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三个办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习惯既是一种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的行为,又有其普世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地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

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尹建莉

在我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情感习惯,等等。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这样的教导。

既然习惯最终会决定命运,那么,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光辉的前程,好习惯的培养怎能不重视、不从小抓紧呢?于是乎,家长认真地制定出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和学习计划表,有的还看似很民主地与孩子协商,征得孩子的同意后,由家长督促孩子身体力行地严格按计划执行。孩子执行得好,家长暗自欣慰:我儿未来无忧也!一旦孩子稍显松懈,甚至完全颠覆计划,家长便焦虑不安:天哪!这样下去还了得?将来还怎么成为人上人?不行!绝不能让孩子我行我素!

于是,家长采取各种办法试图把孩子拉回“正道”上。

办法一、讲道理,好言相劝:

“好习惯对你很重要,你一定要保持好习惯啊!”“这些计划可都是经过你同意的,你怎么能失信呢?”

办法二、行使家长的强制执行权。

力图摒弃孩子沾染的“坏”习惯,坚决地让孩子执行原规定,以剥夺孩子的其他权利相要挟。

办法三、怒斥甚至打骂。

软硬兼施好像都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因为无论哪种办法,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是被控制、是恐惧、是内疚、是无助、是愤怒……孩子年龄小尚无能力反抗,只能屈服,等到不满的情绪积累到青春期,很可能大爆发,那时亲子关系将遭到严重损害。难道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就是为了让他们失去快乐吗?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我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本意是希望孩子好。但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好习惯的本质涵义,而只是为了好习惯而好习惯,所以屡屡让所谓的“好习惯”成为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1.家长不清楚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培养好习惯最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培养出会使他未来人生美好顺利的品格——自制、负责、自主和爱心,即他是怎样的人,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和无能之处、他的道德架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做事。当他需要表现时,是如何达到要求的?他懂得爱人吗?他能负责任吗?他有抉择的能力吗?他对人有同情心吗?他能够发挥才干吗?他会解决问题吗?他能处理失败吗?

但是,不能教条化地理解上述目标,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而能为自己负全责的人,一个自然而成熟的“人” 。

有些父母很少考虑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终极目标,仅仅依据其原生家庭的规则,或者教条化了的育儿理念,便要求孩子必须遵守。有些规则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必须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家长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然而,家长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到尊重孩子了吗?

看到孩子面对陌生人,没有主动开口打招呼,家长就着急地催促孩子:“快喊阿姨!”“快说谢谢!”生怕别人说孩子没礼貌,生怕自己被人认为教子无方。

见到陌生人,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和确定面前的这个大人对自己有没有威胁,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还没等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家长就突然打断孩子的这个审视过程,孩子是什么感受呢?既感到茫然无措,又害怕父母对自己不满,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我们家长无视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要,逼迫孩子去做他暂时无法做到的事,这是尊重孩子吗?如果孩子很少感受到被尊重,他如何学会尊重别人?

还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洗脚后必须自己洗袜子,哪怕孩子生病或者特别困也不能有例外;有的家长要求年幼的孩子独睡,不允许孩子害怕,无视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同睡的请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9点前入睡,不管在家里还是在亲戚家或在旅馆……规则里一旦出现“必须”的字眼,就很容易让自己和孩子陷入僵局,从而产生焦虑感,甚至强迫性行为。

2.培养好习惯,却没有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孩子从七八个月开始,特别喜欢扔东西翻东西;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时,不许别人共享自己的东西;当三岁幼儿无法分辨幻想与现实时,往往会编织想象中的故事……家长若认为孩子有不爱惜物品、不懂得分享、撒谎等坏习惯,因而去阻止孩子,那无疑将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心智和成长的动力。

另外,孩子的成长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乖顺懂事,有时刁蛮叛逆;有时彬彬有礼,有时鲁莽顶撞;有时关心小朋友,有时却喜欢挖苦别人……这都跟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有关,与习惯无关。所以,真正懂得孩子的家长会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的行为有反复,而不总是用“习惯”来框制他。

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即使不了解也没关系,只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做到不破坏,就已经不错了。

3.

