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宝宝大脑发育需要做这四件事

01-28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促进宝宝大脑发育需要做这四件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与大脑健康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有的宝宝能有效运用与三角形有关的一系列模型操作。但是,睡眠时间不规则的宝宝与生活习惯有规律的宝宝相比大脑发育相对较慢,生活习惯没有规律的宝宝会做的事情没有生活有规律的宝宝多。

2.让宝宝多做游戏

各种游戏都能促进宝宝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要给宝宝提供游戏玩具,让他与同伴或大人一起玩乐。宝宝如果缺乏运动,大脑的发育就会迟缓。捏土、画画能开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游戏能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折纸游戏可以使宝宝双手的动作更加灵巧等。

不要让宝宝整天看电视。电视看得过多,不利于宝宝智力的发展,因为看电视时,仅仅是电视单方面的交谈,宝宝无法参与这种交谈.缺乏交流的机会。父母一定要限制宝宝看电视的时间,并且要为宝宝选择优良的儿童节目。

3.用形象的语言启迪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父母培养宝宝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教育自己的宝宝时,尽量让宝宝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以便较早地开发宝宝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例如, “笔是用来写字的” “我们每天都喝牛奶”“吃饭要用筷子”等,通过生动、新颖、形象的话语,促进他的理解和记忆,萌发出宝宝们的形象联想,并调动其自由天真的幻想。m.yjs21.CoM

4.左右脑同时开发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部分,即左半脑和右半脑,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脑负责处理节奏、旋转、文学、图像和幻想(形象思维)。宝宝在学习时很少使用右脑,培养绘画能力、手工劳动及体育训练是开发婴幼儿右脑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多做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的运动;要有意识地激发婴幼儿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种运动,尤其是要训练其手脚的精细动作,促进小脑的发育和平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培养宝宝快乐性格要做的4件事


培养宝宝快乐性格要做的4件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前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只注重让幼儿学知识、考高分,进好大学,我们班一些幼儿的家长就强迫2岁多的幼儿认字、记英语单词或做数学题。有个别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幼儿识字、做计算题,这是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如果我们忽视对幼儿情商和智力的开发,那么他们仅仅是比别人早学了点知识而已,虽然这些知识也是有些用处的,但比起提高情商、开发智力来说就差远了。甚至有些填鸭式的灌输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情商的提高。有人说:“授予知识是有价之物,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提高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知识、智力、情商呢?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情商是指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克服困难的勇气,把握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技能,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这些是智力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建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我们要懂得提高情商的重要,就要大大增强教育幼儿的耐心,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一点一滴地去塑造幼儿的素质和灵魂,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基础,注重提高他们的情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3~7岁幼儿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幼儿教育执行者的我们,应该为提高幼儿情商,培养良好性格做些什么呢?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早期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良好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因此,我们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要提高他们的情商技能,最好的学习地点还是幼儿园。因为只有集体的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快乐的性格和乐观幽默的品性,才能让幼儿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如果离开了像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幼儿的情商就几乎无法培养,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环境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游戏活动

着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工作。”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喜爱游戏、乐于游戏,进而在游戏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知识中游戏成长。同时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积极愉快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快乐的情感呢?首先游戏活动应该是健康的、丰富的,为幼儿喜爱的。再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幼儿来说应该是“我要玩游戏,而不是你要我玩。”特别是幼儿在一个他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成人的干预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由此幼儿获得了巨大的自由感,幼儿的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没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幼儿充分体验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沉浸在一种真正的快乐之中,培养了幼儿快乐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情商。

为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合作交往是幼儿快乐的重要源泉,幼儿在合作交往中既享受了快乐,又制造了快乐。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感受相互关爱,使他们懂得了被人爱和爱他人都是快乐的。同情和关爱他人,也是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关系到幼儿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对于独生子女的家长和幼儿教师来说,幼儿在这个方面的情商如何,更是关系重大。如今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幼儿是三个家庭的未来,是三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六个成年人的精神寄托!如果培养出一个性格开朗的好孩子,那幸福是没法形容的,但如果家里出了一个逆子,那精神痛苦则不堪言状。所以我们应重视与幼儿之间的交流,给幼儿关心别人的机会,和他们一起进入快乐的交往游戏之中。这些光靠“说”是绝对不行的,还必须要让幼儿有亲身经历。因为人的大脑分为思维和情感两个部分,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商智力技能,只有通过亲身交往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

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快乐的性格基础是在幼儿早期生活奠定的,家长和老师的态度、生活习惯,哪怕是一些高兴的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以后都会慢慢变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情商的一部分,甚至家长的一些言行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自身的思想、性格修养和情感倾向时时都会影响着幼儿、感染着幼儿,因此我们不论心里快乐与否,都不要将负面的影响带给幼儿,在幼儿的面前应该永远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情。

早教专家冯德全认为:“优良性格有四个基础,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我认为这些性格品质其实都是情商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幼儿具备以上的快乐性格,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长期培养,注重加强幼儿情商的提高,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

这三件事,幼师不该做;这三件事家长不该做!


幼师和家长之间难相处吗?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又不是那么轻松。其实,只要幼师办事说话,稍稍注意些,构建简单的家园关系就不会难!

