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一生专注力的3件事,您是否做过?

01-14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毁掉孩子一生专注力的3件事,您是否做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毁掉孩子一生专注力的3件事,您是否做过?

为了孩子能在各个场合脱颖而出,许多父母绞尽脑汁地在“努力”这一深水区,激励自己和孩子,结果把双方都搞得疲惫不堪。

然而,纵观“学霸”群体,会神奇地发现:决定孩子成绩和学习效率的,不是用时间堆积起来的“努力”,而是专注力!

但因爱得太过,或是太着急,往往在特别的时期,父母会做出破坏孩子专注力的事情最常见的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0—3岁打断、干扰

记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比如孩子自己在地板上专心地搭积木,本来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边叠一边推,叠得很专注,推得也很尽兴。

这时,家长可能就看不过去,认为你这样乱搭有什么用,干脆我来帮你。结果孩子玩得好好的被家长打断了。

其实,3岁前的许多孩子,都会有被大人干扰、打断的情况。

孩子常常无理由,但很投入地去做些在大人看来很无趣,也很无意义的事。

但是他们做得开心,情绪也很平静。懂孩子的妈妈就知道,这个时期其实就是,孩子专注力高度集中和发展的好时机。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好的专注力不能被培养,反而是需要更多的保护!

第二件事:3—6岁包办、限制

我认识的朋友,家里有个5岁的小孩。有一件事,在我们外人看来很奇怪,已经5岁的男孩子时常跟家人撒娇,要大人陪着一起玩,一起写作业。

他常常对爸妈说:“陪我玩嘛!怎么你们都不陪我玩啊?!我讨厌你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因为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是稀奇,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典型的走路怕摔着,吃饭怕噎着,天冷怕冻着,天热怕晒着。

动动手指,就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哭哭鼻子就能一招制服所有人。

日常常态生活,是能包办的全包办,不能包办就限制孩子活动。

结果现在孩子完全无法静下心,好好地完成一件事情,什么事都需要人陪着,甚至要求帮他做好。

我觉得,育儿路上,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体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

尽量的让孩子独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

因为大人一喊一叫一插手,直接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更会降低孩子探索欲望。

而且,大人越是帮忙、限制,孩子就越是依赖,爱使小性子。

第三件事:6+岁责怪、发脾气

孩子专注力不够,真的是妈妈们的灾难。

表妹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情况。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作业,五道数学题他可以磨蹭两个小时,如果强迫他自己先读完三遍题,半个小时就能顺利完成。

她总结说: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做。弄得一写作业,她就心浮气躁。好说歹说孩子不听,就分分钟钟想掐人。

小学以后,孩子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引爆了妈妈内在的焦虑情绪。

但是仅仅靠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用力过度还能导致孩子叛逆、厌学,更不会把注意力花在学习上。

让妈妈鸡飞狗跳的专注力,它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无意专注,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监管的注意。

这种专注常常出现在孩子玩的过程中。

另一种是有意专注:预设了目标,需要主观意志力去监督。

它出现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一般的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枯燥、无趣的事,甚至反感。情绪上有排斥,导致特别容易走神。

这时就需要自己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让孩子恐慌的八件事,你做过几件?


让孩子恐慌的八件事,你做过几件?

家长有时会无形中做了一些让宝宝恐慌的事情而不自知。如果宝宝长期处在这样的不安恐惧中,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以下8件事均是孩子最怕父母做的事情,作为家长的你,做过哪几件?

1、当孩子面吵架

家长不要以为宝宝年纪小,当着他的面说什么、做什么对宝宝不会有影响。其实宝宝对于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如果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的日子过得担惊受怕的,很可能会在他脆弱的心灵里留下阴影;有些父母言语不和就持续冷战,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一触即发的情绪,家庭气氛长期压抑,孩子很可能会变得孤僻、冷漠,孩子很容易有心理疾病。

所以爸妈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逼不得已事后也应该在宝宝面前拉钩和好。爸妈也要及时地抚慰宝宝的情绪,蹲下来和宝宝好好沟通,请求宝宝原谅父母的一时冲动,让宝宝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他的。爸妈也应该鼓励宝宝将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防憋在心里留下阴影。

