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环境容易催熟孩子心理

03-16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不良环境容易催熟孩子心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给孩子补充成人的营养品或使用成人化妆品会导致性早熟。但这绝不是性早熟的唯一成因。专家表示:生活中许多不良的性暗示,比如:父母的亲昵言语、爱情片、动画片等等,也会诱发孩子性早熟。

长期刺激性意识诱发性早熟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分泌科医生曾可表示:许多孩子说出和性相关的一些话时,并不一定说明他已经性早熟,只是因感官刺激造成心理方面的影响而已。

但当孩子长期接触到性信息,就可能刺激体内激素分泌,导致生理方面发生变化,导致性早熟。

据国内相关调查,中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已经达到1%,即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性早熟。性早熟95%以上来自环境刺激,其中语言、文化环境的污染影响是最不容忽视的,电视、电影节目中激情戏太多,是导致孩子发育提早的直接原因。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正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向前发展。婴儿时期的宝宝,好奇心更甚,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在婴儿时期,由于宝宝接触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宝宝的好奇范围是和他所能达到的“方圆路径”是相一致的。只有宝宝所能听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东西才是他们愿意投注好奇心的。

Befor6个月

6个月之前的宝宝,由于长时间处于躺的状态,他观察到的东西多为空中的吊缀物。所以他往往将关注点放在这些吊缀物上。

探索方式:“拳打脚踢”

宝宝对各个关节以及小肌肉的运用还不熟练,所以可以观察到宝宝对吊缀的对待方式是手脚并用。

对于好玩的东西,宝宝投注的精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常常是目不转睛,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吊缀距离宝宝的眼睛距离以20—30厘米为宜,让宝宝不用太费力地调节焦距;吊缀一个星期要换一次地方,或在床左边,或在床右边,以免宝宝变成“斗鸡眼”。

After6个月

6个月后,宝宝开始学习坐。他的视野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宝宝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的手和自己的脚。由于这个变化,在这个时期宝宝好奇心的关注点是自己和物体间的关系。

探索方式:摸+吃

宝宝可以看到自己手的动作,所以他对于手的动作特别感兴趣。限于力气还比较小,肌肉不灵活,所以摸的动作比较常见。当然最根本的用嘴探索的方式还不能抛弃,所以宝宝还经常出现“啃”的动作。

常常可以看到宝宝摸脏乎乎的东西,又把手放到嘴里啃,所以,保证宝宝接触物品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宝宝的玩具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阳光下暴晒。

From8个月

8个月开始,宝宝开始会爬。现在他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强,几乎能触及到家庭的所有角落。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小角落和小洞洞特别好奇,常常会一个人在角落里咿呀比划。

探索方式:敲+蹬

比较少用“啃”的原始方式,由于手部大肌肉和腿部大肌肉的发展,现在更多依赖于用手和脚来探索世界。不过手部和腿部的动作相对还比较僵硬,用敲和蹬比较多。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角落和洞洞比较有兴趣,所以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加强防护。保持角落的干净,不要有玻璃等危险品;保证所有的插座上有盖子。yJs21.cOm

From13个月-15个月

13-15个月的宝宝又面临一次重大的挑战,他们正逐渐从爬向走过渡。宝宝一旦能直立行走,就意味着他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了。他们在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要出门玩,因为屋外的世界显然比屋内精彩多了。往往大的、会移动的物体(比如汽车、玩具车、气球等)牢牢地吸引住了宝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儿心理环境创设


幼儿心理环境创设

在创造力日益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今天,有必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愉悦的心理环境。

一、案例描述

一次,美术兴趣班活动结束后,家长纷纷来接,对自己孩子的画都加以评述;“这么不圆,你看老师的太阳画的多圆……”“你瞧,老师的太阳是红的,你怎么是蓝色的……”总有那么多家长首先对自己孩子的作品加以否定,指出许多不足之处。

二、分析

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自己孩子会产生幅面的情绪。也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画成灰色的太阳用问的方式进行引导,这位家长当场表扬了自己的孩子,他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环境的创设,也使孩子在语言表达、交往、想象力等方面都表现得很不错!

