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12-3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美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

导读:幼儿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

幼儿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

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实并不“全面”。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某重点中学接手重点班的语文课,班主任给我介绍了一位每年都被评为“三好生”的女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这女生特要强,即使考了99分,也要为丢掉的那一分懊恼、哭泣。我当时立即就联想到自家的孩子不争气,考上八十多分就心满意足,于是以该女生为榜样,把自家的孩子狠狠训了一顿。语文课上,果然感受到这女生的厉害,你要求到什么高度,她都要攀上这高峰。人人都说是“清华”、“北大”的苗子了。谁知那一年高考中的理科数学试题特别难,从考场上下来,那女生简直哭得唤不起斗志,班主任连哄带劝,好不容易才送上考场继续考试。就在那时,老师们就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在关键时刻“差一点什么”(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承受力)。当然,这不是学生的过错。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从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过渡,似乎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桥梁。到底该怎样做?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素质教育。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在这一系列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心理素质的几要素: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社会”沃土中滋生旺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自尊和自信,又被美国人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也就是根系中扎得最深的主干。因此,美国人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他们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把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

美国人碰了面,遇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般是先与孩子打招呼,而且,特别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还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如果孩子画兔子画成了老鼠,便夸他有想像力,让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败、沮丧。如果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给孩子,家长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时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力、自主的权力。孩子如果做错了事,家长也不会横加训斥,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出引导和说明。或者在另一个场合,孩子在同样的境况中又表现良好时,加以表扬、鼓励。美国人更反对人前教子。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会被人看做是没教养,是父母的“犯罪”。因为这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奶奶、姥姥们到美国带孩子,常常感到不适应。比如:我的大外孙玩着一个别人刚送的新鲜玩具,小外孙也想要。当姥姥的往往是袒护小的,随口就命令:“牛牛,让弟弟先玩一会儿。”牛牛如果不肯,姥姥就正色教育他:“你是当哥哥的,要让弟弟!”如果他还在兴头上仍然不肯,姥姥就难免强制执行。其实,即使你不“强制执行”,从开头就犯了错误。家长不能命令孩子让步,让他做不情愿做的事。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那么两个外孙发生争执时怎么办呢?女儿教给我,每逢这时,你就给他们定个“规则”,比如数数。规定数到二十下,这玩具的主人就得换一换。孩子的着眼点转移到(One、Two……)遵守规则上,也就不存在“强权”剥夺他权利的意味了。

相反,表扬和鼓励的话却常常得挂在嘴边。只要孩子表现出优点和长处,家长就以积极的、正面的赞赏肯定他的行为。像“真棒”、“真聪明”、“真能干”、“真漂亮”这类话,就是孩子们的家常小菜了。他们认为,孩子在享受成功中会增强进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YjS21.coM

