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引导宝宝学画画

01-27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家长如何引导宝宝学画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宝宝几岁学画画好呢?每个幼儿都喜欢画画,作为家长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画画的天赋。不过爸爸妈妈的引导方式对于孩子画画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定不能少的哦。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宝宝学画画的方法吧。

宝宝几岁学画画

2、3岁的幼儿常常会吵着要蜡笔画画。除经特殊训练的个别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画就是一些斜道和圈圈,不过是一些涂鸦画。别小看这些涂鸦画,孩子在画画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比如他们把圈叫做彩色气球,把斜道看成筷子等等。绘画比起听广播、学文字来得更直观,容易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另外,绘画又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模仿力的重要途径,因而,2、3岁的幼儿一般对画画都格外喜欢。父母一定不要错过训练孩子绘画的良机,可以到文具店买些蜡笔及彩色铅笔给他们做绘画工具,先从画道和画圈开始,训练他们控制笔的能力,然后教他们画小红旗、小三角等简单的图形,以后还可教他们画小动物和小人。

另孩子与女孩子性别不同,爱好也有些差异,男孩子可教他们画飞机、大炮;女孩子可教她们画花朵、娃娃。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孩子不仅可以提高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

家长要怎样教宝宝学画画呢?宝宝学画画,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二、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三、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四、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

五、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六、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七、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八、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九、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

十、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宝认字不敏感如何引导


宝宝认字不敏感如何引导昨天晚上朋友来我家玩,她在附近的一家公办小学做一年级数学老师,她告诉我她女儿上小学前就没特意让她学多少字,幼儿园重点应该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各种能力,为上小学做准备。所以她也没特意教孩子认字,但是当她女儿一上小学傻了,要一个几乎没基础的小孩立马要接触400多生字,必须掌握的就有近200个!这对没有基础的孩子来说是种考验.晚上要每天陪着孩子写汉字,学拼音,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一年级数学基本不用家长辅导,孩子一般在幼儿园之前有接触.

佑仔现在上中班,幼儿园的确没有教认多少字,基本是以玩为主,还有让孩子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我前两天有意识的试着让佑仔认字,但是效果不太好,下一步试着变着花样跟他做游戏的方法让宝宝认字,这样效果是否会更佳呢.现在最担心的是,如果识字少上小学后会不会真的很吃力.

对于5岁宝宝认字不敏感如何引导呢,我想首先应该激发孩子对学习写字的兴趣,比如昨天晚上写了一个漂亮妹妹的名字,或者让孩子看多一些有关学习识字、写字的动画片,我要做到对孩子要有充分的耐心,如果一味地让孩子识字认字,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烦及恐惧,往往适得其反。努力做到激起孩子的兴趣,学习认字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家园共育:幼儿学画画的实用方法,老师家长都收藏哦!


儿童学画并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儿童观察、想象、创造、审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儿童学什么画都可能培养这些能力的,要看学画画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引导孩子。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哪个孩子不喜欢画画,那一定是大人的过错。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孩子画画大致可以分成涂鸦期、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主观感觉表现期和视觉写实期四个时期。

在孩子绘画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没有明确的界限,不同的孩子在绘画的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天份。只有了解了各个不同时期及不同孩子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发展孩子的兴趣。

儿童学画不是只学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培养各种能力。儿童学画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画风是什么样的,家长在不同绘画时期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呢?

一、涂鸦期(大约从18个月至3岁)

这个时期的幼儿尽兴涂抹,笔下的“作品”没有具体形象,纸上只有各种各样的线。个别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胡乱涂画,其实这是这个阶段幼儿绘画的真实体现,动手画画这就是一个好现象。

本阶段注意点:

1)孩子画画时请不要打扰。

2)画好后听孩子讲一讲画的是什么,并适当进行鼓励。

3)不用引导孩子画什么,更不用引导怎样画。

关键:重点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象征期(3至5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够创造自己的图形符号,并开始命名,例如:这是我画的爸爸、妈妈,这是我画的金鱼、狮子等等。象征初期的儿童往往把人画成“蝌蚪人”,他们观察事物只关注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直觉的象征化。与真实物象相差比较大,也更具有独创性。

