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催熟?还是等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看到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次"神童"表演,数十个五六岁的孩子,在众人羡慕与赞许的目光下,用各种乐器演奏着音乐名篇,用画笔描绘着缤纷画卷,用流利的外语与老外交流,甚至男孩女孩双双拥抱在一起,非常有型地跳着拉丁、探戈……至于背诵几百首古诗、认上千个汉字、速算几位数的加减乘除这样对于成人来说都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对他们更是小菜一碟了。在千百观众面前,在频频的闪光灯照耀下,在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前,他们显得那么老道、熟练、成人化、有板有眼。看了不禁心生一种悲凉。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些孩子,他们的童年幸福吗?这种过早的成熟真的能使他们发展得很好吗?

教育要遵循孩子年龄发展的规律,这是个耳熟能详的问题,称得上是儿童教育的ABC了。但从今天的实践来看,这个老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违反儿童年龄特征的种种行为经常在各种场合出现。许多家长常常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实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他们幻想通过施加"添加剂"、"速成肥料"式的教育,把在他们看来有用的、现成的、可靠的知识和答案灌输给儿童,以图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儿童培养成"神童"、"天才"、"冠军",以显示他们教育的成功,或者实现他们"望子成龙"的一己私利,而彻头彻尾地忽视了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可承受的负荷……

正是这种种"催熟"措施,使一棵棵本可以平凡而健壮地生长的幼芽,过早地枯萎、夭折了。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在古代也早已有之。如宋代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而在我们身边,目前有多少儿童,正在为这样的"催熟"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无数教育者,正是基于这样追求高效率的、标准化的培养目标,凌驾于儿童的主体性和权益之上,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幌子下,急功近利、自以为是、拔苗助长地给孩子制订种种教育措施,而把儿童的精神权利和自由剥夺殆尽。种种迹象表明,"催熟"不能使孩子早熟或者早成功,而只能导致花儿早谢。

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儿童成功、且相信儿童能成功,而偏偏要把社会和成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本可以天真烂漫地成长的儿童呢?给孩子一份期许,一份等待,一份信任,期盼孩子能够成功,一切慢慢来,这是孩子成长、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心灵抚慰剂。

不要盲目地相信诸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煽动性的话。孩子就是孩子,他今天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杜威说过,人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成长的结果。儿童天性的发挥、能力的成长,都是有一定的程序的,这好比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阶段一样。父母们,就让我们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这些天性和能力慢慢成长而散发光芒吧。等待,并且坚信,孩子会成才的,孩子也会成才的。

让我们记住智利女诗人盖比艾拉·米斯特拉尔的话:

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催熟,

但孩子不能催熟。

现在,他的骨骼正生长,

现在,他的血液正制造,

现在,他的心智正发展;

对他,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叫今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学会等待 学会感恩


小闹在外,不论对小朋友还是对成人,都是个很懂得等待的孩子。

小朋友们在一起滑滑梯,他会排队等待;我带他去银行,他也会排队等待,有时他还会提醒那些试图插队的大人孩子们要排队,只要一看到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时候,他就会说“排队,排队,一个一个来。”

但是,小闹在我这里,却没有这样的意识,不论我正在干什么,只要他来找我,我就必须得放下手中的事情去陪他,他似乎觉得妈妈陪他是应该的。即使我告诉他,妈妈现在很忙,等忙完了再陪他玩,他也根本听不进去,缠着我非得要我陪他玩,不陪就大哭,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我决定改一改他的这个小毛病,让他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并不是时时刻刻必须陪着他的,让他知道,在妈妈这里,也是需要等待的。