三、反思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孩子学习游戏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心理环境意味着孩子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满足,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对他的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作为父母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2、更少的限制和约束。

3、给予宽松的理解。

总之,现在的孩子已承受太多的约束,在创造力日益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愉悦的心理环境。

催熟?还是等待?


曾看到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次"神童"表演,数十个五六岁的孩子,在众人羡慕与赞许的目光下,用各种乐器演奏着音乐名篇,用画笔描绘着缤纷画卷,用流利的外语与老外交流,甚至男孩女孩双双拥抱在一起,非常有型地跳着拉丁、探戈……至于背诵几百首古诗、认上千个汉字、速算几位数的加减乘除这样对于成人来说都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对他们更是小菜一碟了。在千百观众面前,在频频的闪光灯照耀下,在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前,他们显得那么老道、熟练、成人化、有板有眼。看了不禁心生一种悲凉。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些孩子,他们的童年幸福吗?这种过早的成熟真的能使他们发展得很好吗?

教育要遵循孩子年龄发展的规律,这是个耳熟能详的问题,称得上是儿童教育的ABC了。但从今天的实践来看,这个老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违反儿童年龄特征的种种行为经常在各种场合出现。许多家长常常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实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他们幻想通过施加"添加剂"、"速成肥料"式的教育,把在他们看来有用的、现成的、可靠的知识和答案灌输给儿童,以图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儿童培养成"神童"、"天才"、"冠军",以显示他们教育的成功,或者实现他们"望子成龙"的一己私利,而彻头彻尾地忽视了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可承受的负荷……

正是这种种"催熟"措施,使一棵棵本可以平凡而健壮地生长的幼芽,过早地枯萎、夭折了。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在古代也早已有之。如宋代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而在我们身边,目前有多少儿童,正在为这样的"催熟"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无数教育者,正是基于这样追求高效率的、标准化的培养目标,凌驾于儿童的主体性和权益之上,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幌子下,急功近利、自以为是、拔苗助长地给孩子制订种种教育措施,而把儿童的精神权利和自由剥夺殆尽。种种迹象表明,"催熟"不能使孩子早熟或者早成功,而只能导致花儿早谢。

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儿童成功、且相信儿童能成功,而偏偏要把社会和成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本可以天真烂漫地成长的儿童呢?给孩子一份期许,一份等待,一份信任,期盼孩子能够成功,一切慢慢来,这是孩子成长、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心灵抚慰剂。

不要盲目地相信诸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煽动性的话。孩子就是孩子,他今天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杜威说过,人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成长的结果。儿童天性的发挥、能力的成长,都是有一定的程序的,这好比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阶段一样。父母们,就让我们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这些天性和能力慢慢成长而散发光芒吧。等待,并且坚信,孩子会成才的,孩子也会成才的。

让我们记住智利女诗人盖比艾拉·米斯特拉尔的话:

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催熟,

但孩子不能催熟。

现在,他的骨骼正生长,

现在,他的血液正制造,

现在,他的心智正发展;

对他,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叫今天。

儿童心理容易影响日后职业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影响日后职业之路。

研究的对象是8243名英国同龄男女,他们在1958年3月的同一周内出生,并拥有较完整的心理健康记录。研究人员发现,年幼时表现出过度悲伤、焦虑和畏惧情绪的儿童日后更有可能在工作中“不堪重负”。当研究对象步入不惑之年,巨大工作压力可使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沮丧和焦虑。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内向性行为”和“外向性行为”两种问题。前者除抑郁与焦虑外,还包含自卑、害羞、冷漠、过度敏感和注意力难以集中,后者则常常表现为暴躁和破坏等暴力倾向。

有“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学校里常常被忽视,因为他们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不像有“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学生一样爱惹麻烦。然而,沉默寡言、孤僻离群、逆来顺受的性格严重影响这类儿童心理和智力的正常发展。

心理学家说,学校应当意识到心理问题为学生一生带来的困扰,并及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学历证明,使他们无缘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研究还显示,幼年时心理不健康的研究对象不仅事业不如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重重困境。

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心理偏异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只要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父母争吵、分居、离婚、再婚、父母一方的缺失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幼儿的心灵遭受创伤,精神发生偏移,