本阶段的注意点:

1)不要说孩子画得不象,更不要示范应该怎样画。

2)要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细节及各部分的关系。

3)让孩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4)画时要大胆轻松。

关键:重点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主观感觉表现期(5至9岁)

主观感觉期是孩子学习儿童画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能够画其所想,稍大一点的画其所见。观察力进一步增强开始对细节的描绘。

这一时期是儿童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儿童画创作最多的时期。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有明显的写实倾向。6岁后的孩子,就能把所见所闻的事情作为整体记下来,保存在记忆中。并能凭记忆把所见事物加以概括和重新组合表现出来。

本阶段训练要点用注意点:

1)引导孩子观察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画绘画日记,培养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

4)让孩子轻松大胆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作品。

5)重视孩子的主观意识,不要强调事物的逼真性。

关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

四、 视觉写实期(9岁以上)

这一时期,开始向写实方向转化,关心自己作品的好坏,否定过去自己画过的画,注重所描绘物体的逼真性,爱欣赏有立体感,有明暗变化丰富,色彩真实感强的作品。

这一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及形象记忆能力方面发展逐渐减慢。观察写实能力飞速发展。不再适合学习纯粹的儿童画。

本阶段训练要点:

1)通过色彩与素描等训练,提高孩子的观察表现能力。

2)通过接触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关键:

1)观察能力。

2)欣赏能力。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1)家长要跟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抓住不同的黄金期来辅导孩子的绘画方向,千万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

2)写实期以前的儿童绘画要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绘画形象的真实性。

3)写实期以后,儿童形象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逐渐变慢,观察写实能力发展加快,指导时观察表现方面可加强训练。

做事拖拉磨蹭,家长如何引导


拖拉,是很多孩子都有的一种不良习惯,是一种“常见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帮助孩子认清拖拉的本质,让孩子告别拖拉,以积极的应对方式调节,用平常心面对学习和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拖拉的主要表现,对照看看你有吗?

拖拉这种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做事没有紧迫感,节奏较慢,拖泥带水,不够利索。

长期拖拉会使得孩子丧失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敢积极面对,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而且会使得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拖拉是防备行为的一种过敏形式

专家认为,拖拉是防备行为的一种过敏形式。“这种形式的目的在于保护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拖拉发生在我们担心自己的价值感与独立感受到威胁的时候。”

据有关资料表明,拖拉给人带来的内在心理满足有以下几种:

对成功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完美主义

举例:上课不敢发言,遇事不果断。

应对办法:一点一点地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尝试即成功。

注意力分散,易被新事物吸引,追求刺激

举例:上课时间逃出去玩游戏

应对办法:外控与内控,及时作提醒,转移兴趣。

贪图安逸,目标太高

举例:为取得好成绩的动力比不上电脑的吸引力。

应对办法:价值要澄清,目标要具体,一步一步走。

讨厌被别人委派,需要自我掌控感

举例:在学校不打扫卫生,不交作业。

应对办法:责任与义务,职责要明确,学习要主动,拖拉无益。

这六招帮孩子改掉拖拉坏习惯

1.家长要帮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因此,培养时间意识对磨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十分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孩子。

另外,与孩子一起讨论磨蹭的害处也必不可少,家长要帮孩子认识磨蹭给他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让他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记录每天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父母常让孩子赢,孩子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就会主动加快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

2.坚持表扬,多一些鼓励和奖赏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不断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慢,家长就更生气。这时应该换一个思路:发现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时,就表扬。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

另外,为了使孩子更有动力,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带孩子外出游玩、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这样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3.为孩子营造一个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不是所有的磨蹭都是故意的,很多孩子做事拖拉,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要把写字台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收起来。尽量给孩子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学习,不要让孩子受到声音干扰。

家长也不要干扰孩子的学习思路和专注力。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要去看一看;或者在一旁帮孩子检查作业,一发现错误,就开口说你这道题做错了,也不顾孩子正在写其他作业。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受到影响。

