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男孩勇于冒险和竞争的个性

02-05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男孩勇于冒险和竞争的个性”,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男孩一般比较自信,也比较勇敢,做什么事情往往会冲在前面。当然,冲在前面就会有危险,父母不能因此就制止干涉,而应该让他多受一些磨炼。可是,中国父母常常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习惯于“抱”养的方式。孩子不会走路的时候,抱在怀里睡觉;会走路了,还要抱着出去玩;生活能自理了,父母却包办代替……如此“抱”养出来的男孩自私、娇惯、怕吃苦、怕负责任、受不起挫折、不懂得感恩、经不起风雨。其实,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学会独立,更能忍受痛苦,父母应该采取“穷”养的方式,适当放手,让男孩自己向前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把一只鹰蛋带回到父亲的养鸡场,并和鸡蛋混在一起让母鸡孵化。母鸡成功地孵化出一只小鹰,小鹰和小鸡们一样生活着,极为平静安适,小鹰从没意识到自己不同于小鸡。

后来,小鹰长大了,它发现小鸡们总是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它想:我肯定不是一只平常的小鸡,我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小鸡的地方。但是,它却一直无法证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它看到一只老鹰从养鸡场上飞过,看着老鹰自由地舒展翅膀,它顿时感觉自己的两翼涌动着一股力量,心里也激烈地震荡起来。仰望着在高空自由翱翔的老鹰,小鹰无比羡慕。它自言自语道:“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样该多好,那样,我就可以远离这个偏僻狭小的地方,飞上天空,栖息在高高的山顶之上,俯瞰大地和人间。”

可是,怎么能够像老鹰一样飞翔呢?它从来没有张开过翅膀,没有任何飞行的经验。如果从半空中坠下岂不是粉身碎骨吗?犹豫、徘徊、冲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小鹰还是决定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去尝试展翅高飞。

它终于起飞了,飞到了空中。它带着极度的兴奋,用力往高空飞翔……

小鹰成功了,它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广阔,这么美妙!

小鹰的成功展示了每一个成功者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鹰一样,飞出傲然的人生姿态。然而温室里的花儿永远不可能最鲜艳,室内的盆景永远不可能像参天大树一样与日月争辉。只有让孩子经受挫折的磨炼和风雨的洗礼,才能让他们像鹰一样张开翅膀,坚强地翱翔于苍穹。

放手让男孩向前冲,解开束缚孩子的重重枷锁,解放他们探索未知的心灵和思想,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得以发展、发挥和创造,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总结,去获得,同时,和他们一起体味收获的快乐。

在放手中,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从而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就是说人要从小自立,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小孩子对一切都感兴趣,对大人做的事也想试一试,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穿衣、叠被、自己吃饭,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无论孩子做得好坏,都不要阻止他们的行动,而应教授孩子一些技巧和方法,让孩子体味劳动的乐趣,并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放手中,让孩子体味成功的喜悦,成功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加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虽然孩子学习之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但孩子每次超越困难后都会获得欣喜和快乐。孩子做得好,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加以肯定,但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要太夸张,以免孩子自我膨胀,骄傲自大。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味逃避。

在放手中,解放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独自去探索,去想象,去表达。父母的放手是有意识的,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孩子是无意识的,他只知道玩得开心就好,因此,父母应注意把目标方向融合、贯穿于孩子的生活游戏中去。仔细去分析发现哪里放手有不错的效果,如何放手才是恰如其分,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

放手教育既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不是过分地拔苗助长。放手教育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约束好孩子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会与人相处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从而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的竞争意识应该怎样培养?


面对孩子的成长,太过争强好胜,不能轻松体会童年的快乐。但是,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为此,很多父母很矛盾,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专家分析:

1.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2.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3.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4.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如何培养男孩的情商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是否取得成功,主要靠智商。于是,我们为了让男孩赢在起跑线上,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然而,正在我们忙着给男孩培养智商的时候,孩子的情绪管理却在急剧下降。

所谓情商又称“情绪智力”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孩子情绪管理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男孩的情商教育。所谓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智商 相对应概念,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理论创始人彼得·萨洛维认为,情商包含了五项情绪处理能力:一是了解自身情绪;二是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感激;四是了解他人的情绪;五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时期是塑造男孩性格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男孩情商的重要阶段。

