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会混淆幻想和现实

幼儿故事6岁 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 01-15

6到7岁之间,孩子们开始发展判断事物对与错的能力。在那之前,他们常常会混淆幻想和现实,“我看到花园里有只猴子,”可能他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在花园里看到一只猴子。”

育儿专家诺埃尔·史文森博士说,孩子撒谎通常有两个原因,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摆脱麻烦,这时家长应该正确处理。

1.如果孩子认为需要通过编故事才能交到朋友,你要对他们解释,如果你不是真实的自己,朋友们也不会喜欢你。

2.如果你怀疑他做了什么但又不能确定,你可以说:“我听说……我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你告诉我真相之前,希望你先考虑一下。”这样可以避免孩子脱口而出“不是我干的。”

当孩子说了实话,要表扬他的诚实。

3.让孩子感到精神上的内疚比惩罚更有效果。可以问他,如果朋友对他撒谎他会有什么感觉。

家长记住不要发火,否则你会失去控制。

4.如果你撒过谎,要对孩子说:“我不应当那样说,现在我很内疚,而且这感觉很不好。”孩子会认同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你是否混淆了家庭角色


你是否混淆了家庭角色

太想成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家长心中总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为此,法国临床心理学家玛丽丝.瓦扬(MaryseVailiant)给出了她的建议,涉及家长关心的权威性、私密性、家庭等级以及与伴侣意见分歧等。请特别注意“问问你自己”中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1、家长权威

问题:孩子不尊重你

有两种主要的原因会导致这种结果:一是你对孩子放任自流,根本不管他/她,在他/她面前已经丧失威信,当你威胁孩子说要惩罚他/她时,你却从来不兑现,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你总是心太软,你曾经明确订立的管教规则随你的心情而变化;另一种情况是,一旦你觉得孩子捅了大娄子,你就严惩不贷,严厉得近乎残酷无情,跟孩子很难真正沟通,甚至会去监视孩子的行踪和他/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

对孩子放任自流不仅会引发很多矛盾,让孩子变本加厉,不断地提出更多要求,还会让孩子产生忧虑,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统一的行为准则——到底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又是被禁止的?父母太过专制也同样会有问题,这会让孩子缺少自我肯定,尤其是当他们处在青春期阶段时,这对孩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过于强制性的关系还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些抑郁情绪,让孩子从此变得消极。

建议:加强孩子的自信心

作为父母,关键的平衡点就是你要把建立自己的权威当成是一种责任。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是正确而又必要的?你是否有能力对此作出判断并且执行?你对此信心越大,就越能建立起家长的权威。人人遵守的法律、你的价值观和个人信仰、孩子的个性,这些都是家长建立权威的基础。一个家长应该既专制又民主——他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大家一起讨论,但必须是最后拿主意拍板的人,并且确保这个决定被尊重。你可以每天晚上开一个家庭会议,每次讨论一个主题,如多久出门一次、学校的出勤率、学习情况等。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议或批评,最后由家长来综合意见作出决定。这样做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权威危机。

问问你自己

■孩子是不是总要过一段时间才服从你的话,而这段时间在你看来跟他们的年龄有关,且是合理的?你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做些不合规矩的事,还要求孩子不要学你?比如“我可以不等行人灯变绿就过街,我可以不系安全带,但是你永远不能这样。

■如果你的孩子2~5岁:最重要的规则是让他们明白安全第一。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你应该想想这是否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比如,厨房里的器具和火源不要接近、不要攀爬窗户等问题,他们听你的话吗?在过街的时候,只要你一说,他们就会把手伸给你吗?

■如果你的孩子6~11岁:为了搞清楚你最喜欢用什么样的权威模式来管教孩子,可以先观察你自己的行为。例如,当你叫孩子来吃饭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以下的哪些场景:

(1)孩子马上就来——想想孩子这么听话是为什么?因为怕你的责备?怕你不再爱他/她?还是他/她真的明白了只有遵守时间生活才会顺利?或者就是他/她真的饿了?

