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孩子的创造精神,就从现在做起!

01-29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锻炼孩子的创造精神,就从现在做起!”,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孩子的潜力和天分要由父母来开发,那么,父母在孩子启蒙时期应该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发散思维?用怎样的言行影响孩子拥有创造力?这可是一门学问!这次的每日芝士就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帮家长开启孩子的创造力!

1.孩子爱问为什么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我也不太清楚答案,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就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2.张开想象的翅膀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3.用新眼光看新事物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4.开启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们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环境中创造的火苗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尽量提供给他们看、摸、尝试、学习,及自我表现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机会,这会大大开启他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想法与念头,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关键。

为了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责任是:

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的环境。所有活动的选择都要与孩子特定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活动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现在孩子缺的是什么?


“现在孩子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许多家长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

缺批评和惩罚

鼓励表扬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拇指教育”一段时间被奉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但过度过滥的表扬会渐渐让孩子对此麻木、失去感觉。听惯了顺耳的话,时间一长就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

因此,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无原则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踾。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只能批评不能表扬,只是表扬要掌握分寸,孩子确实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就要肯定赞美,注意不要泛泛夸奖,而是要明确到具体的事和行为,也不夸大其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甚至可以是惩罚,这样有助于提供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教育的不同内容,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既尊重孩子,有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缺锻炼和饥饿

体育锻炼的缺乏,衣食无忧的生活,饮食文化的繁荣,让孩子吃饱吃好的心愿,让他们没有了饥饿感,因此孩子不愿吃饭、吃得不多成了不少家长的心思。事实上,适当让孩子有饥饿感,能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养成少吃零食的好习惯,也能调节肠胃功能。当孩子偶尔提出不想吃饭或吃得太少时,勿需大惊失色。只要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没病,家长可以让他少吃点或者不吃,只要自己坚持让孩子多活动锻炼,不贪吃零食,孩子终会觉得饥饿,自己要求吃饭的。

缺劳动和自立

父母或爷爷、奶奶辈的精心照顾和疼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孩子缺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能力差,肢体懒惰,不仅阻碍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建议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必要的自我服务技能,适时的帮助和提醒,肯定鼓励的话语,耐心的等待,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孩子大一点后,还可以让他在家适当的分担家庭劳务,如拣菜、修理草坪,浇水,喂养小动物,整理衣橱等,从小培养为家庭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时可以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参加一些野营活动,接受挑战,战胜自我,长大才能成为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缺正确的自我意识

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一味的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进入幼儿园,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有时会被忽视、不被重视,这时孩子可能会有失落感、挫折感。因此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长要学习时常进行中心点转移,不事事以孩子为先,让他适应新的变化,慢慢学会及时调整心态,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缺同伴和合作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没人和我一起玩。”“太闷了。”建议家长可以从同事、朋友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中挑选年龄相仿、合得来的小伙伴,定期搞些聚会、郊游等活动,甚至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互相在同伴家做一天小客人,这样孩子不会老是觉得寂寞,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分享、公正等社会性意识和行为,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对电视、电脑、游戏机的热衷,各类兴趣班、特长班的活动,加上钢筋水泥的城市,使得现在孩子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成人精心设计好的世界里,物质虽然富有,但孩子们往往并不满足、开心,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只是玩沙玩土,没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食物,但经常觉得很开心,至今脑海里一定还有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看来“在蜜罐里泡得太久就觉不出甜味了”。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吧,光脚接触泥土,在阳光下、草地上追逐,到田梗旁认认各种蔬菜、农作物等等,相信从大自然这本教科书中,孩子们会学到很多书本上、电视里学不到的知识,受益终身。

现在孩子有不补课的吗?