幼师和家长相处

最不该做的三件事

和家长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幼师要做到和家长没有除本职工作以外的“经济联系”、“人情往来”,之后再来谈沟通交流。

经济联系

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照顾,都希望可以和老师拉近距离,面对老师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哪怕是很隐晦的要求,家长也很少推脱,但是,一旦这种经济联系产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影响,使得幼师很难证明自己对待孩子的公平。

人情往来

世界上最难还的东西就是人情,面对家长的热情,接受了人情的幼师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担心其他家长的看法。若是家长有能力、有想法,幼师可以引导家长帮助幼儿园做一些事情,促进园所发展。家长们,千万不要通过私下里的示好的方式让老师难做。

沟通交流不当

沟通,是维系幼师和家长之间关系的桥梁,不管是老师对家长、还是家长对老师,在关于孩子方面的问题,都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沟通,因为少说一句话而出现的意外,真的是太多了。有话提前说,孩子受伤,你第一时间和家长说明,与家长发现情况之后你再说明,那结果绝对不同;重要的事情反复说,话不怕多,就怕说不到,产生不必要的问题。

家长和幼师相处

最不该做的三件事

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使用不当的方法,比方说到处炫耀自己孩子的成绩,对别人的教育私事刨根问底等等。

炫耀

幼儿园家长群,是用来沟通的,而不是展现自己家庭条件的地方,不要总是在群里晒孩子能力,晒家庭旅游,晒奢侈品,这样做无非是在进行攀比,它让孩子过早的接触到了成人的社会,让孩子单纯幸福的童年染上了功利色彩。

过问隐私

俗话说的好,好奇心害死猫,切勿过多干涉他人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愿被别人涉足的角落,尊重他私密的空间就是尊重彼此的情谊。不论是家长之间,还是老师与家长之间,都要注意,说话做事,点到为止,不要关心过头,变成干涉他人隐私。

传播负能量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感知的,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被孩子吸呐,影响他们的感知和判断。来自家长的满腹牢骚,直接就能培养出爱推脱责任的孩子。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传播负能量。

在家园沟通中,不管家长和幼师、幼师和家长怎么说、怎么做,都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长,不过,有一个简单一些的家园关系,就是给孩子一个最和谐的成长环境,相信大家都在共同努力!

五个小游戏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锻炼宝宝小手指有很多种方法,这5种小游戏,相信可以把宝宝的小手精细动作练得很出色。

1.打电话

玩法:妈妈与宝宝一块做“打电话”的游戏。妈妈先示范按电话号码,让宝宝也来按电话号码,妈妈模仿电话铃声,之后妈妈与宝宝用电话通话。增加游戏的乐趣。

准备:玩具电话两部。

2.穿彩珠

方法:妈妈教宝宝一颗一颗地把彩珠穿起来,一边穿一边说:“小珠子,圆又圆,上面开个小洞眼,我拿小绳往前钻。”可以将穿好的彩珠围在他的脖子上或戴在手腕上,当作“项圈”或“手链”玩。

准备:彩珠、较硬的绳子。

3.我会舀东西了

方法:将纸球放在小盆里,宝宝坐在小盆旁边。妈妈先示范用勺子来舀纸球,然后把勺子递给宝宝,引导宝宝用勺子从小盆里舀纸球,舀起再倒回盆里。等到宝宝动作熟练后,可以让宝宝把舀到的纸球倒进小碗里。

准备:勺子、盆子、纸球。

4.小棒钻洞

方法:家长示范将小木棒从瓶口的小洞中放入,引导宝宝:“小棒要过山洞了。”让宝宝将小棒从小洞中放入,开始时如果不会,家长可以手把手地帮助宝宝。

准备:瓶子、小木棒若干。

5.画一画

方法:父母先在纸上示范画斜线,并说:“下雨了。”让宝宝练习画竖线,并注意其握笔姿势应正确,同时,还可以让宝宝模仿画栅栏、气球等。

准备:纸、水彩笔。

宝宝0到3岁,父母要做的八件事


当宝宝呱呱坠地时,初为人父母者总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细心呵护。短暂的婴幼儿期转瞬即逝,其中的每个时期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都很重要。爸爸妈妈要了解并熟悉宝宝发育的关键期,尤其要做对以下8件事,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

0~2个月,与宝宝亲密接触。此时的宝宝已经有了视觉和听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等也逐渐发育起来。他们对外界的感受大都通过父母的爱抚、触摸和拥抱。这样的亲密接触能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所以,当宝宝哭泣,或伸着小手时,赶紧把他抱起来,摸摸他柔嫩的皮肤,看着他,跟他说说话,宝宝就能很快平静下来。此时经常给予爱抚,还能帮助宝宝构建最初的安全感。

3~5个月,常跟宝宝说说话。3个月大的宝宝通常开始牙牙学语。婴幼儿的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说话也一样。学习语言时,不能少了父母的引导。当爸爸妈妈说话时,宝宝一般也会咿咿呀呀地学着发音,此时应该慢慢地重复这个词,并缓慢地告诉他词的意思。可别小看宝宝,这样潜移默化地教育对他的学习有帮助,兴许哪一天他就会给你一个惊喜呢。