(2)在你平静地叫他/她了两三次以后,他/她来了。

(3)总是要叫很多次才来——这个时候你在想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

2、私密性

问题:孩子的任何事你都想知道

你是不是把亲近等同于混乱?透明的父母(在家里,大家做什么都互不隐藏),无所不在的父母(我无时无刻不在,无所不知),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孩子的私密权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父母和孩子过于亲密,在孩子面前不避讳爱人之间的举动,缺乏情感和肢体上的适度羞怯等,这些都对孩子有害——孩子难以学会自制,缺乏自信,内心埋下攻击性的种子,随即是一系列的情感和性问题的困扰。

建议: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你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家是由很多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由于年龄、家庭角色和个性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殊需要。尊重孩子要从一些基础概念做起,例如要让孩子知道身体是属于他/她自己的,孩子的身体不是家长取乐或施加权威的工具。如果说很难界定什么是私密空间,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如孩子有必要拥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床、写字台、玩具毯等等),拥有自己的秘密,并且可以选择自己的衣服以及与谁做朋友。孩子的看法和情感也是属于他/她自己的,他/她有权利表达出来,也可以选择保留一切。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必须要放弃想知道关于孩子的一切的想法,也不要让孩子看到或听到关于成人生活的一切。

问问你自己

■你会关上自己的房门吗?如果会的话,当你在的时候,孩子进来前会敲门吗?

■你不在的时候,你允许孩子去你的卧室吗?如果可以的话,孩子会翻你卧室的物品吗?

■你允许孩子使用你的东西吗,如剪刀、纸张等?他/她用完后会放回原处吗?

■你有没有把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都给孩子,好让他/她自己去购物?

■你认为所谓美好的大家庭就是大家要一起做所有的事情吗?

■有了孩子以后,你们夫妻俩还自己出门吗?多久一次?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们是平静地享受还是会感到负疚?

3、家庭等级

问题:你混淆了角色

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混淆角色是很危险的。你确定在你家里,家长和孩子各自的位置都很明确吗?角色分配不清和等级不明会导致局面混乱。把孩子当伙伴,家长不像家长,孩子承担过多的责任,角色可以对调,做什么一定需要大家都同意......

当一切混淆的时候,孩子就会像迷路一样找不着北。我们都知道,各就各位是家庭和心理平衡的基础方程式。要明确各自的身份,界限就应该存在,孩子就应该和成人区别开。方向一旦定了,剩下的就自然不用担心。

建议:确定你的角色和年龄

家庭成员不是一群一起嬉戏的伙伴,父母和孩子要在家庭等级中角色分明,家长要忠于家长的角色,就是说你要接受自己时时要扮演坏人:命令者和惩罚者。这样的角色并不让人愉快,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比一个万事好商量的家长更有帮助。

在保持成人角色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达成默契,前提就是不要试着去填平两代人之间的沟渠。不要老想着获得自由,变得和孩子一样年轻,不要逃避你作为家长的责任,也不要疏于管教孩子。你可以借给孩子你的衣服,但是不能一起用一个衣橱;可以向孩子要些建议,但是不能让孩子像一个成人一样来拿主意;可以一起做一些休闲活动,但是不要总是优先考虑孩子的利益,搁置你和伴侣的生活安排。

问问你自己

■你认为只有家长才能作决定吗?你的家里是这样的吗?

■你认为在家里,每个人对于作决定都有同样的分量吗?你家里是这样吗?

