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分离焦虑能激发宝贝潜能

01-27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适当的分离焦虑能激发宝贝潜能”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个宝贝都要经历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看着他们痛苦的小眼神,妈咪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近期瑞典的一项研究表明,适度的分离焦虑反而会激发宝贝身体的各项潜能。

它们包括:

1.承受挫折的能力

宝贝在新环境中无所适从,又不能顺利沟通,内心有很大的挫折感,但大多宝贝都能及时调整自己,并通过各种途径排解心理压力(如哭闹、发脾气……),体现出比家长所料想的更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观察思考的能力

分离焦虑所产生的不安全感,让宝贝不再处于放松的状态,他的各项感知器官也更加敏觉和紧张,他会更加注意地查看周围的环境及变化,并积极思考和尝试能摆脱这种不安全状况的办法。比如宝贝会采取哭闹,或紧紧跟随一名相对亲近的老师等。

3.自我表达的能力

情急之下,大多宝贝不得不尝试主动说出心中的感受,比如:“要找妈妈”、“不要”、“快给妈妈打电话”或“我不睡觉”……在没人帮助宝贝表达的情况下,他反而有更好的表现。

4.模仿他人的能力

宝贝会更加关注同龄人并受他们情绪和行动的影响,有更强的模仿力,比如一个宝贝哭闹会引来更多的,一个宝贝上厕所也会引来更多的,一个宝贝玩某种玩具,也会引来更多宝贝对它的青睐。

协助宝贝把严重分离焦虑转变为适当分离焦虑的方法:

1.告诉宝贝真实情况

不要欺骗宝贝说妈咪马上就来,那样宝贝会一直等待而不去尝试转移注意力,要告诉宝贝为什么让他上幼儿园,妈咪下班后会来接他,妈咪不在时希望他怎样做等。

2.让宝贝习惯逐步分离

为减轻宝贝的分离焦虑,可以在宝贝上幼儿园前进行一些特别的训练:第一天,妈咪尝试和宝贝说再见,然后离开宝贝1个小时再回来;第二天,和宝贝说“再见”之后过2小时再出现,依此类推,逐渐延长与宝贝分离的时间。

3.家长保持乐观情绪

宝贝和妈咪的感情是息息相通,如果妈咪看起来很焦虑,宝贝就会更焦虑。因此,每天送宝贝入园时,你要提醒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表情、简短地与宝贝拥抱并说“再见”。

4.给宝贝留下安慰物

如果幼儿园同意,可以让宝贝上幼儿园的时候带上他最喜欢的玩具,这样可以帮助宝贝减轻和妈咪分开时的焦虑情绪。宝贝在和妈咪分开的时候仍然能很快找到情感的依托,是很好的过渡方式。

不同年龄段宝贝分类焦虑有所不同:

0-3个月的宝贝

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3-6个月的宝贝

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她纳入熟人圈内,爸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贝

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到达高峰,即宝贝在熟人圈里开始寻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的依恋,此年龄段的宝贝对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非常排斥,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

24——36个月

宝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容忍与妈咪暂时的分离,如果告诉他,他能明白妈咪走了还会回来。但焦虑情绪仍比较严重。

36个月以后

宝贝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分离之“痛”要轻一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别担忧,亲子适当分离有必要


1.家长不能太依赖孩子作为家长,跟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是没错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过于依赖孩子,要让孩子有个人的成长空间。太依赖孩子会让孩子没有地方释放自己其他的感情,从而导致孩子对家长也太过依赖,有依赖心理的孩子独立性就会很差,造成孩子长大后生活可能不会自理,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家长过于依赖孩子会导致彼此都无法分离,一旦分开孩子也会崩溃大哭,这样对孩子以后上学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2.家长不要过分干预孩子家长不要过分的干预孩子的生活,当然,了解孩子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有必要,但这种了解不要太频繁深入,家长过分干预孩子会让孩子没有主见,自己无法做决定。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干预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作出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更加过分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秘密,都想要自由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自己支配时间,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3.家长要适应跟孩子分离许多家长都有分离焦虑症,一离开孩子就担心孩子会不会有危险,不能正常的生活。但孩子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他会离开你开始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长太依恋孩子,会造成孩子长大后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跟其他人分离也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学会试着跟孩子分离,一开始是分离几小时,慢慢习惯了可以分离几天。这个时期家长跟孩子要共同适应,一开始肯定会很煎熬。但几次之后就是慢慢习惯,分离并不会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拉远,而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另一种模式,而这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有好处。

“残忍”教育激发最大潜能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   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

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   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挫折教育,从身边做起

针对孩子的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的情况,一些父母和教育机构纷纷利用“吃苦夏令营”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耐挫折”训练,而恰恰忽视了“近”在身边的锻炼机会。

