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满足宝宝的身心需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也有自己的性格,作为父母的你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那么如何才能使不同性格的你们之间建立一种充满信任的关系呢?性格研究之父,纽约的著名学者斯特拉·切斯和亚历山大·托马斯对性格进行了长达30年的纵观研究达,他们用“拟合优度”这个术语来描述父母该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性格发育的需要。

一般来说,扩大这种适应程度的最佳途径就是明智而又合适地满足婴儿的需要。你对婴儿所做的各种训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在情感和智力上如何对待人生。你可以尝试着去做下列几件事,这可以使你的行为明智而又恰如其分。

·学着去理解孩子所发出的信息:了解你宝宝哭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呀呀、嘟囔分别意味着什么,然后尽你的全力去满足他身心的需要。

·安慰:安慰并不只限于当婴幼儿紧张不安时,还包括他需要生理关注时。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帮助孩子调整他的情感,并使他意识到他的需要可以被满足。

·改进你带小孩的技巧:当你的宝宝满1岁时,你满足他需要的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进。摇晃和哼催眠曲也许能安慰那些刚出生的宝宝,而给10个月大的幼儿一种新玩具或者新游戏也许更为恰当。看护婴幼儿技巧的改进不仅会帮助宝宝调整他们的情感,而且还有助于在宝宝需要时分散他的注意力。

·把活动与情感联系起来:你小宝宝的早期生活阅历以及为以后学习而做的准备将直接关系到他的情感状态。尽可能为你的宝宝创造探索世界的机会,这将使他最后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富好奇心的孩子。

·形成习惯:对许多孩子而言,一种有规律的习惯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这将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应该对什么有所期望,并知道到该如何应对。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育儿观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长误读了幸福,误读了孩子。

幸福是一种主体积极的心理感受;是对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一切与促进人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都是幸福的。由此可见,没有主体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幸福。

试想,当食物、玩具已经多到享用不尽的时候,它还能引起孩子的幸福感吗?如果一个人已经有许多双鞋子,而没有多一条可以换洗的裤子,可我们还是不停地只给他鞋子,而不给他裤子,他会快乐吗?可见,要想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因为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既是孩子发展的过程,也是幸福感产生的过程。

就现代城市中的儿童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而是大量的心理需要,比如,需要被关注、需要游戏、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龄或异龄)、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倾述、需要表达、需要被理解、需要舒适的环境、需要知识、需要安全感、需要老师的关心、需要锻炼、需要一定的规则、需要丰富的刺激、需要参与一定的社会性活动、需要动手、需要鼓励、需要获得成就感(需要体验成功)、需要亲近大自然、需要和谐幸福的家庭、需要获得责任感、需要感受美、需要自控、需要赞美、需要创造、需要公平、需要归属感、需要被接纳、需要偶像或权威……

可见,孩子的需要并不简单,孩子的幸福是与其精神世界、心理的成长紧密联系的,一切与孩子内在需要一致的活动都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反之则不然。

所以,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并为此提供适宜的条件。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内在的需要往往处于边缘化。现代家长一方面高举着要尊重孩子的旗帜,一方面又极力控制着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自行选择的生活方式处处受到成人的种种限制,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来支配孩子,各种兴趣班、各种限制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我们的家长习惯于给孩子计划未来、越俎代庖,坚定地认为有他们的参与和把握,孩子未来的幸福就胜券在握,认为自己需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孩子与成人处在生命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

孩子今天的幸福将直接关系到明天的幸福,建议家长要努力做到这几个方面。一方面,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这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基础。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时间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触碰到这份爱,这不仅是孩子渴望的幸福,也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发现其内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培养他的主体意识,让他有选择、决策的权利。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去追求。如果是一个没有主动把握自己生活能力的人,何谈幸福呢?

家长要满足孩子的7种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以下由教育心理学家列出的7项心理需要,希望对爸爸妈妈有所帮助。

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

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二,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

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著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著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并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

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著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著陆,不致摔坏。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是烈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如何充分满足您的孩子?