■你是否认为,人永远都是要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所以应该早些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

4、两位家长的协调

问题:你和伴侣的意见很难统一

你和伴侣是不是一对老较劲的家长?你们是根本上有分歧还是在责任分配上失去了平衡?无论怎样,一旦你们的协调出现问题,孩子就有机可乘,并会成为受害者。父母首先是一个教育团队。当其中的一方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或是一方的意见总是被另一方否认,你们的分歧又总是在明面上,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冲突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你和伴侣之间的矛盾也会因此增多,权威丧失,而孩子不知道应该信赖谁。

建议:重新找回协调一致

这不是说你们要事事都保持一样的看法。你们可以有一样的目标,但是对达到目标的方式可以持不同意见。夫妻要保持一致就意味着,你们要花时间来给对方解释你确信什么、怀疑什么,你的建议是什么,然后还要听听对方怎么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双方意见一致并行动统一,以免自己在孩子面前大谈反对意见,或是指责对方。如果说可以问孩子更喜欢哪个决定的话,那么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你们夫妻意见不合的见证人,更不要让孩子为你们作决定。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团队会定期一起讨论: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在什么问题上我需要得到你的支持?不及时的沟通会让误会增多,什么都不说则会滋长矛盾和互相指责。

问问你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的伴侣想保持独一无二的地位吗?你认为这样对你和他/她合适吗?孩子所受的教育适合吗?

■伴侣是否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全部都交给你了?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你是否认为伴侣对孩子太过严厉或者不够严厉?他/她经常说你太过严厉或者不够严厉吗?

这些常见易混淆词汇辨析宝宝知道吗


Bear and bare

Bear and bare are often confused when used as verbs。 While bare means ‘to uncover (a part of the body or other thing) and expose it to view’, the verb bear relates to carrying or supporting, both 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 Bear can, of course, be a noun – denoting the furry animal。 Bare, on the other hand, can also be used as an adjective, meaning ‘not clothed or covered’。 So it does make quite a difference whether someone has bear feet or bare feet。

Bear和bare用作动词时常常容易混淆。Bare的意思是“裸露、身体的一部分或其他物体无覆盖物”, Bear作名词时表示“熊”。另一方面,bear也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没有穿衣服或无遮盖物的”。因此bear feet 和 bare feet并没有较大差别,均可表示“赤脚”。

stationary and stationery

Another very common mistake is to confuse stationary and stationery。 The two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nd their spelling is very similar, but while stationary is an adjective meaning ‘not moving’, stationery is a noun referring to writing materials。

stationary 和stationery也是一组常见的易混词汇。这两个有相同的发音并且拼写很相似。但stationary是形容词,表示“静止的”,stationery则是名词,指“文具、信纸”。

Dessert and desert

While the prospect of stranding on a dessert island may sound quite appealing to some, you’d probably be more likely to end up on a desert island after having survived a shipwreck。 Similarly to the stationary and stationery confusion, a single letter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here。 Desert can be used both as a noun and a verb, meaning ‘a waterless, empty area’ and ‘to abandon someone’, respectively。 A dessert,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sweet course of a meal。

停留在甜食小岛上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实际上,你可能会在海难后最终在一个荒岛上后海难中幸存下来。类似于stationary 和 stationery,一个字母之差可能导致一个很大的区别。Desert(沙漠)可以作为名词和动词使用,意思分别为“n。沙漠/荒凉之地”和“v。遗弃某人”。Dessert,意为“一餐中的甜点”。

isle and aisle

The homophones isle and aisle are both nouns, with the former referring to an island, and the latter to a passage between rows of seats。 Thus, you’d perhaps come across an aisle rather than an isle while doing your grocery shopping。

同音异形异义词isle和aisle都是名词,前者指的是一个岛屿,而后者的座位之间的过道。因此,当在你的杂货店购物时,你遇到的是一个aisle(通道),而不是一个isle(岛)。

gorilla and guerrilla

Gorillas are not necessarily known for their combative, militant nature, but guerrillas certainly are。 Although gorilla can be informally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or more specifically, ‘a heavily built aggressive-looking man’, in a military context, speaking of guerrilla soldiers makes more sense, as it refers to ‘a member of a small independent group taking part in irregular fighting’。

Gorillas(大猩猩)不一定以好斗,激进的本性著称,但guerrillas(游击队)肯定是以好斗,激进的本性著称。尽管gorilla(大猩猩)可以在非正式表达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更确切地描述“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但在一个军事背景下,用到guerrilla(游击队士兵)则更有意义,guerrilla指的是“游击队员,参与不规则的战斗的小独立团体中的成员”。

6岁前不认字小学会成“差生”吗


很头痛不知道该不该过早教孩子认字,但如果不认字,到了小学那是一件难熬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有上小学前认字,听说老师在教认字时也不会太仔细,反而会使那些学龄前坚持不认字的孩子很吃力,他们尚未反应过来,老师就教下一个字了,这怎么办?