有!我孩子就不补课。别说普通学习班,或有偿教师补课,就算是学校要求补课,一律不参加。补课的作用真心不大。如果孩子不想学,可以说任何作用都没有!如果孩子想学,补课作用也微乎其微。只有那种严管的补习班,才有用,可是我根本就没听说过有这种补习班。

其实没有严管的补习班也是正常的。如果严加管教,势必教师要天天看着,每时每刻看着,那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学生呢?学生要时时刻刻被人盯着,一溜号就会被教师点名或者侮辱,你说小孩会干吗?他一定会觉得受到太多的约束了,结果呢!?肯定是跟家长说,这老师不好,那老师很坏,等等吧!家长听一次两次还能忍住,听时间长了能忍住?肯定是用脚投票。所以基本没有这种补习班。

如果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就必须补习班安装监控,而且只要孩子在,哪个监控就一直开着,家长可以通过网络登录,监督自己的孩子,同时监督教师!?那你觉得教师会干吗?天天被监控,而且还能直播,这就等于教师没有任何隐私,一直都是曝光的,这样教师必须天天打起精神来,一点都不能松懈,造成过度紧张,你觉得教师能坚持的了?就算能坚持的住,多少钱呢???多少学费呢??所以基本不会存在这样的补习班。

总之补习班真心没啥用,非要说有用的话,哪个效率太低太低太低了!!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有,我家孩子就不补课!现在六年级,从来没有补过任何课,将来也不打算给他补课。上次其中考试和这次期末考试都是班里总分第一名。而且同时上了三个兴趣班,还有时间打游戏、看头条新闻。

我虽然没送孩子去补习班,但是经常给予他思想上的教育,告诉他:咱是普通家庭不可能让你大富大贵,你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从现在就开始努力,父母给你提供好的学习条件,你自己要把握。这些道理他都懂,自然会努力。在学习上,只要是老师推荐购买的阅读书目和教辅材料,第一时间帮他买到。语文、数学有不会的题我都能给他讲明白。英语怕辅导歪了,就在他上三年级的时候买了一台学习机,对英语的学习帮助很大。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都有了,学习就不会太差。

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平时爸爸妈妈都很忙,每天放学以后去辅导班做作业,很晚才回家。寒暑假也基本在辅导班度过,而且辅导班还是亲戚办的,可就是学习不进步。几年来不上不下永远在班里中游晃。老师让买的书她父母就认为没用从来不买,有时候借别人的用用。

上不上补习班,应根据孩子的情况和意愿。如果孩子愿意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上补习班一样能学好。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或者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对、家长又不配合,即使上补习班,也于事无补。您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我是是语非雨每一个回答都是原创。文中

有,我们也是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现在小学六年级,为了小升初能考个好学校,班级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报了补习班,但是期末成绩下来,我孩子仍然是成绩第一。上补习班的孩子也没有看到成绩有什么提高,相反还有几个孩子因为上了补习班,数学成绩严重下降。

从上小学开始,家长们就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开始,就给孩子报上补习班,以为孩子学习了一遍之后,会更容易掌握老师所教的课程。但是事实往往相反,补习班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并不见得比学校老师好,所以孩子初识课程的第一印象和学校老师在教的内容出现矛盾,导致孩子一开始出现混乱现象。

还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学了一遍,再去学那些重复的简单的内容,就会感觉枯燥无趣

呵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一位教师讲解蔷薇的知识后问学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另一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老师给予赞许。第三个答道:“我想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你胡思乱想些什么?”老师怒斥道。

而在另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发现有位学生画了个方苹果,于是就耐心地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的呢?”学生回答说:“我看见妈妈买回家的苹果放在餐桌上,一不小心滚到地上就摔坏了。我想苹果要是方的,那该多好啊!”教师立即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看了这两个案例,我思绪万千:怒斥学生的老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发挥孩子想象力鼓励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因此我要说——呵护孩子的创新精神,怀疑精神,让他们在奇思异想的大海中,快乐遨游!

如上例中“无刺蔷薇”、“方苹果”事件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乍一听,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但细想一下,异想天开的背后却往往有其合理的因素,这正是孩子们创新思维的体现,许多伟大的发明最初不也都来自一瞬间的突发奇想吗?大家都知道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他们小时候看到月亮挂在树梢的情境,就爬到树上想去摘月亮,但没摘到他们的父亲看到了,并没有因此去责怪他们的顽皮,而是对他们说:“月亮在天上,如果你们能造出一种能载人的鸟飞上天空就能摘到月亮了。”我想莱特兄弟的最后成功和他们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教师一样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那就是:鼓励学生,让他们创新之花时时开放。

然而有的教师在听到孩子的“奇思异想”后,或用“强行压制提问法”使课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如期进行,或用“标准答案”赤裸裸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这和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及个性发展方向都相去甚远。

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其过程也许并不曲折,关健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比他们的发现更为可贵,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孩子们敢做梦,想做梦。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就把每个孩子都当做一颗火种,我们要用爱,用心去点燃她,让她发光发热,终有一天他们会照亮自己照亮世界!