甚至危害终生。在众多的家庭变故中,离婚是造成子女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父母离异意味着亲情的崩溃,被迫与父亲或母亲的分离,使孩子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重创。很多幼儿在父母离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发生改变。有的变得孤僻、忧郁、退缩;有的变得敏感、多疑、猜忌;有的变得粗暴、烦躁,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幼儿长期受消极情绪情感的影响,将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将必不可少。

处在不健全家庭的幼儿往往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因此在教育上要耐心细致,不能粗暴对待,更不能讽刺挖苦。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唤醒和鼓舞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幼儿最大的学习潜能。让其全身心地投入,使心灵得到舒展,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其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心灵的爱抚来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来涤疗精神的污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努力为这些不幸的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以外的更多的关爱,以此来弥补他们缺乏的亲情,抚平其心灵的创伤。让这些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充满阳光的集体里,虽然身处不幸,但又特别的幸运。

丹丹曾经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由于一次意外的车祸,妈妈永远地走了,从那以后丹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自卑、躲避、退缩。在幼儿园里丹丹有意回避集体活动,不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常常一个人望着幼儿园大门发呆,还经常偷偷哭泣,嘴里不停地唠叨“我要回家”“我要妈妈”。后来,在一次家访中,老师发现丹丹竟然喜欢帮助爸爸做家务,便在第二天开展的“扮家家”的游戏中,有意让丹丹来当“妈妈”,午睡后要帮助宝宝们叠被子,吃饭前要为宝宝们拿餐具……丹丹忙得不亦乐乎,可爱的小脸上终于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见到此情此景,老师立即表扬丹丹干得好,是个合格的“好妈妈”,并且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竖起大拇指,夸丹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从此,丹丹对老师产生了亲密感,慢慢接受了失去妈妈的现实,性格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前不久,班里转来一个叫峰峰的小男孩。由于父母离异,峰峰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天,峰峰突然问我:“老师,你知道什么是离婚吗?”我当时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惊呆了,一时哑口无言。只见峰峰两只眼睛红红地说:“我知道,就是爸爸妈妈不再爱峰峰了,不再带峰峰去吃肯德基了。”我不知应该怎样安慰这个受伤的孩子,只是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峰峰似乎感觉到了我对他的怜悯,又问道:“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转园吗?”

我摇摇头。“你蹲下来我跟你说。”峰峰趴到我的耳边悄悄地告诉我,他在原来的幼儿园有一次和小朋友因为上厕所排队打起来了,老师还没有了解情况就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小朋友,还对全班的小朋友说:“峰峰爸爸妈妈离婚了,他是个很不幸的孩子,大家以后要多照顾他,谁也不许欺负他。”峰峰告诉我老师的话让他感觉很不开心,他受不了小朋友的怜悯、同情和嘲讽,慢慢开始害怕上幼儿园,害怕看到小朋友,奶奶知道后,将峰峰转到了我们幼儿园。最后峰峰用恳求的眼神望着我说:“老师,你能替我保密吗?我怕别的小朋友会知道。”“放心吧,老师不会告诉任何人的,我们拉钩……”

离婚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敏感,害怕别人触摸到自己的痛处,他们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理解、尊重,而不是同情、怜悯。针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中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支持、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可怜他们。同时,也要对其父母进行教育,即使离婚了,也要正面教育孩子。

孩子为何语言发展能力不良


孩子为何语言发展能力不良现在越来越多小孩语言不清、发音不准,一部分原因是本体感发展不良,大脑对口腔小肌肉的控制不到位,另一部分就是家庭喂养的因素。现在的小孩三四岁了还在吃软皮肉类或者含着饭粒久久都不吞下去,不喜欢吃硬的东西,饭菜都偏向于软的,什么水蛋啊,豆腐啊,即使是肉类的都把肉切得碎得不得了。所以小孩压根不需要咀嚼就吞下去了,自然锻炼不到他们的口腔小肌肉。另外溺爱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有些家长根本就看不得小孩哭,他们还没怎么哭就去哄,其实哭对小孩的心肺功能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也能锻炼口腔肌肉和气流。要知道,呼吸气流的量和呼吸气流的控制是正确发音的基础,呼吸是构音的动力。

呼吸训练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呼吸引导气流法,即引导气流通过口腔,减少鼻漏气,如吹乒乓球、吸管、喇叭、哨子、乐器、蜡烛、气球、纸张等都可以用来集中和引导气流,也可以训练小孩延长呼气。另外还要训练口腔的肌肉,做构音器官运动操和按摩操,生活上多吃质硬的食物,多咀嚼,口香糖也是不错的选择!