6岁前认字(2好处VS4坏处)

好处:

1、孩子自信

相比起同龄那些没提前认字的孩子,他们会比较自信,能激发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热情。

2、减少小学学习压力

由于已经提前学习了,很多字都已经懂得,孩子会感觉到比较轻松,不会从一个完全放松的模式突然调换到一个紧张模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坏处:

1、手骨变形

6岁内的幼儿身体骨化过程未完成,过大的力气和长期的握笔姿势,容易让幼儿的手部肌肉酸痛受损,还可能会导致手部骨骼的畸形。

2、近视眼

6岁之前的孩子,视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如果长时间伏案写字认字,再加上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就容易让幼儿的视力受损。

3、厌学

强迫孩子认字,尤其是任务式的认字过程,会过早地让孩子承受超出年龄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在上小学后会更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

4、不良学习态度

由于老师教的已经全部都懂了,一不小心自信的孩子可能就变成了骄傲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或做其他事情,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将难以纠正,影响孩子日后的学习。

6岁后认字(2好处VS3坏处)

好处

1、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龄前未曾认字的孩子,由于上小学后所有的字对他们来说是新知识,所以他们会更容易认真对待,不仅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会更趋向于认真写作业。这种学习态度有利于孩子日后的学习。

2、充分的玩耍时间,符合孩子天性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6岁前的孩子主要的日常活动最好是玩耍和游戏,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育,也是更适合幼儿智力成长的方式。

坏处

1、上小学的1~2年会落后于同龄孩子

没有经过学龄前学习的孩子,毫无例外地会在上小学的前1~2年会落后于学龄前有学习的孩子,这已经是被有关学者统计出来的结论。但随着孩子学习的积累,这种差别会逐渐减少。

2、孩子焦虑、压力大

如果学校的老师把所有孩子都当成已经经过学龄前学习的,那么那些实际上并没有超前学习的孩子,他们会因为落后于同学而感觉到焦虑、压力大。适当的压力会驱赶孩子前进,但过大的压力会让孩子萎靡不振。

3、容易被贴“差生”标签

上了小学,分数成为孩子是否优秀的指标,落后的孩子非常容易被班里的其他孩子和老师贴上“差生”的标签,即使他们只是比别人慢了那么一点,但是对一个孩子的自信是不小的挫折。

对比完上面的好处和坏处,大家大概对6岁前是否要认字已经一目了然了。但可能也有家长认为,说了这么多,似乎更难决定了,怎么办?

将决定权交给孩子。

具体可以先让孩子接触,如果孩子喜欢,并且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就让孩子继续认字写字,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孩子不喜欢,表现在如果孩子写了几次就不写了,或者从一开始就很排斥,那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路,父母大可以安心地待孩子6岁后再让认字写字。

6岁前孩子是否应该认字写字,建议爸妈们遵循“可尝试,但不强求、不强迫”的原则。毕竟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完美,孩子的人生也是一样。

如果6岁内孩子非常喜欢认字,建议爸妈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每次认字写字不超过20分钟

每次不长的时间,不仅能让孩子保持兴趣,还不会给幼儿的手腕造成过大的压力。如果孩子写得不亦乐乎,建议还是要及时阻止,下次再写会让让孩子的兴致更好。

2、严格规范写字姿势和握笔手势

从第一次写字,家长就需要调整好孩子的坐姿和握笔的手势,还要放松手部,注意握笔力度。就像孩子使用筷子一样,一旦养成了错误的姿势,就难以纠正。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姿势很重要。

