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

02-17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孩子生下来颅内出血很厉害,一个多月时父母抱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早期教育专家鲍教授,鲍教授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告知家长不要灰心,要有信心相信通过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可以修复脑损伤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在鲍教授的指导下,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到1岁孩子就会说话,两岁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三岁会做各种游戏,三岁半就达到了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力完全正常,在学校里还是一名优秀学生。另一个孩子十岁了,父母领他来见鲍教授,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是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从CT片上看到他的颅内有个空洞,周围神经系统中断,这就是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的根源。由于年龄太大,脑部神经发育定型,恐怕难以修复,甚至说不可能修复。虽然这孩子也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伤,但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有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单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延误了用早期开发教育来刺激脑神经重组。修复脑损伤越小越好,错过最佳年龄段,孩子只得终身受苦。对这样的孩子,谁也没有回天之术。

鲍秀兰教授说,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表明,婴儿出生的头几年里脑子发展最快,两岁大脑的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否对孩子进行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尤其在生长发育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的神经细胞损坏后,邻近的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并有效地实行改组。但过了敏感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了。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可能实现整个重组,所以如果发生了脑损伤,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好。鲍教授亲自参与了国家“八五”公关课题——挖掘儿童潜力应从0岁开始。她举例说,在对窒息儿的研究中,一组进行早期教育,一组进行常规教育。孩子长到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5分,常规教育组为90分,而且其中有9。1%智力低下。就是正常新生儿发育的指数为100分,也不及窒息儿早期教育组。所以鲍教授说,新生儿有很多能力,忽视从孩子一出生的早期教育,这本身就是环境高危因素,是造成孩子智力轻度落后的常因之一。全国大约有60万因窒息早产引起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他们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不要以为做爸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自己的宝宝不了解,就不是称职的好爸妈。有些新爸妈由于对婴儿的身体结构还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容易造成日后养育障碍,甚至引发“产后忧郁症”。此外,除了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还应对他的感知觉及心理发育有大致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早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因此,新爸妈们不要只顾着自己偷着乐,还应给宝宝做个全身大扫描,以增加自己对他的认识。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触摸宝宝的身体

“宝宝的身体是那么地柔弱,我都不敢触摸他。”这是许多新爸妈的心声。其实,宝宝的身体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脆弱,只要你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此再有顾虑。

(1)新生儿头部

新生宝宝的头部较大,几乎占了全身比例的1/4。头部相对正常人略扁一些,看上去有些变形。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宝宝的头部受到产道挤压而出现的头皮肿胀引起的。这种状况,一般在宝宝出生后数天内自然消退,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也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触摸宝宝的头部,你还能感觉到其血管的搏动。血管搏动的部位是囟门,是头盖骨尚未发育成熟、头部各块骨头结合处有骨缝所形成的。最明显的囟门是前囟和后囟,一处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一处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囟门会随着脑发育和颅骨发育的成熟而自然闭合。一般后囟门闭合的时间不会超过4个月,前囟门在1~1.5岁左右闭合。在囟门闭合前,这里是宝宝的重要护理部位,关系着宝宝日后的智力发育。

(2)新生儿皮肤

新生宝宝的皮肤柔嫩,有褶皱呈紫红色,出生数小时后,皮肤转变成深红色,几天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肤色。宝宝出生时,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白色油腻物质,也就是所称的“胎脂”,它能够保护皮肤。洗掉宝宝的胎脂后,皮肤会出现脱皮现象,这是皮肤脱离胎脂的保护,突然接触空气的正常反应。

此外,你还会看到新生宝宝的肩膀和背部长有细小绒毛,这就是所谓的“胎毛”。胎毛一般在宝宝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褪掉。在预产期之前出生的宝宝,胎毛完全褪掉要花1~2周的时间。新生宝宝的皮肤很柔嫩,新爸妈们会常常在孩子身上发现红斑或污点状的斑。这些有的是由于宫内压迫引起的,有的是由于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引起的,多数能够自行消退。

(3)新生儿头发

新生宝宝脱离母体时,头发疏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枯黄稀疏,有的乌黑浓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头发,它是从母体残留下来的绒毛。这些绒毛长度不会超过2公分,发干中间没有髓质,只有少数的黑色素。出生后不久,宝宝的绒毛会自动脱落,然后开始第二毛被的发育。

从零岁培养孩子的健康个性


培养孩子的健康个性,从零岁开始!

