是个温顺、随和、听话的乖孩子。

然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小汤姆就会一反常态。比如,在姐姐玛丽的一次生日会上,当客人们纷纷向玛丽送上鲜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礼物时,他便故意大喊“我肚子痛”,还真的在地板上打起滚来!有一年的圣诞节,他竟然当着众亲朋的面故意打碎了一个价值不菲的中国花瓶,气得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上个月在奶奶的寿筵上,他居然宣布绝不吃那些他称之为“脏东西”的炸牛排,最后闹得客人们也不欢而散。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其实这种“人来疯”有别于一些孩子每每见到人多时的瞎胡闹、乱起哄,而是某些孩子对自己不受“关注”的反抗,其“潜台词”是:如果你们还不把我当作一回事儿,我就会闹得更凶!

要知道,幼儿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取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他们也迫切希望大人们对他的作为作出认可和称赞,从中获取自尊和自信。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不受关注(如原本总是家庭“中心”的小汤姆发觉,在姐姐的生日宴会上姐姐成了“焦点人物”,在奶奶的寿筵上他也并不唱“主角”时),他们就可能产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负面感觉,进而作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极其

“怪诞”的举动,如假装生病、拒绝吃饭甚至破坏物品等。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给大人们发出

“信号”:我不想受到冷落—尽管大人们实际上可能也并没有故意冷落他。

幼儿渴望受到大人的关注,说到底就是渴望受到大人的尊重,并从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一渴望是否得到满足,对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因心智水平所限,这种微妙的心理渴望往往难以像其他种种生理渴望(如吃、喝、睡等)那样明白无误地向大人们表示,于是他们转而采用一些“胡闹”的手段。对大人们来说,悟出孩子的“言外之义”—情感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合理的满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剖析:孩子调皮背后的心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