2、问孩子离婚后跟谁过

很多家长喜欢开玩笑问宝宝如果爸妈离婚了宝宝想要跟谁?或许爸妈只是好奇心一下宝宝和谁比较亲一点,但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给宝宝带来的恐惧。因为宝宝他是缺乏判断力的,他不会意识到这只是一个玩笑!他呆若木鸡地愣在那里,不是在思考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他被震惊到了。

若宝宝年纪稍大,有一定的判断力,爸妈可以拿宝宝来开玩笑,因为那时候他是懂得区分爸妈是认真的还是在玩的。但如果你家宝宝年纪还小,小编还是认为家长不要随便问离婚后跟谁、或者爸妈一起掉到河里你会救谁这样两难的问题,因为这些画面有可能会根植在宝宝年幼的小心灵中哦!

3、自己的委屈发泄在孩子身上

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你的宝宝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你孩子的身上。家长的这种做法是一种错误示范,让孩子觉得以后只要有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向他人尽情发泄不必控制情绪,孩子这样会渐渐不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因此家长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你的言行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采取积极的态度排解消极的情绪,不要把气随便发泄在他人身上,鼓励宝宝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倾诉出来,或者适当地转移注意力,让宝宝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4、动辄斥责、打骂孩子

部分家长的脾气火爆,动辄便斥责、大骂孩子。家庭暴力对孩子有这深远的负面影响,长期如此孩子容易消极自卑、怯懦、反叛、甚至暴力倾向。无论孩子怎样大哭大叫使你烦躁,父母都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以致哭闹更厉害。

家长应保持平静,可以严肃地看着他的眼睛,让孩子感受到你坚持的态度;如果你也觉得有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最好采取冷处理,不理睬或者把孩子单独放到一间房子里去反省,让他独自待上一两分钟,他会慢慢安静下来。

5、讽刺、挖苦孩子的缺点

家长讽刺挖苦孩子的缺点,有时可能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想让孩子多注意改正。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用错了,孩子自尊心才在形成阶段,如果家长一味地数落打击,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卑,同时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而缺乏安全感。

家长应该多进行赏识教育,细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即使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鼓励孩子改正缺点。家长也应该教孩子学会自我赏识,关注自己的点滴进步而不是盲目地和其他人比较。

6、在孩子得意时打击他

孩子在获得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沾沾自喜,家长不想让孩子太过骄傲自大,便在孩子得意的时候打击他,孩子热情骤冷,也就不愿意再争取成功了。孩子获得进步时,最希望的就是和家长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得到父母肯定的眼神。家长便不要吝啬你们由衷的赞扬和鼓励,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他继续向前。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有点盲目自大,家长可以诚恳地劝解孩子“骄傲使人落后”,而不是去泼他冷水。

7、无视孩子的内心情感

孩子的心是敏感脆弱的,他们很容易会将父母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辞放在心里。孩子年纪小,他们的一些心里感受不懂得用语言去表达,因此他们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想要表达一些诉求的时候,往往就是用哭闹这种直接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爱。但是一些家长往往难以读懂孩子的内心,只对孩子的哭闹感到厌烦。

如果你家孩子还只是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诉求,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比如宝宝指着橱窗的娃娃在哭,妈妈就可以帮助宝宝:“宝宝是想要这个娃娃,妈妈不让买所以宝宝不高兴”,孩子学会了这种情感的因果关系,下次便渐渐会用“说”的方式让爸妈了解他的需求了。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多主动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和他表达情感的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

8、不相信孩子

无论发生什么事,家长都不要不问情由地就判孩子“死刑”,给孩子表达解释的机会,家长首先要站在相信孩子的立场上,然后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诚实的品质。如果家长一开始便与孩子对立,怀疑孩子所说的话,他不但会感觉很受挫,而且有可能会引致孩子更多的说谎行为。

所以家长不妨先放下你的怀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如果你能察觉到孩子是不诚实有所隐瞒的,你可以婉转地说出来,继而教育他。相信但不尽信,家长学会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言行不一致,先尝试去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这些行为足以毁掉孩子一生


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9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爸爸究竟多爱孩子?看这30件事他做过没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可现如今,一个家庭里若是孩子不听话甚至调皮捣蛋没规矩,听到的最多的话却是:“你这个妈怎么当的?”诚然,养育孩子当妈的自是责无旁贷,可当爸的也不能袖手旁观,赚钱养家之余,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家人也在情理之中,这不仅能让孩子受益终身,自己也能收获满满。当爸爸后,这30件事情你都做过吗?01、孩子尿了,熟练给他换尿布;孩子拉了,端来一盆温水给他洗小PP;