家长不知道孩子要在高度的自律下才能养成真正的好习惯。

自律就是在内在的驱动下而采取的行为,即“我想要这么做,因为这么做对我有好处”。因为有强劲的内驱力,所以孩子的好习惯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且不易受外界的干扰。

如果好习惯要靠外在的压力与控制,即“你要我这么做,我因为害怕而不得不这么做”,那么,这样的习惯不会持久,而且压制越深,反弹越甚。一旦外力的监督减弱,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报复式地反弹。

举个例子,家长要求孩子控制好玩电脑和学习的时间。在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孩子遵守得很好;一离开家长的视线,孩子便疯狂地玩电脑。有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玩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结果成绩自然是很优秀,但考入名校后却再也不肯好好学习了,开始疯玩起来。孩子振振有词地说:“我要把玩的权利夺回来!”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基本需求,一旦被压制到一定程度,他就要加倍弥补回来。

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律呢?怎样让孩子内化好习惯呢?

最重要的还是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长密码自由地发展自己。尽管孩子的某些行为不符合我们成人世界的规则,但只要意识到那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与他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家长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并全然地陪伴孩子,关注他、理解他、欣赏他,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他的内心才能建立起安全感。因为安全,孩子的内在是踏实的、开放的,不必卷入父母的关系中,不必担心父母嫌弃他或不爱他,他才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发展自我上。

若只从习惯上下功夫,意图矫正孩子的行为,效果基本不明显,而且也不会长久。

4.家长担心孩子若不严加管教,一旦养成坏习惯,长大后就可能变成社会的害群之马。

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往往并非习惯本身的问题,而是孩子心灵的问题。孩子心灵的问题又源于家庭问题。

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或责罚,他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无法在家里得到满足,于是,一方面借异常行为来发泄内心的空虚与不满,一方面向外界寻求心理补偿,这时就容易走上歪路。也就是说,一切问题源于不良的关系而非行为本身。因此,只要家庭关系正常,亲子互动良好,我们就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会变成坏孩子。孩子的不羁行为有可能就是他那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玩耍、交流,多尊重和理解孩子,相信他一定能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完整的人。

有一对夫妇就做得特别好。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是个淘气佬,隔三差五地捅娄子,学习成绩也不好,邻居和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可就是这个出了名的调皮小子,竟然在高考结束后被北京大学录取了。这实在让周围的人匪夷所思、刮目相看。

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很好奇:这个孩子是怎么考进北大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高招呢?

父母的观点是,孩子调皮一点,野一点,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与道德无关,所以不需要阻止。如果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激的话,孩子往往容易变得敏感胆小,继而形成退缩行为。他们做到了无条件接纳孩子。

后来,孩子上初中时,父母发现孩子在桥牌方面特别有天赋,对决中,连某些成人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父母便全力支持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成绩也因此突飞猛进,最后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无忧无虑地成长。他回忆起小时候都是美好和快乐的感觉。

当然,我并不是说培养好习惯不重要,相反,我也很重视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但问题的关键是,好习惯只有在孩子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内化为孩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孩子的心思,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孩子纯真的本质,理解他、尊重他、支持他,顺其自然,让孩子心灵舒展地做自己,尽情绽放生命的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好习惯如何培养?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对孩子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我们要求从小就要注意小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问题。当然,对3岁以前的小儿我们认为可按体、智、德、美的排列来给予教育和发展。这里我们将体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小儿发展的基础,是主干,是支柱,没有体质的发展做保证,其他都谈不到。而智育和德育就像是两翼,要同时发展,如仅偏重某一方面,就会造成偏颇,难免今后会走歪路。

德育教育对于小婴儿来说应该怎样进行呢?由于此时小儿的语言及思维尚未很好发展,不可能采用一般说教的教育方法,但并不等于此时就不需要德育教育,而是要从培养小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

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卫生习惯、与人交往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助人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等等。这些,家长要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贯穿。比如,小儿6个月以后就会与人打招呼,学说话后也是首先学会称呼,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小儿这种见人打招呼的习惯。开始是教他(她)这种行为,反复强化,使之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再如,小儿在具备了一定的行走、抓物等能力后,他(她)就很喜欢自己做些事情,这时家长可有意识地让他(她)做些事情,在他(她)做成后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小儿就会养成为己、为他(她)人做事的习惯。还有看书的习惯,集中注意的习惯等等也都是从小可以培养的。

当然,家长一定要注意,有时只是随意的行动,可能会使小儿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有时家长经常与小儿打着玩儿,妈妈抱着打爸爸玩,或被什么东西碰了就去打这个东西,多次如此表现,孩子就可能养成打人的习惯,到幼儿园后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家长在平时的育儿活动中,要有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意识,要注意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一些好的影响,好的行为塑造。

在培养小儿良好行为习惯时,还要注意调动小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尊重小儿,多给予情绪、情感上的支持,对一些问题态度要明确,对稍大一点的孩子要简单地讲一些道理。不要一切都包办,什么都替小儿做,也不要过度加以限制,使小儿无所适从。