从出生到一周岁

这个阶段应鼓励孩子懂得--爱和满足。

一至两周岁

这个阶段应鼓励孩子懂得--自信、勇敢、健壮、服从、自我娱乐。

两至三周岁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活泼、乐观、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观察能力、果断、仁慈、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

三至六周岁

这个阶段应该培养孩子--积极性、主动性、细心、谨慎、协作精神、有教养、懂礼貌、举止有风度、有民主精神、创造力、想象力、忠诚(对家庭)、守纪律、有条理、爱整洁、尊重别人、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自尊心、愿意为别人服务、幽默感、同情心、关心他人、诚实、友好、互助。

六至九周岁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适应能力、调节能力、注意力、鉴别力、正直、有良心、对朋友忠诚、领导能力、谦虚、朴素、单纯、坦率、讲道理、有耐心、有时间观念、敏捷、机智、有独创性、有责任感、尊敬别人、真挚、爱动脑思考、推理能力、懂得宽容、可信赖、可依靠。

九岁至青春期前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准确性、精力集中、有志向、有抱负、勇气胆量、精神上的坚毅、正义感、荣誉感、运动员风格、勤奋、孜孜不倦、判断力、爱国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持久性、自我牺牲精神、效率、一丝不苟、意志力、决断力。

青春期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心理上的纯洁(不淫猥)、行为端庄(有尊严的)、自我克制能力(节制)、感情上的成熟、稳定性(有恒心)、有理想、有生活目的、忠于自己的理想、表达自然(不装腔作势)、具有公民责任感、有信念。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情感与交往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行的发展。

更应该注意的是,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方面,都应予以密切的关注,并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在这一过程应该避免什么?

最后要强调的是,上述所有的内容也适合于家长。与孩子同步成长,也是家长的一门功课。

宝宝独立从独睡开始


你家的宝宝是独睡的吗?或许大部分的年轻父母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太多的不放心让父母们将宝宝袒护在自己身边,直到孩子渐渐长大,才意识到让他们独睡的困难。其实,只要方式得当,独睡的宝宝将会获得更加健康独立的成长空间。

独睡更利于宝宝健康

在西方,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睡在自己的房间,即使夜间哭闹,也只会得到父母短暂的安慰,他们认为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大有裨益。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许多父母也开始尝试让宝宝独睡,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孩子还小,需要时时刻刻的关注与照料,独睡不利于父母掌握宝宝的睡眠情况,究竟应该如何做才好呢?

专家指出,大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与父母同睡时,宝宝会因大脑供氧不足而睡眠不稳、半夜惊醒,如果长期睡在这种环境中,会影响到宝宝的新陈代谢和大脑发育。另外,成人的活动范围大,极有可能在无意中对宝宝造成伤害,而且极易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抵抗力较弱的宝宝。从长远来看,与父母同睡的宝宝更容易有依赖感,日后必须独睡时也更加困难。而从小适应独睡的宝宝相对就拥有更健康的睡眠环境。

宝宝独睡要循序渐进

何时应该让宝宝独睡,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有的父母因为心疼而错过了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时期,有的又由于过分坚决而挫伤了宝宝的安全感,这些都是要尤为注意的。育儿专家建议,3-5岁是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年龄,这个阶段宝宝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睡更加有利于他们独立品格的形成。

在3岁之前,父母就应该开始为孩子独睡做好铺垫。1岁以下的宝宝可与父母同房不同床,当孩子长大一些,自立能力渐强,睡得相对安稳时,就可以考虑为宝宝单独准备一个卧室了。从“独床”到独睡,宝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也更容易接受。

优质环境伴宝宝独睡

想要轻松搞定孩子的独睡问题,父母们还要在宝宝独睡前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孩子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安然入睡。

宝宝的房间最好用柔和的色彩装点,让宝宝感受到安静与温暖,室内温度适宜,保持空气畅通。在小床上放上宝宝熟悉的玩具,让他有亲切感而更加放松。睡前至少1小时,不要让宝宝有大量、兴奋的活动,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或催眠曲,让宝宝自己选择临睡前要看的书或要讲的故事。入睡前应将灯光调暗,待宝宝睡着后再关灯。在宝宝独睡的最初阶段,父母要在夜间多去检查孩子有没有蹬被子、睡姿如何等。