一个人,可以在假设的艰苦环境中进行耐饥耐寒的训练,但他知道这是“游戏”,人人都会“熬过去”的,因为这有“时间规则”作底线。   而在实际生活中,要培养一个人的耐挫力,则需要在平时面对随时出现的挫折,进行及时应对。

邻居家孩子今年念高二,常听到他的母亲埋怨他“太懒”。前几天,这位邻居高兴地对我说,孩子所在的学校组织学农,是该让他去吃点苦,锻炼锻炼。可是,就在她口口声声表示赞同的同时,又专门上超市为孩子买了好多零食,一个背包都放不下,说是“不能亏待孩子”。还专门借给孩子一个手机,关照他要保持热线联系。孩子学农一周,她放心不下,每天晚上打电话询问,学农结束时,还亲自到学校帮孩子提行李。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便是:“你熬过来了就好。”这位父母身上所存在的那种既想让孩子接受教育,又怕孩子受苦的“叶公好龙”心态,在不少家庭中较为普遍。

比如,现在的一些孩子很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感觉到了,担心他们将来适应不了社会,都想治一治。于是,一些父母利用暑假和寒假,宁愿花钱求“远”,将孩子送到家乡农村或自己插队过的地方,进行“封闭式”锻炼。一些教育机构也纷纷组织“吃苦夏令营”和“体验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把孩子拉到山区,进行“耐挫折”的训练。这本意不错。然而,这种锻炼的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和孩子向来优越的生活习惯而淡薄。“好了几天,就恢复原样了”,许多父母不免有这种感觉。

这种恢复“老样”现象,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一番。事实上,我们现在往往注重人为创造一个“远”的锻炼场所(当然有时也需要),而恰恰忽视了“近”在身边的锻炼机会。说孩子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平时没有正视孩子面对的挫折,习以为常,“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话不绝于耳;“安排到位,周到服务”成了各家规范。孩子外出,父母当“保姆”、“保镖”的也不在少数。更感忧心的是,我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发生了偏差,一味强调所谓掩饰性的正面教育,弄得父母对孩子说话轻不得重不得,即使孩子犯错,也要学会用思考了不能再思考的“分寸量词”去淡化,用婉转得不能再婉转的“轻声轻气”去迁就,有时候甚至到了“请求”孩子的地步,还美其名曰“保护自尊心”。而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评语,也身不由己用粉饰得不能再粉饰的“中性词”。明明是不足,只能写成“希望”,明明是缺点,却要包容成“今后努力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听不得一句不合心意的话,容不得一个小小的批评,更谈不上承受委曲了,久而久之怎么会有耐挫能力呢?

事实上,让孩子到远处一次性锻炼的主意固然好,但更应关注的是近在眼前的日常客观存在的教育机会。其实,现在的孩子碰到的挫折不比过去少,尤其是学习节奏和生活节奏加快后,他们的心理挫折感更为剧烈。 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产生失落感,班干部落选产生无望感,看到人家生活条件优越产生自卑感,乃至升学未果产生无助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时机。只不过我们一些父母和老师求“远”舍“近”,片面抓“大”放“小”而错失了教育的良机。事实上,靠一次“远”距离的“拉练”,并不能一劳永逸;靠一种人为的“强”刺激,并不能一了百了。

挫折,一旦被“炮制”出来,它只能是一种“游戏”,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实际锻炼。一个人,可以在假设的艰苦环境中,进行耐饥耐寒的训练,但他知道这是“游戏”,人人都会“熬过去”的,因为这有“时间规则”作底线。而在实际生活中,要培养一个人的耐挫力,则需要在平时面对随时出现的挫折,进行及时应对。只有在这种高频率的日常自我锤炼中,方能培养出英雄本色。上海市少工委曾组织过“吃苦夏令营”,因报名者众,结果从原来递交小论文改为现场测试进行录取,项目为削土豆和杀鱼,结果孩子都傻了眼,无从入手,因为在家里,父母从不让他们干这个活。显而易见,人为创造的即使是完美无缺的训练经典项目,也抵不上生活中的一次真实遭遇所带来的实际锻炼效果。教育离开受教育者的生存状态而假设,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假设的东西总有先天的缺憾,摆布的教育至多只能偶一为之。

由此,我想到,“挫折教育”可求“远”,但更要求“近”。形式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

如何激发小公主的潜能?