3、将功利心收起来

不要规定孩子每天必须认多少字或者每天必须写多少页,过于功利和任务式的学习会让孩子厌倦,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是被强迫进行的,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更坏。

4、把认字与生活结合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家长可以在带孩子逛超市、上街时,看到商品标签的简单字或街上店铺的一些字,可以顺便告诉孩子那是什么字,回家后让孩子回忆并写下来,并适当称赞,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学习的热情也会更好。

6岁前必须立下的6条规矩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6岁之前给孩子立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立下规矩之后又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呢?下面和小辣一起来看看6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就开始打小朋友,还说道:“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还记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物权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规矩四: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必须等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要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规矩五: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规矩六:做错事要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6岁前,孩子的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和发展战略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孩子和父母分床 最好在3岁前


跟小孩分床睡,这问题看似很小,但确实让不少父母伤透脑筋。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郑惠博士认为,该不该跟宝宝分床睡以及何时开始分床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她建议,一般而言,最好在孩子3岁之前与父母分床睡眠。因为孩子到3岁左右时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现状:

父母心太软难跟宝宝分床睡

3岁的小欢欢自小跟奶奶一起睡,一个月前爷爷病了,奶奶回老家过完年就没再回来,小欢欢一到晚上就吵着要爸爸妈妈陪着睡。过了假期,爸爸常出差,妈妈晚上回家常有一大堆没完成的文稿要处理。小两口觉得该让欢欢习惯自己睡了,于是坚持每晚给他讲完故事后,只在床前陪他一小会儿。但小家伙总是“软硬兼施”,先说害怕求妈妈陪,再不行就哭闹,夜里还经常蹬被子。

一个星期下来,欢欢病了。奶奶一听直怪妈妈太狠心:孩子这么小,哪能让他自己睡!被折腾得精疲力竭的妈妈看着欢欢病怏怏的可怜样,很快就心软了。可爸爸认为宝宝一时不适应,生病很正常,妈妈心软是“女人见识”,既会影响到对欢欢独立性的培养,还会影响他俩的“私人空间”,小两口因此闹别扭。当欢欢妈妈跟同样有孩子的姐妹们一聊时,发现大半小宝宝不是跟奶奶睡,就跟父母睡,并且认为这样能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少生病,长大以后更有可能成为健康、合群的人。

弊端:

和大人同床宝宝易吸废气

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郑惠博士却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宝宝跟大人睡,能使妈妈与宝宝更亲近,方便喂奶,减轻妈妈夜间育儿的麻烦和孩子的恐惧。但母婴同床睡眠也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夜间同呼吸、共吸氧,成人的肺活量要比宝宝大得多,大量的氧气被大人夺去;相反,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却被宝宝回收了,宝宝可能整夜处于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弥留的小环境里,使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对发育极为不利。

另外,无论是成人还是宝宝,夜里都会翻身数次,同床睡势必互相影响,孩子甚至有被大人压到的危险。因此,分床睡眠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迟早的事。

专家分析:

长期同床睡易致孩子缺乏自律

“其实,何时开始分床睡眠,除了要考虑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关系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孩子的健康状况、发育水平和个性气质特征来作决定”。郑惠博士指出,即便如此,最好在3岁之前就考虑跟宝宝分床睡眠。因为,孩子到了3岁左右时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眠,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郑惠博士分析说,3岁之前分床睡眠,对孩子其实有不少好处——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分床睡眠可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长大了”,并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入睡前的准备,自己盖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等。并且,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以后,孩子对其他的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很有帮助。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儿童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克服心理障碍:分床睡眠有助于孩子去面对三岁左右常见的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分床睡眠,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

专家建议:

摸准心理个性化引导

大多数跟大人睡惯了的孩子一开始分床睡眠都很不情愿,因此执行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郑惠博士认为,其实孩子不愿独睡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因素:

恐惧心理:这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害怕妖怪、噩梦和亲人死亡等;夜里大人不在身边时这种体验尤为强烈。