美国的家长们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的独立观念:他们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无论父母、老师都没有特权去随意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作为“人”,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而这时,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其次,美国人还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也就是遇到难题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解决的行为方式。有一则发生在我外孙所在的幼儿园的故事,让人很受触动。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滑梯时,小男孩挤了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恼恼地嘟了嘴。这时,老师并没有像“裁判”一样评判谁是谁非,也不说“玩时要当心,谁也别碰了谁!”而是和蔼地问那小男孩:“你知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呢?”小男孩沮丧地说:“因为我挤了她的手。”老师就笑着说:“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试试用个什么好办法,让她愉快起来。”那男孩想了想,就走到那小女孩面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那小女孩不吭声,但脸色好多了。老师便蹲下来,问那女孩:“你感觉好些了么?”小女孩提出自己的要求,说:“我觉得用凉水洗洗手会好些。”老师就赶紧表示赞成,启发那小男孩陪小女孩去洗手间洗手。一会儿,两个孩子就手牵着手从洗手间出来了。小男孩高兴地报告老师:“她感觉好多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和好如初。这件小事之所以引起我的触动,是因为我曾当过12年中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经历了学生中的诸多摩擦,但多数情况下是充当了“裁判”的角色,评判谁是谁非,而没有想到这正是培养他们自己解决纠纷的实践机会。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美国家庭中的。有一家四个男孩,发生了争执,老大、老三、老四似乎真理在握,他们唇枪舌剑面向老二。老二明知势单力薄,但毫不示弱,愤激到唾沫飞溅、比手跺脚。这时,那父亲就上前把两手搭成个“T”字,意思是“Time-out(暂停)”。他鼓励并诱导四个孩子来看他做一个实验。他首先点燃了酒精灯,然后把一个盛了冷水的玻璃器皿放在灯上,让孩子们观察那水是怎样地滚沸。当水中有了动静,开始出现上升的水泡时,爸爸就对孩子们说,你们刚才的情形与这烧水相似,如果你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冷静,尽量不用激烈的言辞,因为那等于升火加温。现在,你们双方都已经接近沸点,就同这开水一样咕嘟嘟地蒸腾,怎能听得进对方的观点呢?最好的办法是出去玩一会儿,把这件事晾一晾,彼此都冷静下来再说。尽管那父亲没有介入他们的话题,也没有评判谁是谁非,几天之后,兄弟们的意见还是趋于一致,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了。

美国家长、学校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放权给孩子,有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意识的发展。这是孩子走出家门面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即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这种自立、自主的早期教育,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对我国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尤其重要。

另外,良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还包括平等竞争的意识、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别以为中国学生从小考到大,就具备了平等竞争的意识。这种能力的培养,远非那么简单。本文开篇提及的那位“三好生”,除了不会享受成功,心理上太患得患失外,恰恰是在于她没有“平等竞争的意识”,不能理智地正视挫折。事实上,她感觉数学题难,别人会更难,因为考题对大家来说是平等的;而她的功夫却比同学们扎实得多。她虽然也去了重点大学,但她的心态要是放松些、平和些,结果会更好。

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在美国,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正逐渐兴起。比如家长支持并鼓励孩子参加“棒球赛”、“小铁人三项赛”等活动,激发他们与强者抗衡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拿不到名次,他们认为胆略和顽强并不总来源于胜利,“心态决定一切”。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锻炼孩子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是最重要的。

笔者在匹兹堡时,经常看到公共运动场的篮球架下、旱冰场里孩子们自发的比赛。他们尽管年龄大小不齐、技术水准差异也很大,但都态度积极、遵守规则,互相表现得很宽容和配合。一次,打半场篮球中出现了三对二的格局,那两个孩子尽管非常努力,可总也难以扭转比分落后的局面。我因中学时在校篮球队练过球,一时技痒,就提议加入他们的行列。五个孩子很友好地接纳了我。那两个小孩积极为我助攻,使我的三步上篮连连得手,一下使他们反败为胜,两个小队友便不停地跑过来与我击掌,以示鼓励。起初,我还担心对方那三位小朋友不高兴,提出异议,因为孩子们比赛(后来才知道他们年龄最大的十二岁,小的才八岁),大人加入本身就不公平,又且人家都是男孩子,我一个外乡女人加入也不伦不类。所以玩了几个回合,我就要退出。不料,是对方三个孩子不愿让我走。他们那意思是他们把比分再扳回来,才同意我离开。他们像旋风般拼命地跑,又拦又堵,嘴里还念念有词,说:“怎么突然来了个女乔丹呢!”结果我这边一位九岁的叫皮特的小队友认真地说:“什么女乔丹,是我们合作成功!”孩子们在运动场上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不叫人在心底折服??后来渐渐知道那小皮特父母离异,他是跟着单身父亲生活。可从他的举动上一点儿也看不出这种变故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

