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来源:屈,老.师"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极为普通的科学活动,把介绍蚯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没有花哨的准备和内容,也未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其中,但这节普通的课却运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征展示给幼儿,让幼儿直观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识,同时,取得了用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又利用了因特网,随时解决幼儿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类问题,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对知识了解不全面,从而面对幼儿提问时束手无措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事先听过《小蚯蚓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细细长长像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猜猜这是什么?.!来源:屈,老.师"(点击谜底)
二、蚯蚓的特征。
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蚯蚓的各部分特征。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蚯蚓各种不同的作用。
四、游戏“蚯蚓爱吃什么”
请幼儿根据蚯蚓的爱好有鼠标挑选蚯蚓爱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动。
用因特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
1、师:你们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师记录)
教学反思: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设计意图:
自选游戏时,孩子们发现卡片后面有一块黑黑的东西,有经验的孩子说这是吸铁石,我顺势告诉孩子们这叫磁铁。当我追问“磁铁能干什么”时,许多孩子告诉我“能吸铁做的东西”。我决定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寻找“铁制品”,结果孩子们找来了积木、手工纸、卡片、镜子、VCD片等,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准备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
2.磁铁、记录板、纸、笔人手一份。
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铁夹子、汤匙、剪刀、各种铁盒、小铁桶等。
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昨天,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吸起很长一串回形针,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今天,你们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能介绍一下吗?
幼:我觉得磁铁可以吸住热水袋。
幼:我准备了喝水杯,它能被磁铁吸住。
幼:我带来了发夹。
幼:我准备了VCD片。
幼:我找来了易拉罐。
幼:我想镜子能被磁铁吸住。
(除此以外,孩子们还认为木珠、塑料盒、玩具汽车、花布、手工纸、塑料小圆片、眼药水瓶、乒乓球、木片、小铃等能被磁铁吸住。)
2.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师:这些东西真的都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一试。我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之后,也可以试试我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都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孩子们的记录方式颇具个性。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有的孩子写上数字“6”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有的孩子在物体上画上小点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
3.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把全体幼儿认可的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陈列在桌子上。)
幼:我的易拉罐能被磁铁吸住。
幼:巧克力盒能被磁铁吸住。
幼:磁铁把我的小茶杯吸住了。
幼:我的发夹也被吸住了。(教师请该幼儿演示。)
幼:小水桶也能被磁铁吸住。
幼:剪刀能被磁铁吸住。
幼:剪刀的手柄不能被磁铁吸住。
4.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
师:做了那么多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盒子、茶杯、小水桶、发夹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来.源.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
幼:电冰箱。
幼:电风扇。
幼:电脑外壳。
幼:门锁。
幼:家里的窗户。
师:那好,今天我们回到家也用磁铁做做实验,别忘了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明天带来告诉大家,好吗?
活动反思:
虽说孩子们知道“磁铁能吸铁”,但事实上,孩子对“铁制品”并不熟悉,从他们收集的物品中就可以看出。为此,教师从幼儿现实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孩子通过实验分辨能被磁铁吸起的物品,了解铁制品的特性。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既齐备又有针对性,没出现“幼儿想得到,教师备不齐;教师准备好,幼儿想不到”的尴尬,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幼儿认识上的“误区”。这个活动还可以延伸,教师可组织幼儿继续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等途径,真正建构有关“铁制品”的概念。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搬来搬去》课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科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