引导男孩认识情商的重要性

美国有关研究机构曾经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位主管的智商和情商,最终发现:对领导者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可见,情商是一个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想要培养出高情商的男孩,首先要引导男孩认识什么是情商,使他摆脱对自己情感世界的的无知。只有这样,男孩才能逐渐学会如何管理情绪,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当男孩遇到有关情绪时,我们也可以与他一起分析,让他明确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进而告诉他,,只有拥有高情商,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让男孩智商和情商齐头并进

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研究生恶性事件发生:马加爵事件、北大清华大学生跳楼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熊猫事件等等。为什么这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会有如此残忍行为?如果妈妈能够及时培养孩子情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具有同情心、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不会发生如此残忍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关心男孩智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心他的情商教育,让宝宝的情商和智商齐头并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情商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关乎他现在的身心健康成长,更关乎他未来的发展。鸽子认为,我们作为妈妈,我们要培养出高情商的男孩。

你会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吗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学前儿童需要培养的个性品质。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自我约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如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应该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心他人──孩子应该学会关心别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指出,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这些个性品质时,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为家长们提出了建议。

1.让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激动、兴奋;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可能更自信。

2.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喜欢对所见和所闻进行模仿,家长尊重他人、与人分享的行为都能影响孩子;要使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3.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孩子是怀着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来到这个世界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保持这方面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如当孩子画了一张画的时候,可以鼓励说:“你画得很棒!”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自豪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家长可在去幼儿园或学校的路上,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

4.创造让孩子重复的机会。孩子在学习滚爬、发音等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事实表明,孩子们并不会厌倦重复,相反,当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能够用以帮助更年幼的孩子时,他们自然会更自信,对学习新东西跃跃欲试。

5.使用适度的纪律加以约束。那些受到家长纪律约束的孩子通常更易与人相处,在学校中比那些家长一味严厉或溺爱的孩子表现好。

要做到这点,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指导孩子的活动,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试图进行控制。

·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最好说出理由,例如,对孩子说“请把玩具车从楼梯上搬走,这样别人才不会被绊倒”,而不要说“照我说的做”。

·倾听孩子的话,了解他们的感受,看看他们是否需要特别的帮助。

·家长生气的时候,别忘了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批评应针对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可你在墙上画面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生气”。

·帮助孩子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可以问4岁的孩子:“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让凯文推倒你堆的积木?比如这样……”

·对孩子抱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6.让孩子自己动手。毫无疑问,小孩子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但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要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要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7.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学前儿童需要接触社会,开始了解他人的观点。事实证明,小孩子上学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和儿童接触,上学后更容易和老师、同学相处。

注意培养孩子的个性成长


曾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同学们首先盯住黑点,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遗憾地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要这样只看到‘黑点’啊!”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后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不大的白点。他又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这次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看完此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没什么大不了。确实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正常,然而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的学生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他们本应是充满活力、个性十足的年轻一代,然而现在许多孩子却整天为沉重的学业所束缚,而更可怕的是本应天真烂漫、充满活力与个性的他们,正在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一教育所同化。此时我们不禁要为孩子们丧失本来的纯真个性而感到惋惜,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吗?在教育学生,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多考虑培养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呢?正如有位学者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学会做人,让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而不是统一的“一个黑点”或“一个白点”。

怎样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怎样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所以,西方国家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一些幼儿园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问他们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大多数名人成名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们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坏在起跑线上。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


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困难和竞争的存在,也是塑造他们坚强性格的一部分。被家长过度保护的宝宝,动脑,动手能力都会比同龄的宝宝差,日后上学的表现不佳。人际交往简单的环境,宝宝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方法。孩子的活动内驱力受到抑制,大大降低了宝宝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做事不积极。宝宝自我意识发展,控制力发展,并具有独立性的过程,就是他自己必须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耐力较同龄人差,不仅获得成功几率小,也没有对于成功的兴趣。

“宝贝,不许动,那样会烫到你!”

“宝贝,来妈妈这里,这样小朋友才不敢欺负你!”

“宝贝不要着急,做不了就别做了!”

“宝贝,没必要和他们抢,爸爸会给你买最好的!”?

在小宝贝的世界里,因为有了对他们宠爱有加的父母,他们幸福而甜蜜地成长着,随时呵护,随程保护,让孩子不知道困难和竞争为何物?

直到有一天,他们独自面对这个充满竞争和困苦的世界,眼神里满是惶恐、惊讶和畏惧?