记得不到2岁,香香就开始看动画片了。香香起先爱看的是《天线宝宝》和《花园宝宝》,还更喜欢《花园宝宝》,大点了,倒是更喜欢《天线宝宝》。随着她渐渐长大,无意中给她放了个《巴布工程师》,也是超级喜欢,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以及《大耳朵图图》,也是她超级喜欢的,有一段时间这两个片子轮流放。对了,还有《喜洋洋和灰太狼》,估计全天下的孩子都喜欢。最近,喜欢《老鹰捉小鸡》和《哪吒》,半年前,妈妈还给买了《布奇》系列,也蛮喜欢。电视上的《熊出没注意》,原来很不喜欢,害怕,熊一出来就大声叫“不看不看”、“关上关上”的,现在也开始喜欢“熊大”、“熊二”了......我想,天底下的孩子都一样,人人爱看动画片,只是兴趣点不一样而已,就像人人喜欢美食,胃口偏好不同而已。我们对香香的看动画片的愿望,几乎是100%满足。我们家是这么一个情况:客厅一台大电视,我一个笔记本电脑,她妈妈一个笔记本电脑,香香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电脑(我淘汰的旧电脑,thinkpad,放动画片绝对没问题,方方正正的大屏幕),她哥哥是一台IPONE 4S,全家无线上网。所以,人人想干嘛干嘛,都很满足,都很自由。通过观察,我总结了香香看电视或者动画片的几个特点:1、她累了自己会休息和调整,分散一会精力,比方,眼睛东看看西看看的,比方,忽然想起什么就跑过去,比方,发一会呆。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很专注的。2、经常看着看着就不看了,不感兴趣了,只是当做背景音乐和背景视频。有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关机,有的时候,你关机她会不乐意。那我们就尊重她的意见,她就象征性看一眼,以示“主权”,然后又跑去玩了。写到这里,我出去了一趟,老婆在逛淘宝,电视在放着布奇,沙发上没有香香,仔细一看,正呆在自己的读书角“看书”,念念有词呢。一见我就说: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那就讲吧。关了电视,我抱着她讲故事,我没讲两句话,她就自己接上来,讲故事就变成了编故事,几乎每次都是这样。3、从来不和我们抢电视。有时候晚上,全家人追肥皂剧看,她不爱看,也不看动画片了(够了),只是在我们身边玩自己的游戏,根本不用你管。时不时和你说几句话,及时回应一下就好。4、她从动画片里面学到了很多很多啊,经常让我们惊叹,这就不多说了(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个)。5、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她看得有点多,我们也从不拒绝。只是在合适时机(拿捏好),提议和她玩别的游戏,或者出去玩,她是很容易答应的。当然,也有不乐意的,那就听她的,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有的时候有事情要外出确实不能看了,不能商量了,她反而很好商量。我们几乎从不拒绝孩子(引导和商量就好了),很奇怪,平时越不拒绝孩子,越能在关键的时候,获得孩子的配合。我想,最关键是:一个充分满足的孩子,一个对自己的动画片拥有完全掌控权的孩子,她自然而然会用理性的、放松的、沉静的方式来掌控自己的拥有。动画片如是,哪一个,又不是如是呢?当然,先申明一点,我们完全充分满足孩子看动画片的欲望,不是把孩子交给动画片,这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千万别搞错啊。父母的充分陪伴,永远是前提的前提,没有这个,什么都不要提。什么是充分陪伴?一是时间的充分,二是精神的充分。时间的充分好理解,是数量层面的意思。精神的充分,则是讲陪伴的质量,陪伴还必须是高质量的。什么是高质量,就是不给孩子压力或者压力很低的陪伴(详阅《妈妈,请这样爱我》)。综合这两个条件的陪伴,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陪伴,做到这两个条件的陪伴,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这只是第一个前提,还有第二个前提:除了动画片,别的游戏,别的好玩的,别的孩子想要的,同样要充分提供,不是就靠动画片解决问题哦。这两个前提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孩子想选择动画片了,予以充分满足。有的伙伴说,林老师,我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你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也就是说,父母缺位,动画片就会代替你行驶父母的职责,孩子就会彻底爱上动画片,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爸爸妈妈。那怎么办啊?这种状态下,那就更不能阻止了。若阻止了,孩子就连这个爸妈都没了!孩子还能“活”吗?所以,你的陪伴,你的爱,你的尊重、理解、信任要够够的,同时,动画片也要够够的。这就是:无分别的爱。无分别的爱,充分的满足,永远首先是父母的爱、陪伴、尊重、理解、信任......其次,才是表现为对外在的事务的无分别的接纳、顺应和满足。从始至终,我可没有告诉你:让孩子看动画片吧,把孩子交给动画片吧,这样多轻松啊......看动画片有什么需要努力的?!你要努力的根本,不是动画片,而是那两个前提条件啊。劝妈妈们,都努力去做全职妈妈,努力抽时间多陪伴孩子,除了时间要够,更重要的是质量要高,要去尽量做到无分别,充分尊重和满足孩子,尤其是前三年,对小生命至关重要啊。伙伴们,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孩子的伤的,若我们能看到,所有的妈妈,都应该做全职妈妈,至少是在孩子3岁前。若有人对你说,你是博士你是教授你是......在家带孩子是不是大材小用?告诉大家,培养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是对社会的最大的贡献,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母仪天下。这个世界,扭曲的灵魂已经很多了,小心不要再多一个。至于“狼爸虎妈”们,我只想说,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伤”,也看不到自己的“伤”,若看到了,就绝不会这样了。而要看得见自己的“伤”,看得见孩子的“伤”,除了无分别的爱,再没有其他的途径了。另外,有学者从各个方面证明,看电视看动画片对孩子的损害,也许,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如果我愿意,我一定也可以组织一个学者团,论证看电视看动画片对孩子的益处,那一定也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常说,这样的研究,没有太多价值和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着眼点不对。我们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比较低的技术的层面,放在不是生命的核心的外在的层面:眼睛啦,身体啦,注意力啦,阅读啊,大脑啦,左边啦,右边啦......从这个角度着眼所看到的世界,就如同“盲人摸象,各执一端”,很容易流于片面、狭窄和偏激。须知,这些零零碎碎的局部和外在,都不是教育真正的精义之所在。教育真正的精义,是心灵的需求。电视、动画片、互联网、IPHONE......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非得把这些东西认为是教育的敌人,这个真是有点意思。这样的思潮,严格意义上,是反文明的,是反智的。也许你会说,这些东西,有好有坏,好的提倡,坏的抵制。那好坏的标准呢?如上所说,我们总是从外在的较低的层面来理解,就很容易形成偏执,形成自以为是。从这个角度来进行教养,更高的、更整体的、更智慧的、更接近真理的心灵的角度、高度和标准就丧失了。如此一来,一定意味着你对小生命的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会很多很多,而真正伤害小生命的,不是电视,不是动画片,不是互联网,不是IPOHONE,而是这些挥之不去的笼罩在生命成长上空的浓重的不尊重、不理解和不信任,以及由此带来的必然的恐惧和伤害。人只要从外在出发,从分别心出发,不管是什么目标,最后收获的,都是伤害。其实,人的心灵真正需要的只是:对心灵的所有的需求,一概予以无分别的尊重、理解、信任、接纳、顺应、满足......在这样的爱的浸淫中,有朝一日,生命自会明悟到:原来,一切了无分别。