最后,对宝宝的心理影响也至关重要。要让宝宝意识到独睡是自己长大的标志、勇敢的象征;宝宝抗拒独睡时不要急于求成,耐心舒解孩子的孤寂、恐惧情绪;当宝宝做得好时,更要及时表扬鼓励,以强化他们的独立心理和行为。

宝宝的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


写给爸爸妈妈的话:在信息时代,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儿童,与孩子一同成长,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最大的乐趣。每天和孩子进行20分钟的“分享阅读”,孩子将受益终生;对于想培养一个书香宝贝的您来说,也能好梦成真。

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

婴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态度常常在父母还没注意到时就不知不觉开始了。

婴儿期所萌发的阅读意识和出现的阅读行为说明,阅读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自发需要。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宝宝入学后会出现学习适应困难,例如,不会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不爱读书,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速度很慢;阅读理解能力很差。这些都证明了早期阅读经验的获得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期,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宝宝的阅读动机,是需要父母重视的。

分享阅读——亲子共读新概念

在西方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Holdaway以实践经验为出发点,对家庭中亲子阅读行为进行改进移植,发展形成了一种用于引导学龄前幼儿从事阅读乃至写作的有效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也叫大书阅读,是指父母和宝宝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分享阅读能够极大底激发宝宝的阅读兴趣,提高宝宝的阅读能力。

丹麦孩子的独立从两岁开始


但自从女儿爱丽丝出世后,他对这个国家的一些观念产生了看法。

他觉得丹麦的父母并不爱他们的子女,至少亚丽不爱他们的女儿。这不只是在为爱丽丝换尿布时,她总是指使他去那么简单,她对孩子的不管不顾,有时甚至让麦克怀疑自己与亚丽之间的爱情和婚姻。

爱丽丝两岁多时,要喝饮料,麦克认为,正在厨房准备晚餐的亚丽能为爱丽丝解决这个问题,就鼓励她去找妈妈。过了一会儿,爱丽丝跌跌撞撞地走回来:“爸爸,冰箱门打不开,帮我,等不及了。”冰箱门打不开?麦克愣住了,自己刚才还从冰箱里取了饮料呢!他走进厨房,为爱丽丝取了饮料。“亚丽,冰箱门没坏。”麦克对还在忙碌着的亚丽说。“我知道。”亚丽并没有回头。“那么,为什么不为爱丽丝取饮料呢?”麦克觉得很奇怪。“她想喝饮料,可以自己取啊。”亚丽认为这很正常。天啊,麦克抱头呻吟:“可是,她才是个两岁的孩子啊。”

更让麦克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那年夏天。

麦克那天回家,推开房门,竟然没见到爱丽丝的身影。他大声喊了几声亚丽,也没听到回答。房间里的灯关着,冷冷清清。

一定是亚丽带爱丽丝去超市或者去散步了,麦克放心地为自己倒了杯水,舒舒服服地靠进沙发,看起了报纸。

也不知过了多久,房门开了。麦克惊讶地发现,门口只站着亚丽。“爱丽丝呢?”麦克大声问亚丽。“她……”亚丽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忽然跑了出去。原来,今天午后的阳光很好,亚丽带爱丽丝出去玩。爱丽丝玩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睡着了。亚丽本想抱她回去,后来一想,邻居们的孩子经常在草地上睡,都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一个必要方法,而且从没出什么问题;再说,从自家的窗户也能看到草坪,更不用担心了,就独自回了家。开始时,她还到窗口去看看孩子在不在,后来干脆把这事忘了。傍晚时,一个姐妹给她打电话,要她去看自己刚买的晚礼服,她就开着车出了门……

两个人跑到草坪,哪里还有爱丽丝的影子。

麦克气坏了,第一次向亚丽吼了起来。亚丽也哭了。她不是因为孩子丢了,而是因为麦克的态度:“我们这里许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你根本不必担心。你的态度说明,我在你心里并不重要……”麦克不理她,想打电话报警,门铃忽然响了,站在门外的是警察和爱丽丝。

原来,爱丽丝睡醒后,既没感到害怕也没哭,而是自己找起了回家的路。一位警察发现了她,给她吃过晚饭,想方设法把她送了回来。

警察并没有留下什么“下次小心点”的警告,转身就走了。麦克目瞪口呆:“就这么算了吗?”“这有什么奇怪,附近哪个孩子没被警察送过?”亚丽说。爱丽丝更是一点没有恐惧,笑嘻嘻地一个劲向麦克说她离家时的所见所闻……