有人欺负咱孩子!父母这样做:

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制止对方的行为,避免宝宝受到进一步伤害。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不要很深地介入到宝宝之间的纠纷中。家长应该多鼓励宝宝自己解决并处理类似情况,同时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然后家长应该安抚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要跟打人的小朋友讲道理,要原谅已经道歉的小朋友,并鼓励宝宝们握手言和。

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磕磕碰碰。宝宝受到欺负是宝宝上的生动的第一课。发生冲突是现实世界中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培养宝宝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宽容的绝好时机。宝宝在自己尝试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特别的心理体验,并尝试摸索最佳的处理问题方式。同时宝宝也学会了宽容和谅解,将来才能勇敢地面对真实世界中的一切。

有人抢夺他手里的东西!父母这样做:

首先父母不能在这种情形下“扮大方”,万万不可将宝宝手中的玩具硬生生拿走来满足别的小朋友。如果是这样,久而久之,宝宝的性格会变得懦弱,不敢向其他人说不。父母不要鼓励宝宝以“打人”的方式来要回玩具,而是在平时多给宝宝讲分享的道理,但是也要强调宝宝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做主。父母可以帮助宝宝把被抢走的玩具要回来,并且一视同仁地告诉对方宝宝,想玩玩具要礼貌的要求,不能抢。

两岁左右的宝宝出现了拥有、占有的意识,这是一个发展的阶段过程。这个时候,宝宝对于身边的所有事物都表现出明显的占有欲。这个阶段父母引导的关键是让宝宝懂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别人的东西应该由别人来做主。宝宝被抢了玩具,要正向引导他懂得与别的小朋友分享,但不是要宝宝一味地忍让。孩子间的纠纷,最好由孩子自己来解决,这是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竞争中,他表现弱小!父母这样做:

宝宝进入了真实的世界,难免面临与其他小朋友的比较与竞争。而在竞争中表现弱小的宝宝,难免会让父母心急。其实,这大可不必。父母要做的是无论宝宝在竞争中的表现如何,都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孩子,并给予无穷的鼓励,让宝宝从小面对竞争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进入同龄孩子之间竞争的非常敏感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建立孩子自尊,自信的非常关键时期。过分强调竞争的结果,比如争夺第一名,会让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宝宝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宝宝今后的人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给宝宝一个“非竞争性”环境,让宝宝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的潜能。当然,“非竞争性”并非指无原则,无纪律,父母需要在这个环境中给宝宝制定规则和边界。

遇到困难,他立刻躲到妈妈身后!父母这样做:

妈妈可以在宝宝气馁时,不断地鼓励宝宝,比如“这游戏并不难,宝宝一定能够学会的!”大人传达的支持与激励,是宝宝克服困难的最有利武器。同时,父母还应该多带宝宝参加一些儿童社交场合,多接触同龄的小朋友。轻松自然的环境,更利于孩子彻底地展示自我,降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小伙伴们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更能战胜困难。

真实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很多宝宝都有“畏难”的现象,其实“畏难”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宝宝树立自信,减少宝宝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予宝宝积极的鼓励,让他在正面的环境下成长,拥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当然,父母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宝宝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逐步做到做复杂事情也能成功,这样宝宝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的!

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坚决哭闹到底!父母这样做:

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时,往往会以哭闹的形式来达到目的。宝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前有过成功的先例。所以宝宝若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制止。若已形成了习惯,对宝宝的哭闹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忽视”的办法。宝宝有了几次“失败”的经历后,这种习惯会慢慢消失。

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哭首先是表达一种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果宝宝1岁多还总是哭闹,这就很可能是他要挟父母的一种手段。这个年龄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会因为父母不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而哭闹不止,以此达到目的。父母应该让宝宝了解,在真实的世界里,以哭闹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在宝宝哭闹的时候要保持镇静,不能给予纵容。

面对陌生人,他永远没有防范!父母这样做:

宝宝1岁左右,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后,常会不自觉地离开父母的视线。从这个时候开始,如何教会宝宝面对陌生人,加强安全防范,成了父母的必修课。宝宝3岁前,父母要做好监护工作,不鼓励这么小的宝宝与陌生人接触。同时,父母强调陌生人如何危险的言辞要适可而止,从而才能从正面鼓励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感。

宝宝从会说话起,父母在引导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要教会宝宝懂得利用身边现有的条件去解决突发事件。宝宝将来面对的真实世界,几乎全是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要正确引导孩子多接触陌生人,多接触陌生环境,才能使孩子更快适应环境,更快成长,学会辨别好坏人,懂得友善,学会勇敢和机智。千万不要把他禁锢在家庭的小圈子里。

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如何平衡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让父母们很矛盾。他们既想让孩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想让儿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下面看看专家的观点:

专家分析:

1.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2.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3.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4.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怎样培养男孩的作文兴趣?