02、老婆不在家或者忙碌时,独自给孩子洗澡穿衣;

03、耐着性子哄孩子慢慢入睡;

04、会熟练冲奶粉,奶瓶清洁没问题;05、孩子年幼时,亲自喂孩子吃完一顿饭;06、给孩子洗过尿布、脏衣服;07、晚餐后陪孩子外出散步,一路都在和他说话;08、陪孩子玩拼积木、拼图;09、牵着孩子的手学步,他真正独自走路那一刻有你的见证;10、半夜孩子饿了、尿了,起床冲奶喂给他喝,及时给他换掉尿湿的纸尿裤,并哄他入睡;11、耐心给孩子讲故事,教会他分析故事中的美丑善恶,从中学会哪些做人的道理;12、教会孩子一首儿歌或古诗;13、教孩子一起玩你小时候玩过的一个游戏;14、全家三口一起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15、带孩子去打防疫针,鼓励他一定要勇敢;16、约定周末带孩子一起去游乐场,并兑现了诺言;17、和孩子一起收拾散落一地的玩具、绘本;18、帮助孩子结交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小伙伴你几乎都认识;19、和孩子一起看完一部动画片,孩子口里经常提及的动画片角色,你全都知道;20、陪孩子一起用橡皮泥捏出可爱的小动物;21、和孩子一起完成一幅画,并教孩子在画的一角写上自己的名字;22、孩子犯错或不听话时,严厉批评过孩子,但绝不是打骂;23、孩子生病时,带着他去医院,孩子打针、吃药时握着他的手告诉他:别害怕,有爸爸在!24、带孩子去动物园,并一一给他介绍每一种动物的特征与习性;25、给孩子讲你小时候那些难忘或有趣的事,告诉孩子,爸爸曾经也调皮捣蛋过;26、妈妈生日时,和孩子一起精心准备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特别的惊喜;27、孩子入幼儿园后,一大早拉着孩子的手去上学;有空时,和孩子约定好接他放学的时间;28、全家三口一起去电影院看一次电影,破例给孩子买来一大桶爆米花;29、有只属于你和孩子两人间的小秘密或者约定;30、用手机记录下他的每一个成长瞬间,你的手机里全是老婆孩子的照片。爱是陪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意味着永远无法弥补。宝贝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长出牙齿、第一次学会站立、第一次开口叫“爸爸”,你都见证了吗?他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及时出现吗?他开心时会第一时间和你分享吗?他难过的时候,会扑向你的怀抱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自己长大了!”别等孩子说出这句话,好爸爸一定会陪着孩子慢慢长大,不是吗?

不要让手机毁掉孩子一生


不想让手机毁掉孩子,家长必须做到这5点,不能不看!

手机是一个魔性的东西,容易让人着迷。现在不光是大人们离不开手机,如今甚至连小孩也离不开手机。在地铁上、公交上,随处可见一些小孩拿着手机低头专注的玩手机、打游戏。

孩子沉迷玩手机的危害,你想不到!

每次看到小孩拿着比自己手掌还大的手机玩时,内心一阵发凉。因为过早让孩子玩手机,危害远不止想象那么简单。

1、阻碍身体发育

小孩频繁玩手机,大量的电磁辐射对生长发育不利,甚至还会引发哮喘等多种疾病。另外,小孩经常玩手机,活动少了,容易引起身体发育推迟、运动功能低下、长不高等。

长时间握着手机,手部保持同一姿势,也会影响手指的发育。如果小孩喜欢低头玩游戏,对颈椎伤害也很大,容易导致脊椎变形。

2、引起视力下降

孩子频繁玩手机对视力影响尤为明显。有数据显示,小孩连续玩手机20分钟,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接近近视状态。另外,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而正常值是15-45秒,如果少于10秒,为病态。

3、容易诱发孤独症、焦虑症

长期沉迷于玩手机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怪异,整日沉迷在网络虚玄世界,迷迷忽忽,很容易诱发他们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还会出现过度依赖网络症,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手机成为亲情杀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会让多少父母感到一些悲凉。