4.让孩子为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只有在体会到磨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之后,他才能够自觉地快起来,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不失为一个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可以提醒孩子'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让孩子亲身体验上学迟到的后果。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对于孩子做事磨蹭,家长也不要发脾气,有时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较慢,可能是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其中做得更快的要领。另外,对孩子采用过激的态度和行为,还有可能造成他的逆反。

5.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

比如做作业磨蹭的问题,许多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多一些,玩得少一些,最好是一点都不要玩,在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经常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任务,孩子心里很不情愿,于是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孩子自己有一笔账:我做的越快任务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得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

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给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权利。

6.合理安排孩子写作业和活动的时间

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短暂的,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大脑会疲劳,学习效率变低,加之作业量大,会感到做作业是漫长而痛苦的事。

因此,可以把时间化整为零,分割成三四段。比如估计要用1小时完成的作业,把时间分成三个“20分钟”,每个“20分钟”一结束,就休息5至10分钟。由于每次时间短,还有“短期终极目标”作为激励,做起作业来感觉有个盼头,就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

开始实施时一定要有家长监督提醒,严格把握好休息与做作业的时间。另外,家庭成员也要起榜样作用,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帮助爱磨蹭的孩子改掉磨蹭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心训练引导,逐渐纠正,才能取得良好的转化效果。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代在快速发展,适应社会,要教育孩子加快前进步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父母如何引导宝宝欣赏音乐


音乐能开发孩子的智力,爸爸、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能干,但对于怎样教宝宝欣赏音乐不够了解,常会产生以下情况:

1、选择的音乐不当。不考虑是否适合宝宝的年龄特点,随意性大。成人随意拿出什么音乐带就放给宝宝听,不管宝宝爱听不爱听和能不能理解。

2、成人在放音乐给宝宝听时,不注意宝宝的情绪。如宝宝正在兴奋地玩耍时,硬要让宝宝来听摇篮曲。

3、教宝宝欣赏音乐的方法不够恰当。只注意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宝宝听,忽视让宝宝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缺乏经常性,如成人有空时、情绪好时就教宝宝欣赏音乐,成人工作或家务忙时、情绪不好时就间断。

那么,成人怎样教宝宝欣赏音乐呢?

1、让宝宝经常听和看。通过听觉,能让宝宝感受音乐、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平时在家里,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幼儿歌(乐)曲,把宝宝带入歌(乐)曲的意境,感受乐曲的情绪。另外,还可以带宝宝欣赏音乐会,玩漂亮的音乐玩具,让宝宝置身于音乐艺术的氛围中。从环境着手,扩大视野,有助于音乐才能的培养。

2、让宝宝经常想像和辨别。平时爸爸、妈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进行曲、摇篮曲、歌舞曲让宝宝听,特别是宝宝睡觉前,可让宝宝听摇篮曲;宝宝情绪高,手舞足蹈时,听欢快的歌舞曲等。让宝宝无意识地感受摇篮曲的温柔、优美,欣赏歌舞曲的欢快、热烈,逐步训练宝宝的分辨能力。在此基础上可选择一些曲子,爸爸、妈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宝宝听了音乐以后去想像,去用简单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让宝宝经常唱和玩。要经常让宝宝唱一唱,记一记,特别是歌曲可让他们边听、边唱、边欣赏,体会内容和情绪。

4、让宝宝经常表演和做动作。让宝宝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动作,自由地手舞足蹈,让宝宝的创造力在乐曲的欢乐情景中淋漓尽致地、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爸爸、妈妈只要按上述方法努力去做,对宝宝学习欣赏音乐是一定有帮助的。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经常有很多朋友问我,xx说话比较早而且很清晰有什么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多交流。除去遗传因素主要看宝宝的语言发育情况和家长的引导,一般女孩比男孩要说话早些。但我也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有个医生说,宝宝说话有早有晚,但如果到两岁还不会说话,除去生理原因,肯定是家长的原因,错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平时缺少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或者是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因为发音等问题得到家长的训斥或嘲笑,反而不愿意开口讲话,孩子越不说家长越着急,越把孩子不爱说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形成了恶心循环,宝宝更不爱说话了。

所以xx一出生,我就从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变成了个话唠,我每次干什么都要和她说,经常和她交流,她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觉的到,她睡觉我帮她盖一下被子都要告诉她,我开一下窗、喝一口说都会和她说的,所以xx说话还算比较早的,一岁半的时候基本正常交流没有什么问题了.