依恋心理:孩子从小在母亲怀里长大,况且一直与父母同床睡眠,在每天的肌肤接触、爱抚中,孩子容易产生依恋心理,自然不愿意分床睡眠。

孤独心理:孩子与父母同睡眠时,睡前可以说话、听故事,早上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父母的笑脸、倾听温柔的话、向父母撒娇,觉得很踏实、很开心。单独睡眠时自然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孤单。

了解上述心理因素后,家长就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如:对于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孩子,家长应允许他将恐惧流露出来,并给予开导,使他懂得:随着他的成长恐惧感是会消失的;对于有强烈依恋心理的孩子,家长可尽量让童床挨着父母的床,把童床靠近父母床一侧的栏杆放低,让孩子感到父母就在身边;对于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的孩子,入睡前可多加爱抚、多陪一会儿,讲些好听的故事让他愉快入梦,夜间常去照料,让宝宝不感到狐单。

特别注意

宝宝有反复父母要坚定

除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外,郑惠博士提醒说,让孩子单独睡眠时,应注意床离地面不要太高,以确保孩子万一不慎掉到地上也没有危险。若担心孩子蹬被子,可给他挑选合适的睡衣,并随气温的变化选择不同厚度的被子。在分床的最初阶段,孩子如怕黑,可在床边安个夜灯,待他逐渐适应后再关上。

郑惠博士还特别强调说,刚与父母分床睡眠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反复现象。如:父母费了很多工夫才把孩子安顿好,可一转身孩子又跑到父母的床上来了,或者半夜醒来时偷偷溜到父母的大床上赖着不走。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千万不能心软,要不就会前功尽弃。明智的家长应耐心地把孩子劝回童床上,并多说些鼓励的话,实在不行时,可陪孩子重新入睡后再离开。

5-6岁的孩子的思想特点


5岁的儿童大肌肉十分发达,跳高、跳舞、律动都做得很好。极喜欢绘画,会学写数目字、文字、日常的工作如穿衣、如厕、系鞋带都可以自己做。情绪稳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做事认真,有责任感,有同情心,事情做得不好感到焦虑,自尊心极强,成功时会感到骄傲。

5岁的孩子思想仍简单,专注能力可达20分钟~30分钟,很喜欢听真实的故事,对问题会生疑向。例如:为什么?怎么变成这样子?小脑袋常生问号,做事持久、有次序,会先想想才做,有耐性及恒心。很好问,成人应耐心倾听及解答。这个年龄很爱家,父母的和睦对其心理影响特别大,需要平静快乐的家庭生活。

儿童在6岁时由于感情异常强烈,情感的高潮高潮常常在相反的极端中摇摆,一会儿在爱,一会儿在恨,母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是自己,6岁小孩生气蓬勃、精力充沛、猛烈地向外或向内发展、喜欢尝试新的事物,为因自己要求过于强烈,而难于适应他人。倘若遇到如意的事,能够顺利合作。但稍不称心,则大哭大闹。

6岁的孩子已经是个强壮、会走会跳,极有反叛性的儿童,小肌肉发达,喜欢练习大肌肉的技巧,手眼合作完善,食量大增,非常好动,尤其喜欢竞争游戏。能控制情感,喜怒哀乐表现无遗,感觉及反应能力十分敏捷,开始有矛盾的心理,“服从父母或是听从师长?”“喜爱家庭还是学校?”希望自己能干,但有时又觉得渺小,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又好像仍十分幼稚,很想独立但又觉得自己是个小孩,总之情绪上不稳定。

6岁儿童语言开始完善,能发表己见,好问,能解答,会明白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理解时间、空间的概念,喜欢剪贴,欣赏简单的几何图案,喜欢扮演角色。他们的社交从家庭走到学校,很看重友伴的关系,喜欢团体生活,不喜欢困在家中,对于玩具及游戏有性别之分。

6岁小孩,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其实内心很矛盾,因此成人不应完全放心让其独断独行,他们极喜欢群体生活,外界的环境对其影响极大,朋友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