6~7个月,给他找个小伙伴。同龄人的陪伴,对宝宝的成长尤为重要。尤其半岁左右的宝宝已经开始对外部环境有反应了,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还需要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来提高交际能力,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和平共处。此时,家长就要经常带孩子去一些早教场所,或者小区附近的儿童活动区,给宝宝接触其他小伙伴的机会。有条件的家长不妨常带孩子与朋友、同事家同龄的孩子一起聚会,从小就给他找个小伙伴一起玩耍。

8~11个月,给他爬行的空间。七八个月时的宝宝开始试着自由爬行,甚至想站起来走路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在此过程中,虽然宝宝会经常摔跤,但骨骼也得到了很好的发育。可是,有些父母舍不得宝宝摔着,生怕孩子受伤,于是紧张地看护宝宝,只允许他在限定的区域爬来爬去。一段时间后,宝宝觉得没意思了,以后都不怎么喜欢爬行了。所以,父母要敢于让宝宝探索新世界,感受成功和失败的滋味。可以在空旷的房间铺上厚厚的软垫子,让宝宝在较大的空间里自由爬行。还可设置一些小障碍,比如用枕头当台阶,看孩子能不能想出办法克服障碍。最好让孩子跟小伙伴们一起爬,在比赛中提升兴趣。

12~15个月,常带宝宝外出。许多家长总觉得宝宝的抵抗力不行,外出容易感染病毒细菌,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绝不出门。但这样做看似是在呵护宝宝,却缩小了孩子的视野。一方面,长期待在一成不变的环境里,孩子接触不到新事物的刺激,心理和智力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免疫力是锻炼出来的,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样,总待在家里的宝宝不能与外界抗原接触,免疫系统反而比较脆弱。其实,刚满月的宝宝就可以出门了,1岁左右的幼儿更应该多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认识小草小花、蓝天白云,才能扩大视野,增强免疫力。当然,外出要做些准备,比如冬天要给宝宝穿稍微厚一点的衣物,风大时在婴儿车上加一层薄纱。

16~24个月,让宝宝帮做家务。许多家长发愁宝宝没有动手机会,其实机会就在生活中。1岁多的孩子已经具备动手能力,家长可以让他帮着扫地、拖地、收拾玩具等。其实很多孩子把劳动当成好玩的事,这也是培养勤劳品质的好机会。当宝宝认真完成任务后,别忘了真诚表扬他,今后他会更加乐于动手。

2~3岁,培养自理能力。现代社会,儿童一般3岁左右就开始准备上幼儿园了。人生第一次离开父母,一定程度上独自生活,对宝宝是个巨大的挑战。父母要未雨绸缪,提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才能临危不惧,让宝宝不容易产生入园焦虑,反而会因为比小朋友做得都好而获得表扬,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两岁左右,爸爸妈妈就该有意识地教他照顾自己,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东西、外出前收拾书包等。

3岁后,逐渐放开手。3岁前,爸爸妈妈在宝宝眼里就像无所不能的超人,能帮着解决各种难题。但3岁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要学会独自承担责任。父母此时要逐渐放开手,不要包办,并让孩子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寒假要做的十件事


一、如果你家孩子写字不端正,寒假的第一要务是练字。

不要怀疑我的建议,写字不好,你孩子将来的成绩将会吃大亏。如果连孩子的写字训练都管不住,请你放弃对孩子的管理,认命吧。练字没什么很好的方法,找个不错的字帖,临帖就是了。注意,是临帖,不是垫一张薄纸描着写。

二、管住电脑,管住电视。要有这么一种决心,如果孩子玩电脑着迷了,宁可砸掉电脑,也要制止住孩子电脑上瘾。建议在电脑上设置开机密码,完不成作业,或者练字不到一定的数量,誓死也不能开机。记住,如果孩子这时候你还管不住,等他叛逆心理上来,就去泡网吧了。

三、先做作业,在固定时间内必须完成。

绝对不能拖到正月十四十五,孩子被迫赶写作业。争取在春节前完成作业,至少也要到初五前完成。如果你对孩子的作业管理不够,到了快开学时,你才催促孩子写作业,那显然是家长的失职。爹娘的职责不是喂养样子,而是管教孩子。不要埋怨孩子的拖沓,任何一个拖沓的孩子,都有一对拖沓的家长。

四、给孩子制定一个计划。

寒假很快就过,孩子一玩就容易玩疯。此时,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完成作业,什么时候练字,什么时候读课外书,什么时候玩电脑,必须有个计划,最好精确到小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自己有个掌控,至少,无论是玩,还是出门,都不会处于失控状态。

五、读几本名著课外书。

找几本经典的名著,让孩子读。三周的时间,至少要读两三本。记住,对名著的阅读,其实是从小学起步的。一些名著的阅读,如果拖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阅读的效果就不怎么明显了。

六、不要怂恿孩子收过多的压岁钱,压岁钱要管理好。

压岁钱的使用,只能买书,买本等学校用品。不许买别的。家长要对压岁钱严格管理。说一不二,不得怂恿孩子随便花钱。

记住,让孩子炫耀收到了多少压岁钱,其实对孩子的品德修养,是一种伤害。在这个年龄,孩子惟一值得炫耀的除了成绩,还是成绩。

七、男孩子放鞭炮、出去玩,一定要注意安全。

家里买了鞭炮等,就要警告孩子在家里不要玩火。

八、带着孩子给父母拜年,让孩子受到熏陶。

该磕头就磕头,这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大大方方地给爹妈磕头拜年,将来孩子也会大大方方地给你磕头拜年。讲礼节,是让孩子懂得尊重你,明白你是爹,得服从爹妈的管理。