还孩子的精神自由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说谎”这个问题。

我完全同意哲学家罗素的说法:“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孩子说谎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无奈。撒谎有时是家长逼的——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想到的。

一个和我熟悉的妈妈为了教导她的小女儿绝对不能说谎,向小女孩讲了许多说谎的坏处,她努力让孩子相信,一次小小的谎言到最后会让人犯下一连串错误,好比一句谚语所言:“说谎会让人失去理智。”

然而这位妈妈自身又是怎样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邀请她去参加音乐会,她委婉地推脱说:“啊!真不好意思,我头疼得厉害,实在没办法去。”谁知,电话还没讲完的时刻,就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一声尖叫。她赶紧冲过去,只见女儿双手捂脸,整个人痛苦地跌坐在地。“宝贝,发生什么事了?”小女儿连看都不看她,只是哭着回答:“妈妈说谎!”

就这样,小女孩对妈妈的信任轻而易举地被摧毁了,一道隔离的高墙横亘在成人和小孩之间。这种隔膜日积月累,越来越厚,直至代沟形成,从此孩子把父母的教训当作耳旁风,因为他们看到了大人在生活中言行不一的“真相”。

事实上,那些总是不厌其烦教导孩子一定要养成诚实习惯的父母们,都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孩子包裹在层层的谎言之中。这些谎言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可以看作是大人故意编织的“谎言圈套”,其作用就是迷惑和欺骗自己的孩子。比如许多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圣诞老人和妖魔是存在的,天上有神仙和小天使等。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仅没有任何促进,反而有很大的阻碍。

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牧师,她每个礼拜天都会到教堂里听爸爸布道。牧师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穷人和受苦难者也是上帝的子民,如果我们希望获得永生,对穷人和苦难之人就必须呵护。”小女孩被牧师爸爸的布道感动得泪流满面。

然而,当离开教堂在回家的路上,牧师的女儿看见路边有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身上有许多伤口。牧师的小女儿跑过去,爱怜地拥抱和亲吻了这个小女孩。这时,牧师和他的太太简直吓坏了,一把抓回了他们穿戴整洁的漂亮女儿,一边急急忙忙走开,一边责骂孩子的行为。回到家,牧师太太赶紧帮小女孩洗了个澡,全身的衣服也重新换了个遍。其结果呢?事情过后,小女孩再听她爸爸布道时,就像听其他故事一样,已不再有任何感动。

孩子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大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那些错误不当的行为,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大人是虚伪的,这种虚伪让孩子感到了绝望。这些隐藏的冲突和矛盾,总有一天会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在赢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原有的信任,并且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一道消失。

在这种和大人的对立冲突中,孩子的心灵首先会受到伤害,然而许多父母仍然把对孩子的压迫误认为是爱的表现,因此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如今许多医生开始了解,孩子情绪失调的首要原因,源于幼儿时期受到的压抑。孩子在幼儿期的一些征兆,例如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和口吃等,通常都是情绪失调的结果,而这些伤害将伴随孩子进入成年期。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受压制的精神重获自由,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和身体一样茁壮成长。

育儿心得: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妈妈,我无聊的。妈妈,我无聊死了,我玩什么呀?……”儿子的声声追问之后,便是歇斯底里的嚎啕大哭,漫无目的的在地上转圈。泪水和汗水交汇,让原本帅气可爱的儿子变得是狼狈不堪。看着儿子的模样,我心疼的安慰。可是任凭我如何使出回身解数,都慰藉不了儿子渴望快乐的心。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我不由得在心底里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

过去的我们,生活是不富裕,却从没有为不知道玩什么而哭泣。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没有玩具,就学着自己去创造。纸叠元宝、小卡片、瓦片制作的跳子、纸片搓成小团玩小猫钓鱼、粉笔画的蜗牛圈、跳房子、树叶做的项链和耳环.......太多太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依然玩的不亦乐乎.