回想一下xx学习说话的阶段,主要做到了这几点:

1.多和孩子交流,咬字清楚,语速缓慢,态度温和

2.家长尽量说普通话,这样以后出去说话的时候没有障碍,以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3.多和孩子互动,一起看书,唱儿歌、童谣,更能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

4.不要嘲笑孩子发音,但也不能迁就,孩子说错了,不要特意纠正,只要说出正确的就好

5.和孩子交流一开始就要使用成人语言,不要过分运用叠词,吃饭饭,喝水水啊,尽量避免,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的误解,因为语言就是这样说,等孩子掌握运用之后又发现不对,还得进行二次学习。

6.适当诱导。不要一味迁就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肯定不会表达,一般用肢体语言,这时候尽量诱导孩子说出来,一次不行没关系,下次再尝试。

所以只要多给孩子点耐心,多些交流,让孩子在语言上慢慢积累,等到说话的时候就能较早而且清晰了。

如何引导宝宝进行社交礼仪


导读:妈妈在引导宝宝进行社交和教授宝宝社交礼仪技巧时,需要多从宝宝的角度出发。请记住:宝宝和宝宝之间是平等的,宝宝与成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曾几何时,妈妈认为如果宝宝不肯叫人,就会被看作是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孩子;而如果宝宝在家长的再三要求和提醒下,用象蚊子一样轻的声音叫人,则会被别人认为是害羞内向、上不了台面。然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许应该更加设身处地地从宝宝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样一个传统的观点,真正去理解宝宝的感受。

镜头1:

妈妈带玲玲去朋友家做客,在前往的路上,妈妈再三对玲玲说:“宝贝儿,等会到了要叫人知道吗?妈妈教过你很多次了,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是吧?乖乖听话的宝宝妈妈喜欢。”到了朋友家,玲玲在妈妈的“指挥”下叫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称赞玲玲是个懂事的好宝宝。

提到宝宝的社会交往(交际),我国的父母大多会联想到“礼貌”这个词,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与别人交往时,显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于是,镜头1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宝宝开口叫了人,“甜甜的小嘴”总能赢得一片赞扬之声。然而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宝宝却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对此十分反感。

虽然国外也有着许多不同的礼仪规则,但国外小绅士们的“修炼”过程却不同于我们。当带宝宝去朋友家做客时,国外的父母会向他们的成年朋友“隆重”地介绍自己的宝宝:“这是我的儿子**(女儿**)。”,与此同时,他们向自己的宝宝介绍:“这是**叔叔(**阿姨)。”接着,双方会十分友好地握握手或进行口头上的问好。国外的宝宝从来都不被强迫叫人,而这点仅仅是出于对宝宝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镜头2:

球球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球球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害羞。每次妈妈带球球去公园或儿童乐园玩时,球球总显得十分内向,不愿意主动和别的宝宝打招呼。妈妈觉得球球应该像个男子汉,要落落大方一些,不能像女宝宝那样扭扭捏捏的。于是,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球球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在国外,妈妈们常会为宝宝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一周一次甚至几次的亲子聚会来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基于国情因素,国外的全职妈妈数量远远多于我国的全职妈妈。不过,我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亲子机构和早教论坛,也为年轻的中国妈妈提供了大量互相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宝宝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同龄的小伙伴而不是整日在家面对着父母祖辈。但是机会的增多,并不能与宝宝的“合群”指数成正比。宝宝是否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成一片,不取决于他的性别,而在于宝宝的先天气质和父母的后天引导。

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对于中国妈妈,外国妈妈往往更倾向于从宝宝自身的特点出发,关注宝宝的心理多于他的表面行为;不会急于求成地催促他去与人交往,更不会用责备、嘲笑的形式乱给宝宝“扣帽子”。外国妈妈会无时无刻地肯定宝宝,鼓励他大胆尝试。如果宝宝还没有准备好,她们会耐心等待。

试想一下,即使是成人,在初融陌生集体的瞬间都会觉得有些不自在甚至紧张,更何况是两三岁的小宝宝呢?