至少,有一周时间,就能把半册的数学题都预习得差不多。

十、如果孩子学习累了,给孩子挑选一些能拓展知识面的电影去欣赏,也是不错的。

孩子知道成龙、李连杰等其他国内外的明星,知道好莱坞大片,无形中会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养育才能宝宝必知四件事


在你准备孕育一个聪明可爱的宝宝之前,首先要了解教育宝宝的基本观念,具备了这些知识后,就可以对未来宝宝的教育心中有底。

观念之一:宝宝性格、心理、情感的发展与孕妇怀孕时的状态、夫妻感情息息相关;与宝宝出生后母亲的培养、父亲的熏陶、生活环境的塑造不可分割。

怀孕以后,孕妇常有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可能会出现抑郁、委屈、紧张、易怒、敏感、依赖等。孕妇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内分泌系统,产生相关激素,这些物质会通过胎盘的血液循环影响到胎儿。孕妇长时间的紧张、抑郁、焦虑、恐惧会对胎儿的近期、远期发育都不利。使胎盘血管收缩、供血减少,造成胎儿宫内发育不良,出生后多动、易激怒、好哭闹及有先天性癫痫的可能,并影响宝宝的远期性格和智力发育。因此,孕妇应该注意在怀孕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未来的小婴儿要保持一份美好的愿望。如果妈妈怀孕时持一种不欢迎的态度,那么胎儿会感受到妈妈烦燥的心情,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观念之二:宝宝的知识、社会行为、生活经验源于家庭的熏染,源于幼儿园与学校的规范教育,而且与宝宝直接接受的环境及人群素质相辅相成。

一个宝宝的成长需要父母精心地哺育,不同的家庭氛围培养出不同个性的宝宝。一个爱结交朋友的宝宝,组织能力会很强,他在朋友心中会具有领袖地位,他的父母肯定也待人热情;相反孤僻的宝宝,他的家庭也会十分平淡宁静,客人稀少。如果父母爱吵架滋事,他们的宝宝肯定会十分好斗;一个充满友爱的宝宝,他的家长也会十分友善。

观念之三:宝宝性格、心理、情感与行为的培养,也在宝宝生长发育的早期有意识地进行,尤其怀孕的孕妇对宝宝的性格与心理发育在胚胎形成阶段已经构成影响。

孕妇在怀孕时的心理会影响胎儿的心理,与丈夫合谐相处的孕妇,心中会充满爱心,对腹中的胎儿也会关怀备至,那么胎儿也会相应地感受到妈妈的关怀,从而对妈妈充满爱心。如果夫妻双方相互憎恨和仇视,那么胎儿也会感受到妈妈不愉快的心理。因此决定要宝宝的夫妻,应当做好心理准备,为了宝宝也要和睦相处。

观念之四:应根据宝宝所处的不同阶段对知识的灌输与社会性的培养进行相应的开发与投入。

在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同技能发育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阶段再补救,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2-4月的婴儿就开始观察周围的世界了,视觉神经元迅速形成联结,大约8个月时,婴儿的视力就接近成人了。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用色彩不同的玩具或物品来刺激他的视力发育。在学习母语方面,婴儿1岁时听觉皮层开始形成回路,这时他听到父母的词语越多,学说话也就会越快。这时他会对其他非母语语言的语音发生混淆,但他也可以用学母语的方法去学习,并在大脑中形成紧密的联结。因此这个阶段是宝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另外诸如运动技能、智力、情商、音乐的发育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有最佳状态,父母要掌握这个时期,对宝宝进行相应的开发。

教育孩子,只要做好三件事


不要拿你的孩子跟更优秀的孩子比,你要知道人和人之间是不能比的,美国有两个孩子,都12岁在同一个班级,一个是比利,一个约翰,比利是第一名,约翰是第35名(全班就35人),而这个孩子的爸爸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有一天比利的爸爸谈起自己的儿子特别自豪,同事们都很羡慕他,羡慕他的同时,话题转到约翰的父亲身上,父亲当时特恼火,回到家看见儿子在看电视,就把他叫过来批评了他一顿,我真为你感到羞耻,然后儿子说老爸你说什么,然后老爸更生气说了,说为什么同样是12岁的男孩,你学习那么差,人家学习那么好,这孩子终于听明白了,这儿子说老爸看电视,老爸说那不是克林顿讲话,有什么看的,儿子说同样都是46岁的男人,为什么克林顿做总统了,你怎么还是个小职员。任何人都不喜欢批评,批评于事无补,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知道批评是绝对不会让人发奋学习的。要想把你的孩子激励起来,只有指着孩子的脑门说,在爸爸、妈妈眼中你就是最好的,我绝对相信你,这样你才能把他激励起来。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而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关系决定成败