如何满足4-6岁孩子的学习方式


1、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天生就好奇心强,所以父母千万不能扼杀得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热诚地带着孩子去探索他想知道的答案,这是对子日后是否喜欢学习的根本。父母也不要去责骂孩子因为好奇或是创意而产生的举动,因为你可能正在扼杀一个科学家的潜能!

2、将选书的工作交给孩子

如何去给孩子选书?可能有些父母都是自己觉得适合孩子看就买回去,这样买回去的书孩子看吗?我想应该是看没几天就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了。父母何不如让孩子自己选书呢?你可以从孩子身上去学会他所想要的书,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书,在此过程中你会看到孩子的反应,渐渐地你就知道答案了。当孩子还小时父母会经常给他们念书,他爱的就是这种感觉及你念书时的神情,因此你爱的书就是他喜欢的。当孩子长大些了,就带孩子到书店自己选书。不用去考虑书上所分类的年龄限制,只要孩子自己喜欢,什么书都是可以看的。当你的孩子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时,他所积累的阅读能力及文章理解能力,会远远地超出你的想象。

3、从孩子的游戏习惯,来观察孩子的性向与能力

我的孩子从两岁半时,就会对路上的交通标志及地图很感兴趣,在路上经过时他一定会问清我和他爸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还有公共场所贴的地图,这时他爸就会把他抱起来,一一地为他解答他所想知道的内容和每个地点的名称。我们从来都不会觉得他听不懂或是觉得他还小不用了解这些,就不回答他或是不理他的提问,反而是用他能理解的方法或是尽量用简洁的话语去解释所有他想知道的一切。

父母要随时地观察孩子喜欢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尽可能地满足他的知识需求,这样他的能力就会自然显现出来了。

4、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感到绝望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写了不少伟大的作品,尽管他的写作时间非常宝贵,但他还是十分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天必定抽出时间陪孩子,为他们讲故事,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现在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识字、考试。不管是让孩子读书还是阅读,前提都必须建立在孩子真正的喜爱和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在陪同孩子时,并非只是“形式上”,还要在“时间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用心地对待孩子。

在展望亲子教育的未来,父母能给的不再只是经济的供应,孩子所需要的也不只是物质的满足。对于父母们来说,“教育”绝对比“养育”更重要!

