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龄前孩子的异常心理

关注差异发展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02-28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见的心理异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异常表现1:反抗行为。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家长常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

专家点评: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异常表现2:发脾气。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其感受,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

专家点评: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常是疲劳、家长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或反复批评某些行为等。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并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不能随意惩罚幼儿,只告诉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异常表现3:遗尿。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海明介绍说,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遗尿症。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

专家点评: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小儿,中医主张滋阴壮阳,如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5岁以下小儿按大人量的1/4服用。对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盘点孩子22种“心理异常”


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你该注意的21种儿童心理异常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咨询师。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2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3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4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5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6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7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8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19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0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1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2动作透露孩子异常心理


关键词:宝宝行为幼儿心理

导读: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警惕孩子22种心理异常行为


关键词: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 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 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育儿观念:学龄前常见的儿童异常行为,家长需要了解


导读:

很多家长们为学龄前宝宝的异常行为而烦恼。对于学龄前儿童存在“攻击性”的行为,专家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遗传因素,比如父母脾气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现暴躁脾气;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人过分宠爱孩子导致。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们在临床中发现,大部分的年轻父母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知识比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现“攻击性”等异常行为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所以,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会发生一些异常举动,常见的有:

1、攻击行为

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采取毁坏物品或者大吵大闹的行动,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专家建议,不能随意惩罚这种闹情绪的幼儿,要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并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2、反抗行为

宝宝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于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3、遗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对于经常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为,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避免打骂孩子。因为打骂孩子往往是家长自己在发脾气,打骂过头之后,孩子可能不但不会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是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才为有效。

22种儿童心理异常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窥视学龄前儿童性心理


男孩女孩都有手淫现象,这种现象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他们一旦被老师发现,就显得十分紧张,有羞耻感、隐私感、不希望别人知道,有些细心的父母知道,有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即使知道的父母,也大都采取斥责的方式,在父母和许多成人甚至老师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下流的、肮脏的,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幼儿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引导、纠正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一、正确认识幼儿性生理、心理的特征及发展

性心理活动是人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一个人从年幼的时候到成年、甚至老年的生理、心理、社会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说,与一个人的健康有很重要的关系。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受着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生理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在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生理因素包括生殖系统的结构、体内激素的产生、生理成熟的程度等等。生理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儿童性心理还受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的自身表现和教育方式、结交的朋友、社会风气、文化宣传等,都会在儿童性心理上印下烙印。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一)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二)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二时期是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

第三时期是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诸阶段中,第一阶段,即幼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积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孩子到三岁左右,性心理开始迅速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认同,性角色认同,性社会活动的学习,早期的性情感指向,性快感的体验。这几个方面是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以生理的发展过程为基础,是由人遗传所决定。人和动物不同,人的先天的、遗传、潜在的基质是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后天环境,可以造成先天基质的发展速度、指向、程度不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造成个人性社会行为、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几个方面不可缺失或太少,也不可太过。只有发展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对孩子成长是最为有利。

二、正确理解幼儿的手淫

儿童手淫最早发生在婴幼儿阶段,有学者观察发现,一周岁的男孩或女孩就有手淫行为,且可达到性高潮。在以后幼儿的发育中,幼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复手淫。从父母表情、态度中,幼儿往往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因而时常偷偷进行。幼儿期手淫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部分成年人在幼儿期都有过手淫,这无需惊讶,它对身体也无大伤害。

然而,对待手淫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作用于幼儿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手淫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态度正确,处理方式得当,可使幼儿性心理健康地发展。一旦失之偏颇,幼儿性心理就有可能会走上偏常发展的道路,影响整个心理健康地发展。例如,早年幼儿的过分手淫起着强化性欲的作用,使得性欲亢进,而社会对此行为的唯一处理就是禁止,这种无意识的性本能自发要求与社会意识制约之间产生的矛盾,将成为持久而强烈的心理冲突的根源,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正确疏导,将造成各种心理障碍,产生多疑、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和自责自罪等。

另一方面,幼儿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受传统的性意识的影响,手淫可能使他们自身不洁感,使他们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严重受损,引起羞辱、自卑、沮丧、离群和孤僻。正象我们看到的,有些中学生,由于从小过分手淫,到了青春期后,性欲强化,又无正确指导,心理冲突日趋加深。有的整天忧心忡忡,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社会生活退缩;有的甚至采取一种对自身和社会最不负责任的消极自我摆脱方式,自暴自弃,摒弃社会伦理道德,甘愿堕落,成为性犯罪者。

人们通常认为,童年犹如一张洁白的纸,天真无瑕,毫无邪念,但无情的事实却又一再反驳这一传统的看法。我们不应忘记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同样,作为性兴奋区的身体器官也不是突然出现在青春期之后,而是从出生开始就早已存在的。可以说,某些性器官的功用在青春期前不是不存在,而是潜在的,只要环境中具备适宜的刺激便可以诱发这一功能,因此,在幼儿身上,我们偶尔能看到一些与性有关的活动。幼儿偶然的经历可能诱发出身体性兴奋区的感觉,实现其身体的快乐潜能,不知不觉地,幼儿被引向了追求这种快感的轨道。但是,幼儿的性体验从本质上来说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欲,幼儿是接受外界的性信息或性刺激,而并没有在内心中理解它和意识到它。