孩子的教育出问题了,100%根本的原因是沟通不畅。教育孩子80%是沟通,20%是指导。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董博士举例:孩子写了100个字,只有两个写的好,其他98个写的都不好,家长看后有三种反应:1,对孩子说你看你都写的什么乱七八遭的,没一个好的,2,你写的这些字里面只有这两个字写的不错,但是其他98个字写的都太差,3,孩子,你这两个字写的太棒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第三种,第一种就是全否定,孩子干脆就不再写了,第二种内包含了表扬但是批评太多,这是大多数家长的答案,表扬后再加上批评但是等于没有表扬,一点效果也没有,只有第三种答案才能对孩子真正的有效。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下一篇会有四个写的好的,再下一篇就会有八个,然后就会象滚雪球一样,写的好的越来越多。董博士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孩子在良性循环中越来越优秀。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二、孩子无法改掉缺点的原因

1.没有找到与缺点相应的优点的行为模式,即没有方法。任何一个缺点都有一个相对应的优点,找出这个相对应的优点,确认孩子这个优点就可以了。

2.家长和老师破坏性批评,即反强化。孩子无法改变缺点的原因是家长在破坏性批评,使孩子的缺点得到了反强化。

3.缺点能给孩子带来某种利益(得到快乐或免除痛苦)。这种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衡量的。

4.家长忽略孩子为改善而做的努力(没有得到及时确认与鼓励)。当孩子对改变缺点做了一丁点努力,你必须用快乐的情绪感受来确认、鼓励、表扬。

5.不良环境的影响。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学会内疚,家庭中不良的环境和父母的不良行为会使孩子滋生缺点。

6.没有理想与目标(没动力)。没理想与目标,孩子就没有改变缺点的能力。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调整。

7.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破坏。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变就没有可能。

8.对抗情绪。孩子形成了稳定的消极态度。

三、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像朋友那样彼此知心、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味迁就孩子,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要采取冷静态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给予他适当的自由,这有助于发展与孩子的正常关系。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要义:

1.无条件地爱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为作为你爱孩子的前提。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达到世界上有人无条件地爱着自己,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无所谓,想让他改变是断然没有可能的。

2.只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批评。批评是指向行为,确认他所作行为是不对的。

3.表达孩子的缺点给家长造成的痛苦的感觉。谈感受:你这种行为让妈妈非常生气,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谈感受光讲道理,没有用,用道理说服人必须双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层面上,否则是不可能的。

4.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鼓励和期望:“妈妈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做好,这样的错我相信你不会再犯了。”

5.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为上。指出正确的行为,告知孩子怎样做是对的。家长要把注意力焦点放在积极的一面,不要专挑孩子的缺点。

6.确认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优点。找出孩子缺点的对应优点,然后在孩子的身上确认这个优点,放大优点。

7.表扬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为。父母要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而对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让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8.鼓励孩子做进一步的改善,表达对孩子绝对的信心。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信赖的态度,表达出对孩子进一步改善充满了信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便会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

9.感激孩子的好行为给家长带来的快乐。当孩子有好行为表现出来时,父母应做出适当的感激,这也是和孩子沟通的良好方法之一。

10.对孩子要有耐心,持续地信任与鼓励孩子。父母对孩子持续地信任与鼓励能给孩子以巨大的信心。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大智慧。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二、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的原因

1.没有榜样。孩子没有带着不良习惯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在孩子的生活里,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样。

2.认为好习惯等于痛苦。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快乐,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痛苦,他经历的感性经验太少,所以他无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如果成年人向他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会贻害他终生。

3.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变。作为家长必须明白,我们只有方法对路措施得力,孩子才能改掉身上的缺点和毛病。

4.不良习惯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会自动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样,那他学坏就几乎是不可避免了。

5.不正确的思考方法。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好习惯是自然而然养成的。其实人的好习惯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而坏习惯,由于没有标准,不需要努力练习就会做,所以我们家长必须有绝对的耐心,反复指导孩子,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6.家长的行为没有一贯性。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家长就必须反复沿着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动作才可以。

7.没有改变习惯的动力。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就必须先强化孩子身上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这样他才能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由此产生改掉旧习惯的动力。

8.家长的反强化作用。当孩子身上有了不良习惯的时候,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反应在嘴上。先是不厌其烦地批评。发现批评不管用,就开始升级为打骂。这恰恰起到了反强化的作用。家长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改不掉旧习惯,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旧习惯。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长的协助、引导和监督之下,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一旦孩子养成习惯,就将决定孩子的性格,进而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要义:

1.好坏习惯对人生的差别影响是决定性的。成功者每到关键时刻,遇到挑战,就想冲上去,想把事情做到底;失败者每到关键时刻就撤下来。孩子也是一样,当他在生活、学习上有良性的习惯,那么一生的成功都有保障。

2.确立好习惯的标准。作为家长,你一定知道你要给孩子养成什么好习惯。这需要思考来确定标准。

3.让孩子从小养成成功者的习惯。自信、勇敢、坚持到底、做事认真、积极思考,这些都是成功者的优良品质。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这些特质。

4.为孩子确立生活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确立原则:“这件事由你来负责,我监督你来完成。我们多长时间内把好习惯养成。”

5.鼓励孩子反复行为形成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是经过不断反复的,这里需要家长有绝对的信心、耐心,允许孩子失败,允许重犯错误。孩子需要经过反复的行为、反复的鼓励,最后形成好习惯。