昨天早晨,我接到单位电话,领导很体谅我,考虑到我的情况,这周可以允许我在家办公。本周的工作主要是完成一些文案的工作,家里有电脑就可以做。

中午,闹爷闹奶都要午睡,小闹早晨起得晚,就是不睡。我想不睡就算了,硬躺在那里也不舒服,于是找来纸和笔,让他做一些安静的工作,比如画画。

我跟他说:“儿子,妈妈在这里写东西,你在旁边画画,好吗?”他高兴地同意。接下来他几乎画一下,就要过来跟我解释一下他画的是什么,我也都很配合的看了他的“作品”,并鼓励了他。就在我快要完成的时候,他突然拿着纸和笔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画个大货车吧。你画个大货车吧。”我说:“好的,等妈妈写完了,就给你画。”小闹好像一分钟都不能等,把我的手从键盘上移开,把纸放在我的脸前,非要我拿着笔,现在就给他画。我心里有些生气,耐着性子跟他说:“儿子,妈妈现在做的工作很重要,我马上就写完了,写完就给你画,好吗?”小闹根本就没有打算听我解释,小身子开始扭动,嘴里开始哼唧,还拽着我的手,反正就是不想让我写下去了。

见状,我严肃地转过身面对他,看着他的眼睛,说:“儿子,妈妈现在正在工作,还有一点就写完了,你要学会等待,就像你在外面排队等待滑滑梯一样,妈妈写完了,立刻就陪你,好吗?”小闹还是不同意,于是我指着他画画的地方说:“现在你到那里去,五分钟后妈妈过来找你。你必须学会等待,即使是在妈妈这里也要学会等待!”说完我转过身去,继续写我的结尾,因为我必须要赶在五分钟之内写完,然后陪他。

小闹不依不饶地,上来扒着我的左手臂,不停地叫:“妈妈。妈妈。……”我将他推开,说:“去等待。五分钟。”小闹从来都没有见我这样对过他,趴在床上委屈的大哭起来。闹奶听到动静,忍不住过来,要把他带走,我悄悄地跟闹奶说,你去睡觉吧,不用管他,我在培养他的等待意识。闹奶顿了一下,对闹儿说:”闹闹,妈妈一会儿就写完了,你等一会儿,啊。”然后转身回房。

我不理,继续写,小闹不罢休,再一次冲上来,扒着我的左臂,很委屈的叫我:“妈妈。妈妈。……”我继续推开他,说:“等待。五分钟。”他又一次受挫,趴在床上大哭。

没一会儿,他再起来,过来扒着我,似乎不相信我会这么“绝情”,但是我还是同样的动作把他推开了,“等待。五分钟。”……他一次一次地冲上来扒着我的胳膊,又一次一次的被我推开……

这个过程,我和小闹都在挑战自己……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细节,他的哭声似乎越来越短,越来越小,当电脑上的表显示还有两分钟的时候,也就是我推开他第N次的时候,他突然不哭了,上来轻轻地趴在我的肩膀上,说:“妈妈,你写完了吗?”我说:“好孩子,妈妈马上就写完了。”他转身走到床边,高兴地自言自语:“妈妈马上就写完喽!妈妈马上就写完喽!”说完,立刻又走到我这里,问:“妈妈,你马上就写完了吗?”我边写边说:“对呀,马上就写完了,写完就可以陪你画画了。”他很高兴,露出了笑脸。

还剩一分钟了,他站在旁边静静地等待,我抓紧时间写完最后几个字……

时间到!我转过身去面对他,微笑着说:“好了,儿子,五分钟到了!妈妈的工作完成了,现在可以给你画大货车了。”小闹非常非常高兴,赶紧拿来笔和纸,递到我手上,说:“妈妈,给我画一个货车吧。要长长的货车。”我说:“好的,妈妈现在就给你画。”

于是我画了一个像火车一样长的货车,一直画到纸的尽头,小闹看着货车,高兴的合不拢嘴。我抓住时机对他说:“儿子,妈妈刚才推你不是不喜欢你,而是让你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你在妈妈这里也要学会等待。你看,刚才你就做到了对吧,而且你做的很好!”小闹立刻伸出他的两个大拇哥,说:“我觉得自己很——棒——!”(源于我的感觉系列丛书之一《我觉得自己很棒》)我赶紧竖起大拇哥说:“对啦,你很——棒——!”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我们在教会他们尊重别人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己,我们无条件的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妥协,妥协,再妥协,所以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就应该以自己为中心,根本没有意识父母还要有自己的空间。我一直很推崇感恩教育,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是体现在很多小细节的,包括小小的等待,小小的关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时候狠狠心做一些事情,是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面对“问题”小子,慢慢等待吧!