总之,小儿从小养成的习惯,对今后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良好的习惯,长大明白道理后会更巩固、更完善,而不良的习惯在今后再校正,则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甚至造成一定的痛苦。所以希望家长要有意识地使小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她)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宝宝睡姿的三个方法


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宝宝的吃喝拉撒睡时,纷纷抱怨宝宝的睡相太差。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现在宝宝睡相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睡着以后挥拳蹬腿地大练“少林武当功”不说,自己还常常几个连滚就坠下床去了,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把睡在身边的爸妈给挤下床。

以前的宝宝睡相都很好,因为睡觉的空间很小。大多数宝宝都是和爸妈一起睡,靠墙睡在角落,爸妈一般也不会刻意给宝宝留出很大的空间,还有许多宝宝被打了蜡烛包,当然睡相很好。

打蜡烛包现在是不提倡的,四肢得到自由以后的宝宝睡在小床里就不老实了。

半夜里爸妈听到宝宝的头撞床栏,觉得心疼就把他移到大床上来睡。爸妈爱子心切,担心宝宝睡在中间会缺氧,自己就会贴紧床沿睡,把大片“中原地带”都留给宝宝,结果坠床者变成了爸妈自己。有的爸爸觉得三人挤一张床睡不好,干脆和妈妈分床,这样宝宝的空间就更大了。有的家庭怕宝宝坠床,甚至把席梦思放在地上,这样宝宝就可能入睡时在床上,天亮时却在屋角呼呼大睡。

怎样培养宝宝好睡相?

宝宝睡觉的空间太大是睡相差的一个原因。当宝宝会翻身、会爬行以后,爸妈提供的空间越大,宝宝睡着后的活动范围也越大。给宝宝相对狭小的空间,他反而会睡得踏实。

1.坚持让宝宝独睡

让宝宝独自睡在小床上,空间比较小就不可能乱翻乱滚,四周有护栏也不会坠床。如果担心宝宝头撞到护栏会痛,可以挂上床围。

2.睡得不熟别担心

睡眠有深睡眠和浅睡眠之分,新生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缺乏安全感,浅睡眠比较多。睡着后翻白眼、挥拳头、使力、蹬腿都是正常的现象,爸妈完全不用担心。当宝宝会认人以后,就进入第二个睡眠不安的高发时期,主要表现是浅睡眠的时候会哭着坐起来找人,这时只需让平时带他的人出言安抚或拍几下就会重新安睡。宝宝会翻身以后,特别是会爬以后,睡着睡着就坐起来,迷迷糊糊地从床头换到床尾去睡也是正常的,不属于梦游。

3.奇怪睡姿别紧张

很多宝宝会翻身以后,半夜里会突然趴着、蜷起腿、撅着屁股,像小青蛙一样。爸妈看到这种睡姿会觉得宝宝一定很难受,试图帮他改换舒服点的姿式,常常是不成功的。其实,宝宝自己知道怎样睡舒服,爸妈不用刻意去纠正他的睡姿,把他弄醒了反而不好办,双臂高举的“投降式”睡姿更是宝宝们的最爱请爸妈放宽心,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奇怪的睡姿会越来越少的。

怎样培养孩子理财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理财的好习惯对孩子理财的教育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重在当下。节约和储蓄儿子是一个比较注重节约的孩子,和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我和多爸是工薪阶层,能知道什么地方该花钱,什么地方不该花钱,即使有一天赚钱很多了,还想着做做公益的事。家庭生活物质上不一定有多富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具备了,有爱,有温馨,有自己所追求的小幸福,足矣!记得再儿子去超市还用我找车推着的时候,他就会有所取舍:这个东西(比较奢侈一点的)我不要。最爱驻足的,就是玩具处。每一次,我都会给他做引导,这几个玩具什么区别,价钱是怎样的差距,最多的时候,是光顾那些物美价廉的玩具。回顾儿子出生到现在,家里的书籍、家里的玩具大多都是我精心选择积累而来的,有时是我自己,有时是我带着儿子,有时是带着儿子和老公。想想这些,心里都会涌起一阵暖流!