6.巩固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好习惯。一个好习惯形成,家长必须马上跟进确认,把好习惯巩固。强化、强化再强化,直到他巩固住。

7.家长的榜样作用。如果孩子发现家长有坏习惯没有改掉,他的坏习惯就不会改掉。孩子发现你有坏习惯和行为,你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你的话在他的心中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一、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

董进宇博士举例说:一个男孩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好消息,好消息,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的东西!小男孩的欢乐顿时烟消云散。一个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好消息,我得了一百分。爸爸说,隔壁的明明得了双百,你才一门一百就骄傲成这样。孩子顿时眼泪汪汪。资料显示,我国有6000万对父母坦言:自己是失败的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出在父母身上,出在一种陈旧的家教观念上。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如果孩子发烧达到40℃,你会怎么做?”家长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去医院治疗。”董进宇博士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同发烧一个道理,一个孩子成绩不好,是他客观上无法控制的原因决定的,并不是孩子主观上不愿意学习好。归结下来,董博士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有以下七大原因。

1、自我观念的局限

如果一个孩子在有关自己学习或个人成长上有错误的观念,那么他的潜能就没办法释放出来。举例来讲,如果孩子自己认为数学很难,数学很无趣,我没有数学天赋,我学不好数学,那么他的大脑就处于停滞状态,他就放弃了努力。究其原因,很多家长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让孩子产生了自卑感,潜能就无法释放出来。董博士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人的自我观念就像“煤气罐”的阀门,它需要释放。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难学什么不难学,找到方法你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会任何学科。孩子要想学习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这个世界没有哪个学科是困难的,只是没有找到方法或是你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是你笨,你没有天赋。要知道你的观念在牢牢地束缚你,要想改变现状,你必须学会反省,从而认识到这个错误观念,然后再把它彻底改正过来。

2、基础知识不牢

如果孩子旧知识不会,他就会把不会的新知识变成了旧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欠账过多,包袱过重,这样就压垮了孩子,再讲新课他就听不进去,最后太痛苦了,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我们刚开始学习知识的时候,会觉得很难。当基础知识记得越来越牢,学习的难度系数会递减。当我们的孩子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他就没有办法往下学了,他在课堂上根本就听不进去,产生了巨大的挫折感,自我否定感。所以孩子想继续学习,脱颖而出,就必须把基础知识补回来。

3、没有学习兴趣

快乐使人坚持,痛苦使人逃避。学习的规律不是学不进去便咬牙硬挺,而是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如果孩子怀着痛苦的心情去学习,他的大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当他处于兴奋状态时,大脑细胞被激活,分泌大量的记忆物质,大脑的能量会被迅速地释放出来。孩子学习时候,家长一定要想办法让他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孩子在学习上找不到快乐的时候,你越对他进行批评打骂,越会加深他学习的痛苦。

4、缺乏激励因素

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是三分钟的热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一个孩子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在他背后就必须有一双手在推动着他,那就是父母的不断鼓励、表扬和欣赏,只有在后面不断激励孩子,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热度。但遗憾的是有85%到90%的家长都没有这样做,他们还埋怨孩子,说孩子只有三分钟热度。

5、学习方法不得当

孩子学习必须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董博士说,现在很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理科学习方法就是做题,文科学习方法就是一个字背,如果孩子采取这种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如果靠死记硬背,他肯定学不到真知。如果单靠题海战术,孩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达到融会贯通,他付出10倍的努力可能连3分的收获也没有,因为理科和文科的学习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经典案例:董进宇讲了一个在印尼海啸期间,一个10岁女孩救了157人的故事。海啸发生当天,这位小女孩跟妈妈在海滩上散步,突然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可能要发生海啸了。”小女孩进一步解释道:“我们老师说过,在海啸发生之前海水会冒泡,并且会有一个退潮现象。”母亲听完小女孩的话,仔细观察海水的情况,发现是有异样,于是马上通知了当地的海上救援队。海上救援队很重视她们的意见,马上撤离了海滩上的157人。撤离后仅十分钟,高达数十米的海啸将海滩上所有设施全部卷走。董博士表示,这个故事对他触动很大,一个10岁小女孩居然能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而很多被称为“背诵机器”的中国学生,有时候在没有理解实际含义的情况下,盲目背诵那些毫无意义的字符,这样的学习方法只会培养出相对应的“考试机器”,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学习的关键是理解,而不是背诵。“先理解,能背就背,不能背就算了,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6、情绪问题的困扰

现在中小学生与老师、男女同学、朋友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的自我情绪的爆发点。无论哪件事都可能引发他的消极情绪或者快乐情绪。消极情绪产生时,他会生活在紧张、焦虑、烦恼当中,如果被这种情绪主宰,他就没有办法去学习。当孩子受到这种情绪控制的时候,是需要家长来帮助他,鼓励他并把他拉出这种状态。这就相当于他发烧,需要我们帮助他一样。遗憾的是有的家长不但没有帮助他,反而去批评他,使他的情绪“雪上加霜”。

7、用功程度不够

用功的程度是学业成功的基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习确实要用一定的功,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彻底地掌握知识。但是这里强调的努力用功是快乐地用功,不是痛苦地用功。大多数孩子用功程度不够,其原因有三分之二是不知道怎么用功,不懂得学习方法。有三分之一是自我观念的问题,这是他自己的原因。我们要告诉孩子“用功努力的程度是学业成功的基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不断进取、努力学习才可以使自己飞速进步,最后才能取得人生与事业的大成就”。