看电视会影响宝宝身心健康


宝宝爱看电视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大多数父母认为宝宝电视看多了,一是损害眼睛,二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其实,电视对宝宝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

一、爱看电视的宝宝身体发育异常

原本活泼好动的宝宝,一旦迷上电视后,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1~2个小时,这不仅对眼睛,还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消化功能不好的宝宝,长时间坐着不动会产生厌食,不利于生长发育;而消化能力很强的宝宝,吃饱后坐着不动,久而久之就会发胖。据研究人员经过近3年的时间,跟踪观察了33例肥胖症儿童发现:10%的儿童肥胖症是由疾病引起,10%是家庭遗传,剩下的80%中绝大多数属单纯性肥胖,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看电视。

二、爱看电视的宝宝不爱读书

电视对宝宝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其鲜艳的色彩,变化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不断地刺激、兴奋宝宝的大脑,所以爱看电视的宝宝对有着单调的画面、枯燥的文字的书本就失去了兴趣。但是,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大多是片断式、跳跃式的,宝宝从中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不系统的知识。而且,任何学习过程都要伴随着一个思考过程,而电视不可能给人留下可以进行思考的时间,长期这样,宝宝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必然会受到约束,最终导致宝宝对读书、学习不感兴趣。

一名教育专家曾说:“30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源于良好的阅读。”而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宝宝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因此父母要尽量不让婴幼儿看电视,尽早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三、爱看电视的宝宝兴趣单调

宝宝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外界事物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带他们去学画画、学弹琴、学下棋,他们的兴趣都不高,往往是半途而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看电视却是娱乐消遣的过程,长时间看电视使得宝宝处在一种松散的状态下,自然会对一些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排斥。

四、爱看电视的宝宝社会交往能力差

宝宝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看电视,那么他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就大大减少。长时间独处,终日与电视为伴,会使宝宝的心理发育产生障碍,他们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不看电视就会焦躁不安,看电视时讨厌别人打扰。由于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格和行为可塑性大,而宝宝的模仿能力又强,对形形色色的电视信息大多是囫囵吞枣,影响了思维、性格和行为的正常发展,这对儿童心理发育也会起到负面效应。

五、爱看电视的宝宝难教育

宝宝对电视节目往往是“照单全收”,而很多的节目是“少儿不宜”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过多过早地接触不良信息,将会给家长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带来难度,影响宝宝做人的原则,严重的还会造成宝宝以后走上犯罪道路。

温馨提示: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电视对宝宝的影响,宝宝一旦迷上电视,玩乐将成为宝宝生活的中心,这将会影响宝宝的一生。爱看电视对宝宝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好问题,它是造成宝宝不爱读书、厌学,甚至享乐主义生活态度的罪魁祸首。

为了宝宝的前途,父母尽量不要让0~4岁的婴幼儿看电视,而对眼睛发育已经成熟的儿童,父母要设法引导他们看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节目,这既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又能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中,父母也应以身作则,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尽量少看电视,多陪宝宝读书、锻炼、郊游、会友,给宝宝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宝宝的成长需要放手


记得孩子第一次走路吗?我们放开搀扶着宝宝的手,他(她)颤颤巍巍地走向不远处。就这样一点点的开始长大,学会走路。

其实,孩子人生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学习走路的过程。如果我们每次都忘记、不舍得和不愿意松开搀扶着宝宝的双手,宝宝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只蝴蝶挣扎着想从茧里脱出,好心的他轻轻将茧丝拉开一个口。结果,蝴蝶因没能等到最后的“瓜熟蒂落”,扑棱了几下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要知道,蝴蝶只有经过挣扎的“洗礼”,翅膀才会变硬,才能飞翔。这个人心虽好,却干出了糊涂事儿。