与其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不如问“现在的社会怎么了?”无论孩子的大小,繁重的学习负担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刚学会说话不久的两岁多的孩子,就要步入学习的“殿堂”,小学化的幼儿园,让那么稚嫩的幼苗进行狂轰滥炸式的灌输教育,小小年纪,教室里一坐就是几十分钟,高喊“素质教育”实搞“应试教育”社会现状,请问孩子的快乐在哪儿?幼儿园如此,九年义务教育的状况更可想而知。现代教育的环境倒是美了,一幢幢高楼大厦,绿树鲜花,现代教育设备是样样俱全。“减负、减负”是越减越负,书包愈来愈大,作业越来越多,孩子幼小经受各种各样残酷的考验。荒唐的是,下课解个手也要与世界冠军刘翔相争。气喘吁吁却耳旁上课铃响。试问孩子的玩耍时间在哪儿?不过庆幸的是,学校也创造了另外一番“美丽风景“。学校处处有“风景”。红的、白的、黑的、外戴的、隐形的……,各种各样的眼镜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来到孩子们的脸颊,“眼镜一族”的出现,让孩子们神气十足,快乐自诩“文化底蕴深厚,是知识的象征。”

孩子是纯真可爱的,他们渴望玩耍的空间,抛开所有的学习的东西,毫无顾忌的沉浸在玩耍当中,享受玩耍的快乐。作为孩子的母亲,在此,我想呼吁整个社会,“请还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因为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多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在玩的年龄做玩的事,让他们学会玩、懂得玩、创造的去玩,别让儿子今日歇斯底里的哭喊再次重演。”

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孩子看见饭桌上红红的辣椒,吵着要试一试,看见地上颜色好看的石头,拿起来尝一尝;妈妈买回来一只满身是刺的菠萝,孩子被这个从没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伸手就想去摸一摸……遇到这些情况,作为家长的你,是怎样应付的呢?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的家长都会作出这样的回应:“辣椒辣椒,小孩子不能吃!”然后赶忙把辣椒挪开;“地上的石头这么脏,怎么可以拿来咬,傻瓜!快点把它丢掉!”然后一把抢过石头扔得远远的;“菠萝会刺伤你的小手,等妈妈削好了再给你吃。”然后飞快地把菠萝拿进厨房……这样的反应,你可能以为可以保护孩子,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什么都想“试一试”,这是孩子的探索、创新精神的萌芽,是非常可贵的,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鼓励,反而被压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是不好的,于是变成什么都不要试,什么都不敢试。

儿童天生就有探索精神,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不会顾虑会不会失败。桌上放着一只红红的塑料苹果,孩子一定会拿起来咬一咬,才能发现这只苹果是假的,于是学会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地上有积木块,孩子一定会拿起来咬一咬,扔一扔,然后明白,积木不好吃,但是摔不破……孩子通过这些探索尝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也借由这种探索精神,孩子勇于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创新、去创造。

试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一件事物的发明,不是人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换来的?没有莱特兄弟冒着生命危险的几百次试验,哪来今天的机动飞机?没有哥伦布置生命于度外的冒险,哪来美洲大陆的发现?还有避雷针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电灯、电话的发明,哪一个不是不怕失败大胆尝试的结果?

中国人很聪明,可是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却落后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如欧洲、美国、日本等,我们的创新产品明显少于这些国家,这个事实让我们心痛。其实孩子一生下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心,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方法,学校教育所鼓励的东西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果孩子的探索、创新是被鼓励的,而且还想各种办法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这种天赋就能得到发展;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被鼓励,而且还被压制,孩子天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制度究竟是鼓励还是压制孩子的创造力?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这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那么,我们有些什么建议,可以让家长和老师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创新精神、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例子: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里,正在上一节课《蚯蚓》,老师拿来一盆蚯蚓,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蚯蚓,请同学们自己上来,每人拿一条蚯蚓。”

同学们都用一张纸,想把蚯蚓托回去,但是,不听话的蚯蚓纷纷从孩子的手中逃脱,有的爬到墙角,有的溜到椅子下面。于是课室里来了个“全场大搜捕。”

这么乱,怎么上课?可是老师并不认为这样不好,他说:“如果上的是关于蚯蚓的课,同学们连捉蚯蚓都没有学会,那怎么能说是成功的课呢?”