二、学习的几点正确认识及做法

董博士说: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的思路是引发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高智商的人,还应该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对我们的社会有正面价值的人。这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自己人生的责任。董博士说教育孩子不是我们不断的讲道理,告诉他怎么做,而是我们要从他的角度触发,看什么能把他激励起来,使他自己能够学习,能够成长,能够探索自然,能够探索人与人的关系,探索社会。也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找到“我想学”的感觉。我们是在引发出他成长的动力。当一个人有了成长的动力,一切事情都好办了。而没有引发出孩子成长的动力,不厌其烦的讲道理是毫无效果的!我们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成功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幸福快乐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学习好了以后会怎么样。让他自己来选择,诱导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发他成长的动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1、学习不一定要很苦

董进宇博士曾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在这些“痛苦”的学生心中,现在的受苦是为了将来的“解脱”,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不用学习”。董博士指出,自古以来对孩子的教导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痛苦式教育被家长奉为经典名言,殊不知给无数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下恐惧学习的烙印,学习自然不能尽如家长之意。董博士表示,学习最重要的是有兴趣,而快乐则是兴趣的源泉。

董博士说初中小孩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A、给小孩传输“学习是快乐的”观点;B、引导孩子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从例题做起,让他找到成功感;C、及时鼓励表扬;D、引导孩子寻找学习方法;E、引导孩子主动体会学习的快乐;F、继续鼓励,持之以恒地鼓励,从而形成主动学习习惯。

2、每天都需要给孩子鼓励

人在3岁之前还没有“我”的概念,到7岁就渐渐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雏形。上初中后,“我”的概念基本形成,这时候人已基本明确自己到底聪明还是愚蠢、学习到底难还是容易等等。董博士认为,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局限人的发展。“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我行,我能’的观念,孩子的学习潜能就能很好地释放。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就有‘我很笨,我做不到’的观念,那么孩子的学习潜能一定受到阻挡,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相信自己。”美国有个大教育学家说过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董博士认为,这句话虽有些偏激,但也包含了一个重要道理:要改变孩子自我观念的局限,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3、信念决定着成败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认为,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任何一门学科。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找来一班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同时请来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为这班学生讲课,心理学家则在旁全程跟进。几个月下来,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依然只有四五十分。该实验结果推翻了心理学家之前的结论,他们不得不重新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这群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都有一个牢固的信念:数学不仅难而且枯燥无味。带着这种信念,再优秀的数学老师也不能使他们提高成绩。自信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很多只会整天埋怨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来说,只有转变信念,以积极的心态鼓励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4、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5、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6、孩子考好是有方法的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好,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7、掌握学习程度和程序

董进宇博士指出,学习有四种程度:听懂,记住,学会,掌握。其相对应的学习程序则是要:专心听课(听懂),认真看书(记住),做例题(学会),做习题(掌握)。他表示,人的听力系统会自动漏掉80%,所以孩子在上课时重在听懂老师的意思,课后重在把老师所讲内容重看,眼睛是视觉扫描仪,能弥补听觉漏掉的内容。

四个程度是相对应四个程序的,只有专心听课才能是听懂了,听了课后再认真看课文,才能记住老师所讲的,然后盖住例题的答案自己再做一遍例题才是学会了,最后做课后的习题来检验自己是不是掌握了。这四个程序是不可逆的。

8、学习方法建议:

董进宇博士给理科的学习提出这样的建议:步步为营-旧知识没学会,不学新知识;循序渐进-不能跳跃;突破“三定”(定义,定理,定律),把握重点;反复练习,增长能力。

学数学:先把定义搞懂;再把定理搞懂;把定理的证明过程搞懂;弄清证明时用了哪些旧定理;时常做习题,消化定义定理。

学物理:把定义搞懂;把定律搞懂;谁发现了定律?当时他看到了什么现象,发现了定律?他用什么方法发现了定律?

学化学:背元素符号;背原子量;背每个元素的物理性质;背每个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学会画原子核的外层电子排列图。

学文科的方法:鬼子扫荡-不要在不懂的地方停下来;大面积反复-温故而知新;充分联想-掌握真知;整体把握-悟透道理。

学英语的方法:直接学语言材料(学说话、学文章);以句子为最小单位,模仿整句话;直接模仿;大声朗读;大量阅读;听英语歌,看英文电影;敢于说;听(把注意力集中在听上,而不是听懂上)。

9、学习的12大规律:

人的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学习是人的本能行为;学习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学习是简单的,只要模仿就够了;学习是脑力劳动,主动学习;学习只有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学习动机必须是纯正的,要有目标和方向;学习者必须要有情感的激励;消除情绪的困扰;正确发挥人的无限潜能,要做到:大脑高度专注,肌肉高度放松,心情愉悦,内心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坚强的信念;健全的人格是学习好的前提条件,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和主动进取精神;正面的信念,不停地给小孩传输“我能行”“我能干”“我能学好”等正面的观念。

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学习最大的规律:不是靠毅力刻苦学习,而是在学习上找到快乐,进入乐此不疲的状态,这才是学习的真正规律。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附:董进宇让很多家长泪流满面的《原谅》