也许,我的一些消费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当儿子从一年级开始,在大人的指引下,给他钱去商店买些生活日用品,去菜铺买点菜,去文具店买点文具,大多数时候,他都会有所选择,买到的东西也几乎满足“物美价廉”的标准。到了自己带钱外出(比如今年暑假和老师去烟台踢足球)或者有一定零花钱支配的时候,他也大致没离大格。慢慢地,竟也知道了储蓄的好处。往往,总会拿出一点自己零星的储蓄,想买个玩具,或者慷慨给我用。或者借给爸爸,等待爸爸的“高利贷”。总之,目前儿子的消费习惯还算好。孩子总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总会有些变化,对待理财也会有变化。到时再耐心教育。“钱从哪里来”和“如何挣到钱”对于这两方面,自觉引导地不够。

举个例子:儿子目前对于压岁钱等而额外收入,总认为是自己得到的。儿子的压岁钱不多,从二年级我带儿子一起去银行开了个账户。进行儿子的“大额”钱财管理。数量其实也并不多。我思量来思量去,对于这部分钱,目前还是引导者他去消费,比如今年暑假去烟台,在我的建议下,他取出两千作为活动经费。等到一定时期后,计划再做理财投资的教育。一来,现在积累额度大点,会成为他和同学吹牛的“资本”(儿子的班里同学就有说压岁钱压岁钱有多少多少的);二来,积累的额度太小,他又会想着花完,会有“反正也不多”的心里。三来,可以让他更重视自己的选择和活动的意义。总之,对于压岁钱如何管理的把握,我还是有点掌握不太准确的。

原因何在,我认为根源是儿子不懂压岁钱和亲戚朋友给的钱的来历。目前,长辈或者一些亲戚朋友再给钱的时候,会说:因为你的努力(比如学习,比如参加一些活动)奖励给你的。而大多时候,总不会说明具体理由。更多的靠我和多爸来传达。有时儿子对我俩的反方面意见总会持有怀疑态度,并且,有时家长忙了也会疏于引导。所以儿子对于这个钱的来历总觉是自己挣得。中国的家庭,都会有一些习俗,也给孩子一些美好的向往。所以,对于这部分钱,我目前采取的处理方法是:尽量给孩子当场解释。或者,对于可以沟通的长辈,让他们变换一些方式奖励孩子。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通过多爸和我的行动,对长辈及亲戚朋友付出,尽量让孩子看到爱是等价的,想要得到是需要付出的。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他也会明白的。

关于这方面,听了老师的建议和各位妈妈的分享后,我觉得也很受益。结合儿子,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积极搜索一些信息,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一些组织孩子去学着赚钱做公益的活动。实在没有此类活动,就自己或联合一些家长创造孩子体验赚钱的机会。比如卖报纸、卖矿泉水、卖自己或家庭废旧的物品等。

二、关注周围信息,及时给孩子做观念教育,比如“啃老可耻“教育,靠技术和靠劳力赚钱的差别,”攀比可耻“教育,同龄孩子正面形象的教育。“爱”和“理财”的教育上午看了xx妈的一篇博文,也很有感触,说xx因把妈妈同事的玩笑当真,不和别人分享好吃的,心理上不会感谢别人的帮助。我觉得xx妈写得太真实了。这一点在儿子身上表现明显。玩笑话很难分清,偏偏周围就有那种爱和孩子开玩笑的朋友,甚至是爸爸有时也会。儿子总是很难分辨。我曾经”教育“过爸爸几次,爸爸倒是认可我的观点,但是也会不自然而然地去开个玩笑。这需要我进一步地去识别和”教育“身边的朋友。

对于在家庭里,分配家务活方面,如何和孩子谈家长的钱的规划。这一点真得把握度。过于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不好。

记得上个星期,我去接儿子,我们做公交车回家,对于儿子重重的书包,我还是有点舍不得他背,我背着,都累得有些出汗。下了车,到了小区,他又想吃根雪糕,我也同意了。起初儿子还有些“感激”我的样子,后来,自己大口吃着雪糕,踱着小方步,我是背着重重的书包,还得注意着路况。我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但我还是忍了忍,大声对儿子说:我在憧憬呢。憧憬着有一天,我老了的时候,我吃着爱吃的东西,你背着沉重的背包。儿子这一次非常认真地看了看我说:妈妈,是的,那时我也会像你一样工作。虽然表达的不是很完整,很准确。“爱”字也没说出来,但我知道儿子的心情和心里。此刻我和儿子都被爱包围着。

总之理财教育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掌握;既要有大局观念,又要思路清晰,做好细小事情的引导。重在当下。

育儿心得:给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


育儿心得:给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对于培养和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都希望自己能培养出成绩优异,才华出众的孩子,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可是什么样才是优秀的孩子呢,什么才是赢在起跑线上呢,对于初为人母的我来说真的是很头痛的一件事。看了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书,从中也学会了很多,最终我明白了我能给他的就是在生活、学习中培养一个好的习惯。