过了一会,同学们终于把蚯蚓都抓了回来,老师请他们研究一下蚯蚓,然后说出自己研究的结果。

一个小孩站起来说,“它没有腿,可是会爬。”老师说:“对!”

另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对,你说得更准确。”

又有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蚯蚓是由许多环组成的。”

老师说:“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又有一个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发现它是咸的。”

老师高兴地说:“你很勇敢,亲自尝了尝,我不如你。”

又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把蚯蚓栓在绳子上,然后吞了下去,之后再把它拉了出来,发现它还是活的,说明它的生命力非常强。”

这时老师非常惊奇而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你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真为你感到骄傲。”

孩子的独创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老师对他的赞赏,又将对他是多么大的支持!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家长参考:

第一,我们要对孩子“让我自己来”、“我要试一试”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比如,孩子第一次试着爬到攀爬架的最高处,你很担心他的安全,你可以说:“你真勇敢,记住一定要抓紧哦!”孩子要试辣椒,就让他试,如果他被辣得呱呱叫,你可以说:“辣一下不要紧,喝点冰水会好一点。”孩子捡起石头来咬,我们可以问问他:“好吃吗?”孩子摸菠萝,大声喊:“好痛啊!”你可以鼓励他:“你真能干,发现了菠萝会刺手。”

第二,我们要在孩子失败了的时候给予支持。比如孩子试着自己煎鸡蛋(当然,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必须陪在旁边),结果,大半只鸡蛋掉到锅的外面去了,这时你可以鼓励说,“不错,第一次煎鸡蛋就能把小半只鸡蛋弄到锅里了。”孩子试着自己折飞机,可是飞机飞不起来,我们可以建议说:“把头弄尖一点试试。”切记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讽刺挖苦孩子,那会使孩子的探索热情熄灭掉,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empirenews.page--]

第三,我们要在孩子表现出创造力的时候予以赞赏。比如孩子拿报纸来当围裙:把柚子皮扣在头上当帽子;钻进装电视机纸片箱要你滚动纸片箱来玩……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创造力的萌芽,你要表现出你的欣赏,还要表现出你有极大的兴趣了解他是怎么做出来的,你的鼓励会使孩子继续创造,乐于创造。

第四,我们可以想些办法来和孩子一起创造。下面是一些利用家里的资源来进行的小创造,你可以试试看。

1、报纸做球。把用过的报纸卷成球状,用彩色纸包一包,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和孩子一起玩踢球,丢球入篮比赛,扔远比赛等等。

2、信封做手环。把用过的信封剪成一个个的环,然后在上面涂上喜欢的颜色,或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好了之后把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变成一个个漂亮的手环。

3、纸盒做拉车。用过的鞋盒、牙膏盒等纸盒,在前面打一个洞,然后穿上一条绳子,做成一部拉车。可以在车上放娃娃、货物等,在盒子下面装上轮子就更好。

4、巧用毛巾做游戏。用毛巾蒙住眼睛,爸爸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家用品前,让孩子摸一摸,然后说出这件物品的名称;或者拉他走到另一间屋子,问他现在站在哪里?也可以用毛巾遮住好吃好玩的东西,请他伸手进去摸一摸,“把花生摸出来”,“把球摸出来”等等。

这些游戏虽然简单,可是很有作用,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他的思维更活跃,脑筋更灵活,创意更多,快乐更多,自信也更多。

你的孩子现在很爱你,将来呢?


昨天去做头发,理发师小妹告诉我,她家在农村,有个七岁的女儿,现在一年只回去两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几天,一直是公婆帮着带孩子,带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说这样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没感情了。

她说不会,女儿一直跟她很亲,上次回去三天,一直粘在她身边,一分钟都不肯离开。临走那天,她早上四点起床赶班车,怕惊扰孩子,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一点动静,但快出门时,她看到女儿用被子蒙住头,在里面抽噎着哭。估计是怕她伤心,所以拼命压抑着声音。她隔着被子都能看到女儿哭得特别厉害。

她说得眼泛红,我听得也好心酸。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说,留在家里赚不了几个钱,将来怕是孩子考上大学都供不起。