4、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只要有手机的学生,无一例外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因为只要有手机,就一定会想时时玩弄,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这个虚幻的美妙世界里。

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5、乱交朋友,校园欺凌

学生用手机在校内建群立派,一旦与同学产生纠纷,一呼百应,极易打群架。而且有手机也方便了结交男女朋友,不仅没好结果,反而容易产生感情纠纷,中学生打架十有八九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而且性质恶劣,手段残忍,丧心病狂,令人发指,而这些手段几乎都是从网络上学的。更有甚者和混社会的同学去违法违纪。

6、盲目攀比,不择手段

羡慕别人有手机,不择手段购买,可以谎称学校收费,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省。为买到更好的手机,更是不顾一切。 去年报道一个10岁男孩偷偷从家里拿走1.4万元,花7000多元买了iPhone5s手机、配件、路由器等,孩子事后给出的缘由是很多同学都有智能手机,可自己的手机不是智能的。甚至因没钱买新手机,产生了偷同学、亲人的钱。

7、性格扭曲,频现命案

2017年初抚州临川二中发生命案,高三学生雷某课间玩手机被收走,班主任孙某要求通知家长,雷某不满,持刀杀害班主任。这是一个典型手机惹祸的案例。

2009年2月11日,新学期开学前一天,天津一名15岁少年因为几乎一整天都在电脑边玩游戏被母亲抱怨后,用铁棍猛击母亲头部,致母亲死亡;2009年6月,苏州一名16岁少年因沉迷网络被父母批评后跳楼身亡……一个个案例,触目惊心,手机之害,贻祸无穷,罄竹难书。

总之成年人都把控不了的手机,把它交给自控能力弱、好奇心强、贪玩心大、正处在学习知识关键时期的孩子,往往就是给了他们一剂精神鸦片,让他们颓废一生。

11种教育习惯毁掉孩子一生


孩子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话题,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尽量在教育中避免失误!怎样的教育对孩子不利,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后果: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后果: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后果:将来的他绝对思维错乱,没有底线。

4.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后果:他将来即使犯罪被捕,也会感到是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是受害者。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后果: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后果:家里倒是干干净净,就是不知孩子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7.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后果: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一点都不意外。

8.孩子要多少零钱都照给不误,也不要自己干活挣钱,千万别节省,别像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

后果:他习惯了不会挣钱,只会要钱时,千万别烦恼。

9.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后果:他可离不开你了,千万别让他独立生活。

10.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后果:他的一生永远都会生活在不公平之中,你信不信?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后果:别羡慕,别人的孩子为什么都能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却不行。

开心放松专注 家长必须教给孩子这六件事


开心放松专注 家长必须教给孩子这六件事

1、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2、放松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人们的自我束缚、自我困扰、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仅无为无能而且烦恼无尽。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紧张。我认为暴力的强迫是导致孩子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让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胁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避免的。

3、专注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

4、主动

人生中虽然也有祸从天降和好运撞头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灾祸和幸福还是要靠我们主动去避免和争取。人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拿。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让我在偏执和毫无主见选择,我宁愿孩子偏执。偏执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讨厌,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险,但是,当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确的都是睿智的少数人,只有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见解,才能够不吃盲目从众的亏。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许多人说这本书比英特尔集团更能提升的他的身价,这本书确实充分说出了强大的自主意志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东西之外,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呢?当自己因为孩子忤逆而发火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控制欲”在内心做崇呢?当孩子的做法我们十分看不惯但并不无大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评论呢?我的观点是,身为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暴跳如雷,相反要为孩子毫无想法、只会听从而忧心忡忡。

6、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会做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

毁掉孩子一生的18个坏习惯


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的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18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

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

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

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这让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10、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11、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12、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餐具也做了彻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13、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这样,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14、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如何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

15、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6、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7、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18、当众出孩子的丑。前17条都是在中级阶段前,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一条才是杀手锏。

你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18条,就基本上毁掉自己的孩子了。

如果你不想毁掉孩子,那么就不要做上述的无聊举动了。

家长随意批评会毁掉孩子一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最近不断发生的拿学前儿童、小学生报复社会的骇人听闻的事件防不胜防。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缩小了看,其实把孩子作为“出气筒”的情况无处不在。