从那以后,麦克改变了看法:他也放心让爱丽丝到外面玩耍了,有两次,也忘了带她回家—既然孩子在这个国家生活是如此安全,趁机让她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实在是再好不过。

宝宝阅读,从摇篮曲开始


我们满怀欢乐,把孩子们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小衣、小裤、小斗篷,随着他们的成长,还应当给他们准备一些什么呢?“孩子们在吃够奶汁之后,在牙牙学语之后,接着就需要故事了。”这是获得“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殊荣的《365夜故事》序言开头的一段话。孩子需要文学,这是天性。孩子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妈妈朗朗上口的摇篮歌。

它们有的是妈妈在婴儿摇篮边的即兴之作。如《觉觉喽》:“啊哦、啊哦,宝宝哟,觉觉哟,狗不咬哟,猫不叫哟,宝宝、宝宝睡觉觉喽。”这首摇篮歌并没有完整的含义,是生长于民间文学土壤的儿歌,以口耳相授的流传方式,代代相传。它以柔和的声音,连缀几个词语或短句,就可安抚婴儿悄然入睡。

有的则是儿童文学家的创作或加工的歌谣。如下面两首摇篮曲:

《瞌睡来》:“月亮光光照窗台,打个哈欠瞌睡来。

踏板叫我脱花鞋,枕头叫我倒下来,褥子叫我伸长腿,被子叫我不要蒙头睡。”

《小夜曲》:“月亮出来了,星星出来了,宁静的夜晚来临了。花儿睡了,草儿睡了,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睡吧,睡吧,我的宝宝,我的宝宝。”

这两首儿歌内容直白单纯,描述睡觉的情景;描述夜色与安宁,花儿睡了,草儿也睡了,采用比喻手法,吟唱着,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两首催眠曲融入了妈妈的亲昵爱抚。音韵自然和谐,可唱可诵是儿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幼儿诗歌一类的儿歌,即使只有短短几行,也应当是艺术品。儿歌的形象,往往凭借作家丰富的联想、幻想,并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展现。我们来共同欣赏老一辈著名儿童文学家黄庆云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这首幼儿诗歌,以无比优美的想像,勾画出大自然中一幅幅连贯的画面,画面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创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烘托出一片宁静安祥、甜美温馨的境界。作者重复使用“宝宝”、“轻轻”两个双声叠韵词,以“摇篮”、“睡着了”每段首尾呼应,全诗循环往复,犹如一首轻柔动听的乐曲,旋律悠扬,余音袅袅,将天地间绵延不绝、至真至纯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既体味到诗的悠远优美的意境,又感受到儿歌谐美的节奏韵律,诗和歌两种艺术融合为一,是儿童诗歌中的精品。文学评论家赞誉《摇篮》是“中西文化合壁的典范,是传世的佳作。”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就不单是儿歌的聆听者,而且是诵唱者了。到了两三岁,婴儿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他们可以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手脚,爬上可以“摇啊摇”的椅子、秋千、木马、和爸爸的膝盖上。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和妈妈一起又玩又唱的启蒙问答故事:

《什么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椅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木马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秋千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篮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爸爸在摇。”

孩子在运动当中,感受到不同物体摇动的乐趣,把思维存于动作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在问与答、听与说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训练。朗朗上口的《什么在摇》等启蒙问答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告别感知运动时期,步入象征思维阶段。

延伸阅读:儿童阅读也要“营养均衡”

我时常和朋友讲这样一个笑话。我们请一个孩子品尝土豆,周一吃炸薯条,周二还是炸薯条,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一律都是炸薯条,然后问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土豆?”

如果你觉得这个笑话太荒唐,那么我要告诉你,在儿童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大人正在普遍地闹着这样荒唐的笑话。睁大眼睛看看孩子们周围的图书环境:太多的识字读本,太多的快餐读物,太多的教辅读物,太多低俗的盗版动漫,太多劣质的抽筋剥皮的改写本……然后,我们也在问孩子:“你最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我认为,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口味”是人造的成分居多。

对小孩子,许多大人喜欢他们多认字、快认字,再多吞咽一些知识;对上了学的大孩子,大人则普遍强调阅读与课业的紧密关系,希望他们多读厚重的名著。而另一方面,暴利在驱使着不少商家大量炮制曲意迎合的读物。我们一方面在通过格式化的方式造就这种人造的“口味”,一方面对自己说,“孩子就喜欢”,然后继续炮制所谓“就喜欢”的东西。

大人在培养孩子的饮食营养方面相对聪明一些。从孩子一出世,我们就特别关心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儿童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最必要的营养是什么?哪些东西里包含了这种营养?如何烹饪而使这些营养最容易吸收?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如何配制食物?孩子的自然口味大致上有哪些种?在不同的口味上如何提供最佳的营养搭配?如何烹饪食物才最有可能受到孩子的欢迎?等等。可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可曾有这样想过呢?

