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01-03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学龄前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至六、七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的长托在幼儿园,有的仍在家里。家庭和幼儿园都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幼儿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尤其是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让他担当什么角色,都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出于母爱之心,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珍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母爱和溺爱混淆起来,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这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幸福快乐,父母快慰,心情舒畅。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这样娇惯的孩子,大都任性,自我中心、自私、无礼,缺乏独立性,怯懦等。这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父母的仗恃,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另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顽强精神,这对他们长大成才也是有影响的。

搞好幼儿心理卫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

这个问题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都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温馨的气氛,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相反,有的家庭夫妻不和,把孩子夹在中间,拉来推去,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据一项少年犯罪的调查来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四岁丧母或丧父的人。另对135名少年罪犯调查,其中有40%的人出身于破裂家庭。在破裂家庭中,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2.正确对待幼儿的口吃和遗尿等疾病。

口吃多是因幼儿模仿或精神突然紧张造成的,男孩大约有4%,女孩大约有2%。口吃看起来是件“小事”,可对孩子的心理挫伤却很严重,往往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待征。所以.家长要防止孩子口吃,患了口吃不要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树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纠正。五岁以后的孩子尿床,这叫患遗尿症。遗尿症除少数是生理原因以外,大都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加训练造成的。五、六岁的孩子尿床,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长万万不可再用羞辱甚至责骂的办法来企图治好他的遗尿症。因为孩子越紧张,遗尿症越难治好。同时,因遗尿而受责骂很容易形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出现过失和错误都很正常。成人尚“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更是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增长见识的。基于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细致,尤其要讲清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假如一方批评,一方袒护,就会使孩子是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批评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父母出气,或是让孩子服软,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鼓励孩子心情舒畅地改正错误。

4.支持孩子多做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孩子的天职,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们在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孩子们多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尝游戏中的乐趣,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有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常听有的父母说:“真气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就有主意了,就不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有人称这时为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提法也好,有助于提醒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独立性的重视。这时孩子要求独立,有时不太听话,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宜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硬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否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留下精神创伤,等长大成人易罹患某些心理疾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性格: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

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学龄前需重视孩子的科学启蒙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更为迅猛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力上,体现在国民科技素质的水平和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上。我们的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付费的辅导,家长还要求他们学钢琴、学画画、背京戏、背古文。与此同时,他们在西方的同龄人,有的3岁就能设计小船模型。

未来,北京市学龄前小朋友有望在幼儿园就能享受到科学启蒙教育。北京市科协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该规划在内容上继续突出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同时还新增了“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首都科普资源集成与服务工程”、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等内容。

未来,幼儿园将针对北京市各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校(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基础,开展综合科学教育。其中,全市公立幼儿园和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将推出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使幼儿也能尽早品尝到科学课的乐趣。

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方法

而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规划则准备从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入手,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另外,本市还将实施首席科技教师培养计划,为每个区县培养具有较高科技教育能力与水平的首席科技教师;同时,在5年内完成科技教师轮训,使全市中小学科技教师接受科学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达到100%。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好学、好问、好动手,没有错误概念,也没有一定要得出结果的压力,只要不断地探索。针对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中感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在自己动手摆弄、操作、探索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该规划鼓励幼儿园、社区和家庭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结合幼儿的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认知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教育专家和社会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最关键的场所。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不断培养孩子自主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

专家说,“当一位家长或者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宇航员上天有多么风光,而不告诉学生,‘神六’凝聚了多少科研专家的心血时,这位家长或者教师就需要补上科学精神这一课。”

重视学龄前孩子的道德发展


中国人最讲究传统美德,道德教育是每位中国家长的必施之计。学龄前孩子道德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孩子同情心的发展。当孩子还是一个幼儿的时候,您的孩子是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您的孩子想要做什么,他总觉得他所做的一定是正确的。“公平”,在孩子的脑海中,意味着“得到他想得到的”。“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在孩子看来,就是“要求别人去做他所要求做的”。

但是,到了学龄前这个年龄阶段,您的孩子开始从“自我为中心”转移到“有道德”上面来了。您学龄前的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而且开始会关注到周围的人了。当然,这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强迫孩子在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道德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的时候,您那四岁大的孩子仍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而,当孩子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还是会直率的表现得很有道德,会关注他人的感受。

作为家长,您可以通过下面介绍的一些方法来帮助您的孩子从小做一个有道德,有同情心的人:

1)、做一个乐于助人,有同情心的好榜样

2)、关注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大胆的和您交流他自己的感想。当您这么做时,试着探寻您的孩子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3)、跟孩子交流您的感受。真诚的,耐心的跟孩子解释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4)、展现您对他人的关注。(包括您周围的亲戚)。如果您的孩子看到您是如此的关注他人的感受,那么他自己也会深刻的体会这其中的暗含的价值。

5)、在您能做到的情况下,让孩子看到您对他人的同情心,是出自某些原因的,或只是单单出于道德而已,让孩子清晰的知道您这么做的原因。比如,遇到某种情况时,您可以跟孩子解释说:“我知道你想要那块蛋糕,但是如果你不把这块蛋糕让给这个小客人,他会伤心的哭的。”

6)、将孩子的做法和别人的感受联系起来。您学龄前的孩子不会总是能自己意识到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让孩子明白这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您可以这么问孩子:“当您给一个小孩一块蛋糕时,她脸上绽放的笑容了吗?”并解释说:“那是小孩在跟你说谢谢。”

7)、强调这条金科玉律:想要别人如何对待你,那么你就先友好的对待别人。

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健康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可见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育、尤其是智力发展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上海地区的调查,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日益改善,身体情况一般良好,但心理问题却较严重。有1/4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和抑郁;少数儿童有精神病倾向。另一个地区4~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30%的儿童有行为问题,如说谎、智力发育低下。可见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至关重要。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预防各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人们发现,孩子在过分赞扬声中生活,他将学会自负;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忍耐中生活,将学会容忍;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诡辨;在埋怨声中生活,将学会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他将学会冷漠……。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亲人、父母之爱,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尊,让他们学会自信,给予适当的表扬;给孩子平等的生活,让他们学会公道。调查证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良,父母溺爱或态度粗暴,或家长本人情绪严重不稳定,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都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异。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他们脑细胞数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脑重、脑体积也接近于成人;神经纤维分枝多,神经通路比成人更容易接通;脑的代谢活动旺盛(能量需要是成人的一倍);第二信号系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加强刺激,实施各种教育和训练,有利于建立各种神经反应经络,保持脑活动的活跃状态,开发智力。

也有些科学家指出:2至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期;3岁开始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期;3至5岁是培养音乐天才的最佳年龄;4至5岁则是学习书写绘画的最好时光。根据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实施相应的早期教育对充分开发儿童智力至关重要。早期阶段可以利用孩子“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语言、音乐、棋艺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在这些方面形成“模式”而深刻在脑海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这一时期父母或幼教人员示范作用很重要,对孩子影响较大。在“模式”学习阶段以后,可以增加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内容,以直观的形象学习为主要形式。

这一时期儿童经受一些精神锻炼也很必要,适度增加一些困难的环境,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放手让孩子交朋友,与同龄的孩子玩,参与孩子间的纠纷等,以锻炼孩子的人际适应能力;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需要胆量、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积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注学龄前孩子的异常心理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见的心理异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异常表现1:反抗行为。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家长常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

专家点评: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异常表现2:发脾气。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其感受,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

专家点评: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常是疲劳、家长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或反复批评某些行为等。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并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不能随意惩罚幼儿,只告诉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异常表现3:遗尿。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海明介绍说,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遗尿症。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

专家点评: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小儿,中医主张滋阴壮阳,如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5岁以下小儿按大人量的1/4服用。对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窥视学龄前儿童性心理


男孩女孩都有手淫现象,这种现象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他们一旦被老师发现,就显得十分紧张,有羞耻感、隐私感、不希望别人知道,有些细心的父母知道,有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即使知道的父母,也大都采取斥责的方式,在父母和许多成人甚至老师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下流的、肮脏的,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幼儿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引导、纠正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一、正确认识幼儿性生理、心理的特征及发展

性心理活动是人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一个人从年幼的时候到成年、甚至老年的生理、心理、社会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说,与一个人的健康有很重要的关系。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受着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生理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在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生理因素包括生殖系统的结构、体内激素的产生、生理成熟的程度等等。生理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儿童性心理还受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的自身表现和教育方式、结交的朋友、社会风气、文化宣传等,都会在儿童性心理上印下烙印。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一)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二)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二时期是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