面对“问题”小子,慢慢等待吧!儿子最近“小毛病”挺多,遇不高兴事或解决不了的事时总是大哭,晚上不爱洗澡,不爱早早睡觉,出去玩不回家而且不听劝等等,对于儿子的这些所谓的“小毛病”,我起先都是一笑了之,耐心地说劝,孩子嘛,成长中必经过的,不算什么,但是时间一长,我这心态就有点那样了,尤其听到老师说他在幼儿园不高兴就哭的事,心里的天平都点斜了。

昨天下午我因为有事外出,顺路就去了儿子的幼儿园,刚到他们的教室,往里一看,儿子的小眼睛一下子就瞄上了我,蹦蹦跳跳地就跑了出来。老师说儿子表现很好,只是一遇到不高兴的事和困难时就会哭。我学给小爸听,小爸笑着说:“正常,要不然你想让他憋在心里无法发泄?他还是个孩子呢,心理成熟不到哪去!”想想小爸说得有道理。但是小男孩子还是应该让他学会自已解决问题才好,要不然老是哭哭涕涕,那可不好!

回来后儿子又在外面玩,他想骑自行车让我上楼去拿,我不放心他一个留在下面,儿子灵机一动,“我跟那个阿姨在一起!”我一看乐了,那个阿姨才见几次面,人家双胞胎小妹妹照顾起来都困难,还跟他们走?但儿子一脸地坚定:“没事儿!”那阿姨应声答应。我快步跑上楼去取下自行车,看见儿子已经和小洋洋一直玩了,洋洋奶奶说:儿子站在楼下喊他们了。小家伙现在已经会给自已找伙伴,为了达到自已的目的(骑上小自行车)也知道变通的解决方法,这些都让我稍稍放下心来,原来遇到不高兴的事和困难只要在他能力所及范围内他还是可以自已解决的呀!

晚上给他洗澡,他嚷着:“不洗!正忙着炒菜呢?”想想快到睡觉点了,小家伙运动量那么大,一身的汗,我就端来以儿子以前用过的大浴盆放到客厅,儿子一见就坐进去,他一进去我们就笑得不行,那个小澡盆太小了,坐在里面的儿子越发显得高大,一双腿根本伸不直呢,小儿长大了,我又感慨了一番。小家伙可不管这些乐呵呵地坐进去,还不忘记拿一个小锅进去继续炒菜。洗的差不多时怕他受凉,让他出来,他不干呢,没洗够,我和小爸抬起浴盆放到卫生间,儿子哈哈大笑起来,连连说:“好玩好玩!”我趁机洗完了儿子的一堆衣服,小家伙才出来。看来就连洗澡这样的事也得弄出花样才能让人家接受呢。

洗了澡该睡了,他又来了,蹦来跳去,死活不肯睡,后来竟和小爸一起将果丹皮剥出贴在脸上玩了起来。我哭笑不得,家有顽皮小儿,有时真是一点招都没有,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他面前智商低呢。看到熟睡中的儿子,我一下子就释然了,对于儿子的这些小问题,他其实表现挺好呢。原来所谓的这些“小毛病”都不算什么,只要儿子健康,只要儿子快乐就好。儿子一天天长大,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做为家长首先应该放平心态,给他机会,允许儿子慢慢长大,我坚信只要不是笨到极点,长大一切会好,做为家长慢慢等待吧。

商量还是威胁


商量还是威胁?

今天晚上爸爸回来的比较晚,吃饭的时候照照已经刷完牙要洗脚了。他知道洗完脚就要睡觉了,而他显然还没有玩够。于是在餐厅里磨磨唧唧。

先是要爬到椅子上去看爸爸;看了会儿又嚷嚷着要吃菜。

照照现在还是不太喜欢刷牙,刚才好不容易才刷完牙,吃了菜还得重新刷,还不知道要墨迹到几点。

我就告诉他:你可以吃菜,但是我们吃完了菜,还得重新刷牙。

于是他开始大哭,非常伤心的样子。

我抱着他,问他:你想干什么?