孩子/原谅我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却没能给你真正的爱/因为我误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我用冷漠与无情/把你年幼的生命抛进了爱的沙漠

孩子/原谅我的冷酷和自私/曾经把无助的你丢给电视和别人/而我却沉溺在无意义的应酬和无聊的娱乐之中/我在事业的高尚名义下/让初到这个陌生世界的你遭受无边的孤独和恐惧

孩子/原谅我的无知和愚蠢/曾经那么粗暴地打骂你/而我还理直气壮地认为都是为你好/我在爱的美丽旗帜下/残酷地摧毁了你娇嫩的生命花蕾

孩子/原谅我的私心和专横/曾经那么不通情理地逼你学习/让最美好的学习留给你的全是痛苦的记忆/我用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虚荣/剥夺了你童年的欢乐压垮了你柔弱的臂膀

孩子/原谅我的任性和顽固/在你哀求的目光下我仍不肯做出改变/因为我把过时的教育理念当成了真理/我固执地用拙劣的教育方法/让你幼小的心灵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屈辱

孩子/原谅我的一切过错吧/因为那些都不是我的初衷和心愿/在我痛苦的胸膛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爱你的心/为了你,为了你的未来我必须学习改变和成长/今后我要用行动来让你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你

这6件事 爸妈知道的越早越好!


在育儿的生活道路上,每一个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的踩着脚印慢慢的明白了一些孩子的心理,慢慢的体会出一些孩子的感受,慢慢的明白了怎么和孩子融洽的相处。这些是学问,更是育儿的生活。

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尽早知道几件事,会帮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智慧和理性。

1、玩具越少孩子越聪明

不管你有没有钱,都不应该给孩子买太多的玩具,玩具多对开发孩子的大脑反而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玩具多了,就会这个摸一下,那个看一下,缺少了研究的精神,更加不会执着的对待一个玩具,从而养成什么也不喜欢,什么也玩不过三分钟的坏习惯。玩具少了,孩子就会想着办法动着脑筋的折腾那一个玩具,花样百出,而且爱不释手,越是玩的花样多,对此玩具的喜爱也就越深。琢磨的多了,一个玩具可以想出无数个玩法,聪明的脑袋瓜就是这么不经意的培养起来。

建议一个可行的方法:家长可以先把玩具分门别类,然后先拿两三个玩具给孩子玩,并多陪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多动脑子。等到孩子确实玩腻了,在重新拿两三样新的玩具给孩子玩。

2、从小独立吃饭的孩子,做事情更专心

小的时候,孩子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难被其它的事情所干扰。而吃饭是一个人雷打不动的事情,这是心理需求。吃饭,这个最为平常的事情,却是最可以锻炼孩子生活习惯和某些性格的好时机。

中国父母喜欢喂饭,其实最不可取。喂饭往往会让孩子三心二意,对食物挑剔。让孩子从小独立吃饭,不仅可以让孩子专心在于吃的这件事情,还可以开发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并且在专心对付怎么吃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对食物的喜爱,并且不会去挑剔食物。

3、良好睡眠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吃就是睡,父母对孩子可以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宠爱,但是唯独睡觉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在睡眠中成长,无论是身体的机能还是脑部的成长,都是在睡眠中快速的增长起来。

很多人认为只有睡够就好了,还喜欢半夜给孩子喂食或者让孩子很晚才睡,他们总认为睡觉是不需要一个时间规律。其实这个观点很错很错。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带给孩子身体上的健康快乐,不仅帮助脑部的最大化发育,还会带给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因为每一个人每一天至少会花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上。

4、多经历小挫折可以培养坚强的个性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摔跤,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受委屈等等。你们有没有想过,小时候受到的这些小挫折,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学走路的时候跌倒几次甚至几百次,能怎么样呢?最多就是受点小伤,磨破皮,撞个包之类。

但是如果你不让他受到这些挫折,他就会因为没有经历而害怕受伤,小时候害怕受伤倒也没有什么,那么长大了之后呢,他还是脆弱的像饼干,又该怎么立处于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呢?生病也是同样,每生一次病就是多了一种身体的抵抗能力,所以别害怕孩子受到这些小的挫折。坚强的个性就是从这些小挫折中磨练起来的。

5、走出去就是最宝贵的学习经历

人生并不只是纸上谈兵,书本上的知识知道的再多,也需要他经历,体会领悟发现之后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他脑中真正的营养。有人说,孩子三岁前根本没有记忆,那么带着他出去玩去看世界还有用吗?

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孩子在走出去的时候,享受了那个过程,看到了不同的事情,这些都会沉淀在他的脑部,会给他以后的学习带来的不同的思考。孩子从小就要走出去,走的路越多,他的人生越丰富,他的思维模式才会更完整。

6、多读几本书,学习多方位的思考模式

书本上的世界多姿多彩,从小就让书本熏陶的孩子,思考的模式更为多元化,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更为丰富。

睡前让孩子听几本书,一来可以养成睡前静下心的习惯,还可以尽快的进入安静的睡眠状态;二来书本上的故事更可以激发起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从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欲望。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在今后的育儿生活中,你会慢慢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

相信《促进宝宝大脑发育需要做这四件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