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从零岁培养孩子的健康个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培养孩子的健康个性,从零岁开始!

从出生到一周岁

这个阶段应鼓励孩子懂得--爱和满足。

一至两周岁

这个阶段应鼓励孩子懂得--自信、勇敢、健壮、服从、自我娱乐。

两至三周岁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活泼、乐观、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观察能力、果断、仁慈、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

三至六周岁

这个阶段应该培养孩子--积极性、主动性、细心、谨慎、协作精神、有教养、懂礼貌、举止有风度、有民主精神、创造力、想象力、忠诚(对家庭)、守纪律、有条理、爱整洁、尊重别人、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自尊心、愿意为别人服务、幽默感、同情心、关心他人、诚实、友好、互助。

六至九周岁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适应能力、调节能力、注意力、鉴别力、正直、有良心、对朋友忠诚、领导能力、谦虚、朴素、单纯、坦率、讲道理、有耐心、有时间观念、敏捷、机智、有独创性、有责任感、尊敬别人、真挚、爱动脑思考、推理能力、懂得宽容、可信赖、可依靠。

九岁至青春期前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准确性、精力集中、有志向、有抱负、勇气胆量、精神上的坚毅、正义感、荣誉感、运动员风格、勤奋、孜孜不倦、判断力、爱国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持久性、自我牺牲精神、效率、一丝不苟、意志力、决断力。

青春期

这个阶段应培养孩子--心理上的纯洁(不淫猥)、行为端庄(有尊严的)、自我克制能力(节制)、感情上的成熟、稳定性(有恒心)、有理想、有生活目的、忠于自己的理想、表达自然(不装腔作势)、具有公民责任感、有信念。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情感与交往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行的发展。

更应该注意的是,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方面,都应予以密切的关注,并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在这一过程应该避免什么?

最后要强调的是,上述所有的内容也适合于家长。与孩子同步成长,也是家长的一门功课。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


一个孩子生下来颅内出血很厉害,一个多月时父母抱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早期教育专家鲍教授,鲍教授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告知家长不要灰心,要有信心相信通过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可以修复脑损伤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在鲍教授的指导下,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到1岁孩子就会说话,两岁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三岁会做各种游戏,三岁半就达到了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力完全正常,在学校里还是一名优秀学生。另一个孩子十岁了,父母领他来见鲍教授,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是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从CT片上看到他的颅内有个空洞,周围神经系统中断,这就是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的根源。由于年龄太大,脑部神经发育定型,恐怕难以修复,甚至说不可能修复。虽然这孩子也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伤,但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有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单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延误了用早期开发教育来刺激脑神经重组。修复脑损伤越小越好,错过最佳年龄段,孩子只得终身受苦。对这样的孩子,谁也没有回天之术。

鲍秀兰教授说,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表明,婴儿出生的头几年里脑子发展最快,两岁大脑的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否对孩子进行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尤其在生长发育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的神经细胞损坏后,邻近的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并有效地实行改组。但过了敏感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了。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可能实现整个重组,所以如果发生了脑损伤,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好。鲍教授亲自参与了国家“八五”公关课题——挖掘儿童潜力应从0岁开始。她举例说,在对窒息儿的研究中,一组进行早期教育,一组进行常规教育。孩子长到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5分,常规教育组为90分,而且其中有9。1%智力低下。就是正常新生儿发育的指数为100分,也不及窒息儿早期教育组。所以鲍教授说,新生儿有很多能力,忽视从孩子一出生的早期教育,这本身就是环境高危因素,是造成孩子智力轻度落后的常因之一。全国大约有60万因窒息早产引起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他们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家园合作: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这个问题上,幼儿园、学校会通过日常活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各方面的内容设计,来帮助孩子养成勇敢、友善、自信、乐观等一系列良好的品质,这也是幼儿园和学校培养孩子的重要任务。

是,除了幼儿园和学校对孩子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中,更不容忽视的是家长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包括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家长的作用都要超过幼儿园和学校的作用。因而,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金色摇篮进一步为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家庭中,家长不妨从这些方面着手,来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好品质:

1、关注孩子,对正确的行为予以鼓励。

积极鼓励孩子,对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予以及时、具体的赞扬,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保持、值得赞扬的,将非常有助于孩子乐于尝试,取得进步。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更自信。