我特别理解她的无奈。有时候生活艰难,各方压力扑面而来,容不得你儿女情长。

可我是真心觉得,但凡有一点办法,还是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ta分开。

一方面是因为她需要你,爷爷奶奶再好,也顶不了爸和妈。这是常识,不用我啰嗦。

另一方面,其实是我们常常忽略的: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在日夜厮守里积累起来的,没有天长日久的相依相伴,感情就会淡薄。

我上次回内蒙老家,有个邻居叔叔跟我抱怨,说他儿子也在外地工作,平时不怎么打电话,每年只在过年时回去几天,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在跟同学朋友聚会,留给他们老两口的时间很少。他算了算,最近五年里,他们真正一起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十天。

“钱倒是不少给,”他说,“可我们缺的也不是钱啊。每次就是眼巴巴盼着他回来,盼着他多待几天,哪怕他躺床上睡觉呢,我们心里也踏实。”

我听了也是心酸。

但我知道这个状况背后的原因。

这个叔叔年轻时做运输生意,两口子一出发就是好几天,根本照顾不了孩子。所以,基本是儿子一生下来就交给姥姥和舅舅带了,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他们身边。

当年的他们,也是觉得亏欠儿子,不少给他姥姥钱,给他买最好的衣服和玩具。

但是钱并不能直接换来感情啊,所以儿子跟他们一直也不是特别亲。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我没跟他儿子交流过,但道理其实显而易见:当年我需要你们的爱,你们却给了我很多钱。现在你们需要我的爱,抱歉,我这里不多,但我对你们是感恩的,所以,也给你们很多钱。

做父母的也许委屈:我们是爱你的啊,否则我们为什么给你钱?我们拼命赚钱不也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吗?

但是很遗憾,你用钱来表达的爱,他感受不到,或者说,只能接收到一点点,远远不如朝朝暮暮的陪伴。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爱父母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颗爱的种子,需要培育和浇灌,才能茁壮旺盛。

你的孩子三岁时可能特别爱你,但如果你离开ta,三十年后再回来,那你在ta眼里可能就是个陌生人。

所以,别以为ta现在特别爱你,就会一直这样爱下去。也别以为自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离开ta,将来ta会一样爱你。

不会的。

孩子对你的爱,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里积累起来的:你陪ta入睡,喊ta吃饭,和ta玩游戏,给ta讲故事,教ta说话走路系鞋带,带ta认识大千世界,跟ta分享快乐悲伤,牵着ta的手回家,在ta困难时出手相助,随时随地给ta大大的拥抱……

这些事,你做一分,ta对你的爱就多一分。

这种爱的积累,无影无形,未必是你刻意而为,孩子也未必一桩桩都记得,但是不知不觉,爱已经在那里了。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你们之间的感情,就会有欠缺。

上次我们初中同学聚会,酒喝得正酣,大齐接到老妈电话,说家里不知怎么停电了。

大齐说我马上回去。然后告诉我们:家里可能跳闸了,我回去拉上。

有同学说,让你老妈自己拉上不行吗,还非得你回去?

大齐说那可不放心,我妈胆小,这黑灯瞎火的。

随后就开车走人。

同学们聊起来,说别看大齐五大三粗的,对他妈超好,啥事都想着,别的老太太有啥,他妈必须有。上次他妈住院,他二十四小时在医院守着,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擦背洗脚,伺候得那叫一个精心。

然后就有男生说:大齐他妈对他也好啊,小时候我去他家吃饭,一盘土豆片炒肉,他爸他妈一口不动,全让我俩吃。那时候我爸从外地给我买了辆童车,大齐馋得不行,也想要,他妈牵了一头羊去我家,托我爸给他也买一辆。

我也记得,上学前班时,家长都骑自行车去接孩子,我们一放学就呼啦啦跑出来各找各妈,别的家长都扶着自行车,说快上来。只有大齐妈,总是先过去抱抱大齐,亲他一下,然后笑眯眯看着他爬上自行车后座。

后来大齐回来,我们说起这些事,他一脸茫然地摇头,一桩也不记得。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对孩子的好,他可能全忘了,但是你做那些事情时,带给他的感动和幸福,安心和满足,都会融进他的骨子里,永远不会忘。