镜头3:

2岁的冬冬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淘气包”,走到哪儿都是一副小霸王的姿态。他要么抢别人的玩具,要么玩滑滑梯时推别的小朋友,再要么冷不丁儿地拿着自己的小拳头对着别的小宝宝一阵攻击。这让妈妈很是头疼,甚至担心冬冬是个有着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宝宝。不管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还是狠心地惩罚,小家伙依旧软硬不吃、我行我素。冬冬妈觉得如此下去,冬冬的社会交往会有很大的障碍。

冬冬的行为是婴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典型现象。中国父母的传统做法是:如果自己的宝宝欺负了别的宝宝,一定会严厉地进行批评:“不可以欺负别的小朋友(不可以打人),那是坏宝宝的表现!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的,快说对不起。”当自己的宝宝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分享,妈妈也一定会要求宝宝做个大方的宝宝:“不可以那么小气的,小朋友之间要友好分享。”而如果自己的宝宝动手抢了别人的玩具,多数妈妈会本能地将玩具夺下来还给别人,然后认真地教育宝宝:“可以这样做吗?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

那么这些说法、做法,对宝宝来说是好的引导方法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宝宝的交往欲望在规则的束缚下被压制住。其实,宝宝出现上述的行为,大多是由当时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的。外国妈妈不会对宝宝说“你是个坏宝宝”或“我不喜欢你”。因为这并不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同时妈妈的话会对他造成沉重的心理打击,反而让他觉得更加委屈,进而表现得更为叛逆。较合理的方法是,在理解和接纳宝宝这种行为的基础上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样做别的小朋友会很难过的,而不能用家长的权威来强迫宝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因此,妈妈在引导宝宝进行社交和教授宝宝社交礼仪技巧时,需要多从宝宝的角度出发。请记住:宝宝和宝宝之间是平等的,宝宝与成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如何健康引导宝宝的焦虑情绪


导读:素质性焦虑这类幼儿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现象。父母的这种易焦虑素质,遗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遗传因素)。同时,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家长的焦虑,从而后天形成焦虑习惯(这是环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现焦虑。这种焦虑,发生在幼儿身上,病根却在家长身上。所以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当着幼儿面焦虑不安,以免使他们染上焦虑。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早餐完毕,抱其出门时,幼儿便立即意识到又要上托儿所(或幼儿园)了,于是便哭闹、不安起来。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入托(或入园)分离性焦虑”。

焦虑属情绪范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的讲,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地讲,焦虑与恐惧还是有所区别的,恐惧是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是由即将发生实际上尚未发生的事情引起产生紧张恐惧的心态。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讲,一吃早餐,便知餐毕便会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于是不肯老老实实吃饭,还“作天作地”。这些是焦虑的表现;当抱到托儿所(或幼儿园)门口时,幼儿便紧搂家长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这是恐惧情绪。幼儿焦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素质性焦虑这类幼儿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现象。父母的这种易焦虑素质,遗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遗传因素)。同时,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家长的焦虑,从而后天形成焦虑习惯(这是环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现焦虑。这种焦虑,发生在幼儿身上,病根却在家长身上。所以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当着幼儿面焦虑不安,以免使他们染上焦虑。

分离性焦虑当幼儿与其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快乐。仍以入托(园)焦虑为例,幼儿虽然被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不过,如果母亲能陪伴在旁,幼儿非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游玩,不时还会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假如发现母亲不在了,便会立即哭喊起来。如果此时母亲立即出现,便会立即止住哭声,扑向母亲怀中,破涕为笑。如此情况若多次发生,幼儿便会紧勾母亲头颈不放,生怕母亲会再度消失。