他哭哭啼啼:我要吃菜。

我说:你可以吃菜,但是吃完了要刷牙。

他继续哭哭啼啼,说:我要吃饭。

我说:吃饭也可以,但是吃完了也要刷牙。

他还是哭,不过稍微平和些了。

我知道他想吃菜但又不想刷牙……

后来带他洗脸。

他一直都是用冷水洗脸的,现在天气有点凉了,他明显有点不愿意。每次洗脸都比较勉强。

这次哭得满脸都是眼泪,又躲躲闪闪的勉强把脸洗了。

他显然还没有完全从刚才的情绪中出来,还有点想哭。

我说:照照,妈妈刚才已经把脸洗好了,要是哭的话,又要重新洗了哦!

他想了想,愣了一下,收住了“哭势”。

后来我带他去看书,睡觉,他心情到还是很不错。

——就这两件事,我想到,在平时,我们看起来还是很“讲道理”,大部分事情都会和照照“商量”,让他“选择”,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他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我在想,我们这样,到底是和孩子在“商量”还是一种变相的“威胁”呢?

耐心等待孩子自然长大


“妈妈,你帮我打个结吧。”儿子将装满玩具的塑料袋推到我的面前。

接过袋子,我麻利地打了个结,然后递给儿子,但小家伙并未伸手来接,而是说:“妈妈,你教我打结好吗?”

“当然好啦。妈妈慢慢地打给你看。”说完,我用左右手各握住塑料袋的一端,随后让它们交错而过,接着将其中的一端从底下绕了一下,再抽上来用力一拉,一个结就打好了。为了让儿子看得清楚,每一个动作我都做得很慢。

“我来试一试。”看了我的演示,儿子兴奋地拎过袋子,像我一样地将塑料袋的两端交错而过,但接下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袋子的一端从下面绕一下再抽上来。尽管我手把手地教了他好多次,他却始终未能学会。最终,我气急败坏地吼道:“你真是个笨蛋,连个结都不会打。”

“我不是笨蛋!”儿子愤怒地对我嚷着,小脸涨得通红通红的。“我不学了!”

此后的日子里,儿子再未向我请教过打结的事情,而我也懒得再提。

前不久去书店买书,付完钱后服务员将书装在塑料袋里递给了儿子。接过袋子,儿子低头忙碌了一阵,然后举起袋子,非常骄傲地对我说:“妈妈,我会打结了!”

“真的吗?快打一个让妈妈看看。”

儿子蹲下身来,将原来的结解开。然后,就像我曾经教他的那样,让塑料袋的两端交错而过,随后一绕一抽再一拉,一个结就打好了。尽管他的动作还很笨拙,可他真的是会了。他是何时学会的?他又是如何学会的?我不得而知。但那时的我,却想起了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开窍的时候。”这句话,是我的一位好友说的。

好友年幼时,她妈妈时常让她拎上两只瓶子去打酱油与醋,但无论妈妈怎么教,她都不能分辨那两只外表一样的瓶子。没办法,每次临走时,妈妈都要再三叮嘱她,左手拿的是酱油瓶,右手拿的是醋瓶。于是,一路上,她便心事重重地不停念叨:“左手酱油右手醋。”可有一次,待她小心地跨过路上的一条小沟时,脑子全都乱了,谁装酱油谁装醋?不知道,只能回家问妈妈……

就这样过了好久,有一天,她突然“醒”了过来,一下子就明白了分辨两只瓶子的窍门,那就是用鼻子闻一闻——酸的装醋,咸中带香的装酱油。从此,一切变得分外轻松……

原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果真有突然开窍的时候,就在一瞬间,孩子突然长大了。如此看来,对孩子我们既不要焦虑也不要失望,更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作为母亲,我应当怀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慢慢等待他自然地长大。

网友评论:

hp_zhang:

现在整个社会的气氛都是浮躁的,所以对待孩子拔苗助长的现象比比皆是。理想就是悠悠然地看着儿子长大,可是真能做到这么超脱么?不敢想!

胖胖凡凡:

孩子还小,我们家长应该把心静下来,去倾听看看孩子真正的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孩子请教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话题!