他是基于这些,才那么爱你,才对你那么好。

很多老人喜欢比谁家孩子孝顺、谁家的不孝顺。

其实“孝”和“不孝”也不是那么极端,有很多中间状态。

比如同样是孝顺孩子,有的可能两周回家看一次父母,有的每天都要回去。

有的会问问你缺什么需要买吗,有的你需要什么ta全知道,直接就给你买回家。

有的直接给你钱,有的不但给钱还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

这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于ta有多爱你。

ta爱你三分,你家里断电,ta可能会说我忙着呢,你让邻居看看。

爱你六分,他可能耐心告诉你怎么处理。

爱你十分,就会像大齐,要立刻放下酒杯回家帮你把闸拉上。

一个人对父母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跟品性有关,跟所受教育有关,但最大的影响因素,是ta对你感情的浓度厚度。

而这种感情,就取决于你在他的生命里(尤其是幼少期),存了多少爱。

你存得越多,将来得到的回报肯定就越多。

所以,我特别不赞成父母跟小小的孩子分开,不赞成一味地对孩子严厉打压,不赞成三岁前就跟孩子分床睡,不赞成由老人、阿姨代替你来陪孩子讲故事、做游戏……

因为这会让你错过往孩子的感情银行里存储爱的最好机会。

孩子对父母的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风刮来的,也不是因为你生了ta给了ta一条命,而是在你跟ta日日夜夜的相处里,一分一分存下的。你今天不存,明天可能就取不出来。

所以,就算你有一万个理由离开ta,也请把“ta将来可能不够爱你”这个重大代价考虑进去,能承受,再去做。

现在人普遍能接受到基本教育,人人知道应该孝敬父母,所谓的“不孝子”越来越少。

只是,你的孩子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去孝敬你,和ta发自内心的觉得必须对你好,你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如果ta深知该孝,却对你没什么感情,那他也许可以做到定期回家看你,但回去就一直看手机玩游戏,跟你聊不过三句话,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待不了十分钟就走了,如领导视察。

你可能会隐隐不满,想,你为什么不跟我聊聊天呢,为什么不关心下我的老寒腿呢。

但如果责怪ta,人家可能就觉得你烦,因为本来就跟你没话聊啊,就觉得你的老寒腿不算事儿啊。

而如果ta骨子里藏着对你的深情,可能根本不用你说,三天不去看你,ta就抓心挠肝,看到别的老人有什么,ta就特别想让你也有,听到你可能喜欢的八卦和笑话,ta就会留心记住,一进门就讲给你听。

当你老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呢?

如何锻炼孩子的情商


经常会听到有家长发出这样的叹息“这么聪明的孩子,可惜情商有点低啊!”其实在大家为此而摇头叹息的同时,儿童教育专家却发现,很多家长其实只注重孩子智商发展的同时可否也会想过情商的教育,而事实上,情商技能的高低可是能决定着孩子的人生发展,那么孩子的高情商应该如何锻炼而成呢?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情商?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家长们也应该开始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不同于智商,情商主要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家庭做为培养孩子情商的启蒙学校,家长就是孩子们情商教练,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具有较高的情商呢?

从心理学家的分析所得,情商包括情绪认知、自我激励,是把握和调节情感的一种能力。情商高的人往往外向而快乐,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社会交往能力强,从小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益无穷。

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的情商是完全靠遗传的,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商要比其它智力因素更容易被环境影响和塑造,环境对孩子性格等基本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成年后变成什么样是 “天生”与 “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

培养孩子高情商的两种方法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通常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由外即内,指的是鼓励赞赏孩子。在西方家庭教育以鼓励为主,家长通常鼓励孩子五次,才会惩罚一次。鼓励孩子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孩子玩玩具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大家分享:你玩一次,我玩一次,并告诉孩子大家都喜欢这种行为。如果孩子表现很棒,家长可以向孩子表示出很欣赏孩子的这种行为,这也是爸爸妈妈所喜欢的。

而另一种方法就是由内向外,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家长,如果她的孩子很好,不需要管那是最好,但实际往往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需要你管的地方会越来越少,因为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

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远没有成人好。如果我们想要他们未来更成功的话,就要帮孩子从小学会进行自我控制。由外即内就是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家长要施加什么样的影响。由内向外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

相信《锻炼孩子的创造精神,就从现在做起!》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