第三时期是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诸阶段中,第一阶段,即幼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积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孩子到三岁左右,性心理开始迅速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认同,性角色认同,性社会活动的学习,早期的性情感指向,性快感的体验。这几个方面是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以生理的发展过程为基础,是由人遗传所决定。人和动物不同,人的先天的、遗传、潜在的基质是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后天环境,可以造成先天基质的发展速度、指向、程度不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造成个人性社会行为、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几个方面不可缺失或太少,也不可太过。只有发展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对孩子成长是最为有利。

二、正确理解幼儿的手淫

儿童手淫最早发生在婴幼儿阶段,有学者观察发现,一周岁的男孩或女孩就有手淫行为,且可达到性高潮。在以后幼儿的发育中,幼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复手淫。从父母表情、态度中,幼儿往往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因而时常偷偷进行。幼儿期手淫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部分成年人在幼儿期都有过手淫,这无需惊讶,它对身体也无大伤害。

然而,对待手淫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作用于幼儿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手淫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态度正确,处理方式得当,可使幼儿性心理健康地发展。一旦失之偏颇,幼儿性心理就有可能会走上偏常发展的道路,影响整个心理健康地发展。例如,早年幼儿的过分手淫起着强化性欲的作用,使得性欲亢进,而社会对此行为的唯一处理就是禁止,这种无意识的性本能自发要求与社会意识制约之间产生的矛盾,将成为持久而强烈的心理冲突的根源,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正确疏导,将造成各种心理障碍,产生多疑、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和自责自罪等。

另一方面,幼儿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受传统的性意识的影响,手淫可能使他们自身不洁感,使他们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严重受损,引起羞辱、自卑、沮丧、离群和孤僻。正象我们看到的,有些中学生,由于从小过分手淫,到了青春期后,性欲强化,又无正确指导,心理冲突日趋加深。有的整天忧心忡忡,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社会生活退缩;有的甚至采取一种对自身和社会最不负责任的消极自我摆脱方式,自暴自弃,摒弃社会伦理道德,甘愿堕落,成为性犯罪者。

人们通常认为,童年犹如一张洁白的纸,天真无瑕,毫无邪念,但无情的事实却又一再反驳这一传统的看法。我们不应忘记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同样,作为性兴奋区的身体器官也不是突然出现在青春期之后,而是从出生开始就早已存在的。可以说,某些性器官的功用在青春期前不是不存在,而是潜在的,只要环境中具备适宜的刺激便可以诱发这一功能,因此,在幼儿身上,我们偶尔能看到一些与性有关的活动。幼儿偶然的经历可能诱发出身体性兴奋区的感觉,实现其身体的快乐潜能,不知不觉地,幼儿被引向了追求这种快感的轨道。但是,幼儿的性体验从本质上来说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欲,幼儿是接受外界的性信息或性刺激,而并没有在内心中理解它和意识到它。

幼儿性快感对幼儿性心理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半岁以后的幼儿吃奶时去“拽”自己的生殖器。三岁左右的幼儿,男孩子的手淫,女孩子的擦阴都是性快感体验。幼儿性快感体验对幼儿性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意义。一般在五、六岁会自然消失。如果幼儿的性快感体验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手淫、擦阴行为不要给与非常特别的关注,你的特别关注可能会加强幼儿的行为。更不要把幼儿的这些行为与道德观联系的过于密切。幼儿自然性快感的适度体验对幼儿性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过度的性快感体验会带来问题。父母应该掌握这一原则。

三、如何正确地处理和有效地引导幼儿克服不良的性活动

由于幼儿的性活动不同于成年人,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盲目的,所以对于幼儿的性活动不能象对待大人一样,以简单说教的方式来加以制止,而应采取巧妙的方式教育幼儿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首先,应该丰富幼儿的生活,使之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幼儿的各种爱好和技巧,使其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所感兴趣的活动上,如培养幼儿学绘画、玩智力游戏等,尽量少让幼儿独自呆在屋里。一旦发现幼儿的不良的性活动;不可呵斥、责骂,也不要熟视无睹,而是自然地使之分心,可以吩咐幼儿干点别的事情,或者与幼儿一道从事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当时尽量消除造成幼儿产生羞耻、不良感觉的外在因素,在幼儿摆弄性器官时,意识到那是日常生活中孩子向母亲发出的感情信号,并在幼儿不知不觉中及时给予爱抚、安慰、关心、指教,那么,幼儿的不良习惯会很快被消除的,可以和蔼地说:“宝贝,到外面玩去吧!”或是给他一件有趣的玩具,或者多让幼儿到户外尽情地玩耍,都能引开幼儿的注意力,而忘记那个不良习惯。而所有斥责、打骂等冷酷的手段,不仅无助于幼儿改掉坏毛病,反而会使其强化、巩固。