忆诺:

虽然,每位孩子的家长时间都很宝贵,但是叫子女的时候,我感觉还是得全力以赴的去教,让孩子学会更多的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july_zhengjuan:

在现在这样拔苗助长的大环境下,家长要保护好孩子,允许她慢慢长大,也要家长因势利导的引导,家长的内心坚定并坚强,才能传达给孩子正确的信息,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啊。

舞乐飞天:

浮躁的结果是,教变成了灌。

教育孩子要褒还是要贬,表扬还是批评?


褒贬各有说法,到底是表扬效果还一些还是批评的作用更大?

鉴于小时候备受父母言语打击的惨痛经历,作为母亲,我特别赞同赏识教育。儿子自小就在我们的赞扬声中长大,快乐而自信。可进入五年级后,我发现了不好的苗头——这孩子有些超级自信了,直接表现就是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对于儿子,褒还是贬,表扬还是批评,这确实是个问题。

一学期,老师找了我五次,每次都是那几个缺点: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取得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等。同学也纷纷告状,说儿子瞧不起人,不合群。这些缺点以前他就有,但我过于重视扶优,淡化了对其缺点的修剪。五六年级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原先潜在的问题逐渐被放大凸显,特别是“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这条,明显就是听惯了我们种种表扬的后遗症,看来我们赏识过头了。

我和孩子爸赶紧亡羊补牢,开始加强批评力度,减少表扬次数。但效果很不好,因为听惯了好话的儿子常有抵触情绪,我的耐心渐渐消失殆尽,指责、不满、批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什么破字?蜘蛛爬吗?看看人家某某同学多出息,就你只长年纪不长能耐,你怎么这么不上进……”那段时间,家里阴云密布,全家人都唉声叹气。我天天责怪儿子:“看,这些不痛快都是你闹腾的。”儿子的小脸儿没了昔日的神采,低头耷脑的,间或掠过几缕愤恨。孩子身上的缺点没改掉,融洽的亲子关系倒跑到爪哇国去了。

我静下急躁的心,上网跑图书馆看育儿书,积极向有经验的朋友同事请教,渐渐梳理出症结所在:不是赏识教育不好,是我没有运用好,我太简单化的生搬硬套了。

那日,儿子放学回来,没腔没调地哼了两句歌词,我只听清句“我们都是好孩子”,就随口说了句:“你也是好孩子。”儿子忽然抬起头惊异地望着我,灰暗的小脸儿瞬间布满光泽,他怯怯地惊喜地问:“是吗?妈妈,我是好孩子?”那一刻,我无比深刻地感知到他幼小心灵对来自父母的肯定有着怎样强烈的渴盼!我不经意的褒贬在他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分量!我郑重点头:“我儿子是好孩子。”仿佛一瞬间他就长大了,端正地坐到桌前开始写作业。没想到一句“你是好孩子”能给儿子这样大的触动。回忆回忆,天啊,我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像小时候那样表扬他了。这次之后,我开始隔三差五地摸摸他的头,亲切地说:“你是好孩子。”孩子倔强的愤世的表情和语言渐渐减少,有时候还会自言一句:“嗯,我是好孩子,我要把这件事做好。”渐渐地,老师不再找我,同学也不再告状,而我也再次明白了,对待孩子来讲,褒胜于贬。

现今,当我重新拾起赏识教育这根魔法棍时已不再盲目,经过这段弯路让我懂得:教育专家的观点都很好,但怎么运用却是大学问,对于孩子,褒还是贬,什么阶段褒什么阶段贬,褒与贬又该把握怎样的度确实要父母认真地琢磨,再琢磨。

让孩子学会安静的等待


著名的延迟满足试验棉花糖实验的设计者米歇尔点出了让孩子等待的奥秘——“有等待的意志力并不是说坚忍克己。它是一种让等待变得不那么沮丧的技巧。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

刚出锅的米饭还冒着热气,小七一边大叫,我一边一边手忙脚乱地洗碗盛饭,坐在BB凳里的小七叫声一声比一声高,伸手就来抓我的袖子,我着急得恨不得生出十双手长个风扇嘴来给她吹凉米饭,奶奶也忙不迭地过来和她说话,想转移注意力,但小七根本就不理,叫声一声高过一声,好像我们多虐待她,好像多等一秒钟天就要塌下来一样……

宝宝对时间的感觉和成人不一样,我们觉得等一下也许就半分钟一分钟,可是他们会觉得像半个小时那么长,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就必须是抢厕所。呆在厕所里的人觉得“我就用了一小会儿”,但厕所外的人却觉得自己夹着腿熬过了一个世纪。

面对这样的时间差,我们能怎么做?