类似好心干出糊涂事的例子经常会发生在孩子教育上。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时,脸上写满惊骇的家长大有人在;当孩子并不乐意参与这样那样的兴趣时,大人们强制、逼迫,岂不知,在“为你的前途着想”、“为你的安全考虑”、“都是为你好”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的过度“呵护”,不仅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且也剥夺了他们自我锻炼、自我保护、自我加压、自我展示和自我体验的良好时机。

专家观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像蝴蝶只有自己破茧才能长硬翅膀、翩翩起舞一样,孩子只有披荆斩棘、经过磨砺才能不断成长并立足于社会。世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如果我们不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反其道而为之,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恐怕有时还会好心办坏事。

宝宝的思维需要训练


导读: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而右脑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地。从小进行音乐训练,对于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音乐还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

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聪明的宝宝是天生的吗?在人的一生中,婴幼儿时期是最聪明的天才时期。通过什么样的训练能使自己的宝宝更聪明呢?

思维分类及特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的本能,正像人需要运动一样,人脑也需要思维。从个体思维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种。动作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如3岁前儿童的思维总是伴着动作。他们不能脱离动作默默思考。形象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依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语言为中介,并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俄国儿童专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儿童到学前晚期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时期,其中8个月—1岁,2—3岁(特别是2岁半—3岁)是这个年龄阶段发展的两个转折时期、关键时期。人的一生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是先快后慢的。

思维需要训练

思维是儿童掌握知识主要的心理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核心。促进宝宝思维发展,一方面要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掌握宝宝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善用赞美和鼓励,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另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要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和发展的。

思维训练,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七巧板、燕儿图、益智图。古人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明代以来的珠算等,都是思维训练的好形式。

儿童的思维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儿童的思维训练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从大脑的训练、相似性思维训练等方面,来谈如何促进宝宝思维训练。

大脑训练,开始!

大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有着一定的分工。脑科学研究表明,左脑半球的主要贡献语言和逻辑方面的,主管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它也是脑语言区的所在地。左脑如果出问题,语言表达常常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下降,很难进行推理、演绎,要完成一些数学题目(数学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就会非常困难。

右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如果一个人右脑半球损坏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识别方向、空间位置的能力就会非常低。

右脑训练——

1。手指练习法:

用拇指去挨个碰从食指到小指的指尖。

2。左书左画:

左脑主管着书写过程。为了开发右脑,脑科学家们主张多用左手写字。左画,就是用左手作画,不仅具有一般作画时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等益处,还练习左手的灵活性,同时,激发右脑在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和创造思维方面的潜力。

3。左侧体操强右脑:

左侧体操是开发右脑功能的一种好办法。由于右脑负责左侧身体,因此,左侧体操会反过来促进右脑的活动,有利于右脑能力的提高。左侧体操包括一些基本的动作和游戏——

基本动作:

Ⅰ.左上肢侧举运动。

Ⅱ.左上左上肢侧举运动。

Ⅲ.左手指运动。

Ⅳ.左腿侧举运动。

Ⅴ.左腿前举运动。

基本游戏:

Ⅰ.用左手进行猜拳游戏。

Ⅱ.每天早上学习用左手使用牙刷。

4。脚部活动法:活动脚趾的右脑刺激法。这是一种宜于洗澡时或洗完澡后进行的。

具体做法:

Ⅰ.不用手,将脚趾全部伸展开,并稍稍保持一段时间。

Ⅱ.脚拇指和其余四趾交叉活动。一开始活动不了的时候,可以用手指帮助拉开。

Ⅲ.将脚趾绕到第二趾上,再相反进行。

Ⅳ.以抓东西的感觉收拢脚趾。

Ⅴ.用手一个一个拧转脚趾,并握紧拳头捶击脚心。

5。潜游:在练习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时间长度不要超过2分钟。

6。悬挂倒立:这种训练能够治疗前庭疾病,发展平衡感觉,同时还能改善整个头脑的循环功能,使更多的脑细胞得到更充分的氧分供应。

7。音乐吹开智慧花:

音乐被称为“智慧的催化剂”。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而右脑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地。从小进行音乐训练,对于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音乐还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

具体做法: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们为歌曲配动作。家长鼓励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多选择节奏鲜明、旋律简单的音乐。

相似性思维训练——

相似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它主要包括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发现事物相似的原因、发现事物相似的结果、发现事物相似的规律,等等,所以相似性思维训练也主要是针对这些方面训练来提高思维能力的。

具体方式:

1.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例如:

无花果叶和仙人掌。

鲸鱼和鲤鱼。

人和猴子,人和黑猩猩。

2.寻找事物间的差异,例如:

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看看有什么不同。

仔细看看你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有什么不同。

对着镜子,仔细看看你的左眼和右眼,有什么不同。

3.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例如:

彩笔、铅笔、记号笔、抹布、扫帚、本、图画书。

鲸鱼、鲫鱼、金鱼、海狮、海象、海马、海豹。

大猩猩、猴子、长臂猿

4.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关系,例如

人和猩猩;猫和老虎;熊和熊猫。

5.从事物的相似性推测事物的性质

红色的长方形和红色的圆球;蓝色的圆球和红色的圆球。

育儿知识:宝宝成长的需要


育儿知识:宝宝成长的需要

实际上,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情感需要,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的。

家长朋友们知道孩子情感需要吗?------孩子成长的六大情感需要被别人爱的需要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对他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从而让他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的灰心丧气。

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成绩,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归属集体的需要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

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家长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幼儿园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长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幼儿园集体的温暖。自尊的需要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要由家长硬性规定,家长应明智地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则应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摆脱过失感的需要有些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家长此时若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心理压抑的状态。

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克服胆怯的需要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不幸和伤害。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

家长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家长。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家长的教诲,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宝宝需要父母爱的眼神


在空气洁净,阳光充足的乡间,城里孩子重返大自然。他们的身体发育得更健壮,他们吸收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乡下孩子身上,学到了勤俭、自强、坚韧、宽厚等美德,培养了更为积极的人生观。而在另一方面,农村也欢迎城里孩子前来“留学”。近些年来,日本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或多或少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而这些城里孩子的落户犹如给农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少农村孩子也通过与城里孩子的交朋结友,开阔了眼界,灵活了头脑,获益也并不少。

这些“下乡留学”的城里孩子在小学毕业后,往往比其他同龄人成熟、懂事得多。(据日NHK)“下乡留学”好处多●林静在日本,只要一谈起育儿学,人们就会想到内藤博士,在半个世纪里,他撰写了近30部育儿著作,被誉为日本育儿之神。金秋十月,93岁高龄的内藤博士应邀来沪参加99中日专家“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记者特地前往采访了他。?

记者:内藤博士,有幸拜读过您的著作《育儿原理》,深受启发。您在著作中提到,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能否介绍一下,年轻父母应该怎么做?内藤: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眼神是心灵之窗,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和以温柔的眼神注视他的人视线对合,母爱就是靠这种眼神的对话来传达的。?

因此,年轻父母只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以充满爱的眼神去注视婴儿,这种由眼睛和眼睛的对话产生的“心与心的对话”,对培养婴儿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在1岁半~2岁半时期,最需要母亲的爱,但在这一时期,父母很容易用“不许这样”之类的口吻训斥孩子,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用孩子最需要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这样才更有效。?

记者:中国的年轻父母中不少人存在着“育儿焦虑”,您认为如何才能减轻或者消除这种“育儿焦虑”呢?内藤: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于其他孩子,比如智力发展、学习状况、体重增长等方面,由此而产生种种“育儿焦虑”,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减轻或消除“育儿焦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他所需要的,他并不需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于他,要顺其自然,这样孩子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

记者:年轻妈妈在育儿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内藤: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地进入角色,即母性本能的自我发现。孩子一出生,母亲就喂以初乳,这不仅仅是营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婴儿嘴唇的刺激从乳头前部神经传到母亲的情绪中枢,进一步刺激了母性的本能,从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母爱。母亲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位母亲,要满怀信心地接触婴儿,婴儿的心灵就会充满安全感。?

记者:在育儿过程中,父母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脾气,遇到这种情形,您认为该怎么办?内藤:孩子在特别顽皮的时候,不满情绪很容易发展成为逆反心理,因此,面对顽皮的孩子,父母必须冷静、忍耐、克制,用眼神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行,不能这么做。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稍稍离开孩子,心情也会逐渐平静下来。?

记者:2岁左右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反抗心,如何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内藤:首先应该容忍和接纳孩子的自我意识,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孩子很容易变得任性,而且父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对萌生了自我意识的孩子,父母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教育,那就是用温柔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绝对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气,要充满信赖地使用“你肯定能干好,干吧”等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将是没有效果的。

喜欢《如何满足宝宝的身心需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冬季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