2、为孩子的模仿行为树立好榜样。

孩子拥有的最强有力的学习工具是吸收和模仿身边的所见所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家长是否注意到,孩子一直都在关注着你,吸取你处理的方式、你对事物的反应、你待人接物的态度等等。所以,家长尊重他人、与人分享等行为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孩子去学习这些品质。总之,要使孩子拥有良好的品质,家长首先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3、用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保持各方面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对孩子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保护和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对培养孩子的自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当孩子画了一张画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说:“你画的小猫真可爱!”当表扬具体而及时,就会更激励孩子勇于探索和尝试。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尝试产生成就感,并因此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强烈的向往。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4、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

生活不可能是无止境的“自由”,用适度的纪律约束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对在家的活动应该有明确的计划安排,并让孩子理解这种安排的意义,让孩子逐步自觉参与,并形成习惯。当然,计划与安排要是合理而恰当的,向孩子提出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并且要坚持,尤其是一些需要在长时间中形成的习惯,更要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也是对孩子良好习惯和品格养成的必经之路。在幼儿园或学校这种孩子群体生活的环境中,也可以看出那些受到家长规则、纪律约束的孩子通常更易与人相处,比那些被家长一味严厉或溺爱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要好。

怎样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怎样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所以,西方国家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一些幼儿园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问他们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大多数名人成名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们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坏在起跑线上。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注意培养孩子的个性成长


曾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同学们首先盯住黑点,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遗憾地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要这样只看到‘黑点’啊!”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后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不大的白点。他又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这次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看完此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没什么大不了。确实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正常,然而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的学生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他们本应是充满活力、个性十足的年轻一代,然而现在许多孩子却整天为沉重的学业所束缚,而更可怕的是本应天真烂漫、充满活力与个性的他们,正在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一教育所同化。此时我们不禁要为孩子们丧失本来的纯真个性而感到惋惜,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吗?在教育学生,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多考虑培养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呢?正如有位学者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学会做人,让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而不是统一的“一个黑点”或“一个白点”。

从0岁起培养宝宝的英语兴趣


培养0岁宝宝对语言的兴趣

现在许多学龄期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送到补习班或幼儿园,希望孩子回家后便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儿童英语教育专家张湘君指出,学会母语之外的外国语言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并没有大量提供英语的元素,所以父母不应该把学语言的所有责任都放在老师和孩子身上。从0岁宝宝开始,父母可以尽量让宝宝多接触另一种外国语言,培养孩子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度,而不要期望能立刻看到成效,对孩子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

不少父母担心同时给孩子“双语”刺激,孩子在语言学习上会不会形成干扰?张湘君进一步解释,“双语教育”是指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学得两种语言,是一种非强加、非刻意的学习,但是国内目前仍没有这种“双语环境”。至于两种语言的学习干扰问题,一方面受限于父母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中提供英语的“量”仍非常的少,所以英语对中文学习造成干扰的可能性极低;反之,常见中文对英语学习造成干扰,如用中文单字的谐音去记忆英语单字的发音。

在家中教孩子英语

张湘君认为,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是以美语为主流,但是教材不实用、教学方式又太过刻板,让学生既有压力又没成就感。父母若想要孩子拥有良好的英语程度,就要像教母语一样花心思,“从小当孩子的英语妈妈,对孩子讲妈妈英语”。所谓的“妈妈英语”是发音清楚且说话速度放慢;腔调特殊且不同于平日;使用简单而具体的字汇;不断重复一个字或句子,直到孩子了解;句法单纯以方便孩子了解。父母可以从小利用以下的方法去强化生活和英语的结合,让孩子在自然的情境中了解英语的意义。

重复生活会话

父母要像讲母语一样,重复地和孩子用英语说出生活会话,因为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让孩子在反复的语言刺激中,记下英语发音和句子,如“Thankyou”,久了之后,孩子会自然模仿母亲的语言。父母要反复和宝宝说英语并示范发音,宝宝才能将英语和生活有效结合。

学习英语24小时不打烊

在生活的不同情境,适时作机会教育,如早上叫宝宝起床时说:“Wakeup!”‘“Goodmorning’Baby。”,然后为宝宝洗脸时跟他说:“Washyourface。”。