加快速度?可我已经把军训叠被单上班赶公交的速度都拿出来了,我还能榨出零点几秒时间来呢?

那就只能指望孩子做出调整了。

有可能吗?看看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1972年,社会心理学家华特·米谢尔给斯坦福大学附近653名3-5岁的小孩做了一个跟踪研究。实验人员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给了小孩子一个棉花糖,并且告诉他如果等15分钟再吃,实验人员回来后就会给他加倍的棉花糖。

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在15分钟内坚持不吃棉花糖,另外一部分孩子在实验人员一离开就忍不住吃掉了糖,大部分孩子都只能等30秒。十多年后,米谢尔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小孩长大后在处理挫折、专注、表达、逻辑和计划等方面的能力越高。而且小孩以后的SAT(美国大学入学测验)分数也越高。

棉花糖代表的是孩子经受不住的各种诱惑,虽然有些孩子在实验员转身的瞬间就吃掉了棉花糖,但还有一部分孩子能经受住诱惑而选择等待,其中的奥秘在哪?

“有等待的意志力并不是说坚忍克己。它是一种让等待变得不那么沮丧的技巧。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

正当我为每天上战场一样的紧张而发愁的时候,《法国妈妈育儿经》给了我希望(这是一本美国妈妈体验法式育儿后的感受,推荐其中关于如何让孩子延迟满足、如何与孩子划清界限的部分)。

作者有幸采访了棉花糖实验的设计者米谢尔,米谢尔告诉她“不会等待的孩子专注于棉花糖,而会等待的孩子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自己哼歌,或者抓抓耳朵,玩手指头等。”

是啊,奥秘一点破,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天把小七放进BB凳后,我立刻扔给她一块小毛巾:“宝宝,妈妈弄饭的时候你先擦擦你的小桌子。”1岁3个月的小七马上拿着毛巾开始擦啊擦啊,但几秒之后又开始叫,我停下吹饭,随便指了个角落:“这里还要擦擦”,小七又一听马上低头又开始仔细擦……

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她已经适应了找个活干而不乱叫。等到1岁8个月左右餐前的毛巾就变成了让她念儿歌,到2岁时每次吃饭,只要需要等待,她都会坐在那摇头晃脑地背“小白兔,白又白”,说到“两只耳朵竖起来”时还用手指在脑袋上比划一下……

这个方法还有各种版本:打疫苗时我在交费,她看不到收费窗口里的人,让她念一首儿歌,等她念完了我这边也办得差不多,然后把她抱到窗口看看满足好奇心;在沙坑玩把沙子放在模具(烤箱)里烤制时,小七屁股往地上一坐,自己就在那念儿歌,一首儿歌念完,打开“烤箱”一看,“不行,还没熟”,于是盖上盖子又继续念。

等待,也变成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家长不需要刻意地教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只要父母给孩子练习等待的机会,孩子就能自学成才。米谢尔认为“在育儿的过程中,常被低估的是认知能力。人们不知道如果给孩子机会的话,孩子的认知能力会有多么超凡。”

就在这几天给小七抹湿疹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种“超凡”——医生开了三种药膏,第一种药膏先喷,干了之后抹第二种。而第二种我得先挤在掌心,揉成白色油状物体之后再往脸上抹,就这一揉,就需要半分钟到一分钟。小七没有那样的耐心在我的怀里躺着,各种挣扎。我以为她会不听话乱跑,于是想压制住她,没想到她一个打挺起来之后对我说:“妈妈,我先跑一圈再回来。”有时候她从我这跑到窗台又跑回来药膏还没揉好,还没等我说话她又继续说“妈妈,我跑两圈再回来。”就这样,她既不克制自己,又很有意思地度过了这段无聊的等待时间。

很多育儿理念看似高大上,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只要我们破译了其中的关键词,育儿的路上我们就会顺利很多。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催熟?还是等待?》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去公立幼儿园还是去私立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