当然,这些活动还能培养孩子宽和容众的协作精神,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在美国的幼儿心理教育中,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被列入重中之重。因为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需要众人通过协作来完成,儿童从小就习惯了与他人态度平和地相处、协调地配合,长大才不会产生心理障碍。但这种交往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屈从。在美国家庭中,家长们经常倾听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但不能胡来,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要负一定责任。笔者在洛杉矶时,曾听一位从杭州去探亲的老奶奶讲了这样一段经历,很为那小孙女的应变能力吃惊。有一次,她与在美国的孙女发生了争执,因为是刚从中国去的,奶奶不适应美国的教育方式,孙女不适应奶奶的强硬语气,孙女就哭了起来。这老奶奶一见孙女哭就慌了,本来是劝慰她,但越急,说话的调门儿就越高。邻居听到后,以为是老奶奶体罚幼女,就打电话报了警(在美国打骂孩子是违法的)。一会儿,警笛声大作,警察来敲门。老奶奶一开门,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警察的来由。结果那小孙女反倒不哭了,立即便明白了事态的严重。警察问:“你奶奶打你了?”小女孩摇摇头,说:“奶奶没有打我。”警察又问:“那么,她骂你了?”小女孩又摇摇头,说:“她很爱我,不舍得骂。”警察看一看懵懵怔怔的老太太,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要哭呢?”小女孩说:“我很烦,可奶奶总想让我好起来。”警察还不放弃,继续追问:“你为什么烦呢?”小女孩反问道:“我烦需要理由么?”警察耸耸肩,只好说“对不起,打扰了”,自讨没趣地离开。这老奶奶每讲起这故事,就夸耀说:如果孩子说奶奶与她争吵,或者说对她不好,警察就会带走孩子,甚至通过法律剥夺家长的监护权。“瞧我孙女多聪明。”这件事后,老奶奶以为遇上了天才,对孙女爱护有加。关键时刻,这孩子态度从容,懂得负责任,不仅知道自己的立场应站到哪一方,而且能随机应变,反守为攻,让见多识广的警察也无言以对。从这一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处变不惊的心态和强大的社会应变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幼升小 莫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


许多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临近小学报名的时候焦虑心慌,其中希望幼儿园提前教习拼音、算术甚至英语单词的家长最多,原因无外乎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表示,新晋小学生最应该受到关注和训练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心理素质。

幼升小,家长要在意孩子的“心理过渡”

可带到小学环境里感知与幼儿园的不同

很多四五岁孩子的爸爸妈妈都爱向幼儿园园长和老师要求提早给孩子上一些识字、拼音、数学课,表现得异常焦虑。

然而,筑心园幸福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总经理李俊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从教育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来说,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学习属于义务教育,一年级的教师培训、教案设计才开始出现识字、拼音、数字计算等能力,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教什么,怎么教,都有科学的一套方法。

“幼儿园的孩子不是不能教知识,但问题在于,幼儿园的老师未受过系统性的学科教育培训,如果和将来一年级教的不一致,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困惑。”不少小学校长和小学教师表示,其实在三年级之前,学校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多关注,小学低龄阶段,更应该让孩子尽快进入小学生的状态,做好心理和情绪上的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从幼儿园环境过渡到小学环境。

李俊认为,家长在这个阶段可以帮助孩子做的心理预备,主要是认识到新环境可能带来的具体的不同。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提前到将来的小学访问,让孩子感知到幼儿园是松散的、玩乐的轻松环境,而小学有着严格的时间安排、课程安排,不能随意走动。此外,小学课堂里一个老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一样给予个人单独的关注,许多需求要靠自己争取;而且,上课不留神,老师是不会重讲知识点的。

这些能力都是孩子要面对的挑战,实际上都是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可以提前接受相关培训,打通大脑的“通路”。当这些能力成为习惯时,适应小学生活便不会太难。

心理素质培养有哪些?