男孩天真活泼、调皮好动,可一提起作文,便脸色大变,大有“畏文如虎”的心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男孩的语言思维比女孩发展慢。的确,在那些口齿伶俐的女孩面前,男孩常常显得笨嘴笨舌,写作文,也难得凑出几句话。怎样培养男孩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呢?

作文即说话孩子初学作文,把作文看得非常神秘。父母应该想办法为孩子解除这种顾虑,让孩子明白作文即说话的道理。八、九岁的男孩可说是游戏大王。每当他们玩得兴致勃勃归来时,父母看见孩子没鼻没眼、衣服脏乎乎的,便厉声呵斥起来。假若父母想激发孩子的作文兴趣,不妨改变一下教育方式:“看你高兴的样子,准是玩了好游戏!”孩子一听父母关心自己的游戏,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游戏的过程和乐趣。当他讲得有声有色时,你顺口称赞一下;当他找不出合适的词汇讲述某个动作而急得手舞足蹈或者结结巴巴时,一定要及时地为他递去准确的词汇,若给的是成语或妙语,更会使他的兴奋情绪保持下来,讲完游戏的全过程。最后,他话音刚落、余兴未尽时,父母马上说:“要是你写下来,定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孩子会半信半疑,父母要鼓励他尝试,立即要求孩子拿笔写,不会写的字空着,错别字也不责怪,要他一气呵成。写完的作文,父母应该拿过来,很有兴味地朗读一遍,称赞一番。当孩子听到父母饶有兴味地朗读他写的作文时,无意中会增强他写好作文的信心,使他领悟到作文即说话的道理。作文须“放糖”孩子打破作文的神秘感后,父母还应继续引导,让孩子懂得,作文不是“白开水”,还须“放糖”。所谓“放糖”,一是鼓励孩子大胆用词,使语言生动;二是鼓励孩子讲究谋篇布局,使结构新颖。每当孩子写完一篇作文或日记时,父母要孩子自己统计一下,究竟用了几个得意的词汇,是多了还是少了?该用成语的地方用了没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许多学过的词汇。孩子一旦知晓作文即说话的道理,往往又会出现记流水账的倾向。若写春游,就按“出发--目的地--回来”三段式写,全是大白话。这时,父母可以启发孩子,回忆春游中使他感兴趣的某个场面、某件事物、某种动作、某句话语,要他从最有兴趣的地方下笔。孩子的情绪易生易逝,易聚易散,从最感兴趣的某个场景、事物、动作、语言开头,可以调动孩子的写作情绪,也便于把文章写生动。文章开好了头,接下去就顺当了。我用这个办法辅导孩子,使他有了较大的进步。比如他的一篇日记是这样开头的:“‘张乐克,你该当何罪!’我一进教室严老师劈头就问。我心想,我没有犯‘罪’,严老师在开玩笑吧?我刚想说‘该当无罪’时,便看见了劳动委员和地上的一堆彩纸。我想起了昨天下午的事。”他别出心裁的开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次作文都要动脑筋,想点新花样。这样练习多了,孩子自己就会琢磨怎样开头、结尾,怎样把作文写生动。作文要写身边的事我们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写思想性强、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这种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孩子感到无事可写。其实,初学作文的孩子只要能把自己身边的寻常小事写得生动有趣,就很不容易了。作家尚且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难道对一个初学作文的孩子倒要求他写自己陌生的、被拔高了的生活么?取材要求过分严格,只会使孩子忽视周围的人和事,忽视他亲身经历的种种生活,给他们套上思想枷锁,增加写作的苦恼。做父母的,不妨多一点童心,鼓励孩子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入手写作。我儿子喜欢玩蚯蚓、蟋蟀、蚂蚁;走到沙堆边,就乐不可支地寻找小贝壳,遇到一洼水,定要踏上去溅起水花……我告诉孩子,这些均是写作的素材,并鼓励他细心观察、慢慢体验,写进日记或作文中去。这样日积月累,就会感到有写不完的素材,写得多了,就渐渐地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来。

相信《培养男孩勇于冒险和竞争的个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