以自然轻松的心情

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才能以轻松、愉快、自然且无恐惧的心情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此外,孩子年纪小,有犯错的权利,所以学习语言时,不怕丢脸也能加快学习的脚步。

零岁宝宝的秘密


每个宝宝从出生开始即显现不同的特性,直到长大呈现不同的人格物质。这些特性的养成,有些是与生俱来的质,有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是否成为一个快乐的宝宝,还要视他是否处在足以令人快乐的环境。

婴儿是否能了解大人的行为

专家表示,很多人都觉得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看起来傻傻呆呆的。事实上,曾有研究显示,让刚出生的宝宝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的心跳、声音,比较能让宝宝安静,这是因为听力在胎儿时期就已开始发育,胎儿对周遭的环境已逐渐反应。等到宝宝出生后,虽然他不能明白大人讲话的意思,但从音调、表情、动作,就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及对宝宝的情感。

宝宝为什么哭

使宝宝哭的原因很多,包括尿布湿了,肚子饿了、生病、要和人一起玩、周围环境让他不便服了需要引起注意等。宝宝哭闹,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宝宝借着哭闹的动作,测试大人的反应,以确定周围环境是温暖的或是冷漠的,以及自己的角色是否重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赖感。

有一些人认为,不要每次在小孩哭闹时都抱他,以免使他有依赖感。这是传统的想法,也是以大人的立场为出发点,因为他们须为生活奔波劳苦,没有时间、精神置于照顾小孩身上,所以希望小孩好带、不干扰生活。

小宝宝眼睛不能看得太远,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能见度大概只有大人抱起来,宝宝与大人的脸的距离,所以抱着小孩时,互动、刺激都比较多。小宝宝是能够感受到大人的情绪的,有些大人虽然在照顾他,但是很烦躁,讲话的表情、抱的感觉,都会让小宝宝感到不舒服,也就很容易哭。一个经常被注意、被疼爱的宝宝,是比较不会哭的。

所以大人在面对宝宝哭闹时,要查明原因,不要不理他。抱小孩,是亲子互动中最让宝宝及母亲愉快的经验。

另外宝宝哭闹常常也与缺乏安全感有关。一般来说,宝宝在四到五个月后开始会怕生,一岁多以后会害怕与熟悉的人分开,会有分离焦虑的情形。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些特性,在宝宝四到五个月在后,昼夜周期较稳定,作息较为正常,即想要将宝宝托给别人,自己重回职声,不巧此时的宝宝开始会怕生,产生适应上的困难。而有些母亲则在宝宝一岁多的时候做这样的选择,使宝宝产生很强烈的分离焦虑。

宝宝为什么喜欢笑

有一种说话,认为宝宝的笑,只是面部神经肌肉的反应,意义不大。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一般来说,宝宝在五到六个星期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有微笑的反应。如果是平时与大人玩耍时的笑,例如,他知道听到声音后,母亲就会走过来,在他听到声音后就会笑,这表示对周围环境的愉快反应,而不只是单纯的肌肉神经运动。

宝宝很喜欢与大人玩耍、被大人逗弄,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感情的互动。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除了饮食外,感情的交流也是一种养分。逗宝宝的方法很多,例如用手在宝宝的肚子上抓痒,或是用纸或毛巾将自己的脸遮住再打开的躲猫猫游戏,都会逗得宝宝很开心。

想要拥有快乐的宝宝,一定要常和宝宝一起玩,爹妈要享受和宝宝一起玩的经验。在愉快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如果他是内向的孩子,也是正面情绪较多,较不会退缩的小孩。

宝宝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宝宝的学习不只是认知的学习,有些父母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学习认识字卡。其实学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还包括有社交应变能力、审美能力、听音乐等全方位的学习,比较小的宝宝,借由发出什么信息,大人才会知道他的需要。如果大人对他发出的信息没有反应,宝宝就无法得知该如何表示,外界不会知道他的需要,他的学习机会就被剥夺了。

另外赞美与鼓励也是一种学习,可以建立宝宝的自信。但方法要得当。例如,曾有位母亲表示,她平常都是以半成品鼓励的方式教育小孩,但后来她发现这样的方法不管用了,因为她的小孩对玩具的需求愈来愈大,后来甚至连电动小汽车都无法满足他。