A自理能力

李俊表示,现在的孩子大多被几个大人包围,许多行为表现其实是因为从小缺乏自理的能力。

“有家长反映,孩子不自信,见到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是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李俊解析说,人类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对周围环境做出改变来实现的,这也包括照顾自己、帮家里完成家务以及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这些对大人来说很简单的事,对于年幼的孩子却更重要,他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对自己的能力逐渐产生认识,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不仅仅是被人照顾,也可以去照顾别人。

孩子到了小学后,老师不会每次提醒他喝水、去洗手间,家长不可能每天提醒他带好相关物品。这就需要孩子学会习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李俊认为,家长在家往往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这会让孩子不在意父母的劝告。“如果通过相关课程上实践、故事、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发感受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去做,家长再及时配合,给孩子机会去实践和犯错,过渡的效果会非常好。”

B时间管理

小学生活从一年级起就很密集,除了一天的课,还有不少兴趣活动,回到家要完成作业,要吃饭、洗澡,还要安排孩子自己放松玩乐的时间。因此,从下午放学后四五点到晚上九十点睡觉之间,要完成的事情非常多。孩子能否自觉自动地安排好?这取决于孩子是否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

李俊表示,以筑心园的课程为例,通过“时间馅饼”等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切身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以及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其他事情上用的时间过多,就会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会鼓励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有效率地先完成必要任务,剩下的时间就能自由安排。”

同时,也建议家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教孩子学会安排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的时间表。通过这样的循环训练,进入小学后自然能进入状态。

C专注力训练

经常有小学一年级家长向老师反馈,说孩子学习不专注,一件事做一会儿又去做别的,总不在状态;或者上课不专心,导致知识点没听到,作业没记全,家长还要帮忙补……

“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李俊指出,一个习惯的养成,基本需要4周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专注有两种,一种是持续性的专注——做一件简单的事,持续专注地做完;另一种是交替式专注——能从专注于一件事马上切换到专注做下一件事,不要求每一件事都做很长时间。两种都是专注力的表现。

在筑心园,孩子可以通过听觉、视觉以及社交时的专注力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和社交能力。比如两人聊天,训练孩子专心致志地听,并及时给反馈,而不是埋头玩自己的。同时,训练孩子放下手里的事做另一件事时,不再想着之前的事,“这样能帮助孩子在该上课时,心马上回到课堂,而不是还在想着课间休息时的游戏。”

D情绪感知

除了上述行为上的能力准备,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受情绪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负面情绪,在学校里非常令人担心。

李俊认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做一些情绪训练,让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尤其是愤怒和悲伤,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在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时,不要求很快切换到欢喜,但可以试着让自己停一停、想一想,再采取行动。这样可以缓解许多激烈的行为。”

比如和同学发生争吵,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能够知道先回顾一下自己的情绪,也感知一下对方的情绪,当感受很强烈的时候,能停一停再行动,已经很了不起。在学校与人相处,在家与父母交流,就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


美国,不仅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其教育发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小中见大的素质教育。

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他们不是把幼儿的体育运动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把它看成教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的种类很多,有些运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耐力,比如游泳;有些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和主动,比如冰球;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和谦让,比如跆拳道;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团体精神,比如足球……美国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认为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决定一切的基础。他们在孩子体育运动上的开支很大,并支持孩子从事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运动。一般来讲,美国小孩子都会喜欢几种不同的运动。很多家长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每天下班后,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司机,到家还要充当“陪练”。那些体育运动的目的,是每个教练必讲和必教的东西,孩子学着体育,也学到了体育精神,不仅体格强健,而且意志也变得坚强。美国家长对幼儿从小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心理素质。

启发式的创新教育

美国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做各种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子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这在我们国家,大人大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到的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事后他们会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她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小女孩说是薇拉小姐教的。结果这位妈妈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可能会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孩子认识了英文字母之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伊迪丝的妈妈认为幼儿园这种做法损伤了小孩子幻想的翅膀,而法庭也最终因为伊迪丝妈妈有力的说法而判幼儿园败诉。