精神食粮同样也存在“营养均衡”的问题,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儿童阅读营养学?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古怪的概念呀。不过说具体了,其实就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读一些什么样的书?什么书是最必要的?书中都包含了哪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力的内容?如何为孩子选择、如何引导孩子读,能使这些书中的好东西产生最大的功效?儿童的阅读会有怎样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适合读怎样的书?孩子在阅读方面自然口味大致上有那些种?如何能引导孩子进行自由的、全面的选择?怎样选择既让孩子着迷又非常有益的书?如何引导孩子爱上书……

这些问题是每个热爱孩子的大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会常常忽略呢?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太现实、太速成了些吧——当课业和升学成为孩子的生活目的时,谁又会真正去关心他们阅读生活呢?谁又有耐心慢慢滋养他们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的根基呢?

我一直以为,在阅读的“营养学”方面,孩子的自然选择往往是最佳的。能打动孩子的纯净的心灵的书,肯定是最了不起的书。那些过去和现在能让孩子深深为之着迷的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满哲理的,值得每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反复回味的,更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人的营养基。[!--empirenews.page--]

聪明:从八种智能开始,你知道其中几种?


这8种能力是指使用全身或身体的一部份,解决问题和制造作品的能力。以不同的触觉经验、演练操作,做为内在能力的积蓄,而后再传达出来的重要方式。

根据美国教育研究所教授卡德纳(Howard Gardner)的研究指出,人类至少有八种智能;但他们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在很多时候,都是以群体方式运作。例如:成为一个成功的小提琴家,并不单单依赖音乐智能就足够了,同时还需要靠身体运动智能来发挥精密的技巧,并还需擅用人际智能来与观众沟通,甚至选择好的经纪人。

不过,即使一个人可能在任何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经由能力的组合或整合下,还是可以在某个角色上,有很突出的表现。

那幺,这八种智能到底是什幺?又代表着什幺样的意义?拥有这些智能的人,会有什幺特征表现吗?从卡德纳的研究中认为:

⊙ 语文智能:

指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无论是演讲、写作或其它任何形式的与人沟通的能力都包含在内。这样的人擅长用语言来说服他人、或用文字来记忆讯息信息,也喜欢透过语言来教导与学习。

⊙ 逻辑数学能力:

指数学、逻辑与科学方面的能力。人类从婴幼儿开始,便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由具体而抽象,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并开始运用数字、逻辑或是抽象符号来做运算、量化、推理、发问和解决问题。

⊙ 音乐智能:

指了解、创造、与运用音乐的能力。包括能欣赏、唱和、创作等等。幼儿期是培养孩子对音乐感受力最佳的时刻,他们容易从声音中获得安定,并从中了解和掌握人事物的内涵及运作方式,是了解自己与这个世界的途径。

⊙ 身体运动智能:

指使用全身或身体的一部份,解决问题和制造作品的能力。以不同的触觉经验、演练操作,做为内在能力的积蓄,而后再传达出来的重要方式。像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师、及手工艺家等,都是展现出高度发展的身体运动智能。

⊙ 空间智能:

指能针对所观察的事物,在脑海形成一个模型或图像,并加以运用。例如:航海时,脑中会浮现地图,以掌握自己的方向。另外,下棋,也是空间智能充分发挥的明显例子。

⊙ 人际智能:

指了解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人群,透过与人互动交流,认识外在的世界。领袖型人物很可能具有高度的人际智能,而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或老师,也同样会需要人际智能的发展。

⊙ 个人内在智能:

指一个人自知与自处的能力,能统整自我的内在的世界,尤其是情感与情绪的辨识和调整。一个具有良好个人内在智能的人,比较能掌握自己,并且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

⊙ 观察自然智能:

指能观察、与辨别有关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生态现象,并对人类活动,包括文化、行为、环境有整体分析的能力。而且不但会判断某件物质的价值,也探索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家园共育《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6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