好习惯是坚持出来的,现在孩子5岁半了,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成长和学习的地方。但就目前来说,自己我感觉有几上点上做的还是挺好的,也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好的结果,虽然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但在此还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记得小宝8个月开始就自己能坐在餐桌上跟我们一起吃饭了,每到吃饭时间给他穿好衣服,把碗放在小餐桌椅上他就自己开始吃了,虽然每次都会吃的满脸都是,搞的很脏,刚开始的时候他自己吃不饱,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妈妈会不忍心,觉得搞的太脏了,怕孩子吃不饱,其实这样是没关的,慢慢坚持几次就会好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因为让自己吃除了能满足他对食物的好奇心之外,还能很好的锻练他动作的协调性,这对他以后的动手能力也是有所帮助的。看着他搞的满脸都是,有时他自己也会很着急,可是当他能成功的把食物送进嘴里,他的满足感也是很强烈的。

在自己吃饭这一点上他做的非常好,所以后来上幼儿园在吃饭这点上一点麻烦都没有。很多朋友家的孩子都是妈妈、奶奶追着喂,都在说吃饭太难了,上幼儿园刚开始都不会自己吃,还得老师喂,每每听到他们这样说我都很开心,证明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让他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小事都是可以从小培养的。

2.阅读对孩子的影响

每天的睡前故事是从小宝一岁就开始做的,最初的时候是每天听着故事机讲故事睡着的,到他会说话的时候就是大人读他在一旁边玩边听,当时我觉得他可能听不懂,想就当是睡前的亲子娱乐吧,这样比较好睡觉。其实并非这样,他对故事中很多的内容还记得很清楚的,有的故事反复多次后,如果我在读的过程中读错了他会说出正确的内容,有时候看他听的不认真故意问他几问题,他也都能回答的很正确。后来发现他讲话的时候和同龄孩子相比词汇量大很多,讲话也很清楚,比较有条理。

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指读,为了能让他能静下来,后来就给他买了一些新的成套的绘本如《巴巴爸爸故事》、《巴巴爸爸故事新故事》、《神奇校车》《恐龙》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棒的幼儿读物,他非常非常喜欢,每天睡前都坚持读一本,在读之前他会自己先看遍,然后坐在旁边认真的看着我一字一句的读给他听,很多都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晚上回家晚了,过了读书时间,如果跟他商量说咱们今天不读了,明天补上可以吗?他会坚决反对,不同意的,所以从来不会因我们的原因而停止过阅读。就算是出去旅行他也会主动选好他喜欢的绘本放进行理箱里,嘱咐我不要忘记给他带好。每天的阅读除了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还在这个过程中识了很多字,学会了很多的成语,就这样5年来不断的坚持,每天40分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爸爸、妈妈扮演着言传身教的角色,我们除了要给孩子全身心的爱之外,还要给孩子培养一身好习惯,而这个好习惯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去做,而是需要父母用心去引导,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坚持和努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更加重要。

高招妈妈培养孩子好习惯


一、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

这种奖励,必须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

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精神奖励

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儿子爱上了识字卡。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成了我与儿子的精典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妈妈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消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2、物质奖励

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小书架。买回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二、惩罚

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惩罚,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我常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1、故意忽视

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

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儿子吐舌头。一次,我与老公带着儿子去姥姥家。走着走着,儿子突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吐舌头。儿子觉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头,并笑着看着我们。爸爸看不下去,马上对儿子说:“快别吐舌头了。”。儿子听了,不但不缩舌头,反而吐得更起劲了。到了姥姥家,儿子继续向姥姥吐舌头。姥姥刚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别提这件事,而是拿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再吐舌头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视的方式,可以说屡试不爽。

2、责备和不赞成

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

一天中午,我刚一进门,就见儿子拿着蓝球在厨房里往头顶上扔。球刚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并弹了出去。儿子不但不怕疼,依旧扔个不停。我家的厨房是用玻璃钢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过猛,很可能砸坏玻璃。砸坏玻璃事小,万一扎着儿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边,绷着脸,用眼睛盯着他,并大声说:“儿子,不能在厨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没收了。”。儿子看着我严历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去,指着玻璃对他说:“万一把玻璃砸坏了扎着你咋办。”。儿子似乎明白了。乖乖地抱着球到客厅里扔去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3、自然结果

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

相信《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三个办法》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好习惯养成个人感想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