环境性焦虑这种焦虑,发生在陌生环境中。若能脱离此环境,或者对环境适应,焦虑也就消失了。这种焦虑,多见于母亲带领幼儿到了别人家庭(幼儿感到陌生的亲戚家)游玩或小住几天,到了晚上,幼儿便焦虑不安,吵着要回自己家去睡觉。

境遇性焦虑对境遇突发事件,幼儿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有位幼儿随母亲来到农村,第二天清晨,听到鸡鸣,感到十分新奇,便接近此鸡,不料突然被鸡啄了一口,吓得哭了起来。从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时便焦虑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鸡啄。后来,焦虑不医自愈。因为这类焦虑,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逐渐消失。

期待性焦虑这种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要求。孩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产生焦虑不安情绪。

焦虑是一种不利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他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学会及时自我调试,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楷模。若发现幼儿有焦虑情绪,应积极加以健康引导,并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宝宝害羞家长需正确引导


故事:害羞的佳佳

佳佳4岁了,平时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可是在外人面前,就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她或是低头不语,或是满脸通红,或是声音很低,或是干脆躲到妈妈的身后,妈妈感觉很无奈,可是怎么说都不管用。

专家分析

害羞的佳佳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是佳佳的父母,肯定会为宝宝的表现所困扰。其实,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是个性问题,没有优劣之分。害羞是人内心产生的一种不安的情绪,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它是性格内向的人应对失败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妈妈是孩子的保护伞,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面挑剔他的毛病。

害羞影响宝宝的发展

虽然,害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在这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需要交流和表达的世界里,如果孩子过分害羞,就可能影响他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甚至影响到他将来的人生发展。

害羞容易使宝宝自卑

害羞的孩子普遍对自我形象持否定态度,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较低,他们认为自己相貌平平、能力一般、不招人喜欢,缺乏魅力、不善表达等等,而这些想法会使孩子经常被一些负面的情绪所困扰,他们在生活中会感到焦虑和沮丧,如果再遭受一些挫折,受到别人的嘲弄,其自卑感就会更加强烈。

害羞影响宝宝与人交往

害羞会直接影响宝宝与他人的交往,害羞的宝宝在别人眼里是沉闷而乏味,因此大家都不太愿意与其相处,尽量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无形中与他们保持相当的距离。害羞的孩子一般都有很强的孤独感,常感到自己形单影只,他们好被同学和伙伴们排斥在各种活动之外,无法很好地使自己融入同龄人的圈子。

害羞影响宝宝语言、情绪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害羞宝宝往往不愿意与人交往,说话的机会和时间自然比别的孩子少很多,而0~3岁是宝宝语言和情绪等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宝宝在这个时期过分害羞,往往影响宝宝语言能力、情绪的发展。

让宝宝告别羞涩

害羞可能是宝宝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宝宝遭遇尴尬、失败挫折的事情使然。面对宝宝的害羞,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

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情景回放:丁丁妈妈每周都要和朋友聚一次,每次都会带上4岁的丁丁。每当朋友和丁丁打招呼时,丁丁都会躲到妈妈的身后,这时,丁丁妈妈会向朋友解释说:“她很害羞。”

朋友又问丁丁:“要不要喝果汁,吃饼干吗?”妈妈替丁丁回答:“她太害羞了,别管她,她想喝会自己喝的。”

分析

当着宝宝的面说宝宝害羞是不妥的,这会给宝宝贴上标签,并深深植入她的内心,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可能以后她还会利用这个标签来逃避不喜欢的人——这是有意识。

建议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时,不要说他很害羞,即使孩子不说话,也不要跟别人说他是因为害羞。

◆如果孩子不理别人,妈妈不要替他说话,也不要哄他们开口,只需继续谈话并相信孩子在他们准备好后会主动加入。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很反感,表明孩子觉得只有在你注意到他时,才获得归属感。丁丁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确对孩子的害羞很反感,但一直以来都纵容着她,并给予了她过度的关注。

正确做法:之后,丁丁妈妈不再告诉别人女儿很害羞,也不再替她回答别人的问题。她告诉女儿:“我发现有时候别人问你问题时,你不搭理别人,虽然这对我没有什么,但如果你能告诉别人不想说话,也许会更好。无论你什么样子,我都会爱你,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让我知道。”