美国家长也时时处处为孩子优良品质的养成做典范。凡是有停车牌的路口,不论有没有车,美国人都会遵守路规停下来,看过左右街口以后才重新起步。在没有红绿灯或者停车牌的路口,四面车辆一定都会停行,按照先来后到和右手车先行的路规,依次过路口,极少有人不守规矩,乱闯抢先。孩子每天看到大人这样开车,自然也就守同样的规矩了。

从细微处看美国素质教育


美国,不仅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其教育发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小中见大的素质教育。

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他们不是把幼儿的体育运动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把它看成教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的种类很多,有些运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耐力,比如游泳;有些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和主动,比如冰球;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和谦让,比如跆拳道;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团体精神,比如足球……美国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认为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决定一切的基础。他们在孩子体育运动上的开支很大,并支持孩子从事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运动。一般来讲,美国小孩子都会喜欢几种不同的运动。很多家长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每天下班后,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司机,到家还要充当“陪练”。那些体育运动的目的,是每个教练必讲和必教的东西,孩子学着体育,也学到了体育精神,不仅体格强健,而且意志也变得坚强。美国家长对幼儿从小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心理素质。

启发式的创新教育

美国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做各种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子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这在我们国家,大人大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到的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事后他们会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她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小女孩说是薇拉小姐教的。结果这位妈妈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可能会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孩子认识了英文字母之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伊迪丝的妈妈认为幼儿园这种做法损伤了小孩子幻想的翅膀,而法庭也最终因为伊迪丝妈妈有力的说法而判幼儿园败诉。

美国家长也时时处处为孩子优良品质的养成做典范。凡是有停车牌的路口,不论有没有车,美国人都会遵守路规停下来,看过左右街口以后才重新起步。在没有红绿灯或者停车牌的路口,四面车辆一定都会停行,按照先来后到和右手车先行的路规,依次过路口,极少有人不守规矩,乱闯抢先。孩子每天看到大人这样开车,自然也就守同样的规矩了。

培养宝宝心理素质的方法


培养宝宝们的心理素质,我们要从小开始,平时父母要对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并且还要从多方面的来培养孩子们的心理素质,以下就来具体的关注下吧,但愿妈妈们都能够做到心里有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在早教期间,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宝宝一生。对儿童的心理、智力都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亲子网,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

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相处和睦,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亲子教育,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专横的封建旧规家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过分娇庞的教养态度,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

培养孩子们的心理素质,需要的是从生活之中的多个方面做起,以及平时的做事方法等等,所以家长们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为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从一点一滴做起!

怎样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1)克服自负心理。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

(2)战胜自卑心理。教师应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3)消除嫉妒心理。教师应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期帮助孩子增强“消除嫉妒心理”的自信心和能力。

启发诱导幼儿:每个孩子都在争取进步,自己也会不断进步。当别人进步时,自己不生气,不嫉妒,而要迎头赶上,争取进步。

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影响到他的一生,看一看那些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邓亚萍,熊倪,刘璇……他们个个都有极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关键时刻才能镇定自若为祖国争得荣誉。

中科院心理调查结果表明,那些高考状元制胜的法宝并不是他们智力超常,而是在考试时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那么,我们的幼儿教师就应在教育活动中挖掘和利用各学科所包含的心理素质因素,将心理素质教育同各学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例如,角色游戏:通过角色转换;体育游戏:通过跑、跳、攀登;在小朋友们面前讲故事等,使他们克服胆小害羞的心理,变得大胆而勇敢。此时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要注意做到: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以免使幼儿形成骄傲的心理;批评时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因人而异,以免使心理脆弱的幼儿难以承受。

另外,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做某种游戏时,老师指出:学得像的同学可参加,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因学的不像而不能参加,这时孩子心理难免感到沮丧,有一种失败的感觉。老师这时鼓励道:这次不行,下次再来。第二次做游戏就发现学得像的孩子大大增加。看来适当让孩子承受一点挫折,对心理健康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喜欢《美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叫素质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