语言能力发展不良的小孩都偏向于内向安静,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被动型。交流主要是以言语为主,姿势为辅,要知道,自信心来源于外界的鼓励和自身能力的提高,自身言语能力不足,肯定影响以后的生活,日积月累会让其有心理压力,越想说得好就越说不好,越说不好就越不想说,最后演变成社交能力的退化。

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说话晚

说话晚是指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语言;后者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均落后。

说话晚的儿童,一般表现为1岁6个月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到2岁时还不能说出3~5个字的句子,如“爸爸抱”、“我要”,即可确定为说话晚。这些孩子常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要喝水,就用手指自己喝水的杯子。仅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到1岁6个月左右能根据他人的指令,指出或拿来某个物体;而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仍不能理解给他的简单指令,也不能根据语言的要求进行活动。但经医生检查,这类儿童的听力无明显的异常。

说话晚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生理因素—这可能与脑组织的某些感知觉功能的损伤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听觉记忆、听觉整合等脑功能发育缺陷所致。

环境因素—家长性情孤僻,与孩子缺乏交流,或孩子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接受语言教育和训练的机会,都可能影响孩子言语的正常发展。

性格因素—外向、易合群的孩子一般说话较早,而那些性情文静、内向者通常说话较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说话晚的孩子进行干预。

(1)加强语言交流

对于有语言问题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能怕麻烦,要循序渐进,慢慢与孩子交流。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

对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训练对语言的理解、听觉记忆、听觉知觉。对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模仿别人讲话的训练。训练技巧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孩子说话。

(3)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

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给他提供一个可以无忧无虑的说话环境。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不要向孩子发脾气。

应该指出,大多数说话晚的孩子,智力发育均属正常。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经特殊干预也可逐渐改善,预后良好。而存在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需要经过特殊教育培训才有可能获得语言能力,但年长后在语言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可能会有某些缺陷,预后较差。

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孩子在受到挫折以后,出现又哭又闹,甚至摔物打人的现象。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以幼儿期和学龄期儿童最为常见。

发脾气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过度溺爱,使发脾气成为要挟家人的手段,是构成本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种儿童在家中常常受到娇宠,当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出现大声哭闹,又喊又叫,地上打滚,以头碰壁,撕扯自己的头发等过火行为,家长一方面由于心疼孩子,缺乏耐心,或者是为了不伤家长自己的面子(例如孩子在公共场合、有客人在场等情况发脾气)进行了让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终止了孩子发脾气。然而却增加了儿童下次又以发脾气为手段,要挟家长让步的可能性。家长的让步对这种不良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2.教养方式中的过度限制和严厉

有的父母或抚养者对孩子十分严格,要求过多、过高,或者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与交朋友的范围,使得孩子的某些需要(例如被关爱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时,如大人坚持要他做他不愿意的事情,或者大人坚持不同意他的合理要求时,就会采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感情。尤其是不善于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更容易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压抑的感情。

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的儿童在遭遇挫折后感到愤怒、难受或恐惧时,不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控制冲动。

4.某些特殊心理障碍

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男孩子多数智力低下、女孩子多数智力正常,他们面部的特征是脸长、前额突出、耳轮大,性格特征为多动、急躁、倔犟等),儿童孤独症(以语言严重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表现)等儿童,常常性格急躁,脾气倔犟,容易出现发脾气。

儿童发脾气主要表现为在自己的某种要求、欲望没得到满足时,或者是遭受挫折时出现,常常无法劝止,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或在无人理睬的情况下,大闹很久才能自行停止。

要培养一个孩子用不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每次当孩子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让他达不到目的,同时语言上告诉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还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事情。因此带养人在否定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必须树立良好的行为,从而用良好行为代替不良行为。如果只有否定而不树立,孩子又可能尝试其他的不正确方式来解决问题。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问题时,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达成默契,不能一个人要纠正,另一个又放纵。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要具有及时性,不能等事情发生较长时间以后再来教育,而要现场教育。