没过多久,丁丁不害羞了。妈妈甚至不知道丁丁从什么时候改变的。

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情景回放:每次出门前,妈妈都要嘱咐铭铭,见到认识的人,一定要主动问好,可是每次铭铭都躲在妈妈身后,任凭妈妈怎么说,都不说话。一次,妈妈带铭铭去单位玩,妈妈让铭铭给叔叔阿姨唱支歌,铭铭不点头也不摇头,站在大家面前只是不说话,妈妈催急了,铭铭眼泪都流下来了,让妈妈很是尴尬。

分析

性格内向的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往往适应的比较慢。如果妈妈勉强孩子在外人面前做他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时,孩子会觉得紧张,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

建议

◆有时候孩子退缩是完全有道理的,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情况,或者不想参与其中又不得不依照别人的标准行事的时候,应该允许他们小心翼翼的处理新情况。

◆审视一下你有没有想方设法让孩子按照你认可的某种方式做事,孩子可能正在运用这种保持沉默的被动方式来向你表明你无法让他按照你的意愿来做事。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与他人建立关系。

正确做法:如果妈妈不勉强铭铭给叔叔阿姨唱歌,铭铭还是很愿意来妈妈单位玩的。那个戴眼镜的叔叔可喜欢把铭铭扛在肩膀上了,那个文文静静的阿姨会给铭铭好多好吃的。和叔叔阿姨熟悉了以后,铭铭的嘴可甜了,叔叔阿姨叫个不停,有一次,竟然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起了故事。妈妈吃惊地发现铭铭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鼓励孩子的勇敢表现

情景回放:“下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妈妈偶尔会问莎莎和小伙伴类似的问题。“这太简单了。”莎莎抢着说。“那你说说看。”“这是因为——,我不告诉你了,反正我知道。”说着又自己玩玩具去了。她常常是事先鼓起了勇气,却在临到子弹出膛的那一刻败下阵来,将刚才已经迈出的“脚”又缩回来了。

分析

孩子欲言又止,可能是担心说错会受到小伙伴的嘲笑,或者有过因为做错事受过指责的经历,所以才会关起勇气又泄气。

建议

◆照顾宝宝的自尊心,避免在宝宝面前表扬其它性格开朗爱交际的孩子,这会加重宝宝害羞的程度。

◆孩子在试图突破时,会有些许的尴尬,此时需要你更多的鼓励才会再向前走出最艰难的一步。所以,你要将鼓励进行到底,即便是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

◆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家里无忧无虑地学会大胆说话,让他们自己决定在外面该不该也大胆说话。

正确做法:“莎莎知道答案,快告诉我们吧,我们都等着听呢。”妈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莎莎,温和地说。莎莎还是欲言又止,“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呀?”“想!”小朋友异口同声。妈妈不再催莎莎,自言自语:“为什么呢?”这时,莎莎终于开口了。虽然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妈妈还是很高兴,悄悄地冲莎莎竖起大拇指。

给妈妈的知心小贴士

1.让孩子知道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有很多优点,只是优点表现不同。

2.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学会面对失望和痛苦,如果他们不喜欢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自然会有所改变。

3.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所想,问问孩子为了让他在别人面前觉得更自在,你可以做些什么。

4.不要强迫孩子面对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新情况。

5.跟孩子谈谈他的行为,但不要贴标签。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发现别人跟你说话时,你会低着头不说话,你如果不想别人打扰你,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现在不想说话。’”

如何培养孩子画画


如何培养孩子画画我在中学时迷过一阵子日本漫画,曾经对那种长着梭子脸,大眼睛,小鼻梁,小嘴巴,以及身材比例夸张失常的美少男美少女们如痴如醉。每天翻看还不算,常常在课堂上,下课后,以及晚上作业时间情不自禁的想要把那些喜欢的人物画下来。

我没有学过画画,提笔画漫画中喜欢的人物也是模仿,真奇怪,模仿的还挺像。以至于我妈在发现我的模仿品后一个劲的叹气当初没有送我去学画。大概听到表扬后有些小小成就感,又自我感觉良好的画些花花草草,小动物,纯粹是为着兴趣。

有了xx以后我还和从前一样,看着有趣的东西就随手画一画,孩子对画画有着天然的关注。女儿常站在我身边聚精会神的看着,然后不停的提问“这是什么呀?”我妈看见很开心的说:“以后你来教xx学画吧!”