竹君在一家知名的外企设计部工作,丈夫远在海外,照顾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新产品开发遇到难题,久攻不下,竹君陷入焦躁困惑中。一天,她费尽心血设计的方案又被毙了,这时离规定时限已经很近了,她头痛欲裂。一进门,儿子敏敏满脸欢喜地扑过来:“妈妈,妈妈,今天,我看到蚂蚁上树了……”竹君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别烦我!”敏敏没发现妈妈的烦心,还是兴高采烈地摇着妈妈的手:“那些小蚂蚁真可爱。它们排着队,慢慢向树上爬,一点都不乱。妈妈,你再带我去公园看小蚂蚁吧,我可喜欢它们啦。”竹君猛地推开丢丢:“你还有完没完?!”敏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旁的婆婆不干了:“你这是干嘛呀,孩子半天没见着你了,见了你想跟你说几句话,你不理睬还发脾气,你是怎么做妈的?是不是我碍着你了?讨厌我这个老太婆就直说,不要冲着孩子发脾气!”说着,赌气进屋掉泪去了。儿子惊恐地跟在姥姥背后,头都不敢回,晚上都不敢跟妈妈睡了。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孩子慢慢跟竹君疏远,怎么哄都不愿跟妈妈亲热了。根本上说,因为在孩子看来,发现蚂蚁上树的奥秘,其意义不亚于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恒星。他需要家长肯定他的用心与聪明,跟他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这对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很有益处。可是,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孩子很美好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认同,还遭到呵斥,他会感到惶惑无助,不但情绪会受到打击,时间长了,对自己也会产生怀疑。

无处不在的踢猫效应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人们在产生负面情绪后,会向比自己弱势的一方去发泄,弱势的会向更加弱势的一方去发泄。造成恶劣情绪的连锁反应,最后的那个环节便成为受伤害最严重的对象。这个原理就叫做“踢猫效应”。它提醒我们,不要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别人的关系中,否则,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反应。很多家长像竹君这样放任自己的恶劣情绪泛滥,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经常处于被抛弃,被忽略,被恐吓,被羞辱,被压抑的状态下,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忧伤,孤独与无助。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形成怯懦、自卑、固执、狭隘、崇尚暴力的负面性格。面对年幼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踢猫”。

孩子也会“踢猫”,父母勿做“帮凶”

尽管孩子们有着天真无邪的童心,仿佛什么事情都不会放在心上。但也正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在发泄情绪的时候也不会有所选择。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平时和小朋友有了矛盾受了欺负,家长怎么劝解小朋友如何道歉都仿佛无济于事。看到孩子委屈的摸样,一些爸爸妈妈心疼之余会帮着孩子斥责小朋友,或者陪着孩子一起闷闷不乐。聪明的宝宝看到这种情况,就容易学会通过自己夸大自己的表现,来博取家长的同情“利用”爸爸妈妈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就导致了孩子自我发泄能力的缺失。

这样的宝宝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在公众场合喜欢做许多夸张的言行来引起别人注意,但是内心又过分压抑自己,不能认可自己。长大之后容易形成社交障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不良情绪自我调节,父母孩子一起做

1、学会自我解压

现代生活的压力,会让年轻的父母时常处于焦虑和抑郁中。学会自我减压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例如和家人一起看场电影或一起外出吃饭等、或者参加适量运动,周末爬山郊游都可以缓解烦躁的情绪,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2、把不良情绪关在门外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3、就事论事

很多家长跟孩子发火动怒,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内心存有恶劣情绪,才看什么都不顺眼,怎样做都有问题。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批评孩子之前,先冷静下来想想,到底为什么生气?训斥孩子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做会不会真正奏效?想清楚了再做打算。防止情绪化和头脑发热时做出愚蠢的举动。

4、不做应激的反应,秋后算账需及时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看到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在“怒其不争”的失望中,往往选择“新帐老账一起算”,把孩子之前犯过的错误一一列举。家长们用这种方式来威胁孩子,其实也是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能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还会加剧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


父母可以教孩子每一句诺言,也可以教他们每一句谎言;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心里撒上爱的种子。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 .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当您在面对孩子时,请别忘记了自己‘老师’的身份,别让孩子因为您的影响而做错了选择。

家园共育《毁掉孩子一生专注力的3件事,您是否做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