其实给宝宝鼓励,不一定要用物质,如果与宝宝关系亲密,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一个赞许的表情,都能使宝宝得到很大的满足。

另外有一种说法为不可以赞美宝宝,也不可以说宝宝不好。这又是别一个传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可能源于古时候医药不发达,以为随便称赞小孩可爱、长得漂亮或是说他很胖,会有不好的后果,可能千万身体不健康。从医学的观点,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密集,本来就很容易互相传染疾病。要避免生病,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而且家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人认为时常赞美小孩,会将他宠坏,将疼爱放在心里就好。其实疼爱要说出来,要让宝宝接收到赞美与肯定。而如果担心会宠坏小孩,父母就要将规则定得很清楚,虽然现代社会,许多父母已与孩子打成一片,如同朋友一般,但是父母角色仍很重要。他们是朋友、导航者,也是定规则的人。

如今对孩子的期许,很乖和老实已不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有活力和创造力,可能更为重要。所以赞美与肯定,是宝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宝宝学说话由与大人互动开始

宝宝学说话,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则从很短的短句开始。先会讲单字的宝宝开始说话的时间较早。而这些单字与短句往往与日常生活有关,它们大多是一些动词,例如吃、走、玩、不要等生活用语。

宝宝会讲话,一般是指有意义的发声。他们在学会讲某个字前,一定都是先听懂它,才逐渐会使用。当大人与宝宝一起玩时,通常都是语言和动作并用,久而久之,他们无形中就会学到那些字的意思。所以如果希望宝宝早点开口说话,预备动作很重要。俗话说:生一个小孩后,要讲三年的呆话。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父母亲在自言自语,但一定要有这样的过程,才能对宝宝的语言学习有助益。

宝宝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要帮助宝宝建立自信,第一步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避免说一些恐吓的话,父母不应该在孩子不乖或成绩不好时不爱他,而是应该管教他。

这样的道理可能很多父母都明白,但这样的话仍然很容易脱口而出。使得孩子以为他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会有价值。如此会减低他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一个范围,但如果在年细时期给予足够的显示,文化刺激度不够的孩子,在语言、认识的发展上都较迟缓。所以不仅应于日常生活中加强亲子互动,也应注意互动的品质。良好互动的生活习惯,在孩子整体学习上极为重要,也为他们的人生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标签效应与孩子个性培养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他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诸多的不足,并且还能“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也说是说,标签会诱导人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也有这种“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名称予以标注时,他就会做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标注相一致。也就是说如果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个结论,那就将导致此人在行动上向这个方向努力,最后达到与结论相一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

有一个女同事,她的孩子三岁时,把家中切开的的西瓜全都咬上一口,以示这些西瓜全部归他所有。于是这位同事逢人便“夸”她的孩子“自私”。以后,几乎在所有的场合,孩子“自私”便成了她的口头禅,还列举出孩子“自私”的依据:“和他爸一个德性”。在她“自私”标签的指引下,其孩子也总是做出许多让人无法击掌的行动来。孩子六岁时,有一次聚会,孩子把他最爱吃的虾全都夹到自己的盘里,然后示威般地对其欲言未发的母亲宣战:“你又要说我自私了吧!对,我就是自私,怎么样?我自私,所以我吃到了全部的虾!”……真不知其母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自私全是其母亲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和他爸一个德性”,还暗示了这种自私是天生的,给孩子自私提供了“法律”依据,强化了孩子的自私性格。

班上有个女生,胆子特小。去她家家访时,她的母亲说:“这孩子随我,生性胆小,我小时候就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你不知道,她晚上睡觉必须开着灯,她怕黑。”然后要求教师照顾云云。我终于明白了孩子胆小的原因:从小她妈妈就给她贴上了标签:“胆小”!从而使她认为自己天性如此,以至于做什么都缩手缩脚,上课都失去了举手的勇气。

我的外甥5岁时,领他出去玩。他跑得快,不小心摔倒了,膝盖上擦了皮,还出了血。我赶过去问他:“疼吗?”“不疼!我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我很坚强,疼也不怕!”我听着这小大人的话,不禁为姐姐的标签教育叫好。姐姐还给外甥贴了很多标签,诸如,懂礼貌,乐助人,勤奋,好学,有创造性……外甥现在读高三,这些标签已成为他性格的写真,懂礼貌,乐助人……很受师生的欢迎,学习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已。”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他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给他贴上勤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勤劳,给他贴上懒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懒惰……