在如何对待女宝宝的问题上,我们需好好想一想。因为我们很容易按照世俗陈规引导孩子走入“女性化”的道路。事实上,我们很容易批评那些不太“女性化”的女孩子,说她们太争强好胜,太喧哗吵闹。

但是,儿童心理学家说,我们应当允许小女孩保持她们的本性,允许她们表达出她们的全部情绪,而不是压制那些不太为人们所接受的方面。

如果她们想玩火车,就让她们玩好了,没理由说玩火车就不像个女孩子。

小女孩完全可以玩活跃的游戏

父母们总觉得男孩应该比女孩粗犷一些,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一些限制加在女孩子的身上。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常说,“小心别把衣服弄脏了!”“上攀爬架要小心!”等等。

你得积极地鼓励女孩子去做她们所有想做的事(当然,一定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她们想把自己弄得乱糟糟的,或者她们想扮成挎着枪的牛仔,就让她们去吧。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奉父母之言为金科玉律,所以,如果我们老是对女儿说,你不能这样,你不该那样,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得胆小怕事,不自信。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们要记得表扬孩子的成就,不能打击她,使其放弃想做的事。如果她的玩具掉到沙发后面,你不用参与帮她拿,放手让她自己去解决吧。这样,她就会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做很多的事。

激烈的游戏活动是测试女孩们身体的好办法,父母千万不要太过保护这些小小的冒失鬼。攀爬、蹦跳、奔跑可以刺激发展孩子的协调能力。如果她爱玩活跃的游戏,你不妨买给她一个攀爬架。当然,游戏活动中,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如果她想从第五级往下跳,不要跟她说她不能,而要说,第五级有点高,我们先从第三级试试。她需要知道你对她做这些体育活动的能力是有信心的。

不反对她是一个粉粉女孩

当然,你的小姑娘可能喜欢跟洋娃娃玩,喜欢穿粉红色的衣服,是个乖乖女。千万不要轻视女性化的趣味。鼓励她喜欢自己是个小姑娘,做妈妈的和她一起打扮会使她感觉做女性很好。让她知道自己很美,比如可以告诉她,她的头发很漂亮——她会很喜欢这种赞美。小姑娘一直都在学习,妈妈则是她的角色榜样。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女人你都能做些什么,等她长大了她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观念。

许多女孩都很喜欢婴儿,喜欢和洋娃娃玩,喜欢照顾新生儿。她是在模仿你,这种模仿可以让她学到宝贵的做妈妈的技巧。

总之,不管她选择做什么,妈妈要做的是鼓励你的女儿享受她所享受的。这样的话,无论是芭蕾还是足球比赛,你都不会走错太远。

父母如何处理分离焦虑


父母如何处理分离焦虑

身为父母若要让孩子去上幼儿园或托儿所时,要先做些事前准备,以预防孩子的敏感反应及不良影响。

◎允许孩子慢慢地接受幼儿园或托儿所,先建立孩子对其好感或运用假日由父母陪同孩子参观或游戏,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建立安全感。

◎父母要送孩子上幼儿园或托儿所时,能多带孩子去认识园里环境,让孩子对其产生良好印象,且送孩子入园时勿有舍不得或离不开的样子,使其感觉是一件平常的事。

◎父母能与孩子共同参与幼儿园或托儿所活动,令他们有共同话题,并采导引方式,使孩子对幼儿园或托儿所的人和事,产生莫大兴趣。

◎能运用心理学之制约学习理论方式,给孩子一些正向刺激,将孩子喜欢的事物与上幼儿园或托儿所联结在一起。例如:让他穿漂亮衣服,并能夸奖一番,使其高兴想去上学,让他感觉上幼儿园或托儿所是一件值得的事。

老师如何处理分离焦虑:

◎首先多与小朋友谈话、拍拍他的背、握握他的手,表示关心他。

◎帮助他早点建立人际关系。

◎教学活动要适合幼儿的能力、兴趣。

◎在他哭时,转移其注意力。

◎多了解孩子的个性,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罚。

◎并运用给新生家长的信,让家长及小朋友有所心理准备,于注册发给家长以助教学活动的进行。

最后仍须要提醒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不乖,就把你送到幼儿园或托儿所。事先带他认识环境、老师。采渐离的方式。向他说明,妈妈不在时,在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接他,并要确时做到。

婴幼儿的依附性情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而这种婴幼儿与照顾者间特殊情感的质量,对幼儿未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甚巨。近年来投入就业市场,而无法亲自照顾小孩的职业妇女日益增多,幼儿必须接受托儿保育。是否会影响其依附性情感的发展?对未来其社会性发展是否影响?因此不仅托儿所或幼儿园、家长要明了孩子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明了孩子的先天气质,也就是分别从每一位幼儿的性格和立场去考虑。育儿或教育是谈不完的,能运用一些基本观念,灵巧加以运用爱心、慧心和耐心远胜于方法。所以要爱心、慧心、耐心和方法相辅相成方能教养出独立、自尊、自重、快乐的孩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适当的分离焦虑能激发宝贝潜能》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油水分离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