对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及早改善教养方式可以早期矫正;对于程度较重者,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对特殊心理障碍儿童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改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要恰当,注意不要溺爱;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带养孩子时对其过多的约束,会引起情绪上的对抗而导致发脾气;平时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可及时给予帮助,进行情绪辅导,这样有助于孩子少发脾气。

(2)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日常教养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吆喝,会影响孩子今后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要帮助孩子学会表达难受、愤怒情绪的技巧,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冲动。

(3)行为矫正。对发脾气的孩子,可以采取淡化、转移注意力,即对其行为不予理睬,使孩子觉得没趣,通常情况下他的哭闹行为会逐渐平息下来。如果孩子仍然哭闹不止,可将其暂时隔离,让他待在一间安静的、安全的,又没有孩子感兴趣的物品的小房间。一旦孩子停止哭闹,即终止隔离。

害羞

害羞是指儿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阻碍了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

正常儿童在面临新的、陌生的环境或见到不熟悉的客人时,常常会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出现羞怯感。这一类的羞怯感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有明显身体残疾的儿童,因为自卑和“见不得人”而产生羞怯感,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评价较低。父母应对此予以重视,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绪辅导,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如果很有自信心的儿童突然出现羞怯感,应引起关注,因为这种迟疑、退缩的表现可能是严重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症)的征兆。

儿童害羞问题的产生与几种因素有关:

(1)自我防御意识

当儿童在面临新的环境,或对他人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会由于某种“危险感”而产生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他们在与熟悉的人相处的时候会举止自如,不会感到害羞;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就会因为害怕他人的敌意或恶言恶语等各种攻击而说不出话来。

(2)气质原因

生性比较内向,气质特征偏向消极,情绪敏感及感受性强的儿童,往往见到生人就脸红,常怀有胆怯的心理。

(3)与人接触少

因教养者过分约束孩子与人交往或居住环境的原因,与外界接触少的孩子更易产生羞怯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害羞的孩子进行干预。

(1)不要对孩子的害羞行为进行责备或威吓。家长若常用指责性的语言埋怨孩子,如“那么大了都还那么不好意思,真是……”或“舌头坏掉了,不会讲话,是不是”等,会使孩子担惊受怕、顾虑重重,更加羞涩。

(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经常鼓励孩子,使其充分认识到,他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足够的才能和本领去对付和处理一切;要经常强调孩子已经显露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每一次进步都表示肯定和赞扬。

(3)多与别的孩子接触。父母要让害羞的孩子多参与活动,多接触人,特别是让他参与同伴们的游戏,在不断地接触和交流中,羞怯感也会逐渐消失。

(4)培养孩子在新环境中最初几分钟的应变能力。害羞的孩子与陌生环境接触的最初几分钟是最难熬的。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在开始的几分钟里的一些具体应对方法,如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等等。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男孩子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子则常为言语攻击。

攻击行为表现为伤人、破坏物品、虐待动物、抢夺他人物品等,这类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常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或物质的损坏。这些儿童常常好动、容易惹是生非、情绪易激怒、以自我为中心,当受挫折或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以发怒、伤人、毁物来发泄心中的怒气,对家长和老师常有不服从和违纪行为。

以下几种因素是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

(1)困难型气质特征

这种儿童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2)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在放任型家庭中的儿童,由于最初的冲动和破坏性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逐渐形成不良行为问题。

(3)专制型家庭的儿童

由于家长常常忽视他们的正常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这样的儿童就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溺爱型家庭的儿童

过分溺爱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征,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5)缺少爱的儿童

从小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呵护,往往感情淡漠、性情粗暴。

对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矫治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疗法:

(1)鼓励合作行为。创造机会让孩子相互合作,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及时肯定、赞扬,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

(2)暂时隔离。当儿童有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时,就应该给予必要的惩罚。把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或限制他的行动范围,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应该强调的是,必须明确告诉儿童他被隔离的原因。

(3)加强品德教育。让孩子听“攻击受罚,合作得奖”的故事,或看这一类的影视片、连环画等,使孩子从具体形象中受到品德教育。

家教方式不当孩子容易叛逆


家长养育小孩子不辞劳苦,然而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家长管不住,父母会深感头疼。“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小姨却爽快的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来:“谢谢小姨。”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不良环境容易催熟孩子心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环境布置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