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行,就给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但要且记,不要因孩子偶尔的行为,就给孩子贴上黑暗的标签。要收获金色的太阳,就给孩子贴上光明的标签!你会发现,最终你的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聪明的、自信的、乐观的、勇敢的、勤奋的、勇于进取的……具有你所期望的所有高尚品格的人!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

家庭是一棵大树的话,孩子就是果实。大树的树干需要不断的修剪,结出来的果实才能饱满。一个最平凡的孩子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只要教育得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是优秀的孩子都是先从哪里开始着手教育呢?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一步登天的事情几乎很少。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后成功。

做好这些工作,首先作为家长,家庭是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场所,是铸就性格品质,培养个性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个性塑造起着极为引导作用,一个母亲无私的爱就像救世主的爱一样伟大,母亲时刻关怀着孩子的的生命成长,改造一个小生命的性格,纠正孩子的过错,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一认识到孩子的个性。

孩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只能是自己,无法成为别人。你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知道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今后才能迈入社会之后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巨大的益处。我们常说的“取长补短”,但是孩子的“短”很难补起来,不如“扬长避短”,假如一个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怎么练也难以练成音乐方面的人才;不擅长绘画的孩子,缺乏想象力的孩子,很难成为画家……教育孩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人与人的个性差异千差万别,不要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家长,老师培养孩子,把孩子具备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挖掘出来。

家长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多和孩子聊天谈心。看孩子那些方面有特长,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开始潜藏于孩子的内心,就像山涧的小溪,当接触生活后,吸纳无数的涓涓溪流,才能激情澎湃,那么溪流藏于深山大谷中,不容易被发现,当我们发现以后,有点晚了,所以,从小学时候青少年时期培养做佳。

二,家长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正确的爱,不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吃什么给什么,吃喝玩乐是人的本能,人来在世上就是避苦求乐的。当孩子不想做作业,不想做……你也不知道他想什么?你能给他什么?家长把孩子惯得任性,要什么给什么了,孩子的个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人越是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能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在父母的呵护下,永远也培养不出个性来。作为家长,往往有困惑的时候,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乖乖的,考试成绩也不错,到了三年级以后分数低了,成了70分,80分,而且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变得让人费心了,坏习惯多了,敢和大人顶嘴了,孩子发生了变化,有主见了,学习产生了疲倦厌倦情绪,情趣转移。这些需要家长及时引导,往孩子感兴的趣方面引导。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爱。家长与孩子沟通,看孩子在那些方面有特长,喜欢什么,关注孩子的成长。

“牛羊皆成群,虎狼皆独行。”优秀的孩子,有本事的人总是独立行动,有个性的人,总是感觉不听话。如孙悟空的独行,不听师傅的话。优秀的人从来都是独行的,强者皆爱独行。学校里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往往不听的话的孩子将来发展的比较好。

三家庭是培养孩子最好场所。

孩子的个性培养源头在家长家庭,老师的身上有一部分,但是关键还在家长。我们创造一种生活环境,提供给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每一个孩子像大山里的石头,有棱有角,到了学校经过几年的教育,走的时候,多数成了光滑圆润的石头,经过打磨失去了个性,压抑了个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否认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们是说,学校教育初级阶段多数是大众化的教育,培养的是通才,不是专业化的人才,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到了大学才逐渐专业化了,但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上大学培养已经晚了。从小学阶段,家庭可以提供给孩子每一点资源,一颗心,一块木头……只要用心,身边的每一点资源都可以让孩子发展,一句表扬的话,一次活动,都可以激发孩子,以正确的目标为方向引导孩子。

一位僧人说过:每一颗“钻石”都会发出光芒,它是由阳光凝结而成的,是上帝创造的最好的矿物。当我们专注于一片土地时,总会发现一座丰富的“钻石”矿。只要我们对孩子下苦心,用心培养,不要放弃不管,也不要刻意引导,顺其自然的去教育引导,一定会成才的。

相信《从零岁培养孩子的健康个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