第二,尽量减少环境中诱发性活动的刺激。性教育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减少家庭污染。父母的一言一行均对幼儿产生一定影响,父母的不检点行为,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同样对幼儿有侵蚀作用。所以父母的语言要文明,行为要端正,夫妻在幼儿面前不要有过分亲呢的行为。家庭尽量不要存有不健康的录像、书报、电脑软件等,减少家庭污染,保证幼儿环境的文明、健康,避免接触大量性刺激信息,防止过早的性唤醒。

第三,留心幼儿的物理环境,内衣内裤应松软些,宽松些,不可太小太紧,不要给幼儿穿粗毛织物,如针毛较多的毛裤、棉裤,不要让幼儿从事有可能刺激性感区的活动,如爬树、抱枕头等。无论白天或晚上都不可让幼儿穿太紧的衣裤睡觉,而且应该独睡,不同父母睡在一起,从小培养幼儿自立、健康心理。

第四,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父母可以适当传授一些性的常识,在平时的谈话中多多引导,运用比喻、故事、寓言说明一些性问题,不要总是有意回避谈论性问题。

第五,营养药品,滋补品、以及化妆品含有雄激素、雌激素、孕酮等,尽量不要给幼儿应用,否则造成孩子的性早熟。

第六,如果幼儿确实克服不了这种不良习惯,而且因这种性活动影响了正常健康的生活,家长应尽快与医生联系,共同查找根源,消除隐患,如幼儿的生殖器是否有细菌感染等,千万不要有要面子、难堪的观念,应面对现实,相信科学,真正对幼儿的关心不是去掩饰其缺陷,而是大胆地面对事实,努力帮助幼儿克服缺陷。

最后,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当面斥责,也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当着其他小朋友批评他或者私下议论他,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课让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卫生常识,告诉他像不能随便挖眼睛一样不能随便摸生殖器。通过认识动物,让幼儿知道人的来源;可以和家长沟通,有义务向家长做幼儿性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专题讲座,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共同配合,使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学龄前孩子的交谈方式


9~18个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学会用手,便迫不及待地到处尝试,眼前的任何东西都想碰一碰,但这并不是有意捣乱,只是对身边的一切都十分新奇而已。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特别需要有人看管,以免受到意外的伤害。

此时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瞪眼睛或皱眉头就可以让小孩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必要给他们做更多的解释,只需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明确的答复(可以或不可以)就行。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耐住性子,有时一个信息需要重复几遍甚至几十遍,他们才能记住。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发脾气,因为孩子还没有更多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能够较早度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到3~4岁时就会比较听话。

18个月~2岁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喜欢展示自己的“威力”,开始学会顶嘴,并且具有攻击性。如果说9~18个月时他们还是“冒险家”的话,现在可就成了“入侵者”和“灭绝者”。你会发现他经常打甚至咬其他小朋友,为了好玩而揪小狗的鼻子或尾巴。这时孩子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哭就是闹,令人头疼。不妨时不时让他们碰点钉子,让他明白花瓶掉在地上会摔碎,小狗不是玩具,咬人会使别人受伤等等。为了摆脱纠缠,你还可以试图向他说明,规矩并不是爸爸、妈妈定的,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伤害别人。同时他自己也受这些规矩的保护,比他大的人也不能随便欺负他等等。这个时期是对父母耐心的一次考验,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这样做非但于事无补,还会将暴躁的性格传染给孩子。平息怒火,耐心地向他解释原因,效果会好得多,这样还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

2岁半~5岁。

这是个问题成堆的年龄,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个“为什么”。此时,在教育孩子时应比以往更注重方式、方法,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孩子开始向外界,尤其是身边的人模仿学习的时期,因此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孩子在和什么人接触。

从这个时期开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正常活动,比如当他正在画画时,你可以先提醒他,不久就要吃饭了,而不是要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画笔。在家庭生活中也应给予他们一席之地,暗示他们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管理自己。但注意不要模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要使他们明白,父母在家里具有绝对的权威。

相信《学龄前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