我当然乐意教女儿画画,自己瞎画还可以,关系到女儿的启蒙教育我可不敢马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先去书店找些适合两岁多孩子画画的书籍。各种简笔画,蜡笔画,水彩画甚至是国画的书籍看的我眼花缭乱,一时间竟拿不定主意。陆陆续续买过几本,让xx挑喜欢的图案,然后我画给她看。xx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只是喜欢在一旁看着我画。她对画画的热情仅限于在墙壁上,柜子上以及任何她抬手所及的地方涂鸦,她甚至都不愿在纸上“好好画”。

我当然不指望两岁多的孩子能画出什么像样的画来,实际上我心里也没底该怎样教女儿画画,于是只能求助于书籍。直到看了日本知名教育家,画家鸟居昭美女士写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的两本书,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错误!

鸟居昭美女士在书中强调不要教孩子画画(不要教孩子画具体的形象),大人教的都是成人对于画画技巧的理解,而孩子会根据成长的节奏发展出画画的能力。正如书中说的“和成人艺术家不同的是,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保持着完全的自由,他们因快乐而画画,保持着艺术的纯粹……孩子画画的本质是表达内心的感动,这是人类最好的教育形式。”

那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看完鸟居昭美女士的书后的理解是,孩子画画和吃饭是一个道理。从四个月至半岁开始添加辅食,从菜泥到米面,水果,肉泥,一样一样的加。每隔几个月孩子咀嚼和消化能力都有提升,直到孩子渐渐长大适应大人的食谱。画画也是这个道理,在不同的年龄段让孩子做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事情,鸟居昭美女士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以下进程。

一岁到一岁半以后,从大的连续圆圈到小的连续圆圈

两岁半以前:圆圈开始封口了

两岁半以后:对画加以说明,“我要,我想……”的萌芽,用语言对线条进行解释说明

三岁半以前:有目的地动手画画,至始至终给予画赋予同样的意义

三岁半以后:日新月异的发展,向有内容的画发展,头部人像登场,孩子特有的拟人化表现手法

四岁前后:孩子凭印象画画,印象深的画的大,从头部人像到头足人像

四岁半以后:排列食物的罗列表现形式,用同一画面表达时间流逝

五岁前后:能画出有序排列的事物形象,能抓住食物的特征及形象,按照兴趣来画

五岁半后:用基底线表达关系

六岁,把事物沿着基底线并列画出,能画出图案饰纹

七八岁,开始对成人和孩子的社会有所认识,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

九岁,开始画大人的画,进入视觉写实主义时代

这些阶段的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教授。就像孩子过了半岁就要爬,到了一岁就要学习走路一样。除了尊重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鸟居昭美女士还说“孩子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我们只要问孩子画的是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孩子们自然会把他们的画讲述给我们听。“教孩子画画的最好时期是从六到七岁开始,过了九岁系统性的教授绘画技巧才有意义。”

在选用绘画工具方面鸟居昭美女士建议“孩子从两岁到五六岁,尽量只是用单一的颜色来画画(黑色)。物体与颜色的关系相比,孩子更重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把这种物体表现出来,一种颜色就足够了。”

在书中,鸟居昭美女士给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画并且一一分析,指出好或是不好的地方,这让我这个对儿童画没有了解的初级菜鸟渐渐也能读懂一点孩子的心声。通过阅读我还知道,作为妈妈我只需给女儿提供画画的材料,并且鼓励她把好玩,有意思的东西和想法都画下来,至于像不像,那并不重要。只要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个阶段,到了该学技巧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手随心动。

相信《家长如何引导宝宝学画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引导宝宝好好吃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