幼儿性快感对幼儿性心理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半岁以后的幼儿吃奶时去“拽”自己的生殖器。三岁左右的幼儿,男孩子的手淫,女孩子的擦阴都是性快感体验。幼儿性快感体验对幼儿性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意义。一般在五、六岁会自然消失。如果幼儿的性快感体验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手淫、擦阴行为不要给与非常特别的关注,你的特别关注可能会加强幼儿的行为。更不要把幼儿的这些行为与道德观联系的过于密切。幼儿自然性快感的适度体验对幼儿性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过度的性快感体验会带来问题。父母应该掌握这一原则。

三、如何正确地处理和有效地引导幼儿克服不良的性活动

由于幼儿的性活动不同于成年人,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盲目的,所以对于幼儿的性活动不能象对待大人一样,以简单说教的方式来加以制止,而应采取巧妙的方式教育幼儿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首先,应该丰富幼儿的生活,使之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幼儿的各种爱好和技巧,使其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所感兴趣的活动上,如培养幼儿学绘画、玩智力游戏等,尽量少让幼儿独自呆在屋里。一旦发现幼儿的不良的性活动;不可呵斥、责骂,也不要熟视无睹,而是自然地使之分心,可以吩咐幼儿干点别的事情,或者与幼儿一道从事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当时尽量消除造成幼儿产生羞耻、不良感觉的外在因素,在幼儿摆弄性器官时,意识到那是日常生活中孩子向母亲发出的感情信号,并在幼儿不知不觉中及时给予爱抚、安慰、关心、指教,那么,幼儿的不良习惯会很快被消除的,可以和蔼地说:“宝贝,到外面玩去吧!”或是给他一件有趣的玩具,或者多让幼儿到户外尽情地玩耍,都能引开幼儿的注意力,而忘记那个不良习惯。而所有斥责、打骂等冷酷的手段,不仅无助于幼儿改掉坏毛病,反而会使其强化、巩固。

第二,尽量减少环境中诱发性活动的刺激。性教育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减少家庭污染。父母的一言一行均对幼儿产生一定影响,父母的不检点行为,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同样对幼儿有侵蚀作用。所以父母的语言要文明,行为要端正,夫妻在幼儿面前不要有过分亲呢的行为。家庭尽量不要存有不健康的录像、书报、电脑软件等,减少家庭污染,保证幼儿环境的文明、健康,避免接触大量性刺激信息,防止过早的性唤醒。

第三,留心幼儿的物理环境,内衣内裤应松软些,宽松些,不可太小太紧,不要给幼儿穿粗毛织物,如针毛较多的毛裤、棉裤,不要让幼儿从事有可能刺激性感区的活动,如爬树、抱枕头等。无论白天或晚上都不可让幼儿穿太紧的衣裤睡觉,而且应该独睡,不同父母睡在一起,从小培养幼儿自立、健康心理。

第四,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父母可以适当传授一些性的常识,在平时的谈话中多多引导,运用比喻、故事、寓言说明一些性问题,不要总是有意回避谈论性问题。

第五,营养药品,滋补品、以及化妆品含有雄激素、雌激素、孕酮等,尽量不要给幼儿应用,否则造成孩子的性早熟。

第六,如果幼儿确实克服不了这种不良习惯,而且因这种性活动影响了正常健康的生活,家长应尽快与医生联系,共同查找根源,消除隐患,如幼儿的生殖器是否有细菌感染等,千万不要有要面子、难堪的观念,应面对现实,相信科学,真正对幼儿的关心不是去掩饰其缺陷,而是大胆地面对事实,努力帮助幼儿克服缺陷。

最后,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当面斥责,也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当着其他小朋友批评他或者私下议论他,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课让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卫生常识,告诉他像不能随便挖眼睛一样不能随便摸生殖器。通过认识动物,让幼儿知道人的来源;可以和家长沟通,有义务向家长做幼儿性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专题讲座,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共同配合,使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二、无论是任何时间任何事情家长都不要贿赂孩子。如果你贿赂孩子他将失去了理解能力,孩子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然孩子知道如果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于太亲近孩子。要从小给培养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玩耍游戏和生活、学习等。不要给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他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的,如果家长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情的话,那么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自卑和胆怯还有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反抗、残暴或是说谎还有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孩子的胆子经不起吓唬,这样就会使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对于父母的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给孩子足够的面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的怀恨和害羞的心理,这样就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无论是做事还是取得了优异成绩,你都不要过分的夸奖。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因为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或是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同时父母要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